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地化循環有哪些特點

生物地化循環有哪些特點

發布時間:2022-08-03 23:44:32

⑴ 地球化學循環物質循環是一個開放式循環嗎

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物質循環
水循環
一、物質流的重要性及其特點
二、物質循環的基本概念
物質循環的一般模式
碳素循環
氮循環
磷循環
四、生態系統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五、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調控原則
一、物質流的重要性及其特點
(一)重要性
1.形成生物體的必需原料
2.生物進行生理生化活動的基礎
3.能量流動的載體
(二)特點
1.物質是循環的
2.物質是多種多樣的
3.物質是由元素組成
(三)物質元素的分類
1.能量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 a、M g、P、K、N a、S
3.微量元素:C u、Z n、B、M n、M o、A l、F、l、S i、C l
二.物質循環的基本概念(一)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物質循環的基本形式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和營養物質在自然動力和生命動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內,乃至整個生物圈裡,沿著特定的途徑從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到環境,不斷地進行流動和循環,就構成了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簡稱生物地化循環。1.地質大循環,時間長、范圍廣,是閉合式循環 2.生物小循環:時間短、范圍小,是開放式循環
二、物質循環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物質循環的基本形或
1.地質大循環
2.生物小循環
(二)物質循環的庫與循環類型
1.儲存庫
2.交換庫
氣體型循環
沉積型循環
(三)周轉率和周轉期
1.周轉率R=Fi/S=F o/S
2.周轉期T=1/R
三、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物質循環
(一)農業生態系統循環的一般模式
M.J.F r i s s e,1976年
植物庫
燃燒
呼吸
收獲
吸收
種子
幼苗
動物庫
飼料等
土壤庫
遺留、種子
生物固氮
吸收
流失
淋溶
揮發
呼吸
飼料
墊土
殘體排泄物
產品
呼吸
氨化
肥料
灌溉
模式

⑵ 什麼是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環境中各種元素沿著特定的路線運動,由周圍環境進入生物體,最後回到環境中,各種元素運動路線所包含著的活有機體的有機階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學性質所決定的、無生命的階段所組成的循環運動過程,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biogeochemical cycle
又稱生物地球化學旋迴。在地球表層生物圈中,生物有機體經由生命活動,

從其生存環境的介質中吸取元素及其化合物(常稱礦物質),通過生物化學作用轉化為生命物質,同時排泄部分物質返回環境,並在其死亡之後又被分解成為元素或化合物(亦稱礦物質)返回環境介質中。這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還包括從一種生物體(初級生產者)到另一種生物體(消耗者)的轉移或食物鏈的傳遞及效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684657.htm

⑶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有什麼特性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irculationofmaterials)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cycle),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周期性循環。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個基本過程。它們使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之間和各種組成成分之間組織為一個完整的功能單位。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性質不同,能量流經生態系統最終以熱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動是單方向的,因此,生態系統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獲得能量;而物質的流動是循環式的,各種物質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環境。同時兩者又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可以用庫和流通率兩個概念加以描述。庫(pools)是由存在於生態系統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數量的某種化學物質所構成的。這些庫藉助於有關物質在庫與庫之間的轉移而彼此相互聯系。物質在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或體積)和單位時間的移動量就稱為流通率(fluxrates)。一個庫的流通率(單位/d)和該庫中的營養物質總量之比即周轉率(turnoverrates),周轉率的倒數為周轉時間(turnovertimes)。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可分為水循環(watercycles)、氣體型循環(gaseouscycles)和沉積型循環(sedimentarycycles)三大類型。水循環的主要路線是從地球表面通過蒸發進入大氣圈,同時又不斷從大氣圈通過降水而回到地球表面,氫和氧主要通過水循環參與生物地化循環。在氣體型循環中,物質的主要儲存庫是大氣和海洋,其循環與大氣和海洋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全球性,循環性能最為完善。屬於氣體型循環的物質有O2、CO2、N、Cl、Br、F等。參與沉積型循環的物質,主要是通過岩石風化和沉積物的分解轉變為可被生態系統利用的物質。它們的主要儲存庫是土壤、沉積物和岩石。循環的全球性不如氣體型循環明顯,循環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屬於沉積性循環的物質有P、K、Na、Ca、Ng、Fe、Mn、I、Cu、Si、Zn、Mo等。其中P是較典型的沉積型循環元素。氣體型循環和沉積型循環都受到能流的驅動,並都依賴於水循環。

生物地化循環是一種開放的循環,其時間跨度較大。對生態系統來說,還有一種在系統內部土壤、空氣和生物之間進行的元素的周期性循環,稱生物循環(biocycles)。養分元素的生物循環又稱為養分循環(nutrientcycling),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過程:吸收(absorption),即養分從土壤轉移至植被;存留(retention),指養分在動植物群落中的滯留;歸還(return),即養分從動植物群落回歸至地表的過程,主要以死殘落物、降水淋溶、根系分泌物等形式完成;釋放(release),指養分通過分解過程釋放出來,同時在地表有一積累(accumulation)過程;儲存(reserve),即養分在土壤中的貯存,土壤是養分庫,除N外的養分元素均來自土壤。其中,吸收量=存留量+歸還量。

⑷ 生物系統的物質循環具有什麼特點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又稱為生物地化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個基本過程,正是這兩個基本過程使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之間和各種成分(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之間組織成為一個完整的功能單位。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性質不同,能量流經生態系統最終以熱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動是單方向的,因此生態系統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獲得能量。而物質的流動是循環式的,各種物質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環境。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藉助於生物之間的取食過程而進行的,但這兩個過程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因為能量是儲存在有機分子鍵內,當能量通過呼吸過程被釋放出來用以作功的時候,該有機化合物就被分解並以較簡單的物質形式重新釋放到環境中去。
生物地化循環可以用「庫」(
pools
)和「流通率」(
flux
rates
)兩個概念加以描述。庫是由存在於生態系統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數量的某種化學物質所構成的,如在一個湖泊生態系統中,水體中磷的含量可以看成是一個庫,浮游植物中的磷含量是第二個庫。這些庫藉助有關物質在庫與庫之間的轉移而彼此相互聯系。物質在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和單位時間的移動量就稱為流通率。營養物質在生態系統各個庫之間的流通量和輸入輸出生態系統的流通量可以有多種表達方法。為了便於測量和使其模式化,流通量通常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或體積)內通過的營養物質的絕對值來表達,為了表示一個特定的流通過程對有關各庫的相對重要性,用周轉率(
turnover
rates
)和周轉時間(
turnover
times
)來表示更為方便。周轉率就是出入一個庫的流通率(單位/天)除以該庫中的營養物質總量:
周轉率
=
流通率/庫中營養物質總量
周轉時間就是庫中的營養物質總量除以流通率,即:
周轉時間
=
庫中營養物質總數/流通率
周轉時間表達了移動庫中全部營養物質所需要的時間。周轉率越大,周轉時間就越短。大氣圈中二氧化碳的周轉時間大約是一年多一些(主要是光合作用從大氣圈中移走二氧化碳),大氣圈中分子氮的周轉時間約近
100
萬年(主要是某些細菌和藍綠藻的固氮作用),而大氣圈中水的周轉時間只有
10.5
天,也就是說大氣圈中所含的水分一年要更新大約
34
次。又如:海洋中主要物質的周轉時間,硅最短,約
8000
年,鈉最長,約
2.06
億年,由於海洋存在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這些年限,所以海洋中的各種物質都已被更新過許多次了。從各種途徑進入海洋的物質,主要靠海洋的沉積作用和其他一些規模較小的過程所平衡。
生物地化循環在受人類干擾以前,一般是處於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這就意味著對主要庫的物質輸入必須與輸出達到平衡。當然,這種平衡不能期望在短期內達到,也不能期望在一個有限的小系統內實現。生態演替過程顯然是一個例外,但對於一個頂極生態系統、一個主要的地理區域和整個生物圈來說,各個庫的輸入和輸出之間必須是平衡的。例如,大氣中主要氣體(氧、二氧化碳和氮)的輸入和輸出都是處於平衡狀態的,海洋中的主要物質也是如此。

⑸ 生物地化循環的類型

生物地化循環可分為三大類型,即水循環、氣體型循環( gaseous cycles )和沉積型循環( sedimentary cycles )。 在氣體型循環中,物質的主要儲存庫是大氣和海洋,其循環與大氣和海洋密切相聯,具有明顯的全球性,循環性能最為完善。凡屬於氣體型循環的物質,其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氣體形式參與循環過程,屬於這類的物質有氧、二氧化碳、氮、氯、溴和氟等。 參與沉積型循環的物質,其分子或化合物絕無氣體形態,這些物質主要是通過岩石的風化和沉積物的分解轉變為可被生態系統利用的營養物質,而海底沉積物轉化為岩石圈成分則是一個緩慢的、單向的物質移動過程,時間要以數千年計。這些沉積型循環物質的主要儲存庫是土壤、沉積物和岩石,而無氣體形態,因此這類物質循環的全球性不如氣體型循環表現得那麼明顯,循環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屬於沉積型循環的物質有磷、鈣、鉀、鈉、鎂、鐵、錳、碘、銅、硅等,其中磷是較典型的沉積型循環物質,它從岩石中釋放出來,最終又沉積在海底並轉化為新的岩石。 氣體型循環和沉積型循環雖然各有特點,但都受到能流的驅動,並都依賴於水的循環。

⑹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特點 另一個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徵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特點:循環性,全球性。
所以物質循環也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徵:1.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環境的生態系統
3.城市是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運轉快的開放系統
4.城市是依賴性很強,獨創性很差的生態系統
總之,城市是一個需要輸入大量糧食、水、燃料、原料,同時輸出大量的產品和廢物的開放系統,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一一轉化一一輸出」運轉效率很高。生態系統所具有的自然調節和保持平衡功能在城市生態系統中顯得很弱。城市需要不斷的人為干預來維持系統的平衡。

⑺ 何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為了生存不僅需要能量,也需要物質。物質是化學能量的運載工具,又是有機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進行的生物化學過程的結構基礎。假如沒有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能量就會自由散失,不能沿著食物鏈轉移;假如沒有物質滿足有機體生長發育的需要,生命就會停止。

生物有機體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化學元素有40多種,其中氧、碳、氫、氮被稱為基本元素,佔全部原生質的97%以上,是生物大量需要的;鈣、鎂、磷、鉀、硫、鈉等被稱為大量營養元素,生物需要量相對較多;銅、鋅、硼、錳、鈷、鐵等被稱為微量營養元素,在生命過程中需要量雖然很少,但卻是不可缺少的。所有這些化學元素,不論生物體需要量是多是少,都是保證生命活動正常進行所必需的,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

生物從大氣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獲得這些營養物質,而這些營養物質在生態系統中都是沿著周圍環境→生物體→周圍環境的途徑做反復運動。這種循環過程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簡稱生物地化循環。根據物質循環路線和周期長短的不同,可將循環分為生物小循環和地球化學大循環。

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周圍環境(氣、水、土)之間進行的物質周期性循環,稱為生物小循環,主要是通過生物對營養元素的吸收、留存和歸還來實現。其特點是,在一個具體的范圍內進行,以生物為主體與環境之間進行迅速的交換,流速快、周期短。生物小循環為開放式循環,受地球化學大循環所制約。

地球化學大循環,是指環境中的元素經生物吸收進入有機體,然後以排泄物和殘體等形式返回環境,進入大氣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物圈的循環,形成地化大循環的動力有地質、氣象和生物三個方面。地化大循環與生物小循環相比較,有范圍大、周期長、影響面廣等特點。生物小循環和地化大循環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小循環置於大循環之中,大循環不能離開小循環,兩者相輔相成,在矛盾的統一體中構成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地球表面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有了這種物質的循環運動,資源才能更新,生命才能維持,系統才能發展。例如生物在不停的呼吸過程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可是空氣中氧的含量並沒有明顯的改變;動物每年都要排泄大量的糞便,動植物死後的殘體也要遺留地面,經過漫長的歲月後,這些糞便、殘體並未堆積如山。正是由於生態系統中存在著永久不斷的物質循環,人類才能有良好的生存環境。

下面將分別簡述水、碳、氮和磷四種循環。氧與氫結合成水,又和碳合成二氧化碳,已包括在水和碳的循環中,故不再另述。

閱讀全文

與生物地化循環有哪些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