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是什麼
巴金
死是謎,有人把生也看做一個謎。
許多人希望知道生,更甚於願意知道死。而我則不然,我常常想了解死,卻沒有一次對於生起過疑惑。
世間有不少的人喜歡拿「生是什麼」、「為什麼生」的問題折磨自己,結果總是得不到解答而悒鬱地死去。
真正知道生的人大概是有的;雖然有,也不會多。人不了解生,但是人依舊活著。而且有不少的人貪戀生,甚至做著永生的大夢:有的乞靈於仙葯與術士,有的求助於宗教與迷信;或則希望白日羽化,或則禱祝上登天堂。在活著的時候為非作歹,或者茹苦含辛以積來世之福——這樣的人也是常有的。
每個人都努力在建造「長生塔」,塔的樣式自然不同,有大有小,有的有形,有的無形。有人想為子孫樹立萬世不滅的基業,有人願去理想的天堂中做一位自由的神仙。然而不到多久,這一切都變成過去的陳跡而做了後人憑吊唏噓的資料了。沒有一座沙上建築的樓閣能夠穩立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一百四十幾年前「法國大革命」中的啟蒙學者讓·龔多塞不顧死刑的威脅,躲在巴黎盧森堡附近的一間頂樓上忙碌地寫他的最後的著作,這是歷史和科學的著作。據他說歷史和科學就是反對死的斗爭。他的書也是為征服死而著述的。所以在寫下最後兩句話以後,他便離開了隱匿的地方。他那兩句遺言是:「科學要征服死,那麼以後就不會再有人死了。」
他不夢想天堂,也不尋求個人的永生。他要用科學征服死,為人類帶來長生的幸福。這樣,他雖然吞下毒葯,永離此世,他卻比誰都更了解生了。
科學會征服死。這並不是夢想。龔多塞企圖建造一座為大眾享用的長生塔,他用的並不是平民的血肉,像我的童話里所描寫的那樣。他卻用了科學。他沒有成功。可是他給那座塔奠了基石。
這座塔到現在還只有那麼幾塊零落的基石,不要想看見它的輪廓!沒有人能夠有把握地說定在什麼時候會看見它的完成。但有一件事實則是十分確定的: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努力於這座高塔的建造。這些人是科學家。
生物是必死的。從沒有人懷疑過這天經地義般的話。但是如今卻有少數生物學者出來企圖證明單細胞動物可以長生不死了。
德國的懷司曼甚至宣言:「死亡並不是永遠和生物相關聯的。」因為單細胞動物在養料充足的適宜的環境里便能夠繼續營養和生存。它的身體長大到某一定限度無可再長的時候,便分裂為二,成了兩個子體。它們又自己營養,生長,後來又能自己分裂以繁殖其族系,只要不受空間和營養的限制,它們可以永遠繼續繁殖,長生不死。在這樣的情形下面當然沒有死亡。
拿草履蟲為例,兩個生物學者美國的吳特拉夫和俄國的梅塔尼科夫對於草履蟲的精密的研究給我們證明:從前人以為分裂200次,便現出衰老狀態而逼近死亡的草履蟲,如今卻可以分裂到1300次以上,就是說它能夠活到二十幾年。這已經比它的平常的壽命多過70倍了。有些人因此斷定說這些草履蟲經過這么多代不死,便不會死了。但這也只是一個假定。不過生命的延長卻是無可否認的。
關於高等動物,也有學者做了研究:現在雞的、別的一些動物的,甚至人的組織(tissue)已經可以用人工培養了。這證明:多細胞動物體的細胞可以離開個體,而在適當的環境里生活下去,也許可以做到長生不死的地步。這研究的結果離真正的長生術還遠得很,但是可以說朝這個方向前進了一步。在最近的將來,延長壽命這一層,大概是可以辦到的。科學家居然在顯微鏡下的小小天地中看出了解決人間大問題——生之謎的一把鑰匙。過去無數的人在冥想里把光陰白白地浪費了。
我並不是生物學者,不過偶爾從一位研究生物學的朋友那裡學得一點點那方面的常識。但這只是零碎地學來的,而且我時學時忘。所以我不能旁徵博引。然而單是這一點點零碎的知識已經使我相信龔多塞的遺言不是一句空話了。他的企圖並不是夢想,將來有一天科學真正會把死征服。那時對於我們,生就不再是謎了。
然而我們這一代(恐怕還有以後的幾代)和我們的祖先一樣,是沒有這種幸運的。我們帶著新的力量來到世間,我們又會發揮盡力量而歸於塵土。這個世界映在一個嬰孩的眼裡是五光十色,一切全是陌生。我們慢慢地活下去。我們舉起一杯一杯的生之酒盡情地飲下。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我們全嘗到了。新奇的變為平常,陌生的成為熟悉。但宇宙是這么廣大,世界是這么復雜,一個人看不見、想不到的是太多了。我們彷彿走一條無盡長的路程,游一所無窮大的園林,對於我們就永無止境。「死」只是一個障礙,或者是疲乏時的休息。有勇氣、有精力的人是不需要休息的,尤其在勝景當前的時候。所以人應該憎恨「死」,不願意跟「死」接近。貪戀「生」並不是一個罪過。每個生物都有生的慾望。蚱蜢飢餓時甚至吃掉自己的腿以維持生存。這種愚蠢的舉動是無可非笑的,因為這里有的是嚴肅。
俄羅斯民粹派革命家妃格念爾「感激以金色光芒洗浴田野的太陽,感激夜間照耀在花園天空的明星」,但是她終於讓沙皇專制政府將她在席呂塞堡中活埋了20年。為了革命思想而被燒死在美國電椅上的鞋匠薩珂還告訴他的6歲女兒:「夏天我們都在家裡,我坐在橡樹的濃蔭下,你坐在我的膝上;我教你讀書寫字,或者看你在綠的田野上跳盪、歡笑、唱歌,摘取樹上的花朵,從這一株樹跑到那一株,從清朗、活潑的溪流跑到你母親的懷里。我夢想我們一家人能夠過這樣的幸福生活,我也希望一切貧苦人家的小孩能夠快樂地同他們的父母過這種生活。」
「生」的確是美麗的,樂「生」是人的本分。前面那些殺身成仁的志士勇敢地戴上荊棘的王冠,將生命視做敝屣,他們並非對於生已感到厭倦,相反的,他們倒是樂生的人。所以奈司拉莫夫坦白地說:「我不願意死。」但是當他被問到為什麼去捨身就義時,他卻昂然回答:「多半是因為我愛『生』過於熱烈,所以我不忍讓別人將它摧殘。」他們是為了保持「生」的美麗,維持多數人的生存,而毅然獻出自己的生命的。這樣深的愛!甚至那軀殼化為泥土,這愛也還籠罩世間,跟著太陽和明星永久閃耀。這是「生」的美麗之最高的體現。
「長生塔」雖未建成,長生術雖未發現,但這些視死如歸但求速朽的人卻也能長存在後代子孫的心裡。這就是不朽。這就是永生。而那般含垢忍恥積來世福或者夢想死後上天堂的「芸芸眾生」卻早已被人忘記,連埋骨之所也無人知道了。
我常將生比之於水流。這股水流從生命的源頭流下來,永遠在動盪,在創造它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以達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沒有東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還射出種種的水花,這就是我們生活里的愛和恨、歡樂和痛苦,這些都跟著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們每個人從小到老,到死,都朝著一個方向走,這是生之目標,不管我們會不會走到,或者我們會在中途走入了迷徑,看錯了方向。
生之目標就是豐富的、滿溢的生命。正如青年早逝的法國哲學家居友所說:「生命的一個條件就是消費……個人的生命應該為他人放散,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為他人犧牲……這犧牲就是真實生命的第一個條件。」我相信居友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愛慕,更多的歡樂,更多的眼淚,比我們維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我們必須把它們分散給別人,否則我們就會感到內部的乾枯。居友接著說:「我們的天性要我們這樣做,就像植物不得不開花似的,縱然開花以後便會繼之以死亡,它仍舊不得不開花。」
從在一滴水的小世界中怡然自得的草履蟲到在地球上飛騰活躍的「芸芸眾生」,沒有一個生物是不樂生的,而且這中間有一個法則支配著,這就是生的法則。社會的進化,民族的盛衰,人類的繁榮都是依據這個法則而行的。這個法則是「互助」,是「團結」。人類靠了這個才能夠不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毀,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一個民族靠了這個才能夠抵抗其他民族的侵略而維持自己的生存。
維持生存的權利是每個生物、每個人、每個民族都有的。這正是順著生之法則,侵略則是違反了生的法則的。所以我們說抗戰是今日的中華民族的神聖的權利和義務,沒有人可以否認。
這次的戰爭乃是一個民族維持生存的戰爭。民族的生存里包含著個人的生存,猶如人類的生存里包含著民族的生存一樣。人類不會滅亡,民族也可以活得很久,個人的生命則是十分短促。所以每個人應該遵守生的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系在民族的命運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群體的生存里。群體綿延不絕,能夠繼續到永久,則個人亦何嘗不可以說是永生。
在科學還未能把「死」完全征服、真正的長生塔還未建立起來以前,這倒是唯一可靠的長生術了。
我覺得生並不是一個謎,至少不是一個難解的謎。
我愛生,所以我願像一個狂信者那樣投身到生命的海里去。
生命感悟
古往今來,已經有太多頌揚和探究過死的意義的作品和文字。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高風亮節,像「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價值衡量。
生命可貴,所以人們對於逝去的生命尤其顯得尊重和緬懷。生,反倒被冷落在一旁,變得平凡和不足道。然而,沒有生的偉大,何談「死的光榮」?
出生入死中,沒有生在現實中奠定的那麼多平凡意義,又怎麼有死後功過評說?所以,該更多探求和關注的,是如何生,如何讓生命在還未逝去時過得更加有意義。
一片樹葉
[日]東山魁夷
人應當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為此,固然有必要出門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觸,或深入異鄉,領略一下當地人們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們住地周圍,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葉,只要用心觀察,有時也能深刻地領略到生命的含義。
我注視著院子里的樹木,更准確地說,是在凝望枝頭上的一片樹葉。而今,它泛著美麗的綠色,在夏日的陽光里閃耀著光輝。我想起當它還是幼芽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這片新葉尚未吐露的地方,吊著一片乾枯的黃葉,不久就脫離了枝條飄落到地上。就在原來的枝條上,這幼小的堅強的嫩芽,生機勃勃地誕生了。
任憑寒風猛吹,任憑大雪紛紛,你默默等待著春天,慢慢地在體內積攢著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樹枝上綴滿粒粒珍珠,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著雨水閃閃發光。於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經臨近了。
春天終於來了,萬木高高興興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陳葉,早已腐爛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長成一片嫩葉,在初夏的太陽下浮綠泛金。對於柔弱的綠葉來說,初夏,既是生機旺盛的季節,也是最易遭受害蟲侵蝕的季節。幸好,你平安地迎來了暑天,而今正同夥伴們織成濃密的青蔭,遮蔽著枝頭。
我預測著你的未來。到了仲夏,鳴蟬將在你的濃蔭下長嘯,待一場台風襲過,那蟬鳴變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氣也隨之涼爽起來。蟬聲一斷,隨之而來的是樹根深處秋蟲的合唱,這唧唧蟲聲,確也能為靜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綠意,不知不覺黯然失色了,終於變成了一片黃葉,在冷雨里垂掛著。夜來秋風敲窗,第二天早晨起來,樹枝上已經消失了你的蹤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個樹枝上又冒出了一個嫩芽。待到這個幼芽綻放綠意的時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樹葉,生活在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
一葉墜地,絕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正標志著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轉化。
同樣,一個人的死關系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歡迎的。但是,只要你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那麼,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當感到慶幸。這就是我觀察庭院里的一片樹葉所得的啟示。不,這是那樹葉向我娓娓講敘的生死輪回的要諦。
生命感悟
很多人聽過「一葉知秋」的典故。不錯,從一片樹葉,可以窺出整個季節的興衰,從而看到生命清晰的脈絡。
歲月枯榮,生活更迭。但生命不息,周而復始。一片樹葉的啟示,一段人生的啟迪。脆弱的背後未必真的脆弱,野火燒不盡。短暫的背後未必真的短暫,春風吹又生。人的華年和樹葉的華年,本質沒有什麼不同,都是自然賦予的奇跡與恩賜。
生命,最柔弱,也最堅韌;最短暫,也最長久。
生命不僅屬於自己
肖復興
母親已經去世十幾年了,怪得很,還是在夢中常常見到,而且是那樣清晰。一個人與一個人的生命就是這樣系在一起,並不因為生命的結束而終止。
記得那一年母親終於大病初癒了,那時,我剛剛大學畢業。一直躺在病床上,母親消瘦了許多,體力明顯不支,但總算可以不再吃葯了,我和母親都舒了一口氣。記不得是從哪一天的清早開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動靜弄醒,有些害怕,因為母親以前得的是幻聽式精神分裂症,常常是在半夜和清晨時突然醒來跳下床,我真是生怕她的舊病復發。我悄悄地爬起來往外看,只見母親穿好了衣服,站在地上甩胳膊伸腿彎腰的,有規律地反復地動作著,顯然是她自己編出來的早操。我的心裡一下子靜了下來,母親知道練身體了,這是好事,再老的人對生命也有著本能的嚮往。
大概母親後來發現了每早的鍛煉吵醒了我的懶覺,便到外面的院子里去練她自己杜撰的那一套早操,她的胳膊腿比以前有勁兒多了,飯量也好多了。正是冬天,清晨的天氣很冷,我對母親說:「媽,您就在屋子裡練吧,不礙事的,我睡覺死。」母親卻說:「外面的空氣好。」
也許到這時我也沒能明白母親堅持每早的鍛煉為了什麼。後來有一次我開玩笑說她:「媽,你可真行,這么冷,天天都能堅持!」她說:「咳,練練吧,我身子骨硬朗點兒,省得以後給你們添累贅。」這話說得我的心頭一沉,我才知母親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孩子,她把生命的意義看的是這樣的直接和明了。在以後的很多日子裡,我常常想起母親的這話和她每天清早鍛煉身體的情景,便常讓我感動不已。一直到母親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沒給孩子添一點兒累贅。母親是無疾而終,臨終的那一天,她都將自己的衣服包括襪子和手絹洗得乾乾凈凈,整齊地疊放在櫃門里。
也許,只有母親才會這樣對待生命。她將生命不僅僅看成自己的,而是關系著每一個孩子,將她的愛通過生命的方式傳遞。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這樣的,都不僅僅屬於自己,都會天然地聯系著他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只是有時我們不那麼想或想得不周,總以為生命是屬於自己,自己痛苦就痛苦罷了,而不那麼善待甚至珍惜,不知道這樣是會連及親人的,他們現在會為我們日夜擔心,日後會為我們辛苦操勞。這樣的例子不止一人,我的弟弟就是其一。他飲酒成性,喝得胃出血,一邊吃葯一邊照樣攥著酒瓶子不放。大家常常勸他,他卻死豬不怕開水燙。不止一個人說他:「你得注意點兒身體,要不會喝出病來的,弄不好連命都得搭進去。」他卻說一句:「無所謂。」照樣以酒為樂,以酒為榮,根本沒考慮到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包括我在內會也是那樣輕巧的無所謂嗎?他連起碼想想如果有一天真是喝出病來不可收拾的時候會給親人帶來多少痛苦都沒有。
每次看到他這樣子,我便想起母親,我也曾將母親當時鍛煉的情景告訴給他,但似乎他無動於衷。想想,他沒有親身感受到那情景,母親每天清晨鍛煉身體而想著包括我和他在內的孩子的當時,他喝酒喝得正痛快淋漓著呢。或許,這就是孩子和母親的區別。只有孩子才始終是母親的連心肉,孩子脫離母體之後總以為是飛跑了的蒲公英,可以隨處飄落而找不到了根系。
我們常說一個人和一個人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實,一個人和一個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連的。
生命感悟
身邊一些說自己不堪生活負擔的朋友常常賭氣說句「早點閉眼了就沒這么多煩心事了」,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會感到很悲哀。
古人尚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豈敢損傷」的覺悟,現代人卻輕生者甚多,讓人遺憾。只有「不負責任」,因為想不出其他能解釋的理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與身邊人息息相關,親人、愛人、朋友。自己開心度過每一天,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
生命不屬於自己,所以,請一定照顧好自己。你要知道,你的快樂,就是愛你的人最大的幸福。
生命真美好
[日]伊藤桂一
我今年已經73歲了。
人一旦到了70歲,就會覺得心胸上更開闊,心理上更坦然、更從容不迫,也更喜歡回憶往事,願意總結和感悟生命的意義。因為死亡已經越來越近,而且隨時隨地都可能降臨,讓人無法避免地去思考生與死這個命題。
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盡情享受生活所帶來的樂趣,但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許多意外事故卻有可能導致生命的早逝。
我在古稀之年的今天,回首逝去的70年歲月,發現有許多知己和朋友因為酗酒而先於我離開了人世。我對此十分不理解,難道人生在世沒有比醉酒更讓人愉快的事了嗎?在他們的眼裡,或許一醉方休、英年早逝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除了酗酒這個原因外,另一個促使早亡的因素是過量美食和過度勞累。
我的一位朋友是著名的美食家,為了品嘗鰻魚之鮮,可以不顧百里之途的勞累,而且每次光顧浜松的那家著名餐館,從來沒有給我打過電話,因為那家餐館是我介紹給他的,可見他吃鰻魚的時候是多麼的投入,我這個老朋友早已被他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大量的美食造成脂肪的堆積,這位美食家就這樣過早地死去了。
過度勞累同美食和酗酒一樣是人的意志所難以控制的,尤其是有了一定的成就以後,就會身不由己地為名利所累。不信你看,藝術家和通俗作家中很少有人長壽。
有人也許會說,迴避那些美味佳餚,粗茶淡飯、孤獨清貧地生活就好嗎?我想結論應當是肯定的。
人能活在這個世界上才是最美好的,我之所以放棄許多東西,為的是讓生命能夠更長久地存在下去。因為只有活著才能領略到瞬息萬變、千奇百態的世間人情,才能夠真切地體驗到人生的真正意義。
也許,只有像我這樣活到70歲的人,才有可能領悟到這個人生的真諦,那些以酗酒的方式解除疲勞之苦,誤以美食而享樂人生的人,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的。
非常令人惋惜的是,有些人尚未到60歲就過早地死去了,大千世界裡千變萬化的事物,豐富多彩的風貌,國際上的風雲變幻,再也沒有機會體味和觀賞了,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
我的生活原則是:遠離煙、酒、美食,工作量力而行,凡事適可而止,絕不勉強為之。
有一位編輯朋友經常和我開玩笑說:「你很會保養啊!」每逢聽到他的話,我總是笑著回答:「我可是時髦作家呀!」其實,人出名以後被許許多多人追捧著,這是一件可怕的事。然而,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大多已在彌留之際,可以說是太晚太晚了。
所謂的感悟人生無非是能夠清楚客觀地看待生命與生活,我每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厚重和幸運;與此同時,我針對自身的情況,坦然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作為戰爭的倖存者,我還要做一些不辱使命的工作,我相信無論何時都不會陷入那種磨難中,也絕不會為任何名利和冠冕所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延長我的生命,為了更充實地活著,其中的甘苦得失都是值得的。
有人也許會產生疑問題:人生在世,未嘗酣暢的快樂,未品佳餚的美味,未有忘情的奮斗,未知美女的銷魂,這算是什麼人生啊!我在這里坦然地告訴他:我非常珍惜美好的生命!
生命感悟
當我們聞著花香,生命便被付諸以芬芳。當我們渴飲鮮水,生命便被付諸以甘霖。當我們得到微笑,生命便被付諸以善意。
未必一定要一覽眾山小,點滴中感受生命的妖嬈。未必一定要英雄到老,平凡中也有美好。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被挫折銼掉了勇氣,被懷疑傷到了和氣,被瑣碎耗掉了銳氣,被平凡磨掉了生氣。呼是出一口氣,吸是爭一口氣。
生命不息,呼吸不止。試問,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這樣的美好,不奮斗這樣的美好?
活著,千萬別錯過生命
吳甘霖
生命對每個人而言,都只有短短的一程。在這世上,我們人人都只走一遭!
只走一遭的人,你們真正想過生命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嗎?真正探究過什麼是一生中最該關心的事嗎?
有不少人,因一點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輕易地將萬古難得的生命丟棄。
更有不少人渾渾噩噩,一任生命放縱,到最後卻發現一生如同白紙。
還有不少人雖然意識到把握智慧生命的重要,但卻一直在黑暗中摸索,想突破無法突破,想超越沒法超越,最後遺憾地離開世界……
雖然人人都擁有生命,但不同的人卻可以擁有不同的生命品質:
可以讓生命變為一朵鮮花,也可讓它成為一堆牛糞。
可以讓生命成為一點螢火,也可讓它成為一顆星星。
可以讓生命成為一堆水窪,也可讓它成為汪洋大海。
生命為何有這么大的區別呢?
我想,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能否掌握生命的智慧。
生命智慧——就是關於如何面對生和死的智慧。
其實,每個人都和一棵樹一樣,最可怕的不是外在的風暴,而是內在生命力的枯萎。
而生命智慧就是生命力的根本,是生命力旺盛、長久和建設性的保證!
生命智慧——你一生中屬於自己的陽光!
這份陽光有別於其他,它不受外界限制,沒有人可以奪走!
別人也許可以給你道路,但誰也無法給你奔跑的雙腿;別人也許可以給你天空,但誰也無法給你騰飛的翅膀!要對得起這份僅僅一次屬於你的人生,你就必須擁有這份屬於自己的陽光!
只有你具有了這樣的陽光,你的心靈與道路才被照亮!
活著,千萬別錯過生命!
生命感悟
記得冰心說過一句話:「假如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我不要來生;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今生已經足夠。」
生命短暫,白駒過隙。我們用生命中一半多的時間睡覺,1/3的時間吃飯,1/4的時間浪費在各種瑣碎小事上,而真正用於奮斗和做有意義事情的時間還不到1/6。
很多美好,在你想要珍惜的時候,已經不再。所以,請珍惜你感到有意義的每一個瞬間,活著,千萬別錯過生命。
『貳』 什麼是生物
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1、生物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並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
2、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細胞生物組成,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徵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
3、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2)生物的生是哪個生擴展閱讀:
1、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它是農學、林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的基礎。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
2、生物體的共同物質基礎是:在基本組成物質中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 生物體的結構基礎是:除病毒等少數種類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3、生物的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有絲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發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4、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叄』 生物的生是什麼
生是生殖,是繁育後代。任何生物沒有一代終止的,也沒有不繁殖的。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性之一。
『肆』 微生物的生的意思是什麼
通常,你可以不太費勁地區分出什麼東西是生物,而什麼東西不是生物,可是真正讓你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什麼是生物時,事情就不再那麼簡單了。事實上,要給生物下一個科學的定義是極其困難的,之前人類一直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有人認為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體。的確,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那麼,反過來,有生命的物體是不是都是生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不僅生物具有生命,而且生物的一部分也可以具有生命。例如,一片綠葉、要移植的心臟、鮮血中的紅細胞和白細胞。但是,這些有生命的物體,人們不會認為它們屬於生物。所以說,有生命的物體不一定就是生物。那麼,生物的概念該如何定義呢?我們發現,動物是由每一個具體的人、豬、老虎、麻雀和蚊子等組成,因此,動物本身就是一個物體的集合。同理,植物、微生物和生物都是物體的集合。因此,我們可以用集合的概念來定義生物。生物是一個物體的集合,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該定義既不會將沒有繁殖能力的工蜂、犏牛和騾子等動物排除在生物的范疇之外,又不會將有生命,但不屬於生物的一片綠葉、要移植的心臟、鮮血中的紅細胞和白細胞、精子和卵子等物體納入生物的范疇。
『伍』 生物化學(生)是什麼意思
暈了,好象我以前學校的專業,都沒有什麼用,准備考博就報生物化學(生),生物化學(醫)有點和醫學檢測相關。都沒有什麼意思,個人建議不要報!
『陸』 生物是指什麼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
以及由它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6)生物的生是哪個生擴展閱讀:
核酸和蛋白質等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起源關鍵就在於這些生命物質的起源。即在沒有生命的原始地球上,由於自然的原因,非生命物質通過化學作用,產生出多種有機物和生物分子。
因此,生命起源問題首先是原始有機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化學進化的作用是造就一類化學材料,這些化學材料構成氨基酸,糖等通用的「結構單元」,核酸和蛋白質等生命物質就來自這結「結構單元」的組合。
『柒』 寫生的生是哪個生
寫生的生就是學生的傷,生活的生,其實學生的意思就是去書寫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美景,然後把他畫出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這樣的行動就叫做寫生。
『捌』 生物指的是什麼
生物(英語:Biology,又稱生命體、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個體。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進行新陳代謝(又稱分泌物)及遺傳。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生物能夠呼吸,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