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未來可能會有哪些生物會取代人類
老鼠將在人類滅亡之後,進化為高等智慧生物,統治地球,如同現在的人類。此種假說在學界較為盛行。
② 未來時空領域中地球上生物將可能是怎樣的
人類已經處於生命樹的頂端末梢,已經沒有再進化的可能,而且目前有些國家學校已經不再教授進化論,地球對人口的承載量接近飽和,科技進步對人口增加的緩解力也會遇到瓶頸,人口的繼續發展導致了來自地球與人類內部的兩種反制力,即氣候災難與圍繞資源的戰爭,這兩種是有效消滅人類數量的極端手段,人與自然平衡的主動權會依然掌握在自然手中,自然猶如神明,絕非渺小的人類可以抗拒 ,人類不應忽視自己作為動物的本質,人類也會一直處在文明發展與破壞自然的矛盾掙扎之中,而在掙扎之中走向滅亡
③ 未來統治地球的生物可能會是什麼
從地球出現生物之後的幾億年間地球的統治者是微生物,之後才是魚類、兩棲類、只到哺乳類。人是高度智能的生物,但是人類也是極端自私的生物。人類的自私和貪婪遲早會殺死人類自己。假若人類被自己消滅了,那麼地球將是滿目瘡痍,這時的地球只適合於微生物居住,應該不適合任何復雜地生物生存。所以統治地球的只會是微生物!~
④ 未來有哪些物種可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在地球存在的46億年裡,曾發生過很多次的生物滅絕事件。每一次災難的出現,都會讓地球上的物種發生新的更替。因此,所謂的生物大滅絕,或許就是物種的正常更替。目前,人類在多年的努力下,逐步成了地球上的領路人。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對地球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傷害,那麼地球是否終將終結?
5
除了病毒之外,第二種影響人類安全的便是章魚。它常年居住在深海之中,作為一個軟體生物,卻擁有藍色的血液和三顆心臟。科研人員在對它的研究中,發現章魚十分聰明,神經元分布於全身各處,很可能也是一種智慧生物。有少部分人認為,章魚有可能並不屬於地球,而是來自於四維空間。當然,在很多“吃貨”的眼中,章魚不過就是一種美食而已。不知道你對劉慈欣的這種觀點,有什麼想說的呢?你認為人類真的會消失嗎?
⑤ 已經滅絕的恐龍,未來可能會再次出現在地球嗎
在過去的億萬年間,無數生物出現在地球上卻又匆匆消失,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都共同造就了如今的生態系統。
科學家認為,只要某種生物還存在延續下去的可能性,種群數量應該能夠支撐到人類找到它們,這是不幸中的萬幸。而我們依然需要保護好環境,為那些尚未顯露蹤跡的生物提供一些生存下去的機會。
⑥ 地球上有哪些生物未來可能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
地球經歷了數不勝數的災難,其中包括5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和不盡其數的小型災難,而人類脫穎而出,成為了統治地球的主人。那麼這種情況還會維持多久呢?人類會一直成為地球的主人嗎?畢竟在這些年來隨著人類活動愈發頻繁,地球環境受到的創傷肉眼可見。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時時刻刻都充滿著危險,下一次災難的到來是什麼時候沒有人可以說得清。科學家表示人類是否可以繼續統治地球,和以下的這兩種生物有很大的關系,它們將會成為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最主要威脅。
⑦ 未來生物會進化成什麼樣子最終形態是什麼樣子
自從人類開啟工業革命的序幕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幾乎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進入21世紀後,這種情況更加明顯,以至於科學家將新世紀的氣候變化命名為“溫室效應”。想必大家對這個詞都不陌生了,我們時不時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因為溫室效應所引發的事件或現象。人們除了感覺到天氣越來越熱之外,很少察覺溫室效應潛移默化的作用。
⑧ 未來的動物是什麼樣子的
1,雪原秘獸
雪原秘獸的祖先是居住在高山地帶的狼獾;它體格健碩,相當兇猛,會攻擊眼前的任何動物。它的犬齒長達15公分,讓它們能夠立即刺入獵物的動脈,使其死亡。這是凍原上最使其他生物喪膽的掠食者,體重僅有28公斤,肌肉健瘦,擁有長牙。其白色皮毛讓它能不受注意地在凍原上走動,攻擊它主要的獵物綿毛巨鼠。
2,波格鼠
這種小型的嚙齒類動物住在山洞裡,它是地球上最後僅存的哺乳類動物。波格鼠有著毛茸茸的臉、圓園的耳朵、和大眼睛,身長10公分,而且只吃銀蜘蛛不懷好意為它們搜集的種子為食。波格鼠一旦養胖了,身軀龐大的銀蜘蛛蛛後便會把它們吃掉。
3,大王陸魷
大王陸魷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體型約與大象相仿。它沒有骨骼,卻擁有巨大而肌肉發達的腿,支撐它重達8公噸、高2.5公尺的身體。它的觸手長約6呎,由身體向外伸展,方便它擷取水果與樹葉。 由海洋轉戰陸地的過程中,它發展出精巧的肌肉系統,強度足以支撐自己的重量。它腿部的肌肉呈現縱向環狀。它行走時仰賴腿相互交替來維持平衡;而當它停下來休息時,它會運用軟骨般的特殊肌肉,屈腿形成支撐自己的底座。
4,獵猴鳥
這種動作迅速的掠食性鳥類有2.5公尺高。雖然它不會飛,但是它能利用羽毛作為隔絕層,光滑無毛的頸部也更能方便吞下獵物。它頭後有火紅羽毛,很像一隻火雞,這也是這類物種辨識彼此的方式。 它的祖先是隼鷹,這種有冠的鳥類為機會掠食者,相當能適應環境,什麼都肯吃,也能在地上捕捉獵物。
5,幽靈水母
它是體型最大的海洋生物,長9公尺、寬4公尺。它身體最寬廣的部分看起來像是一塊大氣墊,背鰭貼近水面。當背鰭沒有作用的時候,它可以使用水面下的胸骨來噴水,推動前進。
6,巨龜
這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巨大的生物,體積甚至比最大型的恐龍還要龐大。重約120噸的巨龜,比大象要重上24倍,站起來則有7公尺高,是一般人的4倍高。 巨龜有豐富的植物可供攝食,每天可獲取590公斤的營養。它具有特殊的消化系統,胃部肌肉發達,專門設計來碾碎食物;腸子里則充滿細菌,可以消化剩下來的花草大餐。
7,死神蝙蝠
它的翅膀猶如在細長指爪間長出的鰭。為了在寒冷沙漠氣候中維持熱度,它會在血液流入翅膀前讓其加溫,而來自血液的溫度則再次讓翅膀更為溫暖。 死神蝙蝠的棲地證明它是類似禿鷹的蝙蝠後代,因為它與其他同類住在陸地上,並且大家共同分享獵物。
8,狒禿猴
狒禿猴將是地球上唯一倖存的哺乳動物,它們生活在亞馬孫大草原上,每一天在草地的水池中捕魚時都面臨著被獵猴鳥吃掉的危險。它們非常聰明,用草葉編織陷阱,放進水裡的洞里,一旦有魚將其當成窩鑽進去後,它們就迅速拿出草網來。
9,捷樹魷
10,沙漠跳蟲
11,史賓雉
生活在北美沙漠里,10英寸長,群居生活,翅膀已經退化,不能飛行,嘴尖而硬,用於挖地道而住,發出唧唧聲相互溝通。
由於常年在地下生活,所以眼睛也退化了,這種鳥幾乎是一種失明的鳥,以吃植物的根和果實為生。
12,放電魚
13,綿毛巨鼠
14,憨鰹鯨鳥
15,隱色蜥蜴
會變色的蜥蜴,生活在北歐。速度很快。
16,鹽蠅
17,葛萊肯貂
18,沙漠鱗鼠
一種大型的嚙齒類動物,生活在北美沙漠,幾乎可以吃任何食物,為了保護自己不受捕食動物的襲擊,這種動物背部有了特別的進化,由角蛋白組成的硬鱗甲覆蓋在上面,而且這種鱗甲能夠阻擋火焰也能夠抵禦寒冷。
19,沼澤章魚
20,噴火鳥
21,噴火蟲
22,銀蜘蛛
23,銀殼蝦
24,翼飛魚
25,捕蟲瓶草
26,泰拉蟲
27,沙漠跳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4ODYyMTY=.html
⑨ 人類滅亡後,地球上還會出現什麼生物。
如果人類消失了,地球將有可能徹底毀滅.
能力所限,只對第一問題比較肯定.
個人感覺,樓主的問題在本質上存在一些矛盾.這個問題本身涉及到演化論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問題.不能說這兩個領域是不相乾的,但還是要澄清一些問題.
樓主問地球上的生物是由一個文明走向另一個文明么?
首先說地球上物種的演化是沒有終極目標的,也就是說這種演化不是已更高層的文明為目的的.演化的產物只是更適應當時化境的物種(基因),更高的適應度.這是基於自然選擇自身的性質而定的,即能有更高的存活率更多後代的個體被選擇,或者說能使個體有更高存活率更高繁殖率的基因選擇下來.由此可見演化並不意味著文明的出現,或者所謂的更高級的物種出現.更高級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形容詞;怎麼定義更高級,生理上的復雜性,腦容量的大小並不意味著有更高的適應度.
人們對於演化論常有的誤區是,人或者一種更"高級"更智慧的物種是演化的目的.這種缺乏終極目標性也正是演化論與創造論的主要差別之一.這種誤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中文對於"evolution"這個詞的翻譯造成的.平時人們總是接觸"進化論",其實這個詞是失實的.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科幻小說中形容的"未來人類",大眼睛,巨大的頭顱,細小的四肢,蛻化了的肌肉組織.其實這些都不是必然的,以後的"人類"(暫且稱其為人類,有人類演化來的)怎麼樣(如果仍然存在的話),是由變異,自然選擇,基因漂移,基因流而決定的(除非人類自我選擇成那樣).
如果人類演化為另一個物種,那麼人類的文明可能被保留;如果人類被淘汰,新的文明是否會出現,是很難預料的.注意無論是演化為另一物種還是被淘汰,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在生物學的概念上是不存在了的.換句話說,由於任何事物都是運動的,演化是動態的,人類必將在生物學的意義上"滅亡".
綜上所述,地球上的生物並不一定是由文明走向文明.
注意,小說家並不是生物學家,或是人類學家.除非你是研究人文的,不然,這類小說無非娛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