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同地層中出現的動物有怎樣的關系
(一)古生物與化石
地層之中動物化石有對應關系。【不可逆轉型等】
如【下地層動物化石早於上地層動物化石】
【下地層所代表動物早於上地層所代表動物】
【下地層所代表動物的大門類多於上地層所代表動物大門類】
【下地層所代表動物應比上地層所代表動物先進】
他們之間體現了進化的源頭支脈及發展方向
1. 古生物 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統稱為古生物。古今生物的時間界線一般以全新世(一萬年左右)為界。
2. 化石 是指保存在岩層中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遺體、生命活動的遺跡、以及生物成因的殘留有機物分子。因此,化石必須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徵、必須保存在地史時期形成的岩層中。
===============================
=========================
不同地層地質年代與相應動物的關系
1.太古宙
僅見原始的顯微生物遺跡、藻類、菌類,如在南非發現的巴伯頓古球菌(南非翁弗瓦赫特群巴伯頓綠岩帶中的炭質燧石中所發現)和在西澳大利亞瓦拉烏納群微化石——絲狀,似菌落放射絲狀的集合體,及單細胞球狀體,其年齡為35億年。
近年在格陵蘭變質岩中發現有機炭微結構(38億年)是最早的生命記錄。
太古宙岩石大都經歷了高溫高壓條件下的變化,均屬於變質岩,且變質程度較深。頂界為2500Ma。
2.元古宙
元古宙岩石變質程度相對太古宙要輕微得多。在新元古紀地層中出現了未變質的或輕微變質的碎屑岩和碳酸鹽岩。
頂界年齡值為543 Ma,底界年齡值為2500 Ma。
元古宙的生物,早期以大量藻類為特徵,晚期出現了海綿、放射蟲、水母、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等,生物也更加多樣化了。例如:8億年前的淮南動物群,6.8億年前的埃迪卡拉動物群。
3.前寒武紀地史小結
寒武紀大約開始於距今543Ma前。
距今3800 Ma——到距今543 Ma的前寒武紀這段漫長的地質史,稱作為前寒武紀(為非正式地質年代單位)。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地層記錄相應地稱為前寒武系,其中富含金屬和稀有金屬等多種礦產。
由於前寒武紀地層形成的時間久遠,經歷了多次的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及變質作用的影響。所以,其內部的時代劃分、命名和分界時限,長期存在著爭論。
現基本公認:距今2500Ma作為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分界。
4.寒武紀
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文名稱,此地研究寒武紀地層最早,在我國寒武紀大部分為海洋環境,大多數地區都是海相地層。
寒武開始,生物就十分繁盛,其中以三葉蟲最為豐富。
筆石最早出現於中寒武世;
原始的脊椎動物無頜類出現在晚寒武世;
著名的動物群有梅樹村動物群、澄江動物群。
5.奧陶紀
奧陶紀是地史時期海侵范圍最廣的紀,我國奧陶紀石灰岩分布廣泛,中、晚奧陶世是火山活動、氣候分異時代。
中奧陶世晚期的太康運動使中國華北地台整體上升,直到晚石炭世才有沉積。
奧陶紀是海洋無脊椎動物極盛的時代,主要包括腕足、珊瑚、鸚鵡螺以及古杯類、腹足類、苔蘚蟲等。
6.志留紀
志留紀是地殼運動、古地理特徵、生物群面貌發生變革的時代,一些大洋消失,晚期出現了分布廣泛的陸相或半陸相沉積。
志留紀晚期出現了具頜的盾皮魚類和棘魚類,各類無脊椎動物繼續繁盛,但三葉蟲開始衰退。
由於加里東運動使陸地面積擴展,志留紀晚期在濱海低地沼澤中出現了原始維管動物——裸蕨,標志生物征服大陸的開始。
7.泥盆紀
中國泥盆紀北方為淺海,有火山活動,中部地區是古陸剝蝕區,南方為一片淺海。
生物界陸地植物繁盛;
海生無脊椎動物繼續昌盛——魚類時代;
原始的兩棲類(魚石螈)出現於晚泥盆世(D3),它們是總鰭魚類登陸演化而來。
8.石炭紀
中國石炭系分布廣泛,並產有豐富的煤、鋁、錳、鐵等礦產。
陸生植物進一步發展,首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而與森林密切相關的昆蟲類也達到空前繁盛。
海生無脊椎動物有珊瑚、腕足類、蜒類、牙形石等。
陸生脊椎動物中兩棲類佔有統治地位。
原始爬行動物(林蜥)在晚石炭世出現,是生物進化史上又一次飛躍。
9.二疊紀
該地層出露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西坡彼爾姆城,由於該地層在德國二分性十分明顯:下部紅色岩系(赤底統),上部鎂質灰岩(鎂灰統),所以譯為二疊紀。
二疊紀期間各板塊大陸逐漸靠攏,以致在二疊紀末期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聯合大陸(泛大陸),圍繞泛大陸是統一的泛大洋。
中國二疊系南方為海相沉積,北方為海陸過渡相到陸相沉積,沉積類型多樣,普遍含煤。
生物界在二疊紀也發生重要變革:
早、中二疊世植物界仍以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大量的裸子植物。
海生無脊椎動物繁盛,以蜒、腕足、珊瑚、牙形石、菊石為主,但到二疊紀末,三葉蟲、蜒、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等滅絕,腕足類數量劇減。
脊椎動物進一步發展:兩棲類保持昌盛,爬行類開始發展。有人將石炭二疊紀稱為兩棲動物時代。
10.古生代與聚煤作用
古生代是顯生宙第一個代,是地球上第一個生物大量繁盛的時期,其地層中生物化石異常豐富。
古生代早期由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組成,產少量形成於淺海環境的石煤;
古生代晚期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煤炭大量聚集的時代:
華北:本溪組、太原組和山西組…;
華南:測水組、童子岩組、龍潭組、汪家寨組…;
11.三疊紀
命名來自德國南部岩層具有明顯三分性:上部為陸相、瀉湖相紅色淪灰岩,中部為灰白色海相灰岩,下部為雜色的陸相砂頁岩。
三疊紀為聯合古陸發展的頂峰階段,陸地面積擴大,淺海面積縮小,氣候乾旱。三疊紀晚期,聯合古陸開始進入分裂解體階段。
中國三疊紀時期,北方海槽消失,完整的古亞洲大陸形成,西藏、滇西、川西、青海及整個華南仍為海槽和淺海,構成了以秦嶺—昆侖山為界的「南海北陸」的古地理格局。
三疊紀生物
海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中三疊世(T2),如 魚龍類
恐龍最初出現於晚三疊世(T3)
晚三疊世(T3)開始出現了似哺乳動物類型,如獸孔類的獸齒類,是當時向哺乳動物演化的一個分支。
12.侏羅紀
命名來自法國與瑞士交界的侏羅山。
印支運動使中國海水面積進一步縮小,結束了「南海北陸」狀態,並沿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苗嶺兩側出現了顯著的「東西分異」:東部為小型斷陷盆地,西部為穩定的大型內陸盆地。
侏羅紀生物
陸生植物以裸子植物最繁盛,蕨類植物仍豐富。
脊椎動物以爬行動物占絕對優勢,已適應了海陸空等生態環境,成為當時地球的統治者。
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箭石、雙殼類為主;
陸生無脊椎動物以淡水雙殼類、葉肢介、介形蟲、昆蟲為主;
鳥類、真骨魚類在晚侏羅世(J3)出現。
13.白堊紀
命名來自西歐廣泛沉積的白堊(白色質軟、極細的碳酸鈣沉積),構成了英吉利海峽沿岸的白色斷崖。
中國絕大部分仍為陸相沉積,分布廣泛;海相地層僅分布在新疆塔里木西緣、藏北及其以南地區、台灣等地。在東部斷陷盆地中,火山活動劇烈。
白堊紀生物
陸生植物早白堊世以裸子植物為主,晚白堊世被子植物占統治地位。
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以雙殼類、六射珊瑚、有孔蟲、腕足類為主。
陸生無脊椎動物中以葉肢介、雙殼類、介形蟲為主。
脊椎動物:
爬行動物海陸空繼續占優勢,其中恐龍達到頂盛。
哺乳類 繼續發展,晚期出現了有胎盤類的祖先(遠藤獸)。
14.中生代與聚煤作用
中生代包括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聚煤作用主要發生在我國東北、以及西部地區。主要為陸相成煤,煤層厚度大、層數多、但對比困難。
15.古近紀、新近紀(第三紀)
為新生代的第1、2個紀。
中國古近紀、新近紀的陸相盆地沉積比較重要。
海相地層分布局限,僅見於台灣、喜馬拉雅山、塔里木盆地西南緣、雷州半島。
生物界:
海洋無脊椎動物:有孔蟲、雙殼類、腹足類及六射珊瑚、海膽等。
淡水無脊椎動物: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
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高度發展。
植物界:被子植物極度繁盛,裸子、蕨類植物衰退。
16.第四紀
①人類出現和進化:南方古猿階段(400-100多萬年前)、 能人階段(250-160萬年)、 直立人階段(180-30萬年)、智人階段分為早期智人(古人)階段(20-10萬年)和晚期智人(新人)階段(10萬年以內)。
②冰川廣泛活動。
③大陸面積顯著擴大。
④大陸地區海相沉積少見,鬆散的陸相地層為主。
生物界:
海生無脊椎以六射珊瑚、有孔蟲為主;
陸生無脊椎以雙殼、腹足、介形蟲為主;
哺乳動物大發展,人類出現並進化;
植物與現代相似,被子植物為主。
===========================
擴展(一)古生物與化石
1. 古生物 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統稱為古生物。古今生物的時間界線一般以全新世(一萬年左右)為界。
2. 化石 是指保存在岩層中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遺體、生命活動的遺跡、以及生物成因的殘留有機物分子。因此,化石必須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徵、必須保存在地史時期形成的岩層中。
多重地層的劃分:
地層中任何一種特徵都可以作為劃分地層的依據。有多少種信息,就有多少種單位的劃分。但常用的有岩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
1)生物地層單位
是根據地層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內容和特徵劃分出來的地層單位。生物地層的單位有:組合帶、延限帶、富集帶等。
2)年代地層單位
是在特定的地質時間間隔內形成的岩石體。這種單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時間范圍內形成的全部岩石,而且只代表這段時間內所形成的岩石。年代地層單位是按時間階段來劃分的,與地質年代嚴格對應。年代地層單位有宇、界、系、統、階、亞階,與其對應的地質年代單位為宙、代、紀、世、期、亞期。
3)岩石地層單位
是由岩性、岩相、或變質程度均一的岩石組成的三維地質體。岩石地層單位:群、組、段、層
二、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
(一)岩石地層學方法
1. 岩性及岩性組合分析法
2. 標志層法 地層中岩性穩定、特徵明顯、易於識別的岩層或礦層。如凝灰岩、煤系中的石灰岩、砂礫岩等。
3. 旋迴結構法 旋迴是指地層中一套岩性或岩性組合多次有規律的交替出現。如粒度變化、海退海進序列等。
(二)生物地層學方法
1. 標准化石法 演化迅速、地質歷程短、地理分布廣泛、數量豐富、易於鑒定的化石稱為標准化石。
2. 生物組合法 綜合分析地層中化石總體面貌特徵及其在地層中的變化規律(組合帶、延限帶、富集帶等)。
(三)地層間接觸關系分析法
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地層的連續沉積過程將受到影響,致使地層在上、下層之間產生不同的構造現象。地層間接觸關系有以下幾種:
1. 整合接觸
2. 不整合接觸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2)角度不整合
(四)放射性同位素年齡測定法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原理測定地層的絕對年齡值。
(五)古地磁方法
研究古代地磁場變化(倒轉)的規律,建立岩石相對年齡的時間表,即地磁極向年表。
(六)地質事件法
地史時期的重大地質事件,如小星體撞擊、火山爆發、全球性冰川、氣候變化等所留在地層中的痕跡,可作為劃分對比地層的標志
B. 學習任務中國新生代劃分及生物界
【任務描述】 ①了解新生代地質特徵;②掌握新生代的地質時代劃分;③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鑒定代表性化石。
一、新生代地質特徵
新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古氣候、古構造較中生代均發生了重要變化。生物界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展為特徵,因此,新生代被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其中第四紀由於人類的出現和發展,稱為人類時代。古氣候的重要事件是第四紀冰川的形成(表9-2)。古地理、古構造的重要變革發生在中國古大陸的西南緣和東南緣:在西南緣由於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塊與古亞洲板塊的最終對接碰撞,導致古近紀以來青藏高原的急劇抬升(喜馬拉雅山)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在東南緣最重要的事件是大陸邊緣裂陷和弧後擴張,並形成了許多規模大、沉積厚的盆地,如渤海灣盆地、東海盆地和南海盆地,它們蘊藏了我國重要的油氣資源。
二、新生代地質時代劃分
新生代延續時間約65Ma,包括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內部進一步劃分為7個世(表9-3)。
三、新生代生物界
新生代的生物界較中生代又有了新的發展,被子植物的繁盛,哺乳動物的興起,以及人類的出現和發展,並逐漸形成了現代的生物界面貌,因此,人們又將新生代稱為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
表9-2 中國冰期劃分及對比
(據閔隆瑞,2005)
表9-3 新生界地層劃分
(據全國地層委員會,2001)
(一)脊椎動物的演化
古近紀早期是古有蹄類及肉齒類(古老類型)是以植物為食的有蹄哺乳動物。與後來的有蹄類(奇蹄類、偶蹄類)相比,個體較小,齒比較原始,四肢和腳粗短,比較笨拙。包含幾個平行進化的不同類別,主要是鈍腳類、踝節類、裂齒類和恐角類等(圖9-4)。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極度發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大都滅絕。如我國古新世的Bemalambda (階齒獸),個體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 (冠齒獸)。此外,亞洲特有的Anagalida (亞獸類),在我國華南有不少發現。肉齒類也是已滅絕的古老類型哺乳動物,在古近紀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 (鬣齒獸)。
圖9-4 古近紀哺乳動物
(據溫獻得,1998)
古近紀中、晚期奇蹄類高度發展和食肉類繁榮時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現。而奇蹄類是演化發展的極盛時期,大部分奇蹄類在古近紀末期滅絕。而馬卻適應得很好。雷獸類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現於始新世早期,到漸新世中期發展到繁盛頂峰時,但很快滅絕。兩棲犀類Amynodontidae是已絕滅奇蹄類的另一代表,到漸新世不久即滅絕。
新近紀是偶蹄類大發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時期,動物總貌與現代更為接近。偶蹄類一般每腳有2或4或個趾,腳的中軸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數具有反芻功能。偶蹄類與奇蹄類都於始新世興起,但古近紀是奇蹄類的繁榮時期,而偶蹄類在新近紀大為繁盛(如長鼻類)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齒及頭骨方面。由於象的演化快,分布廣(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層劃分意義。肉食類繼續發展,奇蹄類中的馬及犀等在鑒定地層時代上仍比較重要。
漸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齒象、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齒象,逐漸演化為全新世的真象。著名的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紀、新近紀也有其重要意義,到第四紀演化為真馬(圖9-5)。新近紀時食肉類也繼續發展,如狗、狼、劍齒虎等均很繁盛。
總的來講,歐亞、北美、北非的哺乳動物面貌大體一致,說明各大陸間有陸地相連,但是大洋洲情況特殊,古近紀、新近紀時只發育了無胎盤類的有袋類和單孔類,這個特點並保持至今,這是由於大洋洲大陸一直為太平洋海水所隔絕的緣故。
(二)水生無脊椎動物的更替和發展
海生無脊椎動物最主要的特點是原生動物的發展,如底棲的 Nummulites (貨幣蟲)(圖9-6 之1)和Globigerina (浮游抱球蟲)(圖9-6 之2)極為繁盛,因此許多文獻中曾將古近紀稱為貨幣蟲紀。貨幣蟲為大型原生動物,具灰質外殼,常堆積成貨幣蟲灰岩,和它們在一起的尚有Lepidocyclina (鱗環蟲)和Discocycling (盤環蟲)等重要屬種。這些原生動物大量分布於南方溫暖的淺海和濱海地區。
應指出與南方貨幣蟲等發育的同時,北方發育著硅藻Fennales (圖9-6 之3),它們是一種浮游生物,古近紀及以後各時期皆甚繁多,聚集而形成硅藻土。
此外,古近紀、新近紀還大量發育著海綿、六射珊瑚、雙殼類、腹足類、海膽等。軟體動物中,菊石類絕跡。雙殼類和腹足類仍然繁盛,它們除在海中外,也生活於河湖沼澤地帶。海生化石代表見圖9-6 之3,4,5,6,7。
陸相介形類,古近紀、新近紀時十分繁盛,在油田常被用作地層劃分和對比的重要工具。化石代表見圖9-6 之8,9,10,11,12,13。
圖9-5 馬的演化
(據Ch.Pomerol,1973,簡化)
(三)被子植物的發展及地理分區
被子植物在新生代佔主要地位並得到突發演化,裸子植物和蕨類等只佔次要地位。古近紀被子植物基本上是喬木,到新近紀,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現代屬組成,並有大量的現生種。
中國古近紀、新近紀植物群有兩個發展階段。古近紀是木本植物大展階段,以木本被子植物的喬、灌木繁盛為主。新近紀是草本植物大發展階段,草本植物逐漸增多,大量的現代種屬出現。
古近紀、新近紀的植物地理分區,一般分為泛北極植物區、熱帶植物區及南極植物區。而熱帶植物區由於東西半球組成不同,有人進一步分為次一級的古熱帶植物區(東半球)和新熱帶植物區(西半球)。
泛北極植物區屬溫帶型,以落葉喬、灌木為主(圖9-7 之1,2,3,4,5,6)。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屬於此植物區南部。熱帶植物區,由於東西兩半球組成不同,又可分為古熱帶植物區(東半球)和新熱帶植物區(西半球)。古熱帶植物區北界,大約穿過英格蘭中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波羅的海區、俄羅斯中部、鹹海、巴爾喀什湖一帶,我國南方位於此植物區的北部。區內植物群以常綠樹為主,(圖9-7 之7),也有大型蕨類。南極植物區所知不多。上述植物區的劃分至漸新世末變化不多,到新近紀,則有些變化表現在溫帶型植物群向南遷移。
圖9-6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動物
(據溫獻得,1998)
1.貨幣蟲(Nummulites sp.);2.抱球蟲(Globigerina);3.硅藻(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蠣(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圖9-7 新生代植物
(據溫獻得,1998)
1.棟(Quercus);2.山毛櫸(Fagus);3.木蘭(Magnolia);4.樺(Betula);5.楊(Populus);6.紅杉(Sepuoia);7.樟(Cinnamomun)
四、技能訓練——新生代典型化石識別
訓練目的:觀察新生代代表性化石標本,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
古近紀、新近紀時,海生的雙殼類和腹足類是很繁盛的,常見的如海扇(Pecten)。海生有孔蟲在古近紀、新近紀也大量發展,經常成為造岩、造礁生物,如貨幣蟲(Num⁃mulites)。第四紀時有孔蟲仍很繁盛,但一般個體很小。除此之外,新生代時海膽、苔蘚蟲和六射珊瑚等也很發育。
古近紀、新近紀時,陸相雙殼類和腹足類極為繁盛,介形蟲、昆蟲等也甚發育。第四紀時,上述的生物類別仍然保持了典型的晚新近紀後期的面貌。
【任務】 觀察並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Lamprotula (麗蚌),Populus (楊),Salix (柳),Magnolia (木蘭)。
C. 古近紀的大概物種名稱
1、早古生代:有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植物出現陸生裸蕨,在志留紀出現魚類.代表性的生物有:寒武紀的三葉蟲;奧陶紀的淡水無顎魚、星甲魚、腕足動物;志留紀,無脊椎動物,如筆石、腕足類、珊瑚等;陸生植物的出現則是志留紀生物革新的一個重要標志.
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泥盆紀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各種魚類空前繁盛,有頜類、甲胄魚數量和種類增多,現代魚類——硬骨魚開始發展.石炭紀陸生生物飛躍發展,海生無脊椎動物也有所更新.二疊紀的生物,內容豐富,不論是動物或植物都顯示出與有一定的演化連續性.代表性的生物:泥盆紀的鄧氏魚;石炭紀的魚石螈、西蒙龍以及各種巨型昆蟲;二疊紀的三尖叉齒獸、麗齒獸等.
2、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植物出現裸子植物,動物以爬行動物為代表.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乾熱、乾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
侏羅紀的昆蟲更加多樣化,大約有一千種以上的昆蟲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澤附近.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被.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仍占統治地位,松柏、蘇鐵、銀杏、真蕨及有節類組成主要植物群.海生爬行動物則包含:生存於早至中期的魚龍類、早至晚期的蛇頸龍類、白堊紀晚期的滄龍類.動物界里,哺乳動物還是比較小,只是陸地動物的一小部分.陸地的優勢動物仍是主龍類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它們較之前一個時期更為多樣化.翼龍目繁盛於白堊紀中到晚期,但它們逐漸面對鳥類輻射適應的競爭.在白堊紀末期,翼龍目僅存兩個科左右. 代表生物:三疊紀始盜龍、板龍;侏羅紀的梁龍、異特龍(躍龍);白堊紀的迅猛龍、傷齒龍、暴龍等;
3、新生代:第三紀到第四紀.哺乳動物興起和人類的誕生.第三紀時被子植物極度繁盛.除松柏類尚占重要地位外,其餘的裸子植物均趨衰退.蕨類植物也大大減少且分布多限於溫暖地區.而脊椎動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爬行動物的衰亡,哺乳類、鳥類和真骨魚類取而代之,興起且高度繁盛.第四紀冰期時,大陸冰蓋向南擴展,動植物也隨之向南遷移.間冰期期間動植物向北遷移.冰期和間冰期植被帶的移動范圍最大可達緯度30°,在地層剖面中可明顯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動植物群的交替現象.第四紀後期,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發生過大規模絕滅.在北美,大型哺乳動物的屬有70%絕滅,歐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這一大規模絕滅發生於距今15000~9000年.發生大規模絕滅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的狩獵活動,其次是自然環境的變遷.
古近紀(Paleogene,符號E),舊稱早第三紀 ,是地質年代中新生代 的第一個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65.5±0.3百萬年(Ma),大約距今6500萬年,結束於23.03±0.05M,延續了約4247萬年。古近紀屬於顯生宙新生代,也屬於非正式的第三亞代;古近紀的上一紀是白堊紀,下一紀是新近紀。古近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
簡介
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紀。「古近紀」(Paleogene)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譯,「近」則是-gene的音譯,並兼顧了字面意義。
地質
古地理方面,在大陸內部海侵范圍顯著縮小。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開始奠定了許多山系的雛型。中國的古近系以陸相為主,僅在邊緣地帶如台灣、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積。
地層運動
古近紀地質代表地層位於特提斯喜馬拉雅北亞帶的江孜地區古近紀甲查拉組角度不整合於晚白堊世宗卓組之上,系該地區最高(時代最晚)海相地層。運用岩石學和地球化學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該組物源區主要為近源再旋迴造山帶,岩屑的母岩類型主要是岩漿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質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馬拉雅屬於印度板塊的被動大陸邊緣,從特提斯喜馬拉雅南亞帶向北亞帶顯示了一種從淺水陸棚到深水盆地的變化,在侏羅-白堊紀時其陸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極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組的碎屑物質只能來源於當時的岡底斯弧地區,所獲有限的古水流證據也指示了這一點。從歐亞大陸侵蝕下來的碎屑物質被帶到原印度大陸地區沉積,暗示該區的特提斯洋殼已經完全消失,印度與歐亞大陸在特提斯喜馬拉雅中、東部產生了初始的陸-陸碰撞,其碰撞的啟動時間為甲查拉組開始沉積的65Ma±。
玄武岩
遼東地區玄武岩的K-Ar定年結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於晚白堊世,K-Ar年齡為81.58±2.46 Ma;亂石山子玄武岩形成於古近紀,K-Ar年齡為58.36±1.64 Ma。本區玄武 岩含有豐富的橄欖石、單斜輝石和角閃石捕虜晶。亂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欖石捕虜晶的Mg值(79.5-88.5之間,平均值為84)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欖石捕虜晶Mg值(77.0-79.8之間,平均值為78.4)偏高;單斜輝石捕虜晶為透輝石,其從核部到邊部的Mg等變化趨勢與橄欖石類似;斜方輝石捕虜晶為古銅輝石,其Mg值介於85.2-87.6之間,平均值為86.4。捕虜晶發育的環狀裂隙、扭折帶、礦物成分環帶以及捕虜晶與主岩Mg值之間的不平衡均暗示它們為玄武質岩漿上升捕獲的早期岩漿晶出礦物的堆晶體。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l)它們屬於鹼性系列,為鹼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較亂石山子玄武岩貧硅、鎂,富鈣、鋁,它們均具有原始岩漿的特徵;(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輕稀土元素總量更高,且輕重稀土元素分離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組成。
植物
植物界中,從晚白堊世開始開始佔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趨繁盛,植物分區更接近現代。
動物
由於古地中海區海相古近系中常含有貨幣蟲,所以在歐洲常稱古近紀為貨幣蟲紀。古近紀動物界的基本特點是哺乳動物的迅速輻射演化。除了適應陸地生活的多種方式外,還出現了天空飛翔的蝙蝠類和重新適應海中生活的鯨類。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以有孔蟲類、軟體動物、六射珊瑚等為主。淡水介形類等亦大量繁育。
D. 地球各個時期的代表生物有哪些
看下面的地球地質年代表,其中有兩欄就是當時的代表性生物。
地質年代表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4宙14代12紀。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以後顯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共3個紀。每個地質年代單位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
地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當時地球上沒有生物。
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類似於現在細菌的單細胞生物化石,其地質年代大約在距今36億年前。屬於元古代。
此後直到距今約25億年前,才出現了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類,地球上才出現了游離氧氣。它們是地球上所有植物的祖先。另外的單細胞生物沒有進化出光合作用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好氧生物成為現在所有動物的祖先。它們仍都是單細胞生物。
到距今約12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多細胞生物,主要是多細胞藻類植物和海洋中的多細胞動物,類似於現在的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
到距今約6億年前,地球進入古生代,在古生代震旦紀,海洋中出現了數量和種類眾多的藻類植物。進入寒武紀後,由於地球上氧氣含量劇增,發生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出現了以三葉蟲為代表的海洋節肢動物,還有鸚鵡螺、菊石、海百合等。這個時代是無脊椎動物的時代。
在距今4億多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和志留紀時,藻類植物開始進軍陸地,進化為原始陸生植物,也就是苔蘚類植物。志留紀時原始脊椎動物出現,它們是各種原始魚類,但海洋節肢動物依舊占據優勢,並開始隨著植物向陸地遷移。
在距今4.05億年至3.5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低矮的苔蘚類植物已經進化為高大的蕨類植物,並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動物中出現了大量的陸生節肢動物。海洋中珊瑚、菊石、節肢動物繁盛,魚類大量出現,使泥盆紀成為魚類的時代,並開始嘗試登陸。到泥盆紀後期,最早的兩棲動物出現了。
此後是石炭紀。石炭紀距今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陸生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兩棲動物佔到了統治地位。生活在陸上的昆蟲,如蟑螂類和蜻蜓類,是石炭紀突然崛起的一類陸生動物,它們的出現與當時茂盛森林密切相關,其中有些蜻蜓個體巨大,兩翅張開大者可達70cm。巨型馬陸、巨型蜘蛛等也出現在這一時期。
石炭紀之後是二疊紀。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9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植物中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代的面貌。動物中,魚類繼續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出現了似哺乳動物的獸孔類爬行動物。在二疊紀晚期,發生了二疊紀大滅絕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0%的物種滅絕,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就是在這時完全滅絕了。由此,地球進入了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至6500萬年)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總體來說,整個中生代是爬行動物橫行的時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中的魚龍、天空中的翼龍,和陸地上各種各樣的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據著重要地位。動物中,除了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爬行動物外,躲過了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的一部分兩棲動物仍然存在;哺乳動物出現;鳥類也進化完成。
到6500萬年前,按照最流行的說法,隨著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生態發生巨變,包括恐龍在內的所有大型爬行動物完全滅絕,為哺乳動物的進化騰出了巨大的空間。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至今)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總共包括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開花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新生代時地球的面貌逐漸接近現代,植被帶分化日趨明顯,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和昆蟲一起統治了地球。
新生代中的第四紀(可劃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開始於大約二百萬或三百萬年前,具體時間並未確定,如今仍然是第四紀。第四紀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發生大規模的冰期,一件是人類和現代動物的出現。到全新世時,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
E. 地球一共經歷了幾個紀什麼時候出現生物什麼時候出現動物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上面的回答了樓樓的問題哦 以下是詳細的
【地質年代】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F. 誰能說說近百萬年生物進化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變化答案好的追加200分
不太清楚你指的近百萬年的具體時間乾脆就從整個新生代說起吧:
首先新生代是從6500萬年前的古新世開始,古新世接續在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後,生物進化史上並無大的進展略過。
接下來始新世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780萬年前,終於3660萬年前,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換(物種連續性上的「大斷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薩皮克灣所造成。大量的現代哺乳動物化石最早出現於始新世早期。在始新世開始之初,一些新哺乳動物群到達北美。這些原始的哺乳動物,如偶蹄類動物,奇蹄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特徵是細長的四肢,有抓取物體的能力,可以透過鑒別牙齒來區分它們的食性。小型化是主要發展趨勢,始新世所有新產生的哺乳類動物都是小型的,重量輕於10千克;且基於牙齒尺寸的關系,始新世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只有原始的古新世哺乳動物的百分之六十。它們的體型也比其後的哺乳類動物小。人們認為始新世時期較高的溫度比較適宜小型哺乳類動物的生存,因為較之大型哺乳類動物,小型哺乳類動物更容易解決散熱的問題。
古新世時期的古老靈長類動物於始新世衰落了,而其生態環境中的許多適當的場所都被更有效的嚙齒類動物所佔據。始新世中期的脊椎動物群不像始新世早期的那般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所形成的隔離狀態,使不同的進化趨勢得以出現在北美和歐洲的有蹄類動物群中。許多現代哺乳類動物的始祖都已經出現,包括蝙蝠、長鼻目動物、靈長目動物、嚙齒類動物和有袋類動物。在北美洲西部、歐洲、巴塔哥尼亞、埃及和東南亞都發現了重要的始新世時期的陸生動物化石;海洋動物化石則在南亞和美國東南部有大量發現。爬行動物,如蟒蛇和海龜的化石也十分豐富。近年來在哥倫比亞發現了如校車般大小的巨蛇殘骸[7],這種巨蛇在如現今這般溫暖的赤道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反駁了之前依據其他證據提出的高溫觀點。
在始新世,植物和海洋動物區系都和現今十分接近。許多現代的鳥類在始新世首次出現。一些科學家相信的第一種靈長目動物出現在5,500萬年前伊普雷斯階時期;但是分子鍾和新的古生物學發現都表明第一種靈長目動物可能出現得更早,大約在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
在始新世早期,因為高溫的氣候以及溫暖海洋,所以創造了一個潮濕而溫和環境。除了乾旱的沙漠之外,地表完全被森林所覆蓋。
極地地區的森林面積廣大。在北極地區的埃爾斯米爾島上發現了始新世時期的樹木化石以及保存至今的樹木,如落羽杉和水杉。這些保存至今的樹木不是化石,而是原先存在於沼澤森林缺氧的水中,並在未及腐爛的情況下被掩埋的實物。即使在那時,埃爾斯米爾島也只比今天所在的位置低了幾個緯度。另外,在格陵蘭島和阿拉斯加都發現了始新世時期的溫帶森林,甚至是熱帶植被的化石。熱帶雨林則擴展至太平洋西北岸和歐洲地區。
在始新世中期開始的氣候變冷,致使到了始新世末期時大陸內部開始變得乾燥,在某些地區,森林分布區域萎縮。此時新發展起來的草原也僅限於河岸和湖畔地區,還未擴展至平原地區和現今的熱帶或亞熱帶大草原地區。
氣候變冷亦導致了季節變化的出現。落葉樹種能夠更好的適應劇烈的溫度變化,於是比之常綠樹種,開始佔有優勢。在始新世末期,落葉林覆蓋了北方大陸的大片區域,包括北美洲、歐亞大陸和北極地區;雨林則只分布在了赤道和近赤道的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陸和澳大利亞。
在始新世開始之時,南極大陸上還覆蓋著大片的溫帶雨林,乃至是亞熱帶雨林,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喜熱的熱帶植被消失了,到漸新世開始之時,這塊大陸上的植被變成了落葉林和廣袤的苔原。
下面說說關於大置換
始新世滅絕事件大置換,即物種連續性上的「大斷裂」,是3,350萬年前歐洲范圍內的一次物種大滅絕,標志著始新世的最後一個階段——普里阿邦階的結束,此後,亞洲的物種大量遷入歐洲。大置換以大范圍的物種滅絕和小規模、孤立孑遺種群的異地物種形成為標志;這個名稱被用以形容始新世和漸新世交迭期間歐洲地區哺乳類動物的大規模滅絕。而在亞洲發生的類似規模的物種滅絕則被稱為「蒙古重建」
大置換標志著在亞洲物種大規模遷入之前,歐洲區域性動物區系進化鏈的斷裂。
"大置換前歐洲的動物區系主要由古獸科動物(馬的遠親)、偶蹄類動物的6個科(無防獸科、劍齒獸科、河豬科、長尾豬科、雙錐齒獸科和疑芻駝科)、嚙齒類動物,以及靈長類動物和組成。
"大置換後歐洲的動物區系中包括了一種最早的犀牛(屬犀科)、3個偶蹄動物科(巨豬科、炭獸科和吉洛鹿科,分別於現今的豬、河馬和反芻類動物有親緣關系)、多種嚙齒科動物(如倉鼠科、河狸科)以及無盲腸動物中的刺蝟科動物。而原來的古獸馬無防獸科動物、劍齒獸科動物和疑芻駝科動物則完全消失了。
"只有有袋類中的皰負鼠科動物、偶蹄類中的新獸科動物以及嚙齒類中的科動物和睡鼠科動物熬過了這次災難,種群並未衰退。
許多科學家認為大置換並非是由單一的原因造成的,不管這個原因是與初期的極地冰蝕和海平面下降相聯系的氣候變化,還是來自亞洲的物種的競爭。另一個更引人矚目的假說是一顆或多顆撞擊向西伯利亞和切薩皮克灣的火流星造成了這次物種大滅絕。與這一事件相關的、發生在之前的一系列全球性事件則進一步證實大置換發生於漸新世最早期,大約比亞洲首批遷徙物種進入歐洲早35萬年。
大置換的變化模型中的一個重要支撐要素是——在大置換中,歐洲地區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滅絕了;但是最近發現的一種生活於漸新世早期的、大小與鼠類相仿的靈長類動物——海岸潟湖靈長類這一發現表明在那個時期,小型哺乳類動物更易於生存),則進一步削弱了這一大置換變化模型。
下面是漸新世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種類增加並不明顯。
植物
被子植物繼續在全球擴張;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則被溫帶落葉林所取代。開闊的平原和沙漠面積較之原來擴大了許多。草原也從始新世時期的河岸地帶發展至開闊地帶,但仍未發展至今日熱帶和亞熱帶大草原之規模。
動物
除了澳大利亞,在其他各洲都有發現重要的漸新世陸生動物。更多的開闊地形使得動物向大型化趨勢發展。海洋動物和北方各大陸的陸生脊椎動物都具有了很多現代特徵,這更可能是因為古老物種在這個時期逐漸滅絕,而非現代物種進化的結果。這個時期的許多物種,如馬科、巨豬科、犀科、岳齒獸科和駱駝科動物都變得更善於奔跑,以適應始新世時期的森林衰退之後形成的平坦開闊地形。
漸新世的海洋動物與現今的物種十分相似,如雙殼綱動物。不過這個時期發現的海洋動物化石沒有始新世和中新世豐富。
中新世為地質年代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開始於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 ,不過這段時期是過渡時期,沒什麼生物進化上的大事件。
上新世是地質時代中新近紀的最新的一個世,它從距今530萬年開始,距今180萬年結束。
植物
上新世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帶來的變化很大,全世界熱帶種類減少,落葉森林擴展,北方被松柏林和凍土地帶覆蓋,除南極洲外在所有的大陸上草原擴張。只有在赤道地區還有熱帶森林,在亞洲和非洲熱帶大草原和沙漠出現。
動物
不論是海生動物還是陸地動物,上新世的動物已經相當現代化了,陸地動物還有些原始。最早的類人的動物在上新世末出現。
非洲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南北美洲之間的地峽的形成和亞洲和北美洲之間的地峽的形成導致過去分散存在的種類混合、遷徙和互相接觸。
更新世,亦稱洪積世(公元前180萬年-公元前1萬年),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現代相似。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人類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最後是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輕的地質時代,從11700年前開始。[1]根據傳統的地質學觀點,全新世一直持續至今。生物進化歷史上並無太大變化
好了就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G. 古近紀代表性生物及地質事件
隱生宙:包括前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出現生命跡象,植物為高級藻類;動物為多細胞動物、裸露動物、小殼動物。
地質事件:剛開始時,地面溫度很高,由火山噴發出的氣體形成大氣層,之後不斷循環,形成較初始的地球(原始海洋,大氣層形成,地表溫度降低);……到結尾時,全球性冰河時期結束。
顯生宙:這里按年代順序講,
1,古生代:包括早期和晚期。
1)早古生代:有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植物出現陸生裸蕨,在志留紀出現魚類。代表性的生物有:寒武紀的三葉蟲;奧陶紀的淡水無顎魚、星甲魚、腕足動物;志留紀,無脊椎動物,如筆石、腕足類、珊瑚等;陸生植物的出現則是志留紀生物革新的一個重要標志。
地質事件:(1)從海洋占絕對優勢到陸地面積不斷擴大。(2)南升北降地殼發展形勢到北方大陸聯合南方大陸開始解體。(3)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形成兩在地槽與南北古陸對立形勢。
2)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泥盆紀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各種魚類空前繁盛,有頜類、甲胄魚數量和種類增多,現代魚類——硬骨魚開始發展。石炭紀陸生生物飛躍發展,海生無脊椎動物也有所更新。二疊紀的生物,內容豐富,不論是動物或植物都顯示出與有一定的演化連續性。代表性的生物:泥盆紀的鄧氏魚;石炭紀的魚石螈、西蒙龍以及各種巨型昆蟲;二疊紀的三尖叉齒獸、麗齒獸等。
地質事件:晚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末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
2,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植物出現裸子植物,動物以爬行動物為代表。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乾熱、乾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
侏羅紀的昆蟲更加多樣化,大約有一千種以上的昆蟲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澤附近。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被。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仍占統治地位,松柏、蘇鐵、銀杏、真蕨及有節類組成主要植物群。海生爬行動物則包含:生存於早至中期的魚龍類、早至晚期的蛇頸龍類、白堊紀晚期的滄龍類。動物界里,哺乳動物還是比較小,只是陸地動物的一小部分。陸地的優勢動物仍是主龍類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它們較之前一個時期更為多樣化。翼龍目繁盛於白堊紀中到晚期,但它們逐漸面對鳥類輻射適應的競爭。在白堊紀末期,翼龍目僅存兩個科左右。 代表生物:三疊紀始盜龍、板龍;侏羅紀的梁龍、異特龍(躍龍);白堊紀的迅猛龍、傷齒龍、暴龍等;
地質事件: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志。最大海侵事件發生於晚侏羅世基末里期、聯合古陸分裂和新海洋擴張速率增強以及古氣候分帶和古地理隔離程度的加強。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發生於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 ,約6550萬年前,滅絕了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含恐龍)。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因為造成恐龍的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著名。
3,新生代:第三紀到第四紀。哺乳動物興起和人類的誕生。第三紀時被子植物極度繁盛。除松柏類尚占重要地位外,其餘的裸子植物均趨衰退。蕨類植物也大大減少且分布多限於溫暖地區。而脊椎動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爬行動物的衰亡,哺乳類、鳥類和真骨魚類取而代之,興起且高度繁盛。第四紀冰期時,大陸冰蓋向南擴展,動植物也隨之向南遷移。間冰期期間動植物向北遷移。冰期和間冰期植被帶的移動范圍最大可達緯度30°,在地層剖面中可明顯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動植物群的交替現象。第四紀後期,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發生過大規模絕滅。在北美,大型哺乳動物的屬有70%絕滅,歐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這一大規模絕滅發生於距今15000~9000年。發生大規模絕滅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的狩獵活動,其次是自然環境的變遷。
代表生物:靈長類,巨犀,安氏中獸,哥倫比亞猛獁等。
地質事件:第四紀冰河時期………………
H. 古生物地理演化
晚白堊世至古近紀在印度大陸北緣和岡底斯南緣發育了豐富的底棲大有孔蟲動物群。這類微體動物具有特殊的生態和地理分布特徵,使之成為研究古地理演化的有力手段。一般泛指個體大於2mm的有孔蟲動物為底棲大有孔蟲,它不是一個分類單元。這種動物生活在淺海透光的底質上,喜歡含氧量充足和溫暖的條件。追索這類動物在地質歷史中的地理分布特徵,可以推測和恢復不同時期的古地理演化,進而為板塊的運移提供證據。
1.白堊紀中期圓笠蟲古地理
圓笠蟲(Orbitolininids)是一類砂質膠結殼類型的底棲大有孔蟲。因其外形類似斗笠而得中文譯名。該類生物常見於世界許多地區白堊紀中期的海相地層中,從早白堊世Barremian晚期開始出現,至晚白堊世Cenomanian期末消亡。它地理分布廣、演化迅速,對地層劃分具有重要作用。從生態學角度來看,Orbitolinids生活於溫暖近岸的淺海環境,常見於碳酸鹽豐富的沉積區,又能適應濁度較高的水體環境。在淺海環境中,其形態常隨海水深淺和近岸帶水動力強弱不同而變化,其殼體結構也常隨生活周圍物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清潔的海底,它可以吸附細粒的碳酸鹽顆粒構建自己的外殼,而在陸源物質大量注入的渾濁水底,它又以周圍粗大的類型各異的顆粒組合殼體。這類生物的生存環境局限於溫暖近岸的淺海地帶,其古地理分布不僅受氣候緯度分帶的影響,而且更嚴格地受深海洋盆和陸地環境的阻隔。因此,對其地理分布的研究有助於恢復其生存時期古地理位置的演變。
白堊紀西藏處於特提斯海的東部。構造意義上的特提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南部一條全球性緯向展布的構造域,地質學家將其稱為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的、略呈東西走向的寬闊海洋,它最終閉合消亡而形成現今大陸上的巨型特提斯造山帶(劉增乾等,1990)。這一造山帶是地球上地殼結構和岩石圈結構最復雜、造山帶類型最多的構造域,它不但記錄了南方岡瓦納大陸裂解、亞洲大陸的增生以及最終匯聚拼合並隆升的地質歷史,而且也記錄了特提斯洋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地質事件。一般認為青藏高原是由一系列微板塊及板片組成的,它們之間以深海殘體、蛇綠岩和混雜岩等共同組成的板塊消減帶——縫合線為界,在三度空間上,青藏高原呈現出以活動的「條」與穩定的「塊」相間的大地構造格局,並且主體呈東西向展布(王乃文,1983 a、b;劉增乾等,1990;潘裕生等,1998)。班公錯 怒江縫合帶是中侏羅世的一個中特提斯洋,而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則是從晚三疊世出現大規模張裂,經侏羅紀、白堊紀的擴張而形成的中生代特提斯大洋。它至晚白堊世開始收縮,古近紀完全閉合。王乃文(1983 a和b)將兩縫合帶之間的區域稱為藏北陸塊,一般用拉薩地塊(或地體)來代表這一東西向延展的地區(麥爾西葉等,1984;潘裕生等,1998)。本地塊內,前寒武系為中、深變質岩系,構成結晶基底,之上為以海相穩定型為主的古生代至古近紀的沉積蓋層。白堊紀中期Orbitolinids動物群主要生活在拉薩地塊內,其北側羌塘盆地的局部地區亦有發現。古構造格局的變化能影響生物區系的分異,反而言之,對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將恢復大陸板塊的相對位置。
(1)拉薩地塊和羌塘盆地的圓笠蟲
在拉薩地塊,白堊紀中期沉積分布在三種類型的沉積盆地中,由南向北為:岡底斯南緣弧前盆地、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內盆地和藏北弧背盆地(餘光明、王成善,1990)。在這三個沉積盆地中均產有豐富的圓笠蟲(Orbitolinids)動物群,據目前研究結果,該動物群在西藏的分布僅限於這三個沉積盆地中。
岡底斯南緣弧前盆地位於拉薩地塊以南沿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之北長約550km,寬約20km的范圍內。其古構造環境北依岡底斯岩漿弧,南接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及蛇綠混雜岩帶。盆地呈東西向延伸,沉積了主要源於大陸鄰區的巨厚陸源碎屑復理石相。沉積地層主要包括桑祖崗組和昂仁組。桑祖崗組為一套灰色厚層狀生物碎屑灰岩及塊狀生物灰岩,富含有孔蟲、珊瑚和厚殼蛤等化石,Orbitolinids動物群主要見於桑祖崗組的灰岩中。昂仁組是主要源於大陸鄰區的巨厚陸源碎屑復理石相,在其底部的部分層位也見到Orbitolinids的化石(萬曉樵等,1997)。桑祖崗組所含 Orbitolinids 經何炎等(1976)研究,有Orbitolina aperta,O.conica,O.scutum,O.lamina,O.concava等,據O.concava的出現,將化石組合時代定為Cenomanian期。在隨後的研究中,更多研究者對這一化石名單作了修正。根據重新鑒定,認為該化石組合時代為早白堊世Aptian期至Albian早期(王思恩,1988;尹集祥等,1988b)。筆者對桑祖崗組化石做了再次研究,鑒定有Orbitolina conica,O.scutum,O.texana,O.aperta和O.discoidea等,同時根據其上覆昂仁組底部的Orbitolina和菊石化石的層位控制,進一步確定桑祖崗組的Orbitolinids動物群時代為Aptian期至Albian早期(萬曉樵等,1997)。
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內盆地是指岡底斯岩漿弧區內存在的一系列以斷裂為邊界的拉張盆地,其形成與局部的火山 構造沉陷作用有關。盆地內的白堊系包括下統的林布宗組、楚木龍組、塔克那組和上統的設興組。該盆地沉積地層在拉薩以北的林周一帶出露最好,向西在謝通門、打加錯等地也有發現。Orbitolinids動物群繁盛於塔克那組中,該組是以一套雜色粉砂岩、石英砂岩為主夾較多砂礫岩、板岩、頁岩和灰岩的地層,產菊石、珊瑚、海膽、雙殼類、腹足類、植物和有孔蟲化石,其中Orbitolinids極為豐富。筆者對林周和謝通門兩地的化石作了鑒定,有Orbitolina tibetica,O.minuta,O.trochus,O.scutum,O.planoconvexa和O.texana等。化石組合時代為Aptian至Albian期。
藏北弧背盆地位於岡底斯岩漿弧北側,是以陸殼為基底的一種沉積盆地。該盆地沉積類型復雜,白堊系包括下統的多尼組、郎山組和上統的競柱山組。Orbitolinids動物群在這三組中均有發現,其中郎山組化石最為豐富,常構成圓笠蟲灰岩。藏北弧背盆地在郎山組沉積時期達到了海侵高潮,形成了以郎山組灰岩為代表的碳酸鹽台地沉積。該碳酸鹽台地廣布於日土至納木錯一帶,地層厚度從盆地邊緣的300m到盆地中心的4000m。在西部的革吉地區,厚度最大,達4300m左右。厚度向東逐漸減薄,至納木錯僅厚300m左右。該弧背盆地在區域上亦顯示為一東窄西寬的楔形盆地,西部的革吉一帶為沉積盆地的中心。章炳高(1982、1986)對該盆地的化石作了細致的研究,對Orbitolinids作了新的分類和描述。他所研究的化石遍布在獅泉河、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申扎縣和班戈縣等地區,主要是 Orbitolina(E.)prisca,O.(E.)robusta,O.(C.)microsphaerica,O.(C.)parva,O.(C.)scitula,O.(C.)rutogensis,O.(C.)orientala,O.(C.)miniscula,O.(C.)alticonica,O.(C.)lepida,O.(P.)lenticularis,O.(P.)umbellate,O.(P.)discoidea,O.(P.)megasphaerica,O.(P.)complanata,O.(O.)aliensis,O.(O.)birmanica,O.(O.)deltoids,O.(O.)bangoinica,O.(O.)concava等。據夏代祥和劉世坤(1997)的地層總結,在多尼組頂部的灰岩夾層中所見的Orbitolinids時代較早,應屬於Barremian 晚期,郎山組灰岩中所含大量化石的時代為Aptian—Albian期,競柱山組中產Orbitolina bangoinica和O.concava等,時代已進入Cenomanian期。
在班公錯 怒江縫合帶以北的羌塘盆地,以往工作沒有海相地層的報道。近年的地質調查在盆地中部的土門一帶發現了白堊紀中期的海相地層,化石主要有珊瑚和有孔蟲。經筆者鑒定,有孔蟲為Orbitolina birmanica,Orbitolina trochus,O.sp.和Textulariasp.等。
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以南的沉積區屬於喜馬拉雅被動陸緣盆地(餘光明、王成善,1990)。白堊紀中期該區處於陸棚海環境,西藏境內有孔蟲化石豐富,在崗巴-定日盆地廣泛發育有以Rotalipora-Dorothia為代表的浮游 底棲混合型的小有孔蟲動物群(萬曉樵,1990、1992),同時代的Orbitolinids沒有出現。向南至尼泊爾,在Thakkhola地區也發育有良好的白堊紀中期海相地層。Aptian早期地層中含海扇、牡蠣和菊石等門類化石,其上出現豐富的有孔蟲動物群,以 Hedbergella和 Globigerinelloides為主(Gibling 等,1994)。印度 Spiti 地區的海相白堊系發育完整(Mamgain and Sastry,1975;Nagappa,1959),岩性和有孔蟲化石組合均可與西藏崗巴-定日地區直接對比。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地區海相白堊系中也保存有與西藏崗巴-定日地區相近的有孔蟲動物群(Nagappa,1959;Kureshy,1977)。
(2)全球分布的圓笠蟲
圓笠蟲在全球許多地區均有發現,一般分布在白堊紀中期環特提斯洋的陸棚淺海地帶,主要見於西藏、緬甸、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克什米爾、阿富汗、中東地區、西歐、南歐、非洲北部和加勒比海等地區(圖6-1)。據已有報道統計,該動物群主要發現於北半球,僅非洲中部的Tanganyika 地區是一例外(Berthou et Schroeder,1978;Cita,and Ruscelli,1959;Desio,1959;Drooger,1984;Douglass,1960、1961;Hasimoto,and Matsumaru,1974、1977;Hofker,1963、1966;Mamgain and Rao,1965;Nagappa,1959;Mehes,1971;Moullade,et al.1985;Schroeder,1975;Schlager,1984;Yabe and Hanzawa,1926)。據統計,在西半球,它一般分布在0~30°N之間,但在北歐地區,其分布可向北發展至50°N。在東半球,它一般分布在5°S~40°N的區域內。
圖6-1 白堊紀中期Orbitolinids的全球分布圖
圓點表示Orbitolinids的產出位置,主要限於5°S~40°N的緯度帶內;虛線代表印度與歐亞大陸生物分區的界線
如上所述,在西藏Orbitolinids限於拉薩地塊和羌塘盆地之內,在西藏境外這一構造單元東西兩端的延續地段仍有大量出現(圖6-2)。向東至緬甸一帶,該類群生物十分豐富。緬甸被分為東西向的四個構造單元,由西至東分別是:Rakhine Coastal 帶、Western Ranges帶、Central Cenozoic 帶和 Shan-Tanintharyi 地塊(Thein,1973)。據仰光大學 Chit Saing教授的未發表資料及與其個人交流,Orbitolinids發育於緬甸中—東部的Central Cenozoic帶和Shan-Tanintharyi地塊。在Central Cenozoic帶,Orbitolinids出露於北部的Hukawng山谷和 Chindwin-Hkamti 地區,以 Orbitolina texana和 O.concava為代表。在 Shan-Tanintharyi地塊,Orbitolinids見於Ayeyarwady和東岸的Tagaung地區。該區含Orbitolinids的厚層灰岩地層夾於蛇綠岩和火山岩層中,化石主要有Orbitolina birmanica,O.concava,O.texana,O.lenticularis,O.minuta,O.parva等。產化石地層的時代被認為是Albian—Cenomanian期。緬甸Orbitolinids所分布的廣大地區屬於歐亞大陸的西南緣,該地區以西由Rakhine Yoma和Chi Hills的褶皺復理石帶與印度板塊相隔(Thein,1973)。其西側屬於印度板塊的東北緣,那裡沒有出現Orbitolinids,而產有浮游和底棲小有孔蟲動物群。
圖6-2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兩側白堊紀中期生物地理分區示意圖
1—Orbitolinids分布區;2—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3—印度型小有孔蟲 介形蟲分布區
向西至克什米爾一帶,Orbitolinids見於印度河縫合帶北側的Ladakh和Kohistan地區。在該區的Dras島弧火山岩中,含Orbitolinids的灰岩以透鏡體或條帶狀產出。據Mamgain和Rao(1965)描述,化石主要有Orbitolina trochus,O.discoidea,O.bulgarica和 Orbiqiadrasensis等。對Ladakh和Kohistan地區的Orbitolinids化石有較多報道,一般認為其時代為Aptian—Albian期(Pudsey,Schroeder and Skelton,1985;Nagappa,1959;Garzanti,Baud and Mascle,1987)。
(3)西藏圓笠蟲的沉積環境
圓笠蟲的生存環境可與現今底棲大有孔蟲的生活區域相似,它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沿岸淺水帶內。其殼體大小和形態變化比較大。個體大小一般1~7mm,最大者可達60mm。形態由高圓錐狀至低圓錐狀、圓盤形、鍾形和周邊向上翹起的圓斗笠形均有出現。其外形和殼質成分復雜,且多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變化,與自身演化關系不大。所以,給憑借外形而進行的生物分類造成了困難。現將此類生物分類的依據放在了內部構造上,重點考慮其胚殼構造及演化,以此確定屬和種一級的分類特徵。而其多變的外形和殼質成分對外界環境的恢復又是有用的依據。在白堊紀,它常與厚殼蛤類生物共生,進一步反映這類生物限於鹽度正常、溫暖的近岸環境。
岡底斯南緣弧前盆地桑祖崗組的碳酸鹽岩主要為微亮晶和泥晶膠結的生物碎屑灰岩和圓笠蟲灰岩,Orbitolinids外殼物質主要是外界底質中的碳酸鹽顆粒和少量陸源細粒物質,反映當時沉積環境為弧前盆形成之前的局部碳酸鹽台地,水體清潔,陸源物質較少。Orbitolinids殼體以扁平形態為多,顯示當時海水很淺,水動力較強,扁平的殼體有利於在這一動盪的底質上生存。
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內盆地是一種構造盆地,岩石類型復雜,各種陸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均有出現。Orbitolinids動物群生存時期火山活動相對較弱,沉積物以碳酸鹽岩和陸源碎屑岩為主,其殼體多由膠結的碳酸鹽顆粒組成,個體相對較小。推測塔克那組的沉積水深可能稍小於桑祖崗組的沉積深度。
藏北弧背盆地代表白堊紀的一個廣闊淺海環境,Orbitolinids動物群生存時期盆地主體為碳酸鹽台地沉積組合,盆地南北邊緣帶為狹長分布的陸源粗碎屑岩與碳酸鹽岩混合沉積的邊緣相組合。Orbitolinids動物群類型多樣,扁平形、錐形、鍾形均有出現。在西部盆地中心地區多表現為較細顆粒的膠結殼類型,而在東部和盆地邊緣地帶則以陸源碎屑顆粒為殼質的主要成分,反映了盆地總體西深東淺的格局。
Orbitolinids動物群的生態特徵限定它只生存在濱淺海環境中,這一特點影響其古地理的分布。白堊紀中期拉薩地塊普遍出現碳酸鹽岩沉積,富含淺海相的Orbitolinids動物群。全球Orbitolinids的分布反映其生存地區為環特提斯洋的濱淺海地帶,當時它沿這一濱淺海區廣泛擴散。
(4)圓笠蟲及相關生物的古地理意義
以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界,白堊紀中期Orbitolinids動物群繁盛於北側的拉薩地塊和羌塘盆地的局部地區,而在南側的印度板塊卻沒有出現。根據當時有孔蟲的分布特徵,可以識別出以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界的兩個生物地理分區(圖6-2)。生物地理區系的形成和演化受控制分類單元的地理因素的影響。西藏Orbitolinids生物區的局限性受古大陸構造位置的控制。它限於拉薩地塊和羌塘盆地、東側緬甸的Central Cenozoic帶和Shan-Tanintharyi地塊,以及西側的Ladakh和Kohistan地區,明顯沒有向南跨越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使該縫合帶成為生物分區的界線。
從板塊構造的觀點來看,白堊紀中期Orbitolinids生物地理區系的形成與中生代新特提斯洋形成和拉薩地塊與印度板塊的地理位置有關。一般認為,岡瓦納大陸在古生代以來解體,其北緣裂解成數個地塊,由南向北漂移,不斷增生到北方勞亞大陸的南緣。拉薩地塊在晚三疊世晚期與北方的歐亞大陸拼合。該板塊及其北側羌塘盆地內分布的Orbitolinids與西特提斯及東亞日本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物區系(圖6-3),說明拉薩地塊在白堊紀早期之前已完成它的北移,與歐亞大陸拼合為一個整體,成為歐亞大陸的南緣。這時的班公錯-怒江縫合帶對Orbitolinids的向北遷移已不形成阻隔。白堊紀中期Orbitolinids動物群沿歐亞大陸的東緣—南緣廣泛擴散。岡瓦納大陸北緣裂解的地塊與岡瓦納大陸之間形成中生代的特提斯洋,而介於印度板塊與拉薩地塊之間的北喜馬拉雅海域最遲在晚侏羅世張開,形成以蛇綠岩套為主體的洋中脊,隨後發展成為洋殼(劉增乾等,1990)。白堊紀中期該大洋是陸生和淺海底棲生物遷移的障礙,使拉薩地塊與印度板塊之間出現生物區系的分異,Orbitolinids動物群始終沒能向印度大陸擴散。圖6-3表明,在東半球Orbitolinids分布在5°S~40°N的區域內,它在印度大陸的缺失一方面說明該板塊當時所處的位置遠離這一分布區,應在較高的南緯度地帶。另外,新特提斯洋在形態上呈東寬西狹的海域,東部海域覆蓋赤道兩側的熱帶—亞熱帶區,南北兩岸具有對應的相似氣候條件。如果只有氣候為控制因素,Orbitolinids動物群在40°S以北的區域均有條件出現,但事實不是如此。所以,氣候不是生物分區的唯一制約因素。東部寬闊的大洋無疑對生物遷移形成了障礙,但西端狹窄的淺海可構成南北兩岸淺水動物遷移的通道,非洲北部和東北部Orbitolinids的出現就說明了這一事實。然而,該動物群卻沒有通過非洲大陸東側進入印度板塊,這說明印度板塊當時已與非洲大陸分離並向北漂移,其間形成的海洋成為生物遷移的阻隔(圖6-3)。
圖6-3 白堊紀中期板塊構造位置與Orbitolinids分布的關系
圓點表示化石的分布地點,主要位於環特提斯洋地區;當時印度板塊位於南半球,已脫離岡瓦納大陸向北漂移,北側由特提斯洋與歐亞大陸相隔,出現不同的生物區系
2.晚白堊世以後的生物古地理
晚白堊世晚期底棲大有孔蟲的類群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兩側動物群的特徵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在南側的崗巴-定日海盆發育著圓片蟲-圓臍蟲(OrbitoidesOmphalocyclus)動物群,代表類型為Orbitoides media,O.apiculata和Ompalocyclus marcroporus。在北側的仲巴一帶則以鱗片蟲 假圓片蟲(Lepidorbitoides-Pseudorbitoides)動物群為特徵,主要有Lepidorbitoides minor,L.blanfordi,Pseudorbitoide sp.和Sigmomorphiasp.。這時南北兩區的生物面貌已比較相近,代表類型均屬於圓片蟲科。但在屬以下的分類中,兩地底棲大有孔蟲的地理分區繼續存在(表6-1)。整個白堊紀南北兩側古生物地理的差異說明印度與歐亞兩大陸之間存在一深海洋盆。白堊紀晚期印度大陸已向歐亞大陸靠攏,深海洋盆不斷縮小。然而,直至白堊紀末兩大陸之間的深海環境仍然存在。江孜至拉孜一帶床得組下部出露含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放射蟲和浮游有孔蟲的深水沉積地層(吳浩若等,1977;吳浩若,1987;萬曉樵、丁林,2002),可識別為Globotruncana Abathomphalus生物區,證明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南側直至白堊紀末期仍存在一狹窄的深海—半深海條帶。受這一條帶阻隔的南北兩側,生物古地理繼續保持明顯的分異(圖6-4a)。
表6-1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兩側晚白堊世—早始新世生物地層的對比
圖6-4 晚白堊世晚期至始新世生物地理圖
1—Lepidorbitoides 生物區;2—Globotruncana-Abathomphalus 生物區;3—Orbitoides 生物區;4—Nummulitid 殘留海;5—非海相區;6—岡底斯弧
西藏和印度大陸其他生物的分布也具有相似的特點。拉薩地塊的改則一帶產早白堊世雙殼類動物群,包括Isodomellachoinbaensis Caestocorbula(Parmicorbula)perlonga,Noetia(Incanopsis)cf.lebanonensis和Anomiacf.subobliqua等9種(文世宣,1992)。Isodomella屬於北溫域生物地理大區日本-東亞亞省的特有分子,Noetia(Incanopsis)cf.lebanonensis和Anomiacf.subobliqua所比較的原種見於黎巴嫩Aptian期的雙殼類動物群,生物地理區都屬於特提斯域東地中海亞省。這一生物地理區系特徵與Orbitolinids動物群的分布完全相同,均說明白堊紀拉薩地塊與歐亞大陸為一個整體。當時歐亞大陸的生物群已擴散到拉薩地塊,卻沒有再向南越過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而在印度大陸北緣的崗巴盆地,產Astartoides-Yaldioides雙殼類動物群(文世宣,2000)。該動物群顯示出明顯的地區性的特點,與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以北同時期的動物群不同。
印度 Kuchchh 地區產有白堊紀晚期非海相介形蟲,屬於 Limnocythere falsocarinataFrambocythere tumiensis-Gomphocythere gomphiomatos 動物群。這是一個印度地方性的動物群,與中國北方和蒙古的動物群截然不同(Whatley and Bajpai,2000)。印度白堊紀介形蟲動物群強烈的地方性色彩,說明當時印度大陸孤離於周圍大陸,四面大洋的阻隔使非海相的生物無法遷移擴散。
有孔蟲、雙殼類和介形蟲等類群的地方性區系特徵均說明白堊紀中—晚期印度大陸已完全脫離岡瓦納大陸向北漂移,與北方的歐亞大陸存有特提斯洋盆的阻隔。
古新世以後,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兩側的動物群類型趨於相同。古新世Danian期輪蟲類(Rotalia-Lockhatia-Smoutina)動物群在崗巴-定日海盆十分繁盛,這時的仲巴地區由於近海相磨拉石的堆積使化石記錄缺失。古新世Selandian—Thanetian期縫合帶兩側的動物群已不存在差異,發育有相同的畸殼蟲-戴維斯蟲(Miscellanea-Daviesina)動物群。始新世早期縫合帶兩側的動物群完全一致,以共同發育貨幣蟲-圓旋蟲(Nummulites-Discocyclina)動物群為特徵。這一動物群在印度大陸北緣的崗巴—定日—札達一帶大量發育,在岡底斯南緣的仲巴、岡仁波齊峰、達機翁、葛爾等地也廣泛出露。化石證據說明,古生物地理的分異從古新世開始逐漸消失,表明沿雅魯藏布江的深海環境已基本結束。盡管大洋阻隔消失,而沿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南側混雜帶的一些地區還零散地分布著古新世早期床得組上部的紅色岩層和蹬崗組的碎屑岩(萬曉樵、丁林,2002;萬曉樵等,2005),代表一種局限的深海或半深海環境。古新世晚期之後大部分地區已不存在深海沉積,主要出露海退相的碎屑岩(如甲查拉組)。
至始新世,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兩側仍然有特提斯封閉前的殘留海,淺海動物群的遷移已完全脫離了深海環境的阻隔,形成Nummulitid生物區(圖6-4b)。
I. 秦嶺古近紀生物種類
生物一、植物的生殖1.無性生殖的意義:由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2.選材⑴扦插:剪取某些植物的莖、葉、根、芽(插穗),或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後就可栽種,使之成為獨立的新植株。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⑵嫁接: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砧木)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時應當使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良品種的。⑶植物組織培養:植物組織→形成愈傷組織→長出叢芽→生根→移栽成活。既能在短期內獲得大批同種植物,又能防治植物病毒侵害。3.會判斷有性和無性生殖的區別:生殖,也稱繁殖,生物孳生後代的現象,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生殖方式可分為兩類,即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二、昆蟲的生殖和發育1.過程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2.特點: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3.完全變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如:家蠶、蜜蜂、菜粉蝶、蠅、蚊)4.不完全變態:受精卵→若蟲→成蟲(如:蝗蟲、蟋蟀、螻蛄、螳螂)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若蟲經5次蛻皮,不經過蛹期,發育成有翅能飛的成蟲。5.防治害蟲的最佳時間:幼蟲時期。三、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1.兩棲動物的概念: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只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的一類動物2.行為表現:雄蛙鳴叫→雌雄蛙抱對→……→成蛙3.生殖特點: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生活。(這是導致兩棲動物分布范圍小、種類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4.種類: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四、鳥的生殖和發育1.鳥卵的結構: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胚盤內含有細胞核;卵黃外的卵白含有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發育的需要;卵殼和卵殼膜起保護作用。2.鳥的生殖過程的行為表現: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育雛五、生物的遺傳和變異1.基因: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斷。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2.性狀: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如人的ABO血型)、行為方式(如各種先天性行為)等。3.顯性形狀: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雜交一代表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4.隱性形狀: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雜交一代沒有表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5.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如:豌豆的圓粒與皺粒,西紅柿的紅果與黃果,兔的白毛與黑毛,雞的玫瑰冠與單冠,人的直發與卷發,A型血與B型血。6.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7.性別決定: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8.變異的特點:不同種類之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但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如果沒有影響到遺傳物質基因,就不會遺傳給後代。六、生物的進化1.生命的起源: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場所:原始大氣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場所:原始海洋有機大分子物質組↓成場所:原始海洋多分子物質演↓變場所:原始海洋特點:原始界膜和原始的物質交換原始生命2.米勒試驗:一種模擬在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中進行雷鳴閃電能產生有機物,以論證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實驗。(詳見《生物學》八年級下冊P48)3.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過度繁殖(現象)→生存斗爭(過程)→遺傳和變異(基礎)→適者生存(結果)4.進化的證據:化石。5.進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6.自然選擇: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滅絕。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這一過程,叫自然選擇。七、健康生活1.傳染病的概念: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常見的有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接觸傳染病。2.傳染病特點:要經過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環節。3.預防傳染病的措施:保護易感人群、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4.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5.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6.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7.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8.免疫:9.人體免疫的三大防線:一、皮膚和粘膜阻擋、殺菌,清掃人的免疫二、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溶解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的三道防線)吞噬細吞噬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特異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10.免疫的功能: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產生;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11.計劃免疫: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算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八、用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進健康1.安全用葯⑴安全用葯: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葯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葯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葯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⑵處方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的葯物。⑶非處方葯:不需要憑借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葯物。⑷無論是處方葯還是非處方葯,在使用之前都應該仔細閱讀使用說明,了解葯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葯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2.急救措施⑴撥打120或999急救電話。注意要通報姓名、急救地點、聯系方式、病人目前的病情機應急措施。⑵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包紮止血等。(詳見《生物學》八年級下冊P82-86)歷史:?si=3地理:第一章遼闊的疆域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於北半球。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7、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8、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9、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大。12、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省。16、在我國各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聚,小集中的特點。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23、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25、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26、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27、開發和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28、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29、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30、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32、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33、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34、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35、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36、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37、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38、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四個干濕潤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39、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4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42、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43、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來自於昆龍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長江,河水主要來自於天然降水。44、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4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46、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47、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48、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49、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50、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51、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52、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53、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54、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55、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56、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57、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58、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59、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60、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61、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佔2.5%。63、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64、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5、從時間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66、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67、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68、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69、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70、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無錫、蕪湖、九江、長沙。71、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西藏省目前沒有鐵路線。72、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73、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運送。74、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運送。7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7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主業。7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7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7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格局。8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8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8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8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類主業為「龍頭」產業。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