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實驗作出假設是什麼
實際上是依據你想研究的對象或者說是研究目的作出推測假設
2. 生物假設的做出有什麼要求
假設之前首先有一個研究內容,假設的提出應當根據研究內容來作出
比如我想研究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那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做出猜想 地球是正方體的 是球體的 是橢球體的 這就是做出假設
然後我可以通過實驗想法去探究
3. 巴斯德在研究過程中作出的假設可能是什麼
作假設:酒變酸是乳酸桿菌作用的結果。
或:酒變酸不是乳酸桿菌作用的結果。
作假設在生物實驗上屬於基本步驟,是對問題的回答和猜測。
4. 什麼是生物實驗的假設
與其說是一種假設 不如理解成 這是一種用肯定的語氣 而所做的假設
5. 生物探究
一、生物探究性學習的理念
生物學科教學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方面有著重要的任務和作用。如果說新課程有許多「新」意的話,那麼,「新」的重要標志之一便是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新課標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在新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應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事實上,要促使學生實現新課程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具體目標,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探究性學習活動,而不僅僅是以往的被動地、機械地、重復地學習知識,因此,擺脫「以學科為中心」和「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觀念的束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一次課程改革的突破口。
探究性學習價值取向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訓練科學方法。
探究性學習是對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及組織形式等的一種摒棄。一方面,學生將從被動的學習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而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由此,生物教學模式也將發生根本的變革。就生物學科而言,課程教學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多樣化了,包括課堂內學生實驗、探究、討論、交流、質疑、游戲、角色扮演、競賽等活動,也可以是課堂外學生的調查、探究發現、社會實踐等活動,還可以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開展的小課題研究、小發明創造等活動。
二、「生物探究性學習」的案例舉要
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中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為例,筆者是基於以下思路來凸現探究學習理念的。
(一)組織學生開展生物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
第一節 生物圈
1、嘗試收集和分析有關太陽系中各大星球的資料
2、角色扮演:學生扮演動植物在各個星球上的生活狀況
3、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設計制定實驗方案
2、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3、「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及結果的交流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空氣溫度的影響」探究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4、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說明問題
5、討論「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第四節 生態系統
1、觀察家庭水族箱,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2、記錄近日所食用品的名稱,思考自己在食物網中的位置
3、進行資料分析和角色扮演,討論生態系統組成之間的關系
4、進行環保調查,組織環保宣傳活動。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查閱和收集有關各種生態系統的資料
2、設計一個能較長時間維持穩定的生態系統
3、游戲:多姿多彩的生態系統
4、制定保護校園(或社區)生態系統的方案
(二)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
在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筆者以為,一是要重視進行探究性學習概述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到探究性學習是指通過類似於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得科學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二是要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探究性學習與以往學習方式的不同之處,初步感受到這一新的學習方式的活力。三是以典型引路,教師主動、自始至終參與學生的首次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去,師生共同面對探究中的困惑和問題,尋找解決困惑和問題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通過現象的觀察、實驗的操作、數據的記錄、樣本的採取、事實的調查等等,獲得翔實的、直接的、有效的資料,再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歸納、比較、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從而使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式有一定的了解,掌握通用技巧,理解大致模式。
教師倘若能在這三方面作些引導和鋪墊,學生能較為順利地學會探究性學習的一般方法。
三、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注意事項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試圖凸現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是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課改實驗階段,我們既要正視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又要大力倡導新課程的理念。
首先,倡導探究性學習並非全盤否定以前的學習方式,由於學生知識結構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仍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工作中要避免牽強附會的、不切實際的、一窩蜂的「探究性學習」。
其次,教師在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的角色定位應是「幫助者」。因此,教師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解釋閱讀材料中的問題,提出問題,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第三,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不等同於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其最大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領悟科學的本質。因此,在組織探究性學習中,要防止復雜化傾向和純科學化傾向。
此外,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多側面的學習活動。「觀察與思考」是探究,「實驗」是探究,「調查」同樣是一種探究。有些探究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科學探究的某些側面的活動。在某種意義上講,探究性學習在於它的過程而不完全是結果。探究的方法也
「生物教學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研究」 是《中學理科開展研究性學習,加強科學方法訓練的研究》的子課題。經過二年半的研究,基本完成課題方案制定的目標,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進行了培養,作為檢測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的單元檢測題,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對學生進行考查,改變過去「重知識、輕能力」的測評方式,設計了在「生物教學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研究」下誕生的單元檢測題。
一、命題原則:
1、科學性與公平性原則:
通過在生物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生物學作為公共基礎課,試題以基礎性、實踐性、生活類試題為主,盡量避免以前的繁難舊雜的知識,及過於專業和抽象難懂的內容。
2、覆蓋全面的原則:
初中生物檢測題的內容要求涵蓋所有新課程標准所要求考核的內容。試題主要測試考生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控制難易度的原則:
初中生物檢測題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思維為主,考查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為主,要求以中等偏上題為主,難易比例為7:2:1,考試及格率控制在60-70%。
4、控制題型、題量的原則:
初中生物檢測題的題型為先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逐步再考查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情況,最後考查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訓練下的成效,因此,題型設計為:基礎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拓展深化、探究訓練四個部分,四個部分中按照相關情況設有: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分析題等等;題量控制在60道之間,在45分鍾內獨立完成,保證考生基本能答完試題並有時間檢查。
二、復習的原則:
1、抓基礎、重平時、早復習:
初中生物單元檢測題是為了考查學生平時學習成效,因此學生應注重平時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早做安排,才能圓滿地完成提高能力、查漏補缺、應對考試的整個復習過程。
2、按照新課程標准復習:
初中檢測題的命題原則嚴格按照新課程標准執行,從來未出現過超綱現象,因此學生在學習中應圈勾出重點內容,復習時,用「點——線」的歸納復習方式,相信在考試中就能取得好的成績。
3、重視基礎:
從檢測題的應用情況來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功不過關,大多數學生往往因為一個考點沒掌握而影響了整道題的運算,最終導致失分。所以學生在復習過程當中一定要重視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思維過程的訓練,爭取在考試過程中,只要是會的就不丟分。
4、靈活運用:
概念要相通,在自我訓練過程中多思考,前後聯系,靈活運用。
三、使用效果
本次單元檢測題的命題推翻了以往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判斷題——實驗題——簡答題的模式,採取逐步考生的基礎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拓展訓練——探究培養的模式,能直接從試卷得分上分析出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利於教師對其進行分層次教學,也擺脫學生過分依賴「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由於時間較短暫,准備不夠充分等問題,在命題上還存在種種缺陷,種種不足,但它不失為一種在探究性學習中誕生的較為成功的著作。
探究性實驗的分級和探究程序作一探討。
1.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的分級
在目前的高考中,實驗分成五級:觀察實驗、驗證實驗、部分探究實驗、全程探究實驗、模擬實驗。
1.1觀察實驗或鑒別實驗
觀察實驗主要考慮觀察對象「是什麼」。對於觀察實驗,重點考查的往往是有關顯微鏡的實驗,涉及到顯微鏡的使用及機理。如:觀察線粒體、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通過觀察了解線粒體、葉綠體的形態、結構和分布情況,了解細胞質是怎樣流動的。
鑒別實驗主要是鑒別實驗材料中「有什麼」。是根據化學物質或結構特點,通過特定的顯色反應來鑒別。如: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通過顯色反應來鑒別某種組織中有什麼物質或者是有沒有某種物質。
1.2驗證實驗
驗證實驗都是在了解相關知識背景的前提下,對某一現象或本質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驗證實驗主要是為闡明「為什麼」或「怎麼樣」提供實驗依據,或證實物質或結構的動態變化。如: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
1.3部分探究實驗
部分探究實驗是實驗設計的過程已經給出,學生只需執行計劃和得出結論,即只參與「干什麼」和「發現什麼」的探究過程。如:探究酶及其作用特性、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這些實驗,學生按照課本程序進行操作,觀察發生的現象,並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結論,如酶有高效性、專一性等,或者說明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a、葉綠素b、葉黃素、胡蘿卜素等四種色素。
1.4全程性探究實驗
全程性探究實驗一般需要學生自己了解實驗的目的、所需要的設備或器材,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過程,預測實驗現象,分析數據,形成結論。即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怎樣」檢驗自己對「有什麼」和「為什麼」作出的解釋。在高中課本里,還沒有全程性探究實驗,但由於2003年第四輪高考開始向2007年啟動的新課程靠攏,所以已經開始提前進入到探究里邊來了。所以在平時教學中要對原有實驗進行改編,如: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或設計新的全程性探究實驗,如:煙草對小動物的危害試驗、無土栽培與植物缺素症分析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全程性探究實驗的過程和一般原理。
1.5模擬實驗
模擬實驗要求設計和製作實驗研究的某種對象,或者在人為條件下模擬研究對象的動態變化。如: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模擬探究生物膜的透性。
在以上五級實驗類型中,高考涉及到的往往是驗證實驗,部分探究或者全程探究。涉及到是第二類、第三類、第四類,後一類很少涉及到,第一類實驗在以往的高考中常有涉及,近幾年較少。
2.科學探究的程序
科學探究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六個方面:提出問題、構想假說、實驗設計、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交流反思。
2.1提出問題
實驗探究是從提出一個科學問題開始的。而所謂科學問題是指能夠通過收集數據而回答的問題,它通常從學生親身經歷的事物或直接經驗中提出的。如:①植物細胞中含有還原性糖、脂肪、蛋白質嗎?②西紅柿果肉細胞的有色體是由葉綠體轉變來嗎?③低溫能夠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嗎?④低濃度生長素能夠促進扦插枝條生根嗎?等等。這些問題在講解到具體知識的過程中自然地提出,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究。
2.2構想假說
問題提出之後,必須對問題作出嘗試性解釋,這就是構想假說,也稱作出假設。一般情況下,假設必須以已有知識、既往的經驗或證據為依據,其真實性能夠被檢驗,而且必須通過實驗來進行檢查。假設有基本的表述方法,通常採用「如果…,那麼…」的句式陳述。如:針對上面的問題②③④,分別作出假設:如果西紅柿果肉細胞的有色體都是由葉綠體轉變而來的,那麼所有的有色體形態與葉綠體一樣。如果低溫能夠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那麼用低溫處理生根的洋蔥等實驗材料,在其有絲分裂細胞中能夠觀察到染色體加倍現象。如果低濃度生長素能夠促進插條生根,那麼生長素濃度變化會影響扦插枝條生根的數目。通過這三個假設的表述我們還可以看出,在假設的過程中要考慮假設的語言為下一步的實驗設計提供了思路和切入點。
2.3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的內容一般要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實驗操作過程、實驗結果預測等幾個部分。
2.3.1實驗目的
實驗目的是從提出問題演變而來的,即把提出的問題變為陳述句。在實驗目的的表述上要體現實驗的性質,使用「觀察、鑒別(鑒定)、驗證、探究」等關鍵詞。如問題①轉化為實驗目的為:植物細胞中含有還原性糖的鑒定。如問題④可以轉化為:探究低濃度生長素對扦插枝條生根的影響。
2.3.2實驗原理:
根據實驗的目的和內容,確定實驗的原理。實驗原理是實驗操作過程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預測實驗結果的理論依據。它涉及到生物學及相關學科中的那些方法和原理。如測定植物細胞細胞液的濃度,雖然其利用了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現象,但實驗原理是滲透作用,而不是質壁分離。
2.3.3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的設計要根據實驗所提出的問題和要求,聯系實驗過程的需要准確判斷和選取,不要少用或多用,盡量選取實驗效果好,容易獲得的材料以及原理簡單的裝置和器材。
2.3.4實驗操作過程
實驗操作過程的設計是探究過程的關鍵步驟,在設計中要控制變數,給出可操作的定義。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實驗:
6. 生物實驗的七大步是什麼,就是提出問題,做出假設什麼的。
發現並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7. 豌豆雜交實驗假說演繹法中的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檢驗假設,得出結論分別是什麼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豌豆等植物的不同性狀雜交實驗從未出現融合遺傳,提出問題(粒子遺傳)。作出假設:細胞中有控制生物性狀的基因相對性狀是由相對基因控制的。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一個來自父本一個來自母本。凡是在體細胞中成對的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都稱為純合子DD,dd,組成不同的稱為雜合子Dd。配子生成時成對基因彼此分離所以配子中總是含有成對基因中的一個。雜合子內的基因互不融合或混雜保持其相對獨立性,但顯性基因對隱性基因有「顯性作用」。當配子生成時成對基因分離生成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完成受精作用時,不同類型的雌雄配子間隨機結合,因而有DD:Dd:dd=1:2:1性狀分離比為3:1。檢驗假設:孟德爾用高莖豌豆Dd與矮莖豌豆dd雜交,得到的64株後代中30株是高莖34株是矮莖,即這兩種性狀分離比≈1:1,然後用子一代與dd測交證明了F1是雜合子Dd,並且驗證了F1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基因發生分離(顯性性狀:隱性性狀≈3:1)並進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得出結論;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並且進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8. 在生物學習中,假設和預言有什麼區別
假設(Hypothesizing)是建立在一定的根據基礎上提出的。
預言(預測 Predicting)是根據假設對於未來各種可能的結果進行猜測。對尚未發生、目前還不明確的事物進行預先估計,並推測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協助掌握情況,選擇對策。
假設是針對原因、預言是針對結果。
分析(Analyzing)的意義在於細致的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主線,並以此解決問題。
評價(Evaluating)是指對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根據評價標注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測量過程,最終得出一個可靠的並且邏輯的結論。
分析是細分、評價是綜合。
9. 生物實驗設計有哪些原則
1、對照性原則:
空白對照(即不給對照組以任何處理因素)
條件對照(給對照組以部分實驗因素,但不是要研究的處理因素)
自身對照(實驗和對照都在同一研究對象上進行,可以是不同時間或部位)
相互對照原則(不單獨設對照組,而是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
2、單因子變數原則;
3、隨機性原則;
4、平行重復性原則。
(9)作出假設生物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生物實驗的好處:
生物實驗運用一定的儀器、材料和葯品,通過科學方法,有目的地觀察研究一般情況下不易觀察到的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現象的過程。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生物實驗,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的概念和規律,真正學好生物學基礎知識,而且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進行科學方法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10. 生物研究實驗中的「做出假設」應該怎麼寫
可以說下詳細題目嗎?
讀圖題,需要熟記課本中的原圖。
若是表格形式,需要注意變數的變化趨勢,分析其原因。
做實驗題的步驟:
1、發現問題
2、提出假設
3、控制單一變數
4、進行合理的實驗
5、分析實驗結果
6、驗證或妥證原先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