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是哪個大洋
海洋礦產資源豐富,從海岸到大洋均有分布,海洋礦產資源包括(a
1、2、3)
1
濱海砂礦
2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
3
海底多金屬結核和多金屬軟泥
2. 世界海洋環境中哪些區域類型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
深海底棲生物(1) 渤海渤海是深入中國大陸的一個內海,面積約8萬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記錄120多種,以硅藻為主,多系廣溫低鹽種類.優勢種有圓篩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動物約有100多種,多屬溫帶低鹽種,也有一些外海種類.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華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擬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強壯箭蟲(Sagitta crassa)等為優勢種.底棲植物記錄100多種,多系暖溫性種類,潮間帶以綠藻為主,潮下帶則以褐藻和紅藻為主.底棲動物記錄140多種,以廣溫性低鹽種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壯蠣(Ostrea plicatula)、中國對蝦(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蝦(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種類生物量較大,可形成漁業.游泳動物120餘種,以魚類為主,尚有少數蝦、蟹類、頭足類及海獸.主要魚類有黃鯽(Setipinna taty)、鯷魚(Engraulis japonicus)、鱸魚(Lateolabrax japonicus)、黃姑魚(Nibea albilora)、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種. (2)黃海 黃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海,面積38萬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黃海環流基本上由中國沿岸地區的黃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組成.主要為泥質粉砂質沉積物所覆蓋.黃海處於北溫帶,來自寒帶、亞寒帶、熱帶和亞熱帶的生物種群與本地土生種匯在一起構成獨特的生物區系. 浮游植物已記錄368種.優勢種類有圓篩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態類型多樣,且顯示出明顯的溫帶海域特點. 浮游動物已記錄130種,既有沿岸流帶來的暖溫帶近岸種,也有由黑潮帶來的暖水種.主要優勢種有中華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蝦(Euphausia pacifica)、細腳擬長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強壯箭蟲等. 底棲動物已記錄約200多種,以多毛類種數最多,次為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棘皮動物.分布較廣的有不倒翁蟲(Sternaspis scutata)、長須沙蠶(Nereis longior)、持真節蟲(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蠶(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蠶(Tambalagamia fauveli)、細螯蝦(Leptochela gracilis)、鉤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薩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黃海北部已發現219種;黃海南部有225種.以魚類為主,其他有蝦、蟹及頭足類等.主要優勢種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黃鯽、青鱗魚(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魚(Sardinella)、鯷、銀鯧(Stromateoides argenteus)、鰳(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鰨、小黃魚(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黃姑魚、帶魚(Trichiurus haumela)、鱸、牙鮃(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黃海有鯨類15種,鰭腳類3種、海龜4種. (3)東海 東海面積約為77萬hm2,大部分陸架區平均水深370m.最深達2719m.東海沿岸流和台灣暖流是東海淺水區域的兩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種類在長江口附近有64種,浙江沿岸有261種.優勢種類有中肋骨條藻、圓篩藻、勞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態類型以近岸性暖溫種為主. 浮游動物長江口附近有81種,浙江沿岸有223種.生物量以夏季為最高.主要種類有中華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中華假磷蝦(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紡錘水蚤(Acartia pacifica)、肥胖箭蟲(Sagitta enflata)等. 底棲生物已記錄342種,其中軟體動物77種,多毛類77種,甲殼動物95種,棘皮動物136種,魚類62種,其他18種. 游泳生物長江口及淺海區有魚類167種.浙江淺海區游泳生物有203種,主要種類是: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帶魚、鰳魚、銀鯧、龍頭魚(Harpodon nekereus)、鮸魚(Miichthys miiuy)、海鰻(Muraenesox cinereus)、蛇鯔(Saurida spp.)、中國毛蝦(Acetes chinensis)、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 深海底棲生物曼氏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等. (4)南海 南海地處熱帶、亞熱帶,面積350萬km2.除大陸架區外,有面積約佔30%的深海,平均水深1400m.南海北部有沿岸流和南海暖流兩大流系. 浮游植物在南海各不同沿海區有104~260種左右,主要是硅藻和甲藻,優勢類群是硅藻中的角毛藻類和根管藻類. 浮游動物在南海北部沿岸已記錄130種左右,南海的南部為250種,主要優勢類群為撓足類,多數海區季節變化不很明顯,呈現單周期變化類型. 底棲生物在廣東河口區水域以低鹽種類為主,具有種類少而數量大的特點,已記錄有319種.粵東中西部和粵西沿岸水域底棲生物組成中多數是南亞熱帶高鹽性種類和一些熱帶性種類,共有820種,優勢類群為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等.海南沿岸水域底棲生物組成大體上屬熱帶性種類,共有755種,以珊瑚類和海藻類為主,其次為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廣西沿岸水域底棲生物共有832種.優勢種以棒錐螺(Turritella bacillum)為主,其次為毛蚶.在南海的西沙群島,底棲生物共135種,其中甲殼動物佔30.37%,其次為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 游泳生物在南海北部的魚類已有記錄的共1064種,有經濟價值的約100種,主要有藍圓鰺(Decapterus maruadsi)、金色小沙丁魚(Sardinella aurita)、日本鮐魚(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竹策魚(Trachurus japonicus)等.蝦類有200多種,如對蝦(Penaeus)、赤蝦(Metapenaeopsis)、櫻蝦(Metapenaeus)等,多為熱帶、亞熱帶種類.南海的南部有魚類535種.南海魚蝦類特點是沒有占絕對優勢的種類.南海北部頭足類有58種,其中常見經濟種25種,如太平洋褶柔魚(Todarodes pacificus)、夏威夷雙柔魚(Nototodarus hawaiiensis)、烏賊等,南海南部則以珊瑚礁魚類和熱帶大洋性魚類占優勢. (5)黑潮流域(局部)生態系統 黑潮是中國海陸架區毗鄰的最大流系,其熱量和水量對中國陸架區淺海都有重大影響,也是世界上強海流之一.據1984年至1990年進行黑潮調查及中日合作黑潮調查研究,黑潮流域生物已鑒定的有:浮游植物419種,浮游動物697種,魚類180餘種以及游泳生物約2000種. 黑潮生物主要類群的生態特點多樣,如浮游植物有高溫高鹽種,偏高溫低鹽種,偏低溫高鹽種和廣溫廣鹽種.浮游動物包括暖溫帶近岸類群和熱帶大洋類群.魚類可分為上層魚(Pelagic)、中層魚(Meso-pelagic)、下層魚(Demersal或Benthic)等. 由於黑潮的高溫、高鹽特性,黑潮有它的指示種,特別是浮游生物指示種.如居於浮游植物的熱帶戈斯藻(Gossleriella tropica),南方星紋藻(Asterolampra marylandica),達氏角毛藻(Cheatoceros dadayi),雙刺角甲藻(Ceratocorys bipes),四齒雙管藻(Amphisolenia schauinslandi)等.浮游動物指示種有精緻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marina),蘆氏擬真刺水蚤(Pareuchaeta russelli),肥胖箭蟲,四葉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寬假浮螢(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柔巧磷蝦(Euphausia tenera)等20餘種. (6)河口生態系統 中國沿海有1500多條江河入海.河口及其附近水域,由於大量的淡水和陸源物質的注入,形成了獨特的河口類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一般地說,河口區生物的種類組成較為復雜,多樣性指數較高.中國的三大河口區——長江口、黃河口和珠江口,現已鑒定的浮游植物種類分別為64、103、224種;浮游動物為105、66、133種;底棲生物與潮間帶生物分別為153、191、456和41、195、189種;游泳生物則為189、144和356種. 從河口區生物的生態類型看,珠江口是以熱帶、亞熱帶種為主,游泳生物以暖水性種為主.長江口和黃河口則是以廣布種和溫帶種為主,游泳生物以暖溫性種為主. 盡管各河口區生物的生態類型不同,但由於河口區生態環境特殊性決定了三大河口區的群落結構有共同特點:它們都可分為三種類型:(1)淡水群落;(2)鹹淡水群落;(3)海水群落.以長江口區的魚類分布為例,該區有鯉科(Cyprinidae)、鰍科(Cobitidae)等淡水魚類,大約占魚類總數的17.4%;鯔科(Mugilidae)、蝦虎魚科(Gobiidae)等鹹淡水魚類,約占總數的21.6%;而鯡形目(Clupeiformes)、頜針目(Beloniformes)、鱸形目(Perciformes)、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等海水魚類,占總數的57.2%. (7)上升流生態系統 中國渤海中部,黃海冷水團區,山東半島近海,浙江近海,閩南沿海,台灣西南,粵沿海,海南東南部都有上升流區,舉例如下: 閩南近海上升流生態系統: 深海底棲生物從福建漳浦禮士列島至粵東甲子海域,以南澎列島為中心,夏季出現低溫、高鹽(與外緣水相比,表層溫度偏低2~4℃,鹽度偏高0.5~1.5);表層水溶解氧的濃度和飽和度分別低於4.4ml/L和90%;營養鹽特別高(N+13.8μmol/L,P+0.4μmol/L),對上升流有指示意義的蘆氏擬真刺水蚤,後圓真浮螢(Euconchoecia maimai)和擬海灣(Dolioletta gegenbauri)在夏季大量出現.細菌生物量碳含量高達66.6mg/m3,並以嗜冷性的明亮發光細菌為優勢種,浮游植物高密集(>108個/m3),初級生產力達1.06g/(m2·d)(以碳計),浮游動物總量>250mg/m3.這里的上升流僅出現在夏季近岸水體,是西南方向的離岸風,引起底層水向上涌升補償所形成的,是風生上升流,也僅在夏季才形成中心漁場. 台灣淺灘南部上升流:淺灘南部幾乎終年存在一個東西走向的低溫、高鹽、高密的窄長帶,夏季溫、鹽等值線顯有朝陡坡急劇上升的趨勢,顯示一個明顯的低pH中心和高營養鹽、低溶解氧飽和度等底層水沿坡的涌升現象.指標生物隆線似哲水蚤(Calanoides cavinatus)終年存在;5000m深海的葉尾麗巾蟲(Callinitra emmae)也在此出現.這里終年都有魚卵、仔稚魚密集區.其中還有9%深海魚類仔稚魚.這里的上升流是因底層海流沿著陡坡朝台灣淺灘爬升和風的作用,以及海流繞台灣淺灘的流動而誘發形成的,主要為地形上升流.因上升流終年存在.所以終年都形成台灣淺灘南部中心漁場. 總之.上升流這種水文現象,形成了特定的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往往具有生產力高,食物鏈短,物質循環快,能量轉換效率高的特點.
3. 海洋種類最多的生物是什麼
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 marine plankton 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個別種的個體甚大。
如北極霞水母(Cyanea arctica)最大直徑可達 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採用"Plankton」一詞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 意為漂泊流浪。
(3)三大海洋生物在什麼區最繁盛擴展閱讀:
按照浮游時間的長短,浮游生物可分3類:永久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終生在水中浮游,大多數浮游生物屬於此類;階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其幼體營浮游生活,成體則營底棲生活或游泳生活;暫時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指一類非浮游生物僅因環境變化、生殖等原因,有時營短期的浮游生活,如一些底棲的介形類、糠蝦類。
對浮游生活的適應
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游生活的結構和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
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
這類現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網骨藻、角刺藻 (Chaeto-ceros)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有細長、多毛的第一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的葉狀幼體有扁平葉狀的頭胸部和細長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鏈藻(Melosira)結成帶狀,海鏈藻(Thalassiosira)結成鏈狀,星桿藻(Asterionella)連成星狀等。
4. 關於生物三大圈(關於生物的生活范圍)
其實這個問題只要明白生命存在需要什麼就行了。。。。。。
答案是水!有生物離得開氧氣,但沒有一種離得開水!而大氣圈的中上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下都是沒有水的。至於水圈,水分充足,不管其餘環境多麼惡劣,生命也有了立足的基點。
下面是摘下來的一些信息——
岩石圈是指地殼的固體部分,它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在岩石圈上,有鬱郁蔥蔥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絢麗多彩的奇花異草,還有五顏六色的昆蟲和種類繁多的飛禽走獸……在岩石圈的土壤表層下面,生活著螻蛄、蚯蚓等動物,還分布著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總之,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上。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內陸水域。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在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數海洋生物還是聚集在距海平面150m以內的水層。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據估計,生活在海洋里的動物至少有十五萬種,最大的動物——藍鯨就生活在海洋里。海洋中還生活著大量的植物,僅藻類就多達四萬種。
大氣圈在岩石圈和水圈的上方,由各種不同的氣體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和氧。大氣圈中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層,就是大氣圈與岩石圈、水圈的交界處。人們常說「天高任鳥飛」,但是實際上大多數鳥類只能在1000m以下的空中飛行,只有極少數鳥類能飛到5000m以上的高空。大氣圈中除了有鳥類和昆蟲等能夠飛翔的生物以外,還有細菌等微生物,此外,一些植物的花粉和孢子也漂浮在大氣圈中,隨風傳播。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由於地域相隔,表面看來好似毫不相干,實際上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河流連通著海洋;森林通過強大的蒸騰作用增加降雨,又通過茂密的枝葉和根系來保持水土,因此,森林也影響著河流;海洋蒸發的水蒸氣隨大氣飄向陸地上空,又能變成雨或雪。在寒溫帶的冬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幾乎完全停止,但是人們並沒有感到缺氧,這是因為其他溫暖地區的植物在不斷釋放出大量的氧氣,氧氣能夠隨著大氣的流動而流向四方。由此可見,整個生物圈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5. 世界上哪個海洋里的生物最多
、海洋哺乳動物,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如:各種鯨類、海豚、海豹、海獅、儒艮等。2、海洋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體被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3、海洋鳥類,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在中國海共記錄了183種海鳥。如紅喉潛鳥、黑腳信天翁、海燕、小軍艦鳥、海雀、白鷺、海鷗等等。4、海洋魚類,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在我國海域里,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1/7。5、海洋節肢動物,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節肢動物4362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種的1/5。如鱟、蝦類、蟹類等。6、海洋軟體動物,在中國海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8。如石鱉、貽貝、珍珠貝、扇貝、牡蠣、文蛤、烏賊、章魚等。7、海洋腔腸動物,腔腸動物因其特有刺細胞,故又被稱作為刺胞動物。目前,在中國海記錄到各種海洋腔腸動物,共計是1010種,它們分屬於腔腸動物門的三個綱。8、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植物。
6. 海洋中的生物種類繁多,那麼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是哪個大洋有什麼依據
大家也都知道海洋中存在的生物還是非常多的,而且海洋生物的種類也是非常豐富的,海洋本身也是一個值得大家探索的領域,因為海洋的深處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大型生物。海洋中的生物種類非常多,那麼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是哪個大洋呢?有什麼依據呢?
太平洋的大陸架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而且現在已經發現了石油以及天然氣等多種礦產。太平洋的光合作用是非常旺盛的,而且還有河流匯入,因此就把很多有機物質帶到了河流的下游,這些物質都是生物的餌料。而且寒流和暖流在這里進行了交匯,所以太平洋是天然的漁場。
7. 海底地形里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是哪一塊地帶
海洋中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海底地形區位於:大陸架。
大陸架,指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是指大陸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被海水所覆蓋的大陸。在過去的冰川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大陸架常常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在間冰期(冰川消退,如現在),則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成為淺海。
在大陸架范圍內海水深度一般不超出200米,海床的坡度很小,一般不超過1/10度。大陸架的淺海區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生長發育的良好場所,是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海底地形區。全世界的海洋漁場大部分分布在大陸架海區。這些資源屬於沿海國家所有。
海底地形
8. 海洋生物集中生活在海洋的哪一層
絕大多數在最上層``
大約海面附近200米,應為陽光只能射入海洋很淺的部分``
再向下幾乎就是全黑暗的了`
上層有絕大多數的浮游植物和很多以此為生的生物`
9. 海洋生物最豐富的海洋是哪個
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海洋是太平洋,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生物種類也是最多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