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生物實驗報告的總結怎麼寫
寫清楚你的實驗名稱、實驗目的、所用到的儀器試劑、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和對整個實驗的分析。
㈡ 誰能寫一份生物探究實驗報告給我
酸雨的危害
1. 酸雨與農業
酸雨可導致土壤酸化。我國南方土壤本來多呈酸性,再經酸雨沖刷,加速了酸化程;我國北方土壤呈鹼性,對酸雨有較強緩沖能力,一時半時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鋁的氫氧化物,土壤酸化後,可加速土壤中含鋁的原生和次生礦物風化而釋放大量鋁離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態鋁化合物。植物長期和過量的吸收鋁,會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改變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貧脊化,影響植物正常發育;酸雨還能誘發植物病蟲害,使作物減產。
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種群變化,細菌個體生長變小,生長繁殖速度降低,如分解有機質及其蛋白質的主要微生物類群牙孢桿菌,極毛桿菌和有關真菌數量降低,影響營養元素的良性循環,造成農業減產。特別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細菌和固氮細菌的數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對農作物大為不利。
科學家試驗後估計我國南方七省大豆因酸雨受災面積達2380萬畝,減產達20萬噸,減產幅度約6%,每年經濟損失1400萬元。
2.酸雨與森林
比較不同年代樹木年輪,可知產生酸雨前後對林木生長的影響。在我國南方森林地區,50年前樹木生長較為粗壯,近年來狀況不佳。酸雨可造成葉面損傷和壞死,早落葉,林木生長不良,以致單株死亡。土壤肥力降低,產量下降,造成大面積森林衰退。
我國重酸雨地區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積達28萬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死亡面積1.5萬公頃,占林地面積6%。同樣受酸雨侵襲的貴州省,受危害的森林面積達14萬公頃,為四川盆地的二分之一。
我國馬尾松和華山松對酸雨十分敏感,重慶南山風景區約三萬畝馬尾松發育不良,蟲害頻繁;80年代約有一萬公頃馬尾松枯死,幾經防治,毫無效果。四川萬縣有華山松97萬畝,其中60萬畝受到不同程度傷害;而奉節縣有九萬畝華山松,90% 枯死。四川名勝峨眉山,風景旖麗,全靠山深林秀。但近十年來,冷杉林成片死亡;七里坡接引殿一帶,有4%的樹木枯死;金頂附近600餘畝樹林,幾乎全部死絕,光禿禿,景觀全非。猴子也跑到其它山溝里去了。
四川名勝峨眉山, 風景旖麗, 全靠山深林秀。但近十年來, 酸雨象空中死神纏住了此佛教勝地, 冷杉林成片死亡。金頂海拔3077米, 降水pH值平均為4.34; 酸雨率達到85.7% , 硫酸根占陽離子總量的60% 。其它風景區千佛頂, 太子坪, 七里坡, 雷洞坪也處於酸雨嚴重污染區。峨眉主要風景林是冷杉, 死亡率超過30% 的中度受害面積達到7.00平方公里; 死亡率超過50% 嚴重受害面積達到2.28平方公里。七里坡接引殿一帶, 有4%的樹木枯死; 金頂附近 600餘畝, 幾乎全部死絕, 禿禿光光, 景觀全非。猴子也跑到其它山溝里去了。
3,酸雨與建築
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築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建築物損壞。科學家曾收集許多被酸雨毀害的石灰石和大理石建築材料, 分析發現該樣品的碳酸鹽的顆粒中總是嵌入硫酸鈣晶體, 硫從哪裡來? 認定與酸雨有關。 沙漿混凝土牆面經酸雨侵蝕後, 出現 "白霜" ; 經分析此種白霜就是石膏 (硫酸鈣) 。
重慶市1956年建成的重慶體育館水泥欄桿, 由於酸雨腐蝕, 石子外露, 深達1 厘米之多, 按時間估計, 平均每年浸蝕0.4 毫米, 十分驚人。這種水泥欄柱石子外露現象, 在路旁電線桿上也每每發生。除了影響材料強度之外, 尚影響市容觀瞻。
4.酸雨與文物
酸雨能使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著名的杭州靈隱寺的「摩崖石刻」近年經酸雨侵蝕,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剝蝕嚴重,面目皆非,修補後,古跡不「古」。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學反應,酸鹼中和,即被腐蝕。
南方某地屬於酸雨區, 有一塊五百年歷史的大理石碑, 50年前字跡尚清晰, 現在已一片模糊, 這說明此事與近40至50年間的酸雨現象有關。
上海市嘉定城中明代萬曆年間古建金沙塔, 在酸雨產生的 "水滴石穿" 的腐蝕作用下, 表面層日益灰暗, 更顯頹廢。
酸雨尚可使油漆泛白,褪色。給古建築和仿古建築帶來許多麻煩,縮短粉刷裝修的時間周期。受酸雨淋的酚醛磁漆及醇醛磁漆, 大約兩個月開始變色, 失去光澤, 部分塗膜脫落銹蝕。
嘉定名園秋霞圃, 江龍潭, 古建築十年內粉刷油漆多次, 不久又暗淡無光, 使遊人搖頭而去。
酸雨與環境
美國大湖為什麼變酸了?
本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勒姆發現酸雨可導致湖泊和土壤酸化,即酸雨可形成災難,但是此成果未能為世人重視。
北歐國家為什麼漁業減產?
50年代初,北歐國家瑞典和挪威漁業減產,原因不明;1959年挪威科學家才揭示元兇是酸雨。歐洲大陸工業排放大量酸性氣體,隨高空氣流飄到北歐,被雨雪沖刷,所形成酸雨使湖泊酸化,導致漁業減產。
歐洲大面積酸雨
60年代,歐洲建立了歐洲大氣化學監測網,繼而發現pH值低於4.0 的酸雨地區,集中於地勢較低地區,如荷蘭,丹麥,比利時等。瑞典科學家奧登研究了歐洲的氣象和降水,湖水,土壤的化學變化,證實歐洲大陸存在大面積酸雨,是洲級區域環境問題。
跨國界的大氣污染
1972年,瑞典政府給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報告《穿過國界的大氣污染:大氣和降水中硫的影響》,引起各國政府關注,1973至1975年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了專項研究,證實酸雨地區幾乎覆蓋了整個西北歐。1974年和以後北美證實在美國東北部和與加拿大交界地區亦發現大面積酸雨區域,幾乎北美有三分之二陸地面積受到酸雨威脅,甚至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迎風一側,也出現酸雨。再後,東南亞日本、韓國等亦發現大面積酸雨。有位科學家到杳無人煙,且長年冰封雪蓋的格陵蘭島,給冰層打鑽,取出180年前的冰塊,與現在的酸度相比,酸度增長了99倍。至此世人公認酸雨是當前全球性重要區域環境污染問題之一。
酸雨現象正在發展
1986年5月,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召開的第三世界環境保護國際會議上,專家們認為,酸雨現象正在發展,它已成為嚴重威脅世界環境的十大問題之一。
南極和北極也有酸雨
地球的南極和北極,終年冰雪,罕見人至,但80年代,挪威科學家在北極圈內大面積地區都測到酸雨(酸雪)。哪兒來的?他們認為是前蘇聯南部工業區排放的大氣酸性物質, 隨氣流,幾千公里飄移到此地。後來在南極地區也有人曾收集到pH為5.5的酸性降水。這些酸性降水所含的酸性物質,可能來自更遠的距離。看來,酸雨不但沒有國界, 也沒有洲界。
中國南極長城站測到酸雨
1998年上半年, 中國南極長城站八次測得南極酸性降水, 其中一次pH值為5.46。有趣地是, 當刮偏南風或偏東風時, 南極大陸因為沒有人為排放, 大氣是新鮮的, 所以測得降水的都接近於中性;當刮西北風時, 來自南美洲和亞太地區的大氣污染物將吹到中國南極站所處的南極半島, 遇到降水, 形成酸雨。這說明: 南極也不是「凈土」 。
從酸雨到毒雪
酸雨給人類敲響了警鍾。90年代科學家又在冰雪世界的南極和北極收集到了含有有毒農葯成份的「毒雪」。「毒雪」形成與酸雨或酸雪形成過程極為相似。也是人類活動,使用人造的農葯到田間,殺蟲增產,但農葯卻進入了環境;也是通過大氣遠程傳輸;也是在高空中,污染物被雨雪沖刷;也是最終降落地面,危害人類。由「酸雨」,發展到「毒雪」,如此嚴重的環境惡化趨勢,能不令人類反省嗎?!
㈢ 生物作業 泡菜的製作的實驗報告中的現象及結果要怎麼寫
探究泡菜製作
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馮庄鎮第一初級中學八年1班 牛子儒
一、實驗目的
通過對泡菜的製作學習製作泡菜的原理,懂得了微生物的生活環境及泡菜的形成過程。了解了微觀世界。
二、實驗原理
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分解產生乳酸。根據這一原理,按照一定比例及創造一定條件,乳酸菌發酵使泡菜形成。
三、實驗方法
根據製作方法泡製4玻璃瓶泡菜,進行常溫與低溫的對照實驗,汁液與清水泡製對照實驗,及無氧與有氧的對照實驗。
四、實驗過程
1、實驗時間:2007年10月3日—2007年10月22日
2、實驗地點:家中
3、泡菜汁液:干辣椒、桂皮、丁香、白鬍椒加清水煮沸的汁液。
4、製作方法:(1)將甘藍、耶花菜、芹菜、胡蘿卜、青椒、黃瓜和洋蔥等原料洗凈瀝干。然後,甘藍切成3厘米2的片,耶花菜去梗,切成小朵,芹菜切3厘米長的小段,青椒除去種子,切3厘米見方小片,胡蘿卜、黃瓜切2厘米長短的小段,再切成細條,洋蔥切2厘米2的片。(2)將甘藍放入沸水中,上下翻2遍後迅速撈出侵入冷水裡,稍後撈出置於笊籬內瀝干水分。然後,依次將耶花菜、芹菜、黃瓜、青椒、胡蘿卜和洋蔥 投入沸水中,反復翻動幾次,當水將沸騰時,迅速撈出浸泡在冷水裡,冷卻後撈出瀝干水分。(3)將切碎的干辣椒、桂皮、丁香、白鬍椒放入1500毫升的水中煮沸,在小火繼續煮20分鍾,然後加入白糖500克,食鹽10克,煮沸,攪拌均勻,出鍋過慮,冷卻,成為泡菜的料液。(4)將上述蔬菜分成四等份,分別裝入標有A、B、C、D不同標識的四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瓶,將料液分別徐徐倒入裝有泡菜的A和B兩個瓶中,直至泡菜全部被淹沒,把瓶口密封好,A瓶置於陰涼處,B瓶放入冰箱冷藏櫃;C瓶的料液不浸沒蔬菜,也不加蓋,置陰涼處。D瓶中倒入清水泡浸,置陰涼處。
A瓶就可以與B、C、D三瓶各項對照。
五、觀察記錄情況
自10月3日起,每天觀察情況記錄如下表:
日期
A瓶
B瓶
C瓶
D瓶
10月3日
初始日
初始日
初始日
初始日
10月4日
無變化
無變化
露出汁液的部分略有些皺
蔬菜膨脹
10月5日
有絨毛似的物質在蔬菜間隙漂浮
汁液清澈
有細微物質漂浮
水變白色,蔬菜膨脹迅速,上浮水平面下降。
10月6日
以前一天比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味道微甜
接觸倒空氣的部分發霉變黑色
已有明顯霉臭味道
10月7日
可食用,味道辣、酸中帶甜
味辣,略甜,但不酸
漂浮物露出汁液的部分開始發霉
明顯腐臭,丟棄
10月12日
味辣、甜、酸pH=3
味辣、甜,pH=4
泡在汁液里的也有部分發黑
pH=3
10月22日
味道更好pH=3
pH試值4
將近1/5菜發霉 pH=3
六、結果與體會
1、製作泡菜方法簡單易行,實驗時間不長,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嘗試。而泡菜營養豐富,低鹽,試一種可口小菜,可以推廣。
2、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發現了微生物乳酸菌的生長所需環境為10 ℃~30 ℃,0℃以下也適宜乳酸菌的生存,只是低溫環境繁殖比較慢,但需要在無氧環境中才能生存。
3、通過實驗增強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也增強了動手能力,更促進了對微生物的了解。盡管有些微生物會使人患病,但大多數微生物是有益於人類的。在人類不斷探索宇宙的同時,也在關注著微生物,微生物是人類生活離不開的生物,也是未來可以不斷開發利用的一大方向。微生物與人在食品、醫葯、農業、工業、生化武器及基因工程,都有著廣闊的前景,在未來的20年裡,人們將繼續不斷探索微生物這個神秘的種群,利用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益處。
4、在實驗過程中,一直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支持,因此實驗才能這么順利。所以我想,完成了這個實驗,不僅是實驗本身讓我增長了知識,而且還讓我進一步懂得了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一定還會有許多的實驗要完成,這就需要大家的互相幫助與合作,因為每一次的相互合作與相互幫助都能讓每一個人更愉快。
5、這個實驗過程的時間是我以前沒有碰到過的,因為以往的實驗基本上都是即時可以完成的,一般就是幾分鍾,只有一次培植過綠豆芽,也只有兩天就完成了。但這次整個實驗過程前前後後用了20天。因為時間的長,更要實驗者的細心和耐心,每一天的觀察與記錄,都要准時准確,認真細致。實驗過程中,我一直是很耐心很細心地在做著一切必須做的事情,每一天的觀察都帶給我新的喜悅。
總之,實驗的過程讓我體會到了認真嚴謹科學的態度以及合作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礎,而實驗的結果讓我看到了研究開發微生物前景的明亮。至此,實驗已結束,但我探索科學奧妙的旅程卻剛剛開始。[
㈣ 急用!生物的實驗報告!!!拜託!我會加分!
五、污水對生物的影響
調查你家附近河流的污染情況
1、水道氣味、顏色、透明度、漂浮物情況等
2、對植物的影響(種子的發芽實驗、植物的栽培實驗哦)
3、對動物的影響(用污水放養金魚、泥鰍、用污水澆有蚯蚓的泥土等,觀察這些動物的生存情況)
4、污水對青蛙發育的影響
六、探究用不同貯存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
(課本P27實驗方法,)
探究的內容:
1、不同溫度下保存蔬菜、水果的維生素C的含量
2、保存不同種類的維生素C 的含量
七、調查小區立體綠化的情況
1、 選擇比較熟悉的相隔比較近的住戶
2、 調查其陽台或天檯面積、綠化的面積(或植物垂直方向的陰影面積)、植物的種類、數量
3、 測量其塵埃粒子數(方法見P55)、溫度、濕度、遮光情況、雜訊情況,與沒有進行立體綠化的住戶進行比較
實驗改進: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1、 說出需要改進的理由、工具(測量的不準、易拉罐難剪出需要的形狀、保溫性能不不好等)
2、 根據自己的經驗及多次實驗進行改進
3、 改進後測量的數據與改進前測量的數據進行比較
十、調查高血壓的產生原因
調查血壓的高低(課本P37)與人的遺傳、飲食、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熬夜、體育鍛煉、健康的飲食)、職業等之間的關系
十一、為家長設計一份營養食譜
1、 介紹家長的身體狀況、職業特點
2、 查找資料,家長需要哪些營養?
3、 設計一份營養食譜,
親手做出食物,本人與家長一起品嘗,提出改進意見。
十二、釀酒實驗過程
1、 准備過程
2、 材料的選擇
3、 注意事項
4、 釀酒的過程
5、 體會
十四、調查報告
1、 調查中學生近視的成因
2、 調查中學生體質狀況
3、 查本地區環境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改善環境,迎接亞運會)
十五、通過指示植物調查大氣污染
(苔蘚植物、地衣、其他植物)
十六、制定保護當地生態的計劃
十七、老鼠侵害的調查
十八、香煙焦油對人的危害
十九、酸雨對植物的影響
二十、探究用不同貯存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
回答者:受不了1107 - 試用期 一級 4-25 19:00
植物化感作用在農田雜草防除中的應用
時間: 2006-05-15 來源: 作者:劉迎 王金信 李浙江 董曉雯 隋標峰
農田雜草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問題之一,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長期使用除草劑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雜草易產生抗葯性。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可以通過向環境中釋放化感物質並與雜草競爭生存環境,進而對雜草種子的萌發和生長產生抑製作用。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不會帶來諸如農葯殘留等的環境問題,所以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間雜草是一種具有潛力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雜草控制措施。
一、化感作用的基本定義
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是Molisch在1937年首先提出,並定義為:所有類型植物(含微生物)之間生物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兩個方面。除此之外,Molisch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具體內容未能作進一步的闡明。20世紀70年代中期,Rice根據Molisch的原始定義和植物化感作用近40年的研究成果,將植物化感作用定義為:植物(含微生物)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到環境中而產生對其他植物直接或間接的有害作用。這一定義首次闡明植物化感作用的本質是植物通過向體外釋放化學物質而影響鄰近植物。隨後,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躍,取得了許多成果。發現植物釋放的化學物質對植物是有害的,但在許多情況下也是有益的。同時,在農林業生產實踐和研究中,陸續發現許多作物的連作障礙和人工林的衰退是因為作物或林木釋放的化學物質對自身毒害的結果,從而揭示了植物化感作用可在種間進行,也可以在種內進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Rice將有益的作用和自毒作用補充到植物化感作用的定義中。從此,Rice關於植物化感作用的定義被普遍接受。
植物化感作用的媒體是化學物質,被稱為「化感物質」(Allelochemical)。孔垂華提到的Allelochemical是指植物所產生的影響其他生物生長、行為和種群生物學的化學物質,不僅包括植物間的化學作用物質,也包括植物和動物間的化學作用物質,而且這些化學物質並沒有被要求必須進入環境,也可以在體內進行。現已發現,許多化感物質不僅對植物,而且對微生物、動物特別是昆蟲都有作用。
二、化感物質向自然界釋放的途徑
植物化感物質必須有適合的途徑進入環境,在自然狀況下,主要有4種途徑。
1. 根系分泌物
代謝產生的根系分泌物可為初生代謝和次生代謝產物。次生代謝產物的根系分泌物中很大一部分是化感物質。如黑胡桃樹(UIansnigra)能分泌具有毒性的胡桃醌(Juglone),當胡桃醌的濃度為20μg/ml時就能抑制其他植物種子的發芽。
2. 植物體內由莖葉等部位產生的揮發性化學物質
如檸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 Hook)樹葉中揮發出蒎烯等化感物質,能強烈抑制蘿卜(Raphanus sativus)種子的發芽。
3. 植物地上部受雨、霧和露水淋洗的化學物質
如桉樹(Eucalyptus)葉中被水沖洗下來的化感物質主要是酚類,它們對亞麻(Linum spp.)的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4. 微生物分解植物殘體並釋放到土壤里的化學物質
如蕨類(Pteridium aquilinum)植物的化感物質就是由枯死的枝葉釋放出的。
三、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的方法
1. 利用殘株覆蓋
具有化感作用植物的殘體覆蓋大田後能有效地防治雜草。利用植物殘株覆蓋後,覆蓋殘株通過與雜草爭光、爭養分、爭水分和殘體釋放的化感物質來影響雜草種子的萌發。據報道,截至2000年美國約有20%的耕地使用秸稈還田的方式,這就意味著收獲後的秸稈將殘留在表土層。研究發現收獲後的大麥、燕麥、小麥的殘體對第二年雜草的生長都有抑製作用。Putnam等研究發現,10月份在蔬菜田和果園種植黑麥,春天利用草甘膦將黑麥殺死,黑麥覆蓋物可以有效地控制雜草的生長,並且證實起化感作用的是一種叫做香草酸(hydroxamic acids)的化感物質。Putnam等研究發現高粱殘株具有顯著的控制雜草的能力。Alsaadawi等進行沙培試驗發現,高粱的根系分泌物可以顯著抑制藜的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另有試驗表明,水稻殘茬與秸稈混合物的5%~10%濃度水提取物能抑制雜草發芽和苗期生長,抑制效果不同可能是因植物不同部位酚類物質濃度不同所致。水提取液對雜草莖伸長和干物質量的影響相似,但對根伸長的抑制效果大於對干物質量的影響,對禾本科雜草的抑制效果大於對闊草雜草的抑制效果。
2. 輪作
利用輪作控制雜草是最有效的栽培方法之一,可在盡可能少施用除草劑的情況下對雜草達到最有效的控制。運用輪作的方法抑制雜草,是通過合理安排種植作物的順序來達到營養競爭、化感物質的釋放、土壤翻動、機械損傷的種植模式來阻礙雜草的發芽和生長。輪作作物如黑麥、小麥、蕎麥、黑芥、高梁和蘇丹草的雜交種等均能有效降低雜草種群,並與雜草競爭資源,且通過活體或作物降解產生的化感物質對雜草生長產生抑制。具有化感作用的不同植物所產生的化感物質不同,各有其特定的抑制對象。向日葵能有效地抑制馬齒莧、蔓陀羅、黎和牽牛花等雜草的生長,燕麥的一些品種則能抑制芥屬雜草的頂端生長,受抑制的雜草高度只有對照的1/3。Leather於1983年用向日葵和燕麥進行輪作的結果證明,輪作區的雜草密度顯著小於各自單作區,說明兩個作物各自發揮了不同的除草功能,相對提高了除草效果。冬小麥釋放的化感作用物能抑制白茅生長,在白茅生長多的農田用冬小麥和其他作物輪作可抑制或防治白茅的危害。世界上有些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埃及等)研究通過輪作來抑制雜草,既能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又能提高作物的產量。
3. 利用伴生植物
有些植物有選擇性化感作用,能抑制某些雜草的生長,而對農作物生長無害。墨西哥萬壽菊對根部含澱粉的雜草有很強的毒害作用,如直立接骨木的根隨著褐變而變成空殼,形似被酸腐蝕,甚至在距萬壽菊較遠的地方也能看到這種現象。在水葫蘆危害較重的水田中放入水車前,能很快使水葫蘆出現褪綠、葉腐爛、根變黑等症狀,最後死亡。這種伴生植物能和作物共存於某一特定區域,並發揮除草作用,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
4. 提取化感物質,合成新型除草劑
通過對化感作用物質的提取、分離和鑒定,模擬其結構,可開發出擬天然選擇性除草劑,可以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量。由於生物途徑合成的天然除草劑具有低毒高效、易於吸收和降解且作用對象專一等特點,因此可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降低農作物中化學農葯殘留量,有助於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方面已有成功合成生物農葯範例,如由振國以沙漠植物產生的化感物質1,8-桉樹腦為前導體,研製成功新型內吸性除草劑仙治(Cin-methlin),已應用於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藤井義晴等根據棉花根系分泌物獨腳金萌素合成的獨腳金酚已應用於防除大豆、花生、玉米、甘蔗田的寄生性雜草獨腳金。
5. 轉基因育種
通過育種把某種化感性狀結合進作物品種,使作物增強競爭優勢以抑制某些主要雜草。採用常規雜交技術,或原生質體融合等生物技術手段,把化感基因引入栽培品種中,為特定地區培育出能抵抗某些雜草的農作物品種是有可能的。在明確控製作物化感作用的遺傳行為和機制後,可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手段,將控制化感性狀的基因導入豐產優質作物品種基因組中,培育出既能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又能在田間條件下自動抑制雜草的優良作物品種。目前培育抗雜草作物品種的研究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Dilday通過研究推測,水稻基因組中控製作物產量和其他一些優良性狀的基因與控制化感作用的基因之間連鎖關系較弱,這為培育高產優質強化感作用的水稻品種創造了條件。據報道,高化感能力存在於作物的野生類型中,由於育種中強調高產等性狀而使該性狀丟失。通過與野生種進行雜交,可將植物對昆蟲和病害的抗性整合到作物品種中去。但化感育種方面目前僅水稻中獲得了具有高化感能力的對雜草有抑製作用的品種。另外,Haan等將矮種油菜與結球白菜雜交獲得了一個具有抑草效果的雜交種,且矮化的芸薹屬品系在玉米和大豆行間發芽良好,並能抑制雜草28~42d而對作物無任何影響。 Panchuk等發現一種冰草屬植物和小麥的雜交種,可顯示冰草的特性和較高的抑制活性,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將來能夠成功地開發出小麥、水稻等一些主要作物的抑草新品種,不但可以減少除草劑的使用,而且可望進一步提高產量。
四、化感作用在雜草防除中的應用前景
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是一個前景廣闊的新途徑。由於這種控制措施是利用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自身防禦系統或抗逆能力,沒有向系統中引入難降解的化學物質,不會帶來諸如農葯殘留等的環境問題,故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間雜草是一種具有潛力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雜草控制措施。利用植物的化感物質防治有害生物,無疑是植物保護的發展方向之一。化感物質是生態系統中各生物長期以來相互競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為生態系統所適應的,所以我們應當恰到好處地應用此生態機制,盡量避免化感作用的有害影響,而盡可能地利用其正面效應,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統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據美國農業部(USDA)估計,化感作用新技術的應用將給美國農業帶來2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因此化感作用的應用前景是相當可觀的。1999年8月在加拿大召開的世界第二次化感作用大會中,有大量的論文報告涉及到化感物質作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前景,從而為更有效地控制病蟲草害,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
分離、提取和鑒定新的化感物質是化感作用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但事實上,在人們已經確定的化感物質中,真正具有應用價值的仍然很少。因此,在以後的研究中,應當注重化感作用室內研究與大田應用的結合,鑒定新的化感物質並探索其除草的潛力,並在此基礎上開發無污染的除草劑,將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此外,化感物質的產生、釋放及作用機制的研究目前仍是一個薄弱環節,有待進一步探討。隨著我們對化感物質的選擇機制、作用機理、生物合成的基因調控了解的增多,人們將有可能成功地利用現有的種質資源,提高這些化學物質的產量,調控正在生長或者殘株的化感物質釋放速度以進行季節性的除草。這一領域的技術雖然復雜,但是卻為雜草的綜合防治展示了新的前景。
化感作用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研究領域,因此必須引入多學科的思想和方法,不同學科研究者共同參與和合作,使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日臻成熟,更好地發揮其潛在的應用價值,並提出具有生態安全性的合理措施,為我國的農業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對策。
回答者:Linffy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26 18:37
尼古丁的毒性及成癮性
尼古丁是一種難聞、味苦、無色透明的油質液體,揮發性強,在空氣中極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於水及酒精中,通過口鼻支氣管粘膜很容易被機體吸收。粘在皮膚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滲入體內。一支香煙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隻小白鼠,20支香煙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頭牛。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當於20~25支香煙的尼古丁的含量。如果將一支雪茄煙或三支香煙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靜脈內3~5分鍾即可死亡。煙草不但對高等動物有害,對低等動物也有害,因此也是農業殺蟲劑的主要成份。所以說:「毒蛇不咬煙鬼,因為它們聞到吸煙所揮發出來的苦臭味,就避而高飛遠走。同樣道理被動吸煙者對煙臭味也有不適的感覺。
吸煙引起急性中毒死亡者,我國已早有發生,吸煙多了就醉倒在地,口吐黃水而死亡。為此崇禎皇帝曾下令禁煙。在國外也有報導:蘇聯有一名青年第一次吸煙,吸一支大雪茄煙後死去。英國一個長期吸煙的40歲的健康男子,因從事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夜吸了14支雪茄和40支香煙,早晨感到難受,經醫生搶救無效死去。法國在一個俱樂部舉行一次吸煙比賽,優勝者在他吸了60支紙煙,未來得及領獎即死去,其它參加比賽者都因生命垂危,到醫院搶救。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吸煙量較大並不中毒呢?每日吸卷煙一盒(20支)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過人的致死量,但急性中毒死亡者卻很少,原因是煙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煙霧中的毒物甲醛中和了,而且大多數不是連續吸煙,這些尼古丁是間斷緩慢進入人體的。此外紙煙點燃後50%的尼古丁隨煙霧擴散到空氣中,5%隨煙頭被扔掉,25%被燃燒破壞,只有20%被機體吸收。而尼古丁在體內很快被解毒隨尿排出。再加上長期吸煙者,體內對尼古丁產生耐受性,癮癖性,而使人嗜煙如命。
吸煙何以成癮
一提起成癮物質,人們往往立即想到鴉片、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卻忘了世界上使用最多、危害最廣的煙草。其實,與海洛因相比,除了一個是合法消費品,另一個是違禁品外,在其他方面幾乎沒有質的不同,尤其是從物質依賴的角度看,二者更是如出一轍。
醫學上判斷某種物質是否有依賴性,主要依據有兩條。第一,是看人們對這種物質是否有強制性地使用和覓求的特點;第二是在停止使用某種物質後,是否不斷產生重新使用該物質的強烈慾望及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
所謂強制性地使用及覓求,說的了就是已經成癮,不用不行。這種非用不可的感覺是則成癮物質的本質所決定的。也就是說,迫使癮君子們欲罷不能的根本原因,在於長期使用成癮物質所造成的軀體依賴和精神依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戒斷反應,即指停止吸煙後數十分鍾到數小時便開始想吸煙,並感到坐立不安、煩燥、心神不寧、手足無措,繼而出現頭痛、心慌、乏力、腹部不適、惡心、腹瀉、精神萎靡、注意力難以集中、愛發脾氣、睏倦及睡眠障礙等症狀。這種種症狀使戒煙者對煙草的渴求更加強烈。這些症狀一般在戒煙後的三四天內最為突出,爾後在1個月左右漸漸消失。但少數症狀,如注意力難以集中、睏倦等可持續很長時間。與海洛因等毒品非常相似的是,所有戒斷症狀,一經吸煙便可立即緩解,這也是所有成癮物質的共同特點。
至於形成身體依賴和精神依賴的機理,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學者讓受試的吸煙者在實驗室里隨意吸煙,同時分別給他們靜脈滴注不同劑量的尼古丁或生理鹽水。結果發現,每小時滴注4毫克尼古丁的受試者的吸煙量,比滴注生理鹽水的受試者少60%。表明吸煙的慾望和行為是通過人體血液的尼古丁含量來調節的。尼古丁的煙草中的含量為0.5%~8%,主要經呼吸道粘膜吸收。長期吸煙者體內的尼古丁維持在一個恆定水平,機體已適應了這種狀態。因此,一旦停止吸煙,體內的尼古丁水平便會下降,吸煙者就會感到種種不適。就像高血壓病人一旦血壓突然降至正常時,反而會感到頭暈目弦及各種不適一樣。
此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們往往在緊張或勞累時便不自覺地想吸煙,以期得到休息或放鬆。但實際上吸煙會使從血壓上升,呼吸興奮,心率加快,之與人休息時的情況恰恰相反,但每個吸煙者的主觀感覺確實是舒適與放鬆。原因何在呢?其實是尼古丁刺激了體內腎上腺素的分泌,而腎上腺素能明顯增加人體的應激能力,從而使人適應外界刺激的能力提高,導致主觀上的輕松感。
吸煙的危害
吸煙的危害,盡人皆知。全世界每年因吸煙死亡達250萬人之多,煙是人類第一殺手。自覺養成不吸煙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有益於健康,而且也是一種高尚公共衛生道德的體現。在吸煙的房間里,尤其是冬天門窗緊閉的環境里,室內不僅充滿了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還有吸煙者呼出的一氧化碳,會使人感到頭痛、倦怠,工作效率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在吸煙者吐出來的冷煙霧中,煙焦油和煙鹼的含量比吸煙者吸入的熱煙含量多1倍,苯並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氨多50倍。
....有資料表明,長期吸煙者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10-20倍,喉癌發病率高6-10倍,冠心病發病率高2-3倍。循環系統發病率高3倍,氣管炎發病率高2-8倍。有人調查了1000個家庭,發現吸煙家庭16歲以下的兒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煙家庭為多。5歲以下兒童,在不吸煙家庭,33.5%有呼吸道症狀,而吸煙家庭卻有44.5%有呼吸道症狀。
....吸煙對女性有特殊危險,吸煙的婦女如果正使用口服避孕葯,會增加心臟疾病發作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吸煙孕婦的胎兒易發生早產和體重不足,嬰幼兒期免疫功能降低,容易生病;據統計,孕婦被動吸煙的嬰兒致畸率明顯增高。
....吸煙害己害人,應該自覺養成不吸煙的良好衛生習慣。
吸煙有害,勿受誘惑
——寫在2000世界無煙日
今年5月31日是第13個「世界無煙日」。今年無煙日的主題是「不要利用文體活動促銷煙草」,口號是「吸煙有害,勿受誘惑」。
煙草在全球盛行了兩百多年,直到20世紀,人類才開始認識到煙草對人類的危害。1987年11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並於1988年開始執行。從1989年起世界無煙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 開展無煙日活動的目的在於提醒世人吸煙有害於健康,呼籲全世界吸煙者主動放棄吸煙,號召所有煙草生產者、銷售者和整個國際社會一起行動,投身到反吸煙運動中去,為人類創造一個無煙草的環境。
煙草隨著燃燒溫度的變化,可以產生4000多種物質,研究表明,其中許多物質對人體有害,僅目前查明的致癌物質就有40多種。吸煙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惡化的主要原因。吸煙者還易患胃、十二指腸潰瘍和神經衰弱等疾病。研究還發現,被動吸煙者受到的傷害甚至超過吸煙者本人。
煙草所致的急性危害包括:缺氧、心跳加快、氣喘、陽痿、不孕症以及增加血清二氧化碳濃度。吸煙的長期危害,主要是引發疾病和死亡,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肺癌和其他癌症(喉、口腔、咽、食道、胰腺、膀胱、子宮頸、白血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吸煙不僅危害吸煙者本人,而且還秧及其周圍的人。研究表明,吸入他人吐出的香煙煙霧,可導致嬰兒急性死亡,嬰幼兒呼吸道疾病及中耳疾病,成人肺癌及心臟病。兒童的父母吸煙把兒童置於更危險的境地,因為這將增加他們未來吸煙的可能性。�
目前全世界約有11億吸煙者,其中70%以上的煙民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全球約有4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吸煙,每天還有8至10萬年輕人成為長期煙民,到2025年,全球吸煙人數將達到16億。現在每年有約400萬人死於由煙草製品引起的疾病,在未來20年中全球由吸煙所導致的死亡將增加3倍。到2020年,被煙草殺死的人數將超過其他任何一種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死於與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數將超過艾滋病、結核、難產、車禍、自殺、兇殺所導致的死亡人數的總和。�
據實驗研究表明,一支香煙的煙鹼可使一隻白鼠致死,20支香煙的煙鹼可毒死一頭牛,在法國舉行的一次吸煙比賽中,有人連吸了60支煙就當場死亡了。吸煙不僅害己,而且還害他人,被動吸煙者所受毒害的程度也是驚人的,歐洲每年有將近14萬被動吸煙者因此患癌症或心臟病而去世。被動吸煙對青少年的傷害更大,在吸煙者的環境中生活的孩子,患氣喘病、支氣管炎、肺炎和中耳炎的人數明顯增加。青少年是發育時期,更不應該吸煙。平均來看,若吸煙者從青少年時便開始吸煙,並持續下去,就會有50%的機會死於與煙草相關的疾病。其中半數將死於中年,或70歲之前,損失大約22年的正常期望壽命。由於長期吸煙,從青年時期開始的任何年齡段的吸煙者都比不吸煙者的死亡率高約3倍。
吸煙導致的社會問題並不僅僅止於人類健康一項,由此引發的其它許多社會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吸煙造成的經濟損失遠遠超過煙草業經濟收入。有人指出,目前我國煙草的稅收實際上是「愚人的金庫「,吸煙造成的健康和經濟損失與煙草利稅之比大約為2∶1。此外,據世界銀行估計,煙草每年給全世界造成約二千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其中一半損失由發展中國家負擔,這包括對吸煙導致的疾病的治療費用、因職工生病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以及因失火造成的損失等。
我國是世界上煙草生產和消費最大的國家,吸煙率在37%以上。有資料統計,世界上的吸煙人數正在下降,而與此同時,中國的煙民隊伍卻在不斷擴大。據調查,我國現有煙民3.2億,比美國的人口總數還多,如果這3.2億「煙民」每人家裡或辦公室里有一位或兩位「非煙民」,那麼,被動吸煙的人數將是十分驚人的。這些數以億計的「非煙民」,天天受到毒霧的熏染,天長日久,一部分「非煙民」,也會得肺癌等其它疾病,而成為「煙民」的犧牲品。由此可見,吸煙已成為一個嚴重影響我國廣大群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
為了您的個人健康,也為了全社會的公共利益,請您戒煙!
二手煙」害猛於虎
美國醫學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被動吸煙即俗稱的「吸二手煙」比原先外界所知道的還要危險,一些與吸煙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幾率比常人多出6倍。被稱為「GSTMI」的基因發生突變,或是缺少此基因的婦女,其患肺癌的幾率為一般人的2.6倍至6倍。「GSTMI」基因目前已被認為會使煙草中致癌物失去活性。
關於肺癌的預防之道,遠離香煙與煙霧是最為明智之舉。同時,不但盡量不要吸煙,也不要讓自己吸上「二手煙」,即使在公共場所也應設法避開那些吞雲吐霧者,以避免受到「二手煙」的危害。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前不久發表的報告說,多吃一些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可使吸煙者罹患肺癌的幾率降低兩成。研究發現,那些血液里維生素E含量最高的人,得肺癌的比例下降。而那些吸煙時間最短,血液里含維生素E高的人,預防效果最佳。但專家強調,具有預防肺癌功效的維生素E主要來自食物而並非維生素E補充劑。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全麥麵包、硬果類、綠色蔬菜、豆類、谷類等。
<健康報>
煙霧對環境的污染
對人的生命來說,新鮮空氣、食物、水是最重要的因素。從大氣污染的角度看,在一般通見不良而吸煙者又較多的地方,那裡每一亳升煙霧里含有50億個煙塵顆料,它是平常空氣中所含塵埃微粒的5萬倍。那裡一氧化碳的濃度超過工業允許閾值的840倍。大量的一氧化碳存在使人精神疲憊,勞動效率降低,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可上升到中等中毒程度。
煙霧中含有許多致病物質,如煙鹼、二氧化氮、氫氰酸、丙烯醛、砷、鉛、汞等。據國外分析,煙霧中上述各種物質的濃度遠遠超過工業許可閾值(表1),而後者是先進工業國家規定工人接觸有害氣體的最高濃度。卷煙煙霧對人群的危害超過工業污染的化學氣體。
表1 卷煙煙霧中某些氣體與工業閾值的比較
化學成分 卷煙中濃度(PPM) 工業允許閾值(PPM) 卷煙濃度超過閾值倍數
一氧化碳 42000 50 840
甲 醛 30 5 6
乙 醛 3200 200 16
丙 烯 醛 150 0.1 1500
氧 化 氮 微量 5 -
氰 化 物 1600 10 160
這些有害氣體對人身的危害,據北京鐵路局中心防疫站報道,長期在火車站從事客運的職工,由於長期在煙霧污染的候車室內工作,不吸煙的職工工作24小時後,唾液溶菌酶、唾液硫氰酸鹽和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都明顯增高。同時調查21名職工在煙霧污染環境下的20項主觀感覺反應,如果90. 5%的職工感到不適,66.7%的職工出現呼吸道刺激症狀,並有強烈和迫切改善環境的願望。通過調查認為:北京站候車室空氣污濁的重要污染源,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人研究了自然條件下被動吸煙者煙鹼和一氧化
㈤ 環境工程自來水中微生物的檢測實驗報告
(1)采水樣 先將自來水籠頭用火焰燒3分鍾滅菌,再擰開水籠頭使水流5分鍾後,以無菌容器接取水樣. (2)用無菌吸管取水樣1ml,注入兩個無菌培養皿中, 並
㈥ 初中生物實驗報告怎麼寫
1、學生探究鼠婦生活環境的實驗報告
實驗內容:鼠婦的生活環境與什麼有關
實驗時間:(這要你自己寫吧.)
實驗目的:讓學生通過試驗知道鼠婦的生活環境與什麼有關
實驗器材:鼠婦若干、培養皿兩個、潮濕泥土若干
實驗步驟:將鼠婦分成數量相等的兩份,分別置於培養皿甲和培養皿乙中,其中,培養皿甲放入適量的潮濕泥土,並放在陰涼處,培養皿乙,不放入潮濕泥土,並放在陽光充足處.
實驗記錄:放在陰涼處的鼠婦正常生長,放在陽光下的鼠婦逐漸死亡
實驗結果:鼠婦的生活環境與潮濕度和陽光照射度有關
2、學生探究蚯蚓在那裡跑得快實驗報告
實驗內容:(把上面的名字改一下就噢了)
實驗時間:
實驗目的:讓學生通過實驗了解蚯蚓在那裡跑得快
實驗器材:蚯蚓1隻、玻璃板、木板、16開的紙
實驗步驟:讓蚯蚓分別在玻璃板、木板、16開的紙上爬,觀察在哪個上面跑得快
實驗記錄:在玻璃板上蚯蚓爬得慢,在紙上爬得快
實驗結果:蚯蚓在有褶皺的物體上爬得快
㈦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及微生物觀察實驗報告怎麼寫
標本製作:
製作顯微鏡標本,分一下6大步驟,可以供初學者進行參考:
1.取載玻片與蓋玻片各一片,用軟布擦乾凈,由於蓋撥片很薄,擦時要小心,可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夾住蓋玻片邊緣,把紗布平鋪在右手手掌上,從上下兩面輕輕夾住蓋玻片,平均使用力量慢慢輕擦,這樣才不會把蓋玻片擦碎。
2.用滴管吸取1~2滴清水,放在載玻片中央。
3.用鑷子撕取觀察物體一小片(無論觀察細胞組織或器官,材料必須做成薄片,才能觀察,這些薄片不能過厚,一般一層細胞的厚度為好,如果過厚不但細胞互相重疊,而且光線不易穿透,雖然在顯微鏡下能勉強看到輪廓,但細致的結構很難看清),置於載玻片上的小水滴中,盡量勿使材料皺縮。
4.用鑷子夾取一片干凈的蓋玻片,先以蓋玻片的一邊斜著與小水滴接觸,然後便慢慢放下蓋玻片,將觀察材料全部蓋上,操作時,防止蓋玻片驟然下降,以免發生氣泡,妨礙觀察效果。
5.製作好的玻片,要求蓋玻片與載玻片之間恰好被水分充滿;當水分不足時,可用滴管從蓋玻片一側的邊緣滴少許水分,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從而使蓋玻片與載玻片之間被水分充滿;當水分多餘時,可用吸水紙吸去多餘水分。
6、染色:用滴管從蓋玻片一側的邊緣滴少許碘液,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從而使蓋玻片與載玻片之間被碘液充滿;當碘液多餘時,可用吸水紙吸去多餘碘液。 製作好後就可以放到顯微鏡下面觀察了。
㈧ 微生物的染色的實驗總結怎麼寫
如果是革蘭氏染色,還可以寫一些在實驗過程中的關鍵步驟的注意事項,比如說,乙醇脫色要掌握好時間、製片的時候菌液濃度不宜過高、固定的時候注意不要把菌燙死、沖水的時候不要直沖……好久之前做過的了 ,都有點忘了!
如果想湊字的話,把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結構區別寫上,因為結構不同,所以和染料結合也不同,這是根本。
㈨ 跪求「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報告」和「設計並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的實驗報告
一 實驗目的
設計一個生態缸,觀察這一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二 實驗原理
在有限的空間內,依據生態系統原理將生態系統具有的基本成分進行組織,構建一個人工微生態系統。
三 實驗材料
(1)器材:一個長20cm,寬、高10cm的生態缸;
一塊長10cm寬5cm的硬質棉花;
保鮮膜和透明膠布
(2)生物:兩條小金魚、兩顆小青菜、一株水草、一個仙人掌
一抔菜地土壤和魚缸里的水
四 實驗過程
(1)將土堆在缸的一側成一個長方形,青菜、仙人掌植入其上,水草
植入其下;將棉花放在土壤一側,防止水變渾濁。
(2)取魚缸內的水,注入生態缸,直至高5cm;
(3)放入金魚
(4)於1月13日,用保鮮膜和透明膠布在教室封缸,開始觀察
1月13日晴金魚很有活力 青菜未有變化
1月14日晴金魚很有活力 青菜未有變化
1月15日陰 金魚游動頻率下降 青菜微微泛黃
1月16日陰 周六 未觀察
1月17日雨 周日 未觀察
1月18日陰 金魚表面開始有白色物質脫落 類似蛻皮
可能發炎 青菜已有部分變黃
1月19日晴 金魚白色物質脫落嚴重 青菜泛黃面積增大
1月20日晴 金魚、青菜全員生還 解封
五 實驗結論
恰當的組成成分,可以使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維持自身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六 注意事項
(1)保持水質較為清澈,不能太過渾濁
(2)生態缸要放置於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
(3)不能暴曬
(4)缸內生物並非越多越好,要根據缸的大小,和缸內植物決定
㈩ 如何驗證環境有大量微生物並寫出具體方法步驟
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
(一)實驗目的 (1)了解空氣中微生物的分布狀況。 (2)比較普通實驗室和無菌室空氣中存在的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 (3)驗證無菌操作法在微生物學實驗中的重要性。
(二)實驗原理 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存在著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微生物。空氣中也不例外。雖然空氣不是微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但由於氣流、灰塵和水沫的流動,人和動物的活動等原因,仍有相當數量的微生物存在。當空氣中個體微小的微生物落到適合於它們生長繁殖的固體培養基的表面時,在適溫下培養一段時間後,每一個分散的菌體或孢子就會形成一個個肉眼可見的細胞群體即菌落。觀察大小、形態各異的菌落,就可大致鑒別空氣個存在的微生物的種類。本實驗通過檢測普通實驗室和消毒後的無菌室空氣中存在的微生物,從而判斷無菌室的消毒效果,了解空氣中常見的微生物類群。
(三)實驗器材 (1)培養基: 1)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 2)馬鈴薯蔗糖培養基。 (2)器材:無菌平皿若干套,酒精燈,培養箱等。
(四〕實驗方法 (1)倒平板:按常法配置上述培養基,分裝於三角瓶中,高壓滅菌備用。臨用前將培養基熔化,冷卻至50℃左右,倒平板若干個備用。 (2)檢測:先將無菌室的紫外燈打開,照射15min後關閉。打開上述冷凝了的無菌平板的皿蓋,讓其在無菌室空間和無人走動的普通實驗室空間分別暴露Ih後,蓋上皿蓋。要求每種培養基的平板在每個空間設3個重復。 (3)培養:將細菌培養基平板和真菌培養基平板分別置37℃和28℃的培養箱中倒置培養,1—2d後開始連續觀察,注意不同類別的菌落出現的順序及菌落的大小、形狀、顏色、干濕等的變化。
如果是其他環境中的菌株,比如 土壤 植被 動物毛發 生活器具,可以取少量以上樣品 在無菌水中振盪半小時,然後取其上清液塗布於無菌平板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