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生物是多少年前出現的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舍普夫在1993年報告說,他們從西澳大利亞州的岩石里發現了一些長幾十微米的黑色曲線痕跡,這可能是一種古老藍藻的化石,年齡為35億年,比其他被證實的最古老細菌化石還要早10億年。
他們指出,科學界發現的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35億年前的細菌,但真正的多細胞生物只有到近6億年才出現,
㈡ 微生物學發展可分為哪幾個時期 每個時期有什麼特點
微生物學的發展史
一、初創時期(形態學時期)
1664年,英國人虎克(RobertHooke)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虎克曾用原始的顯微鏡對生長在皮革表面及薔薇枯葉上的黴菌進行觀察。
1674~1695年,荷蘭人列文虎克製造解析度大的單式顯微鏡;
1676年,微生物學的先驅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了細菌。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一個只會荷蘭語的小商人,但卻在1680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二、奠基時期(生理學時期)
1.法國巴斯德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1)發現並證實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化學家出生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學是為了治療「酒病」和「蠶病」。
(2)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學說
著名的曲頸瓶試驗無可辯駁地證實,空氣內確實含有微生物,是它們引起有機質的腐敗。
(3)免疫學——預防接種
首次製成狂犬疫苗
(4)其他貢獻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時間加熱處理,殺死有害微生物。
2.德國柯赫細菌學的奠基人
(1)微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術方面的貢獻
a)建立細菌純培養技術(純種分離技術)
b)懸浮培養法
c)流動蒸汽滅菌
d)細胞染色技術和顯微攝影
三、發展時期(生化時期)
無活細胞酵母壓榨液
葡萄糖、酒精
1.青黴素
英國微生物學家弗來明發現青黴素,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2.搖瓶培養技術
四、分子生物學時期(成熟時期)
基因工程葯物學的興起
轉基因的農作物
㈢ 微生物學發展史如何分期
一、微生物學的萌芽時期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發現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用來漚糞積肥,使農作物變得更加茁壯。微生物在醫學中也有應用,公元2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白僵蠶治病的記載。公元6世紀的《左傳》中也有用麥曲治腹瀉病的記載,10世紀的《醫宗金鑒》中有關於種痘方法的記載。公元6世紀北魏的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也有關於微生物應用的資料,如穀物制曲、釀酒、制醬、造醋、腌菜等。在古希臘留下來的石刻上也有釀酒的操作記錄。
雖然古人還不知道是微生物在發揮作用,但是他們通過日積月累的生活實踐,已經學會巧妙地利用微生物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微生物學的初創時期
微生物的初創期是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詹森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羅伯特·胡克把昆蟲等較小事物在顯微鏡下的具體形態發表在《顯微制圖》中,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微生物,並詳細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態,打開了微生物研究的大門。
在列文虎剋死後,微生物的研究一度進入低谷,「自然發生論」開始成為熱點話題。1748年,尼達姆(John Needham)用「乾草等浸泡在燒瓶中會產生微生物」的實驗證明「自然發生論」。後來,許多科學家投入到微生物研究中來,為微生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1765-1776年,斯帕蘭讓尼(Lazaro Spallanzani) 又用密封加熱實驗反駁「自然發生論」。1826年,施旺(Theodor Schwann) 提出乙醇發酵由酵母菌引起,在1837年,他又提出微生物引起發酵和腐敗。1838—1839年,施旺和施萊登(Mathias Schleiden) 分別提出細胞學說,1853年,巴謝(Agostino Bassi)首次實驗證明由白僵菌引起家蠶的「白僵病」,並認為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1845年,伯克利(M.J.Berkeley)首次證明是黴菌引起愛爾蘭土豆枯萎病。1846年,塞麥爾維斯(Lgnaz Semmelweis)發現產褥熱是由醫生傳播的,提出使用防腐劑預防的方法。1849—1854年,斯諾(John Snow) 對倫敦流行的霍亂開展流行病學研究。1850年,達望(CasimirJoseph Davaine)在患炭疽病的家畜中發現炭疽細菌,同年,米切利斯(Eihardt Mitscherlich)發現是細菌引起馬鈴薯褐變。1853年,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提出禾穀類銹病是由寄生真菌導致的。
三、微生物學的奠基時期
巴斯德對微生物生理學的研究為現代微生物學奠定了基礎。巴斯德(Louis Pasteur) 在1857年提出乳酸發酵的微生物學原理;1860年提出酵母菌在乙醇發酵中的作用;1864年徹底駁斥了自然發生論;1866年發明低溫滅菌法;1880年和斯坦伯格(George Sternberg)同時從唾液中分離和培養肺炎球菌;1881年和魯克斯(Pierre·Paul·Emile Roux) 用炭疽菌進行免疫實驗並研製炭疽疫苗;1885年研製出狂犬病疫苗,在被瘋狗咬傷的9歲小孩身上首次試用並獲成功。
科赫對新興的醫學微生物學做出了巨大貢獻。1876年,分離並鑒定了炭疽熱病原菌——炭疽桿菌;1878年鑒別了葡萄球菌;1881年研究了細菌的純培養方法,並用減毒炭疽桿菌進行動物免疫;1882年發現肺結核的病原菌——肺結核分枝桿菌,並因此獲得1905年諾貝爾獎;1883年鑒定了霍亂的致病因子——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1884年,首次發表科赫定理。
下面再來看一下其他眾多科學家的成就。1858年,魏爾嘯(Rudolf Virchow)提出「每一個細胞都來自另一個細胞」。1859年,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發表《物種起源》。1865年,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發表孟德爾遺傳法則。1867年李斯特(Joseph Lister)正式發表了他的外科消毒術。1880年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鑒定了瘧原蟲在感染者紅細胞中的生活史,1907年獲諾貝爾獎。1884年梅契尼柯夫(Elie Metchnikoff)發現吞噬作用,1908年獲諾貝爾獎。1890年貝林格(Emil Adolf von Behring) 和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發現抗毒素,用毒素使動物免疫,制備白喉和破傷風抗毒素,1901年獲諾貝爾獎。由於科學成果很多,這里不一一列舉。
㈣ 微生物學的歷史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已經覺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其所發生的作用。中國利用微生物進行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2600年前發明了制醬技術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533~544)中,列有穀物制曲、釀酒、制醬、造醋和腌菜等方法。
在古希臘留下來的石刻上,記有釀酒的操作過程。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作用,進行漚糞積肥。公元1世紀的《氾勝之書》提出要以熟糞肥田以及瓜與小豆間作的制度。2世紀的《神衣本草經》中,有白僵蠶治病的記載。6世紀的《左傳》中,有用麥曲治腹瀉病的記載。在10世紀的《醫宗金鑒》中,有關於種痘方法的記載。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苗,為免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可放大160~260倍)觀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微小動物」,並用文字和圖畫科學地記載了人類最早看見的「微小動物」——細菌的不同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過了不久,義大利植物學家P.A米凱利也用簡單的顯微鏡觀察了真菌的形態。1838年,德國動物學家C.G.埃倫貝格在《纖毛蟲是真正的有機體》一書中,把纖毛蟲綱分為22科,其中包括3個細菌的科(他將細菌看作動物),並且創用bacteria(細菌)一詞。1854年,德國植物學家F.J.科思發現桿狀細菌的芽孢,他將細菌歸屬於植物界,確定了此後百年間細菌的分類地位。
微生物學的研究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生理學階段。法國科學家L.巴斯德對微生物生理學的研究為現代微生物學奠定了基礎,化學家出身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是為了治療「酒病」和「蠶病」。他論證酒和醋的釀造以及一些物質的腐敗都是由一定種類的微生物引起的發酵過程,並不是發酵或腐敗產生微生物,著名的曲頸瓶實驗無可辯駁的證實了這一點 ;他認為發酵是微生物在沒有空氣的環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變質則是有害微生物生長的結果;他進一步證明不同微生物種類各有獨特的代謝機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條件並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變質的加熱滅菌法,後來被人稱為巴斯德滅菌法,使用這一方法可使新生產的葡萄酒和啤酒長期保存。科赫對新興的醫學微生物學作出了巨大貢獻。科赫首先論證炭疽桿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接著又發現結核病和霍亂的病原細菌,並提倡採用消毒和殺菌方法防止這些疾病的傳播;他的學生們也陸續發現白喉、肺炎、破傷風、鼠疫等的病原細菌,導致了當時和以後數十年間人們對細菌給予高度的重視;他首創細菌的染色方法,採用了以瓊脂作凝固培養基培養細菌和分離單菌落而獲得純培養的操作過程;他規定了鑒定病原細菌的方法和步驟,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則。1860年,英國外科醫生J.利斯特應用葯物殺菌,並創立了無菌的外科手術操作方法。1901年,著名細菌學家和動物學家И.И.梅契尼科夫發現白細胞吞噬細菌的作用,對免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俄國出生的法國微生物學家C.H.維諾格拉茨基於1887年發現硫磺細菌,1890年發現硝化細菌,他論證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學過程以及這些細菌的化能營養特性。他最先發現嫌氣性的自生固氮細菌,並運用無機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以及富集培養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細菌各個生理類群的生命活動,揭示土壤微生物參與土壤物質轉化的各種作用,為土壤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Д.И.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煙草花葉病原體是比細菌還小的、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光學顯微鏡不能窺測的生物,稱為過濾性病毒。1915~1917年,F.W.特沃特和F.H.de埃雷爾觀察細菌菌落上出現噬菌斑以及培養液中的溶菌現象,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病毒的發現使人們對生物的概念從細胞形態擴大到了非細胞形態。
在這一階段中,微生物操作技術和研究方法的創立是微生物學發展的特有標志。 20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1897年德國學者E.畢希納發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G.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A.J.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20世紀30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年,A.弗萊明發現點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發現了青黴素。1949年,S.A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鏈黴素。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年,G.W.比德爾和E.L.塔特姆用X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陷型。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而且為分子遺傳學打下了基礎。1944年,O.T.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脫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J.D.沃森和F.H.C.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復制學說。H.富蘭克爾-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R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機制、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DNA的體外組合和操縱。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分支
微生物學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分化出大量的分支學科,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已達181門之多。根據其性質可以簡單歸納為下面6類:
⑴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為目的來分總學科稱普通微生物學(General Microbiology),分科如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微生物生態學和分子微生物學等。
⑵按研究的微生物對象分如細菌學,真菌學(菌物學),病毒學,原核生物學,自養菌生物學和厭氧菌生物學等。
⑶按微生物所處的生態環境分如土壤微生物學,微生態學,海洋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水微生物學和宇宙微生物學。
⑷按微生物應用領域來分總學科稱應用微生物學(Applied Microbiology),分科如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葯用微生物學,診斷微生物學,抗生素學,食品微生物學等。
⑸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分如化學微生物學,分析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物工程學,微生物化學分類學,微生物數值分類學,微生物地球化學和微生物信息學等。
⑹按實驗方法、技術分如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研究方法等。
㈤ 微生物至2015年出現了多少年
地球生命起源於約36億年前,最早存在於原始海洋中,是所有生物的祖先。
㈥ 微生物學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 史前期 約8000-1676,特點是未見微生物個體,各國人民憑實踐經驗利用微生物。2 初創期1676-1861 形態描述階段 特點 自製顯微鏡觀察到細菌等微生物個體。3 奠基期1861-1897 微生物學開始建立(巴斯德 微生物奠基人,科赫 細菌學奠基人)4 發展期1897-1953 生化水平研究階段 特點 發現微生物代謝統一性 普通微生物學開始行成 青黴素的發現 5 成熟期1953-至今 分子生物學水平研究階段 特點 主要是廣泛利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和現代研究方法
㈦ 簡述微生物學的發展過程
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1、史前時期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與利用 主要成就:在 17 世紀下半葉,荷蘭學者呂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ok )用自製的簡易顯微鏡親眼觀察到細菌個體之前,對於一門學科來說尚沒形成.這個時期稱為微生物學史前時期.種痘預防天花是人類控制和應用微生物生命活動規律在預防疾病保護健康方面的寶貴實踐.
2、微生物形態學發展階段 主要成就:17 世紀 80 年代,呂文虎克用他自己製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顯微鏡觀察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種有機質的浸出液,發現到了許多可以活動的 「 活的小動物 」 ,並發表了這一 「 自然界的秘密 」 .
3 、微生物生理學發展階段 主要成就:在 19 世紀 60 年代初,巴斯德研究了酒變酸的微生物原理、探索了蠶病、牛羊炭疽病、雞霍亂和人狂犬病等傳染病的病因、有機質腐敗和釀酒失敗的起因,否定了生命起源的 「 自然發生說 」 ,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一系列微生物學實驗技術.柯赫在繼巴斯德之後,改進了固體培養基的配方,發明了傾皿法進行純種分離,建立了細菌細胞的染色技術,顯微攝影技術和懸滴培養法,尋找並確證了炭疽病、結核病和霍亂病等一系列嚴重傳染疾病的病原體等.這些成就奠定了微生物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他們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在這一時期,英國學者布赫納( E.Buchner )在 1897 年研究了磨碎酵母菌的發酵作用,把酵母菌的生命活動和酶化學相聯系起來,推動了微生物生理學的發展.同時,其他學者例如俄國學者伊萬諾夫斯基 (Ivanovski) 首先發現了煙草花葉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擴大了微生物的類群范圍.
4 、微生物分子生物學發展階段 主要成就:在上一時期的基礎上,本世紀初至 40 年代末微生物學開始進入了酶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時期,許多酶、輔酶、抗生素以及許多反應的生物化學和生物遺傳學都是在這一時期發現和創立的,並在 40 年代末形成了一門研究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綜合學科 —— 普通微生物學.50 年代初,隨著電鏡技術和其他高技術的出現,對微生物的研究進入到分子生物學的水平.1953 年華特生( J.D.Watson )和克里克( F.H.Crick )發現了細菌基因體脫氧核糖核酸長鏈的雙螺旋構造.1961 年加古勃( F.Jacab )和莫諾德( J.Monod )提出了操縱子學說,指出了基因表達的調節機制和其局部變化與基因突變之間的關系,即闡明了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的關系.
㈧ 請問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是什麼
醫學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亦是醫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學習醫學微生物學的目的,在於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與致病性;認識人體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與免疫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及預防原則。掌握了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可為學習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的有關學科打下基礎,並有助於控制和消滅傳染性疾病。
醫學微生物學是人類在長期對傳染性疾病病原性質的認識和疾病防治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門科學。了解醫學微生物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將有助於我們總結規律,尋找正確的研究方向和防治方法,進一步發展醫學微生物學。
一、微生物學的經驗時期
古代人類雖未觀察到微生物,但早已將微生物學知識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疾病防治中,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夏禹時代,就有儀狄釀酒的記載。北魏(公元386~534年)《齊民要術》一書中詳細記載了制醋的方法。長期以來民間常用的鹽腌、糖漬、煙熏、風乾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實際上正是通過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而防止食物的腐爛變質。
關於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在11世紀初時,我國北宋末年劉真人就提出肺癆由蟲引起。義大利Fracastoro(1483~1553)認為傳染病的傳播有直接、間接和通過空氣等幾種途徑。奧地利Plenciz(1705~1786)認為傳染病的病因是活的物體,每種傳染病由獨特的活物體所引起。18世紀清乾隆年間,我國師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生動地描述了當時鼠疫流行的凄慘景況,並正確地指出了鼠疫與鼠的關系。
在預防醫學方面,我國自古就有將水煮沸後飲用的習慣。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將病人的衣服蒸過後再穿就不會傳染上疾病,說明已有消毒的記載。大量古書證明,我國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就已廣泛應用人痘來預防天花,並先後傳至俄國、朝鮮、日本、土耳其、英國等國家,這是我國對預防醫學的一大貢獻。
二、實驗微生物學時期
微生物的發現 首先觀察到微生物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r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他於1676年用自磨鏡片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顯微鏡(約放大40~270倍),並從雨水、池塘水等標本中第一次觀察和描述了各種形態的微生物,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證據,亦為微生物形態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歐洲一些國家占重要經濟地位的釀酒的工業和蠶絲業發生酒類變質和蠶病危害等,促進了人們對微生物的研究。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首先實驗證明有機物質的發酵與腐敗是由微生物所引起。而酒類變質是因污染了雜菌,從而推翻了當時盛行的自然發生說。巴斯德的研究開創了微生物的生理學時代。人們認識到不同微生物間不僅有形態學上的差異,在生理學特性上亦有所不同,進一步肯定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自此,微生物開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巴斯德創用的加溫處理以防酒類變質的消毒法,就是至今仍沿用於酒類和乳類的巴氏消毒法。在巴斯德的影響下,英國外科醫生李斯德(Joseph Lister, 1827~1912)創用石炭酸噴灑手術室和煮沸手術用具,為防腐、消毒以及無菌操作打下基礎。
微生物學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國學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他創用固體培養基,可將細菌從環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標本中分離成單一菌落,便於對各種細菌分別研究。同時又創用了染色方法和實驗性動物感染,為發現各種傳染病的病原體提供了有利條件。在19世紀的最後20年中,大多數細菌性傳染病的病原體由郭霍和在他帶動下的一大批學者發現並分離培養成功。
俄國學者伊凡諾夫斯基(Nвановский)於1892年發現了第一種病毒即煙草花葉病病毒。1897年Loeffler和Frosch發現動物口蹄疫病毒。1901年美國學者Walter-Reed首先分離出對人類致病的黃熱病毒。1915年英國學者Twort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以後相繼分離出人類和動、植物的許多病毒。
免疫學的興起 18世紀末,英國琴納(Edward Jenner,1749~1823)創用牛痘預防天花;隨後巴斯德研製雞霍亂、炭疸和狂犬病疫苗成功,為免疫學和預防醫學開辟了途徑。人們對抗感染免疫的本質的認識是從19世紀末開始的。德國學者Behring在1891年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動物免疫血清成功地治癒一白喉患兒,引起科學家們注意從血清中尋找殺菌物質,導致血清學的發展。由於各人研究的領域和重點有別,當時關於機體抗感染免疫的解釋存在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以歐立希(Poul Ehrlich,1854~1916)為代表的體液免疫學派認為機體的免疫力與血液及其他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有關,主要是特異性抗體的作用;而以梅契尼科夫(Mечников и.и. ,1845~1916)為代表的細胞免疫學派則認為吞噬細胞的作用才是機體免疫力的主要因素。不久,Wright在血清中發現了調理素,並證明吞噬細胞的作用在體液因素參與下可大為增強,兩種免疫因素是相輔相成的,從而使人們對免疫機理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促進了免疫學的進一步發展。
化學治療劑和抗生素的發明首先合成化學治療劑的是歐立希,他在1910年合成治療梅毒的砷凡納明,後又合成新砷凡納明,開創了微生物性疾病的化學治療途徑。以後又有一系列磺胺葯相繼合成,在治療傳染性疾病中廣泛應用。1929年Fleming首先發現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但直到1940年Florey等將青黴菌培養液加以提純,才獲得青黴素純品,並用於治療感染性疾病,取得了驚人的效果。青黴素的發現和應用極大地鼓舞了微生物學家,隨後鏈黴素、氯黴素、金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紅黴素等抗生素不斷被發現並廣泛應用於臨床。
三、現代微生物學時期
近幾十年來,由於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電子顯微鏡、氣相、液相色譜技術、免疫學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醫學微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得以從分子水平上探討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結構與功能、致病的物質基礎及診斷方法,使人們對病原微生物的活動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繼發現了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如軍團菌、彎麴菌、拉沙熱病毒、馬堡病毒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
1967~1971年美國植物病毒學家Diener等發現馬鈴薯紡錘形塊莖病的原原是一種不具有蛋白質的RNa ,分子量約為100,000,這類致病因子被稱為類病毒 (Viroid)。隨後在研究類病毒的過程中又發現一種引起苜蓿等植物病害的擬病毒(Virusoid)。1982年發現引起羊搔癢病的病原為一分子量27KD的蛋白,稱朊病毒(Virino)。1983年有關國際會議上將這些病原因子統稱為亞病毒(Subvirus)。人類中亦可能存在亞病毒,例如人類的C-J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庫魯病(Kuru disease)等可能由朊病毒或蛋白侵染因子(Prion)引起。
近十幾年來,病原微生物迅速檢驗診斷方法發展很快。ELISA快速檢測抗原及抗體技術已被普遍應用,簡化了過去繁瑣的微生物學檢驗手續,特別是通過採用單克隆抗體,進一步提高了檢測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目前已制備出許多診斷試劑盒,其中病毒快速診斷試劑盒的廣泛應用,使過去長期難以實現的病毒病的快速實驗室診斷成為現實。目前許多實驗室正在探索將基因探針和聚合酶鏈反應(PCR)用於微生物的快速檢驗中。
在傳染病的預防方面,目前大多數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均已研製出相應的疫苗。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在全球消滅了天花,這是人類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徹底消滅的第一種烈性傳染病,其最根本的措施即是牛痘苗的普遍接種。各種疫苗的廣泛接種,已成為當今人類對付許多傳染病的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
在傳染病的治療方面,新的抗生素不斷被製造出來,有效地控制了細菌性傳染病的流行。相比之下,抗病毒葯物的研究進展較慢。近年來應用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Ⅱ、干擾素等)治療某些病毒性疾病,已取得一定療效。另外,單克隆抗體及基因治療等手段在病毒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也日益廣泛和深入。
1957年澳大利亞學者伯內特(Burnet. F. M)根據前人的工作和他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細胞系選擇學說」,使免疫學進入了生物醫學新領域。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免疫學發展十分迅速,其范圍涉及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和臨床各學科,遠遠超出了以往感染免疫的傳統概念,已獨立成為醫學和生物學中極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
雖然人類在醫學微生物學領域及控制傳染病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至今仍有一些傳染病的病原體尚未完全認識,某些疾病還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醫學微生物學今後要加強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研究,建立特異的快速、早期診斷方法;研製新疫苗和改進原有疫苗,以提高防治效果。要加強感染免疫的研究,尋找或人工合成能調動和提高機體防禦機能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物質。要加強基因工程學的研究,除制備供診斷、預防、治療及研究用的制劑外,並能對一些與微生物感染有關的遺傳性疾病採用基因療法,以徹底治癒這類病症。要繼續加強與免疫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組織學、病理學等學科的聯系和協作,採用先進技術,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醫學微生物學的發展,為早日控制和消滅危害人類健康的各種傳染病作出貢獻。
㈨ 簡述微生物學各個發展時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貢獻。
巴斯德: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他把微生物學的研究從形態描述推進到生理學研究水平,並開創了尋找病原微生物的興盛時期,使微生物學開始以獨立的學科形成。
貢獻:
1、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學說。
2、證實了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將病原菌減毒,使其轉變為疫苗。
科赫:
(1)發現了固體培養基,並建立通過了固體培養分離純化微生物的技術;
(2)用自創的方法分離了許多病原菌,如炭疽芽孢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等;
(3)提出了「科赫法則」;
(4)創立了許多顯微鏡技術,如細菌鞭毛染色法、懸滴培養法等。
布赫納:用酵母菌無細胞壓榨汁將葡萄糖進行酒精發酵獲得成功,發現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從此將微生物學推進到了生化研究的階段。此後,微生物生理、生化等研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微生物學是一門研究微小生物體的學科。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包括單細胞的、多細胞的(細胞集落)或無細胞的(缺乏細胞)的生物。微生物學包含許多子學科,包括病毒學、寄生蟲學、真菌學和細菌學。
真核微生物,如真菌和原生生物,擁有膜覆蓋的細胞器,而原核生物——即所有微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通常沒有細胞器。
微生物學家主要依賴於培養、染色和顯微鏡檢查等傳統方法鑒定微生物。然而,在普通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中,只有不到1%可以用目前的方法進行分離培養和堅定。
對於很多不可培養的微生物,微生物學家通常依賴分子生物學工具,如基於DNA序列的鑒定,例如細菌鑒定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起源於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
㈩ 中國微生物學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微生物學會成立於1952年12月18日。早在1928年,由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伍連德、謝和平和林宗揚等發起,即在北京成立過中國微生物學會。1937年改稱中國病理學微生物學會(The Chinese Society of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移會址於上海,有會員50多人,並舉行過學術討論會。1945年在廣州開過大會,到會者百餘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在中華醫學會首都大會上成立過中華微生物學會。這是中國微生物學會於1952年正式成立前的孕育階段。1952年正式成立中國微生物學會,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理事長為著名微生物學家湯飛凡教授,成立之初全國有19個省級分會,會員189名。現在學會成立五十多年來,不斷發展壯大,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微生物學的學術組織,目前已有會員近1.5萬人,成立了18個專業委員會和5個工作委員會。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科學事業迅猛發展,國力增強的縮影。
中國微生物學會1958年前是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中國科協前身)的團體會員,1958年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合並,改組為中國科協,中國微生物學會即轉為中國科協的團體會員,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掛靠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幾十年來,本學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掛靠單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領導下,依靠會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出版高質量的學術性刊物,是幾代學會會員始終堅持的工作,從學會成立之初只主辦《微生物學報》一種刊物,現在主辦的刊物則已達7種之多。
中國是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y Society,簡稱IUMS)的發起國之一,1947年湯飛凡教授曾代表中國微生物學界參加過國際細菌學會聯合會 [IUBS,後改名為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IUMS)]在丹麥哥本哈根的會議,並當選為執行委員。1980年經上級批准,中國微生物學會正式加入了該組織、
1999年9月,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IUMS會議上,我會曾毅院士當選為執行委員,2000年並參加在法國舉辦的IUMS執委會議,帶去了介紹中國微生物學會的資料,為鞏固我會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打下了基礎,之後與IUMS的交流更加密切。
2002年,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IUMS)副主席Luciano Polonelli教授及夫人等一行7人,應中國微生物學會的邀請訪問了北京、上海兩地。
2005年10月,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新當選的主席Karl Heinz Schleifer教授全權委託中國微生物學會秘書長肖昌松先生代表IUMS參加在蘇州舉行的國際科聯第28次全體大會。
2006年6月,IUMS主席Karl Heinz Schleifer教授接受中國微生物學會邀請,訪問了北京、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