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學小論文《為什麼蝸牛背上有殼》
蝸牛生活在蝸牛殼里的。它的心、肺和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在這裡面。它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地方,乾旱的季節,它就把殼封閉起來,到了秋天,蝸牛就躲到安全地方,再把殼口封閉起來,並且盡量加厚,這樣才能抵抗寒冷度過冬。如果損壞補修不好,它就會死掉
B. 科學小論文800字 要科學小論文 急急急急急
科學小論文兩篇《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
因為螞蟻它依靠一種氣味,這種氣味使它們不迷路
只需恪守「60度法則」,螞蟻就絕對不會錯過回家的路。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螞蟻能夠將「幾何信息學」有效地「應用」在認路上。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
群體生活的螞蟻經常獨自外出尋找食物,有時走很遠的路。從很遠的地方回到蟻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小小的螞蟻卻有一套傑出的認路本領,即使濃雲密布,或者地面上被破壞,它們仍舊會找到蟻巢,只不過要多走些彎路而已。
為什麼螞蟻能夠准確尋找歸途,這個問題像謎團一樣,長久吸引著動物學家的興趣。在探索過程中,研究者找到了螞蟻用來辨別方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方說,發揮超常的記憶力,利用氣味信息等。
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令人意想不到———螞蟻能夠將「幾何信息學」有效地「應用」在認路上。螞蟻的這個特點是由英國科學家發現的,而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
研究結果顯示,當螞蟻外出覓食或在回家的途中,一般情況下它們都會釋放特殊的信息素氣味來標示行進的軌跡———當行進路線出現一定角度的轉彎,它們便會釋放這種微量的特殊氣味作為路口路標,同時標示出來的路口角度還會暗示是否有食物源存在,或僅僅就是一條普通的岔路口。
研究人員在文章中介紹稱,在對野外螞蟻活動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發現,當專職負責偵察任務的偵察螞蟻從蟻穴出發後,它們會運用一種有特殊氣味的信息激素全面標示出其行進的軌跡,而後續出洞的工蟻們將依照這些信息素的指示向有食物的目的地不斷進發。
法老蟻最初生長在南非,如今已成為常見的家庭害蟲。一般情況下法老蟻會通過釋放稱為信息素的特殊化學物質來標示各自行進的軌跡。從理論上講,迷路的法老蟻可以通過信息素軌跡,根據信息素氣味尋找食物或者回家的路。
但據拉特尼克斯教授和其他兩位研究人員、謝菲爾德大學計算機學系教授鄧肯傑克遜和邁克·霍爾克姆表示,這種方法相對而言比較浪費時間。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在觀察一種名為法老蟻的小型螞蟻搬運草料時發現,螞蟻辨別方向時更好的辦法是利用反向軌跡。
反向軌跡是指滿載而歸的螞蟻在返回蟻巢時,只要按照與出來時相反的角度便能循路而歸。
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小組稱,過去一直研究螞蟻信息素軌跡的研究人員並未發現這種方向標志或者反向性。正如他們所預想的那樣,螞蟻不僅僅通過軌跡路線上信息素濃度的不同尋找食物或者巢穴,而且還通過幾何學。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植物動物學教授弗朗西斯·拉特尼克斯表示,通過幾何學(想像一個大寫的Y),迷路的螞蟻能夠重新找到回家的方向。在軌跡的交叉點,從洞中出來的螞蟻會發現兩條大約呈30度角(相對於目前前進軌跡)的軌跡(想像一隻螞蟻從巢穴———Y的下部———向外爬行)。這就意味著當螞蟻們從蟻穴出發時,只要沿著這些事先標好角度的特殊路徑行進,就一定能夠找到食物資源,而當滿載而歸的勞動者要返回蟻巢時,只要根據這一螞蟻家族自創的「60度法則」,按照相反的角度循路而歸。由此一來,只要嚴格遵循這些路標的指示,外出的螞蟻就絕對不會錯過回家的路。
美國堪薩斯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系的教授魯道夫·傑德爾表示,螞蟻利用軌跡幾何學方法定向的發現讓他們大感吃驚。
傑德爾教授表示,軌跡幾何學只有在螞蟻迷了路、缺少可選擇的方向線索以及沒有其它螞蟻跟隨的自然情況下才會對它們有幫助。他說:「目前研究人員還不了解軌跡幾何學使用的頻率……螞蟻為了增加覓食的效率,便需要使用這種被科學家新發現的技能。」
「羅馬人說,條條大道通羅馬。而對螞蟻來說,則是條條道路通往蟻巢。」弗朗西斯·拉特尼克斯教授說。
畫下記號 參照物可以作為一點依據
那萬一記號被破壞了怎麼辦 主要還是分泌信息素
法布爾好像做過試驗 就是把螞蟻畫下的記號抹去 但螞蟻還是會找到
有的螞蟻貌似好會依照日照來判別
這幾種可能都有科學性,你看看吧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5600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指大蝸牛科的所有種類動物,廣義的也包括腹足綱其他科的一些動物〔包括蛞蝓等〕。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不同種類的殼有左旋或右旋的,有明顯的頭部,頭部有兩對觸角,後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干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蝸牛幾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是一種農業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以其他種類蝸牛為食。法國人用蝸牛做菜餚,因此培育出一種個大肉厚的勃艮第蝸牛,有40-50厘米長,重達40多克,現在這種人工養殖可食用的蝸牛已經隨同法國烹飪向世界各地傳播。蝸牛是雌雄同體的,有的種類可以獨立生殖,但大部分種類需要兩個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普通蝸牛將卵產在潮濕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後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一次可產100個卵。蝸牛的天敵很多,雞、鴨、鳥、蟾蜍、龜、蛇、刺蝟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螢火蟲主要以蝸牛為食。一般蝸牛壽命可以活2-3年,最長可達7年,但大部分可能當年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蝸牛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也不相同,在中國,蝸牛象徵緩慢、落後;在西歐則象徵頑強和堅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蝸牛的行動預測天氣,芬蘭人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的很長,就意味著明天有一個好天氣。
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葯用價值。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屬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20多種氨基酸的高檔營養滋補品。蝸牛屬腹足綱陸生軟體動物,種類很多,遍布全球。據有關資料記載,世界各地有蝸牛四萬種。在我國各省區都有蝸牛分布,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園、菜園、農田、住宅、公園、庭園、寺廟、高山、平地、丘陵等地。但有飼養和食用價值的種類卻很少。蝸牛作為人類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上等食品和動物性蛋白飼料,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外形特徵】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貝殼、頭、頸、外殼膜、足、內臟、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狀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目前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
【生活習性】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發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土濕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於15℃, 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
喜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發育和繁殖旺盛。
【蝸牛的食性】
蝸牛覓食范圍非常廣泛,主食各種蔬菜、雜草和瓜果皮;農作物的葉、莖、芽、花、多汁的果實;各種青草青棵飼料、多汁飼料、糠皮類飼料、餅粨類飼料均食。
【蝸牛的4個時期】
1)孵化期:是指從蝸牛產出的卵到孵化出殼時這一段時間。
2)幼螺期:幼螺是指蝸牛出殼後到30d以內的小螺階段。
3)成螺期:幼螺滿1月至6月齡之間,這5個月齡的螺叫成螺階段。它是介於幼螺和種螺中間的時期,蝸牛在這個階段是生長發育(個體膨大),又是生殖生長(性器官的生長和發育)的時期。
4)種螺期:生長滿6個月以上的蝸牛。
【蝸牛的種類】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及世界各地,僅我國便有數千種。大多數蝸牛均有毒不可食用,我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雲瑪瑙蝸牛、高大環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現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用並人工養殖的蝸牛主要有三種:
法國蝸牛
又叫葡萄蝸牛,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蘋果,故而又稱蘋果蝸牛,學名叫蓋罩大蝸牛。亮大蝸牛品種產於法國、義大利、前蘇聯等國。溫度與散大蝸牛適應界限基本相同。本品種體重可達400克。
貝殼呈圓球形,殼高28~35mm,寬45~60mm。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有5.0~5.5個螺層,螺旋部增長緩慢,呈低圓錐形。體螺層膨大,殼口不向下傾斜,殼面呈深黃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並有多條黑褐色帶。殼頂鈍,成體之臍孔被軸唇遮蓋。殼口呈橢圓形,口緣鋒利,口唇外折,內質呈淡黃色或淡褐色。
庭園蝸牛
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通常棲身於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又叫散大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並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布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目前,我國養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瑪瑙蝸牛
台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於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後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麵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並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厘米,寬約3~4厘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唯一的動物性蛋白質。由於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闆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我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目前,我國普遍養殖的品種叫白玉蝸牛,別稱白肉蝸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蝸牛, 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陸生貝殼類。雌雄同體,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蝸牛品種的大家族中,屬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白玉蝸牛是我國的特種動物之一,具有特殊價值,特殊營養,特異風味,特別用途,肉質肥厚,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種氨基酸,也是宇航員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
它屬於瑪瑙蝸牛的變異品種。其特異之處在於頭、頸、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態和生活習慣上則與褐雲瑪瑙蝸牛沒有區別,養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養殖時對衛生條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銷經濟價值也高一些 。
【蝸牛的危害與防治】
同型巴蝸牛會以柑桔類果樹為寄主,柑桔葉片常被其吃成缺刻,枝條皮層也常被取食,柑桔果實取食後形成凹坑狀。其寄主植物,還有林木幼苗、蔬菜和花卉等。
蝸牛在大豆苗期危害,輕則造成葉片、莖稈破損,僵苗遲發,成苗率下降;重則將豆苗全部吃光,造成成片無菌。防治大豆田蝸牛,宜採取綜合措施。
1)清潔田園:夏熟作物或蔬菜收獲後,及時鏟除田間、圩埂、溝邊雜草,開溝降濕,中耕翻土,以惡化蝸牛生長、繁殖的環境。
2)消滅成蝸:春末夏初,尤其在5~6月份蝸牛繁殖高峰期之前,及時消滅成蝸。一是放養雞鴨取食成蝸,注意需要在未用農葯時進行。二是人工拾蝸。田間作業時見蝸拾蝸,或以草、菜誘集後拾除,或人工專門拾蝸。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滅蝸效果。
3)化學防治以保護大豆出苗為目標,在蝸牛群體較大,且即將進入危害始盛期時,採用化學葯劑防治蝸牛。用多聚甲醛300g,蔗糖50g,5%砷酸鈣300g和米糠400g(先在鍋內炒香),拌和成黃豆大小的顆粒;每畝用6%密達殺螺粒劑0.5~0.6kg或3%滅蝸靈顆粒劑1.5~3kg,拌干細土10~15kg均勻撒施於田間。蝸牛喜歡棲息的溝邊、濕地適當重施,以最大限度減輕蝸牛危害。
【蝸牛的葯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早有以蝸牛治病的記載。近代中醫學也公認蝸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治消渴等作用,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氣管炎、前列腺炎、惡瘡和癌症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功效;消腫療瘡,縮肛收脫,通利小便、應用與主治:治療腫療毒;治瘡療初起;治瘰病;治牙齒疼痛;最近俄羅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和神經生理學目前正在嘗試用蝸牛等軟體動物的神經組織治療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因為大腦黑質細胞逐步退化,並停止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所造成的。其主要症狀為肌肉僵直,手足震顫。研究發現,哺乳動物對軟體動物組織的排異能力很弱,研究人員將蝸牛神經組織植入老鼠腦內,其相互兼容的時間可長達6個月以上。在進一步改進技術後,俄專家已能使蝸牛神經組織與患帕金森氏症的老鼠的腦組織融合一起,並使受損的老鼠的腦功能逐步恢復。根據上述成果,俄專家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將用軟體動物的神經組織對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志願人員進行試驗性臨床治療。
葯用說明
別名:天螺螄、里牛、瓜牛
來源:大蝸牛科動物回型蝸牛Eulota similaris Ferussac,以乾燥全體或活個體入葯。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干;若用鮮品,臨用時捕捉。
性味歸經:咸,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用於癰腫疔毒,痔漏,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0.5~1錢,研末或入丸散劑服。外用適量,研末或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蝸牛的食用價值】
蝸牛與魚翅、於貝、鮑魚並列為世界四大名菜,內含20多種氨基酸和10多種微量元素及豐富的蝸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質含量分別比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高1個、10個、3個和6個百分點,而脂肪的含量僅為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的1/18、1/272、1/92和1/70;每克蝸牛肉含硒量有0.45μg,為茶葉的4.5倍。從市場容量看,由於蝸牛食品符合天然化、野味化、營養化、保健化新潮流,國內外市場廣闊,國際市場目前蝸牛製品年需求量約40萬t,僅美國一年就需進口30億美元蝸牛。市場價格也很高,蝸牛凍肉紐約出廠價相當於人民幣362.39元/kg,以6隻蝸牛為原料的一盤菜餚售價高達18美元,法國、西班牙等地鮮活蝸牛每公斤價格相當於人民幣116.11元。我們已簽訂的出口白玉蝸牛罐頭價格也達到每噸9000~1.4萬美元。白玉蝸牛是我國批量選育的新品種,肉質細嫩、雪白、個體大,在國際市場上將會有更強的競爭力。近幾年,國內已開發了以蝸牛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系列、生化葯品系列、復合營養飲料系列、化妝品系列、山珍野味罐頭、凍肉系列等新產品,有幾種治療氣管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的蝸牛葯品將批量生產。由蝸牛分泌液(物)還能提煉加工天然營養霜。
蝸牛是一種食用、葯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其食用和葯用歷史已經有二千多年。在國外,蝸牛是世界七種走俏野味之一,列國際上四大名菜(蝸牛、鮑魚、干貝、魚翅)之首。在法國有「法式大菜」之譽,在歐美等國的聖誕節中,幾乎到了沒有蝸牛不過節的地步。近年,中國沿海開放城市悄悄興起食蝸牛熱,每逢節假日,市場上的蝸牛都會脫銷。鄧小平同志生前曾品嘗過蝸牛菜,他稱贊說:「蝸牛菜彌補了國內一項空白,要很好地發展。」
蝸牛在國際上享有「軟黃金」美譽。它的肉嫩味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500克蝸牛肉中含蛋白質90克及氨基酸、維生素、鈣、鐵、銅、磷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蝸牛性寒、味咸。有清熱、消腫、解毒、利尿、平喘、軟堅等功能。對糖尿病、咳嗽、咽炎、腮腺炎、淋巴結核、瘡痛、痔瘡、蜈蚣咬傷等疾病有一定療效,因此被食家譽為美味珍饈,保健佳品。
【蝸牛的恐懼】
怕鹽,滲析作用,體內水份會從鹽份低的體內滲透到鹽份高的體外。鹽使蝸體內水份丟失,脫水而死。
據科學家測定,蝸牛爬行的最快速度大約是每小時12.2米。現在人們常用蝸牛爬行來比喻速度很慢。
【蝸牛的天敵】
蝸牛最致命的天敵是螢火蟲(幼蟲蠶食蝸牛身體,成蟲在蝸牛身體內產卵).還有蝸牛步甲和老鼠,一些不容易發現的天敵有一些寄生蜂還有「粉蟎」,粉蟎應該就是你說的白色小蟲,很多群居,以蝸牛或者蛞蝓的體液和表皮外套膜為食,短時間內傷害不大,如果成規模就對蝸牛指明的危害.應盡量消除,在蝸牛不活動的時候用殘留肉的生骨頭吸引。一上午之後把骨頭拿出來,經常這樣可以減少粉蟎的寄生!這種情況的只要原因就是你的飼養環境不好!沒有即使的清理殘渣和排泄物,或者濕度溫度都過大。
【蝸牛養殖的發展史】
蝸牛在我國用以食用和葯用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爾雅》「釋魚篇」中詳細地記載了蝸牛。公元前6世紀,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就記錄了蝸牛治病的實例。公元1774年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較詳細地記述了蝸牛的形態及葯用價值。20世紀以來,不少科學家對蝸牛的研究曾作出了很多貢獻,尤其對蝸牛的養殖與應用均作過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直到80年代前,我國大陸蝸牛的產量及出口的數量還很小,出口量不及台灣省的1/10。但自從80年代末期,當人們對蝸牛進行了全面地分析和化驗後,發現其體內含有20種氨基酸,30多種酶以及血液凝集素等,真正了解了蝸牛對人類的價值與作用後,蝸牛的養殖業就蓬勃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我國城鄉日益興旺的一項家庭副業。
目前,河北、廣東、福建、上海、浙江、湖北、海南、江蘇、河南、山東、湖南、四川、遼寧、內蒙古、甘肅等20多個省市均出現了人工飼養蝸牛熱潮,並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我國的蝸牛養殖正在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在白玉蝸牛還沒有誕生之前,許多國家都以飼養褐雲瑪瑙蝸牛為主,因為它繁殖快、抗病能力強、易飼養,而且營養成分又最豐富。自從白玉蝸牛被選育出來後,由於它不僅具有褐雲瑪瑙蝸牛的一切優點,而且色澤鮮美如玉,因此,許多國家都予以進口。於是,白玉蝸牛便風靡於全世界。
中國白玉蝸牛的發展,加速了白玉蝸牛的養殖與開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眾多的專家與學者的共同努力,不僅摸清了白玉蝸牛生活習性與繁殖規律,而且全面化驗了白玉蝸牛的營養成分,並根據它的營養價值開發了一系列的蝸牛產品並出口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因此,蝸牛的養殖與開發利用,既可說是傳統的古老項目,也可以說是新型的高科技項目。
國外對蝸牛的研究比我國晚一些,大約在18世紀至19世紀歐美一些國家的學者才開始研究,但是發展和利用卻領先於我國。近幾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的資源,加速發展蝸牛養殖業、加工業,並使之成為重要的出口創匯項目。
蝸牛的營養成份非常豐富,蝸牛肉中的蛋白質、香豆精、生物鹼、有機酸等元素都比甲魚、豬肉和一切蛋類食品中的含量還要高,尤其是蛋白質含量居世界動物之首。它的絕大部分生化指標都大大高於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保健食品的螺旋藻。蝸牛身上的高蛋白、高鈣質、低脂肪、低膽固醇對人類健康很有好處,其體內有20多種氨基酸和30多種酶素,都是人最為需要而從其它食物中又難以攝取的。從蝸牛蛋白腺中提取出的凝集素對血液研究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每一克凝集素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遠遠超過黃金的價格,所以蝸牛素有「軟黃金」之稱。
此外,從蝸牛中提取的蝸牛酶還是醫學界、生物界、紡織業、化妝品業及釀酵業等許多行業的重要工藝原料。因此,養殖蝸牛的商業價值是十分可觀的。
蝸牛是一種陸生軟體動物,常見的品種有同型巴蝸牛、非洲大蝸牛和所蝸牛,以及中華白玉蝸牛、野生瑪瑙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蓋罩大蝸牛、蘋果蝸牛等。其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相似。蝸牛並非全是有害生物。
【蝸牛養殖技術要點】
1.溫度16~40℃,最佳25℃,一般能高不低。加溫必須採取地龍火道,且常年備好,尤其是春末秋初,要防止突然降漫,有條件暖氣最好,不要採取火爐加溫。
2.濕度。飼養土的土表濕度要保持到25%~35%,空氣相對濕度85%~90%,能濕不幹,控濕、保濕採取塑料布蓋頂。
3.防止干風、冷氣直接吹進,進口應採取雙門、掛布、擋風板。
4.堅決控制有異味的氣體進入飼養場地。
5.飼養土必須控制在pH6.5~7.5,切忌使用施過農葯、化學物質的污染砂土。
6.養殖容器一定要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
7.不工作時不要強光照射,陰暗最好,夜間採用15W紅色燈泡照明,這樣能刺激產卵。
8.卵的孵化。蝸牛的養殖成敗,關鍵在卵的孵化,控制室內溫度在20~25℃,空氣濕度在90%~95%,土表濕度在25%~30%,改進采卵孵化方法,採用種蝸牛60天輪倒法,此法能大大提高蝸牛的養殖效益,一般出殼率達95%以上。
9.幼蝸牛的飼養關繫到迅速發展蝸牛數量與產量的成敗關鍵,要特別注意溫度與濕度的控制。溫度一般應控制在25~30℃之間,飼養土含水量以30%~35%為宜,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為宜,多食鮮嫩多汁的飼料,輔以鈣質食物。
10.1~3月齡蝸牛飼養池內加濕,堅決不能用水潑,採用噴霧器噴,最好用溫水。
11.發現病、死蝸牛及時清除。
12.勤清糞便,最好採取蚯蚓與蝸牛混養,一舉兩得。
13.防止天敵侵害、滅鼠、滅蟻,定時用1/1000的敵百蟲溶液噴灑,能有效地殺滅蝸牛的最大天敵--蟎,定期用過氧乙酸稀釋液,對蝸牛的養殖場所進行消毒,殺滅病源微生物。
14.成本最低,效果最佳飼料配方:米糠50%,貝殼40%,酵母粉8%,其他2%。
C. 寫蝸牛的科技小論文有嗎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5600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指大蝸牛科的所有種類動物,廣義的也包括腹足綱其他科的一些動物〔包括蛞蝓等〕。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不同種類的殼有左旋或右旋的,有明顯的頭部,頭部有兩對觸角,後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干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蝸牛幾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是一種農業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以其他種類蝸牛為食。法國人用蝸牛做菜餚,因此培育出一種個大肉厚的勃艮第蝸牛,有40-50厘米長,重達40多克,現在這種人工養殖可食用的蝸牛已經隨同法國烹飪向世界各地傳播。蝸牛是雌雄同體的,有的種類可以獨立生殖,但大部分種類需要兩個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普通蝸牛將卵產在潮濕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後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一次可產100個卵。蝸牛的天敵很多,雞、鴨、鳥、蟾蜍、龜、蛇、刺蝟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螢火蟲主要以蝸牛為食。一般蝸牛壽命可以活2-3年,最長可達7年,但大部分可能當年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蝸牛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也不相同,在中國,蝸牛象徵緩慢、落後;在西歐則象徵頑強和堅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蝸牛的行動預測天氣,芬蘭人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的很長,就意味著明天有一個好天氣。
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葯用價值。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屬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20多種氨基酸的高檔營養滋補品。蝸牛屬腹足綱陸生軟體動物,種類很多,遍布全球。據有關資料記載,世界各地有蝸牛四萬種。在我國各省區都有蝸牛分布,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園、菜園、農田、住宅、公園、庭園、寺廟、高山、平地、丘陵等地。但有飼養和食用價值的種類卻很少。蝸牛作為人類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上等食品和動物性蛋白飼料,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外形特徵】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貝殼、頭、頸、外殼膜、足、內臟、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狀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目前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
【生活習性】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發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土濕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於15℃, 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
喜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發育和繁殖旺盛。
【蝸牛的食性】
蝸牛覓食范圍非常廣泛,主食各種蔬菜、雜草和瓜果皮;農作物的葉、莖、芽、花、多汁的果實;各種青草青棵飼料、多汁飼料、糠皮類飼料、餅粨類飼料均食。
【蝸牛的4個時期】
1)孵化期:是指從蝸牛產出的卵到孵化出殼時這一段時間。
2)幼螺期:幼螺是指蝸牛出殼後到30d以內的小螺階段。
3)成螺期:幼螺滿1月至6月齡之間,這5個月齡的螺叫成螺階段。它是介於幼螺和種螺中間的時期,蝸牛在這個階段是生長發育(個體膨大),又是生殖生長(性器官的生長和發育)的時期。
4)種螺期:生長滿6個月以上的蝸牛。
【蝸牛的種類】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及世界各地,僅我國便有數千種。大多數蝸牛均有毒不可食用,我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雲瑪瑙蝸牛、高大環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現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用並人工養殖的蝸牛主要有三種:
法國蝸牛
又叫葡萄蝸牛,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蘋果,故而又稱蘋果蝸牛,學名叫蓋罩大蝸牛。亮大蝸牛品種產於法國、義大利、前蘇聯等國。溫度與散大蝸牛適應界限基本相同。本品種體重可達400克。
貝殼呈圓球形,殼高28~35mm,寬45~60mm。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有5.0~5.5個螺層,螺旋部增長緩慢,呈低圓錐形。體螺層膨大,殼口不向下傾斜,殼面呈深黃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並有多條黑褐色帶。殼頂鈍,成體之臍孔被軸唇遮蓋。殼口呈橢圓形,口緣鋒利,口唇外折,內質呈淡黃色或淡褐色。
庭園蝸牛
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通常棲身於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又叫散大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並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布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目前,我國養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瑪瑙蝸牛
台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於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後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麵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並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厘米,寬約3~4厘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唯一的動物性蛋白質。由於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闆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我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目前,我國普遍養殖的品種叫白玉蝸牛,別稱白肉蝸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蝸牛, 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陸生貝殼類。雌雄同體,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蝸牛品種的大家族中,屬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白玉蝸牛是我國的特種動物之一,具有特殊價值,特殊營養,特異風味,特別用途,肉質肥厚,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種氨基酸,也是宇航員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
它屬於瑪瑙蝸牛的變異品種。其特異之處在於頭、頸、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態和生活習慣上則與褐雲瑪瑙蝸牛沒有區別,養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養殖時對衛生條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銷經濟價值也高一些 。
【蝸牛的危害與防治】
同型巴蝸牛會以柑桔類果樹為寄主,柑桔葉片常被其吃成缺刻,枝條皮層也常被取食,柑桔果實取食後形成凹坑狀。其寄主植物,還有林木幼苗、蔬菜和花卉等。
蝸牛在大豆苗期危害,輕則造成葉片、莖稈破損,僵苗遲發,成苗率下降;重則將豆苗全部吃光,造成成片無菌。防治大豆田蝸牛,宜採取綜合措施。
1)清潔田園:夏熟作物或蔬菜收獲後,及時鏟除田間、圩埂、溝邊雜草,開溝降濕,中耕翻土,以惡化蝸牛生長、繁殖的環境。
2)消滅成蝸:春末夏初,尤其在5~6月份蝸牛繁殖高峰期之前,及時消滅成蝸。一是放養雞鴨取食成蝸,注意需要在未用農葯時進行。二是人工拾蝸。田間作業時見蝸拾蝸,或以草、菜誘集後拾除,或人工專門拾蝸。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滅蝸效果。
3)化學防治以保護大豆出苗為目標,在蝸牛群體較大,且即將進入危害始盛期時,採用化學葯劑防治蝸牛。用多聚甲醛300g,蔗糖50g,5%砷酸鈣300g和米糠400g(先在鍋內炒香),拌和成黃豆大小的顆粒;每畝用6%密達殺螺粒劑0.5~0.6kg或3%滅蝸靈顆粒劑1.5~3kg,拌干細土10~15kg均勻撒施於田間。蝸牛喜歡棲息的溝邊、濕地適當重施,以最大限度減輕蝸牛危害。
【蝸牛的葯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早有以蝸牛治病的記載。近代中醫學也公認蝸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治消渴等作用,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氣管炎、前列腺炎、惡瘡和癌症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功效;消腫療瘡,縮肛收脫,通利小便、應用與主治:治療腫療毒;治瘡療初起;治瘰病;治牙齒疼痛;最近俄羅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和神經生理學目前正在嘗試用蝸牛等軟體動物的神經組織治療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因為大腦黑質細胞逐步退化,並停止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所造成的。其主要症狀為肌肉僵直,手足震顫。研究發現,哺乳動物對軟體動物組織的排異能力很弱,研究人員將蝸牛神經組織植入老鼠腦內,其相互兼容的時間可長達6個月以上。在進一步改進技術後,俄專家已能使蝸牛神經組織與患帕金森氏症的老鼠的腦組織融合一起,並使受損的老鼠的腦功能逐步恢復。根據上述成果,俄專家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將用軟體動物的神經組織對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志願人員進行試驗性臨床治療。
葯用說明
別名:天螺螄、里牛、瓜牛
來源:大蝸牛科動物回型蝸牛Eulota similaris Ferussac,以乾燥全體或活個體入葯。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干;若用鮮品,臨用時捕捉。
性味歸經:咸,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用於癰腫疔毒,痔漏,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0.5~1錢,研末或入丸散劑服。外用適量,研末或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蝸牛的食用價值】
蝸牛與魚翅、於貝、鮑魚並列為世界四大名菜,內含20多種氨基酸和10多種微量元素及豐富的蝸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質含量分別比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高1個、10個、3個和6個百分點,而脂肪的含量僅為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的1/18、1/272、1/92和1/70;每克蝸牛肉含硒量有0.45μg,為茶葉的4.5倍。從市場容量看,由於蝸牛食品符合天然化、野味化、營養化、保健化新潮流,國內外市場廣闊,國際市場目前蝸牛製品年需求量約40萬t,僅美國一年就需進口30億美元蝸牛。市場價格也很高,蝸牛凍肉紐約出廠價相當於人民幣362.39元/kg,以6隻蝸牛為原料的一盤菜餚售價高達18美元,法國、西班牙等地鮮活蝸牛每公斤價格相當於人民幣116.11元。我們已簽訂的出口白玉蝸牛罐頭價格也達到每噸9000~1.4萬美元。白玉蝸牛是我國批量選育的新品種,肉質細嫩、雪白、個體大,在國際市場上將會有更強的競爭力。近幾年,國內已開發了以蝸牛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系列、生化葯品系列、復合營養飲料系列、化妝品系列、山珍野味罐頭、凍肉系列等新產品,有幾種治療氣管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的蝸牛葯品將批量生產。由蝸牛分泌液(物)還能提煉加工天然營養霜。
蝸牛是一種食用、葯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其食用和葯用歷史已經有二千多年。在國外,蝸牛是世界七種走俏野味之一,列國際上四大名菜(蝸牛、鮑魚、干貝、魚翅)之首。在法國有「法式大菜」之譽,在歐美等國的聖誕節中,幾乎到了沒有蝸牛不過節的地步。近年,中國沿海開放城市悄悄興起食蝸牛熱,每逢節假日,市場上的蝸牛都會脫銷。鄧小平同志生前曾品嘗過蝸牛菜,他稱贊說:「蝸牛菜彌補了國內一項空白,要很好地發展。」
蝸牛在國際上享有「軟黃金」美譽。它的肉嫩味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500克蝸牛肉中含蛋白質90克及氨基酸、維生素、鈣、鐵、銅、磷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蝸牛性寒、味咸。有清熱、消腫、解毒、利尿、平喘、軟堅等功能。對糖尿病、咳嗽、咽炎、腮腺炎、淋巴結核、瘡痛、痔瘡、蜈蚣咬傷等疾病有一定療效,因此被食家譽為美味珍饈,保健佳品。
【蝸牛的恐懼】
怕鹽,滲析作用,體內水份會從鹽份低的體內滲透到鹽份高的體外。鹽使蝸體內水份丟失,脫水而死。
據科學家測定,蝸牛爬行的最快速度大約是每小時12.2米。現在人們常用蝸牛爬行來比喻速度很慢。
【蝸牛的天敵】
蝸牛最致命的天敵是螢火蟲(幼蟲蠶食蝸牛身體,成蟲在蝸牛身體內產卵).還有蝸牛步甲和老鼠,一些不容易發現的天敵有一些寄生蜂還有「粉蟎」,粉蟎應該就是你說的白色小蟲,很多群居,以蝸牛或者蛞蝓的體液和表皮外套膜為食,短時間內傷害不大,如果成規模就對蝸牛指明的危害.應盡量消除,在蝸牛不活動的時候用殘留肉的生骨頭吸引。一上午之後把骨頭拿出來,經常這樣可以減少粉蟎的寄生!這種情況的只要原因就是你的飼養環境不好!沒有即使的清理殘渣和排泄物,或者濕度溫度都過大。
【蝸牛養殖的發展史】
蝸牛在我國用以食用和葯用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爾雅》「釋魚篇」中詳細地記載了蝸牛。公元前6世紀,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就記錄了蝸牛治病的實例。公元1774年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較詳細地記述了蝸牛的形態及葯用價值。20世紀以來,不少科學家對蝸牛的研究曾作出了很多貢獻,尤其對蝸牛的養殖與應用均作過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直到80年代前,我國大陸蝸牛的產量及出口的數量還很小,出口量不及台灣省的1/10。但自從80年代末期,當人們對蝸牛進行了全面地分析和化驗後,發現其體內含有20種氨基酸,30多種酶以及血液凝集素等,真正了解了蝸牛對人類的價值與作用後,蝸牛的養殖業就蓬勃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我國城鄉日益興旺的一項家庭副業。
目前,河北、廣東、福建、上海、浙江、湖北、海南、江蘇、河南、山東、湖南、四川、遼寧、內蒙古、甘肅等20多個省市均出現了人工飼養蝸牛熱潮,並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我國的蝸牛養殖正在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在白玉蝸牛還沒有誕生之前,許多國家都以飼養褐雲瑪瑙蝸牛為主,因為它繁殖快、抗病能力強、易飼養,而且營養成分又最豐富。自從白玉蝸牛被選育出來後,由於它不僅具有褐雲瑪瑙蝸牛的一切優點,而且色澤鮮美如玉,因此,許多國家都予以進口。於是,白玉蝸牛便風靡於全世界。
中國白玉蝸牛的發展,加速了白玉蝸牛的養殖與開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眾多的專家與學者的共同努力,不僅摸清了白玉蝸牛生活習性與繁殖規律,而且全面化驗了白玉蝸牛的營養成分,並根據它的營養價值開發了一系列的蝸牛產品並出口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因此,蝸牛的養殖與開發利用,既可說是傳統的古老項目,也可以說是新型的高科技項目。
國外對蝸牛的研究比我國晚一些,大約在18世紀至19世紀歐美一些國家的學者才開始研究,但是發展和利用卻領先於我國。近幾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的資源,加速發展蝸牛養殖業、加工業,並使之成為重要的出口創匯項目。
蝸牛的營養成份非常豐富,蝸牛肉中的蛋白質、香豆精、生物鹼、有機酸等元素都比甲魚、豬肉和一切蛋類食品中的含量還要高,尤其是蛋白質含量居世界動物之首。它的絕大部分生化指標都大大高於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保健食品的螺旋藻。蝸牛身上的高蛋白、高鈣質、低脂肪、低膽固醇對人類健康很有好處,其體內有20多種氨基酸和30多種酶素,都是人最為需要而從其它食物中又難以攝取的。從蝸牛蛋白腺中提取出的凝集素對血液研究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每一克凝集素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遠遠超過黃金的價格,所以蝸牛素有「軟黃金」之稱。
此外,從蝸牛中提取的蝸牛酶還是醫學界、生物界、紡織業、化妝品業及釀酵業等許多行業的重要工藝原料。因此,養殖蝸牛的商業價值是十分可觀的。
蝸牛是一種陸生軟體動物,常見的品種有同型巴蝸牛、非洲大蝸牛和所蝸牛,以及中華白玉蝸牛、野生瑪瑙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蓋罩大蝸牛、蘋果蝸牛等。其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相似。蝸牛並非全是有害生物。
【蝸牛養殖技術要點】
1.溫度16~40℃,最佳25℃,一般能高不低。加溫必須採取地龍火道,且常年備好,尤其是春末秋初,要防止突然降漫,有條件暖氣最好,不要採取火爐加溫。
2.濕度。飼養土的土表濕度要保持到25%~35%,空氣相對濕度85%~90%,能濕不幹,控濕、保濕採取塑料布蓋頂。
3.防止干風、冷氣直接吹進,進口應採取雙門、掛布、擋風板。
4.堅決控制有異味的氣體進入飼養場地。
5.飼養土必須控制在pH6.5~7.5,切忌使用施過農葯、化學物質的污染砂土。
6.養殖容器一定要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
7.不工作時不要強光照射,陰暗最好,夜間採用15W紅色燈泡照明,這樣能刺激產卵。
8.卵的孵化。蝸牛的養殖成敗,關鍵在卵的孵化,控制室內溫度在20~25℃,空氣濕度在90%~95%,土表濕度在25%~30%,改進采卵孵化方法,採用種蝸牛60天輪倒法,此法能大大提高蝸牛的養殖效益,一般出殼率達95%以上。
9.幼蝸牛的飼養關繫到迅速發展蝸牛數量與產量的成敗關鍵,要特別注意溫度與濕度的控制。溫度一般應控制在25~30℃之間,飼養土含水量以30%~35%為宜,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為宜,多食鮮嫩多汁的飼料,輔以鈣質食物。
10.1~3月齡蝸牛飼養池內加濕,堅決不能用水潑,採用噴霧器噴,最好用溫水。
11.發現病、死蝸牛及時清除。
12.勤清糞便,最好採取蚯蚓與蝸牛混養,一舉兩得。
13.防止天敵侵害、滅鼠、滅蟻,定時用1/1000的敵百蟲溶液噴灑,能有效地殺滅蝸牛的最大天敵--蟎,定期用過氧乙酸稀釋液,對蝸牛的養殖場所進行消毒,殺滅病源微生物。
14.成本最低,效果最佳飼料配方:米糠50%,貝殼40%,酵母粉8%,其他2%。
D. 蝸牛仿生學論文 該怎麼寫,重謝
「蝸牛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的爬上來,」是大家都知道的,蝸牛沒爪,也不藉助其他攀爬物能沿著垂直的牆面甚至是玻璃往上爬,即使背後的殼上再掛上點東西也爬得動。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本事。如果有種設備能像蝸牛一樣可以沿著牆體往上爬,將會起到多大的作用,高層建築發生事故,下面雲梯夠不著,上面直升機接近不了,有這么個設備就解決問題了。還有許多地方用得著這種設備。再來研究一下蝸牛是怎樣實現這種功能的,它分泌一種粘液,把自己粘在牆上,同時粘液填充了蝸牛身體與牆面之間的空隙大氣壓也給蝸牛幫了忙,在粘液凝固前蝸牛利用身體下面的皺褶往上爬行。我們現在有各種粘合劑,也有各種履帶結構,把這些技術結合在一起,仿生蝸牛的運動將會大有用武之地。
E. 五年級科學小論文怎麼寫
第一講:寫科學小論文,並不可怕?
很多人覺得科學研究很深奧,是高不可攀的。其實,科學研究並不神秘,關鍵要有科研意識。經常思考問題並撰寫小論文就是培養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寫小論文的過程,就是養成科研習慣的過程,也是提高表達能力,形成科學思維的過程。因而,從小學習寫小論文,努力寫出高質量的小論文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如何撰寫小論文呢?
首先是選題。選擇難度適宜的題目,是做好研究和寫出高質量小論文的保證。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選擇有較大價值的問題,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研究。
其次要大量的收集資料。收集資料可以了解所選課題的背景和研究的現狀。科研是創新的工作,要有新的思考和發現,所以,已經研究清楚的事情,就不要重復勞動,新的研究應在過去 的基礎上繼續創新。通過深入分析各種資料,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提出科學的道理和見解 。
最後要整理思路和撰寫論文。論文語言要嚴謹准確、邏輯清晰、有理有據、確有創新。論點要鮮明,以科學的論據為基礎,有科學的設想和推理。
一下子就寫了很好的小論文是不可能的,但只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就會不斷地進步。
第二講: 什麼是科技(學)小論文?
一、什麼是科技小論文
寫科學小論文就是把自己在學科學、用科學的過程中看到、聽到、想到的,經過整理、思考後將新的見解告訴大家。一篇科學小論文(以下簡稱小論文)應當包括論點、論據和論證三大要素。論點是小論文的靈魂,一般都以中心問題的形式出現,小作者圍繞中心問題發表自己深刻而獨特的見解。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是為了使論點表述得更清楚明白而准備的事實材料。論證就是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
科技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後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後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後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那麼,科技小論文有沒有質量標准呢?有。它必須具備三性:科學性、創造性、實踐性。
二、科技小論文的類型
科學小論文最常見有科技觀察小論文、科技實驗小論文、科技考察小論文和科技說明小論文、日常生活科技小論文。
三、寫作準備
1、選題。一般要從生產、生活和學習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入手,從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切入,還可從政策法令的角度去選題,或從逆反心理的角度去找出人們認為無懈可擊的結論的「毛病」。論題宜小,角度要新。
2、資料准備。要搜集、整理必要的資料,現場調查、實驗、記錄,請教訪問有關專業人員,做好資料卡片。
四、寫作格式
1、題目。要求簡潔、新穎能吸引讀者。
2、作者姓名。作者要對文章負責,若是有幾人同時對寫文章做過工作,都以直接參加者為主。
3、指導(或輔導)教師。沒有就不寫。
4、摘要。這是論文基本內容的縮影。要求短而精。
5、引言。一般可簡單說明進行該課題研究的動機、目的、由來,但不要與摘要雷同,或者成為摘要的解釋。
6、正文(又稱本論)。一般由研究(或觀察、調查)方法、研究結果、分析討論三部分組成組成。研究方法部分要寫清研究所用的材料、考察的對象、外部條件、設備或材料來源(採集還是購買),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的等。所用做法要能經得起別人重復驗證。研究結果一般可以數據、實驗成果照片等為據,文字最好用表格、圖紙等加以佐述。分析討論必須恰如其分,切忌亂下結論或誇大研究成果。最後還可談談自己研究的實用價值、不足之處和努力的方向。
7、參考文獻。參考別人文獻要說明出處,寫清作者姓名和書刊文章名稱、頁碼、出版單位和時間,便於別人核實。
8、附件。包括照片(尤其是對比照片)及其它旁證材料。
9、思路可參照「提出問題一作出假設一實驗驗證一得出結論」四個提綱來寫。
第三講:科學實驗小論文
同學們,我想你們和所有人一樣都喜歡大自然吧。大自然讓我們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茁壯成長,給了我們廣闊的生存空間,給了我們無窮的快樂,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個為什麼。如電是怎麼回事?宇宙是怎樣產生的?怎麼會有白天和黑夜?為什麼雨下不完?皮球怎麼會彈起來┉
隱含於「為什麼」的背後有許多科學知識,你想了解嗎?許多人從大自然的萬物中得到靈感,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東西。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發明家,在自己事業征程上的每一次成功,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在每一件發明的東西上,都有實驗的影子:愛迪生在發明白熾燈時,曾經用了1200多種不同的材料做燈絲;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時,曾經做過一個危險的「風箏實驗」用來證明閃電發出的電和人們使用的電是一樣的;萊克兄弟發明飛機時,為了使飛機的性能更穩定,就模仿了動物的翅膀做出機翼……這些例子說明,通過實驗,能更好地證實自己的想法。
當然,做實驗並不只是科學家們的事,我們也做過不少實驗吧。每次做實驗時,同學們的臉上總掛著燦爛的笑容,因為實驗能給我們帶來新奇,帶來快樂!特別是在科學課堂中,我們曾做過有關空氣的實驗,研究過熱脹冷縮的原因,模擬過卵石是怎樣形成的,等等。每次帶著許多疑問走進科學課堂,在課堂上我們通過實驗解決了這些疑問,但在解決疑問的同時,我們又會產生許多新的疑問,帶著這些新的疑問走出科學課堂,激勵著我們在課外去研究、去實驗,這就是科學實驗的魅力。
科學實驗,就是我們根據某一個研究問題,利用一些科學儀器,進行模仿、研究,來認識大自然奧秘的一種活動。不過,我們小朋友進行的科學研究、科學實驗,還真有我們小朋友的特點。相對於愛迪生發明白熾燈,富蘭克林研究閃電,萊克兄弟發明飛機等,我們的研究要簡單一點,研究的對象也主要來自於我們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困難或問題。
如果我們把自己所想的問題、所做的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寫下來,就形成了一篇科學實驗小論文。不難吧,寫科學實驗小論文不但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結果保存下來,還可以讓更多的同學也能共享你的研究成果呢!
科學實驗小論文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首先,它是科學小論文,因此具有科學性,這是區別於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簡單地說,這不是我們平常所寫的記敘文、讀後感之類的,在這當中包含有科學道理,是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研究、探索出來的,並盡可能用清晰而准確的語言來表達。
其次,它是科學實驗小論文,因此具有實驗性,這是區別於其他科學小論文的重要特點之一。也就是說,這一類的科學小論文,必須是利用一些簡單的儀器,通過我們親自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的。
同學們明白什麼是科學實驗小論文了吧!那准備好,讓我們一起來學學怎樣寫科學實驗小論文吧。
一、我們身邊有什麼
我們身邊有什麼?聽到這個問題,同學們也許會感到好笑!身邊的東西多了,有青山、綠水,有植物、動物,有刮風、下雨,有火車、飛機,還有高樓大廈、熙熙攘攘的人群等。其實不然,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奧秘、許多疑問正等著你去發現。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蘋果落在地上,許多人認為是很正常的事,但牛頓就產生疑問:為什麼蘋果會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飛到天上去呢?牛頓就是通過這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現象,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在伽俐略十八歲那年,有一次他到比薩教堂去做禮拜,注意到教堂里懸掛的那些長明燈被風吹得一左一右有規律地擺動,他按自己脈搏的跳動來計時,發現它們往復運動的時間總是相等的,就這樣他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後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掛擺時鍾,人們稱之為「伽俐略鍾」。
同樣的例子還有我國古代著名的工匠魯班,有次上山砍樹的時候,他被茅草劃破了手指。如果放到現在,有的爺爺、奶奶也許會把茅草砸個稀巴爛,也有的怪自己太粗心了。但魯班卻對茅草的構造發生了興趣,由此發明了鋸。
浙江杭州餘杭區吳山小學的彭斐同學在幫奶奶刮芋時,不滿足於奶奶的「刮芋手癢,要戴手套」、「等芋燒熟了,手才不會癢」的解釋,對刮芋手癢產生了興趣,通過實驗驗證,寫出了《刮芋手癢之謎》的科學實驗小論文。
浙江省海寧市黃灣鎮中心小學的張喬偉對什麼有了研究的興趣?小朋友,你肯定想不到,是臭屁蟲的「臭屁」。他的靈感來自於一次被臭屁蟲的侵犯——「那可惡的傢伙將一個屁放在了我的手上,真是臭極了」。但小作者王馬超等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思考:臭屁蟲為什麼要放臭屁呢?它的臭屁的威力有多大呢?於是也就有了一篇有趣的科學實驗小論文《「臭屁」威力究竟有多大》。
許多研究的靈感,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也不是「挖空心思」想出來的,而是無意中、不經意地被「逮住」的。湖北省安陸市鎮青龍小學的陳俊傑一次「在觀察蝸牛的時候,無意間把一隻螞蟻吹進了蝸殼。當螞蟻被蝸牛頂出殼時,螞蟻已神秘地死了。」這無意的舉動所產生的現象,使他產生了研究的興趣,並進行了不懈地研究,寫下了《蝸牛的體液有殺蟻功能》的小論文。媽媽的一句話:「雞血放鹽結得快」,使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浦中心小學的徐蓓「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心想:在水裡加點鹽也就能加快結冰的速度了」,也就有了《淡水和鹽水誰先結冰》的大作!鰱魚奇怪地死了,奇怪的現象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安徽省黃山市縣豐梧小學發江學傑找到了,也就有了具有推廣價值的《鰱魚與藕關系初探》。
因此,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每一種現象都蘊涵著科學道理!需要的只是你們留心觀察。同學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多關注。
第四講:四腳蛇真的有毒嗎?(科學實驗小論文範例)
夏天,在路邊、在草叢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形體像蛇,身體有鱗片的四腳蛇。聽人說,四腳蛇有毒,要是被它咬了,皮膚會紅腫,繼而腐爛。四腳蛇是不是真的有毒呢?為了探個究竟,我們興趣小組進行了研究。
首先,我們捉來一條四腳蛇,把它麻醉後,放在解剖盤上固定。然後用一次性針筒在它的嘴裡吸取0.5ml唾液,倒入燒杯再加入3ml水,使唾液和水均勻混合,接著將一隻小青蛙放入其中,一小時後,青蛙安然無恙。是不是時間太短?就讓它呆一晚上吧。結果第二天早上,我們發現小青蛙還沒死,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挺愜意的。是不是濃度太低了呢?為了使我們的實驗准確可靠,我們又到太田野里抓了四條四腳蛇,按昨天同樣的方法進行了實驗,結果,小青蛙還是沒死。由此看來,四腳蛇對小青蛙沒有致毒作用。
那麼四腳蛇對其他動物是否有影響呢?我們抓來一隻花貓,把0.9ml唾液塗在貓的身上,觀察是否有異常情況,結果,兩天之後,我們發現貓毫發未傷。至此,我們開始對人們關於四腳蛇的危言有所放鬆,並進一步增加 對四腳蛇毒性研究的決心和信心。我們決定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研究四腳蛇對人是否用影響。
我們從四腳蛇的嘴裡吸取了0.5ml唾液塗在自己身上,剛開始覺得皮膚有點涼,但一會兒,就什麼感覺也沒有了,無不良反應。半小時後,皮膚仍舊無反應。由此說明,四腳蛇對我們人類皮膚沒有致毒作用。
通過以上實驗與研究,我們明白了四腳蛇對人類並沒有毒。經過查閱《小博士知識庫》,我們還知道四腳蛇其實就是蜥蜴和石龍子,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浙江等地,以食用蚊子、蒼蠅、螳螂等害蟲為主,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它們。
[點評]:四腳蛇有毒,那時聽別人說的,是否真是這樣,小作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探了一個「究竟」,本文敘述的是自己「探」的過程。
因為四腳蛇有無毒性不清楚,所以先選擇在動物的身上實驗,目的是為了確保實驗者的安全,說明小作者的安全意識很強。也只有在動物的身上得出沒有毒性的初步論斷,才能在人的身上進行實驗。對一系列的實驗數據分析之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四腳蛇對人類並沒有毒。當然,「塗」並沒有與血液接觸,其結論是否成立還有待於進一步實驗。實驗後,小作者並沒有結束探究活動,而是繼續查閱資料,發現「夏天,在路邊、在草叢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形體像蛇,身體有鱗片的四腳蛇」其實就是蜥蜴和石龍子,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還呼籲我們應該保護它們。
試想,文章的小作者如沒有對人們的這一說法產生質疑、好奇,而是聽之任之,他永遠不會認識真相。科學的真實性需要我們像小作者一樣,勇於實踐。
啟示一;先對其他動物實驗,再以身試「毒」,這是智慧加勇氣的體現,可敬可佩!但以身試「毒」還是不提倡。
啟示二:《小博士知識庫》等書籍是我們的好朋友,在這當中肯定還有「為什麼四腳蛇形體像蛇,身體有鱗片等特點」的知識,小朋友想知道的話,你知道該怎麼做了。
F. 有關蝸牛的議論文,不是以蝸牛為話題,是圍繞蝸牛消極的一方面來寫的,謝謝
我發現了蝸牛的秘密
傍晚我做完功課,就到陽台上澆花。澆著,澆著,忽然,見到一片君子蘭的葉子上有一隻蝸牛,它背著一個褐色的螺絲的外殼,正挪動著,細細的觸須微微擺動。我找來一根小棍子輕輕地動了它的觸須,它的頭立刻縮進了殼里,我覺得很有趣。忽然我發現在它爬過的地方,留下了一條亮亮的濕濕的道道。這是什麼東西呢?我正思考著,爸爸來到陽台上,我問爸爸:「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呢?它爬過的地方為什麼會留下一條濕濕的道道呢?」爸爸拍拍我的頭,說:「兒子,何不自己去觀察、發現呢?」我點點頭,答應了。
爸爸走後,我陷入了沉思:「怎樣判斷它是害蟲還是益蟲呢……咦,有了!」我一拍腦門,便從廚房找來一片青菜葉,把蝸牛放在了上面,心想:「如果蝸牛不吃青菜葉就是益蟲,如果吃了,就是害蟲。」我心裡直念叨:「蝸牛蝸牛你可千萬不要吃菜葉啊……」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了陽台上,看見菜葉上留下許多小洞,便指著蝸牛說:「你這么可愛,怎麼會是害蟲呢?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那麼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麼會留下一條濕濕的道道呢?我百思不解,我用手摸了摸,覺得有些黏粘的,用鼻子聞了聞,有些腥腥的,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蝸牛蝸牛,這到底是什麼你能告訴我嗎?」我自言自語,忽然我的眼睛一亮,《少年網路全書》上不是有介紹嗎?我急忙跑到房間,從書架上取下書,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這是蝸牛的排瀉物!
「哈……哈……我發現了蝸牛的秘密了!」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G. 蝸牛小論文500字怎麼寫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蝸牛屬於軟體動物,腹足綱;取食腐爛植物質,產卵於土中。
在熱帶島嶼最常見,但也見於寒冷地區。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單色。非洲的瑪瑙螺屬體型最大,多超過20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餚,尤其在法國。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之一,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葯用價值。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顆牙齒左右。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蝸牛(3)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指大蝸牛科的所有種類動物,廣義的也包括腹足綱其他科的一些動物〔包括蛞蝓等〕。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不同種類的殼有左旋或右旋的,頭部有兩對觸角,後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