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一、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的內部圈層和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的外部圈層。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成岩石圈。
二、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
1、地核的外核為液態或熔融狀,內核為鐵鎳固體。地球不止一個核心,而是兩個即內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為實心因為地心引力在此創造出的壓力是地球表面壓力的300萬倍。地核是的高溫可以達到華氏13000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上2000度。 地核內的鐵流使物質產生巨大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外來射線的干擾。
2、地幔為鐵鎂固體,地幔上部的軟流層為岩漿發源地。
3、地殼厚度不均,陸殼厚洋殼薄,地殼上為硅鋁層,下為硅鎂層。
三、地球外部各圈層的特點:
1、大氣圈高度愈增大氣密度愈降。
2、水圈由液、固、氣三態組成,連續而不均勻分布。
3、生物圈與地殼、大氣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滲透,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最活躍的圈層。
四、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⑵ 生物圈分布的特點有哪些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層中的全部生物和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存環境的總體。范圍包括整個水圈、岩石圈的上部(風化殼)和大氣圈的下部(對流層)。
生物圈特徵-區域性
⑶ 生物圈的結構
地球表層由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構成,三圈中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就是生物圈。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於表層和淺水的底層。世界大洋最深處超過11000米,這里還能發現深海生物。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隨深度而增加的壓力。大氣圈中生物主要集中於下層,即與岩石圈的交界處。鳥類能高飛數千米,花粉、昆蟲以及一些小動物可被氣流帶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層中還發現有細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溫和低氣壓。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記錄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處石油中的石油細菌,但大多數生物生存於土壤上層幾十厘米之內。限制生物向土壤深處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由此可知,雖然生物可見於由赤道至兩極之間的廣大地區,但就厚度來講,生物圈在地球上只佔據薄薄的一層。
⑷ 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的主要組成
1、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地,它衍生出環境生態災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的范圍是:大氣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2、生物圈的主要組成: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
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4)生物圈的結構及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物圈的概念、要領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包括海平面以上約10000米至生物圈的要領,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下11000米處。
其中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 m厚的范圍內,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
⑸ 生物圈的組成
構成生物圈的生物種類極其繁多,現今地球上已被發現和鑒別、定名的就達200 萬種,其中動物約150萬種、植物約50萬種。實際上,這個數字與地球上真正存在的生物種類的數量還相差甚遠。因為被人們認識和發現的只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還有相當的一部分還不為人們所知,有些生物是朝生暮死,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種類很難有一個較准確的統計數字。
在生物的分類中,最大的一級單位是界,其次是門,門以下依次是綱、目、科、屬、種。其中,種即物種的概念,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生物發展過程中在一定階段客觀存在的生物類別。目前對種的定義是具有共同的起源、相同的形態特徵、能相互交配繁殖後代的一類生物群體。
生物圈的生物,按其性狀特徵可分為四類,即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生物依據與營養物之間的關系,可分為自養生物與異養生物。植物是依靠光合作用製造食物,不需要運動器官,稱為自養生物。而動物是吞食者,以植物或獵物為食,它們需要通過運動尋找並大量消耗食物,稱為異養生物。
原核生物界 是一類起源古老、結構簡單的原始生物,其細胞為原核細胞,細胞內只有核物質,沒有明顯的核膜,可以說是沒有真正的細胞核。這類生物基本上是單細胞,也有多細胞集合而成的個體。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細菌和藍綠藻。
真菌界 是一類低等的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動物均為真核生物),它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主要營養方式為腐生、寄生的共生。真菌分布廣泛,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許多種類可供食用或醫用等,如酵母菌、青黴、蘑菇、木耳等。
植物界 是生物中較大的一個類群,現已知約有50 萬種,遍布全球。其特點是可進行光合作用,為自養生物。根據有無根、莖、葉的分化以及有無胚,分為低等和高等植物。藻類植物無根、莖、葉的分化,無胚,為低等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為高等植物。
動物界 是種類最多的生物,目前已知約150 萬種。動物以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為異養生物。動物按有無脊椎分為無脊椎動物門和脊椎動物門兩大類,無脊椎動物門包括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綱)等;脊椎動物門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綱)等。
人類可以說是目前主宰世界的最高級的動物,人類創造了現代輝煌的文明。從生物學上來說,人是一種動物,是高等哺乳動物中靈長類的一種。具體在生物分類中,人屬於動物界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這里的人種是物種的概念,我們現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屬於一個物種,即現代人(modern homo erectus)。它不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等,後者一般是指種族的概念。
⑹ 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由什麼構成的,請詳細介紹說明各個圈層結構的特點
地球外圈可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2.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一個圈層,也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繫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殼表層、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層中存在著的各種形態的水,包括液態、氣態和 固態的水。地球上的總水量約有 1,360,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320,000,000立方公里(97.2地球上的水以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形式存在於空中、地表和地下,這些水不停地運動著和相互聯系著,以水循環的方式共同構成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一個圈層。
3.生物圈: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統的統合整體,是地球的一個外層圈,其范圍大約為海平面上下垂直約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過程變化和轉變的空氣、陸地、岩石圈和水。從地質學的廣義角度上來看生物圈是結合所有生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全球性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與岩石圈、水圈和空氣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個封閉且能自我調控的系統。地球是整個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
⑺ 急急急~生物圈的特點是什麼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