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與生物圈有什麼關系
人與生物圈
人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與生態系統其它各部分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生物和人類互為環境,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營養和生產資料的供應者,自然和人類社會之間應當存在和諧的依存關系。生物及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至關重要,人類生產資料性質、生產力的分布、構成、組織形式以及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都是由人類社會所處的生態環境決定的。可以說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文明的進步都須臾離不開環境。同樣人類也改造著自然界的面貌,甚至改造自然小環境。目前一些人類活動如毀林開荒、過度放牧、填湖造地等破壞著生態平衡, 影響著生物多樣性,有的已經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因此,謹慎地對待自然、保持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
http://cache..com/c?word=%C8%CB%3B%D3%EB%3B%C9%FA%CE%EF%C8%A6&url=http%3A//www%2Eshuangzhong%2Ecom/ftproot/wpftp/page18/zuopin/webpage/24/js25%2Ehtml&b=0&a=113&user=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5386.htm
Ⅱ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生物圈指地球表面一切有生命的地帶,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機體(人、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命有機體賴以生存發展的非生命環境(空氣、水、土壤、岩石)的總和。生物圈范圍以海洋不超過11公里的深度,陸地不超過9公里的高度,大氣不超過距地12公里高的大氣層為限度。
在生物圈裡,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命的環境、環境與環境之間無時不在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變換,並從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中,構成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約的體系。這個體系實質上就是全球生態系統,即生物圈。
生物圈是人類誕生的搖籃和賴以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環境。伴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歷程,生物圈的情況也逐漸發生變化,尤其從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深入。全球性環境生態問題開始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人和生物圈"計劃是一個全球性計劃。它要求對生物圈及其不同區域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的研究,預測人類活動將帶給生物圈內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的變化及變化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生物圈資源、維持遺傳基因庫的多樣性、改善人類同環境的相互關系並達到穩定協調,提供可造的科學依據。
中國是"人和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的理事國,1978年9月,成立了"人和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參加"人物生物圈"計劃的研究和執行。
由於生物圈是人類生存、活動、發展的根基,人類要想在地球上生活得安寧舒適,保證子孫有永續的資源可利用,就必須保護好生物圈,與一切破壞環境、破壞生態平衡、濫捕亂伐生物物種的行為進行斗爭,並積極為可更新資源的再生和再利用創造條件。
Ⅲ 人類與生物圈如何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共處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體中,人類的繁衍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大自然,必須以大自然為依託,利用自然;同時又必須改造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資源與空間,享受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制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Ⅳ 人與其他生物的關系
1從進化結果上看,人與其他現存生物一樣,都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才能存在於當今生物圈內.大家都是被自然選擇下來的,無論生態結構如何,無論高等低等,無論水生陸生,大家都不容易,最好和睦相處.尤其是人,按出現的年代來說,無法與哪些古老的原核生物相提並論,所以,作為人類,對自然界的萬物生靈更要有恭敬之心
2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來看,人在裡面充其量就是個消費者,級別不高也不低,當然食物鏈的高低並不能區分出尊卑.人類沒有理由不愛護生產者,分解者,和其他消費者,只有兩性的物質循環與能量循環,才能為大家(當然也包括人類自己)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3從人類自身利益來看,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與自然為本,以其他生物和諧相處,利用自己的特長幫助生態環境中的其他因素良好發展,也為人類自己提供了安全,可穩定發展的條件.比如保護各種生態系統,當今人類面臨的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都是前期過度發展的結果,當然要現在的人來買單的.今天的行為,將來子孫們也要買單的.
4個人觀點(有點極端)就中國國情來看,我不主張搞農業現代化,甚至工業現代化,原因就是我們人多,本來人就沒活干,還要用機器代替人,節約出的勞動力更是社會不安定因素,另外我還主張中年退休,現在中國是老的養小的,大批年輕人無業,老年人累死累活的干,為什麼,為孩子,實際應該是給年輕人讓出機會,讓年輕人多有機會鍛煉,這對於民族是有好處的,跑題了呵
我想說的是,和諧社會不是喊口號,要調整整個社會結構,如就業年齡結構,工業化進程等,當然,發展的前提是不破壞我們的根基,那就是生態平衡.
Ⅳ 人和生物圈有著怎樣的關系
人與生物圈
人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與生態系統其它各部分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生物和人類互為環境.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營養和生產資料的供應者.自然和人類社會之間應當存在和諧的依存關系.生物及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至關重要.人類生產資料性質.生產力的分布.構成.組織形式以及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都是由人類社會所處的生態環境決定的.可以說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文明的進步都須臾離不開環境.同樣人類也改造著自然界的面貌.甚至改造自然小環境.目前一些人類活動如毀林開荒.過度放牧.填湖造地等破壞著生態平衡.影響著生物多樣性.有的已經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因此.謹慎地對待自然.保持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
Ⅵ 人和生物圈有著怎樣的聯系
生物圈是一個很廣泛的、整個地球所有生物都包含在內的一個生態鏈、生態系統,所有一切都在其中、都參與其中,都被這一系統支配,所以,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做為能動性很強的一種「生物」,人與生物圈的聯系更緊密,比如人類活動對森林的干預,在土地上的活動,對海洋的探究等等,人類必須要尊重自然規律,必須要敬畏這個生物圈,發揮建設性作用,不去作破壞的事情。
Ⅶ 關於人與生物圈的資料
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的范圍是:大氣層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表面。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包括了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包括海平面以上約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1000米處,其中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 m厚的范圍內,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由此可見,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它的形成是生物界與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是:
第一,必須獲得來自太陽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來源是太陽能,綠色植物吸收太陽能合成有機物而進入生物循環。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內要有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在此溫度變化范圍內的物質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質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氧氣 二氧化碳 氮 碳元素 鉀元素 鈣元素 鐵元素 硫元素)等,它們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中介。
總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生物圈究竟有多大呢?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約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處,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裡繁衍著各種各樣的生命,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以支持生命活動,在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俗語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關系。但是,要維持整個龐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動,這么簡單的關系顯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決辦法。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按其在物質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可分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它能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人當然也包括在內)。有的動物直接以植物為生,叫做一級消費者,比如羚羊;有的動物則以植食動物為生,叫做二級消費者;還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動物,被稱做三級消費者。至於人,則是雜食動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這三類生物與其所生活的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產者從無機環境中攝取能量,合成有機物;生產者被一級消費者吞食以後,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被捕食後,再將能量傳遞給二級、三級……最後,當有機生命死亡以後,分解者將它們再分解為無機物,把來源於環境的,再復歸於環境。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只有當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各種生物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生產能力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才能達到平衡;反過來,只有能量達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才能相對穩定。所以,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生態系統的秩序。請大家善待所有的動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明白,人也是生態系統中扮演消費者的一員,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整個生物圈的繁榮。因此,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所以,從現在開始,關心愛護你身邊的生態環境,共同營造我們的綠色家園吧!
Ⅷ 人和動物之間的關系
人類與動物以及大自然是相輔相成的。對於動物,我們應盡力去保護它們,以彌補過去對它們的傷害,挽回與它們之間的友誼,攜手並進,共創美好家園,促進人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穩定地發展。
Ⅸ 人類與生物圈有什麼存亡關系
生物圈
(Shengwuquan)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活動和影響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尤其集中在它們的接觸地帶。生物圈的厚度約有40—50公里,而絕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下200米這一薄層內,這一層可以說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因為這一地帶具備了生命所必須的陽光、空氣、水分和礦物鹽類,使生物能不斷繁殖和進化。澳大利亞地質學家休斯在1875年首先應用了生物圈這個名詞,但他未加解釋。其後,一些人曾經把生物圈看成「棲居地球的一切生物總和」,這就與「生物界」的涵義雷同。現今人們普遍接受的生物圈概念,出自蘇聯生物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1926)。生物圈是地球上很薄的一個圈層,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單位,它的形成和出現,標志著地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級階段。地球的發展階段可以粗略地分為無生命階段、水生階段、陸地階段、人類階段等,它與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共同發展,最後形成現代自然地理環境,人類成為新的制約因素。現代生物圈中已鑒定分類的動物約有215.8萬種,其中昆蟲佔80萬種,已知植物有34.1萬種,另有3.75萬種微生物。但未經分類的生物還有很多,據估計植物種總數可達54萬種,而昆蟲可達200萬種。全球生活的有機體乾重約24232億噸,其中綠色植物佔99%,地球外部四個圈中以生物圈的質量最小。此外更有眾多數量的生命活動直接產物和被生物改變性質的物質,如腐殖質、泥炭、煤、石油、海底軟泥、生物石灰岩、硅藻土、一些沉積鐵礦、氧氣、臭氧等,都是生物圈特有的成分。人類出現在生物圈中僅有250萬年歷史,最近幾千年來,表現出強大的改造環境能力,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飛躍發展,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更廣更深,同時也加劇自然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破壞的嚴重後果。人們必須正確認識生物圈各種屬性、功能和動態特點,合理利用生物和其他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由生物改造而成的生活環境。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及其反饋?
遠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在焚毀森林,補殺動物,但當時人類的數量與活動范圍有限,故對生物圈的影響極其微小。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日益增強,不但開發利用各種生物資源,包括動植物類食物、木材、燃料、葯材、牧草,引進雜交培植及馴化各種動植物物種;而且,人類為了自身的生活、耕種與放牧,還將森林、草地、濕地和野生動物視為人類活動的障礙,進行大規模的焚毀、砍伐、開墾、補殺等改造破壞手段,使得世界上許多森林、草地、濕地等生物繁茂的自然景觀轉變成農田、牧場、聚落,甚至退化為沙漠;因此,適合動植物生存的環境日益退化或縮小,加上人為的補殺和環境污染,已經導致大量的哺乳類、兩棲類、爬蟲類和鳥類滅絕。
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所造成的後果,不僅是物種和生物資源的退化與減少,也干擾到了地球上其他物質與能量的循環,例如森林的消失影響的全球的碳循環也影響了水文循環並加速了土壤的侵蝕。
此外,人類所產生的污染物進入生態系統後,會透過食物鏈,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例如,DDT的發明雖然保護了農作物,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此種難以分解的毒性物質透過食物鏈,嚴重影響到人和動物的生理機能和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