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過氧乙酸可以殺嗜酸耐熱菌嗎
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殺死的,但是某些情況下細菌可能會產生芽胞,這是細菌抵禦不良環境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被殺死,遇到適合的條件,芽胞會萌發恢復平時的細菌形態。
❷ 人類是否找到了可以生活在極度高溫中的生物
是的,已經早到了。
嗜熱微生物是一類生活在高溫環境中的微生物,如火山口及其周圍區域、溫泉、工廠高溫廢水排放區等。
可劃分為3類:
(1)兼性嗜熱菌:最高生長溫度在40~50℃之間,但最適生長溫度仍在中溫范圍內,故又稱為耐熱菌。
(2)專性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40℃以上,40℃以下則生長很差,甚至不能生長。
(3)極端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65℃以上,最低生長溫度在40℃以上。
隨著對嗜熱菌研究的廣泛開展和進行,新的菌種不斷被發現。在這些新發現的菌種中,從義大利一處海底火山口附近的硫磺礦區分離到的一種極端嗜熱菌Pyrodictium,最使科學家們感興趣,它是迄今所知嗜熱性最強的細菌。該處的海床由熱礦沉積物和被硫覆蓋的洞隙組成,海床上不斷噴射出熱海水和火山氣。海床的溫度為103℃。Pyrodictium生長的溫度范圍85~110℃,最適生長溫度為105℃;pH值范圍5~7;對鹽分的適應范圍很廣,為1.2%~12%,最適鹽度為1.5%;嚴格化能無機營養型,利用H2和元素硫形成大量的H2S;嚴格厭氧,暴露在氧氣下,數分鍾後即失活。該菌在保持H2/CO2氣相條件、並供給硫的人工合成海水中能夠生存,在培養過程中,加入酵母浸出液和蛋白腖可刺激其生長。
嗜熱菌種類很多,營養范圍亦非常廣泛,但多數種類營異養生活,營自養生活的嗜熱菌主要包括產甲烷細菌和硫化細菌,不過其中有一部分是混合營養型。
嗜熱菌對pH值的要求,有兩個絕然不同的范圍,嗜酸嗜熱的最適pH范圍為1.5~4,而另一類群pH范圍都是5.8~8.5。極端嗜鹼的嗜熱菌至今尚未發現。
如果你說的極度高溫是上百甚至上千攝氏度的話,那還有待科學家去探索和發現。但我個人覺得,溫度過高的環境,生命體是不能生存的。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組分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在在極端高溫下恐怕也無法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❸ 嗜酸耐熱菌會不會在紅茶和綠茶里長
嗜熱耐酸菌是發酵酸奶一類的菌種吧,跟茶葉沒關系吧
❹ BAM培養基是什麼培養基啊培養嗜酸耐熱菌時需要
BAM培養基是硫化物-吲哚-動力培養基
❺ 為什麼有的細菌能耐高溫
有人認為,地球上絕大部分細菌都不耐高溫,所以這少數幾種耐高溫的細菌不可能是地球上土生土長出來的,很有可能來自太空,隨著宇宙塵埃飄到地球上來。也有人進一步推測,這些細菌有可能來自金星,因為金星距離地球比較近,而且那裡是個高溫的世界。不過,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這些耐高溫的細菌可能是從普通細菌中分化出來的。
高溫細菌又叫嗜熱微生物,嗜熱微生物是一類生活在高溫環境中的微生物,如火山口及其周圍區域、溫泉、工廠高溫廢水排放區等。近30年來,這一類微生物越來越廣泛地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視和興趣。特別是在水的沸點和沸點以上溫度條件下能生活的細菌被發現後,更促進了對嗜熱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嗜熱菌可劃分為3類:(1)兼性嗜熱菌:最高生長溫度在40~50℃之間,但最適生長溫度仍在中溫范圍內,故又稱為耐熱菌。(2)專性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40℃以上,40℃以下則生長很差,甚至不能生長。(3)極端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65℃以上,最低生長溫度在40℃以上。隨著對嗜熱菌研究的廣泛開展和進行,新的菌種不斷被發現。在這些新發現的菌種中,從義大利一處海底火山口附近的硫磺礦區分離到的一種極端嗜熱菌Pyrodictium,最使科學家們感興趣,它是迄今所知嗜熱性最強的細菌。該處的海床由熱礦沉積物和被硫覆蓋的洞隙組成,海床上不斷噴射出熱海水和火山氣。海床的溫度為103℃。Pyrodictium生長的溫度范圍85~110℃,最適生長溫度為105℃;pH值范圍5~7;對鹽分的適應范圍很廣,為1.2%~12%,最適鹽度為1.5%;嚴格化能無機營養型,利用H2和元素硫形成大量的H2S;嚴格厭氧,暴露在氧氣下,數分鍾後即失活。該菌在保持H2/CO2氣相條件、並供給硫的人工合成海水中能夠生存,在培養過程中,加入酵母浸出液和蛋白腖可刺激其生長。
❻ 達尼爾魯嗜熱菌是啥啊
嗜熱微生物是指最適宜生長溫度在45℃以上的微生物。嗜熱微生物不僅能耐受高溫,而且能在高溫下生長繁殖,其生存環境需要較高的溫度。這與普通芽孢細菌的耐熱性不同,普通芽孢細菌在高溫下形成芽孢抵抗逆境,待環境條件恢復,芽孢萌發成營養體,而芽孢不具有繁殖能力,只是抗逆性休眠體。嗜熱菌是指那些能在45℃或45℃以上,pH值在3.0以下的環境中生長能氧化亞鐵、元素硫、還原態無機硫化物和硫化礦物的耐熱嗜酸細菌和古菌。耐熱菌主要包括一般嗜熱菌(45~60℃)、中等嗜熱菌(60~80℃)和極度嗜熱菌(>80℃)三類。
特點: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65℃以上。細胞膜上有高比例的長脂肪鏈的脂類,可使其在高溫下處於液晶態。通常嗜熱菌的膜含有大量甘油脂。有的有機體其生長溫度的增加,主要影響脂肪醯鏈組分,而脂類含量和頭部基團成分的影響是次要的。通常在生長溫度時可觀察到飽和程度、醯鏈長度和/或同分異構分支的增加。有時嗜熱菌存在有特殊的脂類(類固醇hopanoid),主要是通過使膜變得更硬,這也可反映出生命對高溫的一種適應。嗜熱古細菌的膜中4-乙醚和2和4-乙醚混合物的存在,與膜的穩定和降低質子滲漏有關
❼ 蛋白質獨特的生理功能,對生物界有什麼意義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 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極端微生物包括嗜熱、嗜冷、嗜酸、嗜鹼、嗜壓、嗜金、抗輻射、耐乾燥和極端厭氧等多種類型。
科學家們相信,極端微生物是這個星球留給人類獨特的生物資源和極其珍貴的科研素材。開展極端微生物的研究,對於揭示生物圈起源的奧秘,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認識生命的極限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規律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極端微生物中發現的適應機制,還將成為人類在太空中尋找地外生命的理論依據。極端微生物研究的成果,將大大促進微生物在環境保護、人類健康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利用。
我國對微生物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歷史,研究內容涉及極端微生物的資源調查、物種分析以及生理生態研究等。近年來,又在極端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熱極端酶的嗜熱機制及應用研究進展
最適生長溫度高於45℃的微生物稱為嗜熱微生物。Martinko等認為所有嗜熱菌的最適生長溫度大約為80℃。最近十幾年,有許多嗜熱微生物被分離出來,大多數屬古細菌。至今已經發現了多種嗜熱細菌和古細菌,包括礦泉古生菌界嗜熱菌、寬廣古生菌界嗜熱菌、細菌域嗜熱菌(高溫神袍菌、產水細桿菌、產芽孢高溫菌、非芽孢高溫菌)。在80℃以上環境中發揮功能的酶稱為嗜高溫酶。近年來,嗜熱酶已在食品釀造工業、醫葯工業、環境保護、遺傳工程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良好前景備受關注。
1 嗜熱機制 具有特殊結構的細胞膜、大分子物質、遺傳物質及元素鎢等均與嗜熱微生物嗜熱機制有著密切的聯系。
1.1 細胞膜的組分及其嗜熱機制研究表明,高溫微生物的膜脂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真細菌型膜脂和古細菌型膜脂。真細菌型膜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通過酯鍵結合而成的脂肪酸甘油酯,主要是甘油脂肪醯二酯。溫度升高,復合脂類中的烷基鏈彼此間隔擴大,而極性部分作為膜的雙層結構卻保持整齊狀態———液晶態。膜通過自動調節脂組分而維持膜的液晶態以獲得更高的熔點。而且細胞膜中含有異型脂肪酸,穩定型脂肪酸和環烷型脂肪酸,從而使嗜熱菌的細胞膜耐受高溫。古細菌型膜脂是由甘油和異戊基醇(C20和C40植烷醇)通過醚鍵結合衍生出兩類基本的醚,即植烷醇甘油二醚和四醚,它們的非極性鏈幾乎都固定在C20和C40。四醚能形成大小和脂雙分子層相同的單層膜脂,避免了雙層膜在高溫下易變性分開的情況。在嗜熱古細菌的膜中還存在環己烷型脂肪酸,在高溫下這種脂肪酸鏈的環化能促進二醚磷脂向四醚脂轉變。
1.2 蛋白質的嗜熱機制決定嗜熱的主要機制是蛋白質的熱穩定性。嗜熱微生物中的酶和蛋白除熱穩定性較高外,其他方面都與常溫同源蛋白相似,它們中許多酶的熱穩定性是內在的,依賴於同源蛋白質之間氨基酸組成和順序的差異。
1.2.1 蛋白質一級結構的熱穩定性 研究表明在蛋白質的一級結構中,個別氨基酸的改變會引起離子鍵,氫鍵和疏水作用的變化,從而大大增加整體的熱穩定性。盧柏松等人對嗜熱和常溫微生物的蛋白質氨基酸組成進行了比較,發現嗜熱菌蛋白質中Leu.Pro,Glu和Arg的含量均高於常溫菌,主要是因為Pro能夠增加蛋白質變性時的熵值,Leu具有較強的疏水性和較大的側鏈,Arg和Glu分別比帶同樣電荷的其他氨基酸具有更大的側鏈,這都有利於提高蛋白質的熱穩定性。
1.2.2 蛋白質天然構象的熱穩定性 嗜熱酶與同源常溫酶的分子結構基本相同,但構成蛋白質高級結構的非共價力,結構域的包裝,亞基與輔基的聚集,以及糖基化作用等不盡相同。通常這些空間的微妙作用有利於蛋白質對高溫的適應。通過比較,醛鐵氧還原蛋白的表面積相對較小,這種形態可減少溶劑反應,增加酶的穩定性。核磁共振和晶體圖分析表明,蛋白的穩定性不是由於總體的結構差異,而是蛋白表面幾個氨基酸的置換。還有較短的表面環,較長的α 螺旋,以及在兩端的氨基酸之間有特異的離子反應,這些反應有助於防止升溫引起的終端區開鏈。
1.2.3 其它促進酶熱穩定性的因素 化學修飾,多聚物吸附及酶分子內的交聯也對提高蛋白熱穩定性有很大貢獻。嗜熱菌體內含有大量的鈣離子促進熱穩定性,鎂離子也有提高tRNA解鏈溫度的作用。此外,超結構、靜電作用也可能是嗜熱微生物提高蛋白質熱穩定性的策略之一。
1.3 遺傳物質的熱穩定性
1.3.1 DNA結構的穩定性 DNA的穩定性是由配對鹼基之間的氫鍵以及同一單鏈中相鄰鹼基的堆積力維持的。經比較研究,發現大多數嗜熱微生物生長上限溫度和G+C%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嗜熱棲熱菌DNA中G+C%含量高達60%~70%,其DNA的構型為A型,DNA相鄰鹼基重疊的偏差大,有利於較多氫鍵的維持,此外,組蛋白和核小體在高溫下有聚合成四聚體甚至八聚體的趨勢,能保護裸露的DNA免受高溫降解。
1.3.2 tRNA的熱穩定
嗜熱菌的tRNA周轉速度大於中溫菌,並且GC含量高,因此嗜熱菌的代謝快,保護了熱不穩定的代謝物,使重要代謝產物迅速再合成。最近發現極端嗜熱菌tRNA的熱穩定性與其轉錄後的修飾有關,修飾後的核苷酸有助於莖環上鹼基之間的相互作用,及D 環堆積核心氫鍵及離子對的產生。嗜熱微生物核糖體的穩定性是嗜熱微生物生長上限溫度的決定性因子。非wastson Crick鹼基對的增加,也能間接導致RNA二級結構中氫鍵數目的增加。此外,RNA螺旋側面突起的鹼基和近端酯鍵之間的配對能避免結構上的不穩定性。
1.4 鎢元素的作用鎢在生物系統中是一種罕見的元素。但對強烈熾熱球菌等古細菌的生長和代謝有重要影響。鎢元素在一種新的糖酵解途徑—高溫糖酵解途徑的啟動中起到重要作用。
2 嗜熱酶的應用
嗜熱酶具有酶制劑的制備成本低,動力學反應快,對反應冷卻系統要求標准低,減少能耗,提高了產物純度等優點,因此在眾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2.1 食品釀造工業食品加工過程中,通常要經過脂肪水解,蛋白質消化、纖維素水解等處理過程。嗜熱蛋白酶、澱粉酶及糖化酶已經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具有耐熱活性的α 澱粉酶已用於澱粉加工、酒精、啤酒及其他發酵工業生產。嗜高溫水解酶給食品工業帶來生機,消化蛋白酶加工纖維使食品更具風味和有益健康。在啤酒中應用β 葡聚糖酶可以提高麥汁分離速度,降低啤酒渾濁度,減少膠狀沉澱。嗜熱鏈球菌是TTC法檢測牛乳中抗生素的指示菌,又是酸奶生產特定菌,它與保加利亞桿菌混合培養能產生出芳香適口的酸奶。β- 半乳糖苷酶可用於生產低乳糖食品,改善乳製品的風味和營養,在水解過程中還會發生轉糖苷反應,生成具有多種功能的低聚乳糖。
2.2 環境保護在環境保護方面,主要體現在處理食品和造紙工業廢水、芳香族化合物、氰化物、有機磷農葯、重金屬及其他有機難降解物質。利用高溫酶處理木漿可以有效地祛除木質素,減少對化學漂白劑的用量,從而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在污水處理及廢物處理方面,人們不僅可以利用高溫酶的耐熱性,更重要的是利用它對有機溶劑的抗性。所以在許多污染地區利用高溫酶除去烷類化合物的污染有很大的優勢。
2.3 能源利用目前,人們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質為煤和石油,利用高溫微生物除硫,所需能量少,避免了好煤的流失及對環境的污染,既提高了煤的質量,又降低了成本。嗜熱細菌木聚糖異構酶能緩解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尤其對農副產品及林產品的木質廢棄物以及以農產品和林產品為原料的木業和造紙廠廢棄物中的木糖的利用,特別是通過微生物轉化木糖產生乙醇的研究已經成為熱點之一。有研究表明嗜高溫酶能將葡萄糖轉化為氫氣和水,這種從糖中獲取無污染燃料的方法可能導致能源革命,已經研究了嗜高溫微生物的半纖維素酶,可在較高溫度下水解樹脂。
2.4 石油開採石油開采過程中,利用粘膠混合細沙在岩石床上加壓,出現裂縫後,用超嗜熱酶可以提高油和氣的流動性,加速石油或天然氣的流出。
2.5 代謝工程方面嗜熱菌在糖代謝、三羧酸循環、氨基酸代謝中除了催化每一步酶的熱穩定性較高以外,還有一些區別性的特點。如高溫菌的烯醇化酶為10或8聚體,而常溫菌為2聚體,高溫菌中的乙醯輔酶A和天門冬氨酸對丙酮酸羧化酶有雙重作用,纈氨酸對乙醯乳酸合成酶的反饋抑制,高溫菌中有2種類型的天門冬氨酸激酶存在等,為發現新的代謝途徑提供了依據。
2.6 醫葯工業耐熱α 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已廣泛應用於醫葯工業。如利用α- 澱粉酶生產葡萄糖,利用脂肪酶高度立體選擇,進行光學合成手性葯物等。極端微生物酶的相關產物已應用於疾病的診斷及治療、胎兒性別鑒定及法醫鑒定等。
2.7 遺傳研究嗜熱微生物酶對核苷酸序列分析、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等理論研究工作起很大促進作用。在PCR技術中DNA聚合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PCR得到較大的改進,通過Taq酶或其他一些低保真酶的作用,PCR反應中加入少量具有高熱穩定性的來自古細菌的高保真性DNA聚合酶,可以大幅度降低大片段DNA(20~40Kb)擴增的錯配率,這對進行一些哺乳動物的基因擴增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嗜熱微生物酶在生物轉化及抗生素的生產、冶金工業等方面已有相關報道。3 前景展望 由於環境惡化,能源危機,全球變暖等原因,某些嗜高溫酶,如過氧化氫酶,仍是今後研究關注的熱點。由於嗜熱酶具有的諸多優點,可以將這些酶作為設計和構建工業上具有新特性的蛋白模型而加以利用。目前國內市場嗜高溫酶品種單一,開發新的品種勢在必行。以已經純化的優良菌株開展進一步研究,不斷提高產酶水平,有望將來改變我國部分高溫酶依賴進口的局面。由於從基因組所獲得的信息將比其它學科會更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因此今後應該加快基礎理論研究,創新性研究,使大批創新性產品成為高科技市場的重要部分,利用模式微生物進一步促進生物學和生命科學的理論發展。隨著酶工程研究和酶工程產業化,以及生物信息學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現代生物技術、蛋白質工程、人工合成模擬酶技術、蛋白質全新設計概念、生物壓印技術、酶的定向固定化技術、酶化學技術、非水酶學技術的日益成熟,將使在體外對極端酶進行修飾和改造成為可能,必將更好地解決生物工程和化學工業中的棘手問題。隨著嗜熱微生物酶中新成分、新結構、新機制的不斷發現,以及不斷涌現的新技術的應用,嗜熱微生物酶的開發和應用將出現更加誘人的前景
參考資料:http://www.80back.cn/html/2/0805/6294.html
❽ 白砂糖中嗜酸耐熱菌(TAB)來源及控制方法
1、對白砂糖中的蟎進行檢測的方法:取少許白糖放在白紙上,藉助5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如發現白砂糖中有麻麻點點的小點在移動,就是有蟎蟲了。
2、對白砂糖中的蟎進行控制的方法:白砂糖要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密封保存。另外如果有條件的話使用的時候可以事先加熱,70度左右的溫度可以在3分鍾之內殺死蟎蟲的。
❾ 有可以利用熱能的菌么
以前生物課上老師講過,有一種生活在海底火山附近的嗜熱菌,給你找了些專業資料:
嗜熱菌 嗜熱菌,又稱高溫細菌、嗜熱微生物。
嗜熱微生物是一類生活在高溫環境中的微生物,如火山口及其周圍區域、溫泉、工廠高溫廢水排放區等。近30年來,這一類微生物越來越廣泛地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視和興趣。特別是在水的沸點和沸點以上溫度條件下能生活的細菌被發現後,更促進了對嗜熱微生物的研究。
根據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嗜熱菌可劃分為3類:
(1)兼性嗜熱菌:最高生長溫度在40~50 ℃之間,但最適生長溫度仍在中溫范圍內,故又稱為耐熱菌。
(2)專性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40 ℃以上,40 ℃以下則生長很差,甚至不能生長。
(3)極端嗜熱菌:最適生長溫度在65 ℃以上,最低生長溫度在40 ℃以上。
隨著對嗜熱菌研究的廣泛開展和進行,新的菌種不斷被發現。在這些新發現的菌種中,從義大利一處海底火山口附近的硫磺礦區分離到的一種極端嗜熱菌Pyrodictium,最使科學家們感興趣,它是迄今所知嗜熱性最強的細菌。該處的海床由熱礦沉積物和被硫覆蓋的洞隙組成,海床上不斷噴射出熱海水和火山氣。海床的溫度為103℃。Pyrodictium生長的溫度范圍85~110℃,最適生長溫度為105℃;pH值范圍5~7;對鹽分的適應范圍很廣,為1.2%~12%,最適鹽度為1.5%;嚴格化能無機營養型,利用H2和元素硫形成大量的H2S;嚴格厭氧,暴露在氧氣下,數分鍾後即失活。該菌在保持H2/CO2氣相條件、並供給硫的人工合成海水中能夠生存,在培養過程中,加入酵母浸出液和蛋白腖可刺激其生長。
嗜熱菌種類很多,營養范圍亦非常廣泛,但多數種類營異養生活,營自養生活的嗜熱菌主要包括產甲烷細菌和硫化細菌,不過其中有一部分是混合營養型。
嗜熱菌對pH值的要求,有兩個絕然不同的范圍,嗜酸嗜熱的最適pH范圍為1.5~4,而另一類群pH范圍都是5.8~8.5。極端嗜鹼的嗜熱菌至今尚未發現。
嗜熱菌為什麼在高溫下仍然能夠不失活性並進行正常生長呢?
目前的研究工作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類脂的敏感作用
嗜熱菌細胞質膜的化學成分,隨環境溫度的升高不僅類脂總含量增加,而且細胞中的高熔點飽和脂肪酸也增加,即長鏈飽和脂肪酸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減少。脂肪酸熔點的高低和熱穩定性呈如下順序:直鏈飽和脂肪酸>帶支鏈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
另外,飽和脂肪酸比不飽和脂肪酸能形成更多的疏水鍵,從而進一步增加膜的穩定性。
眾所周知,細胞膜由雙層類脂構成,但古細菌中嗜熱菌其雙層類脂進行了共價交聯,成為兩面都是水基的單層脂(如圖①所示),並且保持了完整的疏水層,這種結溝,極大地增強了其耐熱性。
(2)重要代謝產物的迅速再合成
嗜熱菌中tRNA的周轉率大於中溫菌的周轉率;並且,其DNA中的G-C含量高於中溫菌的G-C含量。一般中溫菌的G-C含量為44.9mol%,而嗜熱芽飽桿菌DNA中的G-C含量為53.2mol%。G-C含量越高,DNA分子的解鏈溫度也越高。嗜熱菌在高溫下不但熱穩定性高,而且代謝快,其速率等於或大於熱不穩定代謝物的轉化,因此,重要代謝產物能夠迅速再合成。
(3)蛋白質的熱穩定性
目前科學家已從嗜熱菌中分離出多種蛋白質,其中包括許多重要的酶類,它們的熱穩定性高於中溫型細菌的類似蛋白,而且,在細胞內生活狀況下二這種差別更加明顯。也就是說嗜熱菌蛋白質的熱穩定性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其蛋白質的天然結構更加穩定;另一方面,嗜熱菌細胞內存在著促進熱穩定性的因素。買驗證明,蛋白質一級結構中個別氨基酸的改變,就可導致其熱穩定性的改變。嗜熱菌蛋白質天然結構的穩定性,可能就是由於其中個別氨基酸的細微改變而引起的,至於究竟有哪些改變,還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哈哈!樓主你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所以我想了半天,雖然我對微生物學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可以從熱力學的角度嚴謹的證明給你這種細菌是不存在的:不知道你動懂不懂熵增理論。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變化的綜合效果都是向著無序的方向進展的,而熱相對於冷是一種無序的變化。所以我們把微生物、熱源、食物三者看成是孤立的系統,那麼你的目的是要這個系統的溫度自行變低,顯然這違反了最基本熵增理論。或者說你是想讓一個系統的溫度在不施加外界干預的情況下而低於外界的溫度。這怎麼可能呢?熱力學第二定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