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生物進化
常見的教科書式定義:生物進化=基因頻率在種群中的隔代變化。
更新一點的非基因中心的定義:生物進化=可遺傳性狀在種群中的隔代變化。
2. 生物進化的進化特徵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
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
1.
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2.
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
3.
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
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展卻減少了其他方面的適應性,如馬由多趾演變為適於奔跑的單蹄。當環境條件變化時,高度特化的生物類型往往由於不能適應而滅絕,如愛爾蘭鹿,由於過分發達的角對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終於滅絕
。對寄生或固著生活方式的適應,也可使機體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趨向退化。如有一種深海寄生魚,雄體寄生在雌體上,雄體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別膨大,以保證種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對進化的進步性表示懷疑,認為進步性不是進化的基本特徵,也不是進化的本質。科學研究證明,進化不全都引起進步,進化過程中也有退化,但從有機界總的進化過程看,進步性發展是進化的主流和本質。
3. 判斷生物進化的依據
A、長期的地理隔離不一定導致生殖隔離,因此不一定會進化成2個物種,A錯誤;
B、基因型頻率的改變不是判斷生物進化的依據,判斷生物是否發生進化的依據是種群基因頻率是否發生變化,B錯誤;
C、生物通過有性生殖,使後代生物遺傳多樣性增加,C正確;
D、生物的進化是共同進化,捕食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現絕對優勢種,為其他生物的生存開拓了空間,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形成,D錯誤.
故選:C.
4. 如何判別生物進化順序
生物進化的順序肯定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
5. 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的判斷是什麼
生物進化看的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而物種形成的判斷也是看物種間是否產生了生殖隔離
6. 生物進化的依據有哪些
1宏觀:
生物進化是大自然熵變的逆過程.越混亂無序能量越低,系統越穩定,這是一個趨勢,但生物進化卻是相反進行,變得越來越復雜、穩定、有序。這也是一些科學家說人類終將滅絕的一個科學依據。
2微觀: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其由氨基酸縮聚形成。c、h、o、n、s等五種元素是組成氨基酸的基礎。而地球早期的大氣層中恰好有ch4、h2o、n2等物質,這就為氨基酸的產生提供了原料。在雷電、太陽輻射、宇宙高能射線的作用下,以上原材料發生反應,無機化合物斷鍵,高能中間體彼此形成新鍵,一些新的化合物生成,這就包括了簡單的氨基酸。生成氨基酸就像建房有了磚一樣,產生蛋白質就是必然的結果了。蛋白質經過團聚組合形成了單核生物。於是經過無比漫長的進化,最終有了高級生命體。
7. 科學家是如何知道生物進化過程的呢
人類起源至今還沒合理的解釋。
隨著現代科技、考古的進步,人類進化之迷逐漸清晰,同時達爾文的進化論越來越受到強大的挑戰。
無論進化論各個主流學派之間的分歧有多大,它們對人類祖先體形的想像卻很相近。認為人類體質有兩個最大的迷:一是直立,二是體毛稀少。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指出人是從古猿進化來的,結合當代考古成果,人類進化時間表是:
古猿(1400--800萬年前)南猿(400--190萬年前)猿人(170--20萬年前)
由此來看,古猿與南猿間空缺400萬年,南猿與猿人間空缺20萬年,其間進化的關鍵階段至今未找到過渡種類的化石,因此,科學家們對於人類起源產生了謎團。1960年英國人哈代提出\'海猿說\',指出800-400萬年前,古猿曾下海生活,後重返陸地。證據是:人的皮膚裸露無濃密體毛,有皮下脂肪,淚腺分泌及排出鹽分,出汗及性行為生理機制像水獸一般,而靈長類動物體表有濃密體毛,無皮下脂肪,其生理機制與人類大相徑庭。人在水中分娩無痛苦,嬰兒天生喜歡水,人潛水時地反應與海豹等類似。但該理論無法解釋400萬年的化石缺環,人類
至今並未發現海洋古猿化石。另外一些科學家提出在400萬年空缺中古猿與某種海洋生物發生了基因重組,即\'海陸雙祖復合說\'至於是哪一種海洋生物尚無證據。還有科學家認為人的祖先是外星人與地球雌猿結合出來的。總之,人類起源之謎還在爭論,還需要證據。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人類的體毛特徵是由多毛變化而成的。與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體毛稀而細小,表皮柔軟。人類的皮毛特性是自然界唯一的。許多人認為人類的祖先穿了動物皮"衣裳"才導致體毛逐步退化的。這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熱帶或非洲大部分人直到近代才穿衣服,他們身體的大部分是長期裸露的,但是非洲人的體毛最稀少。長期生活在寒冷地帶白種人的體毛反而要濃些。唯一的解釋就是:人類的體毛尚未豐滿,而不是退化!
達爾文是用性選擇理論來解釋人體裸化的。這個解釋也很牽強。
8. 生物進化的證據在哪
現在的科學家們不僅接受了生物進化的理論,而且找到了大量的證據來證實它。
最直接和最可靠的證據是古生物學研究中挖掘出來的大量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古代生物的遺體、遺骸和生物活動的遺跡、遺物的總稱。在不同的地質年代所發現的不同化石,就是在地球演變的不同時期各類生物發生和發展的真實記錄。因此化石是能夠證明生物進化的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證據之一
通過化石人們了解到,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古代,地球上沒有生命存在。目前已知最早的生命痕跡,出現在34億年前。元古代開始出現一些原始動植物,主要是單細胞綠藻、原生動物和腔腸動物。古生代的化石非常豐富,幾乎所有無脊椎動物門類都能找到其化石的代表。有一種屬於節肢動物門的古生物叫三葉蟲。它的甲殼容易存留成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小動物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寒武紀晚期發展到高峰,志留紀以後逐漸衰亡,二迭紀未完全絕滅。前後長達幾億年,品種多達一萬種,所以有人稱那個時代為「三葉蟲時代」。
古生代中期是魚類的極盛時期。古生代末期兩棲類高度發展,同時出現了原始的爬行類和原始的裸子植物。中生代是爬行類和裸子植物的時代,這一代的中期,恐龍稱霸於世,廣布於水陸空各個領域。新生代出現了現代類型的生物,恐龍等大型爬行類和裸子植物基本滅絕,代之而起的是鳥類、哺乳類和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後期距今200~300萬年前,生物進化達到高峰,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
化石的發現和研究,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地球上各類生物並非在同一時期出現,而是有早有晚。越是早期地層發掘的化石構造越簡單;越是晚期地層發掘的生物化石構造越復雜,和現在的生物類型越相似。演變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種類也由少到多。這清楚地說明,生命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是不斷前進的,各類生物都是通過億萬年的逐漸進化發展才形成的。
一些過渡類型的生物化石更能說明問題,比如始祖鳥化石,兼有鳥類和爬行類兩類動物的特徵,表明鳥類是從古代爬行類動物演化來的。各種各樣馬的化石多達數百種,按地質年代順序排起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始祖馬、漸新馬、中新馬、上新馬直到現代馬的整個變化過程。
此外還有一些器官,在某些生物體內十分發達有用,而在另一些生物體內卻顯著退化,變得無用,這叫做「痕跡器官」,像人的闌尾。從痕跡器官的存在可以追溯物種進化的歷史。鯨的體內留有後肢骨的痕跡,說明鯨起源於陸生脊椎動物。蟒蛇光溜溜的,一條腿也沒有,但體內卻有四肢的痕跡,說明它起源於四足動物。
通過發掘化石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是很有說服力的,但這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任何一個結論的作出,都要經過艱苦的發掘和認真的考證。自從近幾年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中華龍鳥」和「孔子鳥」的化石後,一場關於「究竟誰是鳥類真正始祖」的爭論就開始了。但不少中外科學家在看了中華龍鳥的化石後,認為這是一種恐龍的化石而不是鳥類的化石。而孔子鳥與始祖鳥雖然都生活在中生代晚侏羅紀,但孔子鳥化石所在地層的地質年代稍晚於始祖鳥。因此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早的過渡類型的鳥類化石還是德國的始祖鳥。不過這場爭論還在繼續中。
比較解剖學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許多不同種類的生物體上,有些位置相當的器官,外形和功能上很不相同,但內部結構卻基本一致,而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有相似的起源,這樣的器官叫「同源器官」。例如鳥類的翅膀和哺乳類的兩個前肢。這說明,它們都起源於原始的爬行類。與此相反,有些器官外形相似,功能也相同,但內部構造和胚胎發育中的起源都不同,這叫做「同功器官」。例如鳥類的翅膀和蒼蠅的翅膀。這說明這些生物並非從同一祖先發展而來,它們的器官是在適應外界環境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趨向於一致,形成了相似的形態。
胚胎學的證據更加有趣。一切高等動物、植物的胚胎發育都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的,這似乎可以說明高等生物起源於低等的單細胞生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人,在成熟的生物個體形態上,差別非常大。但是觀察它們的早期胚胎,卻相似到難以辨認的程度。胚胎早期,各種高等生物都有鰓裂和尾巴,頭大,身體彎曲,發育到一定程度後才顯現出不同的形態。這說明脊椎動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人類是從有尾巴的動物進化來的。這個現象正是德國的赫胥黎、海克爾在1866年提出的「生物發生律」,也叫「重演律」的佐證。這是由於生物在個體發育中迅速地重現了祖先的主要演化階段,這種重演現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進化有力而又有趣的證據。
此外細胞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也都能為進化論提供證據。例如可以從生物染色體的數目和形態上研究物種間的親緣關系。染色體數目相同,形態相近,說明它們在物種上有非常近的親緣關系。如果用血清比較法進行鑒別,會發現狗和狼的親緣關系比較近,而與狐狸和牛的親緣關系就比較遠。先進的科學技術所提供的各種精細的測試手段為研究物種關系和生物進化打開了方便之門。
物種在地理分布上的特點也從某個側面證實了進化的過程。比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有很多袋鼠、袋狼等有袋類動物和鴨嘴獸、針鼴等單孔類動物,但很難見到胎盤類動物。這說明胎盤類的哺乳動物最初出現在北方大陸上,後來逐漸向南方推移。但紐西蘭陸地在中生代的侏羅紀就脫離大陸而去,澳大利亞陸地在中生代白堊紀前也與北方大陸分離,所以北方大陸上的新物種無法進入遠隔重洋的地區,這才使隔離出去的陸地上仍然保持著原始哺乳動物物種的水平。
總之,各種各樣無以數計的證據都為生物進化這一科學理論作了很好的說明。在令人信服的科學理論和有力證據的支持下,生物進化論和細胞學說一起成為近代生物科學的基礎理論並帶動和引導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學科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9. 怎樣證明地球上的生物是進化而來的
如果只有重現地球生命近40億年的歷史才叫「證明」,那窮盡人類文明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以可觀測的證據證實生物演化的趨勢,那現代科學早就已經給出了證明。
化石證據
化石是現代科學家了解十幾萬年以前生物的主要依據,因為現代技術最多隻做到過在十數萬年的化石中找到基因碎片。從地球生命歷史來看,生物的種類最開始是比較少的,因為接近40億年的生物化石很少,而地球歷史上又經歷過數次生命大滅絕和大爆發,大滅絕好說,是環境不適宜生物生存導致的,可大爆發是為什麼?
陸地生物擁有十分相似的胚胎發育規律,在受精卵早期的時候,蛙等兩棲動物,兔子等哺乳動物和人類十分相似,胚胎的相似部位分化為新的器官和組織,在哺乳動物中,胚胎的各部分發育規律十分相似,只是不同動物胚胎發育的時間不大相同,最後的結果當然也有區別。對動物胚胎發育規律的研究,也可以用於間接研究人類胚胎的發育過程,在過去也獲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生物技術證據
技術源於科學發現,現代生物學技術已經可以從生物的基因層面改變基因的表達,產生自然界原本不具有的生物,技術的實用性源於科學理論的正確性,很難以一個錯誤的開端搞出一個正確的技術,就像永動機一樣,從科學理論上都是不可以實現的,至今也沒有人搞出來。
地球生物是進化而來的證據非常多,只是由於知識傳播的限制,還有很多人對進化論持懷疑態度,但是在生物學界,基本上已經沒有科學家質疑,而且在主流的生物學雜志中,已經沒有了直接懷疑整個進化論理論體系的文章發布,只有少數科學家因為個人發現,對以往進化論的某些方面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