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球上有幾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如果是5次,分別是哪些
五次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大滅絕
時間:為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
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
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事件: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白堊紀大滅絕又稱恐龍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後,白堊紀晚期
事件:突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⑵ 地球上曾有5次大滅絕,分別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根據科學家考證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幾十億年的過程中,無數的生物在地球上輪回,經歷了從出現、生長、繁殖,到興盛、再到衰落和滅絕的過程,數不清的物種在地球歷史上曾曇花一現。而在地球最近的幾億年歷史中,就曾經出現過5次比較大的物種滅絕現象,下面讓我們由遠及近地來了解。
2.08億前的三疊紀在這段時間的三疊紀與侏羅紀交接時期,出現了維持1萬年時間的生物滅絕現象,導致地球超過34%的生物種類滅絕。不過此次災難產生的原因不明,有科學家推測跟隕石撞擊地球有關。
65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在6500萬年前也出現了一次生物滅絕現象,許多物種在這次災難中徹底消失,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恐龍。關於滅絕的原因,有人說是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有人說是遠古高級生命之間的戰爭所致。
⑶ 地球已經46億年了,之前有過幾次生物大滅絕呢
在生物進化史上,一共出現過6次生物大滅絕的事件。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4.5億年前左右,奧陶紀的晚期,在發生的當時85%的生物在此次戰役之中消失了,代表生物為頭足類,三葉蟲類;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關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其實現在正在發生,這次大滅絕在現在還在進行,不過關於此次大滅絕科學界還沒有公認。這次大滅絕的原因與人類有關,自從人類出現之後,生物的消失速度,有研究超過了歷史上的數次生物的大滅絕,但隨著人類的腳步,猛獁象,大地獺,恐鳥,古巨蜥等等生物已經消失滅絕了。但人類已經意識到了生物滅絕的嚴重性,最後的一次生物滅絕能否真正成為一次大滅絕事件,還要看其後的發展。
⑷ 第一次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是什麼滅絕了。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或是三疊紀和侏羅紀交界的那一段時間,曾經發生過一次物種大滅絕,很多科學家相信正是這次大滅絕把後來的恐龍推上了歷史舞台的中央,使恐龍維持了長達1億3千5百萬年的地球統治之路,而這次物種大滅絕也消滅了當時世界上大約一半的物種。所以就是第四次滅絕事件
⑸ 地球發展至今有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哪五次
全球人口正在激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在增加。為了全人類的未來,控制人口增長是必要的。北極熊、大象、老虎和大熊貓等大型動物瀕臨滅絕。倡導環保,減少對自然的污染,禁止亂殺濫砍,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珍稀動植物。總之,維護地球生態平衡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古生物學家認為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冷;泥盆世全球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二疊紀末3次2.5億年前,地球經歷了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晚三疊世四次小行星撞擊地球與超級火山爆發有關;五次白堊紀生物滅絕和小行星撞擊發生在6500萬年前。
地球上發生的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氣候和環境的突然變化以及天體撞擊引起的。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滅絕了。但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的發展肆意擴張,侵佔了許多其他動物的自然資源,加速了物種的滅絕。所以說到底,人類因素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最大。
⑹ 歷史上5次生物大滅絕 哪5次滅了哪些生物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為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 事件:導致大約80%的物種絕滅。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事件: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後,白堊紀晚期 事件:突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⑺ 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
地球經歷過五次次物種大滅絕。
1、第一次時間: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公元前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
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2、第二次時間: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3、第三次時間: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
4、第四次時間: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始於公元前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
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5、第五次時間: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事件:三疊紀晚期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整體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7)第2次生物大滅絕滅絕了哪些動物擴展閱讀:
第六次物種滅絕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由於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 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
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的蠶食。科學家估計, 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
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
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
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滅絕一個種。
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⑻ 古代到近代被自然淘汰而消失的物種有哪些
從古代到近代,被自然淘汰而消失的物種有很多,古代的五次物種大滅絕,基本上都是被自然淘汰的。有些是進化失敗,有些是面對天災沒有抵抗力。在自然的影響下,而被淘汰的物種,都算是自然淘汰。只要是符合自然准則的情況,哪怕是被人類淘汰的物種,也能夠算是自然淘汰。
3、進化失敗有些物種滅絕是環境的影響,而有些是人類的影響,不過也有部分物種,是自己作死進化導致的。一個物種可能會進化出不同的生物,有些可以適應自然環境,而有些則不能。而無法適應環境的,就是自己選擇了錯誤的進化方向,像是部分選擇滑行的恐龍,基本上就屬於作死的進化。
⑼ 地球上有哪5次生物大滅絕
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關於五次物種大滅絕的原因人們提出了災變說、隕石說等幾十種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對一定的地質現象或某一物種進行的研究,所以還沒有找到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要想找到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必須站在地球演化的高度,對五次物種大滅絕進行整體研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根據我提出的地球膨裂說得出的地球演化史認為,46億年前太陽因燃燒而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40億年前,由於地球逐漸冷卻,岩石圈形成。39億年前,空氣中的水蒸汽凝結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這時的海洋覆蓋著整個地球,深度1.2萬米。38億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誕生。6億年前,發生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共發生了11次大的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運動[1],每次造山運動都使海洋從大陸上退卻[5],造成了物種的大量滅絕。這5次大的物種滅絕每次都與造山運動形成的時間驚人的相同,這絕不是巧合。這5次大滅絕的物種中都有海洋生物,每次都與海退、大陸面積增加、大陸架減少、海平面下降有關[6]。這足以說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水從大陸上5次退卻使物種渴死是造成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證據:
1. 5次造山運動與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驚人的相同
1.1、寒武紀以來的第一次造山運動是加里東運動。《地球科學辭典》釋文:「加里東運動泛指古生代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發生的地殼運動,屬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歐洲普遍用於早古生代變形的名詞,以蘇格蘭的加里東山而命名。那裡志留系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與上泥盆系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志留紀始於4.38億年前,「志留紀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 這說明第一次造山運動的開始時間是4.4億年前,這和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4.4億年前完全相同。
1.2、寒武紀以來的第二次造山運動是海西運動。《地球科學辭典》釋文:「海西運動又稱華力西運動,泛指晚古生代發生於歐洲的造山運動,其時限自泥盆紀初期至二疊紀末」。泥盆始於是4億年前,「自泥盆紀初期」這說明海西運動始於3.65億年前,這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3.65億年前完全相同。
1.3、第3次造山運動是印支運動。《CNKI知識元資料庫》:「印支運動是從三疊紀到早侏羅世之間的地殼運動」。三疊紀始於2.5億年前,這說明印支運動始於2.5億年前,這和第3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5億年前完全相同。
1.4、第4次造山運動是燕山運動。網路網網路:「燕山運動,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侏羅紀始於2.05億年前,這說明燕山運動始於2.05億年前。這和第4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05億年前完全相同。
1.5.第5次造山運動是喜馬拉雅運動。網路網網路:「喜馬拉雅運動,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 新生代始於6500萬年前,這說明喜馬拉雅運動始於6500萬年前。這和第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完全相同。
2、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存方式
由於地球發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海水從陸地上逐步退卻,一些淺海變成了陸地[2],原先生活在這些淺海地區的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底棲生物的生存方式適應不了陸地環境而滅絕了。由於海退,沼澤和淺水湖乾涸了,一些生活在沼澤和淺水湖地帶的兩棲類和爬行類消亡了。這些滅亡的物種都是些淺海、底棲、固著、不能主動尋找食物、體形龐大、喜歡水環境的物種[6]。
奧陶紀末4.4億年前第1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生活在水體的各種無脊椎動物,這次滅絕中死去的大多數為原始海洋生物。當海水從陸地上退出,這些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固著在海底的生物,由於適應不了陸地生存環境而難逃死亡的噩運。
泥盆紀末3.65億年前第2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許多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這次滅絕的主要是一些原始魚類,它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差。當海水退去,這些原始魚類因適應不了新的環境而退出了歷史舞台。
二疊紀末2.5億年前第3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百合、腕足動物、苔蘚蟲組成的表生、固著生物、75%的兩棲類、85%的爬行類。當海水從陸地上退出,這些被動攝食、固著海底的生物由於適應不了變化了的環境而被那些可移動、主動攝食的生物取代了。兩棲類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它們還不能遠離水邊,擴散的范圍很小,一旦海水退去,這些兩棲類必然會走向滅亡。
三疊紀末2.05億年前第4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蕨類植物生活在水邊。當海水退去,土地變得乾旱,這些蕨類植物適應不了這種乾旱環境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堊紀末6500萬年前第5次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龍等爬行動物、菊石等。裸子植物生長在濕潤地區;恐龍生活在沼澤和淺水湖地帶;翼龍生活在岸邊的懸崖上[3]。一旦海水退去,這些依賴水環境生存的生物必然會遭到滅頂之災。
3、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淺海、濱海地區、不論是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方式離不開水環境,一旦離開了水環境,這些物種就不能進行生殖。因為地球發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海水從陸地上逐步退卻,淺海變成了陸地,這些物種沒有了生殖的水環境,所以必然走向滅絕。
奧陶紀滅絕的生活在水體的各種無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它們的繁殖也在海洋表面進行。當海水退去,淺海變成陸地的時候,這些在淺海中進行繁殖的無脊椎動物,由於不能在陸地上進行繁殖而滅絕了。
泥盆紀滅絕的主要是魚類和70%的無脊椎動物。魚類主要在淺海中進行卵生繁殖,當海水退去,由於這些魚類不能在陸地上進行產卵受精而退出歷史舞台。
二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腕足動物、75%的兩棲類、80%爬行類。兩棲類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一旦海水退去,這些兩棲類由於不能在水中產卵、幼年期不能在水中生活而消亡。
三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古代蕨類。蕨類植物的配子體獨立生活,在水的幫助下受精形成合子,配子體沒有水不能受精。當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旱的情況下,由於蕨類植物不能進行正常受精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龍等爬行動物、菊石、箭石等。恐龍下蛋後,用土埋上,靠陽光孵化。恐龍蛋的孵化,一靠溫度,二靠濕度。溫度過高,胚胎發育過於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濕度過低,將加速蛋內水分蒸發,造成失水過多,引起胚胎和殼膜粘連而導致胚胎死亡。由於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燥,氣溫升高,土地乾旱,土壤的濕度下降,恐龍因為湖泊乾涸渴死,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廣東河源15000枚恐龍蛋沒有孵化便是最好證明)最終導致滅絕。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種子是裸露的。由於氣候乾燥,裸露的種子很快被曬干而失去發芽能力,裸子植物最終被種子由果實包裹的能在乾旱條件下繁植的被子植物所取代。由於卵生對溫度和濕度的依賴性特強,所以卵生動物被胎生的哺乳動物所取代。
由於地球發生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洋從大陸上逐次退卻,使大陸面積增加、氣候乾燥、土地乾旱,湖泊乾涸,那些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需要水環境的物種因為不適應新的乾旱環境渴死滅絕了。
參考文獻
[1]、 柴東浩、陳廷愚:《新地球觀——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版
[2]、金性春:《漂移的大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版
[3]、汪建川:《走進自然博物館》2001、12版
[4]、網路網;賴柏林地球膨裂說
[5]、網路網:《中國各地質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
[6]、網路網:五次物種大滅絕
作者:賴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