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學什麼時候上

生物學什麼時候上

發布時間:2022-08-09 18:04:34

⑴ 上海 物理化學生物 歷史地理 幾年級開始學

物理初二開始 化學初三開始 生物初一和 高二 歷史預備到初二和高一高二 地理預備到初二和 高一

生物學發展歷史

生物學大事年表

公元前5~前3世紀 中國古醫書《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成書於公元前475~前221年間,對人體內臟的部位、大小、長短及功能已有一定認識,並指出人體的生理功能與生活條件及精神狀態有密切關系。對男女的生長發育過程及生理特徵也有比較切實的描述
中國古書《爾雅》將植物區別為草本和木本,並將相近的物種排在一起,以示同類;將動物分為蟲、魚、鳥、獸、畜,亦將其中相近的物種排在一起;還使用了「鼠屬」、「牛屬」、「馬屬」等名稱
公元前460~前370年 希波克拉底等建立希臘醫學並提出了健康與病態理論,認為人體中的黑膽汁、黃膽汁、血液和粘液是否處於平衡和有無特殊變化,決定著人的健康與性格
公元前384~前322年 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描述了 500多種動物並予分類,將動物分成有血動物和無血動物。前者又分成有毛胎生四足類、鳥類、鯨類、魚類、蛇類、卵生四足類;後者又分成軟體類、甲殼類、有殼類、昆蟲類,他還對一部分動物做了解剖和胚胎發育的觀察。著有:《動物志》、《動物的結構》、《動物的繁殖》和《論靈魂》,是最早的動物學研究成果
公元前372~前287年 希臘學者狄奧弗拉斯特闡明了動物和植物在結構上的基本區別,描述500多種野生和栽培植物,著有《植物志》和《論植物的本源》等
公元23~79年 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著《自然志》(又稱博物志)37卷,概述了當時所知的自然知識和技術
公元129~200年 羅馬醫生加倫把希臘解剖知識和醫學知識系統化,創立人體生理解剖學
公元533~公元544年 中國北魏農學家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全面地總結了秦漢以來中國黃河中下游的農業生產經驗,其中含有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如粟的品種分類,作物與環境的某些關系、一些作物的遺傳性和變異性、一些作物的性別以及人工選擇的某些成就等
公元1452~1519年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列奧納多·達·芬奇由於藝術創作的需要,研究了人體解剖、肌肉活動、心臟跳動、眼睛的結構與成像以及鳥類的飛翔機制等。繪制了前所未有的精確的解剖圖,首次提出一切血管均起始於心臟
公元1530~1536年 德國植物學家O.布龍費爾斯撰寫並出版《草本植物志》,擺脫前人書本知識的束縛,根據自己的觀察,對植物做了生動逼真的描述
公元1543年 比利時醫學家A.維薩里所著《人體的結構》出版,首次否定加倫關於血液通過心臟中膈細孔而運行的論點,並作了其他修正,創立近代人體解剖學
公元1583年 義大利醫生、植物學家A.切薩皮諾以果實為基礎提出植物分類系統,完成巨著《植物》一卷
公元1596年 中國葯物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52卷刻印出版。它記述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訂正前人之誤,明確規定部、類、種三級分類程序。分植物為草、谷、菜、果、木五部,分動物為蟲、鱗、介、禽、獸、人六部。每部(除人之外)之下又各分若干類。類之下分種。對生物的形態、結構描述之仔細和以此為基礎的較准確的分類,均超過了前人
公元1609年 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G.伽利略製造一台復合顯微鏡,並用於觀察昆蟲的復眼
公元1628年 英國醫生、解剖學家W.哈維所著《動物心血運動的研究》出版,建立血液循環理論
公元1660年 義大利解剖學家M.馬爾皮基觀察到蛙肺里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毛細血管,證實了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
公元1665年 英國物理學家R.胡克在顯微鏡下觀察軟木切片,發現蜂窩狀小室,稱之為「細胞」
公元1668年 義大利醫生F.雷迪通過蠅卵生蛆的對比實驗,為反對自然發生說提供了第一個證據
公元1677年 荷蘭顯微鏡學家 A.van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當時解析度最高的顯微鏡進行了廣泛觀察,發現了由種種活著的「小動物」組成的微生物世界,發現了人的精子
公元1682年 英國植物學家N.格魯編著的《植物解學》出版,其中也包括植物生理學的研究成果
公元1686年 英國博物學家J.雷所著《植物史》第一卷出版,以後繼續出版第二、三卷,在其中討論了種的定義
公元1727年 中國醫學家俞茂鯤在《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記載,人痘接種術起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醫宗金鑒》(1742)介紹了痘衣、痘漿、水苗、旱苗四種方法。據俞正燮(1775~1840)在《癸巳存稿》 中記載,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國已派醫生來學「人痘法」
公元1735年 瑞典植物學家 C.von林奈所著《自然系統》第一版出版,把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分成綱、目、屬、種。首先實現了植物與動物分類范疇的統一,其後又使用了國際化的雙名制
公元1771年 英國化學家J.普里斯特利用實驗證明,綠色植物可恢復蠟燭因燃燒而「損壞」了的空氣
公元1777年 法國化學家A.—L.拉瓦錫確認動物呼吸是一種緩慢的燃燒過程
公元1791年 義大利解剖學家L.伽伐尼證明用靜電刺激蛙神經,能引起與其連接的肌肉收縮;發現了神經的電傳導現象
公元1796年 英國醫生E.C.琴納最先在歐洲採用牛痘接種法防天花,實現了人體的主動免疫
公元1797年 德國胚胎學家C.F.沃爾夫在《發生論》中,根據植物器官與雞胚的發育,闡述了發育的漸成特性,主張後成論
公元1802年 法國生物學家 J.-B.de拉馬克和德國博物學家G.特雷維拉努斯分別採用「生物學」(Biology) 這個術語
公元1804年 瑞士化學家 N.-T.de索緒爾闡述綠色植物以陽光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形成有機物和氧的光合作用過程
公元1805年 法國動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G.居維葉提出各器官形態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關理論。他用比較解剖學方法研究絕滅動物的化石遺骸,提出災變論
公元1809年 J.-B.de 拉馬克所著《動物哲學》出版。該書系統地論述進化思想,認為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是物種進化的機制
公元1827年 俄國胚胎學家 К.М.貝爾發表《論哺乳動物卵的起源》,首次准確地描述了哺乳動物的卵。1828、1837年又出版了《動物胚胎學》這是最早的比較胚胎學著作
公元1828年 德國化學家F.沃勒發表《論尿素的人工製成》,第一次用非生命物質為原料合成原來由生物體產生的有機物尿素
公元1830年 中國醫學家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他根據對屍體的觀察,重新繪制臟腑圖,改正中國前人舊說,正確地區分了胸腔、腹腔的部位,指出隔肌之上只有心臟、肺臟;其餘內臟器官均在隔肌之下。記述了氣管、支氣管和細支氣管,糾正了「肺有二十四孔」之誤。提出「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還提出聽覺、視覺、嗅覺均與大腦有密切聯系的看法
公元1831年 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確認植物細胞內有細胞核
公元1838~1839年 德國植物學家M.J.施萊登和德國動物學家T.A.H.施萬通過先後分別發表《植物發生論》、《動植物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共同建立了細胞學說
公元1840年 德國化學家J.李比希所著《化學在農業和植物生理學上的應用》出版,推翻植物的「腐殖質」營養學說,創立礦物質營養學說
公元1848年 德國電生理學家E.H.杜布瓦-雷蒙測定了動物的肌肉與神經處於活動狀態時產生的電流
中國植物學家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記述了植物1714種,每物附圖,繪圖精審,有的可據以定科或目。它基本上按李時珍的系統進行分類,不同的是取消苔草類,增加群芳類。是中國19世紀的一部重要植物學專著
公元1849~1859年 法國生理學家C.貝爾納發現並驗證肝臟內的糖原生成作用,血管舒縮神經,胰液消化作用,箭毒與一氧化碳及其他毒物的作用性質,提出「內環境穩定」概念
公元1850年 德國生理學家 H.von亥姆霍茲發現肌肉收縮時形成一種酸(乳酸);測定了神經傳導速度
公元1851~1855年 法國化學家 J.-B.布森戈證實植物中的氮來自土壤中硝酸鹽;而碳源則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公元1852~1855年 德國生物學家R.雷馬克與德國病理學家R.C.菲爾肖分別明確指出細胞分裂的普遍性
公元1857年 法國微生物學家L.巴斯德證實乳酸發酵是由有生命的微生物引起的
公元1858年 德國病理學家R.C.菲爾肖著《細胞病理學》出版,提出了「一切細胞來自細胞」的概念,發展了細胞學說
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與A.R.華萊 士聯合發表闡述生物進化思想的論文。《論物種形成變種的傾向;兼論自然選擇法所引起的變種和物種的存續》
公元1859年 達爾文所著《物種起源》出版
公元1861年 德國生物學家M.舒爾策證實植物與動物的生活物質和最低等生物的「肉漿」是同一種物質,並統稱之為原生質
公元1861~1864年 L.巴斯德通過實驗駁斥了F.A.普歇所支持的自然發生說
公元1862~1865年 德國植物學家 J.von薩克斯指出澱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以後又指出葉綠素包含在特殊的小體內(1883年命名為葉綠體)
公元1863年 俄國生理學家 И.М.謝切諾夫證實中腦和大腦里存在著抑制激發脊髓反射的機制——中樞抑制。開創了腦功能的研究
公元1864年 英國解剖學家R.歐文描述了1861年德國巴伐利亞索爾恩霍芬侏羅紀地層里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 的第一個較完整骨骼化石
公元1865年 奧地利修道士G.J.孟德爾宣讀並於次年發表《植物雜交的試驗》論文,報道他通過豌豆雜交試驗所發現的兩個遺傳規律。後被稱為遺傳學的「孟德爾定律」
公元1866年 德國生物學家E.海克爾所著《形態學概論》出版,在其中首次創用「生態學」一詞。該書還建議把原生植物和原生動物合並為原生生物Drotista,列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第三界
公元1869年 瑞士生理化學家J.F.米舍爾首次分離出核素(即核酸)
公元1875年 德國生物學家O.赫特維希指出受精是雄性原核與雌性原核的融合
公元1876年 德國醫生、微生物學家R.科赫發現炭疽病病原體,並創建了細菌的培養技術
公元1877年 德國水生生物學家K.A.默比烏斯提出了生物群落(biocoenosoe) 的概念
公元1879~1884年 德國細胞學家W.弗勒明闡述了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德國植物學家E.A.施特拉斯布格闡述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
公元1880~1885年 L.巴斯德研製出雞霍亂病疫苗、炭疽病疫苗、豬丹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公元1882年 R.科赫發現結核桿菌,並證明其傳染性
公元1883年 英國生物統計學家F.戈爾頓論述了人體測量、人口數量及其統計方法。為了有目的地改良人類的遺傳素質,他創建了「優生學」。他也是生物統計的奠基人之一
比利時胚胎學家 E.van貝內登發現馬蛔蟲受精卵的染色體為雌性原核與雄性原核染色體之和;最早發現染色體的減數現象
公元1883~1885年 德國胚胎學家W.魯、E.A.施特拉斯布格、O.赫特維希、A.魏斯曼等提出細胞核或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種質)的載體的設想
義大利神經解剖及組織學家C.高爾基創建了神經細胞的硝酸銀染色法並提出神經系統的網狀結構學說
公元1884年 俄國微生物學家И.И.梅契尼科夫發現吞噬細胞
公元1886年 德國微生物學家H.黑爾里格爾、H.維爾法特用實驗證明豆科植物能固氮
公元1887年 德國細胞學家T.H.博韋里確認生殖性細胞染色體減數現象的普遍性;提出染色體個體性 (cnromosome in-diviality)學說,導致後來從染色體「行為」來解釋孟德爾所發現的遺傳規律
公元1889年 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S.拉蒙·伊·卡哈爾發現神經細胞的樹突和軸突
公元1890年 德國軍醫 E.A.von貝林發現動物感染某些疾病(如破傷風、白喉)後,其血清可產生相應的抗毒素。開創了醫學上的「血清療法」
公元1890~1897年 荷蘭醫學家C.艾克曼在今印度尼西亞發現腳氣病同食物中缺乏米糠有關,成為研究B族維生素的開始
公元1891年 德國動物學家H.亨金發現染色體配對及其分離的減數分裂過程;觀察到性染色體
德國生物學家H.A.E.德里施發表海膽卵的實驗將發育到兩細胞時期的受精卵依分裂面分開,結果每個分裂球都能發育為完整的、但體形較小的幼體
俄國微生物學家C.H.維諾格拉茨基發現細菌中的化能自養型細菌——硝化細菌
公元1892年 俄國微生物學家Д.И.伊萬諾夫斯基證實煙草花葉病是由病葉的過濾提取液——過濾性病毒感染的
德國動物學家A.魏斯曼所著《種質論》出版,主張種質可以世代連續相傳
公元1896年 德國化學家E.畢希納用無細胞酵母壓出液發酵產生了酒精,首次證明離開活細胞的「釀酶」仍具有活性
公元1897年 德國微生物學家F.A.J.勒夫勒與P.弗羅施證明口蹄疫由一種過濾性病毒引起
公元1898年 中國思想家嚴復的《天演論》出版。《天演論》是英國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一書的意譯,對中國思想界影響很大,介紹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思想
公元1899年 德裔美國生理學家胚胎學家J.勒布在不同時期用不同溶液處理海膽卵,實現完全孤雌發育,得到正常的幼蟲
公元1900年 荷蘭的H.德·弗里斯、德國的C.E.科倫斯和奧地利的 E.von切爾馬克分別重新發現了孟德爾遺傳規律
奧地利免疫學家K.蘭德施泰納發現用不同人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清作交叉試驗,有時出現紅細胞的凝集現象。次年發現A、B、O三種血型
公元1901年 德·弗里斯的著作《突變論》兩卷於1901~1903年先後出版
公元1902年 英國醫生A.E.加羅德發現黑尿症(現稱苯丙酮尿症)是一種由於代謝途徑異常而致的遺傳性疾病
美國細胞學家C.E.麥克朗提出副染色體(X)決定性別的設想
德國化學家E.H.菲舍爾和另一位德國化學家F.霍夫邁斯特分別提出蛋白質分子結構的肽鍵理論
英國生理學家W.M.貝利斯和E.H.斯塔林提取出「腸促胰液肽」(secre-tin)並命名為「激素」(hormone)
И.П.巴甫洛夫首次提出「條件反射」的概念
公元1902~1903年 德國生化學家A.科塞爾和俄國出生的美國生化學家D.A.列文等從胸腺核酸中分析出胞嘧啶。在此前後(1879~1909)。他們和其他科學家合作分析出核酸的4種鹼基和兩種核糖
公元1902~1904年 美國生物學家、醫生W.S.薩頓和德國生物學家T.H.博韋里提出由於孟德爾式的遺傳同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相平行,所以染色體是遺傳物質基礎的理論
公元1905年 美國細胞學家、胚胎學家、遺傳學家E.B.威爾遜和N.M.史蒂文斯各自獨立地以細胞學上的事實確定染色體同性別的關系。並指出XX為雌性,XY或XO為雄性
公元1906年 英國生理學家C.S.謝靈頓的《神經系統的整合作用》出版,該書系統地闡述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整合功能,深入地分析了脊髓的反射機制,提出了神經元和突觸活動的基本概念
公元1907年 丹麥植物學家A.M.盧茨發現四倍體植物
公元1908年 法國外科醫生,器官移植的先驅和實驗生物學家A.卡雷爾在美國成功地在體外培養溫血動物的細胞。此後,組織培養方法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的許多方面
英國數學家G.H.哈迪和德國醫生W.魏因貝格各自獨立發現,在一個不發生突變、遷移和選擇的無限大的隨機交配群體中,其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將代代保持不變,後稱哈迪-魏因貝格定律
公元1909年 丹麥遺傳學家W.L.約翰森提出了「基因」(gene)、「基因型」(genotype)、「表型」(phenotype)等遺傳學的基本概念
公元1910年 美國遺傳學家T.H.摩爾根發現伴性遺傳現象,第一次用實驗證明「基因」坐落在染色體上
公元1911年 出生於波蘭的美國生化學家C.芬克在英國從米糠中分離出具有活性的抗腳氣病的白色晶體,並將這類必需的微量營養物質命名為維生素
公元1912年 英國生化學家F.G.霍普金斯用實驗肯定了維生素的存在,並提出營養缺乏症的概念
德國生化學家O.瓦爾堡證明在細胞中有一種激活氧的呼吸酶,並發現氰化物能抑制這種酶的活性,提出呼吸作用需要鐵參加
公元1914年 美國生化學家E.R.肯德爾分離出純甲狀腺素
公元1915年 T.H.摩爾根和他的學生A.H.斯特蒂文特、C.B.布里奇斯出版了《孟德爾遺傳原理》:用果蠅為材料的大量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形排列,發現連鎖和交換現象,補充發展了孟德爾定律
德國化學家R.M.維爾施泰特發現在葉綠素分子中鎂離子間 4個氮原子相連,而氮則分別位於4個閉環的烴鏈上,從而提出了鎂在葉綠素分子中的地位同鐵在血紅素分子中的地位相當
英國微生物學家F.W.特沃特發現溶菌現象。1917年法國出生的加拿大人F.H.德埃雷爾將這種溶菌因素命名為噬菌體
美國營養學家E.V.麥科勒姆發現維生素A,1922年E.V.麥科勒姆等又發現維生素D,並證明其與軟骨病有關。他還把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和油溶性兩大類
公元1916年 德國植物學家H.溫克勒發現,番茄同龍葵嫁接後,在切斷處生長出的芽,是四倍體。這是一個用人工方法取得的體細胞異源四倍體(嵌合體)
公元1917年 丹麥植物學家O.溫厄提出。自然界的四倍體植物是由二倍體突變而成的理論
美國遺傳學家 D. F.瓊斯建立了使玉米高產的雙雜交育種法,這是根據1908年美國遺傳學家G.H.沙爾發現的由於自交變弱的品種,通過雜交可以恢復優勢的事實提出來的
公元1918年 ·德國胚胎學家H.施佩曼發現了胚胎誘導作用和在胚胎發育中的「組織者」 (organizer)效應
公元1918~1921年 中國植物學家鍾觀光(1868~1940)用了約四年時間採集植物標本,足跡遍及華北、長江流域及華南的11個省,採得標本約16000餘種,此後,在北京大學建立了用現代科學分類標記的標本館
公元1920年 德國生物學家 J.von於克斯屈爾發表《理論生物學》把環境概念引入生態學
公元1921年 出生於德國,後來到美國的動物學家、遺傳學家R.B.戈德施米特發表關於樺尺蛾(Biston betularia)的「工業黑化」 (instrial melanism)研究的第一篇文章。這是一項持續25年之久的、闡述自然選擇進化理論的研究
奧地利出生的美國生理學家O.勒維在德國用實驗證明,刺激迷走神經後,產生一種使心跳減緩的物質,稱迷走神經物質
中國生物學家秉志(1886~1965)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原東南大學前身)創建中國第一個大學的生物系(不包括外國教會在中國辦的大學)
公元1922年 加拿大生理學家F.G.班廷和C.H.貝斯特提取出純胰島素
中國科學社委託動物學家秉志、植物學家胡先驌和楊銓(杏佛)三人籌建的第一個中國生物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於1922年8月18日在南京正式成立
公元1923年 阿根廷生理學家B.A.奧塞發現垂體前葉對糖代謝,特別是對糖尿病的影響,第一次發現垂體對激素的控制功能
瑞典物理化學家T.斯韋德貝里創立了第一台超速離心機
美國生化學家E.A.多伊西分離出雌性激素
公元1924年 蘇聯生化學家А.И.奧帕林的《生命起源》出版,提出生命的化學起源學說
波蘭出生的英國生物化學家D.基林發現細胞色素。1927年又提出生物氧化過程電子傳遞的初步設想
公元1925年 美國細胞學家 E. B.威爾遜著《發育和遺傳中的細胞》出版,這是他的《細胞學》(1896)的第三版,但在內容上作了重大修改和充實。該書總結了經典細胞學的研究,並努力在細胞水平上匯合胚胎學和遺傳學
中國生理學家蔡翹發現,在美洲袋鼠的中腦結構上,有一個視覺與眼球運動的功能部位一頂蓋前核,又稱「蔡氏區」
公元1926年 瑞典生化學家A.蒂塞利烏斯同T.斯韋德貝里共同建立電泳法
美國生物化學家J.B.薩姆納第一個取得純酶-尿素酶的結晶,並證明酶的蛋白質本質
T.H.摩爾根的《基因論》出版(1928年修訂)。系統地闡述遺傳學在細胞水平上的基因理論
在英國生理學家、葯理學家H.H.戴爾的建議下,德國葯理學家O.勒維在自己於1921年發現迷走神經物質的基礎上,進一步用毒扁豆鹼抑制乙醯膽鹼酯酶的作用,發現在刺激蛙心迷走神經後,有加強和延長乙醯膽鹼的效果,從而證明乙醯膽鹼是神經傳導的化學遞質。30年代H.H.戴爾作了一系列神經——肌肉的研究,證明乙醯膽鹼是內臟及橫紋肌上神經傳導的化學遞質,對突觸傳遞的化學學說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公元1927年 英國生態學家C.S.埃爾頓所著《動物生態學》一書出版強調應對種群進行獨立研究。他們的研究工作為種群生態學打下了基礎
美國遺傳學家H.J.馬勒發表了用 X射線照射果蠅的人工誘發突變的實驗報告
公元1928年 中國生物化學家吳憲及其合作者進行了一系列素食與葷食動物的比較研究,證明素食動物在生長、發育等方面差,植物蛋白的營養價值也低於動物蛋白等。他們還編制出中國最早的《食物成分表》
英國微生物學家A.弗萊明發現青黴素的抑菌和殺菌作用
荷蘭出生的美國植物生理學家F.W.溫特首次發現生長素
中國生理學家朱鶴年的研究表明,美洲袋鼠間腦的室旁核具有神經分泌的特徵
奧地利出生的美國生物學家 L.von貝塔蘭菲著的《現代發展理論》和在1932年著的《理論生物學》闡述了一切生物是時空上有限的具有復雜結構的一種自然系統
公元1929年 美國生化學家C.E.科里夫婦發現肌糖原、血乳酸、肝糖原和血糖之間的轉化,後稱科里循環
德國化學家A.布特南特提取出雄性激素的結晶
D. A. 列文發現核酸有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之分,但他提出的「四核苷酸結構假說」是錯誤的
德國生化學家C.H.菲斯克、Y.薩巴-羅、K.洛曼從肌肉提取液中分離出ATP,1935年K.洛曼又闡明了ATP的化學結構
中國植物學家李繼侗和殷宏章發現光照改變對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間效應。並得出准確的曲線圖
中國古生物、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在北京西南約50公里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及用火遺跡,對研究人類起源有重大意義。1927年,北平協和醫學院加拿大籍人類學家步達生曾鑒定在該處發現的臼窯化石為一人類新屬,並定名為北京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
公元1930年 英國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R.A.費希爾的《自然選擇的遺傳原理》一書出版,開始把孟德爾遺傳學與自然選擇理論結合起來
公元1931年 中國生物化學家吳憲提出蛋白質變性現象是由於蛋白質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是在蛋白質分子中緊緊纏繞的多肽鏈變為鬆散狀態的結果
公元1932年 德國物理學家M.克諾爾和E.魯斯卡創制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模型。1933年魯斯卡改進的模型被認為是現代電子顯微鏡的原型
德國生化學家H.A.克雷布斯同助手K.亨斯萊特發現尿素合成的鳥氨酸循環
美國化學家H.C.尤里發現氘。開始了用重元素同位素標記代謝物,進行生物體內代謝途徑的研究
中國植物生理學家湯佩松發現在植物中細胞色素氧化酶的存在和作用
中國生理學家馮德培在肌肉放熱的研究中,發現了肌肉的「靜息代謝能」因肌肉拉長而增加的現象,被稱為「馮氏效應」。1936~1940年間,他在中國又開創了神經肌肉接頭這一重要研究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有關物理、化學反應的研究
公元1933年 美國遺傳學家T.S.佩因特發現果蠅唾腺細胞巨大染色體,為制詳細的染色體圖提供了材料
公元1934年 挪威生化學家J.A.福林發現苯丙酮尿症是由於缺乏苯丙氨酸羥化酶所致
加拿大出生的美國解剖學家R.R.本斯利從豚鼠肝細胞中分離出線粒體,開創了細胞器的研究
公元1935年 德國生化學家G.G.埃姆布登、O.邁爾霍夫和J.K.帕爾納斯等完成闡明糖原酵解過程的全部12個步驟
美國生化學家W.M.斯坦利分離並結晶出煙草花葉病毒
奧地利動物學家、個體生態學家K.Z.洛倫茨發表《痕跡》,發現動物的本能有些是遺傳的,而另一些則是早期生活留下的印痕
英國植物生態學家A.G.坦斯利提出了「生態系統」(Systems Ecology)的概念
匈牙利放射化學家兼生物化學家G.C.de海韋希製得人工放射性磷,開始了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方法進行生物化學的研究
公元1936年 德國微生物學家M.施萊辛格報道了噬菌體的化學成分約含有等量的蛋白質和DNA
美國化學家A.E.米爾斯基和L.C.波林發展了氫鍵理論,並提出氫鍵在蛋白質結構中起著使多肽鍵形成穩定構形的作用。當變性時,這種氫鍵被破壞,構形也隨之被破壞
公元1937年 俄國血統的美國遺傳學和進化論學家T.多布然斯基發表《遺傳學和物種起源》,把細胞遺傳學同進化論相結合,建立了「綜合進化論」
H.A.克雷布斯在英國提出代謝的公共途徑「檸檬酸循環」設想,1940年H.A.克雷布斯又用實驗作了證實
中國生理學家張錫鈞創立「迷走神經-垂體後葉反射」假說,開辟了神經對垂體內分泌調節作用的研究
公元1940年 英國植物生理學家R.希爾測到離體葉綠體的放氧反應
英籍奧地利裔病理學家H.W.弗洛里和英籍德國裔生化學家E.B.錢恩等成功地制備了濃縮的青黴素提取液
英國生物化學家A.J.P.馬丁和R.L.M.辛格建立色層析法,後來又發展為紙層析法
公元1941年 美籍德國血統的生化學家F.A.李普曼提出了具有高效傳遞化學能的高能磷酸鍵的概念
美國生化遺傳學家G.W.比德爾和生化學家E.L.塔特姆合作,提出「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假說
美國生態學家R.L.林德曼發表了有關「食物鏈效率」和「能量金字塔」的研究報告,促進了生態系統的研究
中國昆蟲學家胡經甫著 6卷本《中國昆蟲名錄》出版。這是他歷時12年採集、研究的結果
公元1942年

⑶ 重慶高中什麼時候開始學生物

高一就開始學生物,分科後如果你選文科就不用學生物了,但如果你選理科,就等著考理化生吧,也就是理綜

⑷ 生物和地理適合什麼時候讀

生物放在什麼時候都可以,它難度不大 只要熟悉內容,適當練習即可
建議地理放在
下午17—18點 這段時間是進行復雜計算和有難度作業的好時間.
晚上18—21點 這段時間是人體長期記憶的最好時間,這時,是你進行研究,進行學習的最佳時間段
因人而異 多嘗試自己的方法,可以先試一個時間段讀一個周看效果
由於生理條件和生活環境、學習習慣的不同,每個學生的最佳學習狀態也不盡相同.有的同學最佳學習時間在上午,有的同學在下午,還有的同學晚上學習效率最高.按照生物鍾的規律來安排學習,將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狀態最好的時候去做,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根據研究對生物鍾與學習的總結,可以作為同學們制訂學習計劃的參考:
時間 身體狀態
清晨6—8點 對一般人來說,疲勞已消除,頭腦最清醒,體力也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段.可安排對功課的全面復習.人的記憶力最好,最適宜進行背英語單詞等記憶性的學習.
早上8—9點 此時人的耐力處於最佳狀態,正是接受各種」考驗」的好時間,可安排難度大的攻堅任務.
上午9—11點 此時短期記憶效果很奇妙,對」搶記」和馬上要考核的東西進行」突擊」,可事半功倍.
中午13—14點 飯後,人很容易疲勞,夏季尤其如此.因此應適當的休息,或者聽聽音樂,以便養精蓄銳.
下午15—16點 休息調整後精神狀態較好,此時長期記憶效果特棒,可合理安排那些需要」永久記憶」的東西.
下午17—18點 這段時間是進行復雜計算和有難度作業的好時間.
晚上18—21點 這段時間是人體長期記憶的最好時間,這時,是你進行研究,進行學習的最佳時間段

⑸ 高中生物選修一二.三是什麼時候學啊

高一學一二,一學期一本,高二上學期學三,下學期學業水平測試,
如果覺得答案可以的話評個滿意答案吧,謝謝

⑹ 你們通常什麼時候上科學課—九點四十五分.

你們通常早上的時候上科學課九點四十五分.
科學是小學、初中和高中的一門重要的學科,2017年9月1日開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未分科);在小學,科學課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究世界的興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將科學作為基礎性課程;在中考中佔有較高的分值(各地的分值不同),其主要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內容;高中將科學細分成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在高考中(理科)佔300分。

⑺ 高中生一般物理 生物 化學 什麼時候開始學 到什麼時候結束 要具體時間 急!!!!

物化生都是在高一時開始學的,由於在高一下學期或高二上學期要文理分科,文科生自此就不用過問物化生了。至於理科生,一般來說新知識學到高二下學期就基本上學完了,盛下的不是不考就是非重點。高三是將零碎東西整合,在進行幾輪有條理的復習。祝你好運!

⑻ 高一、高二4個學期生物都學哪幾本書

高一上學期學《分子與細胞 》,高一下學期學《遺傳與進化》,高二上學期學《穩態與環境》,高二下學期學《生物技術實踐和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國家規定的高中學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內容是一樣的。人教版教材共6冊,供高中學生使用。必修1、2、3為必修內容,選修1、2、3供學生自行選擇學習。

(8)生物學什麼時候上擴展閱讀

高一生物知識點:

1、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此概念有三個要點:同種生物一豌豆,同一性狀——莖的高度, 不同表現類型一一高莖和矮莖)

2、顯性性狀:在遺傳學上,把雜種F1中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叫做顯性性狀。

3、隱性性狀:在遺傳學上,把雜種F1中未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叫做隱性性狀。

4、性狀分離:在雜種後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如高莖和矮莖)的現象,叫做性狀分離。

5、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叫做顯性基因。一般用大寫字母表示,豌豆高莖基因用D表示。

6、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叫做隱性基。一般用小寫字母表示,豌豆矮莖基因用d表示。

⑼ 葯學中的物理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大幾會上

不是有個叫 超級課程表 的app 嗎
高數 很基礎的好不, 理科生必須會的啊, 考研也要高數的

⑽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分別在什麼時候學

一般一個學期一本 高一上學期必修一 下學期必修二 高二上學期必修三 下學期選修課本。也有的學校先學必修三再學必修二。

閱讀全文

與生物學什麼時候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