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多樣性的改變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這一概念由美國野生生物學家和保育學家雷蒙德(Ramond·F·Dasman)1968年在其通俗讀物《一個不同類型的國度》(Adifferent kind of country)一書中首先使用的,是Biology和 Diversity 的組合,即Biologicaldiversity。此後的十多年,這個詞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傳播,直到上世紀80年代,「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縮寫形式由羅森(W·G·Rosen)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並於1986年第一次出現在公開出版物上,由此「生物多樣性」才在科學和環境領域得到廣泛傳播和使用。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地球上萬物欣欣向榮,繁衍生息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而只有在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總的說來,生物多樣性即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組成。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不定時地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而生態平衡是維系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關鍵,生態平衡對於維持生物正常的生長發育、生殖繁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能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就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研究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護生態平衡,維持物種多樣性的蓬勃發展。
Ⅱ 在最近二三十年裡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有什麼變化拜託各位了 3Q
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中國具有豐富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它有如下特點: (1)物種豐富。中國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種中,中國就有10科,約250種,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國家。中國有脊椎動物6347種,佔世界種數近14%。 (2)特有屬、種繁多。高等植物中特有種最多,約173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種數的57%以上。6347種脊椎動物中,特有種667種,佔10.5%。 (3)區系起源古老。由於中生代末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上升為陸地,第四紀冰期又未遭受大陸冰川的影響,許多地區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堊紀、第三紀的古老殘遺部分。如松杉類世界現存7個科中,中國有6個科。動物中大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等都是古老孑遺物種。 (4)栽培植物、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親緣的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中國是水稻和大豆的原產地,品種分別達5萬個和2萬個。中國有葯用植物11000多種,牧草4215種,原產中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30屬2238種。中國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和類群最豐富的國家,共有1938個品種和類群。 (5)生態系統豐富多彩。中國具有地球陸生生態系統,如森林、灌叢、草原和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等各種類型,由於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又分各種亞類型599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類型也很齊全,目前尚無統計數據。 2. 中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過去遭受到的破壞和當前面臨的威脅都是嚴重的,生物多樣性盡管豐富多彩,但在許多方面是殘破不全的。目前威脅主要是: 森林濫砍亂伐,碎裂分散; 草場超載過牧,退化嚴重; 對動植物資源過量開發利用及偷獵偷采珍稀瀕危動植物的現象仍然存在; 不斷發展的環境污染; 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環境變化; 外來物種的入侵; 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導致資源的衰退; 旅遊、采礦、圍墾濕地等其它活動也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不利影響。 中國近代有紀錄的滅絕脊椎動物就有7種,也可能是10種,而受到威脅的有400多種。
Ⅲ 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是幾十億年進化的結果,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然而,全球的生態系統正在發生退化和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重的威脅。自1600年以來,已有2.1%的哺乳動物、1.3%的鳥類滅絕。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目前世界上每分鍾有1種植物滅絕,每天有1種動物滅絕,遠遠高於自然界的本底滅絕速率,而且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以鳥類為例,在350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平均每300年有1種滅絕;從100萬年到現代,平均每50年有1種滅絕;最近300年間,平均每兩年就有1種滅絕;進入20世紀,幾乎每年滅絕1種。據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的統計,目前全球瀕臨滅絕危險的動物有1000多種,其中魚類193種、兩棲和爬行動物138種、鳥類400多種、哺乳動物305種。農作物品種的消失也十分嚴重。1949年在我國種植的1萬個小麥品種到20世紀70年代初只剩下1000種。在過去的100年中,美國的西紅柿品種喪失81%,玉米品種喪失91%。聯合國FAO警告說,農作物的均勻化趨勢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對養活世界上迅速增長的人口構成威脅。我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0000種,佔世界的10%;有脊椎動物6347種,佔世界的14%;但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7種;裸子植物有珍稀瀕危和受威脅種63種,極危種14種,滅絕1種;脊椎動物受威脅433種,滅絕或可能滅絕10種。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常常會減少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從而減少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物質和服務的能力,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動搖了生態系統,弱化了生態系統抵禦洪水,旱災和暴風雨等自然災害及污染、氣候改變等人為壓力的能力,人類已經花費了大量的金錢抗禦由於採伐森林加劇的洪水和暴風雨,這些損失被認為並將隨著全球變暖而增加。
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也在其他方面損害了人類。人類的文化特徵深深地紮根於生態環境,植物和動物作為人類世界的一種符號,保留在旗幟、雕塑和其他形象中,以區分人類和人類社會。我們從自然的美麗和力量中汲取靈感,物種的喪失曾經是作為一種自然現象,但物種滅絕的步伐由於人類活動而急劇地加速了。生態系統正在碎化或消失,無數的物種數量正在減少或已經滅絕,我們正在製造自6500萬年前滅絕恐龍的自然災難以來最大的滅絕危機,這種滅絕是不可逆轉的,並且正降臨在糧食作物、葯品和其他生物資源上,給人類健康帶來威脅。如果不明白人類生命的支持系統正在逐步地瓦解,那將是魯莽的;把其他的生命推向滅絕的邊緣是不道德的,也剝奪了當代人及其子孫的生存和發展。
自然界中成長起來的人類已經給生物界和人類自身的前景造成越來越多的傷害,解決問題必須從人類自身尋找,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根源不在自然的森林或海洋,而是萬物之靈人類以人為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上。我們能夠拯救世界的生態系統和那些我們珍視的物種及其他無數未知的物種嗎?它們之中可能將在明天會成為人類的食品和葯品。答案在於人類,在於人類之中的每一員。
分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有下面3個方面:
Ⅳ 目前,世界生物多樣性面臨怎麼樣問題
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世界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於糧食、中醫葯、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
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徵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乾旱等自然災害。
二、人為原因
由於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Ⅳ 生物多樣性有什麼變化
生物多樣性包括了: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它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而改變,也跟人類的活動有很大關系。隨著時間的增長生物多樣性降低;在海拔梯度上生物多樣性呈現單峰分布格局,在緯度梯度上,隨著緯度的升高,生物多樣性降低。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放,生物多樣性也較低。這里說的也不是很完全,你可以多搜一些文獻看一下、、、、
Ⅵ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沒有數據,不過越來越差了。
Ⅶ 請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隨哪些條件而變化
1)物種多樣性有隨緯度增高而逐漸降低的趨勢。如北半球從南到北,隨著緯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依次出現為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寒帶苔原,伴隨著植物群落有規律的變化,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逐漸降低。
2)物種多樣性隨海拔的增加而逐漸降低
3)海洋和淡水水體多樣性有隨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趨勢
Ⅷ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有哪些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如下.
1.物種高度豐富
2.特有屬、種繁多 我國高等植物中特有種最多,
3.區系起源古老
4.栽培植物、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親緣種的種質資源異常豐富
5.生態系統的類型豐富
6.空間格局繁復多樣
影響因素:
一、 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這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我國的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圍湖造田,沼澤開墾,過度利用土地和水資源等,都導致野生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甚至消失,影響到物種的正常生存。
兩千年前,我國的森林的覆蓋率達50%,而今天僅有16.55%。過去我國東北的北大荒曾出現「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情景已隨著大規模的農墾而消失。我國的脊椎動物由於這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瀕危或滅絕的物種,約佔全部瀕危或滅絕的物種的67%。據報載,進入20世紀後,由於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幾乎每年至少有一種鳥類或哺乳動物從地球上消失。
二、 掠奪式的開發利用
濫捕亂殺和濫采亂伐使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在瀕臨滅絕的的脊椎動物中,有37%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作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葯」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到滅頂之災。藏羚羊是我國特有物種,它的羊絨比金子還貴重,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6年在西藏、新疆、青海三省藏羚羊的棲息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5頭。到20世紀90年代初,平均每平方公里僅存0.2頭。近年來,藏羚羊已經瀕臨滅絕,然而偷獵者的槍生仍然不時作響。
三、環境污染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1998)報道,我國1998年廢水排放量達到39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090萬噸,煙塵1452萬噸,工業粉塵1322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7034萬噸,酸雨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0%。我國不少河流和湖泊由於遭到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導致水生生物大量減少或消失。
武漢市東湖在20世紀後期的近20~30年間,由於生活污水排入等原因,水底生活的動物從113種減到26種,在漁獲物中除放養魚類外,原有的60多種魚已難見到。
四、外來物的影響
外來物種的引入使原有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
大米草是60年代從美國引進到福建的一種植物,當時認為它有保護海堤、做飼料和燃料的用途。但由於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極強,很快遍布9338平方公里的海灘,致使魚蝦及貝類等水產品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其中200多種生物瀕於絕跡
Ⅸ 長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近年有什麼變化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中有魚類17目52科178屬370種,其中,特有魚類42種,重要經濟魚類36種。其他動物有白鰭豚、揚子鱷和大鯢等。在長江珍稀水生動物中,除鰣魚近年來未捕獲外,被列為國家一級或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的中華鱘、白鱘、達氏鱘、白鰭豚、揚子鱷、江豚、胭脂魚、淞江鱸等均能生存繁衍,但種群數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受水域污染、過度捕撈和水利工程建設等因素的影響,長江瀕危物種增多,有20多種魚類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主要經濟魚類趨於低齡化和小型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一些重要經濟魚類已經不能形成實際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