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葡萄糖或食鹽對酵母菌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1,葡萄糖是酵母菌生活的營養條件,而食鹽並不影響酵母菌的生活。
2,酵母是一些單細胞真菌,並非系統演化分類的單元。是子囊菌、擔子菌等幾科單細胞真菌的通稱,一般泛指能發酵糖類的各種單細胞真菌,可用於釀造生產,有的為致病菌,是遺傳工程和細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酵母菌是人類文明史中被應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環境中生存。目前已知有1000多種酵母,根據酵母菌產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擔孢子)的能力,可將酵母分成三類:形成孢子的株系屬於子囊菌和擔子菌。
3,葡萄糖(Glucose)(化學式C6H12O6)又稱為玉米葡糖、玉蜀黍糖,簡稱為葡糖。英文別名:Dextrose,Cornsugar,Grapesugar,Bloodsugar。是自然界分布最廣且最為重要的一種單糖,它是一種多羥基醛。純凈的葡萄糖為無色晶體,有甜味但甜味不如蔗糖(一般人無法嘗到甜味),易溶於水,微溶於乙醇,不溶於乙醚。水溶液旋光向右,故屬於「右旋糖」。葡萄糖在生物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細胞的能量來源和新陳代謝中間產物,即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質。植物可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在糖果製造業和醫葯領域有著廣泛應用。
Ⅱ 咸魚腌制過程中的物理化學以及微生物變化
食品腌制的基本原理 腌制劑在腌制過程中首先要形成溶液,然後通過擴散和滲透作用進入食品組織內,從而降低食品水分活度,提高滲透壓,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動,達到防止食品腐敗的目的。 (一)溶液的擴散和滲透 腌制時,首先是腌制劑(主要是鹽和搪)溶於水(食品組織內的水或/和外加的水)形成腌制液,腌制液主要是由鹽和糖作為溶質,水作為溶劑形成的單一或混合溶液。腌制液的濃度常用比重計側定,鹽水的比重通常用波美比重計(Baame'或Be' )側定;糖水濃度可用搪度計(Sacchrometr)、波林(Balling)糖度計或白利(Brix)糖度計側定。 1、溶液的擴散 食品的腌制過程,實際上是腌制液向食品組織內擴散的過程。擴散總是從高濃度處向低濃度處轉移,並持續到個處濃度平衡時停止。 擴散的快慢可用擴散通量表示。擴散通量即單位時間內擴散通過單位面積的物質量。
dx dcD J J —物質擴散通量,kmol/(m2.s) D—擴散系數,m2
/s dx dc —物質的濃度梯度,kmol/m4 在缺少實驗的情況下,擴散系數可按下式計算:
dNRTDA6 式中:R—氣體常數(8. 314 J/K. mol); N—阿伏加德羅常數(6.02×1023/mol); T—絕對溫度(K); μ—介質粘度(Pa.s) d—溶質微粒(球形)直徑(m) 擴散通量的影響因素: (1)與濃度梯度成正比,但由於濃度增大溶液粘度也會增大,使擴散通量減小; (2)溫度升高,擴散系數增大,則擴散通量增大; (3)溶質分子越大,擴散系數越小。如不同糖類在糖液中的擴散速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葡萄糖>蔗糖>飴糖中的糊精。2、滲透 滲透是指溶劑從低濃度經過半透膜向高濃度溶液擴散的過程。半透膜是只允許溶劑通過而不允許溶質通過的膜。細胞膜等是半滲透膜。 食品的腌制速度取決於滲透壓,而滲透壓與溫度及濃度成正比。為了提高腌制速度,應盡可能提高腌制溫度和腌制劑的濃度。但實際生產中,高溫腌制會造成食品腐敗,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腌制溫度,如果蔬類可在室溫下腌制,而魚、肉類則需在2~4℃下進行腌制。 在食品的腌制過程中,食品組織外的腌制液和組織內的溶液濃度會借溶劑滲透和溶質的擴散而達到平衡。所以說,腌制過程其實是擴散與滲透相結合的過程
腌制劑的防腐作用 1、食鹽對微生物的影響 (1)食鹽溶液對微生物細胞的脫水作用。 (2)食鹽溶液能降低水分活度。 (3)食鹽溶液對微生物產生生理毒害作用 食鹽溶液中含有鈉離子、鎂離子、鉀離子和氯離子,這些離子在高濃度時能對微生物產生毒害
作用。主要是由於鈉離子能和原生質中的陰離子結合產生毒害作用。pH 值能加強鈉離子對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一般情況下,酵母菌在20%的食鹽溶液中才會被抑制,但在酸性條件下, 14%的食鹽溶液就能抑制其生長。 氯化鈉對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也可能來自氯離子,因為氯離子也會與細胞原生質結合,從而促使細胞死亡。 (4)食鹽溶液中氧的濃度下降。 2、食糖在腌制過程中的防腐作用 (1)降低水分活度,提高滲透壓。 (2)糖溶液中的氧濃度下降。 3、微生物發酵的防腐作用 在發酵型腌漬品的腌制過程中,伴隨有正常的乳酸發酵和輕度的酒精發酵及微弱的醋酸發酵。這三種發酵的產物不僅具有防腐作用,還與腌制 ...
Ⅲ 為什麼鹽能抑制微生物生長
吃的鹽是氯化鈉,進入體內轉變為氯離子和鈉離子,鈉離子主要用於維持血液的滲透壓,保持人體內環境與細胞之間的穩態,保證了人體的正常代謝,而多餘的氯離子就被排出體外,在人體不斷攝入氯化鈉的同時,多餘的也會從尿液,汗液排出。
用鹽來浸泡蔬菜和水果也有不同目的,比如泡菠蘿是為了和菠蘿中的「菠蘿酶」反應。這種酶能夠分解蛋白質,如果不用鹽水先泡就吃,這種酶就會對我們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產生刺激作用,會使我們產生麻刺痛的感覺。而食鹽正好能抑制菠蘿酶的活力。
又如用食鹽淹制一些蔬菜,是為了用高濃度食鹽水抑制有害細菌及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當微生物浸泡在高濃度食鹽水中時,會因為細胞內外滲透壓過大,導致細胞內部嚴重失水導致微生物死亡,這也是為什麼用鹽淹制新鮮蔬菜時會「殺」出好多水的原因。鹽的消毒殺菌能力也是這個原因。
Ⅳ 試舉兩例說明鹽對微生物發酵的影響
如果只是狹義的微生物發酵,如生產抗生素等:
CaCO2可以調節pH。
CoCl可以增加某些抗生素如阿維菌素產量。
高鹽濃度抑制普通微生物生長。
低鹽濃度下嗜鹽微生物或極端嗜鹽微生物不能生長。
等等。。。。
Ⅳ 為什麼高濃度食鹽溶液會對微生物產生強烈的脫水作用
相對於微生物細胞內的溶液滲透壓來說,高濃度食鹽溶液的滲透壓很高,可以從微生物細胞內吸取水分,所以微生物處在高濃度的食鹽溶液中會脫水。
依據這個原理,人們利用高濃度食鹽溶液腌制蔬菜,能夠保存很長的時間。
Ⅵ 為什麼鹽度影響細菌的生長
鹽度影響細菌生長的原因如下:
脫水死亡:鹽濃度較高的情況下,滲透壓的變化是主因。細菌的內部是一個半封閉的環境,必須與外部環境發生對其有利的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才能維持其生命活性,但是也必須阻止絕大部分的外界物質進入以避免對其內部的生物化學反應的干擾與阻撓。鹽濃度增加,導致細菌內部溶液濃度低於外界,而鹽因為對細菌的生命活動有妨害,被阻擋在細菌體外,又因為水從低濃度向高濃度移動的特性,導致細菌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引起其內部生物化學反應環境變化,最終破壞其生物化學反應進程直至中斷,菌體死亡。不同細菌種類和個體之間內部的細胞溶液濃度也不一致,對水的滲出作用的阻止能力也不一致,在不同濃度下會引起對應的部分細菌發生脫水死亡現象,不同濃度情況下細菌數量也就會不一樣。
物質吸收過程受干擾阻斷死亡:細菌保護其內部的生物化學進程的正常與完整,就必須有種結構或物質將其內部與外部環境相對隔離起來,這就需要一層特殊物質對其內部進行保護,這種物質就是俗稱的細胞膜,它有選擇透過的特性,以過濾對細菌生命活動有害的物質,吸收對其生命活動有益的物質。而這個吸收過程受外部環境的濃度,物質純度等情況直接影響,而鹽的加入導致細菌的吸收環境受到干擾或者阻斷,最終引起細菌生命活性受到抑制甚至菌體死亡。這種情況因細菌個體情況,品種情況,鹽的種類及鹽的濃度差異較大。
中毒死亡:有些鹽會隨著細菌的生命活動進入細菌內部,破壞其內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進程,有些會於細菌的細胞膜發生作用,導致其性質轉變而不再起到保護作用或者不再能吸收某些對細菌有益的物質,導致細菌的生命活性受到抑制或者菌體死亡,即俗稱的中毒。其中以重金屬鹽為代表,如現已淘汰的使用銅鹽汞鹽殺菌法。
Ⅶ 為什麼高濃度的含鹽廢水對微生物影響較大
先描述一個滲透壓的實驗:用一張半滲透薄膜將兩種不同濃度的鹽溶液隔開,低濃度鹽溶液的水分子就會透過半滲透薄膜進入高濃度鹽溶液,而高濃度鹽溶液的水分子也會透過半滲透薄膜進入低濃度鹽溶液,但其數量要少,故高濃度鹽溶液一側的液面會升高,當兩側液面的高差產生了足夠阻止水再流動的壓力時滲透就會停止,這時兩側液面的高差產生的壓力就是滲透壓。一般來說,鹽分濃度越高,滲透壓越大。
微生物在鹽水溶液中的情況與滲透壓的實驗是相似的。微生物的單位結構是細胞,細胞壁相當於半滲透膜,在氯離子濃度小於等於2000mg/L時,細胞壁可承受的滲透壓為0.5-1.0大氣壓,即使加上細胞壁和細胞質膜有一定的堅韌性和彈性,細胞壁可承受的滲透壓也不會大於5-6大氣壓。但當水溶液中的氯離子濃度在5000mg/L以上時,滲透壓大約將增大至10-30大氣壓,在這樣大的滲透壓下,微生物體內的水分子會大量滲透到體外溶液中,造成細胞失水而發生質壁分離,嚴重者微生物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食鹽(氯化鈉)腌漬蔬菜和魚肉,滅菌防腐保存食物,就是運用了這個道理。工程經驗數據表明:當廢水中的氯離子濃度大於2000mg/L時,微生物的活性將受到抑止,COD去除率會明顯下降;當廢水中的氯離子濃度大於8000mg/L時,會造成污泥體積膨脹,水面泛出大量泡沫,微生物會相繼死亡。
不過,經過長期馴化,微生物會逐漸適應在高濃度的鹽水中生長繁殖。目前已經有人馴化出能夠適應10000mg/L以上氯離子或硫酸根濃度的微生物。但是,滲透壓的原理告訴我們,已經適應在高濃度的鹽水中生長繁殖的微生物,細胞液的含鹽濃度是很高的,一旦當廢水中的鹽分濃度較低或很低時,廢水中的水分子會大量滲入微生物體內,使微生物細胞發生膨脹,嚴重者破裂死亡。因此,經過長期馴化並能逐漸適應在高濃度的鹽水中生長繁殖的微生物,對生化進水中的鹽分濃度要求始終保持在相當高的水平,不能忽高忽低,否則微生物將會大量死亡。
Ⅷ 食鹽對微生物有什麼作用
鹽是人們的必需品。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詩句,有「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吃飯時菜里如果不放點鹽,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蠟。鹽不僅是重要的調味品,也是維持人體正常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它調節人體內水份均衡的分布,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參與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進食慾;同時,還保證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鹼度,維持機體內酸鹼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循環。人不吃鹽不行,吃鹽過少也會造成體內的含鈉量過低,發生食慾不振,四肢無力,暈眩等現象;嚴重時還會出現厭食、惡心、嘔吐、心率加速,脈搏細弱、肌肉痙攣、視力模糊、反射減弱等症狀。古時候,荷蘭、瑞典等國對於觸犯刑律的人,就規定在一個時期內不準吃鹽,以作為懲罰。
但是,多吃鹽也對人體有害無益。科學家們研究的結果表明:鹽能使人體「水化」,就是說鹽對水有某種吸附力,人體內鹽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應地增加,從而使過多的水分滯留在體內,因此引起高血壓。有人調查過日本東京北部地區居民的飲食習慣,他們平均每天吃鹽25克,患高血壓的人佔全體居民的30~40%;在世界的另一些地區,每天吃鹽只5~15克,患高血壓的只有8~10%;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每天吃鹽量低於5克,幾乎沒有患高血壓的。因此,專家們建議,成年人每天的吃鹽量,最好不要超過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