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蜻蜓,海星,蝌蚪,浮萍,鯉魚,章魚,海帶,海豚,紫菜,蘆葦,哪些是淡水生物,哪些是
淡水生物:蜻蜓,蝌蚪,浮萍,鯉魚,蘆葦。
海水生物:海星,章魚,海帶,海豚,紫菜。
B. 淡水生態系統主要有什麼動植物
淡水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是由環境條件決定的。淡水動物棲息在包括湖泊、池塘、河流等環境中,它們通常在水淹和根水生植物中生活在此產卵,以保證充分的溶氧供魚苗發育。
淡水動物:以鯉、鱅、鰱、鯽為代表的魚類;以白鰭豚為代表的水生哺乳動物和以河狸、水獺為代表的伴水生哺乳動物;以鱷魚、大鯢為代表的水生和伴水生爬行動物;多種昆蟲的幼蟲;蟹、蝦等節肢類動物;螺、蚌等軟體動物。
在我國淡水動物上千種,其中淡水魚類約有800餘種。鯉科屬種最多,有4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二分之一;鯰科和鰍科的屬種也不少,兩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蝦虎科、鱧科合鰓科等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
如以水草為主要食料的草魚、鯿魚、三角魴、赤眼鱒等;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鰱、鱅等;雜食性的鯉、鯽等;其他如麥穗魚、、銀鯝、棒花魚、黃鱔、白鱔、花鰍、泥鰍、鯰魚、哲羅魚、細鱗魚、烏蘇里白鮭、北極茴魚、 鱘魚、達氏鰉、狗魚、大麻哈魚等。以及常見兇猛魚類烏鱧、鱖魚、鱤等;此外還有性情溫和的肉食性魚類翹嘴紅鮊、蒙古紅鮊和青魚等。
C. 海底生物有哪些呢
1、藍鯨是須鯨科、須鯨屬的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共有4個亞種。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西洋藍鰭金槍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六鰓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鼬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虎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藍鯨
D. 淡水生物的動物有哪些
1.魚類
首先我們來看淡水魚類的分布。在同一大陸上,淡水魚常常分布很廣,而且變化莫測。在兩個相鄰的河流系統里,有些物種是相同的,有些卻完全不相同。
據科學家推測,淡水魚類可能是由於某些意外偶然地從自己生活的水域遷移到了另一片新的水域。比如說,某些魚可能被旋風捲起落在遙遠的地點,但是它們並沒有因此而死亡,而是在新的環境下安然地生活了下去。還有就是魚卵本身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可以離開水很長一段時間,還能保持著它們的活力。
不過這不是主要的原因,淡水魚之所以在地球上分布如此之廣,主要歸因於地殼運動造成的陸地水平變化,不少河流因為地殼運動而得以彼此流通。此外,洪水也會造成河流暫時彼此相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幾乎沒有一類魚,它們的一切成員都只在淡水裡生活,也就是說,淡水魚也有可能「適應」海水,它們可以沿著海岸線游到很遠,直到發現新的合適的淡水領域。
2.貝類
淡水貝類只有某些物種分布很廣,但是它們的分布情況仍然使科學家們大惑不解,因為它們的卵很脆弱,既不能由鳥類輸送,又不能碰到海水——會立刻被海水殺死。但是,經過仔細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合理的解釋。
當鴨子從蓋滿浮萍的池塘突然走出時,科學家們曾兩次看到一些小植物附著在它們的背上,還有一種媒介物或者更有效力:科學家們把一隻鴨的腳掛在一個水族培養器里,其中有許多淡水貝類的卵正在孵化。這時,科學家們發現許多極端細小的、剛剛孵化的貝類爬在鴨子的腳上,並且牢固地附著在那裡,即使腳離開水,它們也不脫落。這些剛剛孵出的軟體動物雖然本性上是水棲的,但它們在飛禽(鴨子、鷺等)的腳上能活十二至二十小時。在這樣長的一段時間里,即使是鴨子也可以走過一段不小的距離了,並且它們還很有可能被風吹起,甚至漂洋過海。
擴展閱讀-水生生物侵入者的優勢
應該記住,一個池塘或一條河流,例如,在一個隆起的小島上最初形成時,其中是沒有生物的;於是一粒單個的種子或卵將會獲得成功的良好機會。在同一池塘里的生物之間,不管生物種類怎樣少,總有生存斗爭,不過在充滿生物的池塘的物種數目與生活在相同面積的陸地上的物種數目相比,前者總是少的,所以,它們之間的競爭比陸棲物種之間的競爭要小得多;結果外來水生生物的侵入者在取得新的位置上比陸地上的移居者有較好的機會。
E. 潮汕有什麼淡水生物
潮汕海岸線長325公里,蜿蜓曲折,形成了79個大小島嶼,島岸線長196公里。沿海有可供海水養殖的灘土20多萬畝。境內有大小河流31條,總長7397公里。有水庫和山塘3047個,總庫容21億多立方米,還有河涌、池塘等。
——潮汕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水溫較高,有利於海洋及淡水水域中水生生物的生長,水產資源豐富,已知海區有魚類471種,暇蟹類17種,貝類30多種,藻類近20種,淡水水域中有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40多種。
甲魚、桑田膏蟹、篾蟹、扇貝、大蚝、大澳珠蚶、赤砂蚶、薄殼、花蛤、紅內、烏魚、烏耳鰻、盧鰻、草魚、松魚、鱗魚、鯰魚、斑魚、鯉姑、龍箭、土虱、土溜、鯊魚、金龍魚、黃雀魚、巴浪魚、鹿仔魚、鞋底魚、銀魚、龍蝦、蝦婆、蝦姑、響螺、鯉魚、澎菜。
--------------------------------------------------------------------------------
桑田膏蟹
甲殼類海產品。學名鋸綠青蟹,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網,蝤蛑科。
桑田膏蟹(又稱桑田赤蟹)產於潮陽市的河溪鎮桑田鄉。
青蟹全身有甲殼,眼有柄,足5對,前面1對長成鉗狀,叫「螯」,後4對為步足,第4對步足的前節和指節扁平,呈槳狀。腹部分節,俗稱「臍」,以圓臍或尖臍分雌雄。桑田人善於捕撈和養殖膏蟹。蟹池築於榕江出海口附近,水溫鹽度適中,潮流暢通,水質優良,餌料豐富,適宜膏蟹的生長。將從海中捕到的青蟹,進行挑選分級,把已交配後卵巢漸趨發育成熟、體重約200克以上的雌蟹作苗種,投入蟹池養殖,經20天左右精心飼養管理,便長成膏蟹,這時蟹膏(卵巢)已擴大充滿甲殼邊緣,蟹背呈赤褐色,每隻體重在500克左右,便可收獲上市。
桑田膏蟹以膏紅肉肥、味香清甜、富含蛋白質馳名。
--------------------------------------------------------------------------------
篾 蟹
淡水和鹹淡水產蟹類。即溪蟹,舊稱石蟹。甲殼網,十足目,溪蟹科。棲息溪流旁或溪中石塊下。近似種類繁多,中國已發現的約有50多種。
潮汕常見品種為細齒溪蟹和鋸齒溪蟹,個體較小,頭胸甲背面稍隆起,額部後方有一對隆塊,其前面有皺紋或顆粒,腿窩後方下凹,隆線清晰,前側緣有小鋸齒。潮陽市的海門港、澄海市的萊蕪灣、饒平縣的黃岡河口等鹹淡水區常有發現。尤於暴雨過後為多,漁民在近海時有捕獲。
篾蟹經鹽漬,加入醬油、辣椒、蒜頭和味精調味,便可食用,為潮汕人喜愛的佐膳佳品。但篾蟹是人類肺吸蟲的中間宿主,為保障身體健康,食用時最好是煮熟再吃。
--------------------------------------------------------------------------------
扇 貝
海產雙殼貝類。屬瓣鰓網,扇貝科。因雙殼表面有放射肋成扇狀而得名。汕頭沿海分布的常見品種為華貴櫛孔扇貝。華貴櫛孔扇貝,殼近圓形,左殼較凸,右殼較平,殼色有紅、橙、紫等多色。殼表面有等粗的放射肋,肋上有小節;鉸合線處有略呈三角形耳,前耳比後耳大。內韌帶發達,足絲孔明顯,具細櫛齒。殼內面有與殼面相對應的肋和溝,鉸合線平直。生長於低潮線附近至300米水深的海底,以足絲附著於水流通暢的岩石或珊瑚礁及石礫沙質海域。汕頭底層拖網作業有捕獲,但數量少。扇貝是國內外主要高檔養殖品種,現國內作為養殖對象的種類有:櫛孔扇貝、華貴櫛孔扇貝、日本日月貝和從國外引進的海灣扇貝、蝦夷扇貝等。
扇貝的閉殼肌發達,干制的閉殼肌稱「干貝」,珍貴的海產品,經濟價值高。其殼可作為貝雕工藝品。
--------------------------------------------------------------------------------
大 蚝
貝殼類海產品。又稱水生,學名牡蠣,屬板鰓網,牡蠣棵。種類繁多,中國已發現的約20種。
潮汕沿海養殖的品種有近江牡蠣、長牡蠣和褶牡蠣等3種。是高蛋白、多營養素的活海鮮,有
「海底牛奶」之雅稱。養殖大蚝通常是:於每年立夏至小滿和立秋季節前後,在海灘上均勻有序投
放一列列石頭作為附著器,漲潮時蚝苗隨水而來,附著於石頭上而孳生;潮落潮漲,露而復浸,其
間須經常巡視,整理蚝石,清除敵害,至秋冬季節進行收獲。
--------------------------------------------------------------------------------
大澳珠蚶
貝殼類海產品,學名泥蚶,屬瓣鰓網、蚶科。肉供食用,味美可口。殼可作葯用,有「消血塊、化疾積」功效,也可燒制貝灰,或作陶瓷工業原料。潮汕泥蚶佳品除赤砂蚶外,便是大澳珠蚶。大澳人的祖先來自盛產泥蚶之鄉的福建莆田,世代養蚶,經驗豐富。所養泥蚶,粒小而圓,殼色紅赤,肉味鮮美,自清代上海辟為商埠以來,大澳人歲歲運蚶赴滬出賣,食客、餐館爭購,被譽為珠粒,乃易名珠蚶。大澳珠蚶形美質優,在潮汕吃法比較講究,用新瓦片置於小炭爐上燒焙,然後將蚶放於瓦片上,蚶受熱略開口,取而吃之,飲酒嚼蚶津津有味。
大澳珠蚶每年春初產卵,隨波漂到岸邊,附著於爛泥灘中,大澳人適時在鹹淡水交融的岸邊刮泥,將蚶苗連泥鏟起然後洗出蚶苗,放於小場護養,「冬至」前後,移放入中場,翌年冬季選取粒大的上市,小的移放大場,次年便成大蚶,其深匿、脫逸者成為巨蚶,內生蚶珠,為貴重葯材。
--------------------------------------------------------------------------------
赤 砂 蚶
貝殼類水產品,學名泥蚶,屬瓣鰓綱蚶科。兩殼大小相等,堅厚呈卵圓形,殼面有瓦龍狀放射肋,被褐色薄皮,殼內面白色。蚶肉含多量蛋白質和維生素B12,蚶血鮮紅,肉的邊沿有一金絲似的色線。
因產於潮陽市的河清鎮崗背村的赤砂埔而得名。赤砂埔位於濠江中游西岸,其表層覆蓋著赤色微砂,灘塗下面有白砂層,白砂層下有甘泉向上滲透,既有咸潮,又有淡水,所產泥蚶肉質鮮甜、嫩脆無鹹味、為潮汕泥蚶之佳品,暢銷毗鄰省市及港澳、東南亞等地。
--------------------------------------------------------------------------------
薄 殼
薄殼,學名尋氏肌蛤。貝類海產品,因殼薄故名。
它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灣或島嶼的灘塗中,喜群聚,常成片粘連在一起,用足絲(俗稱錠)附著於泥沙中。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有野生和人工放養兩種。潮汕首創養殖薄殼。其肉味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實,薄殼的全身都是寶。
薄殼米味道鮮美,是頗具潮汕特色的食品佐料,有較高的營養和經濟價值。
剔去肉的薄殼殼,既可燒成貝灰,用作建築材料;也可磨粉加工成動物飼料添加劑,是高級的輔助飼料。
加工薄殼米用過的湯水,經過濾可製成蚝油。泥錠泥水則是富含鈣質和高鹽度的有機肥料。
據悉,由於薄殼米加工技術性高勞動強度大,目前優秀技術工已越來越難找。希望這一古老而奇特的加工技術得以改良和發揚,讓薄殼米這一獨特的潮汕美味香飄海內外!
--------------------------------------------------------------------------------
花 蛤
貝殼類海產品,又稱花蚶,學名菲律賓蛤仔。
生活於近岸潮間帶的泥沙底中,在溫度5--35℃、比重1.01-1.028的海水中均能適應。每年10月至翌年7月為播苗季節,每畝播殼長0.5-0.7厘米的花蛤苗1500-2000公斤,養殖18個月左右,殼長可達4厘米以上,可行收獲。一般畝產3噸,高達8噸。
肉味鮮美,營養豐富。
--------------------------------------------------------------------------------
斑 魚
淡水產魚類,學名烏鱧,鱧科。
體略呈圓筒形,頭尖稍平扁,口大,牙尖利,背鰭和臀鰭均較長,腹鰭短小,胸鰭短圓,尾鰭圓形,體背側灰棕色或深褐色並間有黑色斑紋,腹部淡白色。棲息於淡水水域的底層,性兇猛,肉食性,主食魚蝦。
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口腔內有輔助呼吸器,能直接呼吸空氣,耐低氧。產卵期在5-7月。親魚將水草攪成環型的巢、產卵於其中,並加以守護,直至孵出再仔魚仍形影不離。
生長快,肉味鮮美,少骨刺,營養豐富,為人們視作滋補佳品,經濟價值較高。潮汕的山塘、水庫、河涌、池塘均有分布。鮮活斑魚可供出口。
--------------------------------------------------------------------------------
鯉 姑
淡水產魚類,學名鯉魚,鯉科。
體略側扁,腹圓,背鰭前方背部稍隆起,嘴邊有須2對,體青黃色,尾鰭下葉紅色,鱗大。棲息於淡水中的
底層,雜食性,生長迅速,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耐寒耐高溫、耐低氧。1齡性腺成熟,每年清明節前後產卵繁殖。
是山塘、水庫、河涌、池塘養殖和稻田養魚的主要品種。產量高,潮汕年產量約3000噸。一般體重達150克
便可食用。肉嫩、骨刺少,營養價值高。
--------------------------------------------------------------------------------
金 龍 魚
海洋魚類,俗稱紅瓜,學名大黃魚,石首魚科,黃魚屬。是中國四大海產之一。體長側扁,略呈橢圓形,體背側灰黃色,鱗中心灰褐色,側線下方各鱗多具發達的發光腺體,呈金黃色,故有黃花魚之稱。成魚一般體長40—50厘米。屬溫水性近海中下層魚類,厭強光,喜濁水,愛群棲,食性廣。對音響非常敏感,能利用體內的鰾伸縮振動發出聲音。漁民常藉此尋找魚群。南澳、汕頭港外、廣澳、海門、惠來對開近海均有產,每年9—11月為旺汛。
金龍魚經濟價值高,肉質細嫩,含蛋白質17.6%、脂肪0.8%,味鮮美。其鰾稱為金龍膠仔,富含蛋白質、脂肪、骨膠質、鈣、磷、鐵等成分,是高級的海珍和滋補品。潮汕民間常用金龍膠仔燉豬肚,作為產婦補品。
--------------------------------------------------------------------------------
黃 雀 魚
海洋魚類,又稱薄雀,學名黃鯽。鯡形目,鯷科,黃鯽屬。體扁薄,背圓鱗,易脫落。背部青綠色,體側
銀白色,腹鰭白色,尖端黃色,其他各鰭呈金黃色。一般體長14—16厘米,最長達20厘米。為暖水性近海魚類,
魚群有明顯晝沉夜浮的特性,上中下各水層均為棲息活動范圍,以浮游生物為食。潮汕沿海均有產,是掃蓮、
摻蓮、小圍網等淺海和近海作業的主要捕撈對象。有專門捕黃雀的黃雀蓮作業。漁期為每年2—3月。
黃雀魚體小肉薄,骨刺多,但味美,加工成「魚飯」或用油煎均極可口。還可腌咸後曬干遠銷外地。
--------------------------------------------------------------------------------
巴 浪 魚
海洋魚類,鱸形目,體呈紡錘形,稍側扁,被小圓鱗,側線直線部位被棱鱗。背部藍灰色,腹部銀白色,成魚一般體長20厘米,為暖水性海洋中上層魚類。喜結群洄遊於近海,有明顯的產卵集群和索餌集群的習性,又有晝夜在水層中作垂直移動的特性。趨光性強,是燈光圍網和機船拖網作業的主要捕撈對象。
成魚於每年春汛中、後期(3—5月)分批產卵,孵化成活的幼魚,於暑海(5—8月)成群洄遊於海灣、島嶼、岩礁周圍索餌覓食,為淺海作業的捕撈對象。
全年均可捕到,春汛旺發為3—5月,秋汛旺發為8—10月。是潮汕海洋捕撈的大宗產品,年捕撈量2萬噸。巴浪魚富含蛋白質,味道鮮美,將新鮮巴浪魚洗凈裝如小竹筐,蒸成熟魚,俗稱「魚飯」,是潮汕城鄉百姓喜愛的佐膳佳品。
--------------------------------------------------------------------------------
鹿 仔 魚
海洋魚類,是學名絨紋單角魨、絲鰭單角魨、叉尾單角魨、黃鰭馬面魨、綠鰭馬面魨等各種魚的總稱。為鱗魨科、單角魨亞科,單角魨屬和馬面魨屬。暖水性海洋中下層魚類。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全身被小鱗,第一背鰭成錐狀粗棘,腹鰭退化成一短棘。5—60米水深海區均有分布,漁場廣,汛期長,潮汕沿海幾乎全年均可捕到,拖網作業以每年2—4月和9—10月為旺漁期;淺海作業則以6—8月為旺季。
常獲品種有白皮鹿(絨紋單角魨)、烏皮鹿(絲鰭單角魨)、豬哥鹿(黃鰭馬面魨)。此外,還有鹿婆(獨角魨)、三腳鹿(三刺魨)等。而以白皮鹿和豬哥鹿為大宗。
鹿仔魚是高蛋白質低脂肪海洋經濟魚類,新鮮烹食,味道鮮美,骨較軟,肉中干骨刺,也有曬干製成干品或淡干品遠銷外地。
--------------------------------------------------------------------------------
鞋 底 魚
南海常見的經濟魚類,也稱龍舌魚,學名龍舌魚,學名舌鰨。鰈形目,鰨科,舌鰨屬。體側扁,呈舌狀,兩眼
在左側,口小,下位。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無胸鰭。體兩側均被小鱗。子魚兩眼對稱,營浮游生活,變態後右
眼移至左側,成魚轉為底棲生活,主食褐蝦、端足類和多毛類等。
廣泛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域,種類繁多。潮汕沿海均有產,是底拖網及刺網作業常見的捕撈品種。經濟價值較
高的寬體舌鰨,體長一般在24—31厘米,肉質細嫩,肉間無骨刺,含蛋白質 18.8%、脂肪13.3%,肉味鮮美,是出口創匯的海鮮之一。
--------------------------------------------------------------------------------
銀 魚
小型魚類,海淡水均有產。鯡目、銀魚科、銀魚屬。生活於淡水及沿岸近海上層水域,有從海洋溯河回遊的習性。體細長,無鱗,半透明。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頭扁平,眼大口大,吻長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頜等長,骨軟。熟品潔白如銀,故有銀魚之稱。以小型甲殼類為食料。
潮汕沿海的內灣有產,但量極少,價昂。以澄海的韓江出海口處出產的赤尾銀魚為聞名。是定置網、地拉網等作業的捕撈對象。不須開膛理魚,洗凈即可烹調,全身均可食用。銀魚曬干,味香,是送禮佳品,旅外僑胞視為家鄉特產,常帶出國。
--------------------------------------------------------------------------------
龍 蝦
甲殼類海產品,是海產名貴蝦類中最大的一種。
最大達3—4公斤。屬暖水性海洋蝦類,喜棲息於5—10米深的淺海岩礁間,善在海底爬行,不善游泳,行動遲緩,白晝潛伏,夜間活動尋食,是礁盤刺網作業的捕撈品種之一。
有一定資源,產量不高。南澳、饒平、潮陽、惠來等地沿海時有捕獲。常見品種為中國龍蝦和波紋龍蝦。體大肉多,含蛋白質16.4%、脂肪1.8%,還有與肌肉收縮有關的肌球蛋白、肌動球蛋白及甲胺。味道鮮美,歷來是宴席的佳餚。
--------------------------------------------------------------------------------
蝦 婆
甲殼類海產品,又稱琵琶蝦,學名多毛扇蝦。甲殼網,十足目。頭胸部平扁寬圓,側緣有鋸齒,腹部比較
短小、分節,尾成薄瓣狀,形似琵琶而得名。運動器官不發達,只能緩慢地在海底爬行,利用腹部的曲伸動作,
能作短距離的游動。
通常生活於50—150米深的海底,僅分布於暖海區。
潮汕漁民利用機拖作業常有獲,但資源少,產量低。肉質細嫩,味道不亞於龍蝦,是宴席佳品,也是出口的海鮮之一。
--------------------------------------------------------------------------------
蝦 姑
甲殼類海產品,又稱螳螂蝦,學名蝦姑。節肢動物門、甲殼網、口足目,蝦姑科。背腹略扁平,胸部有8對附肢,前5對為顎肢,齊向口邊,用於抓捕食物,故稱口足類。
眼有柄,背面有8條隆起線。生活於暖水近海沙泥底或岩礁間。白天潛伏,夜間爬行覓食。南海種類最多,已發現的有60多種,最大體長33厘米。潮汕沿海均有產。
為拖蝦網、拖網以及刺網作業兼捕品種,產品不多。肉和成熟卵巢味美,可鮮炒和油炸。新鮮蝦姑洗凈,用鹽和醬油腌漬,加上辣椒、蒜頭等調味品,是潮汕有名的小食之一。
--------------------------------------------------------------------------------
響 螺
貝殼類海產品,學名長辛螺,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有螺層,各層肩角突起,前端管長而稍為彎曲,螺頂尖長,殼面為茶褐色。喜棲息於鹽度較高的海底,每年7-8月產卵。
潮汕沿海機拖網作業時有捕獲,但資源少,所獲不多。其營養豐富,為宴席上較貴重的海味。可供出口。漁民常用其殼作吹號,聲音宏亮,故有響螺之稱。
--------------------------------------------------------------------------------
澎 菜
藻類海產品。學名紫菜,屬原紅藻網,紅毛藻科。是廣溫性海藻。中國沿海從南到北都有分布,大多生長於向北、東或東北面風浪較大的外海岩礁上。藻體呈薄膜狀,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味道鮮美。中國人很早就食用紫菜。按《本草綱目》記載,有「主治熱氣煩」,「凡癭結積塊之疾,宜常食紫菜……」。在防治高血壓、甲狀腺腫大、慢性咽喉炎、肺結核等都有一定療效,經濟價值很高。
澎菜是野生於南澎列島和勒門列島的紫菜,包括臨海懸崖石壁和海中礁石上的圓紫菜、皺紫菜。因兩列島位於東海和南海的交界處,寒暖流交融,溫度適宜,潮流暢通,水質優良,無污染,所產紫菜,呈褐黑色或褐綠色,菜片薄嫩而酥脆,味道鮮甜可口,被譽為澎菜。在生活史上分絲狀體和葉狀體兩個階段:4月初水溫逐漸升高以後,葉狀體邊緣成熟的果孢子囊放散出果孢子,葉狀體也逐漸腐爛。果孢子具有溶解碳酸鈣的能力,遇有石灰質岩礁,便鑽進去生長成絲狀體,度過夏天。10月初,水溫逐漸下降,絲狀體產生殼孢子,放散出來附著於岩礁上,約40天時間生長成葉狀體,便可多次采割。每年冬季,南澳漁民吊爬到臨海面的岩礁上進行采割,洗凈後做成直徑約25厘米、厚0.6厘米左右的片狀物,曬干而成商品紫菜。
F. 淡水裡有哪些生物
我國淡水魚類約有800餘種。其中,鯉科屬種最多,有4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二分之一;鯰科和鰍科的屬種也不少,兩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蝦虎科、鱧科合鰓科等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
在我國的淡水魚中,有些種類分布很廣,幾乎到處可見。如以水草為主要食料的草魚、鯿魚、三角魴、赤眼鱒(等;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鰱、鱅等;雜食性的鯉、鯽等;其他如花�、麥穗魚、達氏蛇�、銀鯝、�條魚、棒花魚、黃鱔、白鱔、花鰍、泥鰍、鯰魚以及常見兇猛魚類烏鱧、鱖魚、鱤等;此外還有性情溫和的肉食性魚類翹嘴紅鮊、蒙古紅鮊和青魚等。
除上述全國的廣布種外,各地水域中也有不少本地區的常見種類。我國東北黑龍江及其支流中的魚類約有90種,其中鯉科魚類約有50種。黑龍江由於地處溫帶和亞寒帶,多產冷水性魚類,經濟意義較大的常見種類有哲羅魚、細鱗魚、烏蘇里白鮭、北極茴魚、 鱘魚、達氏鰉、狗魚 及洄遊性的大麻哈魚等。此外尚有北方的特有種類亞洲胡瓜魚、北鰍、黑龍江杜文魚 、雜色杜文魚等。
隨著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溫帶魚類越來越多,冷水性魚類則逐漸減少。遼河水系約有魚類70種,其上游尚有北方種類;黃河水系約有140種,長江水系約有300種,二者的冷水魚類極少,除常見的青、草、鰱、鱅、鯿、魴、鳤、赤眼鱒、胭脂魚等重要經濟魚類外,還有鰣魚等特有種。
黃河、長江水系的上游和西北高原的一些河流,由於地形的原因,魚的種類很是特殊,如鯉科的裂腹魚屬有13種,裸裂尻魚屬有8種。本地特有種有花斑裸鯉、新疆重唇角、中華鋸倒刺䰾及白甲魚等。
珠江水系的魚類資源豐富,共約260餘種,除全國廣布種外,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魚,如波魚屬、大海鰱等,華南地區特有的種屬如鯪魚、傜山魚、四須盤�、直口鯪、唐魚 、華南鯉等。
我國西南部的高原河流,如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許多地段水流湍急,魚類資源一般。如鯉科的野鯪屬、東坡鯉屬、鯪屬等,鰍科的平鰭鰍屬、沙鰍屬、�科的外口鮡屬等,這些都與印度、緬甸、越南、泰國的種類相同。另外裂腹魚屬、裸裂尻魚屬,巴鰍屬都與西北高原的種類相同。
G. 淡水生物的植物有哪些
和動物相比,淡水植物的分布更加廣泛,很多淡水植物不僅出現在大陸的各個地方,還會出現在最遙遠的海洋島。一部分淡水植物採用了和淡水貝類一樣的移動方法,即附著在鳥類的腳上。飛禽類經常徘徊於池塘的污泥邊緣,它們如果突然受驚飛起,腳上大概極可能帶著泥土,而這些泥土裡就含著大量的淡水植物種子。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小試驗:他們在二月里從一個小池塘邊的水下三個不同地點取出三調羹污泥,這些污泥在乾燥以後只有六又四分之三盎司重;然後科學家們把這些污泥放在溫度、濕度都合適的地方,精心照顧了六個月,觀察從污泥中長出的植物,並且記錄它們的種類。結果非常驚人,那一小塊污泥里一共長出了537株植物。
此外,植物的種子即使被鳥類吃下去又拉出來,它們中的大部分也仍然能夠發芽。淡水魚類也會吃某些種類的種子,即使是很小的魚也會吞下相當大的種子,如黃睡蓮和眼子菜屬的種子。然後,鷺鷥或別的鳥吃了這些吃過種子的魚就等於也吃下了種子,在它們飛到遠方的池塘的時候,它們非常可能把適於發芽狀態的種子在成團的糞中排出。
知識鏈接-淡水植物
淡水植物種類很多,一些全部生活在水下,一些根扎在水下的土壤中,葉子及花則生長在水面上,還有一些則在水中漂浮。江河之中的淡水植物為避免被波浪沖走,將自己的根固定在土壤、沙子或石頭上。荷花等植物,根固定在水下土壤中,葉子與花則露出水面,以獲得更多的陽光及空氣。七彩萍等水生植物,沒有固定點,漂浮在水面上,這些植物生長迅速,有時會將整個水面覆蓋住。
通常,在水流平緩的河流湖泊中,水生植物種類較多,而湍急的江河中,水生植物往往不易存活。
H. 淡水生態系統中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動植物在線急急急急急急急!
淡水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是由環境條件決定的。淡水動物棲息在包括湖泊、池塘、河流等環境中,它們通常在水淹和根水生植物中生活在此產卵,以保證充分的溶氧供魚苗發育。
淡水動物:以鯉、鱅、鰱、鯽為代表的魚類;以白鰭豚為代表的水生哺乳動物和以河狸、水獺為代表的伴水生哺乳動物;以鱷魚、大鯢為代表的水生和伴水生爬行動物;多種昆蟲的幼蟲;蟹、蝦等節肢類動物;螺、蚌等軟體動物。
在我國淡水動物上千種,其中淡水魚類約有800餘種。鯉科屬種最多,有4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二分之一;鯰科和鰍科的屬種也不少,兩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蝦虎科、鱧科合鰓科等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
如以水草為主要食料的草魚、鯿魚、三角魴、赤眼鱒等;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鰱、鱅等;雜食性的鯉、鯽等;其他如麥穗魚、、銀鯝、棒花魚、黃鱔、白鱔、花鰍、泥鰍、鯰魚、哲羅魚、細鱗魚、烏蘇里白鮭、北極茴魚、 鱘魚、達氏鰉、狗魚、大麻哈魚等。以及常見兇猛魚類烏鱧、鱖魚、鱤等;此外還有性情溫和的肉食性魚類翹嘴紅鮊、蒙古紅鮊和青魚等。
I. 海底有哪些動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海里的動物:海蝦、海龜、海豚、鯨、海星。
1、海蝦
海蝦也稱紅蝦、赤蝦、大青蝦等,是水產、海產蝦的肉或全體的總稱。海蝦營養成分豐富,味道鮮美,可做食膳也可做為葯材使用。海蝦主要分布於黃海、渤海及長江口以北各海區,為中國特產。
在螃蟹和蝦等水生甲殼生物的真皮層中分布著大量的、多數呈青黑色的色素, 因此新鮮蝦蟹一般呈青色。蝦青素是萜烯類共軛長鏈抗氧化劑, 具有強抗氧化功能。
2、海龜
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隸屬龜鱉目、海龜科、海龜屬。廣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海龜北起山東、南至北部灣近海均有分布。長可達1米多,壽命最大為150歲左右。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如槳,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有一爪。
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主要以海藻為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到陸地上產卵,孵出幼體。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海龜適應在水中生活,四肢變成鰭狀,利於游泳。一般僅在繁殖季節離水上岸。雌龜將卵產在掘於沙灘的洞穴中。
3、海豚
海豚(學名:Delphinidae)具有齒鯨類典型的形態學性狀:紡錘形的身體;單個新月形的呼吸孔;頭骨套疊,上頜骨向後擴展與額骨重疊;顱頂偏左的不對稱;圓錐形或釘狀的齒等。各種間最明顯的變異與喙、上下頜、牙齒等攝食器官有關。
海豚是與鯨和鼠海豚密切相關的水生哺乳動物,大約於1千萬年前的中新世進化而成,廣泛生活在大陸架附近的淺海里,偶見於淡水之中。主要以魚類和軟體動物為食。
各種海豚構成了海豚科家族,該科是海洋哺乳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科,全球共17屬37種,中國有13屬18種。海豚有著看起來友善的形態和愛嬉鬧性格,在人類文化中一向十分受歡迎。
4、鯨
鯨分為兩類,一類是須鯨,一類是齒鯨。鯨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包含了大約98種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動物。中國海域就有30餘種。鯨的所有種類中除幾種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棲息於海洋。
鯨本身定義比較模糊,鯨可以包含所有鯨類,還有特定科的鯨類。鯨中還包括所有海豚。鯨主要分為兩個種類:須鯨(Mysticeti)和齒鯨(Odontoceti)。
J. 底棲生物有哪些
底棲生物是指任何在海底或海床附近的生命,在希臘語有「海的底部」的意思,有的時候底棲生物也會只在湖底或河底的生物,因此業屬於淡水生物學的一環,典型的棲地生物有海星、蚌類、海參、海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