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最初是從哪裡來的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物,許多人認為是病毒一類的非常簡單的生物,他只是有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正的物質。
而組成他的是基礎的生物大分子,它是由自然界中的無機分子在一定的條件下偶然形成生物小分子,進而發展而來的,從此地球上有了生命,下面是詳細的介紹:
神秘的生命起源
那是在大約50億年前,宇宙中一團彌漫的緩緩轉動的氣體塵埃雲形成了原始太陽系。到了47億年前,原始太陽系裡一些氣體塵埃雲又凝聚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剛剛誕生的地球十分寒冷、荒涼,沒有結構復雜的物質,當然也不會有生命。生命是隨著原始大氣的誕生開始孕育的。
在早期太陽系裡,一些處於原始狀態的天體頻繁和幼小的地球相撞,這一方面增大了地球體積,另一方面運動的能量轉化為熱能貯存在了地球內部。撞擊不斷地發生,地球內部蓄積了大量熱能。地球的平均溫度高達攝氏幾千度,內部的金屬和礦物變成了融融的熾熱岩漿。岩漿在地球內部劇烈運動著,不時沖出地球表面形成火山爆發。在原始地球上,火山爆發十分頻繁。隨著火山爆發,地球內 部一些氣體被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形成了原始大氣。不過,這時的地球上仍然沒有生物分子。
在以後的歲月里,由於日積月累,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越來越多,地球表面溫度開始降低。當降低到水的沸點以下時,水蒸氣就化作傾盆大雨降落到了地面上。傾盆大雨不分晝夜地下著,形成了最初的海洋,這為生命的誕生准備了搖籃。
那時地球表面的溫度仍然很高,到了大約36億年前,海水的溫度已降為80℃左右,然而在此之前,原始生命就已悄悄孕育了。
生命的誕生與原始大氣十分有緣。據推測,原始大氣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氨氣。這些簡單的氣體分子要想成為生物分子,就必須變得足夠復雜。合成復雜物質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值得慶幸的是,在原始地球上有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供利用。首先,原始大氣沒有臭氧層,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毫無顧忌地進入大氣,這為地球帶來了能量。其次,原始大氣中會出現閃電,閃電是一種能量釋放現象。再次,原始地球上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可以釋放大量熱量。
簡單的氣體分子在吸收了能量之後,它們會變得異常地活潑,進而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復雜的(生命)物質。美國的科學家米勒是第一位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的條件,成功地合成出復雜(生命)物質的科學家。
第二集 生命怎樣誕生
米勒設計了一套玻璃儀器裝置。球形的玻璃容器里模擬的是原始地球的大氣,主要有氫氣、甲烷和氨氣。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把燒瓶里的水煮沸,這模擬的是原始海洋里的蒸發現象。球形的電火花室里外接有高頻線圈,使電極可以連續火花放電,這模擬的是原始地球大氣中的放電現象。放電進行了一周,讓米勒驚喜的是,實驗中產生了多種氨基酸。
氨基酸和核苷酸是動植物體內普遍存在和最最重要的兩種生物小分子,它們是建造生命大廈的磚塊和石頭。
由不是生物體基本結構單元的無機小分子演變為生物小分子,這無疑是生命進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是呢,由於生物小分子畢竟過於簡單,只有它們演變成更為復雜的生物大分子之後,才能導致生命的誕生。
在原始地球上,自然合成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隨雨水匯集到湖泊海洋里。礦物粘土把這些生物小分子吸附到自己周圍,在銅、鋅、鈉、鎂等金屬離子催化下,許多氨基酸分子通過脫去水分子而連接在一起,形成更為復雜的分子,也就是蛋白質分子。同樣,許多核苷酸分子可以通過脫去水分子而連接在一起,形成更為復雜的分子,也就是核酸分子。
核酸是生物的遺傳物質,生物體生長、繁殖、行為和新陳代謝的信息就包含在核酸分子里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中,可以說,每一種核苷酸排列順序都是一篇記錄著生命信息的文章,書寫的文字就是核苷酸。核酸是生命的信息分子,對於生命是絕對重要的。然而核酸的功能卻是通過蛋白質來實現的,就連核酸本身的復制都需要蛋白質參與。
原始地球的湖泊海洋里出現了核酸和蛋白質以後,也許有人認為生命從此就誕生了,因為自然界中一些病毒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而類病毒就更是簡單得可憐,只是一個核酸分子,這個核酸分子能侵入植物細胞並使植物得病,馬鈴薯紡錘狀塊莖病就是這種類病毒感染的結果。
病毒和類病毒只能在活細胞內生存繁殖,至於是不是一種生命形式,目前還存在爭議。
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在進化過程中,它必須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進行演化,而一個簡單的分子,在傳宗接代過程中是無能為力把其它物質聚集在自己周圍的,它必須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復雜形態的實體。
在原始海洋里,隨著時間推移,自然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濃度越來越高,最終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分子實體,並進一步進化為最原始的生命。
第三集 遺傳物質的進化
眾所周知,核酸是當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它攜帶著生命信息,又能自我復制。核酸有兩種:一種是核糖核酸,又叫RNA,在RNA病毒和類病毒中,RNA攜帶著全部生命信息;另一種是脫氧核糖核酸,又叫DNA,它是目前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
種種跡象表明,原始地球上首先出現的復雜分子可能是RNA,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RNA分子比較簡單,只有一條鏈,DNA分子卻很復雜,有兩條鏈,按照進化規律,簡單的分子總是最先出現。其次,DNA分子自我復制時離不開酶,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在原始地球上,在蛋白質沒有產生以前,DNA分子是無法完成自我復制的,然而有些RNA分子本身就有酶的活性,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即使沒有蛋白質,RNA也可以完成自我復制。
在生命起源中,RNA先發生的學說能夠被科學界更多的學者所接受,但是要想真正地證明RNA是最早發生的遺傳物質,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要想在模擬原始的條件下合成RNA非常困難。
長期以來,人們總以為只有核酸才是遺傳物質,近年來生物學家發現,瘋牛病、瘋羊病的病原體是朊病毒,朊病毒的本質是蛋白質,可以自我復制,這啟發人們,蛋白質也可以作為遺傳物質。
其實,和核酸一樣,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十分規則,而且也有螺旋結構。科學家長期研究後發現,蛋白質完全具備遺傳物質的條件,能夠貯藏、復制和傳遞生命信息。
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通過氨基酸和氨基酸配對,可以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
通過實驗,劉次全研究員提出了氨基酸的配對模型,並且在此基礎上,繪出了一張很有特色的遺傳密碼表。
在原始地球上,最早能夠進行自我復制的分子可能是蛋白質,那時的蛋白質既能貯存或傳遞遺傳信息,又能執行特定的生物學功能。
對於原始生命來說,蛋白質的這種性質是十分經濟的,後來隨著生命進化,蛋白質貯存或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交給了RNA,然而RNA不夠穩定,隨著生命繼續進化,又出現了DNA,DNA是後來才出現的遺傳物質。
DNA作為遺傳物質的好處是:第一,DNA的某些部位與RNA相比,少了氧原子,氧原子是非常活潑的,這樣DNA更加穩定,能夠更好地保存生命信息,第二, RNA是單鏈,如果受到損傷,生命的信息勢必丟失,DNA則是雙鏈,一條鏈發生損傷後,可以根據另一條鏈進行修復,生命信息不易丟失。
因而,今天地球上的生命選擇了DNA作為遺傳物質,這也是生物在自然界中長期進化的結果
不過在還沒有發現地外生物之前還不能確定地球的生物到底是偶然產生還是必然產生。
❷ 地球上的所有原始生物是從哪來的
答: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實際上就是RNA,這比任何原核細胞拉,真核細胞拉都要早,
總而言之來之於地球當時環境中的化學反應.
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億年前的地球水環境中,原子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體,而且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已聚合了極多的星際有機分子,這些分子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場和反引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間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形成新的復雜四力平衡體,其中引力場起到遠距吸引作用(5-20個原子直徑),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圍獲得所需的組合對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組合成一種能移動的組織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動的大分子團主要採用定向釋放電磁力的方法,逐漸發展成能在水中游動的原始組織,因此它們能獲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體),並在體內積存了一些分子,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體力場導引下,組合成與母體相似的新微生物,這些原始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些復雜大分子團形成的四力平衡體,這也是生物基因復制的雛形。
這些大分子團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蛋白質與核酸的聚合體,只是多種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機小分子的無序聚合體,當核苷和磷酸組成成核苷酸,並逐漸形成核苷酸鏈,這些核苷酸鏈形成的力場就對周邊的氨基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肽鏈。或者先由多種氨基酸組合成肽鏈所形成的力場對周邊的核苷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核苷酸鏈,隨著形成的肽鏈和核苷酸鏈越來越長,分子量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與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同時產生的。
筆者認為,如果融合奧巴林的團聚體理論、福克斯的類蛋白微球理論和趙玉芬的「核酸與蛋白共同起源」理論,就能較清楚解釋地球有機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團」就相當於團聚體或類蛋白微球,只不過其中有機物成分更復雜一些,除了多種氨基酸外,還有構成核苷酸鏈的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類的有機分子。
有機生命的產生過程大致分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簡單的無機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機物質(碳氫化合物及其最簡單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們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質,以及其它有機物質,三是隨著地球上自然條件的演變,上述物質進行復雜的相互作用,最後產生具有新陳代謝特徵、能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的原始的有機生物。
❸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形成的!怎樣到地球上來的
關於生命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特創論(或神造說) 這一假說認為,現在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都是由神創造出來的,生命是上帝或神按照一定的目的,一次性地創造出來的。這一假說極為簡單地把生命的起源推到了一個不可知、也無法證明的上帝和神的身上,這是在有科學之前,由於人類的愚昧無知而提出的。這一假說把生命起源的問題,劃歸神學的范圍,因而是極不科學的。 自然發生說 又稱「自生論」或「無生源論」,認為生物可以隨時由非生物產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體產生。如中國古代所謂「肉腐出蟲,魚枯生蠹」、亞里士多德說的「……有些魚由淤泥及砂礫發育而成」。中世紀有人認為樹葉落入水中變成魚,落在地上則變成鳥等。 自然發生說是19世紀前廣泛流行的理論,這種學說認為,生命是從無生命物質自然發生的。如,我國古代認為的「腐草化為螢」(即螢火蟲是從腐草堆中產生的),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就是一個自然發生論者。有的人還通過「實驗」證明,將穀粒、破舊襯衫塞入瓶中,靜置於暗處,21天後就會產生老鼠,並且讓他驚訝的是,這種「自然」發生的老鼠竟和常見的老鼠完全相同。 18世紀時,義大利生物學家斯巴蘭讓尼(1729~1799年)發現,將肉湯置於燒瓶中加熱,沸騰後讓其冷卻,如果將燒瓶開口放置,肉湯中很快就繁殖生長出許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個棉塞,再進行同樣的實驗,肉湯中就沒有微生物繁殖。斯巴蘭讓尼認為,肉湯中的小生物來自空氣,而不是自然發生的。斯巴蘭讓尼的實驗為科學家進一步否定「自然發生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60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簡單但令人信服的實驗,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說。 化學起源說 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 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米勒實驗)。 第一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進行的,這一過程教材中已有敘述,這里不再重復。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擬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一個盛有水溶液的燒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間里含有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汽等「還原性大氣」。米勒先給燒瓶加熱,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環,接著他通過兩個電極放電產生電火花,模擬原始天空的閃電,以激發密封裝置中的不同氣體發生化學反應,而球型空間下部連通的冷凝管讓反應後的產物和水蒸汽冷卻形成液體,又流回底部的燒瓶,即模擬降雨的過程。經過一周持續不斷的實驗和循環之後。米勒分析其化學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包括5種氨基酸和不同有機酸在內的各種新的有機化合物,同時還形成了氰氫酸,而氰氫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組成核苷酸的基本單位。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第二個階段,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一過程是在原始海洋中發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個階段,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這一過程是怎樣形成的呢?前蘇聯學者奧巴林提出了團聚體假說,他通過實驗表明,將蛋白質、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適的溶液中,它們能自動地濃縮聚集為分散的球狀小滴,這些小滴就是團聚體。奧巴林等人認為,團聚體可以表現出合成、分解、生長、生殖等生命現象。例如,團聚體具有類似於膜那樣的邊界,其內部的化學特徵顯著地區別於外部的溶液環境。團聚體能從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為反應物,還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發生特定的生化反應,反應的產物也能從團聚體中釋放出去。另外,有的學者還提出了微球體和脂球體等其他的一些假說,以解釋有機高分子物質形成多分子體系的過程。圖7團聚體簡單代謝示意圖第四個階段,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這一階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 宇宙生命論(或泛生說) 這一假說提倡「一切生命來自生命」的觀點,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來自宇宙間的其他星球,即「地上生命,天外飛來」。這一假說認為,宇宙太空中的「生命胚種」可以隨著隕石或其他途徑跌落在地球表面,即成為最初的生命起點。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已發現的星球上,自然狀況下是沒有保存生命的條件的,因為沒有氧氣,溫度接近絕對零度,又充滿具有強大殺傷力的紫外線、X射線和宇宙射線等,因此任何「生命胚體」是不可能保存的。這個假說實際上把生命起源的問題推到了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去了,同時這個假說對於「宇宙中的生命又是怎樣起源」的問題,仍是無法解釋的。 宇生說 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構成生命的有機物,來自於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際塵埃。持這種假說的學者認為,某些微生物孢子可以附著在星際塵埃顆粒上而落入地球,從而使地球有了初始的生命。但我們知道,宇宙空間的物理條件,如紫外線等各種高能射線以及溫度等條件對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這些生命,在它們隨著隕石穿越大氣層到達地球的過程中,也會因溫度太高而被殺死。因此,像微生物孢子這一水平的生命形態看來是不大可能從天外飛來的。但是,一些學者認為,一些構成生命的有機物完全有可能來自宇宙空間。1969年9月28日,科學家發現,墜落在澳大利亞麥啟遜鎮的一顆炭質隕石中就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6種是構成生物的蛋白質分子所必須的。科學研究表明,一些有機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際塵埃的表面產生,這些有機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隕石帶到地球上,並在地球上演變為原始的生命。
❹ 地球的生命到底是怎樣產生的科學家有何解釋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究竟是從哪裡開始產生的?是如何產生的?我們的地球已經45億歲了,在漫長的時間里,低級的單細胞生物發展成了如今豐富多彩、多姿多彩的生命模樣,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生物,生活在不同地方的生物,形態各異的生物。一直困擾人類的是,生命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我們在這茫茫的宇宙中有同伴嗎?地球的生命是唯一的嗎?有外星人或者外星生物嗎?
深海中沒有陽光,但是溫度很高,甚至達1000攝氏度,生存環境非常的特殊,比如沙漠中的綠洲一樣,這個地方也生長著很多海洋的生物。因為也有科學理論認為,這個地方很輕易就能夠產生有機化合的反應。許多現代的研究也表明在深海煙囪的條件下,是會形成硫細菌的。
❺ 一切的生物是從何而來的呢
生物的由來也就是生命的起源的意思吧!
一、生命是什麼
「生」,普通說的生存,對滅亡而言。生是生起,本來沒有而現在新生,叫做生;生起了繼續存在,名為存。滅是毀滅,毀滅到最後的空無名亡。但生命之生,非生存滅亡之生,而是平常所說生活的生。生活與死相對,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生死的生;生與死對,活的名生;所謂生命,就是活的生。普通叫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名生活,比如食衣住等;衣食等資養人的生活,所以叫做生活,是後來附加上去的,而真正的生活,是對「死」而言的,這才是此處所講的生。
「命」,平常有命令,命運等的意義。此中所講的命,是佛典上所說的命根、壽命。普通所講的生命,不限動物,亦可通於一切植物。佛學上講的命根、壽命,則單屬於動物的有情;有情,雖不限於我們所能見到的動物,以種種而言,實是動物的一類。普通所講的生命,連植物也包括在內,一草一木都有死活,當其生活時都有繼續不斷的生命。命,可以說是一條一條的,如打死一牛或一馬。就說害了一條生命。而此一條命,也正指「一個生活的繼續」而言。在這一草一木,也都有生活的繼續,所以也各有生命,且是個別一條一條的;此一枝草的命,非彼一枝草的命,牛馬草木等這樣一條一條的生命,就是通常生命的意義。有生命的東西,要是給它斷掉了,就是死的。如一支枯草,一具死屍,一粒壞谷,都是沒有生命的。枯草雖是死的,但枯乾的形體,尚同土塊一樣存在。因此,科學中說各種存在的東西,還沒有滅亡到空無時,都是有的;死的——無生命的,和有生活相續的,這就是死活相對。死的無生命,活的有生命,亦即所謂生物與非生物;有生活繼續的名生物,無生活繼續的名非生物;土石磚瓦名非生物,草木禽獸名為生物。這都是從有生命和無生命上分別的。但佛學上不作如此分類,只作有情與無情的劃分,要是有情才有生命。所以從生命的狹義上講,有情眾生——一切動物——才有生命。有覺知情識才是充足的生命。花草樹木不能算是充足的生命。
現在,從一般人所講的生命說,包括一切動植物,凡有一條生命的東西,便是生物。而生物都有生命的現象,如初有名生,長成名長,由衰而老,由老而死,生長老死為生物必經的過程。在此過程上,生命各成其種類,各能傳種續後,草木都有此種現象,故生物與非生物,大有區別。因為生物都要生長,要維持生命,所以要常吸收養料,以免很快的老死。但生命的個體,到相當期間,一定不免老死,所以在生長力充足時,又從個體的生命,傳同類的生命,像這種生物性,可以叫它做生命。
這生命的現象,生命的性能,它是怎樣起源的,現在就要研究到了。
二、科學說生命起源
科學對於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考究它的根本是什麼,用的是化學分化。因此大概認生物是其餘非生物組合起來的,經過化學分化之後,所存下的原質,已經是非生物的東西了。比如我們講人,也可用化學分化,分化的結果,說它是十四種或十五種原質化合成的,這種說法,從如佛法講的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成的一樣。但分化之後的原質,已經不是生物了。科學家為要窮究原質的本來是什麼,進而分化成為分子,由分子分為原子,原子分為電子,電子算是最基本的了。也有再研究把它分為能子,但還未獲得普遍的公認,暫且承認電子能夠成為非生物和動植物的基本原素。然科學要找出生命的起源,也就有了種種的困難,因為生物固然可以分化,但用化分了的原質再化合有生命的生物,則不可能!由此說來,生命不可用非生命的物質化成,非生物的原質,不能與生物之生命作起源。因此,科學對於生命的起源,就成了問題。
有研究生物學的人,根據生物來講,謂原質根本的電子裡面有陰陽、吸收力、抵抗力等,在發生的作用上,只成功了太陽、行星等,不能生起生命;所以這地球上的生物種子,也許是由別個世界崩毀時風吹來的。我們這個地球上有此種子,由少而多,就漸漸地生長發達成眾多生物。這種起源說,等於沒有說!再追問一句,別個世界的生物種子,又是從何而來?因此、生命起源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科學家解說生物是各種物質化合成的,就想以這些東西化合成為有生命的生物,因而有很多煞費苦心的去努力研究。但結果,化合出來的東西,如蛋和香蕉,雖與真的蛋真的香蕉差不多,但也只能看看或吃吃,要它化合出來的蛋生小雞,香蕉生芽,則不可能,仍只是死蛋死香蕉。所以科學家對於生命起源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三、哲學說生命起源
自然哲學說生物與非生物的分界,不過是就自然現象上的分類。但研究萬物原來的本質,就是用化學分化到原子、電子等,往下再分,結果也還同普通生物學上所謂的細胞,有人叫它做生元。這自然哲學根據科學研究的結果,把生物上最簡單的東西——細胞擴充起來,以為化學分化出來的電子,還可說它有生命,因為電子有陰陽性、有生滅,故電子有生命;能子也可以說它有生命,不過很隱微。平常認為分成種種原質的時候,已是非生命的東西,其實都還有隱微的生命,不過等級不同罷了。如達到適當巧妙的化合,有生命的生物便構成出來。物質是永遠存在的,生命也是永遠存在的,這是根據科學上的自然哲學對於生命起源的說明。近人講的唯生論,即是出發於此,因為一切皆有生,故是唯生的。而各種的生命,都可同物質是無窮盡的,到某種情形便發生某種的生命;即或關系條件不足,隱微的生命還是存在的。
還有根據生物學來講的,如德國的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他曾經來過中國。他認為一般生物的現象,非用化學的物質所能澈底說明。他主張生物都有生機——隱德來希(Entelechy),這生機是非物質的,有了此種生機,便成為一種生物,要是沒有生機,則不能成為生物,所以單據化學的解說是不充足的。生機不是物質而是精神的,但也不能與物質完全分開,恍如中國講的生氣,有生氣便有生命現象,無生氣便沒有生命現象。但生機究竟是什麼?還是難以解說。杜里舒,我從前在德國會過,並且和他討論,他以為要有生機這樣東西乃有生物,但這生機是原來就有許多的,還是原來是一而後來才變成許多的,也不能決定的說明。大抵物質分化之後,變成一個個的有生命的現象,進而有感覺、知識、思想,這只是一種假想的推論。由此來說,以生機化合物質,便成為生命的起源。
還有唯心論的哲學,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精神的、心靈的。這種主張的派別很多,依法國柏格森(Henri Bergson,1895--)的解說,宇宙就是生命之流。這是活動的、永遠繼續不斷而極其緊張的生命之流,純是精神的,根本沒有物質;在鬆懈停頓的地方,才產生物質現象,但還離不開生命精神的。到了人類,正是生命精神的表現,非生物不過是生命遺傳下來的散渣。無始無終永遠緊張的是生命,鬆懈散弛了便成為非生物,也可以說在緊張不同上有生物的來源,從宇宙偉大的精神生命上分化出來。中國古來的學術,如易經講到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就是宇宙的本體。從這點說,似乎也近於生機或生命流的說法。
四、宗教說生命起源
有許多宗教,不能說出生命的起源,尤其是多神教。能夠講出幾分道理的,只有一神教——印度梵天教、和基督教等。他們認為宇宙萬物的根本都是起源於神,一切的起源完全以神為根本。總之,宇宙間只有一個無始無終大無不包的神,能夠創造一切生命。說得比較明顯的,要算基督教的舊約,說神造世界萬物,第一天造日月星辰,至第六天最後造成人,第七天他便休息了。如此生物之有生命,乃起源於神。尤其是人類,他們說生物唯有生,沒有靈,人之有靈更是起源於神。這種說法,若反問一句:宇宙一切都起源於神,神的本身又起源於誰?還是不能解答。
這樣看來,生命的起源,科學的說明既多困難,哲學所說若是根據科學,科學的問題未得解決,哲學也是不能解決。宇宙生命流,隱德來希,其本身也還與「神」一樣,不能給予澈底的說明。
五、佛法對於生命之說明
甲、法界眾生無始終
要是從法界的眾生來講,推求它本來的究竟性,一切事事物物乃至人生的體性,沒有個別的自性可得。因此,說它有始有終,有一有多,都不可說。並不是有這樣的問題而故意的避開不論,它本來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也就根本沒有可說。要是從因緣生滅上講,法界眾生都是無始無終,一切無情的事物和一切有情的生命,在因緣離合的變化上流轉,無始無終;一切有情的生命,變來變去,總是永遠的相續不斷。因此、一切法界諸法,因緣生滅無始無終;一切有情生命。業果相續,無始無終。一切既是無始無終,也就無所謂起源。佛在仁王護國般若經上說:『若有說言,三界外別有眾生新起者,即是外道大有經說』。這很可為這種意思的說明。
乙、世界眾生可說起源
就一個世界上的眾生講,可以說有起源。世界又分大千世界和小千世界,如大千世界壞了,經過壞空到了成劫,在世界起源的次第上,天是最初而有,可以說是生命的起源。頂明顯的就是小千世界中的一個小世界,即大梵天所范圍的世界,這世界經過火災的燒壞,到了成劫,最先生成的就是大梵天的器界和大梵天身;大梵天的生命,可以說是這個世界生命的起源。因為這個小世界最初是大梵天先產生,復由世界共業與各別業力的繼續生起,漸漸就有梵輔天,梵眾天,乃至人間。而大梵天見了在它以後生起的一切,便說是它所生;後來一切也因見它生得早些,也都認為是它所生;大梵是父,余皆是子,由此就發生了父子的關系。這樣看來,以「神」為生命的起源,可以說是從大梵天的觀念產生。從佛法來說,這種觀念根本就是錯誤。因為世界一切的生起,一是共同的業報,一是各別的業報,由這兩種業力總於一處,就生起了世界的一切。不過先後次第的不同,並不是從大梵天所生;連大梵天本身也都是業報所生。但在業報的事實上,確有大梵天是最初先生,有了這樣的事實,就使一般宗教生起錯誤的觀念,以為一切都是從大梵天所生。其實、有情各隨業報而生,就是一切事物的生起,也都是有情共業的依報,並不是大梵天所生的。然若就一個世界來說,可以說大梵天是生命的起源。
丙、有情一期業報可說起源
就一個有情的一期業報,可說生命的起源。佛法說有四有,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由中有入胎,得到生有,構成一期業報的開始。有的經說,最初入胎的心識,成為有生的生命起源,也是就一期業報上講。這最初受生的心識,就是業識;這業識,以唯識學來講,就是阿賴耶識,這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例如十二緣起中無明行識的識,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唯識學就是專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也即最初去受胎的識。有情受一期業報,得一條生命,生命的起源,可以說就是業識。
附帶還有個問題,就是前面提到的四有,當生有的開始,後來名本有;生命斷了名死有;都在一條生命上。其死與生的中間所夾的中有,還是另一條生命呢?還是附屬於前後生命?這里很有問題。有的說中有是屬於後有的,若是屬於後一期業報,與前所說一期業報的開始是業識不合;假使中有屬於後有,受生業識之前,豈不是沒有中有?那末,後一期的生命,應開始於死了以後的中有。但常途說十二緣起,都說無明與行是屬過去,識是現生投胎的最初,一期生命的開始若是中有,則與此不相合;而且也不是整個的中有入胎;要說中有完全附屬於後一條生命,很講不通。若把它附屬於前一條生命,則前一條生命既死便已斷了,猶帶有中有這個尾巴,也講不通。這樣看來,中有隻可以說它是兩個業報過渡期間的另一期的生命。這樣來確定的講,一期生命起源於最初投胎的識,於事於教都很相合。中有隻可說它是另外一個生命,是為後一期生命作預備的另一期生命。
❻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怎麼形成的
最早出現的是生命之源--蛋白質.以後才有單細胞生命.最早的是微生物菌母.5億年前的陸地上,到處是光禿禿的山脈和大地,除了石頭就是沙子,沒有任何生命,也沒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壤.直到4億2千5百萬年前,海藻才在地球大氣中積累了足夠的氧,形成臭氧層來保護暴露在陽光下的生命,生物才可能浮出水面.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在45億年前.這時的生命是像細菌一樣的東西,它只有一個細胞,今天地球上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這種單細胞的小生命遍布海洋,孤獨地生活了大約20億年.這時的地球上空曠、寂寞,空氣是有毒的,根本無法呼吸.大氣中沒有氧氣,也沒有保護生命的臭氧層,直射地面的強烈紫外線輻射只要一個小時就可以殺死絕大多數生命.大約7億年前,單細胞生物又演變成多細胞生物,就像今天的植物一樣,它們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這種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的小生命,用了漫長的時間,讓地球大氣中充滿了氧氣.這樣,最早的地球生命就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進化成一些更復雜的生命.這是生命的重大突破.據某些專家推測,地衣是最早上岸的生命,正是由於地衣分解岩石,再加上自然的分化為後來登陸的生物打下一片天地,因為沒有土壤,任何其他陸地生命都是無法生存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前仆後繼地經營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生命第一次從海洋爬上陸地後,就不斷地開發新的棲息地,直至布滿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在南極零下23攝氏度的嚴寒冰層中,有自在生活的藻類和真菌;在海底火山附近達到沸點的開水中,也有安詳生活的生命.已知生活在世界最低處的動物是一種像蟲子一樣的海洋生物;在珠穆朗瑪峰海拔6千米以上的地方也有生命存在.古老而浩盪的息粒,是地球古期最為單一的生命形式,生存期短促,約有半小時的時間,它們的游離性全憑著外力.暗灰色的息粒雖瞬生瞬死,但總量奇多,鋪天蓋地,充斥著廣袤的地表.息粒時代,是地球嬰兒般簡單,並且純潔的時代.肉眼難視的息粒放大來看,是一個水泡樣的單胞原體,在它身體邊緣有若干纖毛,能緩慢地扇動.它們始生於距今47億2千萬年前,蓬勃生發,持續了約一百萬年之久,在後四十餘萬年趨減至無.繼息粒之後,地球迎來了第二批絢麗的生命之花——微生物菌母.這是地球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微生物菌母,在息粒減滅期大量湧出,它們稱雄於天下的的時間,約三十萬年.
❼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麼來的
地球生命源於陸地還是海洋,抑或由小行星從宇宙某個遙遠的地方攜帶而來?至今,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問題仍然是令科學家費盡心思的不解之謎。他們常常各持己見,莫衷一是。我們居住的行星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從某種程度上說,在一個無法確定的時間,一定是發生了什麼情況,因為這顆毫無生氣的天體開始接納與岩石和水迥然不同的某些東西。氮和碳分子進化為DNA,一種微生物在宇宙星際間四處旅行……不容置疑的事實是,這種微小的分子出現數百萬年之後,原始的單細胞體誕生了,後來慢慢又出現了越來越復雜的水生生物,它們最終登陸陸地,從此各種生物在地球上大規模地繁衍並蔓延開來。
今天,地球上大約存在200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但所有種類的生物都發端於同一種物質——一種到某種程度時能啟動生命歷程的物質。這是一種什麼物質呢?本文將闡述有關地球生命的最新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
在太空中游弋的一些天體的碎片猶如宇宙中的一夥「強盜」,遲早要沖撞某個天體。但是與地球發生碰撞的一些彗星和小行星,也許因此而成為地球生命的創造者。很有可能是一顆彗星(由岩石和冰構成的天體)把大量的水帶到地球,假若沒有水,地球可能永遠是一顆乾燥的行星。
義大利從事外空生物學研究的27個科研小組的協調員克里斯蒂亞諾·科斯莫維奇認為:「無論是生命的誕生還是進化,彗星和小行星肯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近在小行星中發現了有機分子,也就是構成生物的分子。這些最新發現使人不得不再次重新考慮阿恆尼斯於1907年提出的胚種假說,這種假說認為,正是彗星和小行星這樣的天體在地球上播撒下生命的種子,這些天體有點像公共汽車,把有機物質,有時甚至是很復雜的物質,從太陽系的一顆行星運送到另一顆行星上,而且有人認為它們同時還帶來了細菌。」
但是,這位外空生物學家補充說,巨大無比的隕星也造成了真正的自然災難,真是禍從天降。「一方面,這些現象導致許多生物物種比如恐龍的滅絕,但恰恰也因此同時促進了生命形態的發展,例如恐龍的滅絕使哺乳動物繁衍得更快,然後是人類的興盛。」
❽ 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進化而來的結論是怎樣得來的
誕生和人類發展:出生5億年前的人......這個恐龍人類誕生6000萬年後人類的動物王國類區分,在分類學上,人類(智人)屬於脊柱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猩猩亞目,原始人。大約4.5萬年前,人類開始分化猿臘瑪古猿產生後來臘瑪古猿200萬年以前演變成了古猿,進一步與現代人類的進一步發展。在一般人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300億年前生活在150萬年以前,已經有人類的基本特徵,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砂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200萬年前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更大的腦容量,越進步,可以在舊石器製作,並開始使用火,比如我們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 3,早期智人(遠古)階段。 10-20萬年前至50000年前,遠離猿的特徵,和現代的,但非常接近,如德國尼安德特人。 4,智人(新人)的階段。約4-5萬年前,人類進化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明顯的加速的形式已經非常像現代的,文化上,也有藝術雕塑和繪畫,飾品的出現。龍骨山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發現於1933年。在這個原始宗教已經產生,進入了一個母系社會。在智人的後期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