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學家拜爾是哪個國家的

生物學家拜爾是哪個國家的

發布時間:2022-08-11 05:11:00

『壹』 德國拜爾公司是做什麼產品的

拜耳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健康與營養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力。公司致力於通過產品和服務,幫助人們克服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和老齡化帶來的重大挑戰,造福人類。高分子、醫葯保健、化工以及農業是公司的四大支柱產業。公司的產品種類超過10000種。該公司生產過阿司匹林、海洛因等產品。

拜耳公司,總部位於德國的勒沃庫森,在六大洲的200個地點建有750家生產廠;擁有120,000名員工及350家分支機構,幾乎遍布世界各國。

2018年6月7日,拜耳公司宣布完成對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的收購,孟山都股東獲得每股128美元的補償。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拜耳排名第294。

(1)生物學家拜爾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拜耳產品領域:

(1)處方葯

處方葯事業部專注於心臟病學、腫瘤學、婦科學、血液學和眼科等治療領域。 憑借創新的處方葯產品,拜耳力求幫助患者實現理想治療效果,同時滿足醫生和醫療支付機構不斷提高的需求。拜耳處方葯事業部在中國的總部位於北京,並在北京和廣州設有工廠。

為滿足中國市場日益增長的產品需求,拜耳投資一億歐元大規模提升北京工廠的生產能力。這項產能擴充計劃旨在保證高質量產品的穩定供應,以滿足中國患者對治療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拜耳處方葯產品的需求。除此之外,拜耳處方葯事業部的影像診斷業務提供全球知名的診斷成像解決方案。在影像診斷領域,拜耳在中國提供的產品包括造影劑、注射器械以及信息處理解決方案。

(2)健康消費品

拜耳健康消費品事業部在全球健康消費品市場中處於知名地位。該事業部在100多個國家經營業務,並擁有多個生產及研發基地。

該事業部悠久的創新歷史始於1899年,拜耳推出全球知名消費品品牌:拜阿斯匹靈™。2005年拜耳收購了羅氏的非處方葯業務,並於2014年10月完成了對默克全球保健消費品業務的收購。2014年11月,拜耳完成對中國滇紅葯業集團公司所有股份的收購。

除在上海、啟東和昆明的非處方葯工廠外,2016年1月,拜耳宣布其在雲南馬金鋪新建的中西葯工廠正式啟用。該工廠位於昆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馬金鋪園區,是拜耳在亞太地區的第二大非處方葯工廠。工廠的啟用將大幅提升拜耳的非處方葯產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高品質的自我保健解決方案,滿足中國消費者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如今,健康消費品事業部為消費者提供世界上久負盛名、備受信賴的葯品和膳食補充劑。產品組合擁有強勢品牌,並涉及多種醫學類別,包括過敏、止痛、心血管風險預防、咳嗽感冒、皮膚病、足部護理、腸胃、營養補充品和防曬等。

目前,健康消費品事業部在中國市場銷售各類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包括達喜®、 愛樂維® 、康王®、開瑞坦®、 艾洛松®、彼康王®、白加黑®、凱妮汀®、力度伸®、確美同® 等。

(3)作物科學

作物科學事業部,作為世界知名作物保護方案的提供者,一直致力於農業可持續發展,不斷向市場引進創新產品。拜耳公司擁有高效、創新的產品組合,完整的技術服務和與合作者強大的協作關系,這些優勢使得作物科學事業部能夠積極響應中國政府號召,致力於發展現代化農業,並且能夠幫助農民提升作物健康、作物產量,帶來更多收益。

六十餘年來,拜耳始終活躍在中國農業領域,長久致力於向中國農民推廣新技術,包括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殺蟲劑敵殺死到2014年新推出的蔬果殺菌劑露娜森。2015年3月,作物科學在中國投放了六款創新產品,覆蓋水稻、玉米、小麥、果蔬等作物領域。到2020年,計劃總共推出20餘種新產品。

作為全球化企業,拜耳在杭州的生產基地不僅滿足國內需求,也為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農民們供應產品。

作物科學事業部已經與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展開合作項目,並與政府機構在能力建設方面展開合作。為支持政府發展農村地區的規劃,2014年2月拜耳與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簽署《就土地流轉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合作協議》。該合作旨在利用雙方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將中信信託的金融服務和作物科學的技術和創新引入中國的農業領域。

在動物保健領域,拜耳提供一系列農場動物和寵物的動物保健產品。作為獸醫用葯領域成功的供應商,其中國總部及GMP工廠位於四川成都。

(4)動物保健

動物保健業務單元是為獸醫、養殖戶、寵物主人提供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提供的產品能夠有效預防和治療動物所患感染性疾病、寄生蟲病和慢性疾病。 動物保健部為全球范圍內的農場動物、水產動物和伴侶動物提供100多種不同的獸用醫葯產品和飼養產品。

『貳』 拜耳是哪國的牌子品牌

拜耳是德國的品牌。

拜耳集團,德國制葯企業,知名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業務范圍包括醫葯、診斷器材、農作物保護產品、塑料及纖維等。

2019年7月,發布的2019《財富》世界500強:拜耳集團位列240位。 在材料創新,作物科學及醫葯保健等眾多領域位居業界前列。全球最大的化工和醫葯保健企業之一,在生命科學、高分子材料和精細化工等眾多領域位居業界前列。



(2)生物學家拜爾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公司的技術

1、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夾層復合材料

夾層復合材料具有質量輕,硬度高且沖擊強度大的特點。傳統復合材料的成分是玻璃纖維層中間夾上蜂窩狀或波狀紙板,並使用拜耳材料科技提供的聚氨酯噴塗系統粘合。而拜耳材料科技最近稱熱塑性塑料,尤其是聚碳酸酯是「最符合擴大聚氨酯復合材料的光譜性能標准」。

2、帶納米孔的硬泡塑料

拜耳材料科技的一大研究領域是數年之內在冷藏設備保溫隔熱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計劃使用全新的泡沫塑料技術和微乳劑製造帶有「納米孔」的聚氨酯硬泡塑料。冷藏設備所使用的常規聚氨酯硬泡塑料元件大小約為150微米。



『叄』 生物學史的生物學(biology)的語源學

生物學的英文單詞biology由希臘語的βίος (bios)(意為「生命」)加上後綴'-logy'(意為「科學」、「……的知識」或「……的學問」,源自希臘動詞λεγειν, 'legein' = 「選擇」或「收集」)合成。現代意義上的術語biology分別由卡爾·弗雷德里希·布達赫(Karl Friedrich Burdach,1800年)、戈特弗里德·萊茵霍爾德·特里維蘭納斯(Gottfried Reinhold Treviranus,《Biologie oder Philosophie der lebenden Natur》,1802年)以及讓-巴普蒂斯特·拉馬克(《Hydrogéologie》, 1802年)獨自使用。而單詞本身在米夏埃爾·克里斯托弗·漢諾夫(Michael Christoph Hanov)於1766年出版的Philosophiae naturalis sive physicae dogmaticae: Geologia, biologia, phytologia generalis et dendrologia的第三卷中作為標題出現。
在生物學(biology)之前,有很多術語被用於動物和植物的研究。博物學(Natural history)指生物學的描述方面,雖然它也包括礦物學和其它非生物領域。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博物學的統一框架則是自然階梯(scala naturae)或存在之鏈(英語:Great Chain of Being)。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和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包含了這一概念及動植物生命的形而上學基礎,處理了為什麼生物存在和它們行為的問題,雖然這一主題通常也包括現在的地質學、物理學、化學及天文學。生殖生理學(Physiology)和(植物)葯物學是醫學的范疇。在18世紀和19世紀生物學(biology)一詞之前,植物學(Botany)、動物學(zoology)、以及(在化石的情況下)地質學(geology)取代了博物學(natural history)和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這些詞被廣泛使用.
全部高中生物學史
必修一:
(一)細胞學說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1、1543年,比利時的維薩里發表《人體構造》,揭示了人體在器官水平的結構。
2、羅伯特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3、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4、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180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恩格斯曾把細胞學說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
5、魏爾肖: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探索歷程
1、1895年,歐文頓發現脂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提出假說: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20世紀初,科學家的化學分析結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3、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從細胞膜中提取脂質,鋪成單層分子,發現面積是細胞膜的2倍。提出假說:細胞膜中的磷脂是雙層的
4、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細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構成。
提出假說:生物膜是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三層結構構成的靜態統一結構
5、1970年,科學家用熒游標記人和鼠的細胞膜並讓兩種細胞融合,放置一段時間後發現兩種熒光抗體均勻分布。提出假說: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並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三)酶的發現史
1、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3.、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4、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5、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6、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1、1648一年,比利時醫生海爾蒙特做了盆栽柳樹稱重實驗,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來自土壤而是來自水的推論。他沒有認識到空氣中的物質參與了有機物的形成。 2、1771年,英國的普里斯特利發現植物可以恢復因蠟燭燃燒而變污濁的空氣。 3、1773年,荷蘭的英格豪斯證明只有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4、1845年,德國的梅耶發現植物把光能轉化成了化學能儲存起來。 5、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6、1880年,美國生物學家恩格爾曼利用好氧細菌證明氧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7、1939年,美國的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O進行示蹤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8、1957年,美國生物學家卡爾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用C標記CO2發現了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 :
(五)遺傳定律的發現史
1、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
2、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他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4、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
5、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
6、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六)遺傳物質的發現史
1.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體內轉化實驗,提出細菌中有轉化因子。
2.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和同事進行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確定轉化因子是DNA。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3.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進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4.後來,煙草花葉病毒侵染煙草實驗證明RNA也是遺傳物質。
5.通過比較:所以說,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七)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史
DNA右手雙螺旋結構是由美國科學家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發現的。1、1951年,英國的威爾金斯展示了一張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
2、1952年,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測定了DNA中4種鹼基的含量,發現:腺膘呤與胸腺嘧啶的數量相等,鳥膘呤與胞嘧啶的數量相等。
3、1953年,沃森、克里克調整了鹼基配對方式,製作出了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
4、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三人因這一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1962年,沃森、克里克發表了一篇論文,闡明了DNA的半保留復制機制。
6、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7、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八)生物進化史
1、拉馬克(1744~1829):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2、達爾文(1809~1882):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後人提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必修三:
(九)內環境與穩態
1、貝爾納(1813~1878):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2、坎農(1871~1945):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動物激素的調節
(十)促胰液素的發現
1、在19世紀,學術界普遍認為:胃酸刺激小腸的神經,神經將興奮傳給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為神經調節。
2、法國學者沃泰默的論文,聲稱在小腸和胰腺之間存在著一個頑固的局部反射。實驗是這樣的:(1)直接將稀鹽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腸時,會引起胰液分泌。(2)直接把稀鹽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環,則不能引起胰液分泌。(3)他把實驗狗通向該段小腸的神經全部切除,只保留血管。當把稀鹽酸溶液輸入這段小腸後,仍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仍然堅信這個反應是一個頑固的神經反射,因為他認為,小腸的神經是難以切除得干凈、徹底的。
3、1902年1月。當英國科學家貝利斯和斯他林看到沃泰默的論文,並大膽地跳出神經反射這個傳統概念的框框,設想:這可能是一個新現象--化學調節。也就是說,在鹽酸的作用下,小腸粘膜可能產生了一個化學物質,當其被吸收入血液後,隨著血流被運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4.為了證實上述3中的設想,斯他林立即把同一條狗的另一段空腸剪下來,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鹽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過濾,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去,結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經的實驗更明顯的胰液分泌。這樣,完全證實了他們的設想。他們把這個物質被命名為促胰液素(secretin)。促胰液素便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激素。
5、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十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史
1、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2、詹森: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3、拜爾: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溫特: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5、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簡稱IAA
(十二)種群與生態系統研究史
44、高斯: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5、林德曼(1915~1942):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選修三:
1、張明覺(1908~1991):美籍華人,生於山西嵐縣,生理學家。他一生傾心於生殖生理學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試管嬰兒和避孕葯品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被科學界譽為「試管嬰兒之父」和「避孕葯之父」。
2、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國科學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由於他們的傑出工作,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斯圖爾德(F.C.Steward)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韋爾穆特(I.Wilmut)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高 中生物知識歸納與總結

『肆』 拜耳是哪個國家的

拜耳公司於1863年由弗里德里希- 拜耳公司 logo
拜耳在德國創建。1899年3月6日拜耳獲得了阿司匹林的注冊商標,該商標後來成為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知名度最高的葯品品牌,並為拜耳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巨額利潤。1925年公司同其他幾家化學公司合並建立法本化學工業公司,戰後被拆散。1951年成為獨立的法本繼承公司,稱拜耳顏料公司,1972年取名「拜耳公司」。

拜耳公司是世界最為知名的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公司的總部位於德國的勒沃庫森,在六大洲的200個地點建有750家生產廠;擁有120,000名員工及350家分支機構,幾乎遍布世界各國。高分子、醫葯保健、化工以及農業是公司的四大支柱產業。公司的產品種類超過10,000種,是德國最大的產業集團。被人們稱為「世紀之葯」。同名化學家拜耳(1835~1917)因研究有機染料和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貢獻而獲諾貝爾化學獎

『伍』 聽說羅氏和拜耳都是德國的,哪是羅氏好還是拜耳好呢

羅氏是世界第一的生物制葯公司,全球領先的腫瘤葯制葯研發公司,2008年世界500強中排名制葯公司中的第4位.目前為止,羅氏的各地研究室共獲得三個諾貝爾獎.
拜耳公司是世界最為知名的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公司的總部位於德國的勒沃庫森,在六大洲的200個地點建有750家生產廠;擁有120,000名員工及350家分支機構,幾乎遍布世界各國。高分子、醫葯保健、化工以及農業是公司的四大支柱產業。公司的產品種類超過10,000種,是德國最大的產業集團。被人們稱為「世紀之葯」。同名化學家拜耳(1835~1917)因研究有機染料和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貢獻而獲諾貝爾化學獎。
所以綜上所述,羅氏在某些方面比拜耳好,但總體是拜耳強大

『陸』 高中生物

必修一
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涉及幾個重要科學家
1、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2、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但沒用「細胞」來描述其發現。
3、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4、維爾肖: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
5、歐文頓: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6、羅伯特森: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
三、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
8、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9、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10、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11、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2、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
13、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4、1779年,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實驗,發現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體只有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
15、1785年,發現了空氣的組成,明確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指出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將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17、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8、 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釋放氧氣,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19、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20、卡爾文: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
一、遺傳方面的科學家
21、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豌豆雜交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
22、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表現型和基因型概念。
23、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24、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薩頓假說—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類比推理)
25、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
26、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7、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體內轉化實驗)
28、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體外轉化實驗)
29、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同位素標記實驗 32P35S)三、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30、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提出DNA半保留復制的假說。(同位素標記法 密度梯度離心)
31、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四、進化:
32、拉馬克: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33、達爾文: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
一、內環境與穩態
34、貝爾納: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35、坎農: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6、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二、動物激素的調節
37、沃泰默:法國人,生理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腸的神經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腸內注入稀鹽酸時,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但是他卻囿於定論,認為這是由於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去干凈的緣故。
38、斯他林: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貝利斯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 「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
39、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三、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40、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41、詹森: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42、拜爾: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3、溫特: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44、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四、種群與生態系統
45、高斯: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6、林德曼: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選修
47、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和德國科學家柯勒,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
48、斯圖爾得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9、韋爾穆特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P.S.
高中生物科學研究方法

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研究細胞內各種細胞器的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將這些細胞器分離出來。常用的方法是差速離心法:將細胞膜破壞後,形成由各種細胞器和細胞中其他物質組成的勻漿;將勻漿放入離心管中,用高速離心機在不同的轉速下進行離心,利用不同的離心速度所產生的不同離心力,就能將各種細胞器分離開。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藉助於具體的實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則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數學模型等。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這種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製作的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結構的共同特徵。

提出假說:膜的成分和結構的初步闡明,最初都是先根據實驗現象和有關知識,提出假說,而不是通過實驗觀察直接證實的。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同時還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相像。假說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控制變數:實驗過程中可以變化的因素稱為變數。其中人為改變的變數稱做自變數,上述實驗中氯化鐵溶液和肝臟研磨液,都屬於自變數,隨著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變數稱做因變數,上述實驗中過氧化氫分解速率就是因變數。除自變數外,實驗過程中可能還會存在一些可變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這些變數稱為無關變數。
除了一個因素以外,其餘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實驗中只有反應條件是改變的,對照實驗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對照實驗中,除了要觀察的變數外,其他變數都應當始終保持相同。

對比實驗: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叫對比實驗。

同位素標記法:同位素可用於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用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不會改變。科學家通過追蹤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這種方法叫做同位素標記法。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假說——演繹法 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想一想,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歸納法有什麼不同?

薩頓假說 類比推理:這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紀物理學家研究光的性質時,曾經將光與聲進行類比。聲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等現象,其原因在於它有波動性。後來發現光也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等現象,因此推測光也可能有波動性。上面介紹的薩頓的推理,也是類比推理。他將看不見的基因與看得見的染色體的行為進行類比,根據其驚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應當注意的是,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並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熒游標記法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夠用特定的分子,與染色體上的某一個基因結合,這個分子又能被帶有熒游標記的物質識別,通過熒光顯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標志重捕法: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捕獲一部分個體,將這些個體進行標志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志個體占總捕獲數的比例來估計該種群的數量。是種群密度的常用調查方法之
這樣可以么?

『柒』 高中生生物學史

高 中 生 物 學 史

必修一:分子與細胞
1、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2、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3、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4、維爾肖(R.L.C.Virchow):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
5、歐文頓(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6、羅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
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
8、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9、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10、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11、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2、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
13、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4、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5、 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16、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17、卡爾文(M.Calvin,1911~):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遺傳與進化
18、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假說演繹)
19、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他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21、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學說。(歸納推理)
22、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假說演繹)
23、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4、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25、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26、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27、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28、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育種:
29、袁隆平他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第一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進化:
30、拉馬克(J.B.Lamark,1744~1829):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31、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穩態與環境
32、貝爾納(C.Bernard,1813~1878):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33、坎農(W.B.Cannon,1871~1945):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4、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動物激素的調節
35、沃泰默:法國人,生理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腸的神經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腸內注入稀鹽酸時,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但是他卻囿於定論,認為這是由於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去干凈的緣故。
36、斯他林: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貝利斯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
37、貝利斯: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39、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40、詹森(B.Jensen):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41、拜爾(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2、溫特(F.W.Went,1903~):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43、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F.Ko )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種群與生態系統
44、高斯(G.W.Gause):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5、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
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選修:
46、張明覺(1908~1991):美籍華人,生於山西嵐縣,生理學家。他一生傾心於生殖生理學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試管嬰兒和避孕葯品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被科學界譽為「試管嬰兒之父」和「避孕葯之父」。
47、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國科學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由於他們的傑出工作,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8、斯圖爾得(F.C.Steward)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9、韋爾穆特(I.Wilmut)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贊同32| 評論

『捌』 生物高中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學家及發明Makiyo聆必修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涉及幾個重要科學家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19世紀30年代, 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維爾肖(R.L.C.Virchow):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歐文頓(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羅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卡爾文(M.Calvin,1911~):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必修二? :遺傳方面的科學家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他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學說。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育種:袁隆平他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第一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進化:拉馬克(J.B.Lamark,1744~1829):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必修三:內環境與穩態貝爾納(C.Bernard,1813~1878):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坎農(W.B.Cannon,1871~1945):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動物激素的調節沃泰默:法國人,生理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腸的神經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腸內注入稀鹽酸時,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但是他卻囿於定論,認為這是由於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去干凈的緣故。斯他林: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貝利斯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貝利斯: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生長素的發現過程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詹森(B.Jensen):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拜爾(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溫特(F.W.Went,1903~):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F.Ko )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種群與生態系統高斯(G.W.Gause):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選修:張明覺(1908~1991):美籍華人,生於山西嵐縣,生理學家。他一生傾心於生殖生理學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試管嬰兒和避孕葯品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被科學界譽為「試管嬰兒之父」和「避孕葯之父」。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國科學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由於他們的傑出工作,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學家及發明

『玖』 高中生物學史學

1、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2、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3、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4、維爾肖(R.L.C.Virchow):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
5、歐文頓(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6、羅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
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
8、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9、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10、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11、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2、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
13、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4、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5、 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16、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17、卡爾文(M.Calvin,1911~):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 :遺傳方面的科學家
18、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
19、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他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21、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學說。
22、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
23、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4、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25、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26、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27、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28、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育種:
29、袁隆平他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第一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進化:
30、拉馬克(J.B.Lamark,1744~1829):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31、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
內環境與穩態
32、貝爾納(C.Bernard,1813~1878):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33、坎農(W.B.Cannon,1871~1945):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4、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動物激素的調節
35、沃泰默:法國人,生理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腸的神經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腸內注入稀鹽酸時,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但是他卻囿於定論,認為這是由於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去干凈的緣故。
36、斯他林: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貝利斯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
37、貝利斯: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39、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40、詹森(B.Jensen):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41、拜爾(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2、溫特(F.W.Went,1903~):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43、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F.Ko )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種群與生態系統
44、高斯(G.W.Gause):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5、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
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選修:
46、張明覺(1908~1991):美籍華人,生於山西嵐縣,生理學家。他一生傾心於生殖生理學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試管嬰兒和避孕葯品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被科學界譽為「試管嬰兒之父」和「避孕葯之父」。
47、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國科學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由於他們的傑出工作,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8、斯圖爾得(F.C.Steward)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9、韋爾穆特(I.Wilmut)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閱讀全文

與生物學家拜爾是哪個國家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