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響營養素生物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營養素生物利用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食品的消化率。例如,蝦皮中富含鈣、鐵、鋅等元素,但一般食用很難將它徹底嚼碎.導致消化率較低,因此其中營養素的生物利用率受到影響。
2、食物中營養素的存在形式。例如,同樣是含鐵豐富的食物,在海帶當中,鐵主要以不溶性的三價鐵復合物存在,其生物利用率較低;而雞心當中的鐵為血紅素鐵,其生物利用率較高。
3、食物中營養素與其他食物成分共存的狀態。例如,在菠菜中由於草酸的存在,會與鈣反應生成草酸鈣沉澱,從而使鈣的生物利用率降低,而在牛奶中由於維生素D和乳糖的存在則促進了鈣的吸收。
4、人體的需要狀況與營養素的供應充足程度。在人體生理需求急迫或是食物供應不足時,許多營養素的生物利用率提高,反之在供應過量時便降低。
(1)營養素生物利用率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生物利用率是衡量葯物、營養物質、膳食補充劑或功能性成分在機體內利用程度的參數。它受人體內被吸收及循環物質的量的影響。在試圖精確闡明需要多少劑量才能帶來理想的生理應答時,出現了生物利用率的問題。
食物中所存在的營養素往往並非人體直接可以利用的形式,而必須先經過消化、吸收和轉化才能發揮其營養作用。營養素的「生物利用率」,是指食品中某種營養素在體內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在不同食品經不同加工烹調方式與不同食物成分同時攝入時,營養素的生物利用率會有很大差別。
2. 什麼是營養素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營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歸納為兩個方面,即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蛋白質主要含碳、氫、氧、氮四種元素,是人體唯一的氮源。有的蛋白質還含有硫、磷、碘、硒、鐵、鋅、銅、錳等元素。一般蛋白質中氮的含量為16%,通常通過檢測生物樣品中的含氮量來確定其蛋白質的大致含量,其折算系數為6.25。但不同的蛋白質含氮量有差別,折算系數也有所不同。
按照來源可以分為兩大類:
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稱為」必需營養素」;
②另一部分營養素可以在體內由其他食物成分轉換生成,不一定需要由食物中直接獲得,稱為」非必需營養素」。
按照含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在食品中存在和攝入的量較大,稱為宏量營養素或常量營養素;
②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平衡膳食中僅需少量,故稱為微量營養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營養素
3. 生物利用度高好還是低好啊
應空腹服葯,生物利用度高好還是低好是因情況而變的,在這里既然應該空腹服葯,那說明此葯生物利用度不能太高。
生物利用度的體外研究一般口服葯物的溶出度研究為其控制指標,如1970年的《美國葯典》(USP)就規定了一些制劑需做體外溶出試驗,作為控制生物利用度的指標,在以後的各國葯典中越來越多收載的制劑需做體外溶出試驗。
《中國葯典》自1975年版(二部)附錄記錄了片劑、膠囊劑和固體劑型的溶出度測定方法,1995年版已有半數以上的片劑及膠囊劑需做溶出度測定。
提出與發展:
生物利用度這一概念在1945年就已被oser提出,60年代後由於發現一些葯物制劑符合當時的葯典規定,化學成分相同、含量相等,但用於動物和人體時,血葯濃度和吸收速率不一樣而屢次發生葯劑生物利用度問題而出現嚴重的醫療事故,才被人們充分認識和承認。
如1968年澳大利亞生產的苯妥英鈉片劑,病人服用療效一致很好。後來,有人將處方中的輔料CaSO4改為乳糖,其他未變,結果臨床應用時連續發生中毒事件,引起人們特別注意。經研究發現,將處方中的CaSO4改為乳糖以後,壓制的片劑體外釋放和體內吸收都大大提高。
4. 試述生物利用度的定義及其意義
摘要 您好,生物利用度即一定量葯物通過給定途徑吸收入血的量與給葯量之間的比例。 臨床意義是某種葯物特定劑型按其途徑給葯後相對於直接輸液的葯效強度比值。
5. 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對人類健康的意義有哪些謝謝。
蛋白質作用之——蛋白質是人體的建築材料。
人體的肌肉、骨骼、皮膚、頭發、指甲等都是由蛋白質構成,人體的所有器官都可以認為是蛋白質的有機組合。比如大腦發育的特點是一次性完成細胞增殖,人的大腦細胞的增長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是胎兒三個月的時候;第二個是出生後到一歲,特別是0-6個月的嬰兒是大腦細胞猛烈增長的時期。到一歲大腦細胞增殖基本完成,其數量已達成人的9/10。所以0到1歲兒童對蛋白質的攝入要求很有特色,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尤關重要。
蛋白質作用之二——蛋白質是營養素的運輸團隊。
載體蛋白對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在體內運載各種物質。比如血紅蛋白—輸送氧(紅血球更新速率250萬/秒)、脂蛋白—輸送脂肪、細胞膜上的受體還有轉運蛋白等。
蛋白質作用之三——蛋白質為人體提供能量。
蛋白質分解後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蛋白質是人體的重要供能物質。當人體缺乏能量時,體內的蛋白質和脂肪會自動分解,為人體補充能量。每克蛋白質可提供16.75焦耳的熱能。
蛋白質作用之四——蛋白質參與生理功能的調節。
蛋白質構成人體必需的催化和調節功能的各種酶。我們身體有數千種酶,每一種只能參與一種生化反應。酶有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的作用。相應的酶充足,反應就會順利、快捷的進行,我們就會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則,反應就變慢或者被阻斷。蛋白質是激素的主要原料。具有調節體內各器官生理活性的作用。胰島素是由51個氨基酸分子合成,生長素是由191個氨基酸分子合成,這些成分都是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調節劑,缺乏時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蛋白質的作用之五——免疫作用。
免疫細胞和免疫蛋白有白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抗體(免疫球蛋白)、補體、干擾素等,這些細胞和生理調節物質構成了人體內的「保安部隊」,維護身體的安全,他們每七天需要更新一次。當蛋白質充足時,這支「部隊」就很強大,而且一旦身體有需要時,這支「部隊」數小時內可以增加100倍。
蛋白質的作用之六——修復人體組織。
人的身體由百兆億個細胞組成,細胞可以說是生命的最小單位,它們處於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例如年輕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兩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個人如果蛋白質的攝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麼皮膚就是光澤而又有彈性的。反之,人則經常處於亞健康狀態。組織受損後,包括外傷,不能得到及時和高質量的修補,便會加速機體衰退
6. 試述生物利用度的定義及其意義
生物利用度即一定量葯物通過給定途徑吸收入血的量與給葯量之間的比例。
臨床意義是某種葯物特定劑型按其途徑給葯後相對於直接輸液的葯效強度比值。
7. 何謂生物利用度有何臨床意義
它是指經靜脈外途徑給葯後被吸收進人血液循環的相對量和吸收速度,即吸收比率(量)和吸收速率(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生物利用度是評價葯品質量的重要標准。以前評價葯品質量往往只重視主葯含量的測定。認為葯物劑量相同,葯物效應也應該相同。然而近二十多年來,根據葯物吸收測定和臨床觀察,發現有些葯物劑量相同,葯物效應並不相同,葯物含量不是決定療效的唯一標准。除葯物含量外還應考慮與吸收比率和吸收速率的有關問題,即生物利用度。對需要多次連續給予的葯物,吸收比率常受到重視;但對於一次給葯即能奏效的葯物(尤其急救用葯),其吸收速率常比吸收比率更為重要,因為如果葯物吸收過慢,即使最終100 %被吸收,也往往不能達到有效血葯濃度而起作用。說明葯物效應的出現取決於吸收速率,集中表現在葯峰時間和濃度上。生物利用度與葯物療效密切相關,特別是治療指數窄、劑量小、溶解度小和急救用的葯物,其生物利用度的改變,對臨床療效的影響尤為嚴重,生物利用度由低變高時,可導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反之則達不到應有療效詳-而貽誤治療。臨床分析葯物治療無效、效差或中毒原因時,應考慮生物利用度的影響。據報道,上海醫科大學曾對某葯廠的麥迪黴素生物利用度測定結果為零,這樣的葯物臨床應用豈能有效。又如磷黴素鈣,臨床反應效果差,據測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僅為26 % ,再如潑尼松龍(氫化潑尼松、強的松龍),頓服10mg ,質優的血葯濃度為239 . 4ng / ml ,質差的為60 . 86ng / nil ,生物利用度差異如此之大,臨床效果豈能相同。所以,臨床應用生物利用度變化較大的葯物,如地高辛、洋地黃毒昔、對乙酞氨基酚(撲熱息痛)、異煙臍、復方磺胺甲嗯哇(復方新諾明)、氨茶鹼、磺胺嗜吮、潑尼松、潑尼松龍(強的松龍)、阿司匹林、甲苯磺丁脈、峽喃妥因、毗呱酸、磷黴素鈣、麥迪黴素、紅黴素、苯妥英鈉、氯氮罩、氫氯唾嗓、尼莫地平、環抱素等,以及其他一些難溶性的葯物,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的葯物,如果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換用不同廠家或不同批號的同一葯物時,都要考慮生物利用度的影響,注意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的變化,防止無效、效差或中毒現象的發生。必要時應進行生物利用度的測定。
生物利用度的測定生物利用度是以血葯濃度一時間曲線下面積( AUC )而比較的。靜脈注射後葯物全部進人體循環,故其生物利用度為100 %。口服葯物的生物利用度(F )為口服與靜脈注射劑AUC 的比值。
F 一AU (二口服/AU (書脈注射對主要經腎消除的葯物,測定尿中原形葯的排泄量,求得口服與靜脈注射劑的比值,亦可求得生物利用度。與靜脈給葯相比較而求得的生物利用度為絕對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 ,通常用F 表示。這種參數可准確地表示葯物進人體循環的數量。對有些無靜脈注射劑型的葯物,可將被測制劑與標准制劑相比較,求得兩者A 乙U 的比值或測定尿中原形葯與給葯量的比值。此為相對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 ,通常用f 表示。
影響生物利用度的因素除與葯物的腸道或肝臟首過代謝有關外,還與生產工藝與制劑質量有關,如葯物顆粒大小(顆粒越小,溶出越快)、片劑壓力大小和葯物附加劑等。澳大利亞在1968 一1969 年間暴發苯妥英鈉中毒流行,究其原因是葯廠將苯妥英鈉膠囊中的原附加劑硫酸鈣改為乳糖所致,因苯妥英鈉用乳糖作附加劑較用硫酸鈣作附加劑生物利用度大;某葯廠改變了地高辛片劑的配方,提高了溶出速率,導致某醫院一個病區3 個月內發生15 例患者地高辛中毒。故使用不同廠家或不同批號的同一葯物,尤其安全范圍小的葯物,一定要注意生物利用度的影響,加強對葯物療效及病情變化的觀察和分析。來源:浙江省醫學會資料提供,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8. 什麼是生物利用度有什麼臨床意義
生物利用度(又稱生物有效度或生物可用度)。它是指經靜脈外途徑給葯後被吸收進人血液循環的相對量和吸收速度,即吸收比率(量)和吸收速率(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有些葯物臨床指標不夠明確,而生物利用度的測定更顯重要。
目前實際要求進行生物利用度研究的葯物主要有以下幾類。①
新開發的葯物產品,特別是口服制劑。②
改變劑型的產品。③
改變處方與工藝的產品。以下幾類葯物,進行生物利用度更有必要。①
預防與治療嚴重疾病的葯物。②
治療指數窄的葯物。③
水溶性低的葯物。④
溶解速度慢的葯物。⑤
在胃腸道中生物轉化或在胃腸道中不穩定的葯物。
9. 什麼是生物利用率
【公共營養師考訊】 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 )一般是指一種營養素在體內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營養強化劑吸收的比率在很大程度上與營養素消化形式、相同營養素在體內濃度的大小(補充劑量)、食物載體的組成以及同時攝人的某些葯物等有關。另外,與個體的健康狀況、生理功能,特別是消化系統的功能也有關。 一個可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素應當符合兩個標准:①其化學、物理狀態處於可消化吸收的,或可以轉化為可消化吸收的狀態。②含有營養素的化合物可以被機體分解或參與機體的代謝。例如,含有微量元素的無機鹽,溶解性高的消化吸收率就高,不溶性的就低;膠體顆粒小的易被消化吸收; Fe2+易於被機體代謝利用,而Fe3+則較差。 (1.本身可被吸收,i.g. aa/小肽;2.含目標營養素的化合物: ZnSO4 ) 常用的食品營養強化劑 •維生素類 •礦物質類 •蛋白質 •膳食營養調查 •RNI •UL •目標人群對食物載體的消費量 •強化劑在食物加工、儲運過程中的損失率
10. 如何評價蛋白質的利用率及用公式表示並說明意義
蛋白質利用率是食物蛋白質營養評價常用的生物學方法,指食物蛋白質被消化吸收後在體內被利用的程度
把兩種或多種生物利用率較差的食物混合食用,它們所含的氨基酸便有可能取長補短,相互補充,其生物價值便能大大提高,這就是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如玉米、小米、大豆單獨食用時,其生物利用率分別只有60、57和64;如果按23%、25%和52%的比例混合食用,則生物利用率可提高到73。又如將含蛋氨酸較豐富而賴氨酸嚴重不足的玉米、小麥與賴氨酸含量豐富而蛋氨酸較少的大豆混合食用,則蛋白質的生物價值也將會有明顯的提高。[2]
用五穀雜糧煮成的臘八粥、雜合面、豆沙包、糯米綠豆粥等都是發揮蛋白質互補作用,從而提高蛋白質利用率的很好實例。如果在植物性食物的基礎上再添加一些動物性食物,則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值還可望進一步提高。如小麥、小米、大豆、牛肉各按39%、13%、22%、26%的比例混合食用則蛋白質的利用率可提高到89,超過其中任何一種食物的蛋白質利用率。[2]
通常食物性質相差越遠,則氨基酸的組成包相差越大,互補作用也往往越好。如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並用,其互補作用明顯超過單純植物性食物或單純動物性食物混合食用的生物價值。[2]
同吃的食物種類越多,互補作用往往也越明顯。各種食物需同時食用,才能發揮互補作用;如果食物攝人的時間間隔超過4小時,因氨基酸不能同時到達肝臟,故互補作用就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