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份初一的生物實驗報告. 簡單一點的.
1、學生探究鼠婦生活環境的實驗報告
實驗內容:鼠婦的生活環境與什麼有關
實驗時間:(這要你自己寫吧.)
實驗目的:讓學生通過試驗知道鼠婦的生活環境與什麼有關
實驗器材:鼠婦若干、培養皿兩個、潮濕泥土若干
實驗步驟:將鼠婦分成數量相等的兩份,分別置於培養皿甲和培養皿乙中,其中,培養皿甲放入適量的潮濕泥土,並放在陰涼處,培養皿乙,不放入潮濕泥土,並放在陽光充足處.
實驗記錄:放在陰涼處的鼠婦正常生長,放在陽光下的鼠婦逐漸死亡
實驗結果:鼠婦的生活環境與潮濕度和陽光照射度有關
2、學生探究蚯蚓在那裡跑得快實驗報告
實驗內容:(把上面的名字改一下就噢了)
實驗時間:
實驗目的:讓學生通過實驗了解蚯蚓在那裡跑得快
實驗器材:蚯蚓1隻、玻璃板、木板、16開的紙
實驗步驟:讓蚯蚓分別在玻璃板、木板、16開的紙上爬,觀察在哪個上面跑得快
實驗記錄:在玻璃板上蚯蚓爬得慢,在紙上爬得快
實驗結果:蚯蚓在有褶皺的物體上爬得快
② 求七年級下冊生物全部的實驗報告!
七年級下期生物實驗報告
科目
時間
班級
姓名
成員
實驗名稱
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實驗目的
1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方法,能夠提出問題,根據問題設計實驗。
2
、通過實驗測定,對食物中的能量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實驗器材
花生、火柴、解剖針、錐形瓶、溫度計、試管夾、自製裝置、量筒、水
實
驗
操
作
過
程
及
數
據
記
錄
、
處
理
1
、用天平稱取花生的質量時。
2
、用量筒量取清水的容積時,應注意量筒必須放平,視線要跟量筒內液
體的凹
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再讀出液體體積數。
3
、用溫度計測出水溫時,應注意溫度計的水銀球要淹沒在液體中但不要
碰到加
熱容器的壁,當溫度計里的水銀不再上升或下降時才能讀出讀數。
4
、對試管里的清水進行加熱時,試管夾夾在距試管口四分之一處,手持
試管夾。
的長柄,注意液體的體積最好不要超過試管容積的
1/3
,使試管傾斜一定
角度(
45
°)
,不讓試管口對著自己或別人,以免試管里的液體沸騰噴出
傷人,在加熱過程中要不時地移動試管,進行預熱。
實驗結果
食
物
名
稱
食
物
的
質
量
(克)
水
的
容
積(
ml
)
加
熱
前
的
水
溫
(℃)
加
熱
後
的
水
溫
(℃)
該
粒
食
物
中
含
有
的
能
量
(
焦
耳)
一
克
食
物
含
有
的
能
量
(焦耳)
計算方法:
該粒食物中含有的能量
(
焦耳
)=
水的容積
(
ml
)
×
溫差
(℃)
×
4.2
焦耳
/ml·
℃
一克食物含有的能量
(
焦耳
)=
水的容積(
ml
)
×
溫差(℃)
×
4.2
焦耳
/ml·
℃
÷
食物的質量(克)
實驗結論
得出結論:
食物中含有能量,
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
________________
(相同或不同)
。
評語
備注
七年級下期生物實驗報告
科目
時間
班級
姓名
成員
實驗名稱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實驗目的
1
、知道消化液(唾液澱粉酶)的消化作用。
2
、知道澱粉等糖類在口腔中開始消化。
實驗器材
試管、溫度計、玻璃棒、清水、小刀、消毒棉絮、碘液
實
驗
操
作
過
程
及
數
據
記
錄
、
處
理
1
、去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
A
、
B
、
C
三塊。將
A
和
B
用刀切碎、
搖勻模擬牙齒的咀嚼和捨得攪拌)
;
C
塊不做任何處理。
2
、用涼開水將口漱凈,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一分鍾後,用干凈的鑷
子去出,將棉絮內的唾液擠壓到校燒杯中。
3
、取三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上
1
、
2
、
3
號:
實驗設計:
瓶號
牙齒的咀嚼
舌
的
攪
拌
唾液的消化
溫度
冷卻後加碘
1
號
饅頭碎屑
攪拌
2
毫升清水
37
2
滴
2
號
饅頭塊
不攪拌
2
毫升唾液
37
2
滴
3
號
饅頭碎屑
攪拌
2
毫升唾液
37
2
滴
4
、
4~5
分鍾後,取出
3
支試管,各地加兩滴碘液,搖勻,觀察
實驗結論
結果:
1
號試管
_________,
由於
__________
,澱粉酶被消化。
2
號試管
_________
,由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號試管
_________
,由於沒有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澱粉消化不充分。
評語
備注
七年級生物下期實驗報告
科目
時間
班級
姓名
成員
實驗名稱
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
實驗目的
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
實驗器材
顯微鏡、人血的永久塗片
實
驗
操
作
過
程
及
數
據
記
錄
、
處
理
1
.將人血的永久塗片放在低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2
.對照書上的圖,認識紅細胞、白細胞,比較他們的形態和數目。
思考:
1
、人血永久塗片中數量中最多的是
________
細胞,成
狀,
無
。
2
、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3
、紅細胞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細胞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實驗結論
人血塗片中數量最多的是紅細胞,
呈兩面凹的圓盤狀,
無細胞核;
白細胞
比紅細胞大,有細胞核。
評語
備注
七年級生物下期實驗報告
③ 求初一可寫的生物實驗報告,或小論文
實驗 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一、實驗目的
1. 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2. 探索澱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二、實驗原理
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還原糖,還原糖能夠與
斐林試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
用澱粉酶分別催化澱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溶液中有無還原糖,就可
以看出澱粉酶是否能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三、材料用具
滴管、試管、火柴、試管架、溫度計、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燒杯、質量分數為2%的
新鮮澱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
四、實驗過程(見書P47)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五、討論
1.制備的可溶性澱粉溶液,必須完全冷卻後才能使用。為什麼?2.兩支試管保溫時,為什麼要控制在60 ℃左右(低於50 ℃或高於75 ℃)?3.如果2號試管也產生了磚紅色沉澱,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④ 初一生物實驗報告
裸子植物:
三尖杉科
裸子植物門種類不多的1科,又名粗榧科。常綠喬木或小喬木,稀呈灌木狀,髓心中部具樹脂道。枝、葉對生或近對生,小枝基部有宿存芽鱗。葉線形至披針形,在側枝上成兩列,橫切面上維管束下方有一個內生樹脂道。雌雄異株,稀同株;雄球花6~11聚成頭狀花序,生於葉腋,雄蕊具2~4(多為3)個背腹面排列的花葯,葯室縱裂;雌球花具長梗,生枝頂或一年生枝基部的苞腋,花軸上具數對交叉對生的苞片,每一苞片的腋部生有兩枚直立的胚珠。種子翌年成熟,常數粒集生於軸上,核果狀,全部包於由珠被發育的肉質假種皮中。本科植物的染色體基數=12。花粉球形,略具稜角,外壁薄,層次不明顯,表面顆粒較模糊。
本科僅有三尖杉屬(即粗榧屬)1屬,共9種,分布於東亞南部及中南半島,主產中國。中國產8種,其中5種為特有種,零星分布於橫斷山脈以東、秦嶺至大別山與江蘇南部以南的省區及台灣,生於亞熱帶至北熱帶海拔200~1900米的低山至中山地帶的闊葉樹林中,僅高山三尖杉生於海拔2300~3700米亞高山地帶。其中分布廣、資源較多的為三尖杉與粗榧,分布狹窄、植株極少已處於瀕危絕滅境地的為貢山三尖杉。
三尖杉科植物植體內除含有雙黃酮類化合物外,主要含有20多種生物鹼,可歸為兩大類,即粗榧鹼類生物鹼和高刺桐類生物鹼,它們對人體非淋巴系統白血病,特別是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和單核型細胞白血病有較好的療效。三尖杉木材堅實,結構細致,可做細木工用材。
三尖杉科建立以後,施尼1920年曾將它並入紅豆杉科(Taxaceae),但多數學者認為三尖杉科與紅豆杉科有明顯的區別,只應包含三尖杉屬,應隸屬於松杉綱(Coniferopsida)或松杉目(Coniferales),其親緣關系與紅豆杉科和羅漢松科 (Podocarpaceae)較近,與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松科(Pinaceae)、杉科(Taxodiaceae)和柏科(Cupressaceae)較遠。
根據化石,三尖杉屬植物在第三紀已經分布於歐洲西部和北美洲東部。與三尖杉屬相似的化石屬擬粗榧屬(Cephalotaxopsis )和似粗榧屬(Cephalotaxites )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前者發現於北美和東亞,後者見於格陵蘭及捷克斯洛伐克。
康定雲杉
拉丁名 Picea montigena Mast.
中文名 康定雲杉
拉丁科名 Pinaceae
中文科名 松科
保護級別 2
分布 四川(康定)
現狀 為我國特有種,分布區很少,屢遭砍伐,已瀕臨滅絕。
海拔下限(米) 3100
海拔上限(米) 3300
形態特徵 本種與白皮雲杉的區別在於樹皮深灰色或暗褐灰色,小枝有密毛,葉下面每邊有1一4條氣孔線,先端鈍或尖。
康定雲杉(Picea montigena),又稱瘦葉杉。高山杉。根據《中國植物志》和《四川植物志》的記載,該植物於20世紀初被發現,模式標本產於 四川省康定縣折多山,生長在海拔3100-3300米地帶。由於其形態與麗江雲杉(Picea likiangensis)近似,最初曾被分類學家列為麗江雲杉的一個復合種和變種,後又被確立為一個獨立的種。
康定雲杉和麗江雲杉、川西雲杉(Picea balfouriana)以及白皮雲杉(Picea aurantiaca)既有相似之處,又具各自不同的特徵。康定雲杉小枝有密生毛,葉下面每邊有1-4條氣孔線,與川西雲杉近似。不同於麗江雲杉和川西雲杉的明顯特徵在於,球果成熟前種鱗露出部分背部為綠色,上部邊 緣為紫紅色或紅色。與白皮雲杉近似之處是球果成熟前種鱗露出部分顏色相同,不同之處是樹皮呈深灰或暗褐灰色,小枝有密生毛,葉下面每邊有1-4條氣孔線,先端鈍或尖。
康定雲杉樹干通直,木材堅韌,紋理緻密,經久耐用,是建築和傢具的優良用材。由於長期以來過度砍伐,早在20世紀50年代,它的分布數量已經十分稀少,70年代以後,幾乎很難再見到它的蹤跡,分類學家只能通過前人採集到的有限標本,來確定它在松科雲杉屬中的地位。
康定雲杉是四川西部地區物種強烈分化的種類之一,對研究雲杉屬的系統發育和青藏高原隆起與物種演化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1984年我國公布的首批重點保護植物名錄中,被列為二級重點保
長葉雲杉
現狀 稀有種。本種為喜馬拉雅地區特有的針葉樹種之一,在我國僅產西藏吉隆的局部地區 ,數量極少,應嚴加保護。�
形態特徵 常綠大喬木,高達50米,胸徑達1米以上。樹皮淡褐灰色,具淺溝和圓形或近方形的裂片;枝下垂;小枝具凸起的葉枕,基部有宿存的芽鱗,1年生枝淡褐色或淺灰色,有光澤,無毛;冬芽紡錘形或卵圓形,芽鱗淡紅褐色,先端多少開展。葉輻射狀伸展,內曲,前伸,鑽形,細長,長3-5厘米,深綠色,先端漸窄成銳利的角質尖頭,橫切面菱形,通常高大於寬,每邊有2-5條氣孔線。球果下垂,圓柱形,兩端漸窄,長12-18厘米,直徑4-5厘米,成熟前綠色,熟時褐色;種鱗平滑,有光澤,質厚,寬倒卵形,長約3厘米,寬2-4厘米,先端圓而全緣,基部漸窄;苞鱗短小,長3-5毫米;種子長約5毫米,暗褐色,種翅膜質,長1.5-2厘米,寬約8毫米。�
地理分布 在我國僅分布於西藏南部吉隆縣吉隆村,魯嗄村以及沖色村一帶,所在地海拔2400-3200米。泥泊爾至阿富汁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本種分布區氣候特別是夏溫冬涼,四季分明,冬季有一定的雪被,生 長季節要求有足夠的濕度,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達70%,土壤為山地棕壤 ,呈酸性反應。長葉雲杉根系發達,具有耐寒、耐旱和抗強風的特性,同時,也具有較強的耐陰性。常與喬松Pinus griffithii McClelland 和高山櫟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ith 混生。花期5-6月,球果10月成熟。�
保護價值 長葉雲杉在我國境內為近期發現,其葉較其他雲杉長1-3倍,球果粗大,對研究植物區系及雲杉屬分類,分布均有學校意義。材質優良,適在西藏南部種植。�
保護措施 的長葉雲杉發現後,已被吉隆縣列為重點保護樹各之一。因更新比較困難,應採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並可選為西藏南部山區的造林樹種。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已作了繁殖 試驗,效果良好;國內有關植物園也應開展引種栽培。�
栽培要點 選擇與其立地條件相似的山區建立苗圃,用種子育苗,然後移植;在幼苗和幼樹 時,要提供具有足夠的陰濕條件。�
長白松
學名: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formis
別名:又名美人松
分類:松科,松屬,為歐洲赤松的地理變種。
現狀:漸危種。僅零散分布於長白山北坡。由於未嚴加保護,在二道白河沿岸散生的小片純林,逐年遭到破壞,分布區日益縮小。
已被定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形態特徵:常綠喬木,高25-32米,胸徑25-100厘米;下部樹皮淡黃褐色至暗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鱗片,中上部樹皮淡褐黃色到金黃色,裂成薄鱗片狀脫落;冬芽卵圓形,有樹脂,芽鱗紅褐色;一年生枝淺褐綠色或淡黃褐色,無毛,3年生枝灰褐色。針葉2針一束,較粗硬,稍扭曲,微扁,長4-9厘米,寬1-1.2(-2)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兩面有氣孔線,樹脂道4-8個,邊生,稀1-2個中生,基部有宿存的葉鞘。雌球花暗紫紅色,幼果淡褐色,有梗,下垂。 球果錐狀卵圓形,長4-5厘米,直徑3-4.5厘米,成熟時淡褐灰色;鱗盾多少隆起,鱗臍突起,具短刺;種子長卵圓形或倒卵圓形,微扁,灰褐色至灰黑色,種翅有關節,長1.5-2厘米 。�
地理分布:長白松天然分布區很狹窄,只見於吉林省安圖縣長白山北坡,海拔700-1600米的二道白河與三道白河沿岸的狹長地段,尚存小片純林及散生林木。�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長白松分布區的氣候溫涼,濕度大,積雪時間長。年平均溫4.4℃,1月份平均溫-15℃—-18℃,7月份平均溫20-22℃以上,極端最高溫37.5℃,極端最低溫-40 ℃左右;年降水量600-1340毫米,相對濕度70%以上,無霜期90-100天。土壤為發育在火山灰土上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及山地棕色針葉森林土,二氧化硅(Sio2)粉沫含量大,腐殖質含量少,保水性能低而透水性能強,pH值4.7-6.2。長白松為陽性樹種,根系深長,可耐一定乾旱,在海拔較低的地帶常組成小塊純林,在海拔1300米以上常與紅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紅皮雲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長白魚鱗雲杉Picea jezoensis var. komarovii (V.Vassil.) Cheng et L.K.Fu、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Trautv.) Maxim.、 黃花落葉松Larix olgensis Henry等樹種組成混交林。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球果翌年8月中旬成熟,結實間隔期3-5年。�
保護價值:長白松是歐洲赤松分布最東的一個地理變種,僅分布於長白山北坡,對研究松屬地理分布,種的變異與演化有一定的意義。同時它是該地區針葉樹中較好的造林樹種,樹態美觀,又適作城市綠化樹。�
保護措施:長白松分布地區已劃分保護區,並列為重點保護樹種,今後應促進天然更新,提高母樹結實率,采種、育苗,擴大其造林面積。目前哈爾濱、白城、沈陽等地均已引種栽培,長勢良好。�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長白松種子既可秋采春播,也可在低溫乾燥條件下長期保存。播種前要消毒、催芽,條播或散播,播種後7天出土,出苗後要預防立枯病。在高生長速生期結束前,要注意灌溉。2年即可出圃造林。避免營造純林。
台灣翠柏
植物名稱: 台灣翠柏
別 名: 大鱗肖楠 長柄翠柏
英 文 名: 未知 [補充]
拉 丁 名: Calocedrus macrolepis var.formosana
科 名: 柏科
屬 名: 柏木屬
適應地區: 原產台灣北部及中部。
生態分類: 木本植物 > 常綠喬木類
觀賞分類: 林木類
高度范圍: 未知 [補充]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5-30m,胸徑達1m;樹皮灰褐色,呈不規則縱裂;小枝上面的葉深綠色,下面的葉具氣孔點,被白粉或淡綠色。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枝頂,著生雌球花的小枝圓或四棱形。孑遺種。
生長習性: 生長快,枝葉茂密而濃綠。
繁殖培育: 種子繁殖,扦插法也能繁殖。
景觀用途: 可作為城鎮綠化與庭院觀賞樹種。
孢子植物:
孢子植物是指能產生孢子的植物總稱,主要包括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五類。
Laminaria japonica
海帶屬褐藻門、海帶屬植物。 又名昆布、海帶菜、江白菜。
植物形態: 藻體褐色,長帶狀,革質,一般長2-6米,寬20-30厘米。藻體明顯地區分為固著器、柄部和葉片。固著器假根狀,柄部粗短圓柱形,柄上部為寬大長帶狀的葉片。在葉片的中央有兩條平行的淺溝,中間為中帶部,厚2-5毫米,中帶部兩緣較薄有波狀皺褶。也是藻類植物,象根的部分只是起到固著作用的根狀物,象葉的部分叫葉狀體。
[產地、產季]我國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及廣東省北部沿海均有養殖,野生海帶在低潮線下2-3米深度岩石上均有。由於從北到南溫差、光照等諸因素差異的影響,使海帶的生長成熟期有早有遲,在同一海區或同一苗繩上的海帶,其成熟期也有先後,所以,收獲期從5月中旬延續到7月上旬。
[經濟價值]海帶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每百克干海帶中含:粗蛋白8.2克,脂肪0.1克,糖57克,粗纖維9.8克,無機鹽12.9克,鈣2.25克,鐵0.15克,以及胡蘿卜素 0.57毫克,硫胺素(維生素B1)0.69毫克,核黃素(維生素B2)0.36毫克,尼克酸 16毫克,能發出 262干卡熱量。與菠菜、油菜相比,除維生素C外,其粗蛋白、糖、鈣、鐵的含量均高出幾倍、幾十倍。海帶是一種含碘量很高的海藻。養殖海帶一般含碘3~5%0,多可達7~10汛。從中提製得的碘和褐藻酸,廣泛應用於醫葯、食品和化工。碘是人體必須的元素之一,缺碘會患甲狀線腫大,多食海帶能防治此病。還能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與脂的積聚。
海帶可以制海帶醬油、海帶醬、味粉。日本人用海帶磨成粉,作為紅腸等食物的添加劑,把海帶茶作為表示喜慶的高貴食品。
工業上用海帶提取鉀鹽、褐藻膠、甘露醇,用來代替麵粉漿紗、漿布,制酒時用作澄清劑,還可作醫療用品。
海帶中褐藻酸鈉鹽有預防白血病和骨痛病的作用;對動脈出血亦有止血作用,口服可減少放射性元素鍶-90在腸道內的吸收。褐藻酸鈉具有降壓作用。海帶澱粉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近年來還發現海帶的一種提取物具有抗癌作用。海帶甘露醇對治療急性腎功能衰退、腦水腫、乙性腦炎、急性青光眼都有效。脾胃虛寒者少食用。
海帶為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sea belt,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
·海帶的諧音詞是"海待",指有在國外留學工作經歷,回國後不能適應國內環境,不得不待業的人。 松仁海帶
蔬菜-紫菜
英文名:laver
紅藻門(Rhodophyta)原紅藻綱(Protoflorideophy-ceae)紅毛菜目(Bangiales)紅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屬(Porphyra)的統稱。紫菜含有高達29~35%的蛋白質以及碘、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類,味鮮美,除食用外還可用以治療甲狀腺腫大和降低膽固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海藻。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溫帶為主。現已發現約70餘種。自然生長的紫菜數量有限,產量主要來自人工養殖。壇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條斑紫菜(P.yezoensis) 和甘紫菜(P.tenera)是主要的養殖種類。
簡史
早在1400多年前,中國北魏《齊民要術》中就已提到「吳都海邊諸山,悉生紫菜」,以及紫菜的食用方法等。唐代孟詵《食療本草》則有紫菜「生南海中,正青色,附石,取而干之則紫色」的記載。至北宋年間紫菜已成為進貢的珍貴食品。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不但描述了紫菜的形態和採集方法,還指出紫菜主治「熱氣煩塞咽喉」,「凡癭結積塊之疾,宜常食紫菜」。養殖歷史很悠久。日本漁民可能在17世紀上半葉已用竹枝和樹枝採集自然苗,並進而用竹簾和天然纖維水平網簾進行養殖。長期以來紫菜苗只能依賴天然生長,來源有限,故養殖活動的規模不大。1949年英國K.M.德魯首先發現紫菜一生中很重要的果孢子生長時期是在貝殼中度過的,這為研究天然苗的來源開辟了道路。接著,日本黑木宗尚和中國曾呈奎分別於1953年和1955年揭示了紫菜生活史的全過程,為人工育苗打下了理論基礎。此後,紫菜養殖才進入全人工化生產時期,產量開始得到大幅度提高。
生物學特性
紫菜外形簡單,由盤狀固著器、柄和葉片3部分組成。葉片是由1層細胞(少數種類由2層或3層)構成的單一或具分叉的膜狀體,其體長因種類不同而異,自數厘米至數米不等。含有葉綠素和胡蘿卜素、葉黃素、藻紅蛋白、藻藍蛋白等色素,因其含量比例的差異,致使不同種類的紫菜呈現紫紅、藍綠、棕紅、棕綠等顏色,但以紫色居多,紫菜因此而得名。
紫菜的一生由較大的葉狀體(配子體世代)和微小的絲狀體(孢子體世代)兩個形態截然不同的階段組成。葉狀體行有性生殖,由營養細胞分別轉化成雌、雄性細胞,雌性細胞受精後經多次分裂形成果孢子,成熟後脫離藻體釋放於海水中,隨海水的流動而附著於具有石灰質的貝殼等基質上,萌發並鑽入殼內生長。成長為絲狀體。絲狀體生長到一定程度產生殼孢子囊枝,進而分裂形成殼孢子。殼孢子放出後即附著於岩石或人工設置的木樁、網簾上直接萌發成葉狀體。此外,某些種類的葉狀體還可進行無性繁殖,由營養細胞轉化為單孢子,放散附著後直接長成葉狀體。單孢子在養殖生產上亦是重要苗源之一。
紫菜葉狀體多生長在潮間帶,喜風浪大、潮流通暢、營養鹽豐富的海區。耐乾性強;適宜光照強度為5000~6000勒克斯,具有光飽和點高、光補償點低的特點,屬高產作物。對低溫的適應力隨藻體水分含量不同而變化,在快速乾燥至含水20%時,經-20℃左右的低溫冷藏數月到1年,放回海水中仍能恢復活力。對海水比重的適應范圍廣,但以1.020~1.025為宜。絲狀體耐乾性差,要求低光照,故自然分布於低潮線以下。在氣溫開始下降、有海水流動的條件下,殼孢子形成後往往在每天上午9~11時大量放散,呈明顯的日周期性。
養殖
整個過程可分為絲狀體培育與葉狀體養殖兩個階段。
絲狀體培育 即人工採集果孢子,經培育絲狀體形成殼孢子囊枝,最後形成殼孢子的過程。一般在育苗室內進行。分貝殼絲狀體培育和自由絲狀體培育兩種方式。培養貝殼絲狀體在 2、3月到9月進行。育苗室多為東西走向,以天窗和側窗採光,或增設人工光源。培育池可分平面與立體兩種。前者水深20~30厘米,培養基質——貝殼(多為文蛤殼)平放池底;後者池深50~70厘米,貝殼吊掛於池中。春季進行培育時,挑選優良紫菜放散的果孢子製成果孢子水,均勻噴撒在貝殼上,使之鑽入殼內,經4~5個月即可形成殼孢子。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①調整光強。初期為3000勒克斯,到形成殼孢子囊枝後逐漸降至500勒克斯左右;②施加營養鹽。可根據不同生長期按一定比例施用硝酸鉀和磷酸二氫鉀;③控制水溫。使在整個絲狀培育期間不受夏季高溫和秋季提早降溫影響,保證按期采苗。
自由絲狀體培育是把果孢子置於玻璃瓶內培養,使其自然生長成絲狀體。培養期間的生態條件與同種紫菜的貝殼絲狀體基本一致。自由絲狀體多作為育種手段進行2次采苗施用,但作為生產方式仍局限於個別地區。
葉狀體養殖 主要包括采殼孢子(又稱采苗)、出苗管理及成菜養殖幾個工序。殼孢子可在秋季海水下降到一定溫度,當壇紫菜貝殼絲狀體(27℃以下)和條斑紫菜絲狀體(20℃以下)上的殼孢子成熟並開始放散時採集。人工培育的絲狀體可在室內或海區進行收集。室內采苗時,將合成纖維或棕繩編製成網簾作為附著基質放於培養池中,使殼孢子自然附著於上;幾小時後,將網簾下海張掛。海區采苗時需將網簾和人工培育的絲狀體均置於海中預先設放的裝置內,使殼孢子自然附於網簾上。因殼孢子放散有日周期性,放散高峰多在上午10~11點之間,因此采苗一般均需在上午進行。此外也可利用自由絲狀體采殼孢子。
網簾下海到肉眼見苗為出苗期。為了早出壯苗、全苗,須將網簾置於適宜潮位,及時清除雜藻並施肥。到成葉期要合理施肥、防止病害並適時採收。日本採用的冷藏網技術,即在幼苗長到1~3厘米時,將其快速乾燥至含水量20%,連同網簾置入-20℃冷庫密封保藏數十天至1年後再放回海區繼續生長,既有助於避開病害發生期,又可用冷藏網簾替換紫菜質量下降的網簾,使生產的紫菜保持幼嫩。
葉狀體的養殖按網簾在海區的安置方式可分為半浮動式和全浮動筏式(見藻類養殖),前者適用於淺海灘塗,後者主要用於深海海區。這兩種方式現在都採用全人工培養絲狀體和人工采苗提供苗源,在生產上佔主要地位。此外,中國尚有菜壇式養殖法,主要利用天然殼孢子在岩礁上養殖,單位產量高,但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生產不穩定。中國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將條斑紫菜與壇紫菜的體細胞附著於網簾上培養葉狀體也已成功
⑤ 七年級下冊生物唾液澱粉酶實驗報告
【實驗目的】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器材】燒杯,2個同樣大小的試管,適量的饅頭,足夠的水,唾液適量,碘酒 【實驗過程】1.將饅頭切成碎屑分別放入兩個試管中 2.在甲試管中倒入適量的水,在乙試管中導入適量的唾液 3.在燒杯中倒入約為37攝氏度的水,將試管放入,並保持水溫 4.10分鍾後,向試管內滴加碘液,觀察實驗結果 【試驗結果】 若甲、乙試管內碎屑都變藍,則唾液澱粉酶對澱粉沒有消化作用; 若乙試管內碎屑不變藍,甲試管內碎屑變藍,則唾液澱粉酶對澱粉有消化作用
⑥ 七年級上冊生物有哪些實驗
實驗室里有: 觀察洋蔥上表皮細胞和動物的口腔上皮細胞(用顯微鏡) 觀察魚的尾鰭(用顯微鏡) 觀察血細胞(用顯微鏡) 實驗室外: 觀察鼠婦生活習性 觀察蚯蚓的爬行 觀察一些動物的應激性(如:草履蟲) 心臟工作原理(灌水試驗) 觀察洋蔥上表皮細胞 目的:說明植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 材料:顯微鏡、洋蔥、鑷子、滴管、水、載玻片、針、蓋被片、吸水紙、紗布。 方法: (1)用紗布將載玻片、蓋玻片擦乾凈。 (2)用液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鑷子在洋蔥鱗片葉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將撕下的表皮放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針將其展開。 (5)用鑷子夾住蓋玻片,先將一邊接觸載玻片的水滴邊經再慢慢把蓋玻片放平,製成臨時切片。 (6)將臨時切片放到顯微鏡上,調整顯微鏡與臨時切片位置,調好後組織學生順序觀察。 注意: (1)要盡力選薄一些的洋蔥表皮,製成臨時切片。 (2)為了看得清楚,可用紅墨水染色。方法是將一滴紅墨水滴到蓋玻片的邊上。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水。紅墨水就被吸了過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3)由於洋蔥表皮臨時切片,要在課前製成,故要經常補充水分,保持蓋玻片下面有足夠的水分。 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 1.在魚尾鰭的哪一處最容易找到毛細管?說出識別毛細管的標志. 尾尖端部分最容易找到毛細管. 識別毛細管的標志:(由魚身體一側流向另一側)管徑極窄,只能容紅細胞單行通過. 2.毛細管的管壁最薄,這樣的結構有什麼意義? 有助於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氣體與物質的交換 下面是實驗 觀察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預習與輔導 心臟收縮時血液在血管中定向流動,從動脈流向毛細血管,再由毛細血管流向靜脈。在顯微鏡下觀察小魚尾鰭(用蛙蹼、蛙腸系膜也可以)內血液的流動方向和速度。 根據血管壁的厚薄,血管的粗細和血液流動的方向、速度,可以在縱橫交錯的血管中識別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識別的方法可參考下表: 實驗報告 目的要求 初步學會觀察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現象。 材料用具 活小魚、蛙蹼或蛙的腸系膜、脫指棉、紗布、培養皿、顯微鏡、燒杯、清水。 方法步驟 1.用濕脫脂棉將小魚包住,只露出尾鰭。 2.將包好的小魚放在培養皿中,使尾鰭平展,貼在培養皿底部。 3.將培養皿放在載物台上,用低倍鏡觀察尾鰭的血管和在血管內血液的流動。 4.識別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 做此實驗教師要提醒學生,將脫脂棉浸濕,並在靠近鰓部的脫脂棉上滴水,保持濕潤,以維持小魚的呼吸作用。小魚能正常呼吸,就能更好的觀察血液的流動,同時一個班做實驗以後,將小魚放入水中,還可繼續使用。如用蛙蹼做實驗材料,要將蛙全身和三肢包緊,只留一個肢的蹼即可,防止蛙在玻璃片上活動。無論是小魚尾鰭還是蛙蹼都必須平展在視野之內。
⑦ 七年級上冊生物探究報告
實驗步驟:
1,選取20個大小、色澤、氣味差不多的同種植物種子(當然數量越多,越能避免偶然性)
2,將這些種子平均分為2組,分別標為(1)、(2)。
3,准備2個一樣的培養皿,將2組種子分別放入。根據所選種子的習性噴灑適量水。
4,將2個培養皿放到同一個地方,(2)號培養皿周圍用黑布遮住。
5,等待種子萌發,並記錄現象。
初中的生物課本給出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分、溫度、氧氣,因為發芽過程植物還沒有葉綠素,不會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種子發芽不需要光照。這是種子發芽的普遍現象,實際上,有些植物的種子對光線敏感(有的只對某些波長的光敏感),光照對打破休眠有促進作用,種子吸水膨脹後,置光下可促進發芽,如煙草、夜來香、報春花、牛蒡等。所以種子萌發的條件不盡相同,有的需要光照,有的不需要光照,結論要根據實際情況寫。
一般學生都是用綠豆、黃豆做實驗,對光不敏感。豆芽長高後,有光照的比沒光照的粗壯些、矮些。我沒做過這個實驗,你參考以下網頁。
http://..com/question/2047072.html?si=2
補充:
實驗環境的光照,是指自然光,不是太陽或其它熱光源直射在光照組的種子上。就像白天你在教室里的情況,光線是散射進來的,空氣也是流通的,所以光照不會改變種子的溫度。
⑧ 七年級上冊生物實驗報告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報告
·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驗證過程:
1.實驗設計:給鼠婦提供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觀察鼠婦對環境選擇
2.實驗材料:塗成黑色的培養皿,鼠婦(10隻),蓋板
3.實驗裝置:用蓋板蓋住培養皿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接受燈光照射,使培養皿的一半處於黑暗中,另一半處於明亮處.
·實施計劃:
環境/2M/3M/4M/5M/6M/7M/8M/9M/10M/11M
明亮/10/8/8/7/5/2/1/0/0/0/0/
陰暗/0/2/2/3/5/8/9/10/10/10/10/
·得出結論:支持假設,鼠婦不喜光,趨於黑暗
·分析:本次實驗結果支持假設,但並不明顯,原因有以下三點:
1.不能保證完全給鼠婦創造了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
2.不能保證除了光的刺激外,鼠婦不受到其他任何刺激;
3.不能避免鼠婦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
若注意了以上幾點,實驗結果會更理想.
⑨ 初一上冊生物實驗報告冊(人教版)調查校園、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怎麼寫
·嘗試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明確調查小組的分工。
組長: ,記錄員: ,
匯報人: ,其他成員: 。
.設計調查記錄表(如果報告冊上的表格不夠,可另附紙。)
調查人 班級
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天氣狀況
生物名稱 生物數量 生活環境
2.實施調查
將調查過程中觀察到的每一種生物的情況都記錄在調查表上
本小組一共調查到 種生物,對這些生物歸類如下。
·親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嘗試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用實例說明環境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需要准備10隻以上的鼠婦。我們小組是在 地方找到鼠婦的。在尋找鼠婦的時候,我們發現 等有趣的現象。
此外還需要: 。
實驗裝置設計為: 。
1.提出問題
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作出假設
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3.制定計劃
實驗中的變數是: 。
為了保證實驗中只有一個變數,採取的辦法是: 。
本小組探究計劃要點:
4.實施計劃
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如下:
用表格記錄的實驗數據是:
環境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1分
明亮
陰暗
本小組實驗結果: 。
結論: 。
全班實驗結果的平均值: 。
結論: 。
通過這個探究,你理解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方法和技能,還存在哪些
不足?
做完這個探究,又產生了哪些問題。把問題記下來,與同學們探討,他們也許能解答你的疑問。在已解決的問題後做上記號。對於未解決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或者設計新的方案,繼續探究。
問題1: 。
問題2: 。
問題3: 。
就可以了
⑩ 初一生物實驗報告 急急急!!!!
可以寫觀察口腔內黏膜上皮細胞的報告
目的:觀察口腔內黏膜上皮細胞結構
步驟:1\在上滴生理鹽水,
2\用棉簽沾去口腔內黏膜上皮組織
3\將少量上皮組織點在載玻片上,蓋好蓋玻片,將載玻片
放到載物台上
4\選取物鏡和目鏡
5\調試對焦
6\觀察上皮組織細胞結構
7\將少量碘酒滴入載玻片
8\觀察上皮組織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