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包括哪些內容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07-25 03:52:40

『壹』 什麼是生物電

生物電是生物的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發生的電位和極性變化。它是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類物理、物理一化學變化,是正常生理活動的表現,也是生物活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徵。

200多年前,人類就發現動物體帶電的事實,並利用電鰩所發生的生物電治療精神病。18世紀末,L.伽伐尼發現蛙肌與不同金屬所構成的環路相接觸時發生收縮的現象,提出「動物電」的觀點。

1960年,電子計算機開始應用於電生理的研究,使誘發電位能從自發性的腦電波中,清晰地區分出來,並可對細胞發放的參數精確地分析計算。

(1)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包括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生物電的應激性:

活的生物體具有應激性,即當它受到一定強度(閾值)的刺激作用時,會引起細胞的代謝或功能的變化。這種引起變化(突奮)的刺激要有一定的變化速率,緩慢地增強刺激強度不能引起應激反應。

如用直流電作刺激,通電時的應激反應發生在陰極處,斷電時的應激反應則發生在陽極處。應激反應之後,要經過一段恢復時期(不應期),才能再對刺激起反應。在應激反應過程中,常常伴有細胞膜電位或組織極性的改變。

植物的局部電反應 植物的應激性很緩慢並往往局限於受到刺激的區域。它的反應強度,決定於刺激的強度,在刺激作用點上產生負電位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電

『貳』 生物電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在人體起著什麼樣的…

生物電現象是 指生物機體在進行生理活動時所顯示出的電現象,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細胞膜內外都存在著電位差,當某些細胞(如神經細胞、肌肉細胞)興奮時,可以產生動作電位,並沿細胞膜傳播出去。而另一些細胞(如腺細胞、巨噬細胞、纖毛細胞)的電位變化對於細胞完成種種功能也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展,生物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理論上,單細胞電活動的特點,神經傳導功能,生物電產生原理,特別是膜離子流理論的建立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醫學應用上,利用器官生物電的綜合測定來判斷器官的功能,給某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興奮性、興奮與興奮傳導這些概念,堵隔壁生物電有關。了解了生物電的現代基本理論,對於正確理解這些概念以及心電、腦電、肌電等的基本原理都有重要意義。細胞生物電現象有以下幾種1、靜息電位組織細胞安靜狀態下存在於膜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或稱為膜電位。細胞在安靜狀態時,正電荷位於膜外一側(膜外電位為正),負電荷位於膜內一側(膜內電位為負,)這種狀態稱為極化。如果膜內外電位差增大,即靜息電位的數值向膜內負值加大的方向變化時,稱為超極化。相反地,如果膜內外電位差減小,即膜內電位向負值減小的方向變化,則稱為去極化或極化。一般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如以膜外電位為零,膜內電位為-70~-90m2、動作電位當細胞受刺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可發生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波形可因記錄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微電極置於細胞內,記錄到快速、可逆的變化,表現為鋒電位;鋒電位代睛細胞興奮過程,是興奮產生和傳導的標志。鋒電位在示波器上顯示為灰銳的波形,它可分為上升支和一個下降支。上升支先是膜內的負電位迅速降低到零的過程,稱為膜的去極化(除極),接著膜內電位繼續上升超過膜外電位,出現膜外電位變負而膜內電位變正的狀態,稱為反極化。下降支是膜內電位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水平的過程,稱為復極化。鋒電位之後到完全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之前,還有微小的連續緩慢的電變化,稱為後電位。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和神經纖維、骨骼肌等細胞一樣,包括安靜時的靜息電位和興奮時的動作電位,但有其特點。心肌細胞安靜時,膜內電位約為-90mv。心肌細胞靜息電位形成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經纖維相同。主要是由於安靜時細胞內高農度的K+向膜外擴散而造成的。當心肌細胞接受刺激由靜息狀態轉入興奮時,即產生動作電位。其波形與神經纖維有較大的不同,主要特徵是復極過程復雜,持續時間長。心肌細胞的某一點受刺激除極後,立即向四周擴散,直至整個心肌完全除極為止。已除極處的細胞膜外正電荷消失,未除極處的細胞膜仍帶正電而形成電位差。除極與未除極部位之間的電位差,引起局部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復極時,最先除極的地方首先開始復極,膜外又帶正電,再次形成復極處與未復極處細胞膜的電位差,又產生電流。如此依次復極,直至整個心肌細胞的同時除極也可以看成許多電偶同時在移動,不論它們的強度和方向是否相同,這個代表各部心肌除極總效果的電偶稱為等效電偶。心臟的結構是一個立體,它除極時電偶的方向時刻在變化,表現在心電圖上,是影響各波向上或向下的主要原因。由於各部心肌的大小、厚薄不同,心臟除極又循一定順序,所以心臟除極中,等效電偶的強度時刻都在變化。它主要影響心電圖上各波的幅度。人體是一個容積導體,心臟居人體之中,心臟產生的等效電偶,在人體各部均有它的電位分布。在心動周期中,心臟等效電偶的電力強度和方向在不斷地變化著。身體各種的電位也會隨之而不斷變動,從身體任意兩點,通過儀器(心電圖機)就可以把它描記成曲線,這就是心電圖. 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膜的超微結構研究的進展,人們更試圖從膜結構中某些特殊蛋白和其他物質的分子構型的改變,來理解膜的通透性能的改變和生物電的產生,這將把生物電現象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叄』 細胞水平的生物電現象有那兩種表現形式

生物電現象是生物機體進行功能活動時顯示出來的電現象,它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細胞的生物電現象主要表現為安靜時膜的靜息電位(Resting Potential) 和受到刺激時產生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肆』 生物電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在人體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假設如下

生物電現象是指生物機體在進行生理活動時所顯示出的電現象,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但人和動物的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最為明顯。細胞內外的液體中含有一些帶正負電的離子,離子數量不等,決定細胞內外液體濃度的高低不同,因此細胞內外產生電位差,細胞具有半透性,它可以允許或拒絕某種離子進出,當細胞興奮時,膜的半透性發生變化,於是細胞內外的濃度也會發生變化,細胞內由負電位變成正電位。所有細胞均用生物電來促進和控制新陳代謝,生物電產生的電脈沖沿神經纖維傳送多種信息。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過,我們人體是由許多許多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我們機體的最基本的單位,因為只有機體各個細胞均執行它們的功能,才使得人體的生命現象延續不斷。同樣地,我們若從電學角度考慮,細胞也是一個生物電的基本單位,它們還是一台台的「微型發電機」呢。原來,一個活細胞,不論是興奮狀態,還是安靜狀態,它們都不斷地發生電荷的變化,科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生物電現象」。細胞處於未受刺激時所具有的電勢稱為「靜息電位」;細胞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電勢稱為「動作電位」。
電在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生物學家認為,組成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合微型發電機。細胞膜內外帶有相反的電荷,膜外帶正電荷,膜內帶負電荷,膜內外的鉀、鈉離子的不均勻分布是產生細胞生物電的基礎。但是,生物電的電壓很低、電流很弱,要用精密儀器才能測量到,因此生物電直到1786年才由義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首先發現。
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興奮性、興奮與興奮傳導這些概念,堵隔壁生物電有關。了解了生物電的現代基本理論,對於正確理解這些概念以及心電、腦電、肌電等的基本原理都有重要意義。細胞生物電現象有以下幾種:
1、靜息電位
組織細胞安靜狀態下存在於膜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或稱為膜電位。細胞在安靜狀態時,正電荷位於膜外一側(膜外電位為正),負電荷位於膜內一側(膜內電位為負,)這種狀態稱為極化。如果膜內外電位差增大,即靜息電位的數值向膜內負值加大的方向變化時,稱為超極化。相反地,如果膜內外電位差減小,即膜內電位向負值減小的方向變化,則稱為去極化或極化。一般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如以膜外電位為零,膜內電位為-70~-90mv。
2、動作電位
當細胞受刺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可發生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波形可因記錄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微電極置於細胞內,記錄到快速、可逆的變化,表現為鋒電位;鋒電位代睛細胞興奮過程,是興奮產生和傳導的標志。
鋒電位在示波器上顯示為灰銳的波形,它可分為上升支和一個下降支。上升支先是膜內的負電位迅速降低到零的過程,稱為膜的去極化(除極),接著膜內電位繼續上升超過膜外電位,出現膜外電位變負而膜內電位變正的狀態,稱為反極化。下降支是膜內電位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水平的過程,稱為復極化。鋒電位之後到完全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之前,還有微小的連續緩慢的電變化,稱為後電位。
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和神經纖維、骨骼肌等細胞一樣,包括安靜時的靜息電位和興奮時的動作電位,但有其特點。心肌細胞安靜時,膜內電位約為-90mv。心肌細胞靜息電位形成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經纖維相同。主要是由於安靜時細胞內高農度的k+向膜外擴散而造成的。當心肌細胞接受刺激由靜息狀態轉入興奮時,即產生動作電位。其波形與神經纖維有較大的不同,主要特徵是復極過程復雜,持續時間長。心肌細胞的某一點受刺激除極後,立即向四周擴散,直至整個心肌完全除極為止。已除極處的細胞膜外正電荷消失,未除極處的細胞膜仍帶正電而形成電位差。除極與未除極部位之間的電位差,引起局部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復極時,最先除極的地方首先開始復極,膜外又帶正電,再次形成復極處與未復極處細胞膜的電位差,又產生電流。如此依次復極,直至整個心肌細胞的同時除極也可以看成許多電偶同時在移動,不論它們的強度和方向是否相同,這個代表各部心肌除極總效果的電偶稱為等效電偶。心臟的結構是一個立體,它除極時電偶的方向時刻在變化,表現在心電圖上,是影響各波向上或向下的主要原因。由於各部心肌的大小、厚薄不同,心臟除極又循一定順序,所以心臟除極中,等效電偶的強度時刻都在變化。它主要影響心電圖上各波的幅度。人體是一個容積導體,心臟居人體之中,心臟產生的等效電偶,在人體各部均有它的電位分布。在心動周期中,心臟等效電偶的電力強度和方向在不斷地變化著。身體各種的電位也會隨之而不斷變動,從身體任意兩點,通過儀器(心電圖機)就可以把它描記成曲線,這就是心電圖。
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膜的超微結構研究的進展,人們更試圖從膜結構中某些特殊蛋白和其他物質的分子構型的改變,來理解膜的通透性能的改變和生物電的產生,這將把生物電現象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伍』 自然界或生命活動中的各種電現象有哪些

自然界與民間電治病

雷電治頑症

每年夏季,全世界約有兩萬人因遭受雷擊而喪命。有趣的是,有的人遭受雷擊後非但未斃命,而且是在受到雷擊的瞬間,在不知不覺中治癒了不治之症。法國有一位患風濕病的旅館經理,手腳都不能動,但在被雷擊昏後,蘇醒時卻發現,自己已經康復如初。1980年夏天, 印度一位患白內障雙目失明的老人,正在家中坐著,突然一個巨大的悶雷在陰雲密布的空中炸響,他立即感覺到腦子震動了幾秒鍾。第二天他一覺醒來,驚喜地發現自己已重見了光明。英國肯特郡,一位癱患已達20年的中年男子,一天被雷擊後突然能起床行走了。西班牙一位70多歲的老人失明已有三年,但遭雷擊後竟奇跡般的重見光明,而且此後每次閃電後視力便增強一次,到最後不戴眼睛竟能閱讀書報。義大利一位聾子則在陣陣炸雷後突然恢復了聽覺。

嬰兒遭雷擊變成發光體

1987年夏季的某一天,24歲的兒子嘉麗和她的女兒佔美,在加拿大的紅鹿公園漫步時雷擊突至,數百萬伏特的高壓霎那間便加到了7 個月大的佔美身上,嘉麗驚惶稍定,把佔美送到附近醫院掄救。但出乎意料,醫生判斷佔美只是受到一點驚慌和表面燒傷而已。 4 8小時後佔美回到家中,當晚上熄燈後,佔美的身體燈泡似的閃閃發光,醫生認為,這種情況並非絕無可能。電擊帶來的電力,也會偶然逗留在人體內,直到電力外泄完為止,最初佔美深受其困擾。3個月後其身上亮光消失,身體仍很健康。

自然界與民間電治病民間電治病的現象

1、 電氣功:氣功可以用來強身健體,近年來又開始練電氣功,練電氣功要將電接到人體上訓練,很多電氣功的傳授者,甚至那些所謂大師級電氣功師,根本沒有完整的電學知識,很難保證安全。因此,由於人們對電的危險有一定的認識,電氣功很難傳播。

2、 體控電療:體控電療是利用公用電、遵循中醫經絡理論進行治療的一種民間療法,因為效果比較顯著,近幾年來很是流行。但是,民間傳播者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與科學指導,更缺乏行業管理,因此不為學術界認可。

臨床電療的區別

電療是利用電對人體進行刺激,以期產生醫療效果的方法,目前在康復領域中應用較廣泛。

『陸』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的定義分類表現原理

生物電現象是生物機體進行功能活動時顯示出來的電現象,它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細胞的生物電現象主要表現為安靜時膜的靜息電位(Resting Potential) 和受到刺激時產生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1.靜息電位 安靜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如圖1-2 A、B所示,將連結示波器上的二個電極中的一個作為參考電極,置於槍烏賊巨大神經軸突的表面,另一個電極末端連接直徑不到1微米的微細探測電極,該電極准備插入到神經纖維膜內。當微電極尚在細胞膜外面時,只要細胞未受到刺激或損傷,無論微電極置於細胞膜外任何位置,示波器上始終記錄不到電位差,表明膜外各點都呈等電位;當微電極刺破細胞膜進入軸突內部時,示波器上立即顯示一個突然的電壓降,並穩定在這一水平上,表明膜內外兩側有電位差存在,且膜內電位較膜外為負。如果規定膜外電位為零,則膜內電位值大多在-10—-100mv之間。例如,上述的槍烏賊巨大神經軸突,其靜息電位為-50—-70mv,哺乳動物神經和肌肉的靜息電位為-70—-90mv,人的紅細胞則為-10mv等等。
大多數細胞的靜息電位是一個穩定的直流電位,只要細胞末受到外來的刺激並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靜息電位就穩定在一個相對恆定的水平上。生理學將靜息電位存在時膜兩側所保持的內負外正狀態,稱為膜的極化(Polarization)。在一定的條件下,如細胞受到刺激,膜的極化狀態就可能發生改變。如膜內電位負值減小,稱為去極化或除極化(Depolarization);相反,如膜內電位負值增大,稱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膜去極化後,復又恢復到安靜時的極化狀態,則稱復極化(Repolarization)。

圖 1-2 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2.動作電位 如果緊接上述實驗,給予神經軸突一次有效刺激(上圖C、D),則在示波器上可記錄到一個迅速而短促的波動電位,即膜內、外的電位差迅速減少直至消失,進而出現兩側電位極性的倒轉,由靜息時膜內為負膜外為正,變成膜內為正膜外為負,然而,膜電位的這種倒轉是暫時的,它又很快恢復到受刺激前的靜息狀態。膜電位的這種迅速而短暫波動,稱為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如圖1—3所示,動作電位的波形可分為上升支和下降支兩個部分。上升支又稱動作電位的除極相,其膜內電位由靜息時的-70—-90mv上升到+20—+40mv。下降支又稱復極相,它包括迅速復極和緩慢復極兩個過程。由動作電位的除極相至復極相的迅速復極,持續時間非常短,如本實驗的神經纖維,此時間約0.5—2.0ms,因而在圖形上形似於尖鋒狀,稱為鋒電位(Spike Potential)。鋒電位以後的緩慢復極, 持續時間較長,其變化著的電位稱為後電位(Afterpotential), 一般是先有一段持續時間約5—30ms的負後電位(Negative Afterpotential), 再出現一段延續時間更長的正後電位(Positive Afterpotential)。動作電位的主要部分是鋒電位,故動作電位又稱鋒電位。動作電位產生後,可沿著細胞膜迅速傳播,從而使整個細胞都經歷一次產生動作電位過程。

圖 1-3 單一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實驗模式圖

(二)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產生的機制
關於膜電位的產生機制,目前證據比較充分,並為多數學者所接受的是霍奇金(Hodgkin)的離子學說。該學說認為,生物電的產生依賴於細胞膜兩側離子分布的不均勻性和膜對離子嚴格選擇的通透性及其不同條件下的變化,而膜電位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離子的跨膜運動。
表 1-1,是對膜內、外幾種離子成分進行精細測定的結果。由表可見,在正離子方面,細胞內K+的濃度比細胞外高得多,相反,細胞內Na+的濃度比細胞外低得多,在負離子方面,細胞外Clˉ的濃度比細胞內的濃度為高。

然而,離子分布的這種不均勻,只為離子的跨膜運動提供了梯度,至於能否擴散和擴散量的大小則取決於膜對相應離子的通透性,或離子通道開放的程度。
大量研究證實,神經、肌肉的細胞膜上都有Na+通道和K+通道,靜息時膜主要表現K+通道的部分開放,即對K+有通透性,於是,膜內高濃度的K+離子順著本身的濃度梯度向膜外擴散,而膜內的負離子大多數為大分子有機磷酸和蛋白質的離子,它們不能隨K+外流。K+外流的結果使膜外聚集較多的正離子,膜內則為較多的負離子,形成膜兩側的電位差,其極性為膜外為正,膜內為負。當膜內外的電位差達到某一臨界點時,該電位差又阻止K+進一步的外流。當膜的K+凈通量為零,膜兩側的電位差穩定在一個水平時,即是靜息電位。可見,靜息時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和K+的外流是靜息電位形成的原因。
動作電位的成因起自於刺激對膜的去極化作用。當膜去極化達到某一臨界水平時(具有這種臨界意義的膜電位,稱閾電位),膜對Na+和K+的通透性會發生一次短促的可逆性變化。開始,膜的Na+通道被激活,Na+通道突然打開,使膜對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Na+ 藉助於電化學梯度迅速內流,導致膜內極性急劇減少,進而出現極性倒轉,呈現出膜內為正、膜外為負的反極化狀態。此時膜兩側的電位差亦阻止Na+內流。 當電場力的作用足以阻止Na+的繼續內流時,Na+凈通量為零,膜兩側形成Na+的平衡電位,該電位相當於動作電位的鋒值。由此可見,動作電位上升支的形成是膜對Na+通透性突然增大和Na+的迅速大量內流所致。然而膜對Na+ 通透性增大是短暫的,當膜電位接近鋒值水平時,Na+通道突然關閉,膜對Na+通透性回降,而對K+通透性增高,K+的外流,又使膜電位恢復到內負、外正的狀態,形成動作電位下降支。在動作電位發生後的恢復期間,鈉泵活動也增強,將內流的Na+ 排出,同時將細胞外K+移入膜內,恢復原來離子濃度梯度,重建膜的靜息電位。
上述動作電位的成因,已被一些實驗所證實。例如,改變細胞外液鈉的濃度,動作電位幅度增大,相反減少細胞外液鈉的濃度,動作電位的幅度減少,說明動作電位相當於鈉的平衡電位。
根據動作電位成因的分析,還可以說明各類可興奮細胞動作電位的某些共同特徵。例如,不論使用何種性質的刺激,只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它們在同一細胞所引起的動作電位的波形和變化過程是一樣的,並在刺激強度超過閾值,即刺激強度再增加,動作電位幅度不變。這種現象被稱為「全或無」現象。因為,動作電位只是由閾電位觸發的,至於動作電位所能達到的大小,則決定於當時膜兩側離子濃度比和膜對離子的通透性,而不決定於刺激所提供的能量。

在闡述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形成時都提及膜的離子通道。現代生理學的研究表明,所謂膜的離子通道實際上是鑲嵌在細胞膜脂質雙分子層上的特異性蛋白質(簡稱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它的專一性或對離子的選擇通透性,即通道蛋白能提供膜的特殊孔道,有選擇性地允許某種帶電離子順濃度梯度移動。通道蛋白的這一特徵已被實驗所證實。例如,河豚毒素可選擇性阻斷膜對鈉的通透性,但不影響鉀的通透;四乙胺和4-氨基吡啶可選擇性阻斷鉀的通透性,而不影響鈉的通透。二是它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被「激活」、「失活」或「關閉」。靜息時大多數通道是關閉的,只有當受到刺激時才被打開或激活,此時通道蛋白的結構中出現允許某種離子通過的孔道。根據激活方式不同,離子通道可分兩大類,即電壓依從性的和化學依從性的。電壓依從性通道對膜電位的變化很敏感,如前已述及的鈉通道,當膜電位去極化達到一定水平時,該通道即被激活。化學依從性通道受化學物質(主要是神經末梢釋放的化學遞質)的控制,而膜電位的變化對它們沒有直接影響。如興奮在神經-肌肉接點傳遞中運動終板上的乙醯膽鹼受體通道。離子通道開放的時間極短,如鈉通道常在1ms.內就轉入失活。通道失活是不同於關閉的另一種機能狀態。關閉時可轉入激活狀態,相當於細胞的靜息期或相對不應期,而失活時,則無論遇到什麼刺激都不能轉入激活狀態,相當於興奮後的絕對不應期。

(三)動作電位的傳導
動作電位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可傳導(Conction)性,即細胞膜任何一處興奮時,它所產生的動作電位可傳播到整個細胞。如圖1-4所示,對於一段無髓鞘神經纖維,當膜的某一點受到刺激產生動作電位時,該點的膜電位即倒轉為內正外負,而鄰近未興奮部位仍維持內負外正的極化狀態,於是,興奮部位和鄰近未興奮部位之間將由於電位差產生局部電流,局部電流在膜外由未興奮部位流向興奮部位,在膜內電流方向則相反。這種局部電流構成了對鄰近未興奮部位膜的刺激,而導致興奮的閾電位水平一般都很低,這種刺激足以使鄰近未興奮部位產生動作電位,與此同時,原興奮部位開始復極化,興奮也就由原興奮部位傳至其鄰近部位。這一過程在細胞膜上是連續進行下去,表現動作電位不斷向前傳導,直至傳遍整個細胞。

圖 1-4 動作電位傳導原理示意圖

上述動作電位傳導機制雖然以無髓鞘神經纖維為例,但動作電位在其它可興奮細胞的傳導,基本上遵循同樣的原理,比較特殊的是有髓鞘神經纖維的傳導。有髓鞘神經纖維被多層較厚的髓鞘所包裹,每段髓鞘間有一個稱為郎飛結的低阻抗區,動作電位產生後,局部電流是由一個郎飛結跳躍到鄰近郎飛結的。因此,有髓鞘神經纖維動作電位的傳導方式是跳躍式的。這種傳導方式大大加快了興奮的傳導速度。
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動作電位,習慣上稱神經沖動。對神經沖動的進一步觀察表明,動作電位在神經纖維的傳導具有以下特徵:①生理完整性。神經傳導首先要求神經纖維在結構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由於一些原因(如纖維切斷、機械壓力、冷凍、電流、化學葯品作用等)致使神經纖維局部結構或機能發生改變,神經的傳導則中斷。②雙向傳導。刺激神經纖維的任何一點,所產生的神經沖動均可沿纖維向兩側方向傳導,這是因為局部電流可向兩側傳導的緣故。③不衰減和相對不疲勞性。在傳導過程中,鋒電位的幅度和傳導速度不因傳導距離增大而減弱,也不因刺激作用時間延長而改變。這是因為神經傳導的能量來源於興奮神經本身。④絕緣性。在神經干內包含有許多神經纖維,而神經傳導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絕緣性主要由於髓鞘的作用。

(四)局部興奮
動作電位產生的基本條件是刺激的強度必須達到閾值水平,如果刺激的強度小於閾值,雖然不能引起可傳播的動作電位,但並非對細胞不產生影響。實驗證明,此時受刺激局部Na+通道可被少量激活,使膜對Na+的通透性輕度增加,造成原有靜息電位的輕度減少。由於這種電位變化小,而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圍,故稱為局部反應(Local Response)或局部興奮。局部興奮本身雖然未能達到閾電位所需要的去極化程度,不能觸發動作電位的產生,但它使膜電位距閾電位的差值減小,這時如果膜再受到適當刺激,就比較容易達到閾電位而產生興奮。
閾下刺激引起的局部興奮有下列特點:①不是「全或無」的,它可隨著刺激強度增加而增大。②只能向鄰近細胞膜作電緊張性擴布。③沒有不應期。④有總和現象。如在第一個閾下刺激引起的局部興奮未消失前,緊接著給予第二個閾下刺激,兩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興奮可疊加起來,這種局部興奮的總和為時間總和;同樣,在相鄰細胞膜同時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閾下刺激時,它們所引起的局部興奮也可以疊加起來,稱為空間總和。局部興奮的總和,可使膜電位接近直至達到閾電位水平,從而觸發擴布性興奮。
唔,這是奧賽的內容,可能比較難,想要詳細了解的話可以去找幾本書來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生物電是什麼

生物電現象是
指生物機體在進行生理活動時所顯示出的電現象,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細胞膜內外都存在著電位差,當某些細胞(如神經細胞、肌肉細胞)興奮時,可以產生動作電位,並沿細胞膜傳播出去。而另一些細胞(如腺細胞、巨噬細胞、纖毛細胞)的電位變化對於細胞完成種種功能也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展,生物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理論上,單細胞電活動的特點,神經傳導功能,生物電產生原理,特別是膜離子流理論的建立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醫學應用上,利用器官生物電的綜合測定來判斷器官的功能,給某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興奮性、興奮與興奮傳導這些概念,堵隔壁生物電有關。了解了生物電的現代基本理論,對於正確理解這些概念以及心電、腦電、肌電等的基本原理都有重要意義。細胞生物電現象有以下幾種1、靜息電位組織細胞安靜狀態下存在於膜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或稱為膜電位。細胞在安靜狀態時,正電荷位於膜外一側(膜外電位為正),負電荷位於膜內一側(膜內電位為負,)這種狀態稱為極化。如果膜內外電位差增大,即靜息電位的數值向膜內負值加大的方向變化時,稱為超極化。相反地,如果膜內外電位差減小,即膜內電位向負值減小的方向變化,則稱為去極化或極化。一般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如以膜外電位為零,膜內電位為-70~-90m2、動作電位當細胞受刺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可發生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波形可因記錄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微電極置於細胞內,記錄到快速、可逆的變化,表現為鋒電位;鋒電位代睛細胞興奮過程,是興奮產生和傳導的標志。鋒電位在示波器上顯示為灰銳的波形,它可分為上升支和一個下降支。上升支先是膜內的負電位迅速降低到零的過程,稱為膜的去極化(除極),接著膜內電位繼續上升超過膜外電位,出現膜外電位變負而膜內電位變正的狀態,稱為反極化。下降支是膜內電位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水平的過程,稱為復極化。鋒電位之後到完全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之前,還有微小的連續緩慢的電變化,稱為後電位。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和神經纖維、骨骼肌等細胞一樣,包括安靜時的靜息電位和興奮時的動作電位,但有其特點。心肌細胞安靜時,膜內電位約為-90mv。心肌細胞靜息電位形成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經纖維相同。主要是由於安靜時細胞內高農度的k+向膜外擴散而造成的。當心肌細胞接受刺激由靜息狀態轉入興奮時,即產生動作電位。其波形與神經纖維有較大的不同,主要特徵是復極過程復雜,持續時間長。

『捌』 簡述細胞生物電產生的原理

生物電現象是指生物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所伴隨的電現象。它與細胞興奮的產生和傳導有著密切關系。細胞的生物電現象主要出現在細胞膜兩側,故把這種電位稱為跨膜電位,主要表現為細胞在安靜時所具有的靜息電位和細胞在受到刺激時產生的動作電位。心電圖、腦電圖等均是由生物電引導出來的。

1.靜息電位及其產生原理

靜息電位是指細胞在安靜時,存在於膜內外的電位差。生物電產生的原理可用"離子學說"解釋。該學說認為:膜電位的產生是由於膜內外各種離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況下,對各種離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在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對K+有較高的通透性,而膜內K+又高於膜外,K+順濃度差向膜外擴散;細胞膜對蛋白質負離子(A-)無通透性,膜內大分子A-被阻止在膜的內側,從而形成膜內為負、膜外為正的電位差。這種電位差產生後,可阻止K+的進一步向外擴散,使膜內外電位差達到一個穩定的數值,即靜息電位。因此,靜息電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電-化學平衡電位。

2.動作電位及其產生原理

細胞膜受刺激而興奮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發生一次擴布性的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是一個連續的膜電位變化過程,波形分為上升相和下降相。細胞膜受刺激而興奮時,膜上Na+通道迅速開放,由於膜外Na+濃度高於膜內,電位比膜內正,所以,Na+順濃度差和電位差內流,使膜內的負電位迅速消失,並進而轉為正電位。這種膜內為正、膜外為負的電位梯度,阻止Na+繼續內流。當促使Na+內流的濃度梯度與阻止Na+內流的電位梯度相等時,Na+內流停止。因此,動作電位的上升相的頂點是Na+內流所形成的電-化學平衡電位。

在動作電位上升相達到最高值時,膜上Na+通道迅速關閉,膜對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Na+內流停止。此時,膜對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使膜內電位迅速下降,直到恢復靜息時的電位水平,形成動作電位的下降相。

可興奮細胞每發生一次動作電位,膜內外的Na+、K+比例都會發生變化,於是鈉-鉀泵加速轉運,將進入膜內的Na+泵出,同時將逸出膜外的K+泵入,從而恢復靜息時膜內外的離子分布,維持細胞的興奮性。

『玖』 生物:細胞的電現象是如何形成的電壓一般是多少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1)靜息電位及其產生機制:靜息電位是指細胞在未受刺激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絕大多數細胞的靜息電位是穩定的負電位。機制:①鈉泵主動轉運造成的細胞膜內、外Na+和K+ 的不均勻分布是形成生物電的基礎。②靜息狀態下細胞膜主要是K+通道開放,K+受濃度差的驅動向膜外擴散,膜內帶負電荷的大分子蛋白質與K+隔膜相吸,形成膜外為正,膜內為負的跨膜電位差,當達到平衡狀態時,此時的跨膜電位稱為K+平衡電位。安靜狀態下的膜只對K+有通透性,因此靜息電位就相當於K+平衡電位。
(2)動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興奮細胞膜受到一個適當的刺激,膜電位發生迅速的一過性的波動,這種膜電位的波動稱為動作電位。它由上升支和下降支組成,兩者形成尖峰狀的電位變化稱為鋒電位。上升支指膜內電位從靜息電位的-90mV到+30mV,其中從-90mV上升到0mV,稱為去極化;從0mV到+30mV,即膜電位變成了內正外負,稱為反極化。動作電位在零以上的電位值稱為超射。下降支指膜內電位從+30mV逐漸下降至靜息電位水平,稱為復極化。鋒電位後出現膜電位的低幅、緩慢的波動,稱為後電位。其產生機制:
①上升支的形成:當細胞受到閾刺激時,引起Na+內流,去極化達閾電位水平時,Na+通道大量開放,Na+迅速內流的再生性循環,造成膜的快速去極化,使膜內正電位迅速升高,形成上升支。主要是Na+的平衡電位。
②下降支的形成:鈉通道為快反應通道,激活後很快失活,隨後膜上的電壓門控K+通道開放,K+順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內電位由正變負,迅速恢復到刺激前的靜息電位水平,形成動作電位下降支(復極相)。

『拾』 生物電是什麼

生物電是生物的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發生的電位和極性變化。它是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類物理、物理一化學變化,是正常生理活動的表現,也是生物活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徵。

200多年前,人類就發現動物體帶電的事實,並利用電鰩所發生的生物電治療精神病。18世紀末,L.伽伐尼發現蛙肌與不同金屬所構成的環路相接觸時發生收縮的現象,提出「動物電」的觀點。但被伏特推翻證明蛙肌的收縮只是由於蛙肌中含有導電液體,將綁在青蛙肌肉兩端的不同金屬連接成閉合迴路,這才是產生電的關鍵。

(10)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包括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生物電醫學運用生物電共振波對人體失衡的生物電進行矯正的技術。生物電是生命功能的本質,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人體的任何一種生命活動無不和生物電密切相關。

神經細胞、心肌細胞和肌細胞等細胞在正常活動時有生物電產生,有病的時候生物電也發生異常。檢測和分析生物電是否正常可以診斷疾病。如檢測大腦神經細胞電的腦電圖,檢測心肌細胞的心電圖,肌細胞電的肌電圖。

閱讀全文

與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包括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