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生物活性物質
生物活性物質,是指來自生物體內的對生命現象具體做法有影響的微量或少量物質.
如:
有些食物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當與機體作用後能引起各種生物效應,稱為生物活性物質。〔3〕它們種類繁多,有糖類、脂類、蛋白質多肽類、甾醇類、生物鹼、甙類、揮發油等等。它們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對人有的有利,有的有害。瑞士哲人和醫生Paracelsus認為,植物是人類食物和葯物的來源,也是毒物的來源,「所有食物都是毒物,沒有無毒性的食物,僅僅是量的多少左右了他們毒性的大小」。
生物活性物質的危害
菌類美味可口,如平菇、香菇等可湯、可菜,很受喜歡,但某些食用傘菌含有多種肼的衍生物(如傘菌氨酸),多為潛在的有毒或致癌物質,一般攝入時對健康造成的傷害很小,但大量攝入就很危險。有些人喜食杏仁,而杏仁中含有毒性很強的苦杏仁苷和生氰糖苷,過量食用會有致命的危險。山黧豆種子中含有神經毒素3-N-草醯基-2,3-二氨基丙酸,食入過多會損傷運動神經而引起麻痹。豆類也含有多種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質,如凝集素、生氰糖苷、肌醇六磷酸、甲狀腺腫素、皂角苷、植物雌激素等。所幸的是天然存在於豆類中的大多數有毒物質在烹調過程中會被破壞。植物性食物中的許多生物活性物質還會干擾礦物質的吸收,如茶中的丹寧是鐵吸收的抑制劑;肌醇六磷酸可導致維生素D和鋅的缺乏。植物中還有許多化合物有類似激素的活性,如首先在南美洲的飼料植物中後來又在野燕麥中發現的維生素D糖苷,具有維生素D的活性;甘草中的甘草酸有鹽皮質激素的活性,因此過量食用甘草可導致鈉瀦留和嚴重高血壓;現還發現在植物尤其豆科植物中有的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的活性。引起過敏反應也是生物活性物質常見的危害,如對那些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的人來說,食用蠶豆可能是致命的;乳糜瀉是一種對谷蛋白過敏的反應,這種谷蛋白存在於小麥、黑麥及大麥中,對此物質過敏的人群約佔1/2000;飲用葡萄皮中含過量多酚物質的紅葡萄酒或含甲基黃嘌呤(如咖啡和茶)的飲料引起的偏頭痛也是常見的反應。
生物活性物質在疾病發生和預防中的作用
在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癌症和骨質疏鬆症等的發生中飲食起了什麼作用,已經成為營養學家關注的問題。有證據證明,食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質與心臟病和癌症的發生有關。肥胖是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因素,而某些飽和脂肪酸的過多攝入不但引起肥胖,並且使血液膽固醇濃度升高。食用魚類能降低血漿膽固醇或血壓從而使心臟病的發病率降低,這應歸功於魚中的不飽和脂肪酸。〔1〕還有人提出某些多不飽和脂肪酸也會減少心臟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南地中海國家的吸煙人數比例相對高,但他們心臟病的發病率卻比其它地區低,這與他們的飲食—橄欖油、紅葡萄酒、大蒜、水果、蔬菜中存在某些保護性成分不無關系。
食物在癌症發生中的作用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但癌症的發生確與飲食有關。動物研究指示,限制能量攝入可降低癌症發生的危險;蔬菜、水果能減少結腸癌,胃癌的發病率;綠葉蔬菜和胡蘿卜富含胡蘿卜素,對人體癌症的大量觀察發現,其血漿β-胡蘿卜素水平較正常人為低,因此認為,它能降低癌發危險,是通過減少自由基的作用而實現的,雖然胡蘿卜是胡蘿卜素的主要來源,但防癌效果最強的是白菜類綠葉蔬菜而不是胡蘿卜。這可能是因為綠葉蔬菜還含有其它防癌物質,如具有特徵性辛辣味的含硫化合物(如葡萄糖異硫氰酯,S-甲基半胱氨酸亞碸氧化物)。盡管這些化合物大量用於飼喂動物時會誘發甲狀腺癌,但小量時似具有保護動物對抗某些癌症誘發劑的作用,據認為其機制是誘導小腸產生使這些化學物質代謝的酶。大蒜中類似的含硫化合物(烯丙基二硫化物)具有同樣的抑癌效果。〔2〕
食物中脂肪攝入量的增加及復合糖類攝入量的減少與結腸癌的增加有關。食物的某些成分或腸道某些分泌物被修飾後能夠成為致癌劑或輔助致癌劑,但在大腸中可以由於糖類的存在而被減少。食物中非澱粉多糖,抗消化澱粉及纖維素等物質的增加,可使大腸內容物稀釋並加快糞便的排出,因而縮短了大腸粘膜接觸致癌物的時間。糖類發酵可產生短鏈脂肪酸,降低糞便的pH值,並可阻止膽汁酸和中性固醇的降解,據認為,次級膽汁酸使許多致癌劑更活潑,並且它還是谷胱甘肽S-轉移酶潛在的非底物抑制劑,而此酶與外源性致癌劑的解毒有關。〔1〕
飲食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對某一特定個體的作用 ,不僅依賴於這些物質的效力、劑量、持續時間,而且與該個體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有關。以乙醇為例:一方面,適量的乙醇攝入可以降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及其引起死亡的危險性;另一方面同樣劑量的酒精能增加青年婦女過早死於癌症的危險性;何況適量的酒精對肝病患者來說也是有害的。再如,兩項大規模的隨機試驗即β-胡蘿卜素、維生素A效能試驗和α-生育酚、β-胡蘿卜素對癌症預防研究中發現,增加吸煙者β-胡蘿卜素供應量,能增加其死於肺癌的危險性。〔1〕一般認為生物活性物質大多源於植物,因此食用植物性食物種類越多,接觸這些生物活性物質的機會就越多。雖然大多數植物化合物能誘導產生使它們自身分解和消除的酶,但該系統在幼年期尚未發育成熟,所以給兒童吃在成人看來似乎是單調的食物也許是有益的。
盡管天然食品這個術語被廣泛地用於表達一種有益於健康的含義,但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雖然許多天然存在的毒物通常被分散在許多受體上,其毒性有些也許是拮抗的,因此總的毒性為零,食物的加工也能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質分解和消除(如用酵母發酵麵包使肌醇六磷酸分解;對豆粉加熱處理使胰蛋白酶抑制劑滅活),但為了預防和治療疾病,生物活性物質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如何開發利用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有利的一面,避免或消除其有害的一面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
⑵ 營養與營養物質的區別
營養與營養物質的區別:
1.兩者的物理意義不同,營養是一個過程,營養所表示的是一種「作用」、「行為」或「生物學過程」,營養物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
2.兩者的定義不同:營養是生命活動而攝取和利用食物養料的生物學過程,糖類、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水和纖維素七大類,通常被稱為營養物質。
3.兩者的從屬關系不同,營養物質包含營養。
(2)營養素與生物活性物質的區別是什麼擴展閱讀:
宏量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素、蛋白質以及水;微量營養素包括礦物質和維生素,而維生素又可細分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有: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則包括有:維生素B1、B2、B6、B12以及菸鹼酸、葉酸、維生素C。
宏量營養素,除纖維素和水之外,主要為人體提供能量,以焦耳(jouls)或者卡路里(calories)來衡量。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提供4千卡能量,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1]。其他營養素,包括纖維素、水、礦物質和維生素,不提供能量,但在機體的生理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⑶ 大豆中的營養素和生物活性物質主要有哪些
大豆中的營養素和生物活性物質主要有哪些
豆類食品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其品種繁多,如黑豆、芸豆、豌豆、蠶豆、大豆、紅豆、綠豆等都屬於豆類大家庭中的家庭成員,每個成員各有不同的「社會職能」,其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都各不相同。據調查,如每天堅持食用豆類食品,只要堅持兩周的時間,人體便可以減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幾率。同時,最重要的是,豆類食品還有美容的功效。由於脂肪含量少,還有助於減肥,所以是一種很好的食品。
綠豆可以明目消暑:眾所周知,綠豆湯是防暑佳品,綠豆清熱解毒和消解嘴唇乾燥、嘴部生瘡、痱子、暗瘡等特別有效,多食還可以保持眼睛免遭病菌侵害,達到明目美眼的功效。
⑷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 能維持生命和什麼並促進生長發育的什麼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可以被人體消化、吸收、利用和排泄的有機或無機物質。營養素的功能是提供熱能、構成人體(通過細胞組合)和活性物質(如酶、激素、抗體)。營養素所發揮的營養作用,能維持生命、進行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活動和促進生長發育。
⑸ 人都需要哪些營養素每種營養素的作用分別是什麼缺了或不足分別會導致哪些症狀
人體需要營養素總共7種,分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
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並稱為「三大供能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
生理功用
(1)供給能量:每克葡萄糖產熱16千焦(4千卡),人體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經消化變成葡萄糖或其它單糖參加機體代謝。每個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沒有規定具體數量,我國營養專家認為碳水化合物產熱量占總熱量的60—65%為宜。平時攝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多糖,在米、面等主食中含量較高,攝入碳水化合物的同時,能獲得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其它營養物質。而攝人單糖或雙糖如蔗糖,除能補充熱量外,不能補充其它營養素。
(2)構成細胞和組織:每個細胞都有碳水化合物,其含量為2%—10%,主要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分布在細腦膜、細胞器膜、細胞漿以及細胞間質中。
(3)節省蛋白質: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足,機體不得不動用蛋白質來滿足機體活動所需的能量,這將影響機體用蛋白質進行合成新的蛋白質和組織更新。因此,完全不吃主食,只吃肉類是不適宜的,因肉類中含碳水化合物很少,這樣機體組織將用蛋白質產熱,對機體沒有好處。所以減肥病人或糖尿病患者最少攝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要低於150克主食。
(4)維持腦細胞的正常功能:葡萄糖是維持大腦正常功能的必需營養素,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腦組織可因缺乏能源而使腦細胞功能受損,造成功能障礙,並出現頭暈、心悸、出冷汗、甚至昏迷。
(5)其它:碳水化合物中的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有潤滑作用。另外它可控制細腦膜的通透性。並且是一些合成生物大分子物質的前體,如嘌呤、嘧啶、膽固醇等。
碳水化合物主要的生理功能:
1、 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
2、 提供熱能;
3、 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
4、 調節脂肪代謝;
5、 提供膳食纖維。
缺乏碳水化合物:
易造成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蛋白質:
1、能構成機體:在機體的生長發育、組織修復、衰老組織更新、發揮重要作用,是構成機體的主要「原料」;
2、能構成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人體的酶、抗體、激素都由蛋白質構成;
3、能夠維持滲透壓:在蛋白質極度缺乏的情況下,造成細胞內蛋白質缺少,細胞內的水分會過多滲透到細胞間,造成營養性水腫;
4.能夠提供能量。
脂肪:
1、供給人體熱量作用。脂肪在人體內氧化後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熱量。由脂肪所產生的熱量約為等量的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的2.2倍。由此可見脂肪是身體內熱量的重要來源。
2、構成身體組織和生物活性物質的作用。脂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尤其是腦神經,肝臟、腎臟等重要器官中含有很多脂肪。脂肪在體內還構成身體組織和生物活性物質,如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形成磷脂、糖脂等。
3、調節生理機能的作用。因為脂肪不是良好的導熱體,所以皮下的脂肪組織構成是保護身體的隔離層,能防止體溫的放散。所以脂肪有保持體溫的作用。脂肪還可以為身體儲存「燃料」作為備用,吃進脂肪以後,一時消耗不完的部分可以存在體內,等身體需要熱量時再利用。此外,脂肪還有保護內臟器官,滋潤皮膚,和防震作用。
4、溶解營養素的作用。有些不溶於水而只溶於脂類的維生素,只有在脂肪存在時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
維生素:
分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
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例如豬牛羊肉、動物肝臟、食物油;
水溶性維生素多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例如蔬菜、水果。
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A、B族、C、D、E、K、PP,以及類維生素等等。
各種維生素的功能
維生素A(Vit A)又名視黃醇,實際上包括所有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一類物質,即動物性食物來源的Vit A1與Vit A2,植物性食物來源的β-胡蘿卜素及其它類胡蘿卜素。維生素A在體內主要參與膜的結構與功能。因此,它與正常生長發育、生殖、視覺及抗感染有關。人體從食物中獲得的維生素A,主要有兩類,一是維生素A原即各種類胡蘿卜素,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如綠葉菜類、黃色菜類及水果類。一是來自動物性食物當中的維生素A,多數以酯的形式存在於動物肝臟、奶及奶製品(未脫脂)及禽蛋等中。
維生素D(Vit D)是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一類化合物,可由Vit D原、7-脫氫膽固醇及麥角固醇經紫外線激活分別轉化形成Vit D3與Vit D2。維生素D在體內肝腎處轉化為活性形式25-(OH)D3和1,25-(OH)2D3,並被運輸至腸、骨和腎臟,與甲狀旁腺素共同作用,維持血鈣水平。
維生素C(Vit C)Vit C具有還原性,可與其它抗氧化劑如谷胱甘肽一起清除自由基,阻止脂類過氧化;也參與膽固醇的羥化作用形成膽酸,從而降低血膽固醇含量。維生素C不足時,將影響膠原合成,造成創傷癒合延遲、微血管壁脆弱及不同程度出血。人體由於缺乏古洛糖酸內酯氧化酶,不能使葡萄糖轉化為維生素C,因此必須從膳食中獲得維生素C。如飲食中Vit C不能滿足需要,可導致維生素C不足或缺乏,維生素C缺乏引起壞血病。
維生素C大量攝入有害作用的表現:1數克劑量可引起腹瀉、腹脹;2糞便潛血出現假陰性結果;3引起鐵吸收減少,造成地中海貧血、成鐵細胞性貧血、血色素沉著症; 4有些病人出現高草酸尿症;5透析病人出現易高草酸鹽血症;6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的病人易出現溶血。
硫胺素又名維生素B1、抗神經炎因子、抗腳氣病因子。它參與體內糖代謝,也參與支鏈氨基酸代謝。維生素B1對神經生理活動有調節作用,與心臟活動、維持食慾、胃腸道正常蠕動及消化液分泌有關。維生素B1缺乏常由攝入不足,需要量增高和吸收利用障礙造成。肝損害、酗酒也可引起。長期腎透析的患者、完全胃腸外營養以及長期慢性發熱的病人都可發生。嚴重缺乏會引起腳氣病,可分為乾性腳氣病、濕性腳氣病、嬰兒腳氣病。維生素B1大量攝入未見毒性反應。
核黃素又名維生素B2,是體內多種氧化酶系統不可缺少的輔基部分,FMN和FAD(維生素B2是FMN和FAD的組成部分)是黃素酶輔基。其功能是電子傳遞,在細胞代謝呼吸鏈反應中起控製作用,直接參與氧化還原反應。還可激活維生素B6,參與色氨酸轉化為尼克酸的過程。此外,還與體內鐵的吸收、貯存與動員有關,也催化多種亞胺的N-氧化。
維生素缺乏症
維生素是一大類化學結構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物質,必須每天通過飲食供給。當供給不足時,易出現缺乏症。維生素缺乏在體內是一個漸進過程,初始儲備量降低,繼而有關生化代謝異常、生理功能改變,然後才是組織病理變化,出現臨床症狀和體征。在我國,維生素缺乏症雖已不多見,但亞臨床缺乏在某些地區、某些人群中較為常見。由於亞臨床缺乏不易發現,但對健康又有不良影響,故需特別注意。
維生素C缺乏症:膳食中長期缺乏維生素C,使體內膠原蛋白合成受阻,可導致壞血病。早期症狀是倦怠,以後出現牙齦疼痛出血,皮下出血,傷口癒合緩慢等現象,嚴重時則牙齒松動,牙齦萎縮,牙齒脫落,粘膜部位出血,並可引起鼻血、便血等症狀。兒童可出現骨膜下出血。
硫胺素缺乏症:由膳食中長期攝入不足,需要量增高或吸收利用障礙引起。其症狀性質和程度與缺乏程度、急慢性有關。一般分為以下幾類: 乾性腳氣病:以多發性神經炎症狀為主,出現上行性周圍神經炎,表現為指趾麻木、肌肉酸痛、壓痛,尤以腓腸肌為甚。
濕性腳氣病:以水腫和心臟症狀為主。若處理不及時,常致心力衰竭。
嬰兒腳氣病:多發於2-5月嬰兒,其發病突然,病情急。初期食慾不振、嘔吐,興奮,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難。晚期有紫紺、水腫、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強直性痙攣,常在症狀出現1-2天內死亡。
核黃素缺乏症:主要表現為眼、口腔、皮膚的炎症反應。 眼:球結膜充血,角膜周圍血管增生,角膜與結膜連接處有時發生水腫。
口腔:口角濕白、裂縫、疼痛、潰瘍;唇腫脹、裂縫、潰瘍及色素沉著;舌疼痛、腫脹、紅斑及舌乳頭萎縮。
皮膚:脂溢性皮炎。常見於皮脂分泌旺盛部位。
貧血:Vit B2缺乏常干擾鐵在體內的吸收、儲存及動員,致鐵量下降,嚴重時造成缺鐵性貧血。
其他:Vit B2 缺乏還影響生長發育;妊娠期缺乏可致胎兒骨骼畸形。
尼克酸缺乏症:煙酸缺乏症即癩皮病。前期症狀為疲勞、乏力、工作能力減退、記憶力差及經常失眠。典型症狀是皮炎、腹瀉和痴呆,即所謂「三D」症狀。
維生素A缺乏症:膳食維生素A或維生素A原不足,或吸收、儲存和利用受影響時,常可引起維生素A缺乏症。表現為: 暗適應能力下降、夜盲及乾眼病;粘膜上皮改變;生長發育受阻;其他:味覺、嗅覺減弱,食慾下降。
維生素D缺乏症:膳食缺乏維生素D,或人體日光照射不足是引起維生素D缺乏症的兩大原因。Vit D缺乏引起鈣磷吸收減少,血鈣水平下降,骨骼無機化受阻,致骨質軟化、變形,在嬰幼兒發生佝僂病,成年人發生骨質軟化症。
維生素E缺乏症:維生素E缺乏症較少發生於人類,其原因可能為: 維生素E廣泛存在於食物中;維生素E幾乎儲存於人體的所有器官組織中;維生素E可在體內貯留較長時間。
維生素的膳食來源
名稱
主要膳食來源
Vit A
綠葉菜、黃色菜、水果、肝臟、奶及奶製品
Vit D
海魚、肝、蛋黃、奶油
Vit E
油料種子、植物油
Vit B1
動物內臟、肉、豆、花生
Vit B2
肝、腎、心臟、奶、蛋
Vit B6
豆、肉、肝、魚
Vit C
新鮮蔬菜、水果
葉酸
肝、腎、蛋、綠葉菜、酵母
煙酸
肝、腎、肉、魚、花生、糧谷
礦物質:
1、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成份:鈣、磷、鎂----骨骼、牙齒。缺乏鈣、鎂、磷、錳、銅,可能引起骨骼或牙齒不堅固。
2、為多種酶的活化劑、輔因子或組成成份:鈣------凝血酶的活化劑、 鋅----多種酶的組成成份。
3、某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物質的組成部分:碘--甲狀腺素、鐵--血紅蛋白
4、維持機體的酸鹼平衡及組織細胞滲透壓:酸性(氯、硫、磷)和鹼性(鉀、鈉、鎂)無機鹽適當配合,加上重碳酸鹽和蛋白質的緩沖作用,維持著機體的酸鹼平衡;無機鹽與蛋白質一起維持組織細胞的滲透壓;缺乏鐵、鈉、碘、磷可能會引起疲勞等。
5、維持神經肌肉興奮性和細胞膜的通透性:鉀、鈉、鈣、鎂是維持神經肌肉興奮性和細胞膜通透性的必要條件。
6、礦物質如果攝取過多,容易引起過剩症及中毒。所以一定要注意礦物質的適量攝取。
7、人體內必需的主要礦物質:
鈣 鎂 鉀 磷 鐵 鋅
礦物質缺乏:
1、鐵:易造成缺鐵性貧血;
2、鋅:對大腦發育有影響;
3、鈣:骨質疏鬆、骨質增生、肌肉抽搐,目前已知與鈣有關的疾病有109種,不一一列舉;
4、碘:缺少侏儒症或甲狀腺水腫、多則甲亢
礦物質的食物來源:
鐵:動物肝臟、黑木耳
鋅:牡蠣、米、面
鈣:動物性食物、白菜、
碘:藻類、海帶、紫菜等
膳食纖維
1、保持消化系統健康
2、增強免疫系統
3、降低膽固醇和高血壓
4、降低胰島素和三酸甘油脂
5、通便、利尿、清腸健胃
6、預防心血管疾病 、癌症、糖尿病以及其它疾病
7、平衡體內的荷爾蒙及降低與荷爾蒙相關的癌症
食物來源:韭菜、粗糧等
水:
1、水參與人體內新陳代謝的全過程一水的溶解力甚強,並有較大的電離能力,可使人體內的水溶物質,以溶解狀態和電解質離子狀態存在;又由於水具有較大的流動性能,在人體消化,吸收,循環,排泄過程中,可加速協助營養物質的運送,和廢物的排泄,使人體內新陳代謝和生理化學反應,得以順利進行。
2、水是細胞和體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人體的每個細胞及其基本單元均含有水份,人體的各種腺體分泌物均為液體。如體內缺水,則消化液分泌減少,食物消化受到影響,食慾下降,血流減緩。體內廢物積累,代謝活動降低,導致體力衰竭致病,並加重病情。
3、水保持著人體一定的血溶量一-人體的血液含水量約佔80%,如果大量失水,則使血溶量減少,而產生低血壓,從而影響著人體的各種器官,特別是心、腦、腎的機能活動,故血溶量與水的含量有著密切關系。
4、水對調節人體體溫起著重要作用一-水的比熱數值高,每克水升高或降低10度,就需要1000卡熱值,由於人體含有大量的水,於代謝過程中,此產生的熱能為水所吸收,使體溫不至顯著升高;其次是水的蒸發數值大,每毫升水的蒸發熱約為579.5千卡,(37)故人體只要蒸發少量的水,即可散發大量的熱,以維持人體一定的體溫,如外界環境溫度高,體熱可隨水分經皮膚蒸發散熱,以維持人體體溫的恆溫。
5、水對人體關節肌肉和體腔起著重要的潤滑作用一-人體如果缺水,對消化吸收,血液循環,關節活動,體溫調節,體腔器官功能,和廢物代謝等,都會受到影響,故水對人體的各種器官、關節、肌肉、組織,都能起到緩沖,潤滑,保護之作用。
6、水是醫葯、醫療三大法寶之一-醫葯上的輸液、輸血、輸氧三大法寶,尤其對高熱,腹瀉脫水的病人,常用靜脈輸液,輸入生理鹽水及必需的葯物,由靜脈血管,可以迅速通往整個身體從而起到起死回生作用;一般疾病多由各種病原入侵導致,服用葯物消滅病原以後,則需排出病原,代謝廢物及多餘的葯物,故需大量飲水,以便產生大量汗液和尿液,將死亡的病原、代謝廢物和多餘的葯物等排出體外。
害處:過量飲水後,一定程度上會改變血液鹽分的濃度,從而促使身體內部出現液體流動的變化,導致大腦腫漲、壓迫顱骨等症狀,引發「水中毒」,造成對人體的損害。有些運動員運動後過量飲水,或者是一些精神病人為了清洗罪孽和毒素而大量飲水,都會造成「水中毒」
喝水的原則:
1、喝水要定時定量,不要等口渴再喝,一天應喝2500ml;
2、喝水要喝自然冷卻的白開水(25℃);
3、吃飯前不要喝過量的水,防止沖淡胃酸營養消化;
4、吃飯時不要喝過量的湯和飲料,防止影響消化;
5、注意飲水健康:隔夜水不喝、反復加熱的水不喝、加熱不夠的水不喝
⑹ 食物生物活性物質與經典營養素的作用有何差異
生物活性物質,是指來自生物體內的對生命現象具體做法有影響的微量或少量物質。 如:有些食物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當與機體作用後能引起各種生物效應,稱為生物活性物質。它們種類繁多,有糖類、脂類、蛋白質多肽類、甾醇類、生物鹼、甙類、揮發油等等。它們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對人有的有利,有的有害。瑞士哲人和醫生Paracelsus認為,植物是人類食物和葯物的來源,也是毒物的來源,「所有食物都是毒物,沒有無毒性的食物,僅僅是量的多少左右了他們毒性的大小。」
盡管天然食品這個術語被廣泛地用於表達一種有益於健康的含義,但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雖然許多天然存在的毒物通常被分散在許多受體上,其毒性有些也許是拮抗的,因此總的毒性為零,食物的加工也能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質分解和消除(如用酵母發酵麵包使肌醇六磷酸分解;對豆粉加熱處理使胰蛋白酶抑制劑滅活),但為了預防和治療疾病,生物活性物質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如何開發利用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有利的一面,避免或消除其有害的一面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
經典營養素的概念是:能促進生長發育、維 持生理功能的物質被稱作「營養素」,它由七大成員組成, 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水 。這七大類物質,除膳食 纖維外,同時又都是我們身體組成的成分。
⑺ 什麼是營養素分為幾大類各有什麼性質和特點
營養素種類根據其化學性質和生理作用分為五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
1、蛋白質:是機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重要組成結構,是功能因子和調控因子的重要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
2、脂類:包括脂肪和類脂,脂肪是體內重要的儲能和供能物質,類脂是細胞膜、機體組織器官、尤其是神經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脂類也是膳食中重要的營養素,烹調時賦予食物特殊的色、香、味,增進食慾,適量攝入對滿足機體生理需要,促進維生素A、維生素E等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3、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動植物中,包括構成動物體結構的骨架物質以及為能量代謝提供原料的物質,是人類膳食能量的主要來源。
4、礦物質:是指人體組織中含有的除碳、氫、氧、氮外,其餘的自然界的各種元素,凡體內含量大於體重0.01%的礦物質成為常量元素或宏量元素,包括鈣、磷、鈉、鉀、硫、氯、鎂;凡體內含量小於體重0.01%的礦物質稱為微量元素。
5、維生素: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過程所必需的一類微量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根據其溶解性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K,在食物中它們常與脂類共存;水溶性維生素包括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在體內僅有少量貯存,較易自尿中排出,但維生素B12例外,較易貯存於體內。
⑻ 纖維素、維生素與生物素的區別
纖維素: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結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為一般動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維生素: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人和動物缺乏維生素時,不能正常生長,並發生特異性病變——維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維生素的一種,肝、腎、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較多。是微生物的生長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