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以下哪些是柯本分類系統的生物氣候指標

以下哪些是柯本分類系統的生物氣候指標

發布時間:2022-07-26 11:00:55

Ⅰ 全球氣候分類的氣候分類方法

氣候分類是將全球氣候按某種標准劃分為若干類型的過程。屬同一類型的氣候,其氣候要素均符合同一規定的范圍。氣候分類方案因目的或學科而又不同的劃分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
①理論分類法(亦稱成因分類法)。其著眼點是根據形成氣候的因子來劃分,如以氣團為基礎的阿里索夫(蘇聯學者)法。
②實驗分類法(亦稱經驗分類法),如以植物分布為基礎的柯本分布法,有以低利為基礎的緯度反類法和以水分平衡(指降水量、蒸發量與滲流量三者平衡)為基礎的水分分類法。
全球氣候基本類型可分由赤道多雨氣候(又稱熱帶雨林氣候)、新風濕潤氣候(又稱副熱帶濕潤氣候或溫帶濕潤氣候)、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副極地大陸氣候和冰原氣候等。 周淑貞認為,世界氣候分類應從發生學的觀點出發,綜合考慮氣候形成的諸因子,同時也應從生產實踐觀點出發,採取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建設密切相關的要素來進行分類。氣候帶與氣候型的名稱應以氣候條件本身來確定。按照上述原則,周淑貞以斯查勒氣候分類法為基礎,加以適當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季風氣候類型,將全球氣候分為3個氣候帶、16個氣候型,另列高地氣候一大類
(一)低緯度氣候
低緯度的氣候主要受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所控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赤道輻合帶、瓦克環流、信風、赤道西風、熱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全年地氣系統的輻射差額是入超的,因此氣溫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帶可分為5個氣候型,其中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型又可劃分為3個亞型。
1.赤道多雨氣候
分布於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內,寬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爾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與大洋洲間的從蘇門答臘島到伊里安島一帶。這里全年正午太陽高度都很大,因此長夏無冬,各月平均氣溫在253-28℃,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一般小於3℃,日較差可達6~12℃。由於全年皆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風力微弱,以輻合上升氣流為主,多雷陣雨,因此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這與赤道輻合帶位置的變動有關。
2.熱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這里正當迎風海岸,全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8~25℃之間,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皆小。由於東風(信風)帶來濕熱的海洋氣團,所以除對流雨、熱帶氣旋雨外,還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較集中,無明顯變化。
3.熱帶干濕季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間。這里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小時,位於信風帶下,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是為乾季。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大時,赤道輻合帶移來,有潮濕的輻合上升氣流,是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個月為乾季。濕季中蒸散量小於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變率很大。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6~18℃以上,乾季之末,雨季之前,氣溫最高,是為熱季。
4.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緯度10°到回歸線附近的亞洲大陸東南部,如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大部,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沿海等地。這里熱帶季風發達,一年中風向的季節變化明顯。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時,降水稀少。而當赤道氣團控制時,降水豐沛,又有大量的熱帶氣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較差在3~10℃左右,春秋極短。
5.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分布在副熱帶及信風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約以回歸線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緯度15°~25°間。因乾旱程度和氣候特徵不同,可分為熱帶乾旱氣候(5a)、熱帶(西岸)多霧乾旱氣候(5b)和熱帶半乾旱氣候(5c)三個亞型。5a,5c是熱帶大陸氣團的源地,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有極端最高氣溫。5a終年受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極少。5c位於5a的外緣,大半年時間受副熱帶高壓控制而乾燥少雨,在太陽高度大的季節,赤道低壓槽移來,有對流雨,因此出現一短暫的雨季。5b位於熱帶大陸西岸,有冷洋流經過,終年受海洋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影響,多霧而少雨,降水量極小,但氣溫較涼,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皆小。

Ⅱ 柯本將全球分為那五個主要氣候帶

柯本以氣溫和降水為指標,並參照自然植被的分布進行氣候分類。把全球氣候分為5個主要氣候帶。其中四個以氣溫劃分,即赤道氣候帶(用A表示)、暖溫帶氣候帶(用C表示)、冷溫帶氣候帶(用D表示)、極地氣候帶(用E表示)。剩下的所有乾旱地區單獨分成一個氣候帶,即乾燥氣候帶(用B表示)。之後,再根據每個氣候帶的具體特徵,以氣溫和降水為標准再做細致的劃分。

Ⅲ 德國的自然地理學包括哪些

德國地理學史在近現代地理學發展史佔有重要地位,對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都有突出的貢獻。德國既是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又是環境、區域和景觀三大學派的故鄉。

早期發展早期的德國地理學主要是搜集地理事實,分析因果關系,謀求地理知識的科學體系化。1544年出版的由S.明斯特爾主持編輯的《宇宙誌》,是早期地理大發現以後發表的第一本地理學著作,敘述了托勒密所稱世界的一般情況和地球的主要分區,在一個多世紀內被看作是世界地理的權威著作。1650年,B.瓦倫紐斯寫成《普通地理學》(曾譯《通論地理》),把地理學分成普通(或通論)地理學和特殊(或專門)地理學兩部分,並指出它們是一個整體的相互依賴的兩個部分。18世紀的哲學家I.康德把地理看成空間的描述,並認為自然地理學是「自然的概括」,是「所有其他可能的地理學」的基礎。
近代時期A.von洪堡和 C.李特爾是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799~1804年,洪堡考察美洲,廣泛觀察自然現象和居民生活,收集了大量資料。他把自然界作為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一個整體,對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現象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地理學的目的是研究現象的空間分布、空間關系和互相依存。堅持「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地域結合」的論點,他的代表性著作是《宇宙》(5卷,1845~1862)。1820年,李特爾開辦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他建立了在人地關系基礎上的近代地理學。他認為地理學是一門經驗科學,探討了自然環境與人類歷史的因果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綜合性和統一性,運用經驗法和比較法對各種地理現象進行研究,並側重人文現象。他長期任教,其地理思想對後世有重要影響。他的代表性地理學著作是《地學通論》(19卷,1817~1859)。1828年,德國柏林地理學會成立。從19世紀後半葉起,繼洪堡和李特爾之後,德國地理學有很大的發展。
自然地理學O.佩舍爾研究了地表自然特徵,確立了自然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分支學科地位。把新地理學引進德國大學並培養出一些傑出地理學家的主要人物是F.von李希霍芬,他把地理學定義為研究地球表面以及與其有成因聯系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並確認地理學的研究限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 水圈、 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觸的地方。在部門自然地理學方面,A.彭克創用「地表形態學」一詞,論述了地球形態的起源和發展。他把阿爾卑斯山第四紀冰川時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的理論曾成為冰川地貌和冰期研究的重要基礎。彭克還積極倡導各國協作編制百萬分之一世界地圖。W.P.柯本在1900~1936年制訂了以全球植被分布為基礎,以氣溫和降水量為指標的氣候分類(見柯本氣候分類)。W.彭克研究了地貌學的理論問題,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人文地理學F.拉采爾對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致力於研究人類遷移、文化借鑒和人地關系,探討了環境對人類活動及演化的影響。他認為存在著協調的人地關系,包括環境與人的協調關系、地表同一區域內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拉采爾最先提出「生存空間」概念。它所涉及的是作為一種空間(地理)組織的人類社會與其物質背景之間的關系。雖然這個概念後被K.豪斯霍弗等篡用,作為領土擴張的理論,但在科學上它是有關人類社會生活和需要方面的一個富有成果的概念。對人文地理學、經濟學、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基本理論也都源於德國,如J.H.von屠能的農業區位論、A.韋伯的工業區位論以及W.克里斯塔勒始創的中心地學說等。
區域地理學和景觀學區域地理學和景觀學是德國地理學的傳統研究方向。A.赫特納對區域地理學作出卓越貢獻。他強調地理學是一門關於區域分異的科學,即研究地表現象分布的地區差異。他認為區域是自然與人類現象相互結合的具體體現,區域地理學是地理研究的頂峰。他長期從事地理學方法論研究,其經典著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赫特納地理學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較大影響。
O.施呂特爾首先把景觀作為地理概念。他提出地理學應首先著眼於地球表面可以感覺到的事物,認為景觀學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他運用歷史地理學的方法來分析景觀,提出了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區別。S.帕薩爾格系統地提出全球范圍內景觀分類和分級的原理和方法,並創立城市景觀的概念。他的代表著作有《景觀學基礎》(1919~1920)和《比較景觀學》(1921~1930)。
地緣政治學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曾出現一股地理思想上的逆流,即利用地緣政治學為其領土擴張服務。K.豪斯霍弗是這股逆流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地緣政治是利用地理知識來支持和指導一個國家的政策的一種藝術,綜合了國家有機體說、民族優越論、生存空間論及大區域觀念等,主張國家的空間應該隨國家的生長發育而不斷地擴大。他將這種思想為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政策服務。當然,不應把已存在的地緣政治學說都說成是反動的。
現代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兩個國家。德國的地理學經過重建在60年代已重新佔有重要地位。地理學研究保持了傳統的統一思想。在地理教學中,這種統一思想把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聯系在一起;在地理研究領域內,表現為部門地理和區域地理共同發展。
地貌學是德國地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研究的重點是用大量的計算方法研究形態動力過程和地形演變的原因。自然地理學研究廣義的環境和地生態學問題,區域生態學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現象的區域組合和生活形式的聯系。聯邦德國的C.特羅爾致力於開展山地地生態學和高山比較地理學的研究,提出景觀生態學,倡導並組織了南北美洲及歐亞大陸山地地生態學的研究工作。民主德國也很重視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包括地生態學分類和自然資源的經濟評價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新技術的應用和小區域的高質量制圖則仍然是兩個德國的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長處。
人文地理學的一般趨勢是明顯地離開舊的傳統地理學方法,愈來愈趨向於空間分析,用系統分析和統計方法論證功能和結構。60年代以來,民主德國著重研究工業人口和居民點的集結以及國土問題。
區域研究在地區開發方面有重要地位。聯邦德國的延續10多年的大型協作項目──墨西哥計劃,以「人類和環境的演化」為總題,在有限面積的范圍內研究了人類從開始至今的歷史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大約80%的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在國外搞野外工作。區域研究的重點地區還包括熱帶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等。

Ⅳ 七個氣候帶的劃分標准

多彩的氣候類型 氣候帶的劃分
作者:t7yb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多彩的氣候類型
地球上的氣候是多種多樣、千萬變化、錯綜復雜的,幾乎找不到任何兩個地方的氣候是完全相同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氣候每年的狀況都是一樣的。然而,氣候的分布卻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或地帶性,特別是在地勢比較平坦的海洋或平原,地帶性就更為明顯。氣候的地帶性,引起地理環境中的土壤、生物、水體等都具有地帶性。

看一看世界氣候就可以發現,氣候帶的特徵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非常明顯的。所謂氣候帶,就是環繞著地球的帶狀分布的氣候區域。在這個地帶內,由於輻射平衡、溫度、蒸發、降水、氣壓和風等,都表現出一種地帶性特徵,而且氣候的最基本特徵是一致的,它們結合起來,明顯地反映出氣候的地帶性。而引起氣候地帶性的原動力是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在地表是按地理緯度分布的,因此,古代的希臘學者根據緯度把全球的氣候帶分為五個氣候帶:即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它們的界線是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劃分的。這種劃分法,使氣候帶與緯度平行,並呈十分規律的環繞地球的帶狀分布區域。這就是「天文氣候帶」。天文氣候帶是實際氣候帶的基礎,與實際的氣候帶基本相符。但由於海陸交界的地區,或在地勢高低變化大的地區,氣候帶表現的就不那麼明顯,甚至還有偏離或間斷的現象。這說明地球上氣候帶的分布是隨著各個地區的條件而有變化的。低緯地區大部分是海洋,下墊面比較均勻,所以氣候帶在低緯地區表現得最明顯。比如熱帶雨林、熱帶干濕季氣候、熱帶乾旱氣候等地帶性分布明顯,這主要是由於熱帶地區下墊面相對來說比較均勻。在高緯地區,地面主要為冰雪覆蓋或大部分時間為冰雪覆蓋,地面性質相對來說也比較均勻,所以在高緯地區,氣候帶的分布也比較明顯。但是,在中緯地區,由於陸地面積相對增大,而且海陸交錯分布,地勢也非常復雜,有大的山脈、高原,也有低的盆地、平原,這就造成了中緯度地區地帶性分布不很明顯,往往發生間斷、分裂,甚至偏離和消失。所以,地帶性分布在不同緯度,由於條件不同,所表現出的形式也不完全一樣。

另外,從世界氣候圖上,我們還發現,地球上很多地區的氣候是相類似的,雖然兩個地區不連續,不在一個地方,但是氣候卻是相似的,在相似的條件下可以產生相似的氣候。比如地中海式氣候,反映了特有條件下形成的特性,即我們所說的副熱帶夏干氣候,但這種氣候不僅出現在地中海地區,也出現在與地中海相類似條件的其它地區,所以地中海氣候在北半球有,在南半球也有,在歐洲大陸有,在美洲大陸也有。這許多地區的氣候本質屬性基本相似,不是相同,我們把這些相似的氣候歸為一個類型,叫同一氣候型。氣候帶是連續的,而氣候型是不連續的。我們根據地球上氣候帶中各地區的熱量和水分分布的狀況,又將全世界分為十個氣候類型。

天文氣候帶與物理氣候帶
氣候帶是大致與緯圈平行,環繞地球呈帶狀分布的氣候分類單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氣候區域單位。從低緯度到高緯度,氣候帶按一定順序分布。氣候帶的劃分是由最基本的氣候形成因素-太陽輻射這一條件決定的。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就曾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把地球氣候劃分為五個氣候帶,即: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稱為天文氣候帶或地理氣候帶。這種古老的氣候帶劃分方法,只是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所以也稱為太陽氣候帶。

根據太陽氣候帶,每個氣候帶的面積占整個地球總面積的百分比是:熱帶佔40%,溫帶佔52%,寒帶佔8%。

溫帶處於中緯度地區,南北溫度梯度大,氣候有極大差異。溫帶如此大的面積,與實際氣候分布很不相稱。因此,溫帶一般又分為三個帶,即:亞熱帶、溫帶和冷溫帶。赤道無風帶是空氣輻合的地帶,除了全年高溫外,也全年多雨,不論氣候和植物都與熱帶其他地區有明顯不同,況且熱帶面積也太大,所以又從熱帶中劃出赤道氣候帶,熱帶就只包括赤道氣候帶與回歸線之間的地區。這樣,地球上的氣候帶就包括:赤道帶、熱帶、副熱帶、溫帶、冷溫帶和寒帶。

因為地球表面實際並不均勻,海陸分布、地形和洋流都影響氣候,上述劃分的各個副帶並沒有人們公認的界線,實際上,等溫線並不與緯圈完全平行,用回歸線和極圈劃分的氣候帶與實際氣候有很大差別,尤其是以高緯度地區最為突出;但是由於這種方法簡單,並且能大致反映地球上的生物現象分布情況,所以至今還是被人們採用。

赤道氣候帶
赤道氣候帶出現在赤道無風帶的范圍內,包括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扎伊河流域、幾內亞沿海、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太陽每年有兩次越過天頂,濕度在春、秋分以後有兩個極大值,冬、夏季則為兩個較涼季節,太陽徘徊於赤道附近,使赤道氣候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25~30℃,年較差極小,平均不到5℃,日較差相對比較大,平均達10℃,遠大於年較差,真所謂"一天有四季"。赤道地區最高溫度很少達到35℃,但因終年高溫,終年悶熱,只有短暫的海風,才能使悶熱稍減,風息之後,又悶熱異常。

赤道氣候帶降水豐沛,是地球上最多雨的地帶。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2500毫米的情況也很常見,降水量全年分配均勻,沒有明顯的乾季,降水多為對流雨。

赤道氣候帶位於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的輻合線上,溫度水平分布均勻,氣壓梯度小,空氣極少流動,風速微弱或靜穩;所以海陸風易於發展。每日涼爽的海風,給人們帶來短暫的舒適和快意。

熱帶氣候帶
熱帶氣候帶分布在赤道氣候帶與回歸線之間,太陽高度仍然很高,常年高溫,四季不明顯,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氣候在15~18℃之間,年較差可大到12℃。晴朗乾燥時氣溫還可高於赤道。最高溫度可達43℃以上。夜間降溫迅速,清晨可降至10℃,冬季還可出現霜凍。因為雨季出現於夏季,使夏季的溫度降低,所以最熱時期出現在雨季之前。但是雨季因為濕度大,常常感到悶熱。雨季後溫度又有升高。

熱帶雖然四季不明顯,干濕季卻十分顯著。干、濕季轉換時間各地稍有差異,雨季時間大致是5~10月,乾季為11~4月。熱帶雨季的氣候與赤道帶相似,高溫、多雨、悶熱,日較差小,常間的短暫的晴朗天氣,雨量在100~1500毫米之間。越靠近赤道雨季越長,乾季越短,雨季以後的乾季,在信風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氣候乾燥,相對濕度60~70%,雨量極少,植物凋萎,土壤乾裂。

熱帶夏季,海洋面上水溫在26.5℃以上。熱帶氣旋(台風)易發生,台風路徑在熱帶多為向西行進,然後向北,出了熱帶,則向東行進。在熱帶氣旋行進路上,如無減災防災措施,就可能遭受洪水和暴風襲擊,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副熱帶氣候帶
副熱帶也稱為亞熱帶,副熱帶氣候帶出現在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地帶,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受信風吹拂,盛行下沉氣流,地面溫度高,日照強,少雲,大氣穩定,氣候乾燥。沙漠廣泛分布,撒哈拉,澳大利

Ⅳ 氣候分類法有哪些分別分出哪些氣候

一、氣候類型的形成
由於熱量與水分結合狀況的差異,或水分季節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個氣候帶內其內部氣候仍有一定差異,可進一步劃分若干氣候類型。例如,大氣環流條件不同,同是亞熱帶氣候帶,亞歐大陸的東岸是季風氣候類型,西岸是地中海氣候類型。
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氣候
(一)赤道(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新幾內亞島(又稱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
(二)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分干濕兩季。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而長的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樹草原。
(三)熱帶沙漠(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1)熱帶乾旱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高壓帶控制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數十毫米或更少,日照豐富,氣溫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熱量與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與形成,與熱帶乾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荒漠。
(2)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於熱帶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徵: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一側的高。
(四)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我國雲南大部、西藏東南角等地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0℃。盛行風向的季節轉換顯著。夏半年受赤道氣團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氣候特徵與熱帶雨林氣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下,降水明顯減少,形成乾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0—90%以上,旱雨兩季分明。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2)亞熱帶氣候
(五)亞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1)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以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東南部,南美大陸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非洲大陸東南角為典型。盛行風向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氣溫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水分季節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東亞顯著的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陸,面臨最大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
(2)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在北美洲東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東部地區及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分布。這些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所以叫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氣候成因也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只不過該氣候分布地區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沒有前者強,且降水比前者多。
(六)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積最廣、最典型。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為高壓控制,這里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乾燥、炎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綠硬葉闊葉林和常綠灌木林。
(七)亞熱帶沙漠(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1)亞熱帶乾旱氣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 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 也是全年乾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但因緯度稍高, 冬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
(2)亞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於亞熱帶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全年乾旱少雨。與亞熱帶乾旱氣候的主要區別是夏季氣溫較低,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30℃;年降水量較多,大於250mm,所以土壤儲水量增大,能夠維持草類生長。
(八)亞熱帶草原氣候
特點基本與熱帶草原氣候相同,但分布在亞熱帶。
3)溫帶氣候
(九)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西岸,如西歐、北美和南美西岸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這里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洋氣流吹向大陸,海洋調節作用顯著。氣候特徵是:夏季溫度不高,冬季溫度不低,年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節分配均勻。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以西歐的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為典型。其次如美國的西雅圖、加拿大的溫哥華、紐西蘭的惠靈頓等。
(十)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這里距海洋遠,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環不活躍,主要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夏季炎熱,冬季相當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一)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洲大陸東部,
如我國華北、東北與蘇聯遠東地區。冬夏盛行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乾燥;夏季風,主要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對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陸性特徵。自然植被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十二) 溫帶闊葉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西歐、東亞和北美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最熱月平均溫度13—23℃,最冷月平均溫度約-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稱溫帶森林氣候。
(十三)溫帶草原氣候
又稱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溫帶森林氣候與溫帶沙漠氣候之間的過渡氣候。這種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較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為200-450mm,集中在夏季,乾燥程度不如沙漠氣候。分布范圍,從黑海沿岸往東,橫貫中亞,經蒙古的邊緣地區、中國的准葛爾盆地,內蒙古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西部,東西連成帶狀;在中美中西部為一南北向的寬頻;在南美南部東海岸也有一狹長地帶。
(十四)溫帶沙漠(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又稱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
(1) 溫帶大陸腹地沙漠地區的氣候。極端乾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無雨。夏季炎熱,白晝最高氣溫可達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較差較大,日較差也較大。雲量少,相對日照長,太陽輻射強。自然景觀多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亞和中國塔里木盆地屬沙漠氣候。
(2)溫帶半乾旱氣候在乾旱氣候的外圍,夏季溫度比溫帶乾旱氣候低,降雨量也比溫帶乾旱氣候大。
4)亞寒帶氣候
(十五)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全年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影響,冬季還受到冰洋氣團影響。冬季漫長嚴寒,暖季溫涼短促;降水量少,相對集中在夏季,蒸發弱,為濕潤地區。自然植被為針葉林。
5)極地高山氣候
(十六)極地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終年嚴寒。最熱月平均氣溫1—5℃,降水少,蒸發弱,雲量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蘚、地衣類)。
(十七)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內部。全年非常嚴寒,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球氣溫最低地區。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29℃— -35℃,北極地區-22℃以下,全年多暴風雪。
(十八)高山高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濕度大、多雲霧、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風力愈強。我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冬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目前,氣候變化,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地區的問題,應該是全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下面四方面統一認識:
第一,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發達國家應該率先減排,並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
第二,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應該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協調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
第三,術進步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國際社會要增加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在技術創新、推廣和利用方面加強合作,提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氣候變化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應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變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Ⅵ 跪求北京大學近幾年的自然地理考研試題,高數題

北京大學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綜合自然地理學"與"中國自然地理學"
北京大學1999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綜合自然地理學"與"中國自然地理學"

一、 名詞解釋(單雙題各任選5題,每題3分,共計30分)
1. 自然綜合體
2。變性極地大陸氣團
3.綜合剖面圖
4。第一河源帶
5。景觀的"省性"
6。台灣暖流
7。土地評價
8。活躍生長期
9。地域系統研究法
10。海洋空間資源
11。垂直地帶性
12。紫色盆地

二、 簡答(1-3任選2題,4-6任選2題,每題10分,共計40分):
1. 例釋土地分異的主導因素。
2. 自然區劃工作的生產實踐應用(舉例說明)。
3. 土地分級與土地分類的差別與聯系。
4. 青藏高原土壤植被的復合式分布規律。
5. 第四紀我國境內自然環境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6. 舉例說明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

三、綜合題(1-2任選1題,3-4任選1題,每題15分,共計30分):
1.以1998年我國洪水災害為例,論述"可持續發展論"的地理學原理。
2.以1998年我國洪水災害為例,試論"人-地關系"之我見。
3.試析1998年長江流域重大洪水災害的成因及今後的減災對策。
4.試析我國風景地貌的旅遊價值(舉例說明)。

北京大學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綜合自然地理"與"中國自然地理"

一、 名詞解釋與地理界線:(單、雙題各任選5題,每題3分,共計30分)
1.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結構
2。季風氣候區的界線
3.自然區劃
4。內外流域分界線
5.景觀
6。華北地區與相鄰地區的分界線
7.相、限區、地方
8。乾燥度
9.綜合剖面法
10。對馬暖流
11.土地診斷指標
12。三北防護林體系

二、 簡答:(1--3任選2題,4--6任選2題,每題10分,共計40分)
1. 概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異類型
2. 區域研究和類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
3. 舉例說明土地評價的種類(至少3種)
4. 中國地貌的基本特徵及對中國自然環境的影響
5. 舉例說明土壤、植被水平地帶性與垂直地帶性之間的關系
6. 我國沿海的潮汐類型和潮波系統

三、 綜合題:(1--2任選1題,3--4任選1題,每題15分,共計30分)
1. 論述"土地科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體系,以及自然地理工作者在土地科學領域應起的作用
2. 談談你所理解的"可持續發展"要點,試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3. 就"南水北調"談談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及區域效應
4. 以中國一條旅遊熱線為例,分析其資源結構及環境影響,提出今後的發展方向
北京大學1999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自然地理學基礎

一、 概念解釋(選5題,每題4分共20分)
1. 地球表層
2. 沉積物的主要類型
3. 熱量帶
4. 水位與流量
5. 土壤氧化還原作用
6. 生態因素、生境與處境

二、 簡述題(選4題,每題10分,共40分)
1.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主要特點
2.新構造運動的地貌表現
3.三角洲的類型及其特徵
4.降水類型及其分布規律
5.土壤的基本特點、功能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三、論述題(選2題,每題20分,共40分)
1. 自然地理學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大勢及其對農業分布的意義
3.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北京大學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題
考試科目:自然地理學基礎

一、 概念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 自然地理環境
2. 河流水情要素
3. 濕潤系數
4. 氣團
5. 生物的指示現象

二、 簡述題(每題10分,共40分)
1. 地球的公轉及其地理意義
2. 基岩對地貌形態的影響
3. 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主要特點
4. 流域特徵及其對河流的作用
5. 影響生物的生態因素

三、 論述題(選2題,每題20分,共40分)
1. 柯本的氣候類型及其劃分原則、標准與方法
2. 風化作用類型及其機理
3. 論生態系統的功能

北大2002年自然地理專業,因為年代久遠(呵呵)忘得一干二凈了。(不好意思)不過名詞解釋和簡答都是書上的,記得(不太准確哦)有太陽常數、露點、渦度、ENSO、鋒、田間持水量、徑流模數、系統的特性,等等,總之只要把陳效逑的書背過,考100分以上沒問題,只有最後一道論述題,好象是大氣中碳含量通過幾種方式影響氮循環是書上沒有的,所以還需要看看其他資料。高數北大理科一張卷,不考線代和概率。不過有些難度哦。要聯系的話直接給導師或研究生寫信即可。我覺得北大的老師要比學生禮貌得多。

北大2006自然地理學專業課試題(考場記憶版)
一. 名詞解釋(15*4')
1.大氣環流 2.徑流深度 3.土壤肥力 4.太陽活動 5.相對濕度 6.地轉流 7.氣候 8.岩石圈 9.土壤緩沖效應 10.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11.生物多樣性 12.植物群落演替 13.(忘) 14.(忘) 15.荒漠化
二. 單項選擇(5*4')
有關於enso的 ,剩下的忘記了
三.簡答題(3*10')
1.關於地氣輻射平衡方程,其中Rs, Qs, 和a 的含義及影響因素
2.關於全球水量平衡方程的,陸地和海洋的公式,含義
3.土壤成土因素分析的影響(好像是這樣)
四.論述題(40')共兩題
1.論述全球碳循環的自然過程,近200年來全球CO2含量上升的原因,環境影響和相關對策
2.地球表層系統的功能

關於高數的評論:今年的高等數學有點難度啊,填空7道題56分,選擇4道題24分,計算五題70分。
北京大學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
北京大學1999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
一、 名詞解釋(必答,每題5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圍
3。鄰里單位
4。帶眷系數法
5。都市連綿區
6。港口岸線分配規則
7。城市發展的經濟基礎理論
8。城市公共設施(概念與分類)
二、 必答題(每題15分):
1. 我國城市化水平統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2. 根據我國城市規劃的任務和內容,論述城市規劃為什麼不是單純的物質實體規劃?
三、選擇回答題(在以下4題中任選2題,每題15分):
1.試論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一般特徵。
2.分別闡述在以下氣候條件下:(1)全年有兩個風向相反的盛行風向;(2)以靜風為主;(3)盛行風向與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業如何布置才能有效減輕對居住區的污染?
3. 你認為當前對我國城市安全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是什麼?規劃應採取什麼防治措施
4. 目前長江沿岸有不下30個設市城市,請你從上游到下游寫出其中15個沿長江幹流分布的城市名。

北京大學200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

一、 說明以下名詞的基本內涵:(5 X 8 = 40)
1。鄰里單位
2。容積率
3。建成區
4。城市用地選擇
5。切塊設市
6。過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 問答題(每題20分,任選3題,多選無效)
1。在確定城市性質和人口規模時,為什麼"不能就城市論城市"?(10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採用勞動平衡法預測城市人口規模的難點是什麼?當前如何解決城市人口預測問題?(10分)
2。在實行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後,我國的城市內部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為什麼?
3.航空港(大型機場)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10分)你對利用空港周圍地區進行產業開發有何看法?(10分)
4.請你評述我國現行的城市發展方針。

北 京 大 學2004年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試卷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回憶版)

一、名詞解釋(5×7=35分)
1.有機疏散理論
2.城市快速道路
3.點軸理論
4.位序—規模法則
5.城市經濟的基礎理論(連續多年出題)
6.城市公共活動中心
7.?????
二、做圖題(1×10=10分)
一個大城市集中與分散相結的空間結構
三、選擇(3×10=30分)
1.計量運動
2.城市化水平是多少
3—10略
四、問答題(5×15=75分,15道題中任選做5道)
1.我國水利建設發展迅速,但是洪澇災害仍然是城市的巨大威脅,為什麼?如欲做城市的防洪規劃,你認為應考慮哪些問題?
2.城市規劃綱要的內容?為什麼在做總體規劃時要先做城市規劃綱要?
3.。。。。。。。。。
4.城鎮化發展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引導房地產健康發展?
5.試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周一星的論文)
6.論述上海、武漢、重慶在地理位置上特點的異同。
7.簡述城鎮化戰略與「三農問題」的關系。
(一般北京大學每年都有一道大題與中央政策有關,所以要注意當年10月11月中央召開的會議。)

北 京 大 學2005年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原理試卷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一、名詞解釋(5×10=50分)
1.城市的門戶位置
2.逆城市化
3.風向
4.城市規模分布規律
5.新城(New Town)
6.泛珠三角
7.區位商
8.城市社區
9.Shopping Mall
10.城市基礎設施
二、選擇(3×10=30分)
主要是城市地理學的概念,以城鎮化的概念的應用與經濟基礎理論為主,也涉及到首位度的概念。
1.以下哪一個學派不屬於二戰後地理學所涌現出來的新流派( )
(A) 區位學派 (B)行為學派
(C)激進馬克思主義學派 (D)區域分布論階段
2.有關城市職能的三要素( )
(A) (B) (C) (D)專業化部門、職能強度、職能規模
3.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
(A)上海是中國的首位城市 (B)西安是陝西的首位城市
(C) (D)
4.我國城市設區的市的行政轄區的基本構成單元最准確的描述是( )
(A)建制市的街道辦事處 (B)建制市的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
(C) (D)
5.位序規模律Pi=P1/rqi→lgP1=lgP1—qlgri ,根據y=a+bx對其進行分析比較( )
(A) (B) (C) (D)
三、做圖題(5×2=10分)
1.做一個大城市用地圖
2.城市公共中心的分級構成和分類構成圖
四、問答題(4×15=60分,5道題中任選做4道)
1.分析中國都市區形成的機制
2.比較珠三角和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的特點
3.試論城市的土地屬性與價值
4.試論城市「精明成長(Smart Grouth)」
5.闡述我國城市規劃實施管理的程序與內容

還有很多在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882631

Ⅶ 柯本氣候分類法的優缺點

柯本氣候分類法(Cohen classification of the climate)

由德國氣候學家柯本於1900年創立。經多次修改,已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氣候分類法。

柯本氣候分類方法

柯本以氣溫和降水為指標,並參照自然植被的分布進行氣候分類。首先,將世界氣候分為五個氣候帶並以大寫字母表示,即熱帶氣候、乾燥氣候、溫暖氣候、寒冷氣候、冰雪氣候。在五個氣候帶中,除乾燥氣候外,均以等溫線為界限。具體指標是:A帶以最冷月氣溫的18℃等溫線為界;C帶以18℃>最冷月氣溫>-3℃的等溫線為界;D帶以最冷月氣溫-3℃,最熱月氣溫>10℃等溫線為界;E帶以最熱月氣溫<10℃的等溫線為界。B帶與A、C、D帶之間,以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的關系劃界。其次,同一氣候帶,根據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劃分氣候類型。具體指標是:夏季乾燥,冬季最濕月降水量至少3倍於最干月降水量;冬季乾燥,夏季最濕月降水量至少10倍於最干月降水量;全年多雨,全年降水量分配均勻,達不到S和W的分配比例者。這樣在A、C、D三個氣候帶,分別劃分二或三個氣候類型。B帶根據乾燥程度劃分兩種氣候類型。E帶根據最暖月氣溫0℃為界限劃分兩種氣候類型。這樣,柯本氣候分類將世界氣候分為5個氣候帶、11個氣候類型。具體如下:Af熱帶雨林氣候、Aw熱帶草原氣候、Bs草原氣候、Bw沙漠氣候、Cf溫暖常濕氣候,Cw溫暖冬干氣候、Cs溫暖夏干氣候、Ds寒冷常濕氣候、Dw寒冷冬干氣候、ET苔原氣候、EF冰原氣候。

柯本氣候分類法評議

柯本氣候分類,氣候指標嚴格、界限明確,分類系統簡明,並能反映世界自然植被的分布狀況。以各級字母組合表示氣候帶、氣候型,含義明確,便於記憶,易在圖中表示,一目瞭然。因此,柯本氣候分類曾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流傳至今。柯本氣候分類不足之處,忽視了對氣候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的研究。乾燥氣候的成因受眾多因子影響,在A、C、D帶均有出現,不宜劃分獨立的氣候帶。其次,沒有考慮高度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忽視高地的氣溫和降水的垂直分布與緯度地帶性的差異。

閱讀全文

與以下哪些是柯本分類系統的生物氣候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