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建所以來,共在科學刊物上發表論文8000餘篇、各種科技專著380餘冊;在古生物分類研究中,建立1500多個新屬,12000多個新種;自1956年以來,有20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及省部級獎勵,其中27項獲國家級獎勵,特別是在早期生命起源和寒武紀大爆發、重大地史時期生物的輻射、滅絕與復甦、全球界線層型、早期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等領域獲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重大研究成果舉例:
1、六億年前最早的地衣化石(Science,2005)、前寒武紀兩側對稱動物演化的證據(Science,2006)以及6.32億年前動物休眠卵化石(Nature,2007)等重大發現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2、「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與雲南大學、西北大學合作)獲得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3、「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與中國地質大學合作)獲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4、「寒武系和奧陶系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及年代地層劃分」獲200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5、「中國的樂平統和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獲得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共有四個專業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三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以及建有兩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生物學、地質工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生物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古生物學(古無脊椎動物學與古植物學)、地層學 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有68位在讀研究生和十餘位博士後及外籍訪問學者;該所先後共有1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篇入選江蘇省2013年度優秀博士論文,1篇入選江蘇省2015年優秀碩士論文。
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獲得者(1人):王博(2009年)
江蘇省2013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王亞瓊(遼西早白堊世非海相介形類的分類學、生物地層學和古生態學)
江蘇省2015年優秀碩士論文:唐卿(安徽省淮南地區新元古代劉老碑組有機質壁微體化石)
② 中科院南古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考研試題
鏈接:https://pan..com/s/12ERlBf8DiPYRbyERmmRUXA
提取碼:mby6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1的分享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③ 古生物專業就業到底怎麼樣
1、古生物學專業簡介
古生物學是地質學與生物學之間的邊緣交叉學科,主要研究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跡化石;本專業培養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掌握地質學、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和化石能源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掌握博物館學、化石保護法律法規的基本知識和化石修復技能,能夠從事古生物學與生物進化學、古地理與古環境學、化石能源、化石保護與自然類博物館及相關領域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2、古生物學專業就業方向
該專業屬交叉學科,學生「數理外」基礎扎實,基礎理論厚實,專業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就業面廣,適合到政府機關、城市建設、國土資源、國防、信息產業、財政金融、公共事業管理、交通、電力、能源、環境保護、氣象等部門和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生產及管理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後主要在教育、學術、文字媒體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訓/院校
2、學術/科研
3、文字媒體/出版
4、外包服務
5、娛樂/休閑/體育
6、影視/媒體/藝術/文化傳播
7、新能源
8、酒店/旅遊
工作城市:
畢業後,南京、北京、廣州等城市就業機會比較多,大致如下:
1、南京
2、北京
3、廣州
4、武漢
3、古生物學專業就業前景
古生物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研究與教學或教輔人員;古生物及其它自然類博物館、國家及省市自然保護區及地質公園的科研或管理人員;國土資源行政部門化石管理人員;石油、煤炭及地質調查等部門的研究、實驗人員等崗位。
目前,我國古生物學科人才隊伍嚴重萎縮,新老交替的人才斷層問題特別嚴重,後備人才明顯不足,很多地勘單位更是出現了「無人能做古生物工作」的尷尬局面。
因此,培養和保持一支與國家建設、國際前沿研究相適應的高水平的古生物學專業人才隊伍,更好地為地質找礦服務,已成為重要問題。另外,從事古生物方面地質工作的職工,收入也普遍偏低,這也是這方面人才不斷流失的重要原因。
④ ★古生物學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
古生物學專業就業前景
古生物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研究與教學或教輔人員;古生物及其它自然類博物館、國家及省市自然保護區及地質公園的科研或管理人員;國土資源行政部門化石管理人員;石油、煤炭及地質調查等部門的研究、實驗人員等崗位。目前,我國古生物學科人才隊伍嚴重萎縮,新老交替的人才斷層問題特別嚴重,後備人才明顯不足,很多地勘單位更是出現了「無人能做古生物工作」的尷尬局面。因此,培養和保持一支與國家建設、國際前沿研究相適應的高水平的古生物學專業人才隊伍,更好地為地質找礦服務,已成為重要問題。另外,從事古生物方面地質工作的職工,收入也普遍偏低,這也是這方面人才不斷流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