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體的差異性表現在哪裡

生物體的差異性表現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29 13:47:49

A.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是什麼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說明具有統一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差異很大,這說明差異性。

統一性和差異性的原因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組成生命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生命起源於非生物界,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可以在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反復循環流動。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遵守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這一些都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的一面。

但是,生物和非生物又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無機自然界中的各種化學元素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因此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又存在著差異性的一面。

生物體的元素是生物根據自身生命活動的需要,有選擇的從無機環境中吸收的,這就造就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B. 如何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體現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全部來自生物界。主要理解為元素種類相同。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差異性體現在:由於生物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的從無機自然界中吸收自己需要的元素,所以二者的含量有差別。

C.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分別體現在什麼方面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都能從無機自然界中找到,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但是它們在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含量和存在形式等方面差別很大,這又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差異性。

D. 同種生物的差異性在哪個地方呢277同種生物的差異主要是由什麼的差異

摘要 您好,DNA之間的細微差異,DNA受環境影響的表達方式不同,引起外部特徵的差異.生活環境不同,導致特質不同.

E. 生物界統一性與差異性的體現在

統一性:動植物所含元素在無機環境都能找到 差異性:含量不同

F. 生物體性狀的差異都源於生物的

變異的普遍性:菊花有不同的品種,玉米粒有不同的顏色,這都體現了同種生物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屬於生物的變異.
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如單眼皮和雙眼皮.體現了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的性狀差異,因此屬於變異.所以菊花有不同的品種,玉米粒有不同的顏色,這都源於生物的變異,生物的相對性狀,也是通過變異產生的.
故答案為:變異;變異.

G. 不同種生物之間的元素組成存在統一性和差異性

1、都有細胞膜、細胞質
2、真核細胞有成型的細胞核,原核細胞只有擬核
3、細胞中的化合物主要有 糖類(1.作為能源 2.充當結構物質 3.充當合成其他物質的原料 4.作為信息分子在細胞識別中起作用) 脂類(1.構成細胞的基本成分 2.作為細胞表面物質與細胞識別、種的特異性和組織免疫有密切聯系 3.貯能供能 4.作為激素 5.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6.保熱,隔熱,防止水分蒸發 7.保護內臟器官免受外力撞傷及磨損)蛋白質(1.組成生物體 2.作為酶催化化學反應 3.運輸組織的工具 4.實現肌肉收縮 5.保護、結蒂 6.激素作用 7.免疫作用 8.生物膜作用 9調節控制遺傳物質 10.血液緩沖 11.貯存氨基酸 12.氧化供能)水(1.作為溶劑 2.參與化學反應 3.提供細胞生活的外環境 4.運輸)核酸(主要負責遺傳信息的攜帶、傳遞和表達,參與蛋白質的合成).組成細胞的元素有幾十種,它們有的形成化合物組成細胞的結構或參與細胞代謝,有的處於游離狀態參與細胞各項生命活動.

H. (1)從元素組成上看,生物界與非生物界既具有統一性,也具有差異性,其中統一性表現在:______;差異性

答案: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都可以在無機自然界中找到,沒有一種是特殊的。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含量與無機自然界相差較大。

(2)催化結構免疫運輸調節識別

(3)595936378。

問題解析:

(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統一性:構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生物體體內和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有的蛋白質是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有的蛋白質具有催化功能,如酶,有的蛋白質具有免疫功能,如抗體,有的蛋白質具有運輸功能,如血紅蛋白,有的蛋白質具有調節機體生命活動的功能,如蛋白質類激素.有些具有識別功能,如糖蛋白。

(3)胰島素分子中含有肽鍵=脫掉的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的條數=(21+30+11)-3=59個.從理論上分析,一條肽鏈的一端含有一個氨基.另一端含有一個羧基,所以胰島素分子有三條鏈,至少有3個「-NH2」和3個「-COOH」.這62個氨基酸分子形成胰島素後,相對分子質量=62×120-59×18=6378。

考查點:考查組成細胞的元素、蛋白質結構及脫水縮合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或-CO-NH-或-NH-CO- 。

3、多肽中具體有幾個氨基或幾個羧基,應關注R基中是否有氨基或羧基。

4、若形成的多肽鏈是環狀:氨基酸數=肽鍵數=失去水分子數。

5、在蛋白質分子量的計算中若通過圖示或其他形式告知蛋白質分子中含有二硫鍵時,要考慮脫去氫的質量,每形成一個二硫鍵,脫去2個H。

I.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分別體現在什麼方面求大神幫助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說明具有統一性。 組成生物體 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差異很大。這說明差異性。

J. 在一個種群里,生物的個體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如有差異,試分析有哪些差異.

早前來自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信息表明任何兩個個體的基因組中的DNA,有99.9%是相同的,而只有0.1%發生變化,主要是大約300萬個分布在整個基因組上的單鹼基變異。新的研究結果揭示出基因組的255個區域(超過0.1%的比率)中大段DNA在不同個體中以不同的拷貝數存在。其中超過50%的變化導致基因數量的變化,並且至少有14個區域覆蓋已知和人類疾病有關的位點。

「運用新的基因組掃描技術,我們意外地發現在不同的健康個體的基因組中,可能存在或者缺失甚至幾十萬個核苷酸長的DNA片斷。這些大范圍的拷貝變異(large-scale variations,LCVs)通常覆蓋部分基因,它們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人之間都有區別,」Stephen Scherer博士說。

「一開始我們非常震驚並且不敢相信我們的結果,因為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大多數DNA的變異都限定在很小的范圍下。後來,我們聽說哈佛的一個研究組觀察到類似的現象,最終我們將我們的資料合並起來並得出了相同的結論,」Scherer博士說。

「由於這些新發現的變異存在於健康個體的基因組中,因此這種變異的存在可能通過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導致細微差別來影響身體或行為特徵。但是,它們也可能使人傾向於患某種疾病,」BWH的Charles Lee博士說。「例如,最常見的LCV包括澱粉酶基因。我們的研究表明一些人可能有10個這種基因拷貝,而其它人可能有多達24個這種基因的拷貝。如果我們能證明這些基因增加的拷貝數與個體對胰臟疾病或癌症敏感性的增加有關,那將會是真正激動人心的事。這將使我們能夠將這些LCVs作為疾病的標記。」 一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基因突變

正常人的紅細胞是圓餅狀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紅細胞卻是彎曲的鐮刀狀的(如圖)。這樣的紅細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貧血,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一種遺傳病。是常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病。

基因突變的概念 人們在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血紅蛋白分子進行檢查時發現,患者血紅蛋白分子的多肽鏈上,有一個谷氨酸被一個纈氨酸代替了。為什麼會發生氨基酸分子結構的改變呢?經過研究發現,這是由於控制合成血紅蛋白分子的DNA上的鹼基序列發生了改變, 變成了 ,也就是說,DNA上的一個鹼基對發生了改變( 變成了 ),這種改變最終導致了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產生(如圖)。

除鹼基的替換以外,控制合成血紅蛋白分子的DNA的鹼基序列發生鹼基的增添或缺失,有時也會導致血紅蛋白病的產生。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就叫做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上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並且通 常會引起一定的表現型變化。例如,小麥從高稈變成矮稈,普通羊群中出現了短腿的安康羊等,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如圖)。

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可以歸納為三類:一類是物理因素,包括輻射、溫度等;另一類是化學因素,是指各種不同的能夠與DNA分子起作用而改變DNA分子性質的物質;第三類是生物因素,包括病 毒和某些細菌等。

正常的鏈孢霉是能夠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的。但是有的鏈孢霉發生突變後,必須在添加了特定營養物的培養基上才能生長。

基因突變的特點 基因突變作為生物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第一,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高等的動植物以及人,都可能發生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在自然界的物種中廣泛存在。例如,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桿、糯性,果蠅的白眼、殘翅,家鴿羽毛的灰紅色,以及人的色盲、糖尿病、白化病等遺傳病,都是突變性狀。自然條件下發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自然突變,人為條件下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誘發突變。

第二,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它可以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和生物體的任何細胞。一般來說,在生物個體發育的過程中,基因突變發生的時期越遲,生物體表現突變的部分就越少。例如,植物的葉芽如果在發育的早期發生基因突變,那麼由這個葉芽長成的枝條,上面著生的葉、花和果實都有可能與其他枝條不同。如果基因突變發生在花芽分化時,那麼,將來可能只在一朵花或一個花序上表現出變異。

進行營養繁殖的生物體,能不能將體細胞中發生的基因突變傳給後代?參考答案

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體細胞中,也可以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突變,可以通過受精作用直接傳遞給後代。發生在體細胞中的突變,一般是不能傳遞給後代的。

果蠅的白眼基因的突變率是4×10-5 ,玉米的皺種子基因的突變率是10-6 ,小鼠的白化基因的突變率是10-5,人類血友病A基因的突變率是3×10-5

第三,在自然狀態下,對一種生物來說,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據估計,在高等生物中,大約十萬個到一億個生殖細胞中,才會有一個生殖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突變率是10-5~10-8。不同生物的基因突變率是不同的。例如,細菌和噬菌體等微生物的突變率比高等動植物的要低。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基因,突變率也不相同。例如,玉米的抑制色素形成的基因的突變率為1.06×10-4,而黃色胚乳基因的突變率為2.2×10-6。

第四,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由於任何一種生物都是長期進化過程的產物,它們與環境條件已經取得了高度的協調。如果發生基因突變,就有可能破壞這種協調關系。因此,基因突變對於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例如,絕大多數的人類遺傳病,就是由基因突變造成的,這些病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又如,植物中常見的白化苗,也是基因突變形成的。這種苗由於缺乏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最終導致死亡。但是,也有少數基因突變是有利的。例如,植物的抗病性突變、耐旱性突變、微生物的抗葯性突變等,都是有利於生物生存的。

有人認為,自然條件下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而且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你認為這種看法正確嗎?為什麼?參考答案

第五,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一個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生突變,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A+)可以突變成黃色基因(AY),也可以突變成黑色基因(a)。但是每一個基因的突變,都不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例如,小鼠毛色基因的突變,只限定在色素的范圍內,不會超出這個范圍。

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 人工誘變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線、γ射線、紫外線、激光等)或化學因素(如亞硝酸、硫酸二乙酯等)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突變率,創造人類需要的變異類型,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的生物品種。本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在農作物誘變育種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培育出了數百個農作物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具有抗病力強、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例如,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用輻射方法處理大豆,培育成了黑農五號等大豆品種,含油量比原來的品種提高了2.5%,大豆產量提高了16%。在微生物育種方面,誘變育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青黴菌的選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現在世界各國生產青黴素的菌種,最初是在 1943年從一個發霉的甜瓜上得來的。這種野生的青黴菌分泌的青黴素很少,產量只有20單位/mL①。後來,人們對青黴菌多次進行X射線、紫外線照射以及綜合處理,培育成了青黴素產量很高的菌株,目前青黴素的產量已經可以達到50 000單位/mL~60 000單位/mL。

閱讀全文

與生物體的差異性表現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