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多樣性損失及原因
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因素
生態環境退化加劇,物種面臨威脅。目前我國自然生態環境形勢是嚴峻的,森林覆蓋率低(中國森林覆蓋率16.5%,世界平均26.6%),草場超載過牧,質量下降,退化、沙化加劇;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頭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北方地區江河斷流、湖泊乾涸;全國主要江河湖泊水體受到污染。由於野生物種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加上一些地區濫捕、濫獵,導致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減少。在《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中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個物種,約占總數的1/4。
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嚴重。據專家初步調查,世界上100種最壞的外來入侵物種約有一半入侵了中國。生態科學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即生物種類越多,生物系統越復雜,其系統結構也就越穩定。眾多的生物物種及其相互之間的制約與平衡關系,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可持續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要特別重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的研究。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存在著多種多樣生物類型,他們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使自然生態和 食物鏈保持動態平衡和穩定,各種生物得以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生物多樣性是 地球上各種生物賴以長期存在、繁衍、昌盛的基礎和社會財富的源泉。
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遺傳資源)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保護生物 多樣性就是要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維持和恢復各物種在自然環境中有生命力的群體, 保護各種遺傳資源。但是,由於人類生物活動的擴展和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許多物種已經 滅絕或正面臨滅絕的危險。
據統計,近2000年來,地球上已有106種哺乳類動物和127種鳥類滅絕;瀕臨滅絕的哺乳類動 物有406種,鳥類有593種,爬行動物209種,魚類242種,其它低等動物更不計其數。我國的 大熊貓,西伯利亞虎,亞洲黑熊。印尼馬魯克白鸚、亞洲猩猩、非洲黑犀牛、北美石龜,北 美玳瑁等均瀕臨滅絕。從1950年到1992年,非洲的象牙海岸大象從10萬頭銳減到1500頭。如 果偷獵活動不加禁止,到下世紀初,非洲大象將滅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野生動物的非法貿易額每年達50億-9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犯毒活動的 第二大經濟犯罪活動。海洋生物的生存也面臨嚴重威脅,每年有數百萬頭海豚、海龜喪生。 據國際捕鯨委員會的一份報告說,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目前僅存400餘只,瀕臨滅 絕。由於採用漂網捕魚,許多魚類正面臨滅絕的危險。隨著森林的濫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許多野生珍稀生物慘遭浩劫。如位於地球赤道一帶的熱帶雨林,是天然的動植物園,是地球 的生物寶庫,又是「地球的肺」,但是,目前全球的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鍾20公傾的速率減 少,照此下去,不出100年,全球的熱帶雨林將盪然無存,大量珍稀生物也將隨熱雨林的消 失而滅絕。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小時有兩個物種滅絕,照此下去,本世紀末,現有物 種1/5將會滅絕,生物多樣性保護遭受到嚴峻的挑戰。
保護生物多樣性,最主要的是要行動,這必須所有締約國廣泛合作,積極行動,制定必要的 法規,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損失的活動進行技打擊和控制,對瀕臨滅絕的物種、破壞嚴重 的生態系統和遺傳資源實行有效的保護和搶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另一重要措施是「移地保 護」,如建立遺傳資源種質庫、植物基因庫,以及野生動物園和植物園及水族館等。
我國是多種生物的起源中心,物種資源十分豐富。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採取了積極步驟, 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等珍稀動物和魚類;建立了國家種質庫,共保存的各種物種種 質資源30多萬份,僅保存的水稻品種就達6萬多種,佔世界總量的40%以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製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徵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乾旱等自然災害。
2.2 人為原因
由於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佔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佔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並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路、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築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於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並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於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於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於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 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並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葯用植物,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 環境污染
2.2.3.1 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於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 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並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於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 ,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 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於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遊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藉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政策:
研究制訂生物多樣性保護
外來入侵物種監管
生物資源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組織開展全國生物物種資源重點調查
組織制定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
為物種資源的保存與可持續利用提供政策指導和投入保障
擬訂國家生物物種資源專利保護戰略
參考資料:8上生物課本、
㈡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因素
大體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過度的捕殺,導致有些物種滅絕或者正在瀕臨滅絕的狀態:另一方面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有些生物的棲息地消失.
㈢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主要有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主要有基因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等
1.生物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生物組成結構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群落組織化水平,而且可以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間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徵。
生物群落多樣性研究始於本世紀初葉,當時的工作主要集中於群落中物種面積關系的探討和物種多度關系的研究。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鱗翅目昆蟲物種多樣性時,首次提出了"多樣性指數"的概念,之後大量有關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概念、原理、及測度方法的論文和專著被發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種多樣性指數,一度給群落多樣性的測度造成了一定混亂。自70年代以後,Whittaker(1972)、Pielou(1975)、Washington(1984)和Magurran(1988)等對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度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綜述,對這一領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生物多樣性通常包含三層含義,即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狹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遺傳(基因)變化,亦稱為基因多樣性。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信息的總和。物種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生物鍾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豐富性,即物種水平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變化,包括一定區域內生物區系的狀況(如受威脅狀況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維持機制等。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等。
從目前來看,生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指數可分為α多樣性指數、β多樣性指數和γ多樣性指數三類。α多樣性指數包含兩方面的含義:①群落所含物種的多寡,即物種豐富度;②群落中各個種的相對密度,即物種均勻度。β多樣性指數可以定義為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物種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環境梯度上不同點之間的共有種越少,β多樣性越大。精確地測定β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①它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種隔離的程度;②β多樣性的測定值可以用來比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樣性;③β多樣性與α多樣性一起構成了總體多樣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異質性。
群落物種多樣性是梯度變化的。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變化特徵是指群落組織水平上物種多樣性的大小隨某一生態因子梯度有規律的變化。①緯度梯度:從熱帶到兩極隨著緯度的增加,生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如北半球從南到北,隨著緯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依次出現為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寒帶苔原,伴隨著植物群落有規律的變化,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逐漸降低。②海拔梯度:隨著海拔的升高,在溫度、水分、風力、光照和土壤等因子的綜合作用下,生物群落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在大多數情況下物種多樣性與海拔高度呈伏相關,即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群落物種多樣性逐漸降低。如喜馬拉雅山維管植物物種多樣性的變化,就表現了這樣的規律。③環境梯度:群落物種多樣性與環境梯度之間的關系,有的時候表現明顯,而有的時候則表現不明顯。如Gartlan(1986)研究發現土壤中P、Mg、K的水平與熱帶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系。Gentry(1982)對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進行的研究表明,在新熱帶森林類型,物種多樣性與年降雨量呈顯著正相關,而在熱帶亞洲森林類型,兩者則不存在相關關系。④時間梯度:大多數研究表明,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隨著演替的進展,物種多樣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後期當群落中出現非常強的優勢種時,多樣性會降低。
海南:
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東南亞最大的原始熱帶雨林,是中國熱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保護區內大規模造林,嚴重破壞了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為進一步保護好該區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資源,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已經於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業局調查處理此事。經跟蹤了解,目前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就這樣一個意見。
㈣ 生物多樣性下降及其原因是什麼
(1)生態系統受損嚴重地球上許多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正遭受破壞,表現在量的減少和質的退化兩個方面。被稱為「自然之腎」的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被人類開發得最劇烈的生態系統之一。紐西蘭有90%的濕地自歐洲殖民時代以來已經喪失,森林面積減少和被破壞的情況也十分嚴重。
中國的原始森林長期受到亂砍濫伐、毀林開荒及森林火災與病蟲害的破壞,原始森林每年減少0.5×104千米2;草原由於超載過牧、毀草開荒及鼠害等影響,已有50%退化,25%嚴重退化;土地受水力侵蝕、風力侵蝕面積已達367×104千米2。生態系統的大面積破壞和退化,不僅表現在總面積的減少,更為嚴重的是其結構和功能的降低或喪失,例如水體污染達80%以上,淡水生態系統瀕於瓦解。
(2)物種及遺傳多樣性喪失加劇生物物種的滅絕是自然過程,但滅絕的速度則因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而大大增加,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在減少。自1600年以來的生物滅絕,被稱為地質史上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其滅絕量大約是以往地質年代「自然」滅絕的100~1000倍。據科學家估計,自1600年以來,人類活動已經導致75%的物種滅絕。鳥類和獸類在1600~1700年的100年間,滅絕率分別為2.1%和1.3%,即大約每10年滅絕一種,而在1850~1950年期間,滅絕率上升到大約每兩年滅絕一種。1992~2002年的10年間,全球有800多個物種滅絕,1.1萬多個物種瀕危。中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國家,擁有極為豐富的基因資源。然而,目前資源正在不可逆轉地退化,極大地影響了資源利用狀況。盡管中國政府、科學家、政府官員和人民在自然保護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採取了大量措施,但是中國的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現狀正面臨嚴重的威脅。
根據動植物的稀有程度和發展趨勢,對物種劃分優先等級,一般按個體數量、分布面積來決定。將它們劃分為以下幾類:
①滅絕的種類:歷史上存在,目前已經完全消失。如恐龍、美洲旅鴿。
②瀕危的種類:指自然群落數量很少,它們在脆弱的環境中受到生存的威脅,有走向滅絕的危險。它們有可能是生殖能力很弱,或是由於所要求的特殊生境被破壞。如大熊貓、白鰭豚、朱䴉和水杉、水松等。
③漸危的種類:由於人為或自然原因,在其分布區范圍內已走向衰落,如不立即採取措施,會逐步走向瀕危的種類。如廣西梘木及伴生種金絲李。
④稀有的種類:指分布區比較狹窄、生態環境比較獨特或者分布范圍雖廣但比較零星的種類。只要分布區域產生對它生長和繁殖不利的因素,它就很可能成為漸危或瀕危種類。高山、深海、海島、湖沼上許多植物多屬於這一類,動物中的黑麂、獐等也屬此類。
⑤不定種:處於受威脅狀態,數量有明顯下降,但其真實數量尚無法正確估計,其他情況也不太清楚的種類。如毛冠鹿等。
㈤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闡述生物多樣性保護途徑
早期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大部分原因是由氣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引起的,但是近期特別是隨著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物種和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引起的。(1) 自然因素:自然進行的種內或種間競爭和生物演替等生物因素、氣候條件變化、小行星撞擊地球、火山大爆發、大地震和史前造山運動等自然因素。(2) 人為因素:人類對生物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利用、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片斷化、生態環境污染、環境條件變化、農業、林業生物種類趨於單一化、人類大量盲目引入外來生物物種。
㈥ 生物多樣性下降及其原因是怎麼樣的
(一)生態系統受損嚴重
地球上許多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正遭受破壞,表現在量的減少和質的退化兩個方面。被稱為「自然之腎」的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被人類開發最劇烈的生態系統之一。紐西蘭有90%的濕地從歐洲殖民時代以來已經喪失。森林面積減少和被破壞的情況也十分嚴重。
中國的原始森林長期受到亂砍濫伐、毀林開荒及森林火災與病蟲害破壞,原始林每年減少0.5×104平方千米;草原由於超載過牧、毀草開荒及鼠害等影響,已有50%退化,25%嚴重退化;土地受水力侵蝕、風力侵蝕面積已達367×104平方千米。生態系統的大面積破壞和退化,不僅表現在總面積的減少,更為嚴重的是其結構和功能的降低或喪失,例如水體污染達80%以上,淡水生態系統瀕於瓦解。
(二)物種及遺傳多樣性喪失加劇
生物物種的滅絕是自然過程,但滅絕的速度則因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而大大加速,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在減少。從1600年以來的生物滅絕,被稱為地質史上的第6次生物大滅絕,其滅絕量大約是以往地質年代「自然」滅絕的100~1000倍(孫儒泳,2000)。據科學家估計,自1600年以來,人類活動已經導致75%的物種滅絕。鳥類和獸類在1600~1700年的100年間,滅絕率分別為2.1%和1.3%,即大約每10年滅絕1種,而在1850~1950年期間,滅絕率上升到大約每2年滅絕一種。從1992~2002年的10年間,全球有800多個物種滅絕,1.1萬多個物種瀕危(余超然,2002)。中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國家,擁有極為豐富的基因資源。然而,目前資源正在不可逆轉地退化,極大地影響了資源利用狀況。盡管中國政府、科學家、政府官員和人民在自然保護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採取了大量措施,但是中國的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現狀正面臨嚴重的威脅。
根據動植物的稀有程度和發展趨勢,對物種劃分優先等級,一般按個體數量、分布面積來決定。將它們劃分為以下幾類:
(1)滅絕的種類:歷史上存在,目前已經完全消失。如恐龍、美洲旅鴿。
(2)瀕危的種類:指自然群落數量很少,它們在脆弱的環境中受到生存的威脅,有走向滅絕的危險。它們有可能是生殖能力很弱,或是由於所要求的特殊生境被破壞。如大熊貓、白鰭豚、朱鸚和水杉、水松等。
(3)漸危的種類:由於人為或自然原因,在其分布區范圍內已看出種群走向衰落,如不立即採取措施,會逐步走向瀕危的種類。如廣西梘木及伴生種金絲李。
(4)稀有的種類:指分布區比較狹窄、生態環境比較獨特或者分布范圍雖廣但比較零星的種類。只要分布區域產生對它生長和繁殖不利的因素,它就很可能成為漸危或瀕危種類。高山、深海、海島、湖沼上許多植物多屬於這一類,動物中的黑麂、獐等也屬此類。
(5)朱定種:處於受威脅狀態,數量有明顯下降,但其真實數量尚無法正確估計,其它情況也不太清楚的種類。如毛冠鹿等。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最近公布的2000年物種調查數據顯示,l996年以來,全世界瀕危物種數目出現令人擔憂的嚴重上升趨勢,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正在受到嚴峻挑戰。根據法國《科學與未來》雜志轉載的數據,目前全世界瀕危動、植物已經達到10954種,其中動物達5423種,植物達5531種,以動物為例,全世界現存魚類的1/3,哺乳類和爬行類動物的1/4都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此外,與1996年的統計數據相比,目前世界生存受到威脅的鳥類已經從2059種上升到2133種,哺乳類動物從1978種上升到2133種,爬行類動物從407種上升到454種,巴西特產的斯皮氏鸚鵡在野外生存的只剩80多隻,而足跡曾遍及美國西南部的象牙嘴啄木鳥很可能已經絕跡。與此同時,在今後的幾十年裡,世界上植物種類的l/4將面臨絕跡的危險。
許多動物種類已瀕臨滅絕,約12%的哺乳動物種類和11%的鳥類及植物種類面臨滅絕的危險。
世界物種保護協會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等組織提供的報告說,現在地球上每8種已知植物物種至少有1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這份長達862頁的報告指出,由於柄息地遭到破壞和大量引進外來物種,世界上大約有3.4萬種植物物種處於滅絕的邊緣,佔世界上已知的27萬種蕨類植物、針葉植物和有花植物的12.5%。然而,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實際情況嚴重得多。比如,美國大約29%的物種受到滅絕的危險,澳大利亞和南非的情況與美國相似。全世界75%的紫杉屬植物面臨消失的危險,而抗癌葯物「塔克索爾」就是從這種植物里提取的。大約14%的玫瑰、32%的百合屬、鳶尾屬植物以及29%的棕櫚屬植物都面臨滅絕的危險。
中國的物種受威脅或滅絕現象較嚴重。由於人為破壞和其它多種原因,加速了動、植物種群的滅絕。據估計,全世界瀕危脊椎動物(除兩柄、魚類外)有510種,我國佔91種。我國已經基本滅絕的珍稀野生動物有高鼻羚羊、犀牛、豚鹿、門臂葉猴、白鶴、黃腹角雉、新疆虎、麋鹿、野馬、大熊貓、長臂猿、坡鹿、東北虎、華南虎、白鰭豚、儒艮、揚子鱷、野駝、懶猴、金絲猴、雪豹、朱鸛、黑頸鶴、鱘、野象、葉猴等種類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稀少,已屬瀕危物種。
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種受到威脅,占總種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水平;約20%的野生動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中國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7種;裸子植物瀕危和受威脅63種,極危種14種,滅絕1種;脊椎動物受威脅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10種。
㈦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人為對土地的開墾和擴張,使未受干擾的自然生境面積急劇縮小和破碎化,環境污染以及氣候變化也造成了物種的消失;
二是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0%,而且還在擴大;
三是過度利用與消費,大量的野生生物資源遭到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減退;
四是生物入侵,外來物種的侵入造成很多當地物種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改變了生態系統的構成,造成一些物種在當地的喪失,甚至滅絕;
五是規模化農業生產的影響,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會間接造成幾千年來農民培育和保存的大量作物品種和家畜品種的喪失,使遺傳多樣性受到影響。
㈧ 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2、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0%,而且還在擴大;3、過度利用與消費,大量的野生生物資源遭到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減退;4、生物入侵;4、規模化農業生產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我們已經知道大約有200萬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就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