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響植物生長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總有「春蘭秋菊」、「南桔北梨」之說,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異的生態因素依次是光和溫度
2、影響植物垂直分布是各種非生物因素綜合作用;
對於海拔高度相同的植物垂直分布,主導作用是光照.
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主導作用是溫度
3、大多數生物群落在空間上有垂直分層現象,稱為群落的垂直結構。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動物垂直分層現象的主要因素分別是光照、食物
4、東北某林區,山區是落葉闊葉林,中部是紅松林,山頂是冷杉林,造成這種分布狀況的主要因素是溫度
5、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溫度、水分等。
光: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並儲存能量。動物則直接或間接依賴植物生存。例:菊花在秋季開花(植物分長、短日照植物),深海中無植物的生長。山的陽面植物生長好;光對動物影響也很大,例:日照長短能影響動物繁殖活動,貂、鼬等需在長日照條件下進行繁殖;鹿和山羊要在短日照條件下繁殖。
溫度:溫度影響各種生物。例如:影響生物生存(動物生存於-2─50度);影響植物的分布:南柑,北梨,冷─針葉林,熱─闊葉林;影響動物的形態(極地狐和沙漠狐)、生活習性(動物的冬眠和夏眠)。
水: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年降雨量決定陸生生物分布;影響生物體的結構、生育和習性特點。乾旱葉枯萎,生長受阻;土壤中水分過多導致空氣減少,影響植物根系的呼吸,嚴重時會使植物窒息而死。對動物來說,缺水比缺少食物後果更為嚴重。在乾旱荒漠地區,只有少數耐乾旱動植物能生存;在雨量充沛的熱帶雨林地區,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
7、長白山植物的垂直分布與海洋藻類的垂直分布分別受什麼因素的影響所致是溫度與光照或海洋中的植物與高山上的植物均具有分層分布現象,其主要生態因素分別是光照、溫度。
②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原常見有哪些
侵染性病害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稱為侵染性病害。由於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為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線蟲性病害、寄生性種子植物病害等多種類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發生發展包括以下三個基本的環節:病原物與寄主接觸後,對寄主進行侵染活動(初侵染病程)。由於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數量得到擴大,並在適當的條件下傳播(氣流傳播、水傳播、昆蟲傳播以及人為傳播)開來,進行不斷的再浸染,使病害不斷擴展。由於寄主組織死亡或進入休眠,病原物隨之進入越冬階段,病害處於休眠狀態。到次年開春時,病原物從其越冬場所經新一輪傳播再對寄主植物進行新的侵染。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個侵染循環。
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營養、水分、溫度、光照、和有毒物質等,阻礙植株的正常生長而出現不同病症。這些由環境條件不適而引起的果樹病害不能相互傳染,故又稱為非傳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這類病害主要包括缺鎂症、缺錳症、缺鋅症、缺鐵症、缺鈣症、缺鉀症、缺銅症、缺硼症等。
1、缺鎂症常在酸性土及輕沙土的果園發生。主要發生在老葉上,尤其以掛果多的老年樹,其結果母枝的老葉為甚。最初表現為老葉頂端及兩側的葉片出現輕微的黃化,主脈附近少許葉片呈綠色,嚴重時僅葉片主脈基部呈楔形綠色區、其餘部分黃化,甚至全葉黃化,提早脫落,新梢不能正常轉綠。防治方法:
(1)在酸性土壤,按1噸/公頃或1-2公斤/株的用量增施鈣鎂磷肥。
(2)在各次新梢抽發前及葉片轉綠前分別噴1次0.5%硫酸鎂或硝酸鎂肥,或每株施100克硫酸鎂。
2、缺錳症常在酸性土和砂質土的果園發生。發病初期葉片黃化症狀與缺鋅相似,且缺鐵症狀常隱藏於缺錳症,因此缺錳症不易判斷,常被誤為缺鋅症。缺錳症黃化程度較輕,主、側、細葉脈附近葉肉多不黃化,且新梢葉片大小正常。防治方法:
(1)葉面噴施0.3%硫酸錳,或0.0 5%高錳酸鉀,或0.3%硫酸錳加0.1%熟石灰。
(2)需施用石灰調整土壤至微酸性,並在樹盤內株施50-100 克硫酸錳。
3、缺鋅症常在酸性砂質土及輕沙土的果園發生。新生老熟葉片的葉肉先出現淡綠色或黃色斑點,發病的新梢葉片比正常葉片明顯小且窄,新梢節間縮短,小枝頂枯,果實偏小、僵硬,汁少味淡。防治方法:
(1)在新梢抽出1/3-1/2 時和葉片轉綠前,葉面各噴1次0.2%硫酸鋅+0.1 %熟石灰,或在春芽萌發前1個月用3%硫酸鋅注射樹干。
(2)施用石灰調整土壤至微酸性,並可在樹盤內株施100-150 克硫酸鋅。
4、缺鐵症常在碳酸鈣或碳酸鹽過多的鹼性土壤的果園發生。初期新梢頂葉呈淡綠色,進而葉脈間的葉肉黃化,僅葉脈網狀綠色,葉片失綠黃化失去光澤,與嚴重缺氮症相似,但同樹老葉仍為正常綠色。葉片早落,果實變小,幼果果皮綠色變淡。防治方法:
(1)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是解決缺鐵症的有效措施。
(2)發病初期,噴0.2%硫酸亞鐵加0.1%檸檬酸液,或加0.3%檸檬鐵銨有一定效果。
(3)在紫色土中施入硫磺粉,也可促進根系對鐵的吸收。
5、缺鈣症常在酸性土和砂質土的果園發生。新梢幼葉先出現症狀,嫩葉的葉緣處先產生黃色或黃白色;主、側脈間及葉緣黃化,但主、側脈及附近葉肉綠色,葉面黃化產生枯斑,嫩葉窄小黃化,不久脫落。嚴重枝條端部枯死,生理落果嚴重。病果小而畸形。土壤中大量施用酸性化肥或土壤中鉀、硼元素含量過多,在乾旱時造成元素不均衡,易誘發缺鈣症。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多施有機肥料,少施含氮和鉀的酸性化肥;酸性土壤施用500-800 公斤/公頃的石灰來調節土壤酸度。
(2)噴施鈣肥,剛出現症狀時在新葉期樹冠上噴施0.3%磷酸氫鈣或硝酸鈣溶液。
6、缺鉀症常在砂質土或有機質少的土壤的果園發生。發病初期,在老葉葉尖和上部葉緣開始發黃,逐步向葉片中部發展。葉片捲曲畸形,新梢長勢弱,果小而皮厚,味淡而酸。防治方法:
(1)增施有機肥和復合肥,實行配方施肥。
(2)生長期用噴施0.5%硫酸鉀數次,或冬季、初春每株根施硫酸鉀120-150 克。
7、缺硼症多在土壤含鈣過多或施石灰過多的果園發生。發病嫩葉上產生不規則的黃色水漬狀斑點,葉小畸形,老熟葉片葉脈腫大,主側脈木栓化,葉尖向內捲曲,易脫落,枝條乾枯;幼果皮出現白色條斑,果變形、小而堅硬、皮厚汁少,嚴重時大量落果。防治方法:
(1)施用含硼較高的草木灰或種植綠肥(如藿香薊)。
(2)在花期、幼果期噴施1-2次0.2%硼砂或硼酸來防治。
③ 影響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有哪些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體中的順利侵染和大量發生。其流行是病原物群體和寄主植物群體在環境條件影響下相互作用的過程,環境條件常起主導作用。對植物病害影響較大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氣候和土壤環境,如溫度、濕度、光照和土壤結構、含水量、通氣性等。
(2)生物環境,包括昆蟲、線蟲和微生物。
(3)農業措施,如耕作制度、種植密度、施肥、田間管理等。
植物傳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較強,且栽種面積和密度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較強,且數量較大;環境條件特別是氣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條件有利於病原物的侵染、繁殖、傳播和越冬,而不利於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時才會流行。
④ 現代植物病害發生的病因有哪些
病因
即病害發生的原因,是構成植物病害最活躍的因素。研究病原的學科稱為病原學(etiology)。植物病害的病原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前者引起侵染性病害,後者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1.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無侵染過程,不能相互傳染,稱為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disease)或生理性病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良好的環境條件,條件不適宜甚至有害,會影響植物正常發育,導致病害發生。如養分不足或不均衡、水分供應失調、溫度過高或過低、土壤中鹽分過多、空氣中有毒氣體的存在、農葯使用不當等都會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發育。以上各種因素又常常相互影響,情況比較復雜。非侵染性病害的田間分布與造成病害的某類條件的影響范圍是相一致的。
2.生物因素
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能夠互相傳染,有侵染過程,稱為傳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diseases)。它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最大區別是具有傳染性,病害發生後不能恢復。它在田間的分布是以侵染性病原物的來源和傳播特性為轉移的。侵染性病害具有獨特的傳染規律和防治策略,是植物病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生物簡稱病原物(pathogen),包括真菌、原核生物(包括細菌、植原體、螺原體、放線菌)、病毒、線蟲和寄生性植物等。
病理學中也將這類病原物(真菌、細菌)稱為病原菌。按照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種類不同,植物病害可以分為真菌病害、細菌病害、病毒病害、線蟲病害等。
病原物所致的病害,在症狀表現、侵染過程、傳播途徑上各具特點。植物病害發生發展的特點,常與病原物的生理、生態特性密切相關。如黑粉病的土壤傳染問題,主要由黑粉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所決定,其存活能力又與黑粉菌冬孢子的萌發特性直接相關。小麥銹病的高空遠距離傳播的特點與銹菌夏孢子的數量、存活力以及單孢子的侵染力有關。掌握植物病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在很大程度上要從揭示病原物的特性中去獲得。
⑤ 哪些非生物原因可以使植物發生病害
肥害、葯害、創傷、高溫、低溫、乾旱、水澇、污染、元素缺乏,只要不是傳染性的病害,基本都是非侵染性的病害,原因非常多的,而且非侵染性病害是植物受傷後往往可以並發侵染性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