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活性是什麼
1.生物活性是指能引起細胞正常機理發生改變的能力.
2.生物活性是指生物材料與活體骨產生化學鍵合的能力,是衡量生物材料的一個重要指標.
3.所謂生物活性是指FSH與特異性受體結合產生生物學效應的能刀.
生物活性物質,是指來自生物體內的對生命現象具體做法有影響的微量或少量物質。
㈡ 生物活性是指什麼
1.生物活性是指能引起細胞正常機理發生改變的能力.在未得到更多的可決定DNA生物活性數值的數據以前,每劑產品中含pg水平的非目的DNA是可接受的」 2.生物活性是指生物材料與活體骨產生化學鍵合的能力,是衡量生物材料的一個重要指標.1990年Kokubo等川首次報道了能在生物活性玻璃表面促進磷灰石形成的類似於人體血漿的模擬體液(Simu-lationbodyfluid,SBF) 3.所謂生物活性是指FSH與特異性受體結合產生生物學效應的能刀.測定陀H的生物活性,常用島體小鼠顆粒細胞測定法(GAEJ『\該方法的理論基礎在於,FSH與顆粒細胞受體結合後,激活芳香酶,誘導產生的E
生物活性物質,是指來自生物體內的對生命現象具體做法有影響的微量或少量物質。如: 有些食物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當與機體作用後能引起各種生物效應,稱為生物活性物質。它們種類繁多,有糖類、脂類、蛋白質多肽類、甾醇類、生物鹼、甙類、揮發油等等。它們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對人有的有利,有的有害。瑞士哲人和醫生Paracelsus認為,植物是人類食物和葯物的來源,也是毒物的來源,「所有食物都是毒物,沒有無毒性的食物,僅僅是量的多少左右了他們毒性的大小」。
㈢ 生物活性是什麼經常看到這詞,都它們用濫了,到底是
生物活性一般是指生物酶制劑具有發揮催化能力的程度。離開生物體的酶制劑只要沒有失活就還有活性,比如果膠酶,在吃火鍋的時候經常要用到果膠酶,就是利用它促進蛋白質的鍵的開裂,這樣使得肉類吃起來更軟。在洗衣粉裡面也經常提到酶制劑,但是那些酶制劑是人類利用現有科學和技術開發出來的人造酶。使得酶失去活性的有很多方面:高溫、強酸強鹼、紫外線照射、重金屬離子破壞、長時間存放自身失去酶活力等方面都有可能使酶制劑失去活性。
㈣ 簡述補體的生物學活性包括哪些方面
1、細胞毒及溶菌、殺菌作用
補體能溶解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等。當補體系統的膜攻擊單位C5~C9均結合到細胞膜上,細胞會出現腫脹和超威結構的改變,細胞膜表面出現許多直徑為8~12mm的圓形損害灶,最終導致細胞溶解。
補體還能溶解或殺傷某些革蘭氏陰性菌,如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及嗜血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一般不被溶解,這可能與細胞壁的結構特殊或細胞表面缺乏補體作用的底物有關。
2、調理作用
補體裂解產物C3b與細菌或其他顆粒結合,可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稱為補體的調理作用。C3裂解產生出的C3b分子,一端能與靶細胞(或免疫復合物)結合;其另一端能與細胞表面有C3b受體的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結合,在靶細胞與吞噬表面之間起到橋染作用,從而促進了吞噬。
LgG類抗體藉助於吞噬細胞表面的lgG-Fe受體也能起到調理作用;為區別於補體的調理作用而稱其為免疫(抗體)的調理作用。LgM類抗體本身起調理作用,但在補體參與下才能間接起到調理作用。
3、免疫粘附作用
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之後,可通過C3b而粘附到表面有C3b受體的紅細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細胞上,形成較大的聚合物,可能有助於被吞噬清除。
4、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在病毒與相應抗體形成的復合物中加入補體,則明顯增強抗體對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對宿主細胞的吸附和穿入。
近年來發現,不依賴特異性抗體,只有補體即可溶解病毒的現象。例如RNA腫瘤病毒及C型RNA病毒均可被靈長類動物的補體所溶解。據認為這是由於此類病毒包膜上的Cl受體結合Clq之後所造成的。
5、炎症介質作用
炎症也是免疫防禦反應的一種表現。感染局部發生炎症時,補體裂解產物可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吸引白細胞到炎症局部。
(4)生物活性包括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補體系統各成分通常多以非活性狀態存在於血漿之中,當其被激活物質活化之後, 才表現出各種生物學活性。補體系統的激活可以從C1開始;也可以越過C1、C2、C4,從C3開始。前一種激活途徑稱為經典途徑(classical pathway),或傳統途徑。
「經典」,「傳統」只是意味著人們早年從抗原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的過程來研究補體激活的機制時,發現補體系統是從C1開始激活的連鎖反應。從種系發生角度而言,旁路途徑是更為古老的、原始的激活途徑。
從同一個體而言,在尚未形成獲得性免疫,即未產生抗體之前,經旁路途徑激活補體,即可直接作用於入侵的微生物等異物,作為非特異性免疫而發揮效應。由於對旁路途徑的認識,遠遠晚在經典之後,加上人們先入為主觀念,造成了命名的不合理。
㈤ 生物活性物質包括哪些請舉例
這個太多啦。蛋白質,基因, 酶,核酸。等等等等啦
㈥ 什麼是生物活性物質
生物活性物質是指對人類高級生命活動具有調節功能的生理活性成分.小麥胚芽作為小麥生長發育的基礎,素有生命之源的美稱,不但營養價值極高,而且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
廣義上講,只要是對生物體具有某種活性的物質都可稱為生物活性物質.從狹義上講,一般指對人體及動物有葯理或其它生理活性、對昆蟲有殺滅活性或驅避活性、對雜草有殺滅活性等生物活性較強的物質
所謂生物活性物質是指對生物機體有特定活性功能的物質.生物型牙膏對潔齒固牙,保持口腔健康會發生特定的作用.目前生物型牙膏主要有含酶制劑、含抗體制劑和含其它生物活性制劑
㈦ 細菌的生物學活性包括哪些方面
[編輯]歷史
古細菌這個概念是1977年由Carl Woese和George Fox提出的,原因是它們在16SrRNA的系統發生樹上和其它原核生物的區別。這兩組原核生物起初被定為古細菌(Archaebacteria)和真細菌(Eubacteria)兩個界或亞界。Woese認為它們是兩支根本不同的生物,於是重新命名其為古菌(Archaea)和細菌(Bacteria),這兩支和真核生物(Eukarya)一起構成了生物的三域系統。
[編輯]古菌、細菌和真核生物
在細胞結構和代謝上,古菌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然而在基因轉錄這兩個分子生物學的中心過程上,它們並不明顯表現出細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古菌的轉譯使用真核的啟動和延伸因子,且轉譯過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結合蛋白和TFIIB。
古菌還具有一些其它特徵。與大多數細菌不同,它們只有一層細胞膜而缺少肽聚糖細胞壁。而且,絕大多數細菌和真核生物的細胞膜中的脂類主要由甘油酯組成,而古菌的膜脂由甘油醚構成。這些區別也許是對超高溫環境的適應。古菌鞭毛的成分和形成過程也與細菌不同。
Image:PhylogeneticTree.jpg 基於rRNA序列的系統發生樹,顯示了可明顯區別的三支:細菌(Bacteria)、古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karya)[編輯]生境
很多古菌是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一些生存在極高的溫度(經常100℃以上)下,比如間歇泉或者海底黑煙囪中。還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環境或者高鹽、強酸或強鹼性的水中。然而也有些古菌是嗜中性的,能夠在沼澤、廢水和土壤中被發現。很多產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動物的消化道中,如反芻動物、白蟻或者人類。古菌通常對其它生物無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
[編輯]形態
單個古菌細胞直徑在0.1到15微米之間,有一些種類形成細胞團簇或者纖維,長度可達200微米。它們可有各種形狀,如球形、桿形、螺旋形、葉狀或方形。它們具有多種代謝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鹽桿菌可以利用光能製造ATP,盡管古菌不能像其他利用光能的生物一樣利用電子鏈傳導實現光合作用。
[編輯]進化和分類
從rRNA進化樹上,古菌分為兩類,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廣古菌(Euryarchaeota)。另外未確定的兩類分別由某些環境樣品和2002年由Karl Stetter發現的奇特的物種納古菌(Nanoarchaeum equitans)構成。
Woese認為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各代表了一支具有簡單遺傳機制的遠祖生物的後代。這個假說反映在了「古菌」的名稱中(希臘語archae為「古代的」)。隨後他正式稱這三支為三個域,各由幾個界組成。這種分類後來非常流行,但遠組生物這種思想本身並未被普遍接受。一些生物學家認為古菌和真核生物產生於特化的細菌。
古菌和真核生物的關系仍然是個重要問題。除掉上面所提到的相似性,很多其他遺傳樹也將二者並在一起。在一些樹中真核生物離廣古菌比離泉古菌更近,但生物膜化學的結論相反。然而,在一些細菌,(如棲熱袍菌)中發現了和古菌類似的基因,使這些關系變得復雜起來。一些人認為真核生物起源於一個古菌和細菌的融合,二者分別成為細胞核和細胞質。這解釋了很多基因上的相似性,但在解釋細胞結構上存在困難。
目前有22個古菌基因組已經完全結束了測序,另外15個的測序工作正在進行中。[1]
[編輯]參見
古菌分類表
[編輯]補充
20世紀70年代,卡爾·烏斯(Carl Woese)博士率先研究了原核生物的進化關系。他沒有按常規靠細菌的形態和生物化學特性來研究,而是靠分析由DNA序列決定的另一類核酸---核糖核酸(RNA)的序列分析來確定這些微生物的親緣關系。我們知道,DNA是通過指導蛋白質合成來表達它決定某個生物個體遺傳特徵的,其中必須通過一個形成相應RNA的過程。並且蛋白質的合成必須在一種叫做核糖核蛋白體的結構上進行。因此細胞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核糖核蛋白體,它是細胞中一種大而復雜的分子,它的功能是把DNA的信息轉變成化學產物。核糖核蛋白體的主要成分是RNA,RNA和DNA分子非常相似,組成它的分子也有自己的序列。
由於核糖核蛋白體對生物表達功能是如此重要,所以它不會輕易發生改變,因為核糖核蛋白體序列中的任何改變都可能使核糖核蛋白體不能行使它為細胞構建新的蛋白質的職責,那麼這個生物個體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我們可以說,核糖核蛋白體是十分保守的,它在數億萬年中都盡可能維持穩定,沒有什麼改變,即使改變也是十分緩慢而且非常謹慎。這種緩慢的分子進化速率使核糖核蛋白體RNA的序列成為一個破譯細菌進化之謎的材料。烏斯通過比較許多細菌、動物、植物中核糖核蛋白體的RNA序列,根據它們的相似程度排出了這些生物的親緣關系。
烏斯和他的同事們研究細菌的核糖核蛋白體中RNA序列時,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微小生物都是親戚。他們發現原來我們以為同是細菌的大腸桿菌和能產生甲烷的微生物在親緣關繫上竟是那麼不相干。它們的RNA序列和一般細菌的差別一點也不比與魚或花的差別小。產甲烷的微生物在微生物世界是個異類,因為它們會被氧氣殺死,會產生一些在其它生物中找不到的酶類,因此他們把產生甲烷的這類微生物稱為第三類生物。後來又發現還有一些核糖核蛋白體RNA序列和產甲烷菌相似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能夠在鹽里生長,或者可以在接近沸騰的溫泉中生長。而我們知道,早期的地球大氣中沒有氧氣,而含有大量氨氣和甲烷,可能還非常熱。在這樣的條件下植物和動物無法生存,對這些微生物卻非常合適。在這種異常地球條件下,只有這些奇異的生物可以存活,進化並在早期地球上占統治地位,這些微生物很可能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
因此,烏斯把這類第三生物定名為古生菌(Archaea),成為和細菌域、真核生物域並駕齊驅的三大類生物之一。他們開始還沒有如此大膽,只是稱為古細菌(Archaebacteria),後來他們感到這個名詞很可能使人誤解是一般細菌的同類,顯不出它們的獨特性,所以乾脆把「bacteria」後綴去掉了。這就是古生菌一詞的來由。
[編輯]補充
古菌的發現
人們對古菌的興趣並非始於1970年代。古菌一些奇特的生活習性和與此相關的潛在生物技術開發前景,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許多人的注意。古菌常被發現生活於各種極端自然環境下,如大洋底部的高壓熱溢口、熱泉、鹽鹼湖等。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古菌代表著生命的極限,確定了生物圈的范圍。例如,一種叫做熱網菌(Pyrodictium)的古菌能夠在高達113℃的溫度下生長。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高生物生長溫度。近年來,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人們發現,古菌還廣泛分布於各種自然環境中,土壤、海水、沼澤地中均生活著古菌。
目前,可在實驗室培養的古菌主要包括三大類:產甲烷菌、極端嗜熱菌和極端嗜鹽菌。產甲烷菌生活於富含有機質且嚴格無氧的環境中,如沼澤地、水稻田、反芻動物的反芻胃等,參與地球上的碳素循環,負責甲烷的生物合成;極端嗜鹽菌生活於鹽湖、鹽田及鹽腌製品表面,它能夠在鹽飽和環境中生長,而當鹽濃度低於10%時則不能生長;極端嗜熱菌通常分布於含硫或硫化物的陸相或水相地質熱點,如含硫的熱泉、泥潭、海底熱溢口等,絕大多數極端嗜熱菌嚴格厭氧,在獲得能量時完成硫的轉化。
盡管生活習性大相徑庭,古菌的各個類群卻有共同的、有別於其他生物的細胞學及生物化學特徵。例如,古菌細胞膜含由分枝碳氫鏈與D型磷酸甘油,以醚鍵相連接而成的脂類,而細菌及真核生物細胞膜則含由不分枝脂肪酸與L型磷酸甘油,以酯鍵相連接而成的脂類。細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古菌細胞壁不含肽聚糖。
有趣的是,雖然與細菌相似,古菌染色體DNA呈閉合環狀,基因也組織成操縱子(操縱子為原核生物基因表達和調控的基本結構單位,生物活性相關的基因常以操縱子的結構形式協調基因表達的開啟和關閉),但在DNA復制、轉錄、翻譯等方面,古菌卻具有明顯的真核特徵:採用非甲醯化甲硫氨醯tRNA作為起始tRNA,啟動子、轉錄因子、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均與真核生物的相似。
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古菌與細菌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與兩者表現在系統發育學方面親緣關系的疏遠是一致的。
二分法和三域學說
地球上究竟有幾種生命形式?當亞里士多德建立生物學時,他用二分法則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顯微鏡的誕生使人們發現了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細菌在細胞結構上與動植物的最根本差別是,動植物細胞內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主要儲存於此,而細菌則沒有細胞核,DNA游離於細胞質中。由於動物與植物的差別小於它們與細菌的差別,沙東(E. Chatton)於1937年提出了生物界新的二分法則,即生物分為含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和不含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動植物屬於真核生物,而細菌屬於原核生物。
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以後,生物學家便開始建立基於進化關系而非表型相似性的分類系統,即所謂系統發育分類系統。可是,由於缺乏化石記錄,這種分類方法長期未能有效運用於原核生物的分類。1970年代,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伍斯終於在這方面獲得了意義重大的突破。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每種生物細胞中的信息分子(核酸和蛋白質)的序列均不斷發生著突變。許多信息分子序列變化的產生在時間上是隨機的,進化速率相對恆定,即具有時鍾特性。因此,物種間的親緣關系可以用它們共有的某個具有時鍾特性的基因或其產物(如蛋白質)在序列上的差別來定量描述。這些基因或其產物便成了記錄生物進化歷程的分子記時器(chronometer)。顯然,這種記錄生物系統發育歷程的分子記時器應該廣泛分布於所有生物之中。基於這一考慮,伍斯選擇了一種名為小亞基核糖體核酸(SSU rRNA)的分子,作為分子記時器。這種分子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機器——核糖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蛋白質合成又是幾乎所有生物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把SSU rRNA分子作為分子記時器是合適的。
在比較了來自不同原核及真核生物的SSU rRNA序列的相似性後,伍斯發現原先被認為是細菌的甲烷球菌代表著一種既不同於真核生物,也不同於細菌的生命形式。考慮到甲烷球菌的生活環境可能與生命誕生時地球上的自然環境相似,伍斯將這類生物稱為古細菌。據此,伍斯於1977年提出,生物可分為三大類群,即真核生物、真細菌和古細菌。基於SSU rRNA分析結果的泛系統發育(進化)樹隨後誕生了。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進化樹上的第一次分叉產生了真細菌的一支和古細菌/真核生物的一支,古細菌和真核生物的分叉發生在後。換句話說,古細菌比真細菌更接近真核生物。
據此,1990年伍斯提出了三域分類學說:生物分為真核生物、真細菌和古細菌三域,域被定義為高於界的分類單位。為突出古細菌與真細菌的區別,伍斯將古細菌更名為古菌。真細菌改稱細菌。三域學說使古菌獲得了與真核生物和細菌等同的分類學地位。
自誕生之日起,伍斯的三域學說便遭到部分人,特別是微生物學領域外的人反對。反對者堅持認為:原核與真核的區分是生物界最根本的、具有進化意義的分類法則;與具有豐富多樣性表型的真核生物相比,古菌與細菌的差異遠沒有大到需要改變二分法則的程度。但在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組序列測定完成前的近20年中,採用多種分子記時器進行的系統發育學研究一再證明,古菌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形式。
三域學說的第一個基因組學證據
盡管對古菌已有了上述認識,當人們第一次面對詹氏甲烷球菌的全基因組序列時,還是大吃了一驚。詹氏甲烷球菌共有1738個基因,其中人們從未見過的基因竟佔了56%!相比之下,在這之前完成測序的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和生殖道枝原體(Mycoplasma genitalium)基因組中未知基因僅佔20%左右。於是人們終於在基因組水平上認識到,古菌是一種嶄新的生命形式。
更有趣的是,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組中占總數44%的那些功能或多或少已經知道的基因似乎勾勒出了古菌與另兩類生物之間的進化關系:古菌在產能、細胞分裂、代謝等方面與細菌相近,而在轉錄、翻譯和復制方面則與真核生物類似。換言之,一個生活在大洋底部熱溢口處的、習性古怪的微生物,在遺傳信息傳遞方面竟有著與人(而不是與人的消化道中細菌)相似的基因!在贊嘆生命奇妙的同時,許多人開始歡呼三域學說的最終確立。美國《科學》周刊在把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組序列測定工作列為1996年度重大科學突破之一時宣稱,這一成果使圍繞三域學說的爭論差不多可以結束了。
對伍斯進化樹的新挑戰
就在古菌的懸念似乎行將消失時,接踵而來的新發現卻使人們重新陷入困惑之中。各類完整的微生物基因組序列一個接一個出現在人們輕點滑鼠便可查閱的資料庫中,在已發表的18種生物基因組序列中,古菌的佔了4個。採用更靈敏的方法對這些基因組(包括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組)進行分析,得到了令人吃驚的結果: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組中只有30%(不是先前估計的半數以上)的基因編碼目前未知的功能,這與細菌基因組相近。古菌的神秘性和獨特性因此減少了許多。
對三域學說更為不利的是,在詹氏甲烷球菌的那些可以推測功能的基因產物(蛋白質)中,44%具有細菌蛋白特徵,只有13%的像真核生物的蛋白質。在另一個古菌,嗜熱鹼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 thermoaotutrophicum)的基因組中也有類似情況。因此,從基因組比較的數字上看,古菌與細菌間的差異遠小於古菌與真核生物間的差異,不足以說服三域學說的反對者。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利用同一生物中不同基因對該物種進行系統發育學定位常常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近,一種能在接近沸點溫度下生長的細菌(Aquifex aeolicus)的基因組序列測定完成。對該菌的幾個基因進行的系統發育學研究表明:如果用參與細胞分裂調控的蛋白質FtsY作為分子記時器,該菌與伍斯進化樹上位於細菌分枝的一個土壤細菌——枯草芽孢桿菌相近;如果以一種參與色氨酸合成的酶為准,該菌應屬於古菌;而當比較該菌和其他生物的合成胞苷三磷酸(DNA的基本結構單位之一)的酶時,竟發現古菌不再形成獨立的一群。看來不同的基因似乎在訴說不同的進化故事。那麼,古菌還能是獨特的、統一的生命形式嗎?
屬於真核生物的啤酒酵母基因組序列測定完成後,三域學說遇到了更大危機。酵母細胞核基因中,與細菌基因有親緣關系的比與古菌有親緣關系的多一倍。有人還對在三種生命形式中都存在的34個蛋白質家族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17個家族來源於細菌,只有8個顯示出古菌與真核生物的親緣關系。
如果伍斯進化樹正確、古菌與真核生物在進化歷程中的分歧晚於兩者與細菌的分歧的話,那麼怎樣才能解釋上面這些結果呢?
根據細胞進化研究中流行的內共生假說,真核細胞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的產生源於細菌與原真核生物在進化早期建立的內共生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真核細胞提供穩定的微環境,內共生體(細菌)則提供能量,久而久之,內共生體演變為細胞器。真核生物細胞核中一部分源於細菌的基因可能來自線粒體,這些為數不多的基因通常編碼重新運回線粒體的蛋白質分子。可是,現在發現許多源於細菌的核基因編碼那些在細胞質、而不是線粒體中起作用的蛋白質。那麼,這些基因從何而來呢?顯然,內共生假說已不足以挽救伍斯進化樹。
不過,伍斯進化樹也不會輕易倒下,支撐它的假說依然很多。最近,有人提出了新版的「基因水平轉移」假說。根據這個假說,基因組的雜合組成是進化過程中不同譜系間發生基因轉移造成的。一種生物可以採用包括吞食等方式獲得另一種、親緣關系也許很遠的生物的基因。伍斯推測,始祖生物在演化形成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大譜系前,生活於可以相互交換基因的「公社」中,來自這個「史前公社」的生物可能獲得了不同的基因遺產。這一切使得進化樹難以枝杈分明。不過,伍斯相信,基於SSU rRNA的進化樹在總體上是正確的,三種生命形式是存在的。
爭 論 在 繼 續
三年前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組序列的發表,似乎預示著一場延續了20多年的、關於地球上到底有幾種生命形式的爭論的終結。古菌似乎被認定為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如今,僅僅過了三年,即使最樂觀的人都無法預料伍斯進化樹的命運。這場仍在繼續的爭論中,盡管古菌的分類地位遭到質疑,但古菌這一生命形式的獨特性依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
目前,古菌研究正在世界范圍內升溫,這不僅因為古菌中蘊藏著遠多於另兩類生物的、未知的生物學過程和功能,以及有助於闡明生物進化規律的線索,而且因為古菌有著不可估量的生物技術開發前景。古菌已經一次又一次讓人們吃驚,可以肯定,在未來的歲月中,這群獨特的生物將繼續向人們展示生命的無窮奧秘。
江蠛頎沔群樂帕章篤坡贍溶奇後民坳辟瑟甯此靚
㈧ 生物活性是什麼意思
1.生物活性是指能引起細胞正常機理發生改變的能力.在未得到更多的可決定DNA生物活性數值的數據以前,每劑產品中含pg水平的非目的DNA是可接受的」
定義來源
2.生物活性是指生物材料與活體骨產生化學鍵合的能力,是衡量生物材料的一個重要指標.1990年Kokubo等川首次報道了能在生物活性玻璃表面促進磷灰石形成的類似於人體血漿的模擬體液(Simu-lationbodyfluid,SBF)
定義來源
3.所謂生物活性是指FSH與特異性受體結合產生生物學效應的能刀.測定陀H的生物活性,常用島體小鼠顆粒細胞測定法(GAEJ『\該方法的理論基礎在於,FSH與顆粒細胞受體結合後,激活芳香酶,誘導產生的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