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球上最晚出現的脊椎的動物是什麼
鳥類是陸生脊椎動物中出現最晚的一類,由於具備了飛行的能力,在進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現在是陸生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也是最容易見到的一類。鳥的種類雖多,但是彼此間的差異卻不是很大,占據的生態位也不是很多。對於鳥類的分類,現在傳統分類體系和新的依賴DNA技術的分類體系都比較流行,鳥類的傳統分類專題本專題使用的分類參照高瑋的《鳥類分類學》和鄭光美等人的《鳥類學》。依靠DNA技術的分類專題則根據提出此分類的法的Siblley和Monroe的著述,依靠DNA技術的分類專題使用和其它專題不同的風格,作為陸生脊椎動物分類專題的補充。
② 腔腸動物甲殼動物有脊椎么
不是.
脊椎動物(Vertebrata )
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的總稱。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形態結構彼此懸殊,生活方式千差萬別。除具脊索動物的共同特徵外,其他特徵還有:①出現明顯的頭部,中樞神經系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其後方分化出脊髓。②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④除圓口綱外,都具備上、下頜。⑤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⑥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排泄機能,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⑦除圓口綱外,水生動物具偶鰭,陸生動物具成對的附肢。該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各綱的特徵雖然有顯著差別,但組成軀體的器官系統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a) 動物界中除脊椎動物亞門以外全部門類的通稱。它們與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是:①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呈索狀,位於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動物為管狀,位於消化管的背面。②無脊椎動物的心臟位於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動物的位於消化管的腹面。③無脊椎動物無骨骼或僅有外骨骼,無真正的內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動物有內骨骼和脊椎骨。
1822年J.-B.de拉馬克將動物界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1877年德國學者E.海克爾將柱頭蟲、海鞘、文昌魚等動物與脊椎動物合稱脊索動物門,與無脊椎動物的各門並列,把脊椎動物在分類系統中降為脊索動物門中的一個亞門,與半索動物亞門(柱頭蟲),尾索動物亞門(海鞘)和頭索動物亞門(文昌魚)並列。70年代以來半索動物已獨立成門,由於後3個類群屬於無脊椎動物范疇,這樣無脊椎動物實際上包括了除脊椎動物亞門以外所有的動物門類,是動物學中的一個一般名稱,而不是正式的分類階元。
無脊椎動物的種類非常龎雜,現存約100餘萬種(脊椎動物約5萬種),已絕滅的種則更多。它包括的門數因動物學的發展而不斷增加。由於對動物的各個方面研究得愈加詳盡,人們對其彼此間親緣關系的認識也愈加深入,因而各門的分類地位常有更動。
原生動物門是單細胞動物,其他各門動物身體皆由多數細胞構成,統稱為後生動物。中生動物寄生於烏賊、章魚等體內,結構簡單,但生活史復雜,其親緣關系尚不肯定,暫放於原生動物與後生動物之間。
多孔動物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只有細胞水平的分化,是進化上的盲枝,又稱為側生動物。輻射對稱的腔腸動物門(又叫刺胞動物門)及櫛水母動物門動物有了初步組織的分化。扁形動物門動物開始出現兩側對稱,三胚層細胞分化成組織,並形成器官系統。扁形動物體內無體腔。線蟲動物門、輪蟲動物門等體內有假體腔(見假體腔動物)。環節動物門動物身體分節,體內有真體腔,器官系統更趨於完善,常稱為高等無脊椎動物。由它演化出的軟體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動物則是無脊椎動物最繁盛的類群。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第一大門,其中昆蟲綱有100餘萬種。軟體動物門是動物界第二大門。現存約8萬余種。其中腹足綱的種類僅次於昆蟲綱。具真體腔的無脊椎動物中,根據真體腔形成的方式不同,又分為兩大類: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為裂體腔法形成,而棘皮動物、毛顎動物、半索動物等為腸體腔法形成(見體腔動物)。具三胚層的無脊椎動物,有的類群胚胎發育期的胚孔形成成體的口,稱為原口動物;有的類群胚孔在以後的發育中封閉,或形成幼體或成體的肛門,稱為後口動物。
無脊椎動物多數體小,但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大王烏賊屬的動物體長可達 18米,腕長11米,體重約 30噸。無脊椎動物多數水生,大部分海產,如有孔蟲、放射蟲、缽水母、珊瑚蟲、烏賊及棘皮動物等,全部為海產,部分種類生活於淡水,如水螅、一些螺類、蚌類及淡水蝦蟹等。蝸牛、鼠婦等則生活於潮濕的陸地。而蜘蛛、多足類、昆蟲則絕大多數是陸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種類中,體小的營浮游生活;身體具外殼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蝦、蟹),或埋棲於水底泥沙中(如沙蠶蛤類),或固著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壺、牡蠣等)。無脊椎動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種類,寄生於其他動物、植物體表或體內(如寄生原蟲、吸蟲、絛蟲、棘頭蟲等)。有些種類如蚓蛔蟲和豬蛔蟲等可給人音帶來危害。
地球上無脊椎動物的出現至少早於脊椎動物1億年。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化石見於古生代寒武紀,當時巳有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及腕足動物。隨後發展了古頭足類及古棘皮動物的種類。到古生代末期,古老類型的生物大規模絕滅。中生代還存在軟體動物的古老類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漸絕滅,軟體動物現代屬、種大量出現。到新生代演化成現代類型眾多的無脊椎動物,而在古生代盛極一時的腕足動物至今只殘存少數代表(如海豆芽)。
無脊椎動物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異而特殊的類群,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廣泛分布,有的固著,有的匍匐,有的游移,有的漂浮。奧陶紀的筆石主要是正筆石目的科屬,如對筆石(DIDYMOGRAPTUS)、葉筆石(PHYLLOGRAPTUS)、四筆石(TETRAGRAPTUS)、柵筆石(CLIMACOGRPTUS)等。
③ 地球早期脊椎動物的演化
太古代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無生命出現。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強烈的宇宙射線、雷電轟擊下首先形成簡單有機分子,後發展為復雜有機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體,進而由凝聚體進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約33億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積岩,大氣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並出現了最早的、與生物活動相關的疊層石;到 31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比較原始的藻類和細菌。在2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大量藍綠藻形成疊層石,這表明這一時期地球上已經出現了游離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經過了天文期以後,地球便正式成為太陽系的成員。大約又經過22億年,地球發展便進入到地質時期——太古代。這段從46億年~38億年的地質時期有哪些特點? (1)薄而活動的原始地殼:根據資料分析,原始地殼的部分可能更接近於上地幔。硅鋁質和硅鎂質尚未進行較完全的分異,因此太古代時期的地殼是很薄的,也沒有現在這樣堅固復雜。由於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反映較為強烈,地殼深處的融熔岩漿,不時從地殼深處,沿斷裂湧出,形成岩漿岩和火山噴發。當時到處可見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因此我們現在從太古代地層中,普遍可見火山岩系。 (2)深淺多變的廣闊海洋中散布少數孤島:當時地球的表面,還是海洋佔有絕對優勢,陸地面積相對較少,海洋中散布著孤零的海島,地殼處於十分活躍狀態,海洋也因強烈的升降運動,而變得深淺多變。陸地上也有多次岩漿噴發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區固結硬化,使地殼慢慢向穩定方向發展,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穩定基底地塊——「陸核」。陸核出現,標志地球有了真正的地殼。 (3)富有CO2,缺少氧氣的水體和大氣圈:太古代地球表面,雖然已經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的地殼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蓋,由於大量火山噴發,放出大量的CO2,同時又沒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海水和大氣中含有大量的CO2,而缺少氧氣。大氣中的CO2隨著降水,又進入到海洋,因此海洋中HCO3-濃度增大。岩漿活動和火山噴發的同時,帶來大量的鐵質,有可能被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後帶入海洋。含HCO3-高濃度海水同時具有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運能力,因此可將低價鐵源源不斷地搬運至深海區,這就是為什麼太古代鐵礦石佔世界總儲量60%,礦石質量好,並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礦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層:太古代的地層,都是一些經過變質的岩石,例如片麻岩、變粒岩、混合岩等深變質的岩石。我國太古代地層只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出產鞍山式鐵礦的鞍山、呂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代地層。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太古代」一詞1872年由美國地質學家達納(J.D.Dana)所創用。當時形成的地層叫「太古界」,代表符號為「Ar」。主要由片麻岩、花崗岩等組成,富含金、銀、鐵等礦產,構成各大陸地殼的核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非洲、南美的東北部、加拿大、芬蘭、斯堪的那維亞等地;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山西等地,亦有太古代地層露出。1970~1980年,一批科學家連續報道了在澳大利亞西部諾恩·波爾(NorthPole)地區35億年前的瓦拉烏納群(Warrawoonagroup)地層中,發現了一些絲狀微化石。這是迄今在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比較可信的最早化石記錄。 元古代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生物主要是疊層石以及其中分離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機碳和球狀、絲狀藍藻化石,由於這些光合生物的發展,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 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開始發育有蓋層沉積,地球表面始終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群—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這個時期。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質年代的第3個代(第1、2個代分別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Period),一般分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Cambrian 5.4億年前)、奧陶紀(Ordovician 5億年前)和志留紀(Silurian 4.35億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Devonian 4.05億年前)、石炭紀(Carboniferous 3.55億年前)和二疊紀(Permian 2.95億年前)。動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中的三葉蟲、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最繁盛。在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相繼出現低等魚類、古兩棲類和古爬行類動物。魚類在泥盆紀達於全盛。石炭紀和二疊紀昆蟲和兩棲類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類為主,至志留紀末期,原始植物開始登上陸地。泥盆紀以裸蕨植物為主。石炭紀和二疊紀時,蕨類植物特別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質年代名稱。顯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個代,距今約5.7億年至2.3億年前,占顯生宙時期的2/3。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早古生代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發展時代,如寒武紀的節肢動物三葉蟲、奧陶紀的筆石和頭足類、泥盆紀的珊瑚類和腕足類等。最早的脊椎動物無顎魚也在奧陶紀出現。植物以水生菌藻類為主,志留紀末期出現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動物開始在陸地生活。魚類在泥盆紀大量繁衍,並向原始兩棲類演化。石炭紀和二疊紀時,兩棲類和爬行類已佔主要地位。植物也進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類大發展時期,石炭紀和二疊紀因有蕨類森林而成為地質歷史上的重要成煤期。古生代的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自然環境的發展。早古生代的地殼運動在歐洲稱加里東運動,在美洲稱太康運動,在中國又稱廣西運動。此時古北美、古歐洲、古亞洲、岡瓦納古陸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殼運動在歐洲稱海西(華力西)運動,在北美稱阿勒蓋尼運動,在中國又稱天山運動。經過古生代地殼運動,世界許多巨大的褶皺山系出現,南方的岡瓦納古陸和北方的勞亞古陸聯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陸(聯合古陸)。晚古生代在岡瓦納古陸發生了大規模的冰川作用,大冰蓋分布於古南緯60°以內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該冰川作用期即地質歷史上的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古生代的地層總稱古生界。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質年代的第3個代(第1、2個代分別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Period),一般分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Cambrian 5.4億年前)、奧陶紀(Ordovician 5億年前)和志留紀(Silurian 4.35億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Devonian 4.05億年前)、石炭紀(Carboniferous 3.55億年前)和二疊紀(Permian 2.95億年前)。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生物主要是疊層石以及其中分離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機碳和球狀、絲狀藍藻化石,由於這些光合生物的發展,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 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開始發育有蓋層沉積,地球表面始終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群—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這個時期。 寒武紀是地質歷史劃分中屬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4億至5.1億年,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寒武紀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遙遠而陌生的,這個時期的地球大陸特徵完全不同於今天。 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但澄江動物群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種多樣的動物門類在寒武紀開始不久就幾乎同時出現。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志留紀(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古生代第三個紀。本紀始於距今4.35億年,延續了2500萬年。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 志留紀可分早、中、晚三個世。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泥盆紀,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統。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後,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Stromatoporoidea,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胄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胄魚趨於絕滅,原始兩棲類(迷齒類(Labyrinthodontia)(亦稱堅頭類)開始出現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個紀,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 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 Era;距今約2.5億年~距今約6500萬年) 顯生宙第二個代,晚於古生代,早於新生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中生界。中生代名稱是由英國地質學家J.菲利普斯於1841年首先提出來的,是表示這個時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中間性質。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為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古生代末期,聯合古陸的形成,使全球陸地面積擴大,陸相沉積分布廣泛。中生代中、晚期,聯合古陸逐漸解體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歐亞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等獨立陸塊。並在其間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極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塊漂移加速,在具有俯沖帶的洋、陸殼的接觸帶上俯沖、擠壓,導致著名的燕山運動(或稱太平洋運動),形成規模宏大的環太平洋岩漿岩帶、地體增生帶和多種內生金屬、非金屬礦帶。中生代氣候總體處於溫暖狀態,通常只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差異。 新生代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今)Cenozoic Era 地質歷史上最新的一個代,顯生宙的第三個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1760年,義大利博物學家G.阿爾杜伊諾在研究義大利北部地質時,把組成山系的地層分為3個系:第一系為結晶岩,第二系為含化石的成層岩石,第三系為半膠結的層狀岩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法國學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第三系之上的鬆散沉積層稱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稱已廢棄不用,第一系大致相當前寒武系,第二系相當於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層。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紀可再劃分為幾個世(見表)。 新生代開始時,中生代占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部分絕滅,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為哺乳動物大發展和被子植物的極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的進一步演化,適應於各種生態環境,分化為許多門類。到第三紀後期出現了最高等動物——原始人類。原始人類起源於亞洲或非洲
④ 先有狗還是先有貓
先有貓還是先有狗?
正如所有的貓狗大戰中狗總是戰勝貓那樣,在它們的馴化歷史上也是家養狗早於家養貓出現。原因是對於貓來說,它們經歷了更加漫長和艱苦的努力才脫離野生世界。
現在已成為寵物的這兩種動物的祖先都是生活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早期食肉動物,但隨後逐漸沿著兩條軌跡開始進化,即貓科和犬科,而狗的近期祖先是狼。眾所周知,早在1.5萬年以前,狗就已經成為人類的夥伴。但家貓,這一非洲野貓的後代,卻是在大約9000年前才出現。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似乎是所有人的困惑,但我們還是應該首先確定是先有的蛋。現在的家養雞源於野生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4000年。早期的家養雞是從一隻原雞產下的蛋中鑽出來的。許多專家認為,原雞是一種野雞,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雞的祖先。但也有人認為,現在的雞是不同種的雞雜交後的產物。從進化論的角度說,不存在到底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因為,無論是雞還是其他生物,一個物種的早期成員都是其他一種相近物種的後代。
先有翅膀還是先有羽毛?
雖然我們並不完全了解羽毛的發育過程,但一切已掌握的材料都表明,羽毛是在翅膀存在以前就已經出現了。最新發現的化石表明,在將近1.3億年前就有了被羽毛覆蓋全身的陸地動物,其中包括某種恐龍。這證明了現在的禽類是源於這些早期陸地動物的理論。最初的羽毛是從刺進化而來的,具有防禦的作用,並最終適應環境的需要,成為抵禦嚴寒的工具。隨後,羽毛變得越來越靈活柔軟。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羽毛逐漸具備了在空氣中支撐主體的能力,羽毛使陸地動物變成了可以滑翔的動物,最後成為飛行動物。
先有人還是先有黑猩猩?
這二者彼此沒有關聯。事實上,人和黑猩猩都擁有一個大約生活在2500萬年以前的共同祖先。因此,最初他們的演化歷程是相同的。但是在大約600萬年前,二者開始沿著不同道路進化。
在分類學上,現在的黑猩猩屬於猩猩科,人類歸於人科,而二者又同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現代人類,也就是智人,出現在大約20萬年前的非洲。
先有甲殼動物還是先有昆蟲?
盡管目前昆蟲在數目上超過了其他任何一類動物,但還是甲殼綱動物更加古老一些。昆蟲和甲殼綱動物同屬於無脊椎動物,但後者存在的時間更加久遠,大約出現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代。在那個時期,生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動物一般都有堅硬的外殼,以抵禦海水鹽分中化學物質的腐蝕。昆蟲,盡管今天數目龐大且分類復雜,但它卻比甲殼綱動物晚出現大約1億年,即泥盆紀時代。在那一時期,陸地上升,植物開始生長。
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
答案是女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高級動物都是從雌性開始的,隨後出現了一種異常現象,使得一些個體轉化為雄性。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一種動物的生存狀況相對穩定的時候,雌性會占據支配力,而當災難威脅到這一平衡的時候,這一物種就會自動轉為雄性占據多數。這正是經歷了無數戰爭的人類所表現出來的。
⑤ 生物類的動物學問題
後腸 hind-gut
脊椎動物(vertebrates)(vertebrates)在發生上,消化管從前往後分為前腸、中腸、後腸三部分,後腸即後來分化為大腸的部分。它與中腸的交界處生有盲腸芽(caecal bud),多數在此派生出盲腸。對於其他動物,後腸的定義雖不一致,但在發生上多指由外胚層起源來自肛窩的消化管部位。在昆蟲里後腸的前方具有幽門的胃即中腸相連接,後腸分為前小腸、直腸、或分為回腸(小腸)、結腸(大腸)、直腸。小腸一般較短,而食肉性的甲蟲類及吸食液體的雙翅類的小腸長而彎曲,是重要的吸收部位。龍虱(Dytiscus)和埋葬蟲(Necroph-orus)等的結腸具有盲囊,大腸與直腸之間有直腸瓣,在蜻蜓的幼蟲其直腸內有直腸氣管鰓。直腸上皮肥厚而形成稱為直腸盤(rectal papilla)的構造,其作用為排出血液中的CO2、營養的再吸收和水分的吸收。
⑥ 進化的方向!為什麼一開始是軟體動物,向高級進化又是帶殼的,然後又是硬的骨頭在裡面,肉和皮在外面,這種
最初的生物是單細胞,單細胞聚集成為細胞群,細胞群開始分化成各種組織形成早期簡單的生物個體,隨著個體的長大,部分組織鈣化。甲殼和骨頭的產生我覺得是並列的,主要目的是支持較大的體型。一般脊椎動物比甲殼動物高級,因為甲殼限制了個體大小,脊椎動物可以通過骨骼支撐是體型變大,所以脊椎動物能進化的比較高級。
進化的目的是生命體適應它所生存的環境,人的出現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⑦ 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誰出現的早
棘皮動物最早生活於早寒武世
早在4億多年前,地球上原始魚類還沒有出現,古老的鱟卻已經在海洋中生存了。雖然經過漫長的歲月,但現在的鱟與它們的祖先相比,在特性和結構上卻無多大變化。鱟體披堅硬的甲殼,身體分頭、腹、尾三部分,體型古怪,猶如一隻覆轍的臉盆,腹面有6對補償的步足,背面具有3條縱脊,前端有1對單眼,1對復眼,後端拖著一根可自由活動的三角稜柱狀劍尾。劍尾可行使多種功能,既是航行的舵又是自衛的武器,又是翻身運動的有力工具,仰卧時,只要劍尾用力一蹬,身體就可以靈活的翻轉過來。它喜歡在淺海游泳或爬行,大部分時間匿藏在泥沙中,僅露劍尾在外作警戒。
這樣看來,應該是後者!
⑧ 為什麼無脊椎動物占脊椎動物的大多數而未進化出脊椎
LZ您好
首先您想說的是無脊椎動物占動物的大多數,而不是占脊椎動物大多數吧……
然後再說您的問題……
答案是:事實上脊椎動物最初的生存方式完全沒有任何優勢!
當顯生宙來臨的時候(先後發生阿瓦隆大爆發和寒武紀大爆發),所有生物都是無脊椎的。
然後就有一支名叫古蟲動物門,別出心裁地在自己身體兩側開了幾個洞,這樣在靠過濾海水生活。然後漸漸地,他對這幾個洞做了加工,加了幾個片片,過濾效果就增加了……(鰓的原型)
於是這個動物非常開心,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那麼就要增加進食量……如何增加呢?於是他們想出了第一個方法,增大自己的咽腔,這樣就可吞下更多的海水,過濾更多的浮游生物營養物質。
然後,這群動物就光榮的滅絕了,成了寒武紀第一支出局的動物群……原因無它,浪費過多空間在口腔上,於是神經發育漸漸被擠壓消亡。
古蟲動物門的近親看到古蟲掛了,痛定思痛,摒棄了擴大咽腔這種250的方式,決定增強自身的游泳能力。那如何增強呢?那就是在身體內用不溶的鈣鹽,沉澱出一根管子,這根管子擁有一定的彈性,能加強自身的游泳能力。這就是脊椎。
客觀上,這根管子後來又成了脊椎神經的連通線。
事情到這里就結束了么?當然不!
運動,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古代海洋中營養物質是很豐富的。
有了脊椎,你外表照樣是一團美味的肉。在奇蝦,三葉蟲,海蠍子,房角石等面前,毫無疑問就是大餐,還是比甲殼類更容易消化的大餐。
這裡面第一條是最為嚴重的問題,明明躺著就能吃到食物,為什麼需要浪費ATP進行運動?
於是脊椎動物有一部分祖先,丟棄了自己的運動能力,經過變態發育後,和部分腔腸動物或者棘皮動物一起,營固著生活。這部分動物有一部分還發育出了保護自己的膠質。(尾索動物)
剩下的脊椎動物祖先,在古海洋霸主的威脅下,不斷堆自己逃命的能力。在這過程中,脊椎進一步發育。
然後,又有一支,科技樹點歪,脊椎伸長進了腦袋裡,稱為了頭索動物。
剩下的,才發育成現在的脊椎動物……
由此可見,脊椎動物出現,已經相較於物種大爆發,晚了將近1億年。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不斷淘汰錯誤進化方向的。
而就算脊椎動物找到自己正確的進化方向,行至志留紀,脊椎的存在,令它除開加強了自身的運動能力,所以更容易逃跑之外,什麼都沒加強。
直到盾皮魚類出現,魚類被迫進化出下頜,化身為修羅為止。
然後反過來,就是現代無脊椎動物進化出脊椎。
你可以知道,最初脊椎動物之所以要脊椎,目的是要運動性---一開始是為了吃更多的東西,後來是在各種海洋霸主陰影下逃命。
那無脊椎動物難道就沒運動性了嗎?
節肢動物有外骨骼;水生甲殼,軟體類可以選擇反向噴水;棘皮動物表示它只需要吃海底生物,所以反個面可以用舌頭爬;…………各種無脊椎動物其實也都增強了運動性,並且紛紛滿足了自己的生存需求,那麼自然,現代無脊椎動物,是沒有契機令其進化出脊椎了~
⑨ 現存的無脊椎動物、兩棲類、魚類是不是都比恐龍出現得早(由生物的演化順序得)
可以這么說,因為恐龍及其他各種動物也是細菌藻類從太古宙到二疊紀(沒記錯的話二疊紀是最早恐龍出現的時間)生物演化。恐龍那次生物大滅絕之前很多動物現在還是有的,但如今基本都從內到外發生了巨變。希望沒有理解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