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生物節律有關的中樞是
(1)下丘腦與生物節律的控制有關,腦干是呼吸中樞,(1)錯誤;
(2)脊髓是調節軀體運動的低級中樞,大腦皮層是調節軀體運動的高級中樞,(2)錯誤;
(3)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不同神經中樞分別負責調控某些特定的生理功能,(3)正確;
(4)語言中樞的H區受損,患者能聽到別人的話,但是聽不懂,(4)錯誤;
(5)短期記憶主要與神經元的活動及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有關,尤其是與大腦皮層下一個形狀像海馬的腦區有關.長期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5)錯誤;
(6)語言中樞位於大腦皮層,故飲酒過量的表現為語無倫次,與此生理功能相對應的結構是大腦,(6)錯誤.
故選:D.
2. 控制生物節律的中樞
A、下丘腦是體溫、水鹽平衡、血糖平衡的調節中樞,A正確;
B、腦干有維持生命活動必要的中樞,與生物節律等的控制有關的區域在下丘腦,B錯誤;
C、大腦S區受損患者表現為聽懂別人的談話,但不會講話,C錯誤;
D、脊髓內有調節軀體運動等生命活動的低級中樞,D錯誤.
故選:A.
3. 生物節律與周期現象有哪些,其機制是什麼
生物節律與周期現象有哪些
1、日節律:以24小時為周期的節律,通稱晝夜節律(如細胞分裂、高等動植物組織中多種成分的濃度、活性的24小時周期漲落、光合作用速率變化等).
2、潮汐節律:生活在沿海潮線附近的動植物,其活動規律與潮汐時相一致.
3、月節律:約29.5天為一期,主要反映在動物動情和生殖周期上.
4、年節律:動物的冬眠、夏蟄、回遊,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等現象均有明顯的年周期節律.
一種認為生物體系根據外界自然周期現象定時,因而產生了與天體物理因子等同步的節律.這是一種外源說.生物節律
另一種假說是內源說,它認為生物鍾是先天性和遺傳性的,是一種內在的振盪機制;節律周期之所以與自然周期一致,則是在外界調時因子作用下,長期適應和自然選擇的結果.1974年D.恩賈斯曾提出生物鍾的膜模型,以離子濃度和離子運轉功能間的反饋循環所產生的振盪,解釋晝夜節律.A.F.溫弗里(1971)和T.帕夫利迪斯(1969)認為,晝夜節律可能來源於一些周期為分鍾量級的生化振子的偶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次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時間結構位於視交叉上核(SCN).如佐佐木正己1980年提出,視交叉上核通過上頸部神經節向分布在松果腺的交感神經細胞不斷發放信號,促使正腎上腺素不斷釋放,從而控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的過程,而褪黑激素具有晝夜節律.美國哈佛大學用猴子試驗並觀察患者證實,人腦視交叉上部寬度不到1/4毫米的細胞群為時限細胞,是生物鍾細胞的一種.
4. 生物節律的變化關系
生物節律現象直接和地球、太陽及月球間相對位置的周期變化對應。
①日節律(Circadian Rhythm)。以24小時為周期的節律,通稱晝夜節律(如細胞分裂、高等動植物組織中多種成分的濃度、活性的24小時周期漲落、光合作用速率變化等)。
②潮汐節律。生活在沿海潮線附近的動植物,其活動規律與潮汐時相一致。
③月節律。約29.5天為一期,主要反映在動物動情和生殖周期上。
④年節律。動物的冬眠、夏蟄、洄遊,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等現象均有明顯的年周期節律。除天體物理因子外,光線、溫度、餵食、葯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調時作用。此外,還有一些生物節律不受外界影響,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鍾70次,酶合成和酶活性的振盪周期為1到幾十分鍾,神經電位發放頻率則可達101~102赫。通常把生物體內激發生物節律並使之穩定維持的內部定時機制稱為生物鍾。對生物鍾有兩種假說:一種認為生物體系根據外界自然周期現象定時,因而產生了與天體物理因子等同步的節律;另一種認為生物鍾是先天性和遺傳性的,是一種內在的振盪機制。
5. 生物有節律性行為是什麼 主要是那四類
動物體的活動或運動適應環境中自然因素的變化而發生有節律性的變動,稱之為節律性行為。
1)晝夜節律:動物的活動和生理機能與地球的晝夜相聯系,出現大約每隔24小時重復進行的現象,稱為晝夜節律。根據晝夜活動的特性,可以分為四類:白天活動的,稱晝行性,如多數鳥類。昆蟲、一部分哺乳類;黃昏或晨曦活動的,稱晨昏性,如夜鷹;黑夜活動的,稱夜行性,如貓頭鷹;不規則活動的,稱無節律性,如多數土壤動物。
2)月運節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動是與潮水的漲退相聯系的,稱之為潮汐節律或月運節律。潮汐產生的條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的。蛤蜊、藤壺等,漲潮時在水下覓食;蟹類漲潮時躲藏在洞穴內,當潮水退落時爬出洞穴,在海灘上捕食。
3)季節節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陽輻射的時數發生季節變化,這種晝夜長短的變化影響著許多動物的活動。生活在溫帶地區的動物表現出典型的季節性活動周期。如大多數動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節,通常在春季繁殖;許多在冬季來臨之前遷往南方溫暖地區越冬。在熱帶草原地區,在一年中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生活在這里的動物的活動則與降雨量變化相適應。
4)生物鍾:生物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就叫做生物鍾。比如公雞到清晨一定時刻雞啼,貓頭鷹的體溫恰好在夜裡十二點最高。生物鍾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並不是在動物體內真正有這種具體的形態結構,而是指動物體內存在著類似時鍾的節律性。其實,生物鍾不只是動物有,植物的生命活動也存在這種節律性。節律行為對於動物獲得食物和適宜的生活環境,避開不良的生活條件有重要作用。
6. 生物節律是怎樣形成的
生物節律
形成原因:
生物節律現象直接和地球、太陽及月球間相對位置的周期變化對應。
主要表現形式:
一)日節律。
以24小時為周期的節律,通稱晝夜節律(如細胞分裂、高等動植物組織中多種成分的濃度、活性的24小時周期漲落、光合作用速率變化等)。
二)潮汐節律。
生活在沿海潮線附近的動植物,其活動規律與潮汐時相一致。
三)月節律。
約29.5天為一期,主要反映在動物動情和生殖周期上。
四)年節律。
動物的冬眠、夏蟄、洄遊,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等現象均有明顯的年周期節律。除天體物理因子外,光線、溫度、餵食、葯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調時作用。
五)此外,還有一些生物節律不受外界影響。
例如,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鍾70次,酶合成和酶活性的振盪周期為1到幾十分鍾,神經電位發放頻率則可達101~102赫。通常把生物體內激發生物節律並使之穩定維持的內部定時機制稱為生物鍾。對生物鍾有兩種假說:一種認為生物體系根據外界自然周期現象定時,因而產生了與天體物理因子等同步的節律;另一種認為生物鍾是先天性和遺傳性的,是一種內在的振盪機制。
7. 生物節律名詞解釋
生物節律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通過研究生物鍾,如今已產生了時辰生物學、時辰葯理學和時辰治療學等新學科。
8. 人體生物節律
人體生物節律也就是 生物鍾,它 是人體神經調節的一種條件反射調節.
生物鍾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
人體隨時間節律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節律。例如人體的體溫在24小時內並不完全一樣,早上4時最低,18時最高,相差 l℃多。人體的正常的生理節律發生改變,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險信號,改正節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活動的生物節律,來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成績,減輕疲勞,預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所謂智力生物節律,就是人一天中有時記憶力好,有時則差,有一定的規律,如有的人早上5—9時記憶力好,而另一些人則是晚上記憶力好等等)。反之假如突然不按體內的生物鍾的節律安排作息,人就會在身體上感到疲勞、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適。
人體生物大致分三類:晝型、夜型、中間型。晝型表現為凌晨和清晨體力充沛,精神煥發,記憶力理解力最為出色,如數學家陳景潤、作家姚雪垠都習慣凌晨兩三點鍾投入工作,效率很高。夜型是一到夜晚腦細胞特別興奮,精力高度集中,如法國作家福樓拜就習慣整夜寫作,以到久而久之,他家徹夜不熄的燈光竟成為賽納河上船工的航標燈了。中間型介乎前二者之間,清晨和上午學習工作效果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