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什麼叫生物進化機制

什麼叫生物進化機制

發布時間:2022-08-11 08:32:48

『壹』 簡述生物的進化機制

簡單來說,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越是能夠適應自然環境規律的動物特徵,越向下遺傳。比如說,長頸鹿,肯定脖子有長有短,但是由於要吃樹上的葉子,所以脖子長的吃到的食物多,生存的幾率大,留下的後代就多,而脖子短的很多會因缺少食物而死亡。所以長頸鹿的脖子向長進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貳』 什麼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機制

物種形成(speciation)是新物種從舊物種中分化出來的過程,即從一個種內產生出另一個新種的過程.包括三個環節:突變為進化提供原料;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導因素;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啟蒙運動的理性和進步理念,包括馬爾薩斯的生存環境理念,是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的思想基礎.達爾文用科學方法證實了進化中的自然選擇機制.孟德爾用試驗方法弄清了遺傳和變異機制,這兩塊知識的結合,就構成了我們今天解釋生物進化機制的綜合進化理論.
達爾文1859年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下原理:第一,所有物種生育子代的能力都大於食物增長速度,即生育能力大於養育能力;第二,所有物種的個體都有變異,同一物種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個體,即同體個體獨特;第三,由於要生存的個體多於能生存的個體,所以會有生存競爭;第四,競爭中,有適應性變異特質個體得到更多的生存機會,即最適者生存;第五,適者有更多機會通過生殖把特質傳給子代,即受到自然選擇;第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成功的變異時代積累,導致新物種產生並實現進化.
這一理論簡潔有力,但它不能解釋變異的由來,因而採用了接近拉馬克獲得性遺傳的說法.獲得性遺傳見於拉馬克的《動物哲學》.它認為生物具有增加結構復雜性的傾向.經常適用或不使用身體的某一部分會引起該部分的發達或退化.這些獲得的性狀可以積累和遺傳.這就是用進廢退,需求產生器官的理論.
孟德爾發現生物的變異來自遺傳,他的這項成就被稱為構成現代遺傳學的基石.1937年,杜布贊斯基在《遺傳學與生物起源》一書中把它與進化論與遺傳學整合成一體.赫胥黎稱之為綜合進化論.綜合進化論認為進化是包括兩個階段的過程:
1、變異:不同個體得到不同的遺傳材料,形成不同的表現型;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3dc54010099c9.html) - 生物進化機制_妙智法師_新浪博客
2、選擇:不同個體在繁育方面表現出的差別.
綜合進化論總結編譯的根源和形式如下:
重組:包括性細胞生成時的遺產物質重組及兩性基因在形成受精卵時的重組.這是物種不增加新基因而實現變異的形式.
突變:突變是遺傳密碼在復制和傳遞時發生的意外錯誤.它能增加種群基因庫中的遺傳物質.突變的外因是環境條件對遺傳信息的儲存和復制機制的干擾.內因則是DNA本身的復制錯誤.
基因流動:指遺傳物質加入或離開某一種去基因庫的後果.學術界以前稱此為遷徙,因為基因總要由遷徙的個體攜帶.基因流動的結果是使一個族群中的一些遺傳物質增加或流失.
基因漂變:指前述原因之外的偶然小變動導致的種群基因庫內容變化.漂變的種群規模一般較小,因而能使偶然的小變動影響整個種群.
上述遺傳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原料.變異發生在代際之間.選擇的單位是個體.進化的單位是種群.變異沒有方向性,選擇和進化也僅有相對於環境的暫時方向性.由於環境變化方向不定,所以進化的方向也不固定.
學術界目前承認進化有兩個層次:一是種群層次上的微觀進化,主要指種群基因庫的等位基因頻率在短時期內的變化.二是更高層次(物種)在較長時段中的宏觀進化.對於後者,學術界又有兩種理一是漸進累積,二是間斷平衡.漸進累積論將生物進化和新種發現視為漸進積累過程.間斷平衡論則將這一過程理解為長期穩定與短期驟變的交替.我們認為簡短平衡論能更好地解釋古人類化石和人類遺傳學資料上的歷時間斷和卻換現象,同時也與突變和選擇的原理兼容.
機制:《現代漢語詞典》是這么解釋的:泛指一個系統中,各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功能.多用於自然科學,mechanism 指機械和機能的互相作用、過程、功能等等.社會科學也常使用,可以理解為機構和制度.

機制有多重含義,例如用機器製造的;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泛指一個復雜的工作系統和某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化學規律等等.與我們常說的機制相近的含義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但又不等同於這個意思.簡單地說,機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首先,機制是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有效的、較為固定的方法,黨建的工作機制,不因黨組織負責人的變動而隨意變動,而單純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據個人主觀隨意改變的.其次,機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並且要求所有相關人員遵守,而單純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體現為個人做事的一種偏好或經驗.例如監督機制,不僅指人人必須遵守的制度,而且應該包括各種監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第三,機制是在各種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和提煉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種形式和思路.機制一定是經過實踐檢驗有效的方式方法,並進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統化、理論化,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實踐.而單純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則因人而異,並不要求上升到理論高度.第四,機制一般是依靠多種方式、方法來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單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種工作機制的同時,還應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動力機制和監督機制來保證工作的落實、推動、糾錯、評價等.建立完善的機制,才能使黨的建設穩步發展,保持長久的活力

『叄』 達爾文理論認為,什麼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和機制

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
可遺傳變異是進化的前提條件
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
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不限定好壞)

『肆』 生物進化是什麼

生物的進化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無不是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這樣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但是這個進化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直線上升的,而是曲折地以螺旋式上升的,它的每個循環在生物史上都是一次飛躍。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有的動物都會隨時間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這在生物學上就叫作進化。

而今,許多動物都不復存在了,因為它們的後代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經常發生變異,適應自然條件的動物可以生存、發展,而不適於自然條件的動物則被淘汰,這種適者生存的過程就叫作自然選擇。那些被淘汰的動物的遺體在大自然環境的作用下,以石頭的形式保存下來,就形成了化石。現在,化石成了科學家研究古生物的主要依據。

『伍』 生物是如何進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
生物界各個物種和類群的進化,是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的。物種形成(小進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進式形成,即由一個種逐漸演變為另一個或多個新種;另一種是爆發式形成,即多倍化種形成,這種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動物中很少發生,但在植物的進化中卻相當普遍。世界上約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種是通過染色體數目的突然改變而產生的多倍體。物類形成(大進化)常常表現為爆發式的進化過程,從而使舊的類型和類群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生的類型和類群所替代。
理論依據: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進化理論
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種群為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可遺傳的變異主要來自突變(廣義的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並不是絕對的,這取決於生物的生存環境,突變和基因重組只是產生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界中物種形成的方式有多種,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望採納~~)

『陸』 生物的進化過程是什麼

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狀態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

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

(6)什麼叫生物進化機制擴展閱讀:

生物進化差異性產生原因:

多細胞生物既有時間上的分化,又有空間上的分化。在個體的細胞數目大量增加的同時,分化程度越來越復雜,細胞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而且同一個體的細胞由於所處位置不同而在細胞間出現功能分工,頭與尾、背與腹、內與外等不同空間的細胞表現出明顯的差別。

胚胎發育不僅需要將分裂產生的細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異的細胞類型, 同時,要將一些細胞組成功能和形態不同的組織和器官,最後形成一個具有表型特徵個體。

『柒』 高二生物: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機制

突變、自然選擇和隔離都會改變基因頻率,自然狀態下的基因重組不會改變基因頻率(除了使用基因工程會改變基因頻率),而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本質,所以不包括基因重組

『捌』 生物進化機制的兩個定論由誰得出

生物進化機制的兩個定論分別有拉馬克提出。這兩個定論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
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當時,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部進行的。
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生物都有繁殖過盛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斗爭」。
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玖』 生物是怎樣誕生的生物進化的機制是什麼能找到具體的進化證據嗎

網上找的認為還行的!你看看對你有用嗎?
1.生物是怎樣誕生的?
從生命的起源說起,也就是無生命的無機物如何演化成生命體,前普遍接受的是化學起源學說:原始大氣中有氮,氫等氣體,在雷電高能作用下,產生簡單的化合物,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進一步合成蛋白質,核酸等組成生命的大分子.始生命的出現成為可能. 蛋白質,核酸大分子組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體.

2.生物進化的機制是什麼?能找到具體的進化證據嗎?
生物究竟是如何通過自身變化,特別是遺傳上的改變,實現對環境的穩定適應,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科學家們發現,許多基因是由原有的基因通過基因重復而演變形成的。例如,在人類基因組3萬多個基因中,有近一半的就是由基因重復形成的。按照進化理論推斷,一部分重復基因可能會產生新的功能,有助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可是,功能上的變化具體是如何發生的? 這些新基因真的促進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嗎?
中美科學家為回答上述問題,選擇舊大陸猴的一個亞科棗疣猴亞科作為研究模型。因為該類動物的特殊性在於它們以樹葉為主要食物,食物在其前腸通過共生的細菌發酵消化,它們通過各種酶(包括胰核糖核酸酶)消化細菌而獲得營養。
經與其它十多種靈長類動物及人的胰核糖核酸酶基因進行比較,他們發現葉猴中有兩個基因拷貝,而其它靈長類動物及人中都是單拷貝。這兩個基因拷貝有什麼奧妙嗎?
進一步研究發現,基因的重復大約發生在400萬年前,但疣猴類食葉特性形成於1000萬年前。有趣的是,基因重復發生後,只有1個基因發生了快速的改變。並且其變異不是隨機的,而呈現明顯的方向性。通過理論計算和功能研究, 他們確定,由於受到適應性選擇的作用,基因發生了適應性進化。
基因重復後,兩個基因發生了功能上的分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促進了葉猴對環境的適應。
科學家對新基因功能產生的進化動力存在激烈的爭論:一些學者認為促進新功能的適應性選擇作用很大,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釋放維持原有功能的選擇壓力意義更重大。他們的研究證明,在葉猴胰核糖核酸酶中,兩方面的作用都必不可少:基因的重復釋放了其中一個拷貝中維持原有功能的選擇壓力,提供了進化的原始材料;而食物環境的變化提供了適應性選擇的動力,推動形成效益更高的新酶。新酶的形成又進一步促進了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雖然現在國際上對適應進化的研究十分重視,但一般的研究都主要依賴於理論計算,很難進行試驗上的驗證。這項工作通過理論計算與試驗相結合,向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機制。
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密西根大學的部分資助。

3.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靈魂的進化

宇宙的八度音程(sfzhou譯自Prism of Lyra) 加工

第一密度 在這一密度中存在點的,物理上的覺知,其頻率水平是最基本的。她為原子和分子的創造提供物質和能量。從這一密度開始,基本生命形式譬如礦物和水,都一直在運轉著。人類自身也含有這種頻率,她組成了最基本的基因密碼。

第二密度 在這一密度中存在線的,生物上的覺知以及物種本體的發展。這一密度振動所表達的意識不具有自我認識。植物和動物王國內的絕大多數物種存在於此,然而它們的出現依賴於許多附加因素,包括自我意識的缺失。這個發展階段在地球上持續46億年。

第三密度 在這一密度中存在空間的覺知,本我,個性的發展以及集體身份的喪失。在保持當下意識的同時,能回憶過去,察覺未來。這是人類出現的密度。這種密度的振動會造成割裂的假象,因此是對覺醒的挑戰。當前人類正處於從第三密度進入第四密度的轉換中,人類因此正在經歷許多快速的變化。這一頻率是最大程度從整體中分離的頻率,但是人類亦是在這一密度中學習許多關於合一的課程。這是自我覺知和自我意識的密度。兩個基本能力是理性思維和直覺思維。通過利用這兩個性質,我們可以領悟到我們是彼此的一部分,這引導出愛的經驗。海豚和鯨魚目前同時存在於第三和第四密度中,(那些處於第三密度的)正和人類一起經歷這偉大的轉換。

第四密度 這一密度包容空間的覺知,超意識,在保有自我意識的同時重新整合集體身份。隨著振動的加強,人類對過去,現在,將來的感知更加流暢,介入多重維度和多重密度實相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保持負面定向的意識變得更加困難。這是一個發展同情心的計劃。我們在第三密度達到了可以理解悲傷的能力時,個體之間的區別仍然是明顯的。通過群體的輿論,融洽開始產生。目前在地球上,第四密度和第三密度發生部分重疊,從人類的角度,這可以解釋當今反對分裂假象,要求聯合,和平和無條件給予愛的呼聲日益高漲的現象。(在這一密度中)個人實相的振動頻率正在提升,因此將以更為迅速和強烈的方式面對個人問題。

第五密度 在第四密度學到的憐憫的功課在這里引導到智慧。第五密度的實體可以隨意消失一個顯現,出現另一個顯現。這一密度存在不被線性時間束縛的作為集體身份的「我」的覺知。意識將喚醒自身的遺產,這是智慧的密度。當內在的意識被喚醒時,他們很想與那些仍處於較低密度的人們共同分享(這些智慧),有許多這一密度的生命體選擇成為其他人的導師。一個第五密度的生命體開始記起意識的家族並與之融合。這是第一個沒有物質實體的密度。註:從第五密度到第七密度的轉換沒有明顯的分別界限,因為這些密度的定向是非物質實體的,許多都是融合在一起。

第六密度 和光一樣的自我經驗。在這一密度中覺知即維度本身。她經常被稱為基督意識,因為她展現了同基督或佛陀相同的頻率。從這一密度開始,全體記憶被喚醒,生命體與其是為自我負責,更是為集體負責。對自我的發展與對集體的發展相同而合一。

第七密度 達到頂點,在這一密度中存在作為集體-矩陣身份和多重維度體驗的覺知(社會記憶復合體)。這是合一或整合的頻率,該頻率的振動在身份中融合並成為集體良知的整體。他們磁化在其他頻率中的生命體,並為他們自然地流向整合提供機會。第七密度是一個完全的存在。「自我關照的創造者再一次緊縮為元一,這樣准備進入第八密度。」

第八密度 回歸無限.

4.作為萬物之靈的人能找到這些答案嗎?
人類在不斷的探索,一代又一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拾』 生物進化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生物進化論,簡稱進化論,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進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變異、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的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170多萬個物種。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種起源》有詳細的論述。
在生物進化研究中,要闡明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進化歷程,二是進化機制。

至20世紀60年代中葉,主要是由古生物學家、胚胎學家和系統學家研究第一個問題,群體遺傳學家研究第二個問題。在研究生物進化歷程時,一般把物種作為進化單位,從化石、胚胎發育以及形態和生理性狀比較中,以確定生物進化系統發育樹。

在研究生物進化機制方面,本文重點介紹分子進化研究中的主要發現及其對原有進化論的影響。為了弄清分子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先簡要介紹與它有關的幾種進化學說。

1 歷史回顧

1.1 達爾文學說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該學說的要點是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性狀差異,這些個體對其所處的環境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由於空間和食物有限,個體間存在生存競爭,結果,具有有利性狀的個體得以生存並通過繁殖傳遞給後代,具有不利性狀的個體會逐漸被淘汰(達爾文把自然界這種留優汰劣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由於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就可能出現性狀分歧和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由於當時對群體變異的來源不清楚,人們對該學說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該學說揭示了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創造性作用;有人則認為自然選擇作用於物種內的連續變異不足以導致新物種的形成,新物種的形成只能依靠物種內的非連續變異。

1.2 突變學說

人們對達爾文學說的爭論,促使荷蘭遺傳學家德·弗里斯(de Vries)提出了物種形成的突變學說(1903)。該學說受到當時的許多生物學家的歡迎,因為它是在對美洲物種夜報春花(Oenothera lamarchiana)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似有過硬的試驗證據。首先,他在該物種的自然群體中觀察到幾種變型。然後,在多代繁育試驗中發現,該物種總能連續產生少數變型;這些變型或能真實遺傳,或能分離成該物種和自然群體中原觀察到的那幾種變型。由於某些變型與原物種差別很大,故定為新物種,而新物種的形成很易用單突變解釋。但後來證明,德·弗里斯所用的材料實為一永久雜種,他所發現的所謂新物種只不過是這一永久雜種的分離產物。

在德·弗里斯突變論的啟發下,摩爾根根據他試驗得到的許多突變體實受孟德爾基因控制,從而認為:在進化中,突變的作用大於自然選擇的作用——前者創造變異,後者只保留現存的有利變異;少數有利變異會在群體中逐漸占優勢,而進化是群體中更為有利的基因替換原有基因的過程。因此,摩爾根這一進化學說往往叫突變學說,但最好叫突變-自然選擇學說,因它沒有否定自然選擇在進化上的作用。

1.3 綜合進化學說

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國學者費希爾(R. A. Fisher)、霍爾登(j. B. S. Haldance)和美國學者賴特(S.Wright),綜合了選擇論和基因論的成就,運用群體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突變、選擇和遺傳溧變引起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變化,在數學上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後得出:選擇對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影響,要比突變有效得多。這一理論成果很快為許多實驗遺傳學家所接受。

綜合進化學說的主要論點有:突變是隨機的,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但由於對等位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很小,在進化中作用很小;自然群體存在的遺傳變異足以對不同環境的自然選擇作出反應,自然選擇是影響生物進化的主要因素,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由於自然選擇,處在不同環境下的有利基因分別被固定,最終可使不同環境下的生物出現生殖隔離而形成新物種。由於綜合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仍是自然選擇,所以又叫新達爾文學說。

2 分子進化學說

分子進化一般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重建物種或基因的進化歷程,即重建分子系統發育樹;二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 DNA和蛋白質)的進化機制。

2.1 試驗結果

利用不同的分子技術(如序列分析、電泳分析和DNA雜交),對蛋白質和核酸分析的主要發現有:

2.1.1 對於特定的蛋白質或基因,只要功能不變,每年每位點的進化速率((用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換率表示)為一常數。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測定特定蛋白質(或核酸)不同物種自趨異以來的氨基酸差異數d;根據古生物學等可知道不同物種開始趨異的時間t。研究發現,d和t存在顯著的直線回歸關系,進而可求得特定蛋白或基因的進化速率。進化速率依蛋白質或基因的類型而定,如纖維蛋白肽、血紅蛋%B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生物進化機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