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非生物因素熱能哪裡來的

非生物因素熱能哪裡來的

發布時間:2022-07-27 16:26:08

❶ 地球的內部很熱,那麼這些熱量都是從哪來的

人們常說太陽是一個天然的核反應堆,無時無刻都在散發著無盡的熱量,相似的,也有人說地球也是這樣的核反應堆,地球內部其實是非常熱的,我們在表面感覺不到,但是研究發現地球的內部也和太陽一樣充滿著巨大的熱量,那麼這些熱量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陽能源的重要性

由於地球和太陽相隔甚遠,我們在地球表面感受到的太陽熱量遠不足太陽本身熱量的億分之一,但這足以滿足地球上全部生物的生存。生活在地表上的我們十分的依賴太陽所散發出來的這部分微弱能量,我們無法使用的地球本身核心的能量,我們一切的生存能量都是來源於太陽,無論對於植物還是動物,太陽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❷ 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物質與能量有什麼區別

前者是指如陽光、空氣、水、溫度這些影響生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後者是指生態系統中非生物部分,這些為生物提供必需的生存資源的物質和能量,如空氣、水、無機鹽等物質,光能、化學能、熱能等能量。

❸ 地球內部的熱能從哪裡來的

一般認為地球內部的熱能可能來源於三個方面:第一,在地球形成過程中,由於塵埃和隕石物質積聚,位能(即勢能)轉化為熱能而保存至今。第二,在地球分層過程中,由於較重元素如鐵,不斷滲入地心,重力位能轉變為熱能,而保存下來。第三,地球內部有鐳、鈾、釷等放射性元素,會在緩慢蛻變過程中釋放熱能,為地球不斷補充「體溫」。不管哪種意見,都認為地球靠它自身可以產生熱能。

有人計算過,地球自身每年散出的熱量,相當於燃燒370億噸煤的熱量,這個數字是目前世界產煤量的12倍。還有人估計,在地下10公里深的范圍內蘊藏著300卡熱量,相當於目前世界年產煤所含熱量的2000倍。

地球蘊藏著這么多的熱量,如果用它發電、取暖,造福人類,豈不是天大的好事!這的確是很誘人的課題,目前很多國家已把開發地熱能列入日程。

❹ 為什麼地球不斷的變暖,這些熱量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人類文明的發展太快了,尤其是科技,更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科技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提高,讓人類走出了地球開始探索宇宙。但是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地球生命的消耗,大量資源的開采,工業廢氣的不斷排放,讓地球生態環境正在不斷破壞。

事實上,工業廢氣的排放雖然是導致全球氣溫不斷升高主因,但是還有其它的因素也在導致全球氣溫變暖,比如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的高樓建築,水泥,柏油地面也會存儲熱量,也會導致氣溫升高。還有現在很多人家裡都安裝有空調,空調的使用也會導致大氣溫度的升高。

❺ 人體的能量是從哪裡來的

人體在物質代謝中,伴隨著能量釋放、轉移和利用的過程稱為能量代謝。

人體的能量是從那裡來的呢。從能量的角度來考慮,人體不能直接利用太陽提供的光能和熱能,也不能利用外部供應的電能和機械能,人體唯一的能量來源,是靠攝入體內的營養物質中蘊藏的化學能。

機體攝取的營養物質包括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其中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質既是構成機體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機體需要熱能的提供者。

1.碳水化物。碳水化物是機體熱能的主要來源,在一般情況下,機體需要熱能的70%大左右由碳水化物來供應。碳水化物在體內氧化和在體外燃燒放出的熱能一樣多。當1克碳水化物完全氧化時,能放出4.7千卡熱能。

碳水化物的主要來源是澱粉食物,在消化道內變成單糖(主要是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成為血糖。血糖可直接被組織細胞氧化利用,一時用不完的血糖,可變成糖原被機體貯存起來。

在肌肉中合成的糖原叫肌糖原,肌糖原可直接供應肌肉活動的熱能需要;而在肝臟中合成的糖原叫肝糖原,這是機體貯存糖的主要形式。

肝糖原是在血糖濃度降低時,可再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循環,以維持血糖濃度。有些組織細胞本身貯糖很少,必須依靠從血液中攝取葡萄糖,來滿足代謝需要,尤其是腦組織,它需要的熱能幾乎全靠分解葡萄糖來供應。因此,當血糖濃度降低時,供應腦細胞的熱能不足,易出現眩暈。

2.脂肪。人體內的脂肪主要是靠食物供應獲得。食物中的脂肪,在腸道內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後被吸收到體內,合成自身脂肪。此外,也有一部分脂肪是由體內的糖和蛋白質轉化而來。人體內的脂肪,一部分構成人體組織細胞的成分,稱為組織脂肪;另一部分貯存於皮下、內臟周圍及腸系膜等處,稱為貯存脂肪,也稱為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組織脂肪不能用來氧化供應能量,即使在人體飢餓時,也不會減少;而貯存脂肪在需要時可迅速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經血液循環送到各器官組織以供氧化利用。

當體內能量供應充足,且機體的活動量減少時,則機體貯存脂肪量增多,身體發胖,體重增加;相反,如果體內的能源物質供應不足或活動量過大,均可由體內的貯存脂肪分解來供應能量,致使體內貯存減少,體重減輕。

脂肪分解釋放的能量較多,1克脂肪完全氧化,能放出9.1千卡熱能,是糖的2倍,但耗氧量也比較大。正常情況下,身體能源的40%左右由脂肪供應,如果在短期飢餓的情況下,由碳水化物供能不足時,脂肪將成為能量的主要來源。

3.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體內細胞的主要成分,很少用來氧化供應熱能。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長期不能進食,或消耗量過大時,體內的糖及脂肪大量被消耗之後,熱能的供應將要依靠組織蛋白分解。這樣的病人,消瘦、無力的症狀同時存在,嚴重地影響了機體組織、細胞的生長發育。

1克蛋白質在體內氧化可產生熱能為5.6千卡,比在體外燃燒時產生的熱能少,其原因是蛋白質在體內並未完全氧化,有一部分含氮物質如尿素、尿酸、肌酐等,隨尿液排出體外。

4.能量分布。各種營養物質在體內氧化產生的能量,約有50%轉化成熱能以維持體溫,其他部分大都作為「自由能」,以三磷酸腺(ATP)的形式貯存於體內,用來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如肌肉收縮,腺體分泌,生物電的產生等等。當機體需要時,這些以貯存形式存在的能量,即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供人體完成各種動作需要。因此,只要計算出每日的產熱量,就可以知道人體能量代謝的基本情況。

正常人體內每日需要的熱能,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值,其原因是,能量代謝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勞動或運動時肌肉收縮,對能量代謝的影響最明顯,勞動強度越大,需要的熱能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能量代謝還受精神活動、進食、環境溫度的影響。平靜思考問題時,熱能消耗較少,當精神處於緊張狀態時,如煩惱、恐懼或強烈的情緒激動時,熱能消耗可明顯增加。

環境溫度對能量代謝也有明顯的影響作用。人在20~30℃的環境中,能量代謝最穩定,當環境溫度低於20℃時,代謝開始增加,10℃以下明顯增加。其原因是由於寒冷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戰及肌肉緊張度增加所致。當環境溫度在30~45℃之間時,代謝率又開始升高,其原因是由於體內酶的活性最高,加速了體內的化學反應速度之故。

食物對能量代謝具有特殊效應,俗話說「肚中無食不耐寒」是有道理的。的確,人們在進食之後的一段時間,雖然處於安靜狀態,但產生的熱能比進食前有所增加,飯後2~3小時,其代謝率升高達到最大值。吃不同的食物,其熱能增加的幅度也不一樣,如蛋白質最高,混合食物次之,碳水化物、脂肪又次之。因此,當在寒冷的環境中工作時,多吃些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對身體禦寒會有一定幫助。

基礎代謝可反映人體內,在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狀況。所謂基礎狀態,是指人體在清醒、靜卧,室內溫度在18~25℃之間,且在進食後12~14小時。此時人體內的能量代謝,主要用來維持基本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等需要,其代謝率也比較穩定,它也是臨床診斷某些疾病的常用指標。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時,基礎代謝率明顯升高;相反,如其機能低下時,基礎代謝率降低。當然,基礎代謝率與年齡、性別的關系也極為密切。

❻ 太陽的熱能從哪裡來

01 太陽的能量來自核聚變,四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氦原子,這是最高效的核聚變,有千分之七的質量損失。聚變產生的能量是化學物質燃燒能量的數千萬倍。

太陽能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又無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地球傳送著光和熱,有了太陽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據計算,整個世界的綠色植物每天可以產生約4億噸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與此同時,還能向空氣中釋放出近5億噸的氧,為人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氣。

在化石燃料日趨減少的情況下,太陽能已成為人類使用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斷得到發展。那麼太陽的熱能從哪來的呢?

太陽的能量來自核聚變,四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氦原子,這是最高效的核聚變,有千分之七的質量損失。聚變產生的能量是化學物質燃燒能量的數千萬倍。1KG的氫原子聚變成為0.993KG的氦原子,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4千噸石油和6千噸煤。核聚變需要一千萬度以上的高溫才能發生,太陽中心溫度可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相當於3000億個大氣壓,在巨大的壓力下,太陽每秒鍾使用6億噸的氫原子參與聚變,其中有400萬噸的物質轉化為能量,隨時都在進行著四個氫核聚變成一個氦核的熱核反應。太陽至產生以來,只損失了萬分之一的物質,能量都是在它七十萬公里深處的核心產生,要通過一千萬年才上升到表面。

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的核心區域雖然很小,半徑只是太陽半徑的1/4,但卻是產生核聚變反應之處,是太陽的能源所在地。

❼ 我們身體里的熱量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身體里的熱量產生是它們經過氧化產生熱量供身體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運動。熱能供給過多時,多餘的熱量就會變成脂肪貯存起來,時間久了,身體就胖起來了。

這些能量是由食物中的產熱營養素提供的。食物中能產生熱量的營養素有蛋白質、脂肪、糖類和碳水化合物。

熱量消耗的途徑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代謝率,約佔了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70%,第二部分是身體活動,約占總熱量消耗的15~30%,第三部分是食物的熱效應,占的比例最少約10%,這三者的比例大致已經固定。

(7)非生物因素熱能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如物質代謝的合成反應、肌肉收縮、腺體分泌等等。而這些能量主要來源於食物。

動、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可分為五大類: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加上水則為六大類。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脂肪也可以儲存熱量)和蛋白質經體內氧化可釋放能量。三者統稱為「產能營養素」或「熱源質」。

❽ 人的熱量可以從哪裡來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每天都要工作、學習、娛樂,我們就像一個上滿了油的汽車馬達,可以連續不停地運轉,那麼汽車可以通過燃料的燃燒將化學熱能轉變為機械能。但是人呢?人實際上也是通過能量的轉化來維持生命的運轉的。
人又與植物有很大的不同,植物可以通過葉片上的葉綠素將陽光的光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相結合轉化成其生長所需的能量,另外植物還可紮根於泥土,吸收其生長所需的水份和礦物質元素。人沒有轉化光能的本領,也沒有紮根泥土的特性。那麼人的能量從哪裡來呢?
我們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我們可以不約而同地回答:當然是從食物中來的。是的,人的一日三餐所吃進的食物確實給人體提供了能量基礎,但是將這些食物轉化成能量的能量加工轉換工廠我們卻未必清楚了,其實,這才是真正的能量的來源之所。
我們吃的每一種食物都要經過這能量轉換系統的精密加工才會真正發揮出效用,不同的食物可以轉化出不同的能量。人們就像一個高度發展的市場,它需要的是供銷平衡。因此,在人體中,我們先需要選擇原料,才不致使產品積壓,而有的卻供給不足。
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能有選擇地進食,使吃進去的東西充分滿足人體的需要,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各種食物中所含的各種養料(主要是蛋白質、脂肪、澱粉及糖類)的含量是不同的。例如大米中含的澱粉約77%,蛋白質約70%;麵粉中所含澱粉約74%,蛋白質約10%。就蛋白質的多少而言,麵粉的營養要比大米好一些。
不同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質種類也是不同的,魚、肉、蛋所含的蛋白質,營養價值要比植物中的蛋白質高。這是因為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組合而成的。多種氨基酸又是蛋白質在烹調和人體消化吸收過程中最後得到的。這些不同種類的氨基酸由人體吸收後再結合成人體各部分的組織細胞。動物性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種類與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大致相似,越相似就越易為人體所吸收,營養價值也就高一些,而植物性蛋白中的氨基酸種類比較少,並且比較簡單,相對地說,不象動物性蛋白質那樣為人體所吸收,營養價值也差一些。但是也有例外的時候。例如我們前面介紹過的大豆,其蛋白質含量為36%,幾乎是魚、肉中的蛋白質的兩倍,素有「素牛肉」之美稱。雖然大豆中的蛋白質不易為人體所吸收,但其做成豆腐後卻很容易為人體所吸納。盡管動物性蛋白質具有易為人體吸收,營養價值高的優點,但是我們卻切不可認為我們應只吃葷,不吃素。人們的食物結構是要講究科學搭配的,那就是要葷素結合。這不單單是為了調調口味,增進食慾,更重要的是為了吸收人體所需的多方面的營養。人體中所需要的氨基酸是多方面的,植物性蛋白質提供的氨基酸種類和動物性蛋白質是不相同的,它們可以相互補充。例如我們生活中的一道名茶——紅燒魚頭豆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由於魚類蛋白質有較為豐富的松氨酸,豆腐蛋白質中少這種酸,但卻含有豐富的麩氨酸,相互揚長避短,使這個菜的營養更加豐富。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進食必須適量。蛋白質營養的主要因素,不可缺少,但也不易過量,一般一個成人每天有60~80克就夠了。蛋白質不像脂肪、澱粉、糖類那樣可以貯藏在人體中,供缺少時補充。它過量了就要經過腎臟的作用,變成尿素排出體外,這樣就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反而不利於人體的健康。過多的蛋白質不能及時地被腸子中酶的作用分解、吸收,結果被存在於腸子中的細菌分解,產生出臭味和一定毒性的胺類、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等。它們被吸收到人體中,對人體也是不利的。
脂肪也有動物性脂肪與植物性脂肪兩種,它們被吃進人體後,經過化學反應,一部分供給人體活動所需要的熱量,多餘的會合成人體脂肪在人體皮下貯存起來。脂肪貯存得過多,人就發胖了。脂肪經過反應後生成的熱量比蛋白質、澱粉經過反應後生成的熱量要高一倍以上,所以含有較多的脂肪的食物被吃進人體後,人可以比較耐飢。
最後的一類是澱粉和糖類。澱粉和糖類進入人體後會發生水解,最後都成為葡萄糖、果糖等一類單糖。這些單糖除一部分供應人體所需要的熱量外,多餘部分組成人體的臟糖貯存在肌肉和肝臟內,以備不時之需。
上面我們講了各種營養因子、蛋白質、脂肪、糖類、澱粉。這些營養在與體內的血紅細胞所含的氧發生生物化學反應時,釋放出大量的熱能和生物反應生成細胞組織。這些熱能還會依據人體的需要進行各種轉化,如人的頭腦進行的思考,活動需要佔去人體所需全部能量的80~90%,這些都屬生物能。總之,人體的能量轉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至今人類尚未找到解答它的鑰匙。
我們前面還介紹過了人體所需要的大量的礦物元素如宏量元素碳、氫、氧等;痕量元素鐵、銅等。這里我們又介紹了營養因素。實際上,人體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有機體,它的攝入與消耗都需要維持微妙的平衡,即達到所謂的「恰到好處」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見,營養問題實質是人體的能量,轉換系統能否進行良好的運轉的問題,營養的科學,實質也就是人們研究人體健康發展的內部學問。

❾ 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有陽光、空氣、溫度、水分等

❿ 地球內部非常熱,這些熱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常說,太陽內部有一座天然的「核反應堆」,時刻都在進行著熱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熱。其實在地球上也有不少類似的天然核反應堆,只不過它們進行的是短暫的自持核裂變反應,原料就是地球上的放射性鈾同位素。不過這些天然反應堆的功率都很小。

地球產生的熱量大部分來自內部物質中的放射性元素衰變,小部分來自重力分異、化學反應、潮汐摩擦等產生的熱量。這些放射性物質主要是半衰期較長的鈾235、鈾238、釷232和鉀40等。根據測算,全球地熱能的總量約為地球上全部煤燃燒所釋放熱量的1.7億倍,相當於現在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數十萬倍。

這些地下深處的熱能通過地下水循環或由上升的熾熱岩漿帶至地表層,以熱蒸汽、熱水或乾熱岩等形式聚集在地殼的某一部分,在有些地方形成熱噴泉、溫泉等,成為具有開發意義的地熱資源。

根據勘察,全球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地質活動強的全球板塊邊界地帶,包括環太平洋地熱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熱帶、大西洋中脊地熱帶和紅海—亞丁灣—東非裂谷地熱帶等。

古代時人們就已將溫泉用於洗浴和房間供熱。如今在一些地熱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冰島、愛爾蘭、紐西蘭、日本等,很多家庭和公共建築都採用地熱取暖,許多地方還建起地熱溫室。

20世紀初,義大利人首次將地熱能用於發電,利用高溫地熱蒸氣直接驅動汽輪發電機。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建成了地熱發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1萬MW。一些新型地熱發電站為充分利用中低溫地熱資源,將從地下抽取的熱水送至一台熱交換器,用來加熱另一種比水沸點低的液體,如異丁烷或異戊烷,讓這種液體受熱蒸發驅動汽輪發電機。

中國屬於地熱資源豐富的國家,在各地已發現270多個地熱田,政府已將開發地熱列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規劃。目前我國年利用地熱能約4.45億m3,居世界第一位。西藏羊八井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地熱試驗基地,這里發現的水熱活動區有600多處,地熱流體溫度高達329.8℃,發電潛力1000MW。現已建成羊八井地熱發電廠,年發電量1億kW.h。

閱讀全文

與非生物因素熱能哪裡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