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災害的發生。( )
a、動物多種疾病蔓延,進而加劇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故不符合題意.
b、地球氣溫逐年升高造成大量物種瀕臨滅絕,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之一.
c、自然條件的惡化,如火山爆發、地震發生等自然災害等盡管對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但不是使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故不符合題意.
d、人類活動缺乏環保意識,毀林開墾,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原因會造成森林面積銳減,會使生物的棲息地喪失.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67%的物種遭受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的威脅,所以棲息地的喪失是主要的.故符合題意.
故選:d
㈡ 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類,人為原因尤其突出。
一、自然原因。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徵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乾旱等自然災害。
二、人為原因。由於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㈢ 說明世界森林資源被破壞的原因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後果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鹼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 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佔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乾旱、半乾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 Yellow River ---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癒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㈣ 大自然為什麼會破壞
(一)濫采濫用自然資源.
(1)濫伐森林,濫捕濫殺野生動物,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環境;
(2)濫墾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
(3)無節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並引起地面下沉;
(4)濫采濫用礦產資源,對有害人體的汞、鉛、鎘、砷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從地層深處採掘出來以後,不加妥善處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污染環境,等等.
(二)任意排放有害物質.工業「三廢」和有害人體健康的農葯,不加處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氣、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和毒化環境;有的為農作物或魚類吸收並富集,最終危害人類健康.
(三)城市人口不斷膨脹,產生垃圾、污水、雜訊、汽車廢氣、交通擁塞等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
(四)某些大型工程建設不當.例如修建水庫大壩未注意生態問題,誘發地震,引起土壤鹽鹼化,造成某些魚類絕跡,等等.
(4)生物資源被破壞的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1、自然是人類生活的家園,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賴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2、由於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改變了原有的生存環境,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關系變成了對立的關系,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被打破,資源被過度開發。
3、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農業生產中農業科技的廣泛使用,農業科技影響了農村的自然環境,農村原有的生態失去平衡,農村資源大面積開發而造成浪費嚴重,人與自然的關系變成了主客對立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秩序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生態倫理面臨嚴重危機。
參考資料:環境破壞——網路
㈤ 生物資源遭到破壞有哪些(不少於250個字)
海洋生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中國海域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度銳減。海洋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魚的過度捕獲、傳統漁業資源衰退。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規劃管理、捕撈失控以及海洋環境污染加劇。部分河口、海灣及沿岸淺水區,由於不適當的攔河築壩、圍海造田、修築海岸工程以及排污等,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加劇了漁業資源的衰退。沿海除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外,其它生物資源也未得到應有保護。如山東的膠州灣,1963年曾有141種生物,70年代還有30種,到80年代初只剩下17種。一些珍稀生物,如中華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龜、文昌魚等,減少更加明顯,幾乎瀕臨滅絕的危險。
1、近海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污染范圍較廣,東海近岸區和渤海部分海區的港灣和河口污染較為嚴重。石油污染不僅能使魚、蝦、貝類等海產品變味,嚴重時能產生毒性效應。油污染還會使海濱風景瀏覽區及海水浴場的環境質量惡化,影響游覽和休養活動。1980~1995年間我國海域發現有一定規模的海面溢油事件115起。因污染對魚蝦產卵、繁殖及資源衰退等慢性影響造成的損失估計每年達數十億元。
重金屬的污染主要見於錦州灣、遼河口、珠江口等近岸海區。重金屬易在底質中蓄積,不易降解,往往被生物富集,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威脅。
特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島嶼生態環境惡化
珊瑚生長極為緩慢,造礁率僅為1~3mm/a,一旦遭到破壞,再行恢復很難。但由於挖礁製作工藝品和燒制石灰,我國的珊瑚礁資源破壞嚴重。海南島沿岸的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既是海岸屏障,又是魚蝦棲息繁殖場所的紅樹林,由於大規模圍墾造田和肆意砍伐,面積銳減,全國現存紅樹林只有2萬hm2。同樣具有較高經濟和生態價值的濱海灘塗濕地,也在大規模的圍墾下嚴重破壞,累計喪失灘塗濕地約100多萬hm2,相當於原有灘塗濕地的一半。很多島嶼上的天然林和海岸紅樹林破壞嚴重,開采鳥糞、過量捕鳥、過分採石和工業廢物的傾倒已經使島嶼生態環境惡化。
-摘自《海洋資源利用與保護》 主講老師:楊駿
㈥ 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是人為活動影響。
隨著人類的發展,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長是破壞或改變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過度利用生物資源的最主要的原因.人口數量急劇增加,人類集中活動的區域不斷擴大,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幅度已經很大且地域擴張也很厲害,導至環境變化太大,如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不合理開墾(圍湖造田、墾荒、濕地開發等)、環境污染使環境不再適應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棲息環境遭到破壞,使生物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少,導致生物種類越來越少,還有濫捕亂殺、偷獵等,也使生物種類減少,這些原因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㈦ 生物資源衰退的原因是什麼
生物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資源。這些都是自然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者,三者都是自然生態平衡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當前,生物資源的衰退是驚人的,絕滅的速度越來越快。二千年來,全世界約有110多種獸類和130多種鳥類從地球上消失了。自1600年以來,在總共4226種哺乳動物中,已有36種滅絕,佔0.85%;120種瀕臨滅絕,佔2.84%。在已知的8684種鳥類中,已滅絕的有94種,佔1.09%;瀕臨滅絕的有187種,佔2.16%。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的資料,自1850年以來,人類已使75種鳥類的哺乳動物絕種,使359種鳥類和297種獸類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據估計,現在全世界有2500種植物和1000多種脊椎動物頻於滅絕的危險。
生物資源衰退的原因,首先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森林的砍伐,使生物失去生長繁殖的棲息環境。我國特有的大熊貓,由於食物——箭竹枯萎,面臨挨餓死亡的危險。瀕臨滅絕的珍稀鳥類朱,原來分布相當廣,因為人類大砍樹木,使它們失去營巢繁殖條件,數量銳減。1980年,這種鳥全世界只有15隻,我國僅陝西洋縣有11隻,另4隻在日本。
其次是濫伐亂捕。由於大量開荒種糧,導致植物資源急劇下降,如銀杉、銀杏、珙、連香樹等均處於瀕滅境地。由於過度獵捕,使不少野生動物滅絕。19世紀末,北美草原上有6000萬頭美洲野牛,後來被大量捕殺,到20世紀中幾乎被滅絕。盛產黃魚、墨魚、帶魚的舟山漁場,由於過渡捕撈,產量已急劇下降,尤其是黃魚,已形不成魚汛。同時,工業三廢的排放和化學農葯的使用,污染了大氣和水體,危害生物的生存,使野生動物數量明顯下降。因此,保護生物資源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迫切任務。
㈧ 生物圈受破壞的因素
1,環境的自然改變和自然破壞.2,人類的濫捕濫殺.3,環境的污染
㈨ 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是
生存環境的改變、掠奪式的開發、生物入侵構成生態威脅。這些都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