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體中有什麼微生物
有數以萬億的微生物個體活躍在人體內部或體表,包括細菌、古細菌、真菌、寄生蟲和病毒等。這些微生物占人體總重量的1%-2%,其中許多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維持有重要作用,幫助我們消化食物,製造維生素,甚至幫助我們塑造肌肉系統。而同時還有一些微生物則可能導致人體疾病。然而,目前對健康和疾病狀態下這些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作用還所知甚少。
Ⅱ 人體到底寄居著多少微生物
人體寄居的微生物如果按重量來算,中等體重的成年人身上大約有1.4千克的微生物。這個分量使微生物組成為人體內部最大的器官之一——與大腦重量相仿,比肝臟略輕。我們已經知道,就細胞的絕對數量而言,人類體內的微生物細胞要遠遠多於人體細胞,比例高達10:1。如果用DNA來衡量會怎樣呢?以這種方式來看,每個人身體里大約有2萬個人類基因,但我們攜帶的微生物基因大約有200萬到2 000萬個。這意味著,從遺傳的角度來說,我們所繼承的基因99%都是微生物基因。
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約有200多種,其中有80種寄居在人們的口中.人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各類車間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廠.我們的身體每年能產出1000億至100萬億個微生物.在我們的腸子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著達100億個微生物;在皮膚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著達1000萬個微生物.同時,我們的牙齒、喉嚨和食道則更是微生物泛濫的樂園,這些部位積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膚表面高數千倍.此外,我們的身體上還寄居著無數的依靠食用死皮膚細胞為生的對人體健康無甚大礙的蟎蟲.還有很多寄生蟲科學家們到現在還連它們的名字也叫不上來。
Ⅲ 人體皮膚上都有哪些寄生蟲
表皮或真皮里都會有蟲類寄生。
例如,幾乎每人面部的毛孔里都有長短不一的蠕形蟎寄生,與人終生相伴,平日並不致病,只有在顯微鏡上才能查見。
另有一種疥蟎,能通過接觸感染而使人患疥瘡。它的雌蟲在表皮里鑽行,使人劇癢。
吃生魚的人,魚肉里的寄生蟲可穿過腸壁進入真皮內穿行,引起大面積紅腫痛癢,常呈線狀遊走,「神出鬼沒」。其中較為常見的是海水魚中的異尖線蟲和淡水魚中的裂頭蚴。
飲食不潔的人還可能吃入豬絛蟲的卵,在腸內孵化出幼蟲後遊走全身,在皮膚里表現為皮下硬結,這就是豬囊蟲病。此外,糞土裡的鉤蟲蚴蟲和疫水裡的血吸蟲蚴蟲穿過皮膚進入內臟時也會引起相應的皮疹。
還有很多寄生蟲可以入侵皮膚,只有講究皮膚衛生和飲食衛生才能預防。
Ⅳ 人體的寄生蟲有哪些
人體寄生蟲病(鉤蟲病、絛蟲病、血吸蟲病、肺吸蟲病和其它重要寄生蟲病的病原生物學、流行...畜禽寄生蟲病(肝片吸蟲病、線蟲病、絛蟲病、薑片蟲病、牛新蛔蟲病的病原學、感染規律、免疫診斷及防治);魚類貝類...
寄生蟲的生活史因種不同,有的比較復雜,寄生蟲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種多樣,因此,要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必須在了解各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及流行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綜合措施。從政府角度可通過普查普治帶蟲者和患者,查治或處理動物宿主。此外,還應做好流動人口的監測,以控制流行區傳染源的輸入和擴散等。對於個人來說,必須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
據衛生部疾控司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寄生蟲病約有60種,其中發病率高危害嚴重的大約有10多種,以包蟲病為例,主要流行於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患病人數約130萬,其中重病人估計有50萬~70萬人, 1.寄生蟲(parasite)——營寄生生活的低等小動物(動物性寄生物)
寄生蟲的分類
原生動物門( Phylum Protozoa)—— 原蟲
• 扁形動物門( Phylum Platyhelminthes)—— 吸蟲、絛蟲
• 線形動物門( Phylum Nemathelminthes)—— 線蟲
• 棘頭動物門( Phylum Acanthocephala)—— 棘頭蟲
• 節肢動物門 (Phylum Arthropoda)———— 醫學昆蟲
習慣上分為:蠕蟲 ( 吸蟲、絛蟲、線蟲 ) 、原蟲、醫學昆蟲三大類。
2.宿主(host)——能夠為寄生物提供居留場所,滿足寄生物營養需求使之發育繁殖的一類生物。
作為宿主的條件
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特點允許寄生蟲的入侵和在其體內生存
宿主與寄生蟲之間有食物鏈關系
合適的外界環境條件
寄生蟲感染的診斷
• 流行感染史調查
• 病原學檢查 —— 從血液、組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活體組織中檢查寄生蟲的某一發育期
• 免疫學檢查 —— 皮內試驗、血清學試驗
• 分子生物學檢查 ——DNA 探針、基因擴增技術 (PCR) 等
• 其他輔助檢查 ——X 線、 B 超、 CT 等
六、寄生蟲病的流行與防治
( 一 ) 寄生蟲病流行的基本環節與影響因素
• 傳染源(病人、帶蟲者、保蟲宿主)
• 傳播途徑
途徑: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氣)
生物源性(中間宿主、昆蟲媒介)
方式:
• 經口感染
• 經皮膚感染
• 經節肢動物叮刺感染
• 經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
• 其他途徑:經輸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
• 易感人群
• 影響因素:自然因素 社會因素
(二)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
• 地方性
• 季節性
• 自然疫源性
動物源性疾病
人獸共患性寄生蟲病
(三)寄生蟲病的防治
防治原則
• 消滅傳染源
• 切斷傳播途徑
• 保護易感人群
似蚓蛔線蟲(人蛔蟲)
Ascaris lumbricoides
一、蛔蟲的形態與生活史
1 成蟲與蟲卵形態
• 成蟲:外形、唇瓣、內部結構
• 蟲卵:受精卵、未受精卵、
脫蛋白質膜的受精卵
• 生活史
小腸 隨糞便排出 人誤食
食管 , 胃 , 小腸內第四次蛻皮
60—75 天 壽命一年左右
• 生活史特點
• 成蟲寄生於人的小腸
• 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條件下發育 3 周為感染期蟲卵
• 經口感染
• 幼蟲經腸外移行後定居小腸發育成熟
二、蛔 蟲 的 致 病
幼蟲致病 蛔蚴性肝炎
蛔蚴性肺炎
成蟲致病
• 腸蛔蟲病消化道症狀
• 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症狀
• 過敏性症狀
• 消瘦、營養不良
外科並發症
三、蛔 蟲 感 染 的 診 斷
糞便查找蟲卵或成蟲
直接塗片法鏡檢蟲卵
• 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法)鏡檢蟲卵
• 濃集蟲卵檢查(沉澱法、浮聚法)
• 糞便內發現成蟲
四、蛔蟲感染的流行與防治
毛首鞭形線蟲
Trichuris trichiura
形態:成蟲似鞭狀,蟲卵腰鼓形
生活史似蛔蟲, 不同點:
• 成蟲寄生於人的結腸
• 幼蟲無腸外移行
致病性弱,一般無症狀,重者可引起脫肛
診斷、流行特徵及防治同蛔蟲
回答者:supersu3 - 魔法學徒 一級 1-27 22:32
--------------------------------------------------------------------------------
多了~~~一個正常的人身體內寄生菌總重量有5斤左右呢,大小腸里的寄生菌最多了~~什麼大腸桿菌,螺栓菌~`大部分是有益菌,人離了它是活不了的,小孩子身體里會有蛔蟲,那個可以吃要打掉~~
回答者:H5N1禽流感 - 助理 二級 2-2 21:29
--------------------------------------------------------------------------------
專家認為,寄生蟲的生活史因種不同,有的比較復雜,寄生蟲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種多樣,因此,要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必須在了解各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及流行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綜合措施。從政府角度可通過普查普治帶蟲者和患者,查治或處理動物宿主。此外,還應做好流動人口的監測,以控制流行區傳染源的輸入和擴散等。對於個人來說,必須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
據衛生部疾控司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寄生蟲病約有60種,其中發病率高危害嚴重的大約有10多種,以包蟲病為例,主要流行於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患病人數約130萬,其中重病人估計有50萬~70萬人, 1.寄生蟲(parasite)——營寄生生活的低等小動物(動物性寄生物)
寄生蟲的分類
原生動物門( Phylum Protozoa)—— 原蟲
• 扁形動物門( Phylum Platyhelminthes)—— 吸蟲、絛蟲
• 線形動物門( Phylum Nemathelminthes)—— 線蟲
• 棘頭動物門( Phylum Acanthocephala)—— 棘頭蟲
• 節肢動物門 (Phylum Arthropoda)———— 醫學昆蟲
習慣上分為:蠕蟲 ( 吸蟲、絛蟲、線蟲 ) 、原蟲、醫學昆蟲三大類。
2.宿主(host)——能夠為寄生物提供居留場所,滿足寄生物營養需求使之發育繁殖的一類生物。
作為宿主的條件
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特點允許寄生蟲的入侵和在其體內生存
宿主與寄生蟲之間有食物鏈關系
合適的外界環境條件
寄生蟲感染的診斷
• 流行感染史調查
• 病原學檢查 —— 從血液、組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活體組織中檢查寄生蟲的某一發育期
• 免疫學檢查 —— 皮內試驗、血清學試驗
• 分子生物學檢查 ——DNA 探針、基因擴增技術 (PCR) 等
• 其他輔助檢查 ——X 線、 B 超、 CT 等
六、寄生蟲病的流行與防治
( 一 ) 寄生蟲病流行的基本環節與影響因素
• 傳染源(病人、帶蟲者、保蟲宿主)
• 傳播途徑
途徑: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氣)
生物源性(中間宿主、昆蟲媒介)
方式:
• 經口感染
• 經皮膚感染
• 經節肢動物叮刺感染
• 經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
• 其他途徑:經輸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
• 易感人群
• 影響因素:自然因素 社會因素
(二)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
• 地方性
• 季節性
• 自然疫源性
動物源性疾病
人獸共患性寄生蟲病
(三)寄生蟲病的防治
防治原則
• 消滅傳染源
• 切斷傳播途徑
• 保護易感人群
似蚓蛔線蟲(人蛔蟲)
Ascaris lumbricoides
一、蛔蟲的形態與生活史
1 成蟲與蟲卵形態
• 成蟲:外形、唇瓣、內部結構
• 蟲卵:受精卵、未受精卵、
脫蛋白質膜的受精卵
• 生活史
小腸 隨糞便排出 人誤食
食管 , 胃 , 小腸內第四次蛻皮
60—75 天 壽命一年左右
• 生活史特點
• 成蟲寄生於人的小腸
• 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條件下發育 3 周為感染期蟲卵
• 經口感染
• 幼蟲經腸外移行後定居小腸發育成熟
二、蛔 蟲 的 致 病
幼蟲致病 蛔蚴性肝炎
蛔蚴性肺炎
成蟲致病
• 腸蛔蟲病消化道症狀
• 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症狀
• 過敏性症狀
• 消瘦、營養不良
外科並發症
三、蛔 蟲 感 染 的 診 斷
糞便查找蟲卵或成蟲
直接塗片法鏡檢蟲卵
• 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法)鏡檢蟲卵
• 濃集蟲卵檢查(沉澱法、浮聚法)
• 糞便內發現成蟲
四、蛔蟲感染的流行與防治
毛首鞭形線蟲
Trichuris trichiura
形態:成蟲似鞭狀,蟲卵腰鼓形
生活史似蛔蟲, 不同點:
• 成蟲寄生於人的結腸
• 幼蟲無腸外移行
致病性弱,一般無症狀,重者可引起脫肛
診斷、流行特徵及防治同蛔蟲
Ⅳ 能寄生在人體的寄生蟲有多少種
能寄生在人體的寄生蟲有1843種。人體寄生蟲指以人作為宿主之寄生蟲。可分為內部寄生蟲和外部寄生蟲兩大類。大多屬原生動物、線形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
寄生蟲學中習慣上把原生動物稱為原蟲類,把線形動物和扁形動物合稱為蠕蟲類(Helminthes)。內部寄生蟲之重要的種類大多包括在原蟲類、線蟲類、吸蟲類和絛蟲類中。
寄生蟲寄生到人體有多種途徑,可以經口食入、經皮膚侵入、經節肢動物媒介叮咬、體內感染等,如果懷疑有寄生蟲,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好對症治療。
寄生蟲一般都是吃進來的。有的幼蟲囊蟲等也分布在肺部,皮下,甚至腦部眼部。寄生蟲對人體是有害無益的,對人體的損害多是掠奪營養,引起炎症,阻塞血管等。
Ⅵ 人體內有多少微生物
: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以及病毒,它個體微小、種類繁多、與人類關系密切,
科學家們稱,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約有200多種,其中有80種寄居在人們的口中。人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各類車間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廠。我們的身體每年能產出1000億至10億個微生物。在我們的腸子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著達100億個微生物;在皮膚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著達1000萬個微生物。同時,我們的牙齒、喉嚨和食道則更是微生物泛濫的樂園,這些部位積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膚表面高數千倍。此外,我們的身體上還寄居著無數的依靠食用死皮膚細胞為生的對人體健康無甚大礙的蟎蟲。下面來看一下我們身體幾個微生物主要聚集的部位
一、口腔
人類的口腔存在200多種微生物。比如糞大腸桿菌,它們是導致牙病和口氣的罪魁禍首!還有導致齲齒的變形鏈球菌,引起皰疹病的皰疹病毒。人類出生時,口腔是無菌的,但在幾小時到一天之內,口腔內即可出現一些菌群,據研究,在一個成人口腔中,唾液中的細菌至少是由三十多種菌屬組成,這些細菌大多數來自舌背表面,少數來自其他部位的口腔粘膜。在牙菌斑及牙齦溝中,菌計數為2X1011個/克濕重菌斑。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口腔處於生態平衡狀態。但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口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正常口腔微生物若出現生態失調的變化,將出現種種口腔疾病,齲牙和牙周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最常見的疾病。
二、皮膚
可能以下的情況像是恐怖片中的場景,但人類必須面對現實,這些都是真的:當我們關掉燈上床安歇時,我們的臉上立刻開始了一場盛大的宴會。細小而有八條腿的蜘蛛的遠親們——蠕形蟎,從我們的皮膚中爬出來,它們從這根毛發跳到另一根毛發以尋求配偶。就這樣,
早晨到來的時候,它們又頭朝下鑽進我們的皮膚中。
大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身上寄居著這種蠕形蟎。這些蠕形蟎寄居在他或她的睫毛和皮膚里。你可能通過與帶有該種寄生物的人親密接觸,甚至只是共用一條毛巾就能被傳染上。一旦這些微生物跑到你身上,它們就會吸附在毛發的基部或毛孔中。它們主要以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為營養。盡管在顯微鏡下這些傢伙看起來是如此的面目可憎,但科學家尚沒有找到根除它們的辦法。此外,人身上腋窩處生活著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消化人體的汗液,
並產生出一種帶臭味的化學物質,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體味(某些人身上嚴重些即為狐臭)
。而皮膚癬菌會大量聚集在人類的腳趾,特別是腳趾間,它們吃掉我們腳上的死皮膚,並導致發癢,形成足癬。
除了這些,人身上還有多種引發各種皮膚病的真菌。
三、腸道
人體內大約有100萬億個微生物,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腸道中,腸道中許多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幫助人體處理復雜的化合物,還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維生素,
因此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甚至被認為對人的生命非常關鍵。腸道微生物幫助人從食物中攝取能量,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還可能與腸道疾病或肥胖症有關。
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提出這樣一種說法,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我們人類體內的微生物,絕大多數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的。正確看待他們的價值,不斷的研究與發現,才是人類對於體內微生物的正確的態度。
Ⅶ 人身體里有微生物,消化道里有多少活的微生物
至少在細菌多樣性方面,腸道對於人體而言無疑是最豐富的。有人估計,每時每刻,每個人的腸子里都會生活一到兩斤細菌。單從數量上看,一個健康的人體大約有100萬億細菌,它們分別位於皮膚表面,口腔,鼻腔和泌尿道中,但大多數生活在大腸中。
值得一提的是,服用抗生素可以減少常駐菌群的數量和多樣性。許多科學家擔心過度使用抗生素會產生大規模影響,尤其是它可能產生更多對抗生素具有抗性的有害細菌。
Ⅷ 人體有多少種微生物
大約200種,其中約80種生活在人的口腔里。我們的身體是一座微生物工廠,每天生產出一千億到一百萬億個細菌。在每平方厘米腸子表面上生活著一百億微生物,而在每平方厘米皮膚表面生活著一千萬個細菌。
在人的牙齒、咽喉和消化道里細菌的數量最多,數量超過皮膚表面一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