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徑口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至少10種
口腔是全身寄居微生物密度最高,種類最多的部位之一。口腔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其中細菌為最主要的類型。目前已分離出的菌屬有40餘種,這些細菌包括:革蘭陽性球菌屬如鏈球菌屬、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大量證據表明變形鏈球菌可以引起齲病;革蘭陰性球菌如韋永菌、奈瑟菌屬;革蘭陽性桿菌如乳桿菌屬、放線菌、羅氏菌屬、絲桿菌屬、雙歧桿菌、丙酸菌屬等;革蘭陰性桿菌如類桿菌屬、梭狀桿菌屬、纖毛菌屬、沃廉菌屬、彎曲桿菌屬等;革蘭陰性兼性厭氧桿菌如嗜血菌屬、放線桿菌屬、嗜碳酸噬纖維菌屬、埃氏腐蝕菌等。其他微生物還包括螺旋體屬,支原體,真菌,病毒,原蟲等。
② 你知道口腔中通常存在哪些微生物嗎如何進行區別
口腔微生物種群:
細菌:兼性厭氧革蘭氏陽性菌: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變異鏈球菌、血鏈球菌)、腸球菌、口腔球菌、顆粒鏈球菌
專性厭氧革蘭氏陽性菌:消化鏈球菌(厭氧/微小消化鏈球菌)
革蘭氏陽性無芽孢厭氧桿菌:放線菌(粘性放線菌)、真桿菌、丙酸桿菌、雙歧桿菌、乳桿菌。 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桿菌:嗜血菌、艾肯菌、彎麴菌、金氏菌、二氧化碳嗜纖維菌 革蘭氏陰性無芽孢厭氧桿菌:坦納菌、卟啉單胞菌、梭桿菌。 革蘭氏陰性:厭氧:韋榮菌;需氧:奈瑟球菌 芽孢桿菌:厭氧:梭菌屬;需氧: 螺旋體:密螺旋體
其他口腔微生物:真菌:假絲酵母(白假絲酵母菌);原蟲:牙齦阿米巴原蟲;支原體:唾液支原體;病毒:腮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
③ 口腔中有哪些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名稱
www.puson.com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1999年第2期第17卷 專業詞彙
關鍵詞: 口腔微生物 名稱
Bacteria 細菌
Actinobacillus 放線桿菌屬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伴放線菌放線桿菌
Actinomyces 放線菌屬
Actinomyces georgiae 喬格放線菌
Actinomyces gerencseria 傑銳斯放線菌
Actinomyces israelii 衣氏放線菌
Actinomyces naeslundii 內氏放線菌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溶齒放線菌
Actinomyces viscosus 粘性放線菌
Bacteroides 擬桿菌屬
Bacteroides capillosus 多毛擬桿菌
Bacteroides distasonis 狄氏擬桿菌
Bacteroides forsythus 福氏擬桿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脆弱擬桿菌
Bacteroides ovatus 卵形擬桿菌
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多形擬桿菌
Bacteroides ureolyticus 解脲擬桿菌
Bacteroides vulgatus 普通擬桿菌
Bifidobacterium 雙歧桿菌屬
Bifidobacterium adolesentis 青春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bifim 分叉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breve 短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denticola 棲牙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dentum 齒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eriksonii 艾氏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嬰兒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inopinatium 殊形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longum 長雙歧桿菌
Branhamella 布蘭漢氏菌屬
Branhamella catarrhalis 粘膜炎布蘭漢氏球菌(卡他布蘭漢氏菌)
Branhamella caviae 豚鼠布蘭漢氏菌
Branhamella cuniculi 兔布蘭漢氏菌
Campylobacter 彎麴菌屬
Campylobacter concisus 簡明彎麴菌
Campylobacter curvus 曲形彎麴菌
Campylobacter gracilis 纖細彎麴菌
Campylobacter rectus 直腸彎麴菌
Campylobacter showae 昭和彎麴菌
Campylobacter sputorum 生痰彎麴菌
Campylobacter succinogenes 產琥珀酸彎麴菌
Capnocytophaga 二氧化碳噬纖維菌屬
Capnocytophaga gingivalis 牙齦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apnocytophaga granulosa 顆粒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apnocytophaga haemolytica 溶血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apnocytophaga ochracea 黃褐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apnocytophaga sputigena 生痰二氧化碳噬纖維菌
Clostridium 梭菌屬(梭狀芽胞桿菌屬)
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艱難梭菌(難辨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產氣莢膜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破傷風梭菌
Corynebacterium 棒桿菌屬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白喉棒桿菌
Corynebacterium maturchotii 馬氏棒桿菌
Corynebacterium ulcerans 潰瘍棒桿菌
Eikenella 艾肯菌屬
Eikenella corrodens 侵蝕艾肯菌
Escherichi 埃希菌屬
Escherichia coli 大腸埃希菌(大腸桿菌)
Eubacterium 優桿菌屬(真桿菌屬)
Eubacterium alactolyticum 解優桿菌
Eubacterium brachy 短優桿菌
Eubacterium lentum 遲緩優桿菌
Eubacterium minutum 小優桿菌
Eubacterium nodatum 纏結優桿菌
Eubacterium saburreum 砂優桿菌
Eubacterium saphenus 藏匿優桿菌
Eubacterium timim 膽怯優桿菌
Eubacterium yurii 尤里優桿菌
Fusobacterium 梭桿菌屬
Fusobacterium alocis 齦溝梭桿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具核梭桿菌
Fusobacterium periodonticum 牙周梭桿菌
Fusobactorium sulci 齦溝跡梭桿菌
Haemophilus 嗜血菌屬
Haemophilus aphrophilus 嗜沫嗜血菌
Haemophilus hemolyticus 溶血嗜血菌
Haemophilus influenae 副流感嗜血菌
Haemophilus parahemolyticus 副溶血嗜血菌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流感嗜血菌
Haemophilus paraphrophilus 副嗜沫嗜血菌
Helicobacter 螺桿菌屬
Helicobacter pylori 幽門螺桿菌
Kingella 金氏菌屬
Kingella denitrificans 反硝化金氏菌
Kingella orale 口腔金氏菌
Lactobacillus 乳桿菌屬
Lactobacillus acidophius 嗜酸乳桿菌
Lactobacillus brevis 短乳桿菌
Lactobacillus buchneri 布氏乳桿菌
Lactobacillus casei 乾酪乳桿菌
Lactobacillus cellobiosas 纖維二糖乳桿菌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德氏乳桿菌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發酵乳桿菌
Lactobacillus oris 口乳桿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桿菌
Lactobacillus rimae 齦溝乳桿菌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唾液乳桿菌
Lactobacillus uli 齦乳桿菌
Leptotrichia 纖毛菌屬
Leptotrichia buccalis 頰纖毛菌
Leptotrichia dentium 齒纖毛菌
Micrococcus 微球菌屬
Mitsuokella 光崗菌屬
Mitsuokella dentalis 齒光崗菌
Mycobacterium 分枝桿菌屬
Mycobacterium bovis 牛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leprae 麻風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結核分枝桿菌
Neisseria 奈瑟菌屬
Neisseria flava 黃奈瑟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淋病奈瑟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 腦膜炎奈瑟菌
Neisseria mucosa 粘液奈瑟菌
Neisseria sicca 乾燥奈瑟菌
Neisseria subflava 微黃奈瑟菌
Peptostreptococcus 消化鏈球菌屬
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 厭氧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asaccharolyticus 不解糖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lanceolatus 矛形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 大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 微小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parvalus 小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prevotii 普氏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proctus 產生消化鏈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taetradius 四聯消化鏈球菌
Porphyromonas 卟啉單胞菌屬
Porphyromonas asaccharolytica 不解糖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circumdentaria 齒周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 牙髓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牙齦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levii 利氏卟啉單胞菌
Porphyromonas salivosa 唾液卟啉單胞菌
Prevotella 普氏菌屬
Prevotella bivia 二路普氏菌
Prevotella buccae 頰普氏菌
Prevotella buccalis 口頰普氏菌
Prevotella corporis 人體普氏菌
Prevotella denticola 棲牙普氏菌
Prevotella heparinolytica 解肝素普氏菌
Prevotella intermedia 中間普氏菌
Prevotella loescheii 洛氏普氏菌
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 產黑普氏菌
Prevotella nigrescens 變黑普氏菌
Prevotella oralis 口腔普氏菌
Prevotella oris口普氏菌
Prevotella oulorum 齦炎普氏菌
Prevotella veroralis 真口普氏菌
Prevotella zoogleoformans 動膠普氏菌
Propionibacterium 丙酸桿菌屬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瘡皰丙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avim 貪婪丙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費氏丙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granulosum 顆粒丙酸狀菌
Propionibacterium jensenii 詹氏丙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propionicum 丙酸丙酸桿菌
Proteus 變形桿菌屬
Proteus mirabilis 奇異變形桿菌
Proteus vulgaris 普通變形桿菌
Rothia 羅氏菌屬
Rothia dentocariosa 齲齒羅氏菌
Selenomonas 新月形單胞菌屬
Selenomonas artemidis 蛛形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dianae 月神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flueggei 福氏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infelix 損傷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noxia 有害新月形單胞菌
Selenomonas sputigena 生痰新月形單胞菌
Staphylococcus 葡萄球菌屬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apitis 頭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表皮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accharolyticus 解糖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alivarius 唾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腐生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chleiferi 施氏葡萄球菌
Stomatoccus 口腔球菌屬
Stomatoccus mucilaginosus 粘滑口腔球菌
Streptococcus 鏈球菌屬
Intermedius streptococci 中間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咽峽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constellatus 星群鏈球菌
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 中間鏈球菌
Mutans streptococci 變形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cricetus 倉鼠鏈球菌
Streptococcus downei 汗毛鏈球菌
Streptococcus ferus 野鼠鏈球菌
Streptococcus macacae 獼猴鏈環菌
Streptococcus mutans 變形鏈球菌
Streptococcus rattus 大鼠鏈球菌
Streptococcus sobrinus 遠緣鏈球菌
Oralis streptococci 口腔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crista 嵴鏈球菌
Streptococcus gordonii 格登鏈球菌
Streptococcus mitis 輕鏈球菌
Streptococcus oralis 口腔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arasanguis 副血鏈球菌
Streptococcus sanguis 血鏈球菌
Pyogenic hemolytic streptococci 化膿性溶血性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 釀膿鏈球菌
Salivarius streptococci 唾液鏈球菌群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唾液鏈球菌
Streptococcus vestibularis 前庭鏈球菌
Treponemas 密螺旋體屬
Treponemas denticola 棲牙密螺旋體
Treponemas maltophilum 嗜麥芽糖密螺旋體
Treponemas medium 中間密螺旋體
Treponemas pallim 蒼白密螺旋體
Treponemas pectinovorum 食果膠密螺旋體
Treponemas phagedenis 潰蝕齒密螺旋體
Treponemas socranskii 索氏密螺旋體
Treponemas scaliodontium 曲齒密螺旋體
Treponemas vicentii 文森密螺旋體
Veillonella韋榮菌屬
Veillonella alcalescens 產鹼韋榮菌
Veillonella atypica 非典型韋榮菌
Veillonella dispar 殊異韋榮菌
Veillonella parvula 小韋榮菌
Veillonella ratti 大鼠韋榮菌
Vibrios 弧菌屬
Vibrios cholera 霍亂弧菌
Vibrios parahaemolyticus 副溶血霍亂弧菌
Wolinella 沃廉菌屬
Wolinella succinogenes 產琥珀酸沃廉菌
Fungi 真菌
Candida 念珠菌屬
Candida albicans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krusei 克柔念珠菌
Candida pseudotropicalis 偽熱帶念珠菌
Candida stellatoidea 類星形念珠菌
Candida tropicalis 熱帶念珠菌
Cryptococcus 隱球菌屬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新型隱球菌
Yeasts 酵母菌
Virus 病毒
ademovirus 腺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 巨細胞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 EB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 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virus 皰疹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人類乳頭瘤病毒
influenze virus 流行性感冒病毒
measles virus 麻疹病毒
mumps virus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 副流感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Chlamydiae 衣原體
Chlalmydia pneumoniae 肺炎衣原體
Chlalmydia psittaci 鸚鵡衣原體
Mycoplasmas 枝原體
Mycoplasmas hominis 人型枝原體
Mycoplasmas orale 口腔枝原體
Mycoplasma pneumoniae 肺炎枝原體
Mycoplasma salivarium 唾液枝原體
Ureaplasma urealyticum 解脲脲原體
Rickettsia 立克次體
Coxiella 柯克斯體屬
Rickettsia 立克次體屬
④ 口腔裡面有多少種微生物
在人的口腔里,至少有120多種細菌,很多人都超過了350種。細菌能黏在牙齒的表面上,其體內有一種像糨糊一樣的多糖慢慢形成,並開始繁殖。在沒刷牙的狀態下,用指甲從牙的表面刮出像是乳酪一樣的黏著物就是細菌。
當這種細菌中的糖以及碳水化合物開始發酵,並且產生酸之後,這種酸開始慢慢變成堅硬的石灰型,牙齒的內部滲透出的光亮經過復雜地反射,使其最後形成了白濁色。
這種過程反復進行的時候,也就形成了蛀牙。
⑤ 每個人的嘴巴里都包含著上百億種細菌,它們大約可以分為幾種
口腔是人體各類細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外來抗原進入人體的最主要途徑之一;除此之外,口腔內本身還含有大量的內生微生物菌群寄生在口腔、牙齒和粘膜表面。這些微生物菌落集群,我們簡稱為細菌,主要分為兩大類:(1)1類由游離形式的細菌組成,主要存在於唾液中;(2)第2類由菌落形式的細菌組成,主要存在於牙斑或粘膜表面。
所以,最後不得不提醒大家一句,注意口腔衛生,否則這么多細菌,很容易滋生各種口腔疾病和其他疾病。新冠期間,勤洗手也很重要。總之,講究衛生,疾病遠離。
⑥ 人的體內體外共寄居著多少微生物
大約200種,其中約80種生活在人的口腔里。我們的身體是一座微生物工廠,每天生產出一千億到一百萬億個細菌。在每平方厘米腸子表面上生活著一百億微生物,而在每平方厘米皮膚表面生活著一千萬個細菌。 在人的牙齒、咽喉和消化道里細菌的數量最多,數量超過皮膚表面一千倍。
⑦ 人的口腔有多少種細菌
一個有趣的說法提到,人嘴裡的細菌總量,比美國和加拿大加起來的人口總數還多.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或無責任的調侃.
因為人類口腔的溫暖和濕潤,加上不斷進入的食物,為細菌的生長創造了絕佳的條件.一個人口腔內一般有300種以上的細菌,而牙齒上的殘垢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細菌.科學家表示,一毫克的齒垢中就含有多至10億個細菌.
⑧ 口腔中一般有哪些微生物
參考:
口腔是全身寄居微生物密度最高,種類最多的部位之一。口腔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其中細菌為最主要的類型。目前已分離出的菌屬有40餘種,這些細菌包括:革蘭陽性球菌屬如鏈球菌屬、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大量證據表明變形鏈球菌可以引起齲病;革蘭陰性球菌如韋永菌、奈瑟菌屬;革蘭陽性桿菌如乳桿菌屬、放線菌、羅氏菌屬、絲桿菌屬、雙歧桿菌、丙酸菌屬等;革蘭陰性桿菌如類桿菌屬、梭狀桿菌屬、纖毛菌屬、沃廉菌屬、彎曲桿菌屬等;革蘭陰性兼性厭氧桿菌如嗜血菌屬、放線桿菌屬、嗜碳酸噬纖維菌屬、埃氏腐蝕菌等。其他微生物還包括螺旋體屬,支原體,真菌,病毒,原蟲等。
⑨ 口腔細菌屬於什麼微生物
健康的人類口腔包含著巨量的多種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原生動物以及細菌。其中細菌量是最大的,每毫升唾液中含有1億個細菌,整個口腔中細菌的種類超過600種,然而,大約有一半尚未命名。
⑩ 人體內有多少微生物
: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以及病毒,它個體微小、種類繁多、與人類關系密切,
科學家們稱,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約有200多種,其中有80種寄居在人們的口中。人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各類車間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廠。我們的身體每年能產出1000億至10億個微生物。在我們的腸子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著達100億個微生物;在皮膚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著達1000萬個微生物。同時,我們的牙齒、喉嚨和食道則更是微生物泛濫的樂園,這些部位積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膚表面高數千倍。此外,我們的身體上還寄居著無數的依靠食用死皮膚細胞為生的對人體健康無甚大礙的蟎蟲。下面來看一下我們身體幾個微生物主要聚集的部位
一、口腔
人類的口腔存在200多種微生物。比如糞大腸桿菌,它們是導致牙病和口氣的罪魁禍首!還有導致齲齒的變形鏈球菌,引起皰疹病的皰疹病毒。人類出生時,口腔是無菌的,但在幾小時到一天之內,口腔內即可出現一些菌群,據研究,在一個成人口腔中,唾液中的細菌至少是由三十多種菌屬組成,這些細菌大多數來自舌背表面,少數來自其他部位的口腔粘膜。在牙菌斑及牙齦溝中,菌計數為2X1011個/克濕重菌斑。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口腔處於生態平衡狀態。但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口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正常口腔微生物若出現生態失調的變化,將出現種種口腔疾病,齲牙和牙周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最常見的疾病。
二、皮膚
可能以下的情況像是恐怖片中的場景,但人類必須面對現實,這些都是真的:當我們關掉燈上床安歇時,我們的臉上立刻開始了一場盛大的宴會。細小而有八條腿的蜘蛛的遠親們——蠕形蟎,從我們的皮膚中爬出來,它們從這根毛發跳到另一根毛發以尋求配偶。就這樣,
早晨到來的時候,它們又頭朝下鑽進我們的皮膚中。
大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身上寄居著這種蠕形蟎。這些蠕形蟎寄居在他或她的睫毛和皮膚里。你可能通過與帶有該種寄生物的人親密接觸,甚至只是共用一條毛巾就能被傳染上。一旦這些微生物跑到你身上,它們就會吸附在毛發的基部或毛孔中。它們主要以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為營養。盡管在顯微鏡下這些傢伙看起來是如此的面目可憎,但科學家尚沒有找到根除它們的辦法。此外,人身上腋窩處生活著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消化人體的汗液,
並產生出一種帶臭味的化學物質,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體味(某些人身上嚴重些即為狐臭)
。而皮膚癬菌會大量聚集在人類的腳趾,特別是腳趾間,它們吃掉我們腳上的死皮膚,並導致發癢,形成足癬。
除了這些,人身上還有多種引發各種皮膚病的真菌。
三、腸道
人體內大約有100萬億個微生物,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腸道中,腸道中許多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幫助人體處理復雜的化合物,還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維生素,
因此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甚至被認為對人的生命非常關鍵。腸道微生物幫助人從食物中攝取能量,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還可能與腸道疾病或肥胖症有關。
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提出這樣一種說法,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我們人類體內的微生物,絕大多數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的。正確看待他們的價值,不斷的研究與發現,才是人類對於體內微生物的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