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分類的依據是什麼
生物的形態結構是生物分類的依據。也就是說,生物形態學(外表長的什麼樣)和解剖學(裡面的結構如何)是生物分類的主要依據。
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
② 生物分類方法有哪幾種主要依據是什麼
根據不同作用分為:植物、動物、微生物根據生存環境分為水生生物於陸生生物!謝謝採納
③ 人們以生物的什麼以及生物之間的什麼為依據對生物進行分類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 分類階段舉例
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人為分類法
主要是憑借對生物的某些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的認識將生物進行分類,而不考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和演化發展的本質聯系,因此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大都屬於人為分類體系.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等.另外,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707—1778)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准,將生物劃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的兩界系統.他還根據雄蕊的有無、數目,把植物界分為一雄蕊綱、二雄蕊綱等24個綱.16世紀我國李時珍(1518—1593)在他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將植物分為五部,即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將動物也分為五部,即蟲部、鱗部、介部、禽部和獸部;人另屬一部,即人部.又如,亞里士多德根據血液的有無,把動物區分為有血液的動物和無血液的動物兩大類,等等.
自然分類法
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進化論的確立及生物科學的發展 生物分類
,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現存的生物種類和類群的多樣性乃是由古代的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長期進化而形成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分類學應該反映這種親緣關系,反映生物進化的脈絡.現代生物分類學研究生物的系統發育,特別強調分類和系統發育的關系.在研究分類的過程中,分類學家追求的是劃分的分類單元應是「自然」的類群,提出的分類系統力求反映客觀實際,也就是說要符合系統發育的原則.因為系統發育的親緣關系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因此,研究各生物類群的分類學家,都把組建該類群的系統發育作為主要目標,以便在此基礎上按照生物系統發育的歷史,編制生物的多層次分類系統,即自然分類系統.植物的自然分類法是以植物的形態結構作為分類依據,以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作為分類標準的分類方法.從生物進化的理論得知,種類繁多的植物,實際上是大致同源的.物種之間相似程度的差別,能夠顯示出它們之間親緣關繫上的遠近.判斷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是根據植物之間相同點的多少.例如,菊花和向日葵在形態結構等方面有許多相同點,如它們都具有頭狀花序,花序下有總苞,雄蕊5枚,花葯合生.於是就認為它們的親緣關系比較接近;而菊花與大豆相同的地方就比較少,如大豆花是大小和形狀都不相同的蝶形花瓣,二體雄蕊(花絲9枚合生,一枚離生),於是就認為它們的親緣關系比較疏遠.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植物的分類已經不僅以形態結構為依據,而且得到了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古植物學等學科的密切配合.各國植物學家正在這方面繼續展開深入的研究,以便使植物分類的方法更加完善.動物的自然分類方法更加復雜,主要是根據同源性進行分類.分類學家必須考慮多種多樣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結構、功能、生物化學、行為、營養、胚胎發育、遺傳、細胞和分子組成、進化歷史及生態上的相互作用.特徵越穩定,在確定分類時就越有價值.
④ 生物分類的依據是什麼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
⑤ 生物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什麼和什麼方面
早期的分類主要依靠形態特徵,例如林奈根據花的結構為植物分類。演化論誕生後開始利用物種演化發生的歷史進行分類,同屬一個分類單元的物種都源自相同的祖先,根據在不同環境中發生適應性演化的多少來確定在哪一級「分道揚鑣」。
目前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大體上仍遵循這套理論,不管具體方法是線粒體測序還是查化石記錄,基本原則是不變的。但每一級分類單元間的差異大小並沒有量化的規定,連最底層的「種」都仍缺乏明晰的定義,所以沒有問題中所說的可比性。
⑥ 科學的分類方法是以生物的()、()以及生物之間的()等為依據進行分類
科學的分類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等為依據進行分類。
根據生物特徵之間的差異大小,把生物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7個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
⑦ 生物分類依據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分類階段舉例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http://ke..com/view/101588.htm?fr=ala0_1_1
⑧ 生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
B.生殖方式的差異
⑨ 生物學家對生物進行分類的依據是
【答案】A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為了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功能等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等級,首先把生物分成植物界和動物界以及其他生物三大類,界下面又分6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門、綱、目、科、屬、種.故選:A
考點:此題考查的是生物的分類及分類單位.
⑩ 我們往往是根據什麼對生物進行分類
科學家為什麼要對生物分類
正如在一個雜亂的店裡購物是一件麻煩事一樣,從數百萬種生物中尋找一種生物體的有關信息也是很困難的。如今科學家已將地球上至少250萬種生物分了類。這個數字包括了所有形式的生命,從動植物到細菌,將這些生物逐一分類對生物學家來說是很重要的。
人們把許多東西都分了類。比如朋友問你喜歡哪類音樂,你也許會說喜歡古典音樂或打擊音樂。你自己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把喜歡的音樂分類的。分類是指按照事物間相似度進行組合的過程。人們對生物分類的科學研究稱為分類學。生物學家將生物分類以便於進行研究。一種生物一旦被分了類,就可以直接獲得相關的信息。例如,只要告訴你烏鴉屬於鳥類,你就馬上知道烏鴉有翅膀、羽毛和喙。
早期的分類系統
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建立了最早的生物分類系統。公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觀察了許多動物,並記錄了每種動物的外形、行為和運動,然後把動物分成三類: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和陸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亞里斯多德發現同一類中的生物雖然以同樣的方式運動,但在其他許多方面仍存在著差異。所以根據它們之間的差異,他把每類再分類亞類,亞類是具有其他相似處的生物的較小的組合。
如今,我們仍在沿用亞里斯多德創建亞類的分類思想及將觀察作為分類基礎的方法,但生物分類依據不典型示範是[經們的運動方式或居住地了。
林耐的分類系統
1750年,瑞典科學家卡洛斯·林耐將亞里斯多德的分類進行了擴展。林耐和亞里斯多德一樣把觀察作為分類的依據。他根據觀察記錄了許多生物的特徵,然後再按照它們鮮明的特徵進行分類。
林耐還根據觀察設計了一種命名系統,叫做雙名法,即每種生物的名字都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屬名。屬名是一個親緣關系相近的生物體的組合。如美洲豹、虎貓和家貓都是貓屬的,它們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比如有尖銳的、可收縮的爪子,還具有相同的行為如捕食其他動物。
第二部分為種名。種是一組相似的、可以在自然界中交配繁殖出可育的後代的有機體。種包含在屬中。種名往往描述了該有機體一個特有的特徵,如棲息地或顏色。例如許多美洲豹的學名為「Felis concolor」、「concolor」在拉丁文中的解釋為「同色」。
林耐的命名系統或許能讓你想到自己的姓名。你的姓名也分為兩部分即姓和名,這樣就把你和其他人區分開來了。同樣,雙名法確保了該物種與其他物種不相互混淆,屬名與種名一起確定了一種生物。
屬名和種名都是拉丁文。林耐在命名系統中採用了拉丁文,那是因為當時科學家們都用拉丁文交流。完整的學名用斜體書寫,屬名開頭是大寫的,而種名開頭是小寫的。
雙名法使科學家討論物種時變得較為輕松,因為每個人都用相同的名字來表示相同的物種。
分類水平
現在採用的分類系統是在亞里斯多德和林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的。但現代分類系統將生物劃為七級。為了便於理解分級,我們打個比方。假設有一間屋子裡都是一個地區的人。首先讓那些居住在你們鎮上的人舉手,然後讓那些住在你家附近的人舉手,接著是讓那些和你住在同一條路上的人舉手,最後讓住在你家的人舉手。舉手的依次減少,但你屬於每一組。最大眾化的組合是屬於這個地區的人,最特殊的組合是住在你家的人。你與其他人相同的級別越多,你與他們的共同點也就越多。
分類的七個級別
現代生物學家把生物七分為七個級別。生物的分類依據當然不是它們的棲息地而是它們的共同特徵。一種生物先歸入一個大類中,然後再依次劃分為許多特殊的小類中。
界是最大的一類,或以劃分為各個門,每個門又可以分為綱,綱又分為目,每個目包括各科,每個科中有一種屬,屬內還包括種。兩種生物的分類級別相同的越多,它們的共同點就越多。
演化與分類
當林耐的分類系統日趨完善時,人們都以為物種不會再發生變化。當他們看到一些相類似但彼此又有區別的生物時,人們仍然認為它們一般是類似的。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提出了關於物種如何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的學說。達爾文的學說對林耐的生物分類系統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達爾文在南美西海岸的加拉帕哥斯群島上探險時,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來證實他的學說。達爾文在研究島上的地雀時發現各種地雀彼此相似,但不同於南美大陸的地雀。達爾文便提出了假設:有一些屬於南美大陸的地雀飛到這個島上,為了適應島上的生活,它們的身體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因而看起來與留在南美大陸的同種地雀大不相同。這樣,同一個種的不同差異逐漸積累,經過很長時間後就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種。物種隨著時間逐漸改變的過程叫做演化。
現代分類學
演化論改變了生物學家分類的思路。現在,科學家知道某些生物頗為相似是因為它們的祖先是相同的。例如達爾文設想加拉帕哥斯群島上的地雀與南美的地雀有著共同的祖先。當生物的祖先相同時,它們也就有著相同的演化史。因而,現代分類系統在對物種分類時,還考慮該物種的發展史。一般,有著相似演化史的物種分類比較接近。
科學家怎樣才能了解一個物種的演化史呢?其中一種方法是研究化石。科學家將化石的形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相互做了比較,並與現代生物比較。這類信息增加了他們對物種間演化關系的了解。
科學工作者家還通過比較不同生物的形體結構,來獲取有關演化史的線索。例如,鯨的鰭、蝙蝠的翼以及人的前肢骨都頗為相似。這個相似點說明鯨、蝙蝠和人有著相似的演化史。
還可以通過比較不同生物體的發育初期很相似來研究演化史。例如人和兔子在胚胎發育期很相似,這個相似點證明了人和兔子有一段相同的演化史。
如今科學家主要依靠分析細胞內化合物的成分來確定演化史。丙個物種間的親緣關系越是接近,細胞內化合物的成分就越相似。臭鼬和黃鼠狼被歸入同一科已經有150年的歷史了。但最近臭鼬和黃鼠狼的核酸經過比較後發現兩者間有許多差異,也就是說這兩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並沒有原先想像的那麼近。
http://61.153.231.109/cms/data/html/doc/2004-12/26/500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