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海洋里還有多少生物沒被發現
「蛟龍」號剛在南海冷泉區發現了大量奇異的海底生物,在搜集上來的動物樣本中,有一些是生物學家還不能確認,需要做基因鑒定的。茫茫大海里,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物種呢?
「這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參加此次「蛟龍」試驗性應用航次的海洋生物學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李新正說,「因為海洋生物的種類非常多,而人們對海洋生物的考察和研究很有限。」
李新正說,從門這一級的分類單元看,海洋動物的多樣性要遠高於陸地和淡水水體。2012年,來自世界各國的121位海洋生物分類學家做了一個統計。結果表明,人們發現了大約17萬個物種的同物異名,即同一個物種被不同的學者發現並用了不同的名字命名。剔除了這些無效的同物異名後,統計出已發現並被描述的海洋真核生物為22.6萬種。
根據這一統計,還有5.8萬—7.2萬個海洋物種被採集到標本,但還有待描述。專家們估計,還有48.2萬—74.1萬個海洋生物物種還沒有被發現。另外,基因測序會幫助分類學家們發現成千上萬的隱存種,即現在被認為是同一個種的應該是幾個種的復合體。
因此,將已被描述的、待描述的和待發現的物種加起來,地球的海洋中大約有70萬—100萬種生物,其中有1/3—2/3尚未被發現和描述。
李新正說,中國擁有的海洋物種,佔世界的1/10—1/4。他認為,在南海深海里,存在幾十到上百個大型的(0.5毫米以上)未知物種是完全可能的。
一個好消息是,最近10年,海洋生物分類學家發現的新海洋生物物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而在最近60年,海洋生物分類學者的增加超過了海洋生物新物種被發現的速度。科學家們認為,有鑒於此,以及當前海上生物考察方法和研究技術的發展,那些未知海洋生物中的大部分將會在本世紀被發現和描述。
(科技日報「向陽紅09」船6月27日
『貳』 你覺得深海里有未知的生物嗎
肯定有,第一次看山海經我是當玄幻小說看的,看了兩三遍之後,越看越不敢想像,這是真是的地理生物記載,只是那時候只能這么形容了,書上的很多東西現在還沒找到原型,很可能在海里。
『叄』 海洋的最深處會有人類未知遠古生物存在嗎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海洋,海洋是人類至今為止探索少之又少的地方,因為它的深度和寬度是我們人類望而莫及的,既然海洋那麼深而且大,那麼海洋的最深處會有人類未知遠古生物存在嗎?可想而知是有的,有探險家曾經在海洋以下的七千米處發現有生命的跡象,有細菌和軟體動物,而我們知道軟體動物是脊椎動物的進化前史,所以說在海洋的最深處會有人類未知遠古生物存在。
巨齒鯊就是遠古生物中的一種,它的體型非常龐大,體重達到五十噸左右,因為牙齒鋒利,對海洋中的生物有著巨大的威脅性和傷害性,它是海底世界中處於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但是沒有其他生物能夠對它造成威脅,所以它在海底生活幾萬年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海洋的最深處是有遠古生物存在的。
『肆』 深海可能存在哪些未知巨型生物
現有的科學發現是從海面越往下動物體型總的來說就越小,而且從深海惡劣環境、生態系統的營養等角度分析,深海也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動物,更別說未知巨型生物了。
最大的頭足類:南極中爪魷
在深淵層半米長的東西就是巨物了,到超深淵的海溝只有些小魚小蝦,8500米以下就沒有任何魚類了,萬米的海溝中5厘米的小鉤蝦就算得上小巨無霸。這些小動物結構和習性極具特色,很有研究價值,這與一些人想像的未知巨型動物還是有較大距離。
廣袤的大洋和萬米的海溝容易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受電影《巨齒鯊》和一些海怪小說的影響,很多人一口咬定深海中有大傢伙。然而想像是想像,科學是科學,事實證明那些最大的動物幾乎都在表層。科學家不但未在深海發現任何大型動物存在的痕跡,而且證實了深海惡劣環境根本不適合大型動物生存。深海藏匿有未知巨型生物的謠言可以休矣!
『伍』 海洋無窮寬廣,在水下1萬米是否有生物的存在
首先,我們知道海里的水壓很可怕。 特別是越深的地方越可怕。 因此,現在很難得到潛水艇。 但是,在海底1萬米以下的世界裡,不僅陰森森的,而且水壓也非常可怕。 我覺得人往下走的話會瞬間爆炸,連陽光都到不了。 但是海里的秘密非常多,這么久在海里發現的生物更是不可思議。 例如,我們發現過巨星章魚,但我們也發現在海洋深處發現的這些海洋生物體型龐大,具有很強的攻擊能力。 200米海底是光的邊界,200米上方的太陽光直接入射,有太陽光就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陸』 現在世界上有哪些未知生物,有傳聞被證實的有哪些
現在世界上的未知生物有許多,這里介紹一下大腳怪、尼斯湖水怪、雪人、澤西惡魔、蒙古死亡蠕蟲,這些未知生物都沒有得到證實,依舊是謎題。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未知生物的傳說。有些人認為那隻是人們的臆想出來的怪物,有些人則認為這些是真實存在的生物,只是未被人類發現。其實仔細去考察,就會發現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未知生物的傳說,這很可能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恐懼。
5.蒙古死亡蠕蟲。
死亡蠕蟲是一種生存在蒙古荒漠地區的生物。據說它的身形巨大,能夠噴射毒液,在沙漠中自由穿行。蒙古人非常相信死亡蠕蟲的存在。他們堅稱死亡蠕蟲會襲擊人類,殺死牲畜。有些研究者非常相信這種生物的存在,甚至曾經利用炸葯,想要找到這些生物。現在依舊有很多探險隊在蒙古沙漠探險,希望找到這些生物。
總的來說,我相信隨著人類探索的深入,這些未知生物將會被證實是否存在。
『柒』 海里究竟還有多少未被發現的動物 我想說的是大概今後會有多少未知動物。還有最近發現的有哪些
目前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最近發現的生物:
「獨角雪冰魚」的南極洲海底生物,是南極冰魚的一種.
「hyperoche capucinus」的南極洲海底生物,是一種沙蚤.
巨型管狀蟲,生活在熱液噴口附近,看起來像羽狀的加長管狀口紅.
(就只知道這么多了)
『捌』 海底一萬米深處是否真的有未知生物
我們人類是在宇宙中是個特殊的存在,也許我們是孤獨的存在,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沒有發現類似我們文明生命體的存在,但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其他的生命體。海底10000米處未知生物應該是非常多的,目前人類只觀測到很少一部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海底人的存在。地球上唯一的「人類」就是生活於陸地上的我們。
地球生物種類很多,被人類命名的就達到1000萬,而海洋陸地森林面積的廣闊,使得人類不可能觀測到每一寸區域,而每年朋友新的生物不斷產生,所以未知生物應該還是很多的。
海洋的未知是需要我們一直探索的,深海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許深海里有我們擔心害怕的東西,也許裡面是有利於我們的資源的存在,這一切都是需要我們發展科技去探索。
『玖』 海洋最少還有多少動物沒被發現
人類發現的海洋生物只有海洋生物的十分之一,尤其是深海,美國人說過:「我們對深海生物的了解不會比對月球多。」
下面是趣味知識:
1, 海洋動物也要睡覺
眾所周知,陸地上的動物是要睡覺的,盡管他(它)們睡覺的姿態和方法不同。那麼,海洋中的動物是不是也要睡覺呢?回答是肯定的,也要睡覺,它們睡覺的姿態和方法就更特別。
其實,睡眠只不過是作較長時間休息的一種特殊方法。不管是陸地上的動物還是海洋中的動物,都需要進行休息,包括睡眠。這種睡眠,陸地上的動物一般時間較長,容易被人察覺而海洋中的動物大多時間很短,就難以被人發現了。例如,魚類的睡眠時間就非常短,有的僅幾分鍾,有的甚至只有幾秒鍾,人們眼一眨的功夫,對有些魚來說,就已睡了一覺。
海洋中除魚類外,還生活著許多哺乳動物。它們睡覺的方法雖然與魚類不同,但同樣要睡覺。例如,海豚睡覺時,多半在夜裡浮在水下1英尺的地方,安安穩穩地進入夢鄉,而它的尾巴,仍然會每隔約30秒鍾,便擺動下,其作用有兩個:一是使它的頭能露出水面,吸一口空氣;另一個是使它在水中的位置更加穩定,不受水流或波濤的影響。最有趣的是有一種阿佐基海豚,它們是用大腦兩半球相互交替睡眠的:當一個半球在沉睡時,另一個半球卻處於覺醒狀態。過了一些時間,沉睡的則覺醒,覺醒的又沉睡,如果受到外界強烈刺激,兩半球將會立即覺醒。因此,它們始終能處於游泳狀態,甚至在睡眠中游速也不會減慢。
海豹和海豚不同,它們既可以生活在水下,又可以爬到岸上活動。如果在地面睡覺,就和陸地動物相似;如果在水下睡覺,每做一次呼吸,就要醒來一次。這就是說,它們是在呼吸的間隙抽空睡覺。
海狗也是一種既能生活在海洋、又能生活在陸地的海洋動物。它們在陸地上睡覺時,可和陸地動物睡得一樣甜美;在水下時,就和阿佐基海豚一樣用大腦兩半球輪流睡覺。
產於北太平洋海岸的海獺,會在海邊用海草結成一張"床",圍成橢園形,睡覺時就把身體藏在中間,腹部朝天。如果它對在某個地方睡覺感到滿意,就會每天都到那個地方去睡。
生長在北冰洋中的海象,睡覺更與眾不同。它睡覺時不是平卧,而是垂直在水中,頭部則露在水面上。
令人喜歡的海狸,一般在白天睡覺,睡時仰著頭,有時還磨牙。尤其是小海狸,睡覺最有趣,它們並排著睡,有的還把小腳掌枕在頭下。
2, 能"顏"善"變"屬章魚
神話中的孫悟空會72變,然而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與馬厘島河流入海處的章魚也有這種能耐,令科學家們驚嘆不已。
這種章魚身長約60厘米,全身呈棕色,觸角很長。當遇到危險時,它們可以通過改變身體的形狀和顏色,模仿許多海洋有毒動物的外形,使自己的天敵不敢輕舉妄動,以脫離危險。
這種章魚經常模仿的動物包括鞋底魚、魚獅魚和海蛇等。它可以噴氣使自己達到一定的速度,然後收緊全部觸角使身體變得像一片樹葉一樣,遠遠望去就像一條隨波逐流的鞋底魚。如果它伸直所有的觸角,藉此模仿魚獅魚和其有毒的鰭,再加上身體顏色的變化,真能以假亂真。通過改變身體顏色,模仿海蛇身上的黃黑條紋,同時收緊6條觸角,保留剩下的兩條在水中揮舞,它就又成了一條海蛇在游動。更為厲害的是,它可以根據潛伏在附近的"敵人"來決定模仿哪種動物。例如,當它被小熱帶魚襲擊時,它就會模仿帶條紋的有毒海蛇來嚇走攻擊者。
研究人員認為,是惡劣的環境鍛煉出章魚的這種神奇本領。它們最初可能因為捕食而把'家'從珊瑚礁搬到河流入海口處的泥灘上。這里地形簡單,缺少多樣性,因此章魚無處藏身,容易遭到梭魚、鯊魚和鯰魚及其他動物的捕食,而那些長得像鞋底魚、魚獅魚或海蛇的章魚則得以生存,這種特性經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
3,八條長臂的「怪物」——章魚
章魚和人們熟悉的墨魚一樣,並不是魚類,而是軟體動物,屬於頭足綱。它有8條像帶子一樣長的手臂,彎彎曲曲地漂浮在水中,所以漁民們又把章魚叫做「八帶魚」。
章魚力大無比,殘忍好鬥、足智多謀,不少海洋動物都怕它。之所以能在海里橫行霸道,是與它有著自衛和進攻的「法寶」分不開的。
其一,它有8條感覺靈敏的觸腕,每條觸腕上約有300多個吸盤,每個吸盤的拉力為100克。一條體重20公斤、觸腕長3米多的章魚,它的總吸力可以達到200公斤以上,無論誰被它的觸腕纏住,都難脫其身。
其二,從墨囊里放出濃厚的墨汁,可以把自己掩藏起來,趁此機會觀察敵情,准備進攻或撤退。但它的「墨汁」對人不起毒害作用。
其三,會變色。章魚可以隨時變換自己皮膚的顏色,以便和周圍的環境協調一致,即使把它打傷了,也不會立即失去變色能力。
其四,有再生能力。章魚在遇到敵害時,如果觸腕被對方抓住,它就會自動拋掉觸腕,並用斷觸腕的蠕動來迷惑敵害,自己則趁機溜走。每當觸腕斷後,傷口處的血管就會極力地收縮,使傷口迅速癒合,所以傷口是不會流血的,第二天就能長好,不久就會長出新的觸腕。
其五,脫身的絕技。由於章魚能將水存在套膜腔中,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生活,因此,它離開了海水也照樣能活上幾天。
它們還會運用觸腕巧妙地移動石頭,這對於章魚來說,石頭既是它們的建築材料,又是防禦外敵攻擊的「盾」。在無處藏身之時,章魚就自力更生地建造住宅,它們把石頭、貝殼和蟹甲堆砌成火山噴口似的巢窩,以便隱居其中。章魚在出擊時,常常求助於石頭。它將一塊大石頭作為擋箭牌,置於自己面前,一有風吹草動,就把石盾推向敵害來襲的一側,同時利用漏斗向敵人噴水。當要退卻時,又會用這石盾斷後。
章魚造房子是在夜間進行,午夜之前一點動靜也聽不到。午夜一過,它們就好像接到命令似地依靠8隻特有本領的腕手,四處搜集石塊築屋。章魚可以運走比自己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頭。在章魚喜歡棲息的地方,常有「章魚城」出現。這些由石頭築成的「章魚之家」鱗次櫛比,頗為「壯觀」。
有人曾目睹了章魚與龍蝦精彩而激烈的搏鬥場面。龍蝦屬於節肢動物,喜歡棲匿於岩石的縫隙內以及亂石堆或兩端有出口的隧洞中。一次,兩雄相遇,先是互相怒視對方片刻,接著,龍蝦憑著自己那堅硬的甲殼和銳利的大螯,猛地沖向章魚,章魚連忙閃身躲過,龍蝦緊接著第二次、第三次朝章魚撲殺過去,結果都被章魚一一靈巧地躲了過去。龍蝦氣急敗壞,也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不慌不忙的章魚,這時開始運用第一個戰術——變色。章魚一會兒變紅,一會兒變紫,一會兒發亮,一會兒變暗,把龍蝦弄得眼花繚亂。龍蝦很生氣,便一個勁地用尾巴拍打著自己的胸部,這么一折騰,龍蝦真是筋疲力盡了。章魚又使出第二戰術——放觸手,用它那長著幾百個吸盤的觸腕,緊緊繞在大龍蝦的身上,龍蝦早已火冒三丈,它利用這個好機會,馬上伸出兩只大螯,但卻無法夾斷章魚那柔韌的觸腕,盡管夾不斷,龍蝦也絕不放鬆,在這勝負難分的時刻,章魚最後拿出第三個戰術——射擊「煙霧彈」。頓時,黑色的墨汁包圍大龍蝦,嗆得龍蝦辨別不出方向,被麻痹的動彈不得。章魚取得了勝利。它把龍蝦拖到安靜的地方,獨自慢慢地享用了。
章魚兇狠殘忍,詭計多端,下海的人遇到它是十分危險的,但是人們還是有辦法對付它,只要迅速切斷章魚雙眼之間稍高處的神經,就可以擺脫險境。
愛子心切,這是章魚的一個習性。它對子女愛護備至,休貼入微,甚至累死也心甘情願。
每當繁殖季節,雌章魚就產下一串串晶瑩飽滿的、猶如葡萄似的卵。從此,它就寸步不離地守護著自己心愛的卵,而且經常用腕翻動撫摸它的卵,並從漏斗中噴出水來挨個沖洗。等到小章魚從卵殼里孵化出來,這位慈母還不放心,唯恐自己的孩子被其他海洋動物欺侮,仍然不肯離去,以至最後變得十分憔悴,有的因過度勞累而死去。
章魚的肉鮮嫩可口。漁民們根據章魚喜歡鑽入貝殼的習慣,常常在貝殼上鑽個洞,用繩串在一起沉到海底,待章魚鑽進去安了家,再一起往上拉起來。這樣,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捕到章魚了。
4,奇異鯊魚
日前,江蘇連雲港海洋博物館製成並展出一具奇異的鯊魚標本。該鯊魚身體自胸鰭以後部分與角鯊近似,卻不是角鯊。其嘴滿口皆牙,狀如砂礫,卻又不同於一般的異齒鮫。該鯊為雙背鰭鯊,其頭額頂部長著前後兩組共9排骨質,鰓裂位於胸腹部,在鯊魚家族中極其罕見。
據了解,這條奇異的鯊魚是2002年12月中旬在黃海蘇魯沿海段海域捕獲的,全長近2米。由於船上的漁民都從未見過這種類型的鯊魚,便將其送到了連雲港海洋博物館。據海洋博物館劉軍館長介紹,該鯊送至博物館時已經死亡。博物館工作人員也從未見過這種鯊魚,根據該鯊捕獲的位置、捕獲用具及解剖推斷,該鯊魚應屬底棲性鯊魚,以小魚、甲殼類、軟體類動物為食,喜獨居生活。博物館工作人員多方查找資料,都沒有發現任何相關的記載。後通過走訪捕獲地附近漁港、漁村,才了解到一些關於這種奇異鯊魚的傳說。傳聞當地老一輩的漁民也曾見過這種鯊魚,由於其頭頂骨質近似於化石的典型特徵,當地漁民便將其稱為「化石鯊」或「雲頭鯊」
『拾』 除了白色座頭鯨,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還有哪些
4月22日報道,澳大利亞一名少年21日在新南威爾士州近海區域,發現了一頭極其罕見的白色座頭鯨。據海洋動物專家推測,它有可能是此前發現的著名白色座頭鯨「米迦羅」的後代。
希望所有的海洋生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徜徉在藍色的大海里,而不是被陳列在博物館中。希望人類和所有地球上的生命能夠和平共處,共享陽光和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