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學機制是什麼意思
生物學機制是指生物機體結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其間發生的各種變化過程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相互關系。
❷ 高中生物中高考要求的生物學原理有哪些
1 細胞學原理
植物細胞增殖、分化及全能性的原理運用於植物組織培養。細胞膜流動性的原理運用於動物細胞融合、原生質體融合。細胞的全能性和細胞膜流動性原理運用於植物體細胞雜交。動物細胞融合和動物細胞培養的原理運用於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抑制DNA分子復制的化學葯物能抑制癌細胞分裂,運用於治療癌症。人工生物膜材料選擇透過性的特性,運用於海水淡化和污水凈化,以及透析型人工腎的研製。
2 生理學原理
2.1 酶的特性的原理
纖維素酶、果膠酶用於除去植物細胞壁,得到原生質體。胰蛋白酶處理動物組織分散細胞,可以得到單細胞懸浮液。蛋白質酶、脂肪酶、澱粉酶製成有助於消化的多酶片。添加蛋白質酶、脂肪酶、澱粉酶製成加酶洗衣粉,提高洗滌效果。高溫破壞酶的活性運用於高溫消毒法。酶的合成調節和酶的活性調節運用於微生物發酵過程的控制。
2.2 光合作用原理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農業生產上運用很廣。根據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提高光能利用率:延長光照時間、增大光合作用面積、控制光照強度、提供足夠的二氧化碳、確保礦質元素的供應。如生產上採取的一些具體措施:合理密植既能增大光合作用面積又能增加二氧化碳的供應,間種套種能增大光合作用面積,多施有機肥能提高二氧化碳的濃度又能增加土壤中的礦質元素,溫室內通過調節溫度控制光合作用,補充光照,合理施肥等等。
2.3 呼吸作用原理
根據生產和生活實際情況,一定的程度上控制細胞呼吸,包括增強或減弱。根據影響細胞呼吸的主要因素,如溫度、氧氣濃度、水分、酶激活劑和抑制劑等,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土壤鬆土,增加土壤中的氧氣,加強根細胞的呼吸作用。種子曬干保存,減少水分,降低呼吸作用。水果蔬菜低溫保鮮,降低呼吸作用。種子萌發前浸種——吸脹吸水,加強呼吸作用。溫室內夜間降低溫度,減弱細胞呼吸,減少有機物的消耗。無土栽培時在培養液中通入氧氣,促進根的呼吸作用。等等。
2.4 水分代謝原理
水分代謝過程中包含滲透作用原理、吸脹作用原理、蒸騰作用原理。根據這些原理有許多相應措施。例如,移栽幼苗時去掉部分葉片,減少水分蒸騰散失。帶土移栽保護幼根,有利於吸收水分。75%的酒精消毒的原理是讓微生物滲透失水而死亡。纖維素能吸脹吸水運用於製造吸水紙。根據不同植物的需水規律進行合理灌溉。
2.5 礦質代謝原理
礦質代謝是指植物體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吸收的選擇性原理,運用於合理施肥,以及農作物輪作提高土壤礦質元素利用率。溶液培養法原理運用於無土栽培技術。
2.6 人體三大有機物代謝原理
人體內三大有機物代謝的基礎知識與人體健康聯系緊密內容豐富。合理的營養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人體健康的基礎。具體列舉部分原理運用如下:磷酯是合成脂蛋白重要原料的原理,運用於多吃含卵磷脂的食物運用於預防脂肪肝。「少吃多動」減肥法。蛋白質在人體內不能貯存,以及人體需要八種必需氨基酸,運用於人體每天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人體細胞生長發育等生理活動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的原理,運用於食物要多樣化,不能偏食。
2.7 植物激素調節原理
生長素(包括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果實發育運用於培育無子番茄、辣椒、黃瓜。高濃度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甚至殺死植物的原理,運用於研製植物除草劑。生長素能促進扦插枝條生根運用於提高扦插枝條的成活率。生長素能保蕾保鈴,防止落花落果,運用於棉花保蕾保鈴。頂端優勢原理運用於園林修剪造型。
2.8 高等動物生命活動調節原理
激素調節的原理運用於治療內分泌失調症。例如,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注射性激素調整運動員的月經期。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的原理運用於訓練動物表演節目。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樞的原理,運用於搶救病人輸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氧氣。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的原理運用於研製止痛葯、鎮痛葯、安眠葯麻醉葯等。
3 遺傳學原理
3.1 遺傳的物質基礎原理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同生物的DNA化學組成相同,空間結構相似,可以進行拼接和重組。生物共用一套密碼子,同一種基因在不同的生物體內表達出來的蛋白質是相同的。這些基本原理都運用在基因工程之中。利用運載體上的標記基因的性狀容易觀察和檢測的特點,用來篩選含有目的基因(重組質粒)的受體細胞。
DNA分子雜交的原理運用於研製DNA探針。DNA探針是指用放射性標記或熒光分子標記的DNA片段(基因)。鑒定被測標本上的遺傳信息(鹼基排列順序)。
3.2 遺傳的基本規律原理
根據顯隱性關系和性狀分離的原理,在育種過程中得到的F1不能隨意丟棄。在F2中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選擇從F2開始。近親結婚會增加隱性遺傳病的發病率的原理運用於制定禁止近親結婚的法律依據。根據不同類型的遺傳病發病特點,推算後代患病的概率,進行遺傳咨詢。
3.3 生物變異原理
生物變異的原理主要運用於培育生物新品種。用人為的方法改變生物的遺傳物質,導致生物出現新的性狀,從中選擇出滿足人們需要的性狀,並加以培育,得到新品種。這是遺傳育種的總原理。具體有:基因突變(人工誘變)的原理運用於誘變育種。基因重組(DNA重組)的原理運用於雜交育種。染色體數目(整倍性減少)的變異的原理運用於單倍體育種。染色體數目(整倍性增加)的變異的原理運用於多倍體育種。不同物種生物的DNA重組的原理運用於基因工程育種。
4 生態學原理
4.1生態因素原理
光周期長短影響植物開花的原理,運用於調控植物開花時間和花期。光周期長短影響動物繁殖的原理,運用於控制人工飼養動物的繁殖。生物之間的天敵關系(捕食或寄生)的原理運用於生物防治害蟲。昆蟲趨光性的原理運用於利用黑光燈誘殺農業害蟲。(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原理,見生理學原理部分。)
4.2 種群特徵原理
掌握種群數量變化的規律,有利於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以及有害生物的防治。環境最大承載量(K值)運用於草原放牧量、池塘養殖量等的控制。種群數量在K/2值時是最佳捕撈時期。控制出生率的原理運用於我國制定計劃生育國策。性別比例和出生率的關系原理,運用於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個體破壞性別比例。
4.3 生態系統原理
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原理,運用於農田採取「除草、殺蟲、防病」的措施,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增強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的原理,運用於「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政策的制定。群落垂直結構和不同生物習性的差異的原理,運用於池塘的混合放養,稻田養魚,農作物套種等,提高空間利用率。根據物質循環使用,能量多級利用的原理,設計和發展生態農業。增加植被面積,綠化環境減輕溫室效應、煙塵、雜訊、酸雨等環境問題。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關系原理,嚴格控制外來物種的引進,以及海關的動植物檢疫。
5 免疫學原理
根據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的原理,在皮膚受傷擦破時要及時消毒,加以保護。人工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的原理,運用於免疫預防和免疫治療。例如,注射乙肝疫苗預防乙型肝炎,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過敏反應的相關原理的運用,為防止葯物過敏,注射之前要進行皮試,例如,注射青黴素。根據異體器官移植可能會產生排斥反應的原理,在器官移植之前,對供體和受體之間的組織相溶性抗原要進行檢測,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進行器官移植,並且可以通過使用免疫抑制葯物,減弱排斥反應。單克隆抗體特異性的原理運用於研製生物導彈。
❸ 「種植能源」的意思和生物學原理是什麼呀
種植專門用作能源的作物是一項受到人們密切注意的工作。其主要驅動力之一是能源危機。在能源危機中,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農業部門才意識到自己的作用。在這些國家,如果沒有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將會導致越來多的土地被荒廢。因此把部分農業用地轉為生產能源和工業品可能是比較現實的。然而,要想使農業用地生產能源和工業品這項工作取得成功,不僅要符合環境保護要求,而且經濟上還必須合理。現代化農業越來越依靠外部投入,特別是能源、肥料和農葯等高能商品的外部投入。生物質是指利用大氣、水、土地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各種有機體,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長的有機物質通稱為生物質。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廣義概念:生物質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為食物的動物及其生產的廢棄物。有代表性的生物質如農作物、農作物廢棄物、木材、木材廢棄物和動物糞便。狹義概念:生物質主要是指農林業生產過程中除糧食、果實以外的秸稈、樹木等木質纖維素(簡稱木質素)、農產品加工業下腳料、農林廢棄物及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禽畜糞便和廢棄物等物質。特點: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廣泛。
❹ 生物化學的原理
生物化學,顧名思義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進程的一門學科,常常被簡稱為生化。
它主要用於研究細胞內各組分,如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而對於化學生物學來說,則著重於利用化學合成中的方法來解答生物化學所發現的相關問題。
物質組成
生物體是由一定的物質成分按嚴格的規律和方式組織而成的。人體約含水55-67%,蛋白質15~18%,脂類 10~15%,無機鹽3~4% 及糖類1~2%等。從這個分析來看,人體的組成除水及無機鹽之外,主要就是蛋白質、脂類及糖類三類有機物質。其實,除此三大類之外,還有核酸及多種有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維生素、激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肽、核苷酸等。若從分子種類來看,那就更復雜了。以蛋白質為例,人體內的蛋白質分子,據估計不下100000種。這些蛋白質分子中,極少與其它生物體內的相同。每一類生物都各有其一套特有的蛋白質,它們都是些大而復雜的分子。其它大而復雜的分子,還有核酸、糖類、脂類等;它們的分子種類雖然不如蛋白質多,但也是相當可觀的。這些大而復雜的分子稱為「生物分子」。生物體不僅由各種生物分子組成,也由各種各樣有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所組成,足見生物體在組成上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大而復雜的生物分子在體內也可降解到非常簡單的程度。當生物分子被水解時,即可發現構成它們的基本單位,如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核酸中的核苷酸,脂類中脂肪酸及糖類中的單糖等。這些小而簡單的分子可以看作生物分子的構件,或稱作「構件分子」。它們的種類為數不多,在每一種生物體內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實際上,生物體內的生物分子僅僅是由不多幾種構件分子借共價鍵連接而成的。由於組成一個生物分子的構件分子的數目多,它的分子就大;因為構件分子不只一種,而且其排列順序又可以是各種各樣,由此而形成的生物分子的結構,當然就復雜。不僅如此,某些生物分子在不同情況下,還會具有不同的立體結構。生物分子的種類是非常多的。自然界約一百三十餘萬種生物體中,據估計總大約有種蛋白質及種核酸;它們都是由一些構件分子所組成。構件分子在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中,按一定的組織規律,互相連接,依次逐步形成生物分子、亞細胞結構、細胞組織或器官,最後在神經及體液的溝通和聯系下,形成一個有生命的整體。
❺ 生物學減肥原理是什麼誰知道!
就是對脂肪的調用 當有足夠的能量需求 糖原血糖以及肝糖不足或者無法利用時 身體分解脂肪以維持供能 比如一些葯劑阻斷了atp合成 那麼身體會選擇消耗脂肪 這就是無法利用 運動時能量消耗大 糖消耗太多不夠了 身體就消耗脂肪 當然有個前提 就是肌肉仍然有高壓工作的能力 並且氧攝取量充足
❻ 生物學原理 除了 遺傳學原理,分子生物學原理,細胞工程學原理還有什麼
1細胞學原理
2生理學原理(酶的特性的原理,光合作用原理,呼吸作用原理,水分代謝原理,礦質代謝原理,人體三大有機物代謝原理,動物和人的生命活動調節原理,高等動物的生命活動調節原理,昆蟲激素的原理及運用,其他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利用,植物激素調節原理)
3免疫學原理
4遺傳學原理(遺傳的物質基礎原理,遺傳的基本規律原理,生物變異原理)
5生態學原理(生態因素原理,種群特徵原理,生態系統原理)
❼ 生物學是什麼!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
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
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而後的生物學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 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
最上層的界,由懷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較多人接受;分別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從最上層的「界」開始到「種」,愈往下層則被歸屬的生物之間特徵愈相近。共有七大類,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7)生物學原理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生物在地球歷史中有著40億年左右的發展進化歷程。大約有1500萬種生物已經絕滅,它們的一些遺骸保存在地層中形成化石。
古生物學專門通過化石研究地質歷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學多偏重於對化石的分類和描述,來生物學領域的各個分支學科被引入古生物學,相繼產生古生態學、古生物地理學支學科。有人建議,以廣義的古生物生物學代替原來限於對化石進行分類描述的古生物學。
生物的類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個專門的學科來研究類群的劃分,這個學科就是分類學。林奈時期的分類以物種不變論為指導思想,只是根據某幾個鑒別特徵來劃分門類,習稱人為分類。
現代的分類是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根據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疏遠近進行分類,通稱自然分類。現代分類學不僅進行形態結構的比較,而且吸收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成就,進行分子層次的比較,從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進化中的相互關系。
生物學中有很多分支學科是按照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屬性、特徵或者生命過程來劃分的。
❽ 分子生物學的三條基本原理是什麼
1、構成生物體各類有機大分子的單體在不同生物中都相同;
2、生物體內一切有機大分子的建成都遵循共同的規則;
3、某一特定生物體所擁有的核酸及蛋白質分子決定了它的屬性。
❾ 初一生物學原理有哪些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
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6、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7、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課本26頁。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一、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葯;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葯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澱粉。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鬆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於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文庫
❿ 唱歌‖頭腔共鳴的生物學原理是什麼真的額頭會震動嗎,還是通過什麼傳導震動上去
人體有多個竅穴,在這諸多竅穴里,頭部有一個主要竅穴,就是「闕上」,指的是眉心。剛才提到了「竅門」,意思是用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去尋找通往「闕上」道路。人體的外部肌肉可以通過物理學來鍛煉,可以變得越來越強,但身體內的大多部分竅穴就不能利用物理學來鍛煉了,聲樂學習者,就得通過意識去帶動聲音去不斷的去體會位置。都說唱歌需要一定的天分,需要悟性。在聲樂學習中,需要意識的引導才能漸漸的體會到「闕上」外圍共鳴腔體的存在,才能通過聲音開辟一條新的路,送到共鳴腔。當聲音可以在腔體自由遊走的時候,那麼就已經具備一個專業歌者的基本條件了。
共鳴,也可以說成共振,這要通過意識的輔助來完成。我們的思維來源於大腦,每秒上千萬次的神經元細胞信息傳輸組成我們人類的思想,而載體是神經元中的生物微電流和化學反應。產生我們思考的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神經的反應誕生了生物微電流,在物理學上電子是非常細小的單位,它是構成了世界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物質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又像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點粒子,因此把它們稱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質的基本單元,各種不同的粒子互相振動,傳遞我們思想的神經元反應也正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粒子間的物理反應。大腦活動加劇了產生的粒子能量體無時無刻不在向周圍的物理空間發共振,這就是意識的作用,將意識化為橋梁,將聲音引導至共鳴腔,這個過程就是正確發聲方法的物理剖析過程。
早在十九世紀初,就有人發明了用聲帶的振動的方式來鍛煉頭部的各個竅穴,將發出的聲音做為鍛煉工具,在胸腹以及頭部的各個腔穴之間進行反復練習,到後來逐漸摸索出一套科學的發聲方法。後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和更新,最終編寫成了通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現在聲樂教學中所講的頭腔共鳴發聲法。在很多聲樂課上,老師會說:想像自己的聲音匯集在眉心,去點亮眉心的「小燈炮兒」,這就是意識的引導。所以說,學習唱歌是需要悟性的。很多人說頭部有二大共鳴區,分別在眉心與頭頂處,頭腔共鳴區在解剖學上根本看不出來,所以有人理解凡是頭腔里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被認為是共鳴腔,這么說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