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海湖魚類資源豐富的自然原因
因為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周邊地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寶庫,其中不止魚類繁多,而且還有各種珍禽異獸,再一個就是青海湖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我省人民政府對青海湖的保護看的是非常重的,並且實行多次的封胡育魚的政策也呼籲人們對其保護,最後又因為生活在青海湖地區的藏族會有祭海儀式,每次往湖裡拋進去的五穀也可供魚兒使用。
⑵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特點
青海湖,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在青海省東北部。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為「青色的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面積458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95米,最深32.8米。西北有布哈河注入。近年湖水位有下降趨勢。每年12月封凍,冰期6個月,冰厚半米以上。湖中有5個小島,以海心山最大,其他的4島為鳥島、海西山、沙島、三塊石。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游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千米。島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產龍駒而聞名。鳥島位於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內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面積只有0.5平方千米,春夏季節棲息著10萬多隻候鳥。現已建立了鳥島自然保護區。
海心山,位於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鳥島約25千米,島形長,中部寬而兩端窄,長2.3千米,寬0.8千米,面積1.14平方千米,島上最高點海拔3266米,由花崗岩、片麻岩組成,島東緣有一泉眼,可供飲用。南部邊緣岩石裸露形成陡崖,東、西、北為平緩灘地。島上大部分為沙土覆蓋,生長著冰草、芨芨草、鐮形棘豆、嵩草、披針葉黃花、西伯利亞黃精等,植被覆蓋度在50%以上,鳥禽集中在島崖邊及碎石灘地棲息。
鳥島,又名「小西山」或「蛋島」(因鳥蛋遍地,故名)。位於布哈河口以北4千米處,島的東頭大,西頭窄長,形似蝌蚪,全長1500米,1978年以後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與陸地連在一起。鳥島坡度平緩,地表由沙土、石塊覆蓋,島的西南邊有幾處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鐮形棘豆、西伯利亞蓼、嵩草、早熟禾等。鳥島是亞洲特有的鳥禽繁殖所,是我國8大鳥類保護區之首。每年3~4月,從南方遷徙來的雁、鴨、鶴、鷗等候鳥陸續到青海湖營巢;5~6月間鳥蛋遍地,幼鳥成群,熱鬧非凡,聲揚數里,此時島上有30餘種鳥,數量達16.5萬余只;7~8月,秋高氣爽,群鳥翱翔藍天,游弋湖面;9月底開始南遷。為保護鳥類供人觀賞,1975年8月建立鳥島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興建了暗道、地堡、瞭望台等設施,供遊人觀賞等。南北均有公路到達鳥島。
海西山,又名「海西皮」,位於布哈河口以北的6千米,與鳥島同處在布哈河沖積灘地的頂端,島的東北緣有斷層陡崖緊靠湖邊,陡崖外有一近似圓柱形的岩石屹立於湖中,是鸕鶿的繁殖場所,島上植被覆蓋度在90%以上。
沙島,位於湖東北海晏縣境內,曾是湖中最大的島嶼,長約13千米,最寬處約2.8千米,面積18平方千米,島上最高點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壟突出水面受風沙堆積形成。1980年沙島東北端與陸地相連而成為半島,並圍成33平方千米沙島湖,表面均由沙礫覆蓋,無植被。是魚鷗棲息繁殖地。
三塊石,又名「孤插山」,位於湖西南,由7塊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組成,高約17米,面積約0.056平方千米,距鳥島、海心20千米。島上僅在碎石塊間隙生長有牛尾蒿等。植被覆蓋不到5%。
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青海湖地處高原的東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4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5000米之間。舉目環顧,猶如4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湖區有大小河流近30條。湖東岸有2個子湖,一名尕海,面積10餘平方千米,系鹹水;一名耳海,面積4平方千米,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蒼翠的遠山,合圍環抱;碧澄的湖水,波光瀲灧;一望無際的湖面上,碧波連天,雪山倒映,魚群歡躍,萬鳥翱翔。青海湖周圍是茫茫草原。湖濱地勢開闊平坦,水源充足,氣候比較溫和,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夏秋季的大草原,綠茵如毯。金黃色的油菜,迎風飄香;牧民的帳篷,星羅棋布;成群的牛羊,飄動如雲。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充滿了詩情畫意,使人心曠神怡。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節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當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的時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氣爽,景色十分綺麗。遼闊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得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盪漾。而寒冷的冬季,當寒流到來的時候,四周群山和草原變得一片枯黃,有時還要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開始結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銀裝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亮,終日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青海湖以盛產湟魚而聞名,魚類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天然魚庫。四五月間,魚群游向附近河流產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魚群鋪蓋水面,使湖水呈現黃色,魚兒游動有聲,翻騰跳躍,異常壯觀。很值得提及的是,這里產的冰魚較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後,人們在冰面鑽孔捕魚,水下的魚兒,在陽光或燈光的誘惑下便自動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鮮美。
居住在這里的漢、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保護、開發和建設這浩瀚的寶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著成千上萬遊人,成為國內外旅遊者雲集的游覽勝地。為了開發正在興起的高原旅遊事業,青海旅遊部門在青海湖建立了旅遊點。遊客到此不僅可以觀賞高原牧區風光,還可以乘馬騎氂牛,漫遊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裡訪問,領略藏族牧民風情。牧場還專門為遊客紮下各式帳篷,備有奶茶、酥油、炒麵和青稞美酒供遊客品嘗。
青海湖為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萬年~200萬年前為成湖初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千米,清乾隆時減為350千米。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千米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千米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東西兩邊已分別退縮25千米和20千米,水位下降約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橢圓形,周長300餘千米。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推測當時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積為4800平方千米;上世紀50年代的測繪資料顯示,青海湖湖水面積為4568多平方千米;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地形圖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積為4473平方千米;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積為4282平方千米;到了2000年,通過遙感衛星數據分析,青海湖的面積是4256.04多平方千米。現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最長約104千米,最寬約62千米,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克/升,含鹽量1.24%。
青海湖每年獲得徑流補給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這4條大河的年徑流量達16.12億立方米,占入湖徑流量的86%。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補給13.35億立方米,降水補給15.57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4.01億立方米,總補給為34.93億立方米,湖區風大蒸發快,每年湖水蒸發量39.3億立方米,年均損4.37億立方米。
近幾十年來,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影響,是青海湖水位持續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於氣候暖於和全流域生態系統退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的總趨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為了保護青海湖,青海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啟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投資近16億元人民幣,力爭在10年內最大程度恢復青海湖原生態。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里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隋唐時代,這里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
青海湖,既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同時,還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自然風景獨特,生態地位重要,更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⑶ 青海湖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嗎
當然是啦,看看下面者篇文章吧....
青藏高原上的一顆明珠-青海湖
相傳,東海龍王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承襲為東海龍王,二兒子封為北海龍王,三兒子為南海龍王,唯有小兒子沒有海,但他很有志氣,決心自己造一個海。於是在昆侖山東北部的大草原上,他大顯神通,引來了108條河流,以自己的力量造了個西海,當上了西海龍王。其實,青海湖的形成和變遷,是大自然的傑作。
早在2億多年前,青海高原還是浩瀚無邊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那時,海水洶涌澎湃,跟現在的太平洋、地中海是連在一起的。200多萬年前,劇烈的造山運動使得這片古海逐漸隆起,一躍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水被逼走,有的被四周的高山環繞起來,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它還是個外流湖,周圍100多條河流注入湖中,同時,湖水又從東西注入黃河,流進東西的海洋。距今約100萬年前,即地質時代的第四紀,青海湖東面的日月山發生了強烈的隆起,攔截了青海湖的出口,原來從東西流出的河流,逼迫流返青海湖而形成了今天自東向西流的「倒淌」河。直到現在,青海湖就形成了只有進水,沒有出口的閉塞湖。由於湖區氣候乾燥,蒸發量大於湖水注入量,因此湖水位不斷下降,湖面逐漸縮小,距今l萬年前,湖水比現在要深80多米,面積比現在大l/3。
青海湖區干寒、少雨、多風、太陽輻射強烈,氣溫日較差大。屬高原半乾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值為—0.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0.4℃一15.2℃,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0.4℃一—14.7℃,極端最高氣溫28℃,極端最低氣溫—31℃。每年12月至來年3月湖面冰封,冰厚可達60—80厘米。在湖區感受最深的是太陽輻射強烈,湖區的年降水量為319mm一395mm,而蒸發量為800mm—1100mm之間,由於受自然條件的制約,湖的四周植被類型也較為復雜多樣,主要有森林植被,高寒荒漠植被、草甸植被、高山流石植被和栽培植被,局部有小面積的沼澤植被。注入青海湖的河流,流長大於5千米的約50多條,多為季節性河流,其中較大的有布哈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烏爾阿蘭河、黑馬河。在青海湖東西有4個子湖,分別為尕海、新尕海、海曼灣和耳海。
青海湖不僅具有高原湖泊特有的遼闊、明媚、雄偉、恬靜的特徵,還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湟魚和各種鳥類。青海湖中分布著5個美麗的小島,其中以鳥島和海心山最為有名。鳥島(現已連陸),狀似蝌蚪,位於湖的西北隅,南北長50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約0.11平方千米,最高處高出湖面約10米,因此鳥島仍有遠看似島的奇特景觀。這里便是10多種候鳥的王國。每年3、4月,有10萬只候鳥從四面匯集於此,孵蛋產雛,主要有斑頭雁、棕頭鷗、鸕鶿、赤麻鴨、鳳頭潛鴨等,還有大天鵝、黑頸鶴和雲雀等珍禽,共有163種。它們按照祖先開辟的航線,毅然離開了明媚的南方,經過數千里的長途遷飛,成群結隊來到這里,鳥群此起彼落,把整個小島遮蓋得嚴嚴實實,到了5、6月間,滿島盡是鳥巢烏蛋,密集的地方,幾乎沒有下腳的間隙,這時鳥島天上地下,盡是鳥的繁忙身影,一片歡騰、喧鬧的鳥的世界。到9、10月間,幼鳥的翅膀練硬了,西伯利亞的寒流又漸南侵,島上的鳥群便開始陸陸續續、喧喧鬧鬧地返回東南亞、印度、尼泊爾等地越冬,如此年復一年,它們過著歡快而有節奏的遷徒生活,而烏島也成為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在湖水中還生活著多種魚類,以裸鯉(當地居民稱為湟魚)、硬刺高原鰍和隆頭高原鰍最為有名。湟魚是一種沒有鱗的鯉魚,肉嫩而脂肪多,味道極為鮮美,獨產於青藏高原的一些河流湖泊中,是一種雜食性魚類。湖泊中的藻類及各種浮游動物,都是它的主要餌料,年產量約2萬噸以上,是青海的一筆巨大財富。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節,景色迥然不同。夏秋之間,湖畔山青草綠,水秀雲高,景色綺麗;而在寒冷的冬季,牧草一片枯黃,湖面開始結冰,浩渺的湖面冰封玉砌,一泓澄碧的瓊漿凝固成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光。青海湖的美是原始的,不是雕琢的自然之美。
青海湖區雖遠離城市,但同樣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由於蒸發和降水不匹配造成土壤中水分逐漸減少,並直接影響到各帶植物群落的演替,給以牧業為主的經濟帶來長期的不良影響。對湖水而言,水量在未達到均衡的情況下,水位下降,鹽度上升。另一個主要問題是湖水退縮,沙源擴大。近30餘年來由於湖水面積減少,湖底邊緣部分裸露地表,使沙地增加了約279平方千米,沙漠面積不斷擴大。青海湖的特產煌,由於過度捕撈使其產卵場所受到破壞,極大地損害了煌魚的生態環境。值得可喜的是,現在當地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來保護煌魚資源。但要保護。
⑷ 急需青海湖的資料,謝謝!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它浩瀚縹緲,波瀾壯闊,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
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岳泰山還要高。由於這里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勝地。
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部,這里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境幽靜。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間。舉目環顧,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節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當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的時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氣爽,景色十分綺麗。遼闊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的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的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盪漾。而寒冷的冬季,當寒流到來的時候,四周群山和草原變得一片枯黃,有時還要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開始結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銀裝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亮,終日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青海湖以盛產湟魚而聞名,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很值得提及的是,這里產的冰魚較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後,人們在冰面鑽孔捕魚,水下的魚兒,在陽光或燈光的誘惑下便自動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鮮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游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島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產龍駒而聞名。著名的鳥島位於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內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節卻棲息著10萬多隻候鳥。為了保護島上的鳥類資源,這里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鳥類研究和保護工作。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里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以後,隋唐時代,這里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