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生物教育教學反思怎麼寫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高一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
(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系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說,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
(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
(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
(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
(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
(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 因本人即將參加教師招聘的面試,面試要求要做十五分鍾的片段教學,跪求初中生物的片段教學片段或者教案
是無生上課,估計資源很少,不一定有的
3. 生物評課記錄怎麼寫
.聽課觀察:觀察教師、觀察學生、觀察師生關系
2.聽課記錄:記錄聽課時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內容。
客觀記錄的內容包括:記任課教師的姓名、學生的年級、班級,聽課日期、學科、教材、課題、課型,等等。按教學過程和環節記錄師生的主要活動。要注意記錄教師和學生的原話。
主觀性記錄內容包括:記錄本節課在教學思想、德育滲透、雙基教學、能力培養、教材處理、教法改革等方面值得學習的地方,有待研究和改進的地方以及值得探討的地方;記自己對這堂課的簡要分析。
3.聽後交流:聽講課教師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上課感受,再請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獲和不足。
如何評課:
1. 評課的總體思路:評價一節課要從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兩個方面去評。評價學生的學,既要評價其知識、技能、智力、品質等的發展,還要關注情感、個性、行為等方面的變化;評價教師的教,既要評價其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和效果,又要關注其教學監控、語言表達、創新精神、教師素質等諸多方面。
2.評課的內容:從教學思想,教材處理,教法選擇,學法指導,能力培養,師生關系等方面進行評價。
4. 高中生物教案怎麼寫
一、概述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節,是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國際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和我國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迫切需要加強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每個人從小開始直到離開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環境教育。本節內容包括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涉及范圍廣,知識跨度大,生物圈中種群的數量非常之多,形態各異、結構復雜,生命現象表現豐富多彩,其使用價值也就更加多樣化了,學習這節課學生不僅需要擴散思維、概括、綜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學生的信息獲取、處理和表達能力。以往採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課堂上無法呈現豐富資料、無法創設交互情境、更無法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計算機信息存貯量大,處理迅速,方便的人機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等優點,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發展水平,調節學習進度和難度,實現因材施教。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物的生存現狀。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
5. 求小學自然科學或初中生物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卵石形成的過程,知道岩石的風化、搬運、磨圓等地質作用。
能力:通過分析卵石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想像能力、查找搜集資料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進行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求知慾,以及探究精神,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態度,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的。
教學重點: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於風化作用崩落下來,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學難點:
認識卵石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自行發現問題:
一.觀察:
學生自己帶來的石頭,看看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塊比較,找出卵石的特徵;發現有的光滑圓潤,有的稜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圖片(卵石圖片)講述:這種石頭叫做卵石。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有關卵石的一些知識。(板書 卵石)
三.談話:
關於卵石,你們想知道寫什麼?(引導學生探究卵石是這樣形成的?為什麼這么光滑圓潤?)(板書 的形成)
學習新課,自行探究問題:
一.啟發學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談話:
你們是從哪裡找到卵石的?(引導學生了解採集地的環境,認識卵石出在水邊,如果不是從水邊採集到,也是由水邊等地方運來的。這時可用有關錄像資料片來輔助學生認識卵石形成的環境特點。)
2.談話: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這么光滑圓潤?
3.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學,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同學間展開辯論,最後把意見進行整理、歸納,便於確定探究方向。)
4.講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這么光滑圓潤?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沿著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環境的錄像或播放課件(一),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觀看。把結果和同組的夥伴討論,並匯報。(可把討論題列印好,發給學生,邊看邊記錄。既利於學生討論,又利於培養學生的記錄、歸納總結能力。)
思考題: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麼特點?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麼特點?這些岩石的形狀和上游岩石的形狀有什麼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麼特點?這些岩石的形狀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狀又有什麼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麼規律嗎?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從哪裡來的呢? 它們是怎樣到河裡來的?
6.怎樣到中游、下游來的?(搬運)
7.是怎樣變成卵圓形的?(磨圓)
8.根據以上的研究,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歸納:河道中的卵石是從山上來的,被河水沖到中下游的,在河水沖刷的過程中變成卵形的。)
二.認識岩石的風化
1.出示雲南石林的圖片
2.提問:
怎麼會這樣?(引導學生推想是大自然對岩石的破壞。)
3.出示課件(二)溫度、水、植物對岩石的影響
(1)談話:
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觀看。把結果和同組的夥伴討論,並匯報。(可把討論題列印好,發給學生,邊看邊記錄。既利於學生討論,又利於培養學生的記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思考題:
(1)白天,岩石被太陽曬得很熱;夜裡,岩石又變得很涼;夏季,岩石被太陽曬得很熱,冬季,岩石又變得很涼。
(2)岩石有了裂縫,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流進裂縫。流進裂縫的水,有的滲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縫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縫中的水會有什麼變化?
(3)下雨的時候,山坡上的流水會把泥土沖入岩縫中,隨風刮來的土、植物的種子也可能落到岩縫中。
(4)以上現象說明了什麼?
4.學生觀看課件(二)(引導學生發現:岩石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岩石傳熱的能力較差,岩石表面很熱,岩石內部卻很冷;整塊岩石各部分膨脹的程度也就不同。當岩石受冷時,體積收縮,同樣,由於從岩石表面到岩石內部冷的程度不一樣,整塊岩石各部分收縮的程度也會不同。在講述之前,可以讓學生完成實驗一,便於學生理解。由於冷熱的作用,岩石各部分總是脹縮不均,內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岩石表面就會產生裂縫;冬季,岩石裂縫中的水會結冰,水結冰時會膨脹,膨脹時會產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縫隙增大;下雨時,山坡上的流水會把泥土沖入岩縫中,隨風刮來的土、植物的種子也可能落到岩縫中。種子有了水分,適宜溫度下就會發芽,長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長越粗,岩縫就會被撐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大。)
5.綜合認識風化作用:
氣溫、水、植物對岩石的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板書 風化 氣溫、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經過長期的風化,有的表面會成粉狀,有的會產生縱橫交錯的裂縫,有的會崩塌,滾下山坡,落進山谷中的河道里。
過渡:高山上崩塌、滾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麼會變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認識河水的搬運、磨圓作用
1.提問:
水的力量大小與什麼有關系?
2.討論:
(1)下大雨或暴雨的時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裡,你認為河道中的岩石會怎樣?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輕,都受到水的沖擊,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嗎?
(3)觀察你做的實驗二,發現什麼?
(4)根據以上事實,你有什麼發現?
3.學生討論,匯報。啟發學生發現(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對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種搬運作用(板書 搬運 ),從上游往中下游搬運。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運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塊,搬運的距離比較近;小的、輕的石塊,就被搬運到很遠的地方。石塊在被河水搬運的過程中,受到河水的沖刷(板書 河水的沖刷 ),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書 相互磨擦、碰撞 ),稜角被逐漸磨去,體積逐漸變小,成為了卵石。)
4.總結卵石的形成過程:
(1)師生小結:卵石形成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高山上岩石風化、崩塌,第二階段是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磨圓。這些變化是逐漸的,經過的時間是很長的。
(2)填寫本課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於風化作用崩落下來,在河水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討論:
在某些海灘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認為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啟發學生根據河灘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灘上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海岸邊的岩石經過長期的風化和海浪拍擊,破碎崩塌,被海水搬運到海灘;它們在海灘上長期受到海水沖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iZGIaMJiznRCQ_eFDEBPnA 提取碼: ak2q
6. 如何寫生物課導入語
生物課導入十一法
導言是生物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興趣,造成學生渴望學習心理的一種手段,是引導學生奔向學習目標的指南。濰坊一職中王公德老師總結了如下十一種方法:
1.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在講綠色植物的水分代謝時是這樣講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但是綠色植物體內的水分卻能由低處向高處流。例如在夏秋之際的早上,我們常會發現植物的葉子上有許多小水珠,這些水珠就是從其根處上流而來的。那麼植物體內的水分為什麼能由低處向高處流呢?」這樣提出了問題,設置了懸念,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激發感情導入新課 在講到蛋白質的合成時,先介紹了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在講到遺傳時,先介紹了童第周培育的「童魚」。鮑文奎培育的小黑麥、袁陸平培育的雜交水稻等,這樣學生頓時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以直觀教具導入新課 在講授新課時,如果能靈活地採用直觀教學手段,那麼不僅使學生所學知識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例如,在講原生動物時,首先把盛有草履蟲培養液的試管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然後問:「同學們請看,這只試管里有什麼」學生們會說「有水」或「沒有什麼東西」。然後再神秘地告訴學生「這裡面有動物」,這樣學生們就會產生驚異、好奇的心理,進而會產生弄明白這裡面的動物是什麼樣子的求知慾望。
4.以故事導入新課 風趣生動的故事,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生物學史知識,而且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伴性遺傳時,可先講由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開始的皇家病一血友病,或者講第一個發現色盲病的科學家道爾頓,同時他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病患者等故事。
5.以畫導入新課 在講生物的適應時,可以先出示枯葉蝶或竹節蟲掛圖,然後讓學生回答這是什麼?有的學生會說「這是一片枯葉」或「這是竹子」。這時教師再把正確答案告訴學生,學生會驚嘆不已,從而引起學生注意,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6.以聲導入新課 在講昆蟲時可先讓學生聽錄制的蟋蟀、蟈蟈等昆蟲的鳴聲;在講兩棲類時,可先讓學生聽錄制的蛙、蟾蜍等的鳴聲;在講鳥類時可先讓學生聽錄制好的百靈、畫眉等的鳴叫;在講哺乳動物時可先讓學生聽錄制好的虎嘯、狗吠、貓叫等聲,讓學生從動物的鳴叫聲中,培養熱愛動物,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
7.以當前人們關心的熱點導入新課 在講自然保護時,先介紹當前人們關心的酸雨、臭氧層被破壞,森林銳減等問題,並指出這些問題的能否解決,都與生物特別是人類本身有密切的關系,從而激起了學生的緊迫感,提高了學生學好生物學的興趣。
8.以突發事件導入新課 突發事件,特別是課前發生的事件,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1987年9月23日發生日食後,我上的一節課是這樣開頭的:「剛才同學們都看到了日食現象,可是你們知道日食對人及生物有什麼影響嗎?」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課堂上來,然後再簡單地介紹幾句日食對人及生物的影響,並逐漸地過渡到課堂所要講授的內容。
9.以感性知識導入新課 在講生命活動的調節時,先講一些同學們日常熟悉的知識,如:到了秋天樹木會落葉,植物打頭後會萌發側枝,公雞有時會打鳴等,從而導出課題,引入新課。
10.以鄉土內容導入新課 在講生物進化的證據時,我先介紹了世界化石寶庫,我省臨朐縣的山旺化石,在講植物分類中十字花科時,我先介紹了我校所在地濰坊市北宮是我市特產——濰縣蘿卜的原產地等,激起學生的愛鄉之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1.以成語、諺語導入新課 如以「鶩蚌相爭,漁翁得利」導出軟體動物或鳥類,以「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導出森林的生態作用,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滓泥」導出食物鏈;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引出生物界的種間競爭,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導出生物的遺傳,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導出生物的變異等等。 生物課不論是在普通中學,還是在職業中學,往往都是不受學生重視的一門課,這固然有許多原因,但照本宣科,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則是一個重要原因。自己在教學中通過編設良好的導言,使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生物課成了同學們喜歡的課,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7. 生物學的導入語例句
導言是生物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興趣,造成學生渴望學習心理的一種手段,是引導學生奔向學習目標的指南.濰坊一職中王公德老師總結了如下十一種方法:
1.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在講綠色植物的水分代謝時是這樣講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但是綠色植物體內的水分卻能由低處向高處流.例如在夏秋之際的早上,我們常會發現植物的葉子上有許多小水珠,這些水珠就是從其根處上流而來的.那麼植物體內的水分為什麼能由低處向高處流呢?」這樣提出了問題,設置了懸念,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激發感情導入新課 在講到蛋白質的合成時,先介紹了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在講到遺傳時,先介紹了童第周培育的「童魚」.鮑文奎培育的小黑麥、袁陸平培育的雜交水稻等,這樣學生頓時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以直觀教具導入新課 在講授新課時,如果能靈活地採用直觀教學手段,那麼不僅使學生所學知識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例如,在講原生動物時,首先把盛有草履蟲培養液的試管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然後問:「同學們請看,這只試管里有什麼」學生們會說「有水」或「沒有什麼東西」.然後再神秘地告訴學生「這裡面有動物」,這樣學生們就會產生驚異、好奇的心理,進而會產生弄明白這裡面的動物是什麼樣子的求知慾望.
4.以故事導入新課 風趣生動的故事,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生物學史知識,而且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伴性遺傳時,可先講由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開始的皇家病一血友病,或者講第一個發現色盲病的科學家道爾頓,同時他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病患者等故事.
5.以畫導入新課 在講生物的適應時,可以先出示枯葉蝶或竹節蟲掛圖,然後讓學生回答這是什麼?有的學生會說「這是一片枯葉」或「這是竹子」.這時教師再把正確答案告訴學生,學生會驚嘆不已,從而引起學生注意,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6.以聲導入新課 在講昆蟲時可先讓學生聽錄制的蟋蟀、蟈蟈等昆蟲的鳴聲;在講兩棲類時,可先讓學生聽錄制的蛙、蟾蜍等的鳴聲;在講鳥類時可先讓學生聽錄制好的百靈、畫眉等的鳴叫;在講哺乳動物時可先讓學生聽錄制好的虎嘯、狗吠、貓叫等聲,讓學生從動物的鳴叫聲中,培養熱愛動物,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
7.以當前人們關心的熱點導入新課 在講自然保護時,先介紹當前人們關心的酸雨、臭氧層被破壞,森林銳減等問題,並指出這些問題的能否解決,都與生物特別是人類本身有密切的關系,從而激起了學生的緊迫感,提高了學生學好生物學的興趣.
8.以突發事件導入新課 突發事件,特別是課前發生的事件,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1987年9月23日發生日食後,我上的一節課是這樣開頭的:「剛才同學們都看到了日食現象,可是你們知道日食對人及生物有什麼影響嗎?」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課堂上來,然後再簡單地介紹幾句日食對人及生物的影響,並逐漸地過渡到課堂所要講授的內容.
9.以感性知識導入新課 在講生命活動的調節時,先講一些同學們日常熟悉的知識,如:到了秋天樹木會落葉,植物打頭後會萌發側枝,公雞有時會打鳴等,從而導出課題,引入新課.
10.以鄉土內容導入新課 在講生物進化的證據時,我先介紹了世界化石寶庫,我省臨朐縣的山旺化石,在講植物分類中十字花科時,我先介紹了我校所在地濰坊市北宮是我市特產——濰縣蘿卜的原產地等,激起學生的愛鄉之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1.以成語、諺語導入新課 如以「鶩蚌相爭,漁翁得利」導出軟體動物或鳥類,以「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導出森林的生態作用,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滓泥」導出食物鏈;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引出生物界的種間競爭,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導出生物的遺傳,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導出生物的變異等等.生物課不論是在普通中學,還是在職業中學,往往都是不受學生重視的一門課,這固然有許多原因,但照本宣科,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則是一個重要原因.自己在教學中通過編設良好的導言,使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生物課成了同學們喜歡的課,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8. 作文片段300字(細節描寫+記敘方式)
一、片段練筆,培養細節描寫意識
那些記敘文寫得平淡空洞的學生,大多頭腦中沒有細節描寫的意識。他們在寫人敘事時,習慣於粗線條地記敘說明,不知道把籠統抽象的概述具體細化為一幅幅靜止的畫面,或者一個個動態的場景。這就需要老師通過課堂片段練習,來讓學生體驗自己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事物若像電影特寫鏡頭般一一呈現到細微處,就會顯得更加具體生動。這樣的體驗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細節描寫的好處,進而學著有意識地在記敘文寫作中運用細節寫人敘事。
九月份剛開學,天氣炎熱,我要求學生把「天熱」具體化,字數不限。開始時,學生不知該如何入手。我提醒他們可抓住個人的感受與言行,或藉助其他生物來表現天熱。他們這才恍然大悟,馬上動筆書寫起來。
在全班交流評議環節,我引導學生關注他人所寫片段是怎樣表現天熱,好在哪裡,還可以怎麼修改來使之更完善?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簡單的「天熱」兩個字,居然可以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細節展現出來。於是,我趁勢讓學生再一次完善自己的練筆。下面是一位學生練筆修改前後的對比:
(原稿)窗外的樹葉有氣無力地垂了下來。外面的哈巴狗也熱得伸出了舌頭。我把風扇的風開到了最大,可還是覺得很熱。
(修改稿)窗外的葉子上鋪了細細的一層灰,有氣無力地垂了下來。熱得躲進了屋裡的哈巴狗伸出舌頭,死盯著我手裡的冰淇淋,好像也要撲過來咬一口解解暑。
修改稿中補充的葉子上的灰,應該是受了一個學生所寫的「天好久沒有下雨」的啟發。而把哈巴狗由室外「移」至屋內,則來自交流時另一位同學的建議。更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有同學提到自己熱得吃雪糕,小作者就補充了狗也想吃自己手中的冰淇淋解暑的細節。總體來說,修改稿較之原稿,不但更能體現天熱,而且還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有時候,我還會抓住一些課堂突發事件讓學生觀察練筆。像有一次上課時,有個學生突然跟一隻意外闖入的蟲子較上了勁。一時間,學生們的視線都聚焦於那不速之客,教學活動只得停滯。這雖然不是什麼好事,但顯然,這卻是極其難得的讓所有學生都興趣盎然的觀察練筆機會。於是,我趁機提出練筆要求,讓這一偶發事件變成了學生即時練筆的好素材。下面擷取兩個學生的練筆:
一
只聽「啊」的一聲慘叫。咦?怎麼回事?原來是有隻蟲子飛在了周傑同學的頭上。只見他猛地站了起來,那紅潤的臉上頓時寫滿了驚嚇。只見他左拍一下,右拍一下,大家看見他那滑稽的樣子,笑得前仰後翻。(向敏慧)
二
「砰!」一本書重重地拍在課桌上。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沈華的桌子上有一隻蟲正在棲息著。周傑看見有蟲,二話不說雙手揮動著語文書在桌上拍上拍下,那動作像刷牆似的。可是,那隻蟲絲毫不理會他,一跳就跳好遠去了。全班同學頓時鬨堂大笑起來:有的笑得花枝亂顫,有的笑得前俯後仰,有的笑得東倒西歪……可我們在這兒笑,周傑卻尷尬極了,他臉蛋紅紅的,我猜想此時他一定想找個縫鑽進去吧!
不過,沒多久笑聲變成驚呼聲,因為那隻蟲子正朝我們坐的位置駛來。大家都忍不住驚恐地呼叫著。這時只見語文老師一個小碎步,一招「佛山無影腳」,那隻蟲子立刻光榮地犧牲在老師的鞋下了。(沈鈺)
課堂上的即時練筆訓練,也能引導學生做起了有心人。他們開始留心觀察自己感興趣的生活細節,並用文字記錄下來。
由此可見,進行課堂片段練習訓練,除了可以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培養細節描寫的意識外,還可以帶給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跳一跳,就夠得著」,使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喜歡上細節描寫。
二、課堂表演寫作,學習觀察描寫細節
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可是,有些學生不僅缺乏細致觀察的能力,還缺乏用文字恰當表達細節的能力。他們的觀察要麼浮光掠影,不夠深入;要麼忽略主體,不得要領。因此,即便他們在寫作中運用了細節描寫,也是人雲亦雲,沒有獨特的個人體驗,更不用說依據文章主旨,抓特徵去枝葉,以最有價值的細節來表現人物和事件了。
針對這一情況,我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並描寫課堂情境表演。如晚自習時,讓學生玩「貼鼻子」的游戲,並寫一篇作文。
一聽說要玩游戲,學生都很高興。我趁勢提出觀察要求:
(一)注意觀察參與「貼鼻子」的同學的動作、神態、表情等,
(二)留心觀察班上其他同學觀看游戲中有代表性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三)著重關注自己在游戲過程中的動作、心理活動等。
這樣,學生的游戲就不是簡單的玩兒了,而是對游戲活動中最能展現游戲狀態的細節情境有意識地進行觀察。
游戲進行了五六分鍾後,學生已經積累到一定的觀察素材,便開始寫作了。我告訴他們,寫作時可以小聲交流。這樣一來,學生遇到困難時,不再像過去那樣等著我挨個兒去輔導。同學間的互助也不局限於生字詞,還包括對所描寫細節的完善,以及在語言表達上的互相指導。
學生的初稿完成後,便是鑒賞佳作和針對性評改的環節。首先,我展示在巡迴輔導中發現的佳作,然後引導學生賞析。接著,我提出學生練筆中存在的問題,並引導學生修改一篇帶有問題的作文。最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修改,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作文收上來後,我發現,即使是寫作能力最差的學生,也學會了在寫作中對游戲過程進行具體細微的描述。
這樣的訓練,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觀察細節、描寫細節的能力。首先,教師在情境表演前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觀察指導,指引他們有目的地積累細節描寫素材,並將之用於當堂的作文中。這等於為學生指明了方向,讓其明白如何觀察有價值的細節,怎樣選用細節來表現事物。其次,對學生共同經歷的游戲過程進行即時寫作,使學生間的同伴互助更深入有效。同學間對細節的相互補充與提示,能彌補個別學生觀察不夠仔細的缺點,也克服了教師分身乏術,無法及時輔導的局限。最後,初稿完成後的師生互評互改,能夠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生動形象的文字,合理展現有價值的細節內容。
三、欣賞評鑒佳作,揣摩學習技巧技法
初中語文教材里有不少細節描寫的範本。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範本,通過咬文嚼字,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揣摩體會細節描寫的方法技巧與表達效果,甚至直接進行讀寫遷移,讓學生在「學語用言」中提高運用細節描寫的能力。
在教《觀舞記》時,我抓住課文中的第17自然段,引導學生品讀體會文本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從神態、服飾、動作等多個角度描寫舞蹈藝術,然後再由「讀」遷移到「寫」——要求學生欣賞楊麗萍的舞蹈《雀之靈》,當堂練筆。具體內容做法發表在《湖北教育》(教育教學)上,下面擷取其中三位學生的練筆:
一
她的手指嬌柔,如同向我們訴說著優美的詩歌故事;她的裙袂飄飄,如同那天邊美麗的彩霞;她的舞姿優雅,如同孔雀輕巧地旋舞;她的動作柔美,如同百靈鳥在高歌柔舞。
二
她忽而身體旋轉著,表演著飛舞的輕盈;她忽而手臂微顫著,表現著蛇舞般的動感;她忽而昂首挺立,展現著孔雀的高傲;她忽而伏身趴地,表演著休憩的寧靜。
三
輕柔的音樂緩緩響起,舞蹈上走來了一隻藍色的孔雀,細腰,長裙,在一束月光下熠熠生輝。隨著音樂的變換,孔雀旋轉起來了,美麗的長裙舞動起來,美麗的孔雀飛舞起來。
用語言文字表現舞蹈藝術,原本是七年級學生描寫的難點。但由上面的練筆可以看出,因為前面品鑒環節鋪墊得到位,學生基本上能夠學以致用。可以說,學生學會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從多角度來描寫舞蹈動作細節,讀寫遷移功不可沒。
不過,有心理研究發現:在青少年同輩中,「彼此之間容易相互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這就提醒教師在教細節描寫時,要充分發揮學生佳作的引領作用。
在教學生學習運用環境描寫時,我深有體會。剛開始,盡管我在閱讀教學中多次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在寫作輔導時也特別強調範文中運用環境描寫的好處,但寫作時能運用環境描寫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後來,在作文評講中,我特地選讀了學生環境描寫的句段,哪怕只有隻言片語,我都大加贊賞。隨後,便有更多的學生在寫作中運用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心情了。但我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趁勢梳理出學生描寫環境的優秀段落,引導他們進行賞析。下面擷取其中的一個課堂片段:
學生作文片段
……已經深秋了,稻田裡只剩下枯黃的谷樁。棉花地里,零落著幾球白色的棉花。有幾只小麻雀,胖嘟嘟的,落在帶著黃葉的棉花桿上,似乎在開會。
「姐,等等我——」遠處傳來妹妹稚嫩的呼喚聲,驚擾了麻雀們的會議。它們似乎被嚇著了,「噌——」地沖出棉花地,飛過樹杈,落在了路邊的電線上。」
——嚴俏麗《假日黃昏》
課堂片段實錄
……
生1:麻雀們開會運用了擬人手法,很生動。
生2:我覺得寫麻雀,還是為了引出妹妹的出場。
師:你們品鑒得很仔細,也很深入。的確,這里不是為了描寫景物而描寫景物。在記敘文寫作中,環境描寫要為寫人敘事服務。
生3:我特別喜歡她寫的麻雀,「胖嘟嘟的」,好可愛啊!(生鬨笑)
師:很形象。
生4:還有,「麻雀『噌——』地沖出棉花地,飛過樹杈,落在了路邊的電線上」一句,也寫得特別好,彷彿這樣的情境就在眼前一樣。
師:是啊,把受驚的麻雀寫活了。這說明她平時的觀察很仔細。不過,能寫得這么有現場感,應該得益於她在細節描寫中的生動語言表達。
生4:嗯,恰當地運用了擬聲詞「噌——」,讓作文具有現場感。
生5:還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沖、飛、落。
師:是啊,這些動詞的准確運用,也讓麻雀的行動彷彿就在眼前,活靈活現了起來。
……
像這樣評鑒同學的佳作,一方面能讓學生在強烈的認同感中揣詞品句,更有助於他們揣摩體會到細節描寫的語言表達技巧;另一方面,身邊同學的作文受到表揚,能激發其他學生不服輸的勁頭,讓他們萌生趕超同學的願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細節描寫能力。
當然,言傳勝於身教。作為教學活動的另一方——教師,若能活用自身的細節描寫教學資源,現身說法,同樣能發揮其它教學資源所無法企及的作用。我偶爾也寫點豆腐塊,有時,便站在寫作者的角度,跟學生分享自己的寫作體驗。比如有段時間,我看到不少學生的細節描寫語言過於平淡,而自己在新寫的散文中,恰好有意識地運用了陌生化的語言。於是,我就把這篇文章展示給學生們看。我先讓他們比較句子,體會「一路上,雪花用不超過0℃的冷冰親吻著我的臉頰,我用37℃體溫將它們感化」與「一路上,雪花打在我的臉上,不久就化了」的區別;然後,站在寫作者的角度,談自己在語言表達上的考量。像這樣,引導學生在分享老師錘詞煉句經驗的基礎上,感悟如何在細節描寫中合理運用語言表達技巧,也是極富引領效果的。
9.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你是如何利用教學資源的
我曾經的關於此的一篇論文,你參考下吧
談初中生物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關鍵詞:生物學 教學資源 開發 應用
文章前言:在教育資源共享已成為事實的今天,新課堂不應整齊劃一。教師應該更注重根據自己的環境、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質,開發利用自己的教學資源,尤其是班級文化和教師特質潛藏的隱形資源,這是形成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課堂!
課程資源是指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從其存在方式來看,可以分為直接應用於教育教學活動的物化的顯形資源,以及以潛在方式對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非物化的隱形資源。對於生物教學,顯形的課程資源涵蓋了形形色色物化教具、物化教學條件。隱形課程資源包含了非物化的學習氛圍、學習方式和教師特質等等。
新課程的實施,給老師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寬學習、應用領域,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於是,老師們紛紛行動起來,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創造性的實施者,自由徜徉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之中。同時,因為校本課程研究的深入,合作意識的增強,資源共享已成為事實。然而,先後聆聽了三節同一內容的課,高度的同一性引起了我的深思。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學》中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節。該節內容為遺傳學的入門課,通過學習,要求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遺傳變異現象,理解遺傳、變異、性狀、相對性狀概念,激發進一步探究慾望。
學習「遺傳」概念時,老師展示某家庭照片,要求學生猜一猜圖片中人的關系,並列舉緣由,有效地調動了學習熱情。
學習性狀時,老師先展示圖片,引導觀察,要求學生說出「西紅柿的紅色與黃色」是相對性狀,並推測「性狀」概念,避免了直接灌輸。
調查自己性狀活動時,利用課本資源和教參資源,按教參活動安排,調查並展示人體較易識別的八項性狀。學生積極參與,樂於展示。組織活動時,老師先要求學生猜一猜,看班上有無八項性狀均相同的同學,學生帶著猜想進行展示。活動末,老師提示學生認證自己的猜想,說明世上沒有性狀相同的人。經過自身活動檢驗,對這觀點,學生一致持認同態度。
當學習「相對性狀」時,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概念、圖片示例,然後開展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2分鍾內看哪一組搶得更多機會,例舉相對性狀。活動組織安排有序,有裁判、記分員、記時員,學生很活躍。
無疑,因為教育教學理念的改變,老師們的課堂都逐漸變得鮮活了。在教學設計中,大家都比以往更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經驗和學生生活,關注活動,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更注意開發利於學生學習的各種資源,所以每節課都可以感受到勃勃生機,新課改的理念和目標都可以得到實現。但是,資源共享、校本研究是不是要求教師課堂設計和實施高度趨同?集體智慧可以廣開思路,使教師群體素質迅速提高。可我總覺得新課堂不應整齊劃一,在大框架一致的基礎上,更應該研究本班學生的特色,研究老師自身的教育風格,根據不同班別學生的特點,依據教師最擅長的方式,設計出更適合學生適合教師自己的教學方案。新課改的課堂比以往更希望彰顯個性,激發澎湃的課堂生命。
自己同樣也要上這一內容,我還有必要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嗎?應該開發哪些方向的資源?資源如何與我與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整合?這使我深思。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於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因此,隨著時間、地點、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改變,資源就可以不同。開發課程資源應是教師不可停歇的任務。
哪些方向的資源最值得、最需要開發呢?課程資源是為學生服務的,開發出來的所有的課程資源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學生身上。顯形資源看得見摸得著,對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具有共性,辦學條件相當的學校、同一學校的不同老師均可以共享通用。而隱形資源更多的是不同環境、不同學生、不同教師的特殊性體現,更容易落實到具體學生身上,以形成特色教育。隱形資源開發與整合更可以體現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形成教與學的風格。因此,隱形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是可為且更需為之事。
基於上述思考,我實踐了如下教學過程,下面是同一節課的課堂片段實錄:
教師:我們相處已一年多了,下面想請位同學起來描述我們在座的一位同學的特徵,看大家是否能猜出說的是誰。
學生:這朋友是女的,個子比較高,有點胖,臉圓,眼睛大大的,嘴唇小巧,很性感,很有大姐大風范……(老師隨手板書關鍵詞)
學生:這是李文!
教師:李文請起。你認同朋友對你的描述嗎?
學生:(很開心地)認同!
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要求描述。
學生:這是一位男的,個子中等,有點駝背,為人豪爽,是個左撇子……(板書關鍵詞)
學生:這一定是我!(學生得意地站起來,驕傲中有些羞澀,下意識地把脊樑骨挺直。)
部分學生仍在嚷著要起來描述。
教師:(指黑板關鍵詞)你知道大家描述的這些特徵在遺傳學中稱為什麼?這一概念還包含什麼意思?
學生隨即建立性狀概念。
(這個班同學關系十分融洽,班風很正。我未用漫畫引入,而是利用班級人際關系特點,從學生最熟悉的資源走進學習,學生很快建構概念,並在認同與被認同過程中提升與人相處的親和力。這種班級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隨處可以復制的。而課本中的漫畫資源則留做檢測資源使用。)
利用課本和教參資源,我也進行了學生個人性狀調查與展示。在展示時,我與學生的對話如下:
教師:大家先猜猜,我們班上同學中,調查的十項性狀(另增兩項)有沒有完全相同的?
學生有的說有,有的說無。
最後,站著的只有發布信息者時,老師叫學生們評價自己的猜測,並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發。
教師:通過這一活動,你有什麼收獲和感想?
學生:人和人的性狀是有差異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珍惜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教師:確實,自己是唯一的,別人也是獨一無二的!在珍愛自己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同樣珍惜他人,包括有明顯弱點的人,珍惜其他生命!
回顧自己的課堂,因為多了一點思考,感覺沒有模式化,能上出自己的特點,展示學生的精彩。自己的課程資源開發,是基於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和信賴;所開發資源能順利整合於課堂,是仰仗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親密無間。由此,我深深體會到實施新課改時不能偷閑,共享的資源是寶,但資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成長,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環境、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質開發自己的教學資源,尤其是班級文化和教師特質潛藏的隱形資源,這是形成自己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必須!
在新課改面前,在課程資源開發與整合方面,我還有太多太多的盲區。惟有思考、探索、總結、再思考,才能激發自己不斷提高。共同開發資源,尤其資源共享,已成為教師合作的重要方向,如何使共享資源為我所有為我所用,挖掘和提高自己的素質是根本之所在。在新課改的浪潮中,我們惟有不懈思索,不斷積淀不斷超越自己,課堂才會更有魅力,更精彩!
10. 教師資格證生物高中學科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