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mdr微生物什麼意思

mdr微生物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7-29 01:28:58

⑴ 什麼叫多重耐葯菌,怎樣定義

1.多重耐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

指有多重耐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譯成多葯耐葯性、多重耐葯性、其定義為一種微生物對三類(比如氨基糖苷類、紅黴素、β-內醯胺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葯,而不是同一類三種。P-resisitence成為泛耐菌株,對幾乎所有類抗菌素耐葯。比如泛耐不動桿菌,對氨基糖苷、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 、四環素類、氟奎諾酮及磺胺類等耐葯。

2.耐葯機理:

多重耐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 系指同時對多種常用抗微生物葯物發生的耐葯性,主要機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變,其次是外膜滲透性的改變和產生超廣譜酶。最多見的是革蘭陽性菌的MDR-TB和MDR-MRSA, 以及常在ICU中出現的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僅對青黴烯類敏感;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幾乎對復方新諾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葯耐葯。MDR的出現決定了聯合用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頻率出現,意味著抗微生物葯物時代即將結束。

微生物耐葯率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濫用,如美國用於人類抗感染與農牧業應用各佔50%,其中用於院內抗感染僅佔20%,而社區卻佔了80%,濫用率為20%~50%;在農牧業中治療性應用僅佔20%,而預防和促生長應用卻佔了80%,濫用率為40%~80%,每年有4萬死亡病例是由耐葯菌所致。我國的濫用現象較美國更為嚴重,WHO對我國濫用抗菌葯的評估是:中國97%的病毒性支氣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葯;在初級醫療保健體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葯。

拓展資料:

多重耐葯菌預防建議:

下列一些建議可能有助於防止MDR的滋長和和繁衍:

1. 嚴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帶菌者),辟專室、專區進行隔離;

2. 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醫護人員對MDR感染者進行醫療護理,發現為帶菌者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3. 檢查每一病員前必須用消毒液洗凈雙手,並按需要更換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 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

5.對醫務人員進行「謹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再教育;

6. 國內外各地區進行統一操作規程的耐葯菌及MDR監測;

7. 嚴格執行抗菌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葯物必須有合格醫生的處方,萬古黴素、廣譜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等必須經指定醫生復簽後方可發葯;

8. 國內外感染病專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定期開會、討論和合作。

在醫院或地區內將抗菌葯物分期分批輪替使用,可能有助於敏感菌戰勝MDR,但需國內外多地區推行和鑒定後,始能作出有效與否的正確判斷。加入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於保健品中當無可非議,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腸球菌屬似並不妥當。低毒、對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葯物自當更多開發,但合理用好現有抗菌葯物無疑具有更重要的實際意義。

⑵ MDR患者是他會傳染別人,還是他自己容易受到感染

MDR,即多重耐葯菌,系指同時對多種常用抗微生物葯物發生耐葯性的致病菌。

一、MDR患者是否傳染他人,這得看其所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是否具有傳染性。

MDR大多為條件致病菌(機會致病菌),革蘭陰性桿菌(GNR)占較大比例,如腸桿菌科中的肺炎桿菌、大腸桿菌、陰溝桿菌、粘質沙雷菌、枸櫞酸菌屬、志賀菌屬、沙門菌屬等,以及綠膿桿菌、不動桿菌屬、流感桿菌等。革蘭陽性菌中有甲氧西林耐葯葡萄球菌(MRS),尤以MRSA和MRSE為多;萬古黴素耐葯腸球菌(VRE),在重症監護室(ICU)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高;青黴素耐葯肺炎鏈球菌(PRSP),常引起肺炎、腦膜炎、菌血症和中耳炎,人結核分支菌等。此外尚有淋球菌、腦膜炎球菌、霍亂弧菌等。

如果某MDR患者感染的致病菌為具有傳染性的結核桿菌、霍亂弧菌等,那麼就有可能傳染給他人。

二、對於感染MDR的患者,臨床上治療難度相對較大,住院時間延長,尤其對身體抵抗力低下者來說,受到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機會也會增多。

三、不過,不管MDR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但因為其存在對醫院環境污染及醫療安全的威脅,為防止MDR的滋長和繁衍,對MDR患者(包括帶菌者)應當採取嚴格管理措施,設置專室、專區進行隔離治療;並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醫護人員對MDR感染者進行醫療護理,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嚴格執行抗菌葯物使用管理制度。

⑶ 多重耐葯是什麼

耐葯

耐葯就是細菌對葯物失去了敏感性,使治療失去了效果或降低了療效。這與葯物偽劣、劑量不正確、不規律用葯和濫治有關。
抗生素殺菌作用主要是干擾病原菌的生化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與功能,致使其失去生長繁殖的能力達到抑制或殺滅細菌的作用。
細菌與葯物反復接觸後,細菌對葯物逐漸適應後,敏感性就會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葯物對耐葯菌感染的療效降低或無效。
耐葯性的確定只有兩個方法:1、做葯物敏感性試驗。就是將細菌接種在含有葯物的培養基中,看細菌的生長情況,來判斷細菌有無耐葯性和耐葯程度。(但培養不出細菌的人是不能做到的)2、治療無效果。
耐葯性分原發耐葯和繼發耐葯兩種。使你發病的細菌,具有耐葯性,就是原發耐葯;因你的治療不得當(劑量、用法不對或服葯不規律等)產生了耐葯,就是繼發性耐葯。

多重耐葯菌

多重耐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譯成多葯耐葯性、多重耐葯性、其定義為一種微生物對三類(比如氨基糖苷類、紅黴素、B-內醯胺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葯,而不是同一類三種。P-resisitence成為泛耐菌株,對幾乎所有類抗菌素耐葯。比如泛耐不動桿菌,對氨基糖苷、青黴素、頭孢菌素、碳氫酶系 、四環素類、氟奎諾酮及磺胺類等耐葯。 多重耐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 系指同時對多種常用抗微生物葯物發生的耐葯性, 主要機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變, 其次是外膜滲透性的改變和產生超廣譜酶。最多見的是革蘭陽性菌的MDR-TB和MDR-MRSA, 以及常在ICU中出現的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僅對青黴烯類敏感;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幾乎對復方新諾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葯耐葯。MDR的出現決定了聯合用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頻率出現, 意味著抗微生物葯物時代即將結束。 微生物耐葯率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濫用,如美國用於人類抗感染與農牧業應用各佔50%,其中用於院內抗感染僅佔20%,而社區卻佔了80%,濫用率為20%~50%;在農牧業中治療性應用僅佔20%,而預防和促生長應用卻佔了80%,濫用率為40%~80%,每年有4萬死亡病例是由耐葯菌所致。我國的濫用現象較美國更為嚴重,WHO對我國濫用抗菌葯的評估是:中國97%的病毒性支氣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葯;在初級醫療保健體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葯。

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圓形,直徑約1微米,呈葡萄堆狀排列,產生金黃色色素,菌落為金黃色,革蘭氏染色陽性,致病力強。多寄生於人體鼻咽腔,是化膿性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菌。

1、金葡菌對磺胺類、青黴素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均較敏感,但容易產生耐葯性。對任意兩種以上抗生素產生耐葯時稱為「多耐葯」。

2、細菌為單細胞,繁殖快,在抗生素使用不當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抗葯性變異,盡管如此,在自然界中非耐葯性金葡菌仍然存在。

3、左氧氟沙星可能對金葡菌敏感。該葯是一種廣譜抗菌葯,抗菌作用強,對多數革蘭氏陰性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和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也有抗菌作用。

4、關於葯敏的直徑問題,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標准。如果6MM為不敏感,16MM可以視為敏感。

5、克林黴素可以用於葡萄球菌屬感染的治療。細菌培養+葯敏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等結果出來再用葯會耽誤治療。在抗感染時,醫生大多是根據症狀和經驗選擇相應的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好時再做葯敏。

⑷ 微生物學中xdr中文名稱是什麼

如果細菌對三類以上的抗菌葯物耐葯,稱為多重耐葯菌(MDR);
如果這個細菌對除一到兩種抗菌葯物之外的所有抗菌葯物都耐葯,稱為泛耐葯菌(XDR)。」
如果細菌對目前使用的所有抗菌葯物都不起作用,稱為極端耐葯(PDR);
三者耐葯程度遞進關系:MDR<XDR<PDR

⑸ 2、多重耐葯菌株MRSA中文全稱是指 、VRSA 是指 、VRE是指

1、MRSA是英文「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縮寫,中文翻譯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2、VRSA是英文「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縮寫,中文翻譯為「耐萬古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

3、VRE是英文「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的縮寫,中文翻譯為「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做這類題要熟記細菌和葯品的英文名稱。如Methicillin(甲氧西林)、Vancomycin(萬古黴素)、Enterococcus(腸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多重耐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系指同時對多種常用抗微生物葯物發生的耐葯性,主要機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變,其次是外膜滲透性的改變和產生超廣譜酶。

最多見的是革蘭陽性菌的MDR-TB和MDR-MRSA, 以及常在ICU中出現的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僅對青黴烯類敏感;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幾乎對復方新諾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葯耐葯。MDR的出現決定了聯合用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頻率出現,意味著抗微生物葯物時代即將結束。

微生物耐葯率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濫用,如美國用於人類抗感染與農牧業應用各佔50%,其中用於院內抗感染僅佔20%,而社區卻佔了80%,濫用率為20%~50%;在農牧業中治療性應用僅佔20%,而預防和促生長應用卻佔了80%,濫用率為40%~80%,每年有4萬死亡病例是由耐葯菌所致。

我國的濫用現象較美國更為嚴重,WHO對我國濫用抗菌葯的評估是:中國97%的病毒性支氣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葯;在初級醫療保健體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葯。

預防建議:

下列一些建議可能有助於防止MDR的滋長和和繁衍:

1. 嚴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帶菌者),辟專室、專區進行隔離;

2. 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醫護人員對MDR感染者進行醫療護理,發現為帶菌者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3. 檢查每一病員前必須用消毒液洗凈雙手,並按需要更換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 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

5.對醫務人員進行「謹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再教育;

6. 國內外各地區進行統一操作規程的耐葯菌及MDR監測;

7. 嚴格執行抗菌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葯物必須有合格醫生的處方,萬古黴素、廣譜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等必須經指定醫生復簽後方可發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多重耐葯菌株

⑹ 微生物到底是什麼意思

微生物釋義:

形體微小、構造簡單的生物的統稱。絕大多數個體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病毒、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

人體內有兩個基因組,一個是從父母那裡遺傳來的人基因組,編碼大約2.5萬個基因;另一個則是出生以後才進入人體、特別是腸道內的多達1000多種的共生微生物,其遺傳信息的總和叫「微生物組」,也可稱為「宏/元基因組」,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有100萬個以上。

兩個基因組相互協調、和諧一致,保證了人體的健康。因此,在研究基因與人體健康關系時,一定不能忽略共生微生物基因的研究。

(6)mdr微生物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微生物對水的處理

(1)廢水中的脫氮除磷,廢水中氮、磷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根源,利用生物脫氮除磷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生物脫氮中,有反硝化能力的微生物有變形桿菌、微球菌屬、假單胞菌屬、芽胞桿菌屬等。

(2) 廢水中有機物的降解,有機物的生物降解中,白腐菌是值得一提的。白腐菌是一類提子真菌,在廢水治理中,其降解污染物的范圍十分廣泛。

(3)廢水中重金屬的去除,由於藻類對重金屬離子具有較強的富集能力,利用其生物吸附作用可從工業污水中去除有毒、放射性金屬和回收稀有、貴重金屬。除了人工合成的有機汞制劑外,細菌具有合成甲基汞的能力,即生物甲基化,它會使汞的生物毒性大大增強。

而另一些微生物又可使甲基汞降解、還原,降低其毒性。該法具有高效、經濟、簡便、選擇性好等優點,尤其適用於低濃度及一般方法不易去除的金屬。

土壤的微生物修復與治理

工業的迅速發展,大量的人造化學物質排放到環境中,對資源和環境構成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化石燃料的開采和使用,工業三廢的排放,給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難以估量的污染。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和藻類等,在它們中有一些具有農葯降解功能的種類。我們可以利用其特點,使細菌由於其生化上的多種適應能力和容易誘發突變菌株。

從而在農葯降解中佔有主要地位,例如假單胞菌對敵敵畏;麴黴菌、鐮孢黴菌對敵百蟲;芽孢桿菌、麴黴、青黴、假單胞桿菌、瓶型酵母等對甲胺磷。

⑺ 什麼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牛痘疫苗的應用使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消滅了一種疾病——天花,而目前的基因工程疫苗也為疾病的有效預防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乙肝病毒的預防等。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⑻ MTM微生物學是什麼意思

微生物學是一門研究微小生物體的學科。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包括單細胞的、多細胞的(細胞集落)或無細胞的(缺乏細胞)的生物。微生物學包含許多子學科,包括病毒學、寄生蟲學、真菌學和細菌學。

閱讀全文

與mdr微生物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