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工林與天然林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差別
從圓明園生態系統發展談遺址公園環境整治
□ 馬曉林 周鳳嫻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的重要性,城市園林也從傳統的遊憩、觀賞功能發展到維持城市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再現自然的高層次階段。圓明園遺址公園作為北京市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部分,其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同樣重要。近十幾年來,圓明園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逐步退化,因此深入調查研究其發展變化過程和特徵,分析退化原因,探索人為促進濕地系統恢復的方法和措施,已成為圓明園管理處近年研究的重點課題。
1 圓明園概況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歷史上該地區主體地貌形式為河谷低地,水源豐沛,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因此,自金代起,這一帶即開始興建園林,至清代時,園林建設達到頂峰,形成以「三山五園」為主要格局的園林風景區,圓明園即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以園林特色而論,圓明園是一處人工建造的水景園林,園內平地疊山理水,廣植珍稀樹木,遍種奇花異草,名景佳境美不勝收。遺憾的是,這一園林傑作於 1860年被英法聯軍無情焚毀,昔日美麗的「萬園之園」淪為一片廢墟。
百餘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和自然演變,圓明園的生態環境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其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目前除綺春園東部水域、長春園的部分水域和福海景區因每年採取人工補水措施還保留了部分濕地景觀外,西部未整治區河湖內水源已枯竭多年,植物群落演替為以陸生灌木為主。近年來,圓明園水源缺失更為嚴重,長春園的東部河湖內,土壤逐步沙化,已少見植物生長。
2 圓明園歷史變遷中植被演替及水文變化情況
在生態系統中,植物作為初級生產者,既是系統的重要結構成分,更是改變生態結構復雜程度和功能的核心力量。研究圓明園生態系統的發展問題首先要研究植被演替過程以及作用於植物的主導生態因子 —— 水的變化情況。
2.1 焚毀前(史料記載)
植被情況:史料中關於圓明園內樹木花卉種類、數量及配置的詳細記載甚缺。國家圖書館藏《圓明園內工則例》記載有 70餘種花、木名稱,其中松、竹、柳、荷是主要的園林植物,此外,銀杏、玉蘭、梧桐、胡桃、山楂、黃櫨、牡丹、梅花、桂花、芍葯等均有種植。另外,據歷史文獻記載,一些南方花卉如棕櫚、蘇鐵、夾竹桃等也有盆栽。
水文情況:盛時的圓明三園大、中、小水面合計約 2080畝,佔全園總面積的40%左右,園內大小水面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水系,園中水域之間以及地面水和地下水之間具有良性的水循環。圓明園水系的供水主要來源於外部。根據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藏樣式雷圖及相關歷史檔案資料得知,圓明園的來水水源有2個,入水口有9個,出水口有3個,供水與泄洪系統設計完善,安排巧妙。加之嚴格的來水管理以及清代海淀地區自身的水資源優勢,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三園的水源供應充足。
2.2 1860至1949年
1860年圓明園慘遭罹難後,清帝曾對園內部分建築進行修繕和重建,1898年「戊戌政變」的發生徹底結束了圓明園的重修歷史。1900年庚子之役後,圓明園又遭受了官僚、軍閥、地痞、奸商的長期盜竊和破壞,古樹名木被大肆砍伐。20世紀30年代後,農戶陸續入園開山填湖,墾田種稻,對園內植被和山形水系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此時期,由於園外水源尚能滿足圓明園的補水需求,水域面積得以維持。
2.3 1949至1983年
1949年全國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工作。1956年開始,北京市政府先後徵用了園內旱地,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綠化。經過6年的人工造林,共種植了10萬株樹木,形成綠地87公頃,占遺址總面積的1/4,使遺址的荒涼景象開始改觀。十年動亂期間,園內的綠化成果又一次遭到破壞,2萬株樹木被砍伐,10多公頃綠化地帶被侵佔。1976年圓明園管理處成立後園內的綠化狀況相繼得到改善,重點充實了西洋樓景區的綠化配置,種植了常綠喬木4萬余株。這些工程極大地豐富了圓明園遺址的植被景觀。
但就總體而言,圓明園的植樹造林水平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尤其是 50年代樹木種植的隨意性較強,一是樹種選擇缺乏歷史依據,主要以速生、經濟的楊、柳、胡桃、白蠟、國槐、洋槐等落葉喬木和油松、檜柏為主,植物種類不夠豐富;二是配置方式、栽植密度等均未按生態學、造林學等相關學科理論進行系統規劃,完全屬於盲目的一窩蜂式造林。加之駐園單位、園居人口眾多,沒有也不可能進行系統規范的管理,圓明園已成為建築雜亂無章、垃圾成堆、人員繁雜的城郊村落。這些因素都直接導致了園內林相單一,喬、灌、草比例不合理,植物病蟲害嚴重等後果。昔日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園林景象早已盪然無存,甚至難以達到普通園林綠地的基本要求。
從 50年代起,玉泉山等歷史上圓明園的補水水源地水資源枯竭,園內供水來源減少,西北入水口也隨之關閉。此階段初期,由於地下水位較高,土壤的保水能力較強,補給的水量尚可以留存。但隨著北京市整體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圓明園地區滲漏加劇,河湖內由常年積水逐漸變為季節性積水。在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活動蓬勃發展以後,圓明園的一些河湖被填平成農田,並採取人工打井方式進行旱地供水。這些行為導致了圓明園生態系統的水文狀況持續惡化。
2.4 1983年至今
1983年,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明確規定:「整建圓明園,在本世紀末建成圓明園遺址公園。」正式確定了圓明園遺址的保護發展方向。1984年12月1日,首期工程 —— 福海景區整修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共完成整修面積 800餘畝;之後又陸續對綺春園東部、長春園進行了整修。到90年代初,整修范圍內約有1200餘畝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歷史原貌,植被也得以調整和增加,共新植樹木花卉15萬株(叢),圓明園遺址東半部山青水碧、林木蔥茂、花草芬芳,形成了良好的游覽開放環境。
圓明園西部景區,由於未在整治開放范圍內,近年人工植樹行為較少,植被中喬木仍以 50、60年代所造林木為主,且缺乏正規的管理養護。同時,由於駐園單位和居民的人為破壞,西部景區的喬木長勢逐年衰退,病蟲害嚴重,種群數量呈持續下降趨勢。另外,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原因,就是氣候的乾旱、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源的供應嚴重不足。
90年代初期,圓明園西部未開放區內遺存的水面僅有前湖和後湖的東半部,土壤滲漏狀況嚴重。進入90年代中後期,北京市整體缺水的狀況使圓明園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每年由京密引水渠經萬泉河引入圓明園的來水量逐漸減少,水質沒有保障。1999年後供水指標更是嚴格控制,供水量嚴重不足。為此園內採取了控制注水區域等措施,但到2000年以後,福海、綺春園東部、長春園的湖面在每年人為補水的情況下仍有7個月的時間處於乾涸狀態,而圓明園西區基本是常年乾旱,大量動植物死亡、消失。
生境條件的這一明顯改變,對植物多樣性造成了直接影響。以下引用中國農業大學提供的有關數據來說明圓明園從 60年代至今植物種類的變化情況。
表 1 三次調查植物科、種比較
蕨類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總 計
所有
植物
科
種
科
種
科
種
科
種
*1960'
4
4
3
5
75
343
82
352
1988-1989
4
4
3
5
83
316
90
325
2005
2
2
4
8
79
301
85
311
陸生植物
1960'
2
2
3
5
58
313
62
319
1988-1989
2
2
3
5
68
292
73
300
2005
1
1
4
8
65
284
70
291
陸地野生植物
1960'
2
2
0
0
54
285
56
287
1988-1989
2
2
0
0
54
246
56
248
2005
1
1
0
0
49
218
50
219
陸生栽培植物
1960'
0
0
3
5
10
27
13
32
1988-1989
0
0
3
5
24
47
27
52
2005
0
0
4
8
29
64
33
72
從表中數據可以分析得出: 60年代至今,圓明園的植物種類總量有所下降,但減少的速度較慢,平均速率為0.9種/年。減少的物種主要集中在濕生植物類型,由 60年代的33種減少為2005年的20種,其下降比例為39%;陸生植物由60年代的319種減少為291種,下降比例為8.8 %。另據中國農業大學調查結果顯示,濕生植物數量、分布面積的減少也較為明顯,「濕生種類僅見於乾涸的湖底和稍有水的湖邊或低窪地,如蘆葦、石龍芮、綿毛酸模葉蓼。」這表明植物種類、數量和分布與生境的水分因素密切相關。 2.5 探討與分析
通過對圓明園歷史變遷中植被狀況及水文變化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
(1)就整體而言,圓明園遺址公園是個遭受連續破壞的、不穩定的、嚴重退化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但東部開放區和西部未整治區由於人工干預的程度不同,在園林景觀、生態特徵、退化程度等方面又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東部開放區是近年來持續整治和人工管理而形成的生態系統,西部未整治區則是在人類反復破壞以及多年棄管的狀況下形成的退化嚴重的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的破壞不可能自然恢復,必須依靠人為干預逐步恢復其生態結構、生物量及功能。科學研究表明,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時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退化程度輕的生態系統恢復時間要短些,因此,及早地進行人工干預有利於遏制生態系統的繼續退化,加快系統恢復的進程。
(2)圓明園內植被是人為干預形成的半自然植物群落,屬華北地區常見的地帶性植被,而非北京地區特有的模式樣地。圓明園遺址是獨一無二的,但圓明園的植被、群落並不是獨特僅有的。對待這樣的植物群落機械的保留和靜態的保護是不可取的,必須改善植物生存和發展的生境條件,才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的積極的、科學的措施。
(3)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環境整治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圓明園遺址公園環境整治工程在豐富植物種類,擴大種群規模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和顯著的成果。通過人工種植樹木花草,園區內喬木、灌木的種類、數量不斷增加,而野生草本植物由於種子庫的良好保存,其植物群落得以自然恢復。實踐表明,環境整治後的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得到較好保護和豐富,群落的穩定性也隨之提高,這也驗證了「種類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的生態學原理。
(4)環境整治不是完全的復原,而是以歷史記載為依據,對山形水系的恢復和植被的調整與充實。那種主張將圓明園植被恢復到被焚毀前的觀點是不現實的,因為關於植物配置的詳細情況已無從考證;還有主張恢復到20年前的水平的觀點更是荒唐的,因為那時垃圾成堆、人為破壞嚴重,植物種植缺乏科學性和審美觀,病蟲害嚴重,植物群落處於衰退狀態。環境整治的目標是再現圓明園獨特的園林格局與特色,發揮其作為遺址公園的特殊價值與功能作用,有效促進人工生態系統的資源利用。
3 圓明園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
3.1圓明園水資源缺乏的客觀原因
圓明園水資源缺乏的客觀原因主要有幾點:第一,北京地區水資源的整體缺乏。北京市屬於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降水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年季間相差懸殊,尤其是 1999年以後,北京連續乾旱,作為主要水源的密雲水庫已達枯水警戒狀態,用水原則上進入應急供水預案。在這種情況下,2000年以後圓明園的環境用水很難列入北京市城市環境用水計劃指標。另外,北京高度的城市化導致了地區人口密度高,各類建築用地比例較大,綠地面積比例較小,熱島效應增強。這些因素都直接導致乾旱程度加重。第二,潛水水位的持續下降。近年來圓明園周邊地區城市化建設加快,周邊硬化區域加大,再加之南北兩側的萬泉河及小清河河道都經過硬化處理,圓明園地區的潛水層得不到有效補充。第三,土壤滲水性較強。圓明園位於清河古河道上,部分地區滲水性強,湖水滲到潛水層後隨著清河古河道流向下游。
3.2人為破壞干擾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 1960 ~ 1962年),人民公社將國家征購回的圓明園土地要了回去。農民大規模地挖山、填湖、砍樹、造地、毀遺址、蓋房子。同時,公社一級的馬場、豬場、雞場、機械修造廠、打靶場等都在這里相繼建立起來,初見保護成效的圓明園遺址再次遭到破壞。這種破壞活動在十年動亂期間又進一步加劇。據不完全統計,僅1967年至1971年間,就有216處土山和106處古建基址被挖掘破壞,2萬株樹木被砍伐,10多公頃綠化帶被侵佔。另外,又有10多個企事業單位遷入園中,佔地約23公頃,並有20多個居民點相繼形成,且大多坐落在遺址的中心地帶。這些人類的生產與生活行為對圓明園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由於大環境造成天然水文情勢的改變,以及人為破壞和干擾,圓明園人工濕地經歷了常年積水→季節性積水→土壤季節性過濕→乾旱的退化過程。
4 圓明園遺址環境整治與維護圓明園生態系統平衡
4.1 圓明園遺址環境整治的生態必要性
生態學研究表明,濕地的恢復就是依靠人類活動,逐步把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成健康的功能性生態系統,因此,為阻止圓明園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繼續惡化,必須採取有效的、科學的人為措施。圓明園遺址環境整治工程則是依據這一原則而進行的具體實踐。這一工程嚴格以《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為依據,通過對圓明園歷史與環境背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主導因素與退化現狀的分析、目標生態系統和生態恢復途徑的選擇,最終確定生態恢復的主要內容側重於水文保護、景觀的再現、水生植物的再引入與植被調整、生物的豐富等方面,並制定了圓明園遺址環境整治生態恢復方案。
4.2 圓明園遺址環境整治的生態學依據
圓明園遺址環境整治是為了維護圓明園遺址生態系統平衡、保護圓明園遺址和有效發揮圓明園遺址公園功能而組織和使用各種資源的過程。它在 ?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基礎上,運用技術、經濟、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自然和人為損害圓明園遺址人工濕地生態質量的活動,通過人為定向干預、管理,恢復其生態系統穩定,維護生態平衡。
圓明園遺址環境整治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工程,生態學原理則是其依據的主要技術支持之一。
4.2.1 在圓明園遺址生態系統眾多生態因子中,水資源短缺是制約圓明園遺址生態系統效益的最為重要的限制因子,恢復退化濕地的水文條件是圓明園遺址退化生態功能恢復的關鍵。通過環境整治之水利工程的實施,恢復河湖水系原貌,防止湖底水分快速滲漏,形成開放、貫通的水域生境,恢復生境的復合性。根據生態演替規律,有選擇地引入有利的水生植物,合理地控制入侵物種蘆葦的蔓延,逐步恢復退化的植被與濕地生態系統。
圓明園管理處為論證防滲工程的可行性,衡量其生態效益的利與弊,於前期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在效果得到充分肯定後,又進行了小面積的防滲試驗: 2004年3月對長春園荷花區進行了湖底防滲處理。下面(表2)是長春園內進行防滲後的景區與其它景區水生植物種類(以2004年7月調查結果為據)以及生長狀況的對照、比較、分析。
表 2 防滲試驗植物對照表
地 點
水位情況
水生植物狀況
防滲試驗區
0.2-1.4
植物種類豐富,有荷花、睡蓮、黑三棱、瀌草、針藺、香蒲、狹葉香蒲、蘆葦、野菱、野慈菇、澤瀉、千屈菜、荇菜、雨久花、水蔥、槐葉萍、燈心草、眼子菜、金魚藻、黑藻、狐尾藻、輪葉狐尾藻、角果藻、菹草、苦草、茭筍等 26種
海岳開襟景區
0-0.6
水生植物種類較豐富,主要有黑三棱、瀌草、香蒲、蘆葦、野菱、野慈菇、澤瀉、槐葉萍、荇菜、雨久花、紅蓼、水蔥、眼子菜、芡實
得勝概景區
10%區域濕潤,1%低窪區積水
以莎草、瀌草、酸模葉蓼、藜為主,兼有蘆葦、香蒲
含經堂西側景區
偏乾旱,雨季局部區域濕潤
蘆葦,兼有少量藜、紅蓼
㈡ 人工林生態系統脆弱的原因
(1)人工林種植的樹種單一,營養結構簡單,抵抗力穩定性弱,因此人工林生態系統如此脆弱.
(2)調查松毛蟲的種群密度時,由於松毛蟲的活動能力弱,常採用的調查方法是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
(3)為防治病蟲害,人們最初使用了大量的殺蟲劑,結果有毒物質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渠道進入其它生物體內,造成生態危害.所以人們改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天敵等.
故答案為:
(1)人工林種植的樹種單一,營養結構簡單,抵抗力穩定性弱
(2)樣方法 隨機(取樣)
(3)食物鏈(網) 引入天敵(或「引入寄生生物」、「施放性外激素」等)
㈢ 當前發展速生桉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態環境學專家 PK 林學專家
生態環境學家
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
任海(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教授,雷州半島小良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站長,對桉樹做過多次多種試驗。)
李思東(廣東海洋大學理學院院長,省政協委員,今年廣東兩會期間提案要求控制桉樹的種植勢頭,本文其觀點均摘自該提案)
種植桉樹使地下水位下降
任海:根據我們的試驗表明,桉樹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桉樹還有很強的蒸騰作用,水分利用效率比較低,用水量很大,嚴重影響到水土保持,他們在雷州半島種植的試驗證明,桉樹的種植絕對導致了地下水位的下降。
李思東:大面積桉樹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保持水的能力差,時間長了,土地表面板結,還出現土地沙化現象。
桉樹導致土地肥力下降
任海:其次,桉樹林在沒有人為影響的條件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會對土地增肥,不過,如果有人對其照顧影響、甚至施肥促生,它還是會導致地力肥力的下降。
李思東:桉樹對土壤的肥料和養分需求極大,凡種植桉樹的,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肥料和養分而受到嚴重破壞,引發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況惡化,土地貧瘠。
桉樹林排斥其他生物生長
任海:桉樹有化感作用,在桉樹人工林會產生一些物質抑制和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長。桉樹的人工林下地表植物的確不多,即使有也是物種比較少,人經過多的林地甚至會變成光板底,對於生態發展而言的確不利。桉樹人工林對其他生物有很強的「克生」作用,桉樹的化感作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李思東:種植桉樹之後再引進其它植物,根本無法存活,土壤強度比例逐年升高,山體滑坡和洪澇災害增多。
林學專家
桉樹抽水抽肥並不多
林工(一個從事林業工作多年的務林人)
據國內外林業科研人員經過大量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顯示,桉樹絕對不是「抽水機」、「抽肥機」和「有害生物」。
桉樹用水少於其他常用樹種
首先,桉樹不是「抽水機」,而是比較會「利用水」的樹種。據聯合國糧棉組織專家專項調研,桉樹的水分利用效率比針葉樹、相思樹等樹種要高,光合合成相同量干物質要比後兩者高94%。另外,還有研究文章指出,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乾重),松樹需要消耗1000升水,相思、黃檀、香樵、咖啡需要800升以上,而桉樹只需要510升。也就是說,大家都長那麼大時,桉樹比我們很多常見的樹種少用差不多一半的水。
桉樹只是發育期吃肥多
其次,桉樹也不是「抽肥機」,它利用氮、磷、鉀等元素量並不比其他植物要高。這里我不想再羅列大量的數據了,只想給大家打一個比方:桉樹是一個早熟、高大的孩子,在他的發育期當然比其他孩子吃得多。因此,在桉樹生長的前期,用肥量明顯比其他樹種高得多。但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科學施肥來解決,絕不會導致地力衰退。俗話說得好:「哪能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另外,《廣東桉樹調查》中雷州市部分人的提法根本是站不住腳的!雷州半島在上世紀50年代已經大面積種植桉樹,如果桉樹是抽肥又抽水,經過50多年,那裡早成了荒漠,還能讓你種辣椒?
桉樹有毒只是主觀猜測
第三,桉樹有毒只是主觀猜測。植物間的相生相剋在學術界稱為化感作用,是指某種植物產生的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的影響。以目前的研究結果,尚無證據證明桉樹有不利其他植物的化感作用。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桉樹的原產國,澳大利亞人活得好好的;桉樹人工種植最多的國家,巴西人活得好好的;我省最早種桉樹的湛江,大家也是活得好好的!
■部門反應
本月出台文件規范桉樹種植
昨天下午,省林業局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桉樹的爭議很多,省林業局將在4月出台桉樹種植的規范性文件。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本報昨天的桉樹調查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昨天一天,他們就接到許多地市林業部門及相關人員的電話,他們大都認為本報的調查結合實際,客觀公正,具有積極作用,也有人認為,本報的報道還應該繼續深入調查。
他告訴記者,本報所調查到的為種植桉樹而利用「山火」毀壞生態林和放劇毒農葯種植桉樹都是不允許的,這是一個新的情況,省林業局將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調查。
他還介紹,省林業局對於桉樹種植的爭議情況十分重視,局裡的領導和相關的專家都下到基層去做調研。他們將統一認識,出台一個桉樹種植規范性的文件,以達到科學管理的目的。這個規范性文件將在本月出台。
●記者觀察
桉樹被「陷」四宗罪
生物學家認為:一個外來物種的引進(或入侵)往往會對原來的生態系統和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桉樹這段時間很不幸成為了社會的爭論焦點。
桉樹種植的是非利弊之爭還在繼續上演。然而,正是由於陷入了「樹禍」之爭的假象,我們忽視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背後「人禍」的因素。
實際上,正是「人禍」引起的「四宗罪」導致桉樹被抵制。
一宗罪:掠奪式種植。我省目前的桉樹種植情況是「千軍萬馬發展桉樹,但耕作方式十分落後造成的」。林業專家認為,一般每畝地種100株左右,是屬於比較科學的種植。但是,我們在調查看到,有的農戶和公司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有的一畝地種桉樹150株,多的達250株左右。密密麻麻的種植對地下水和土地肥力的破壞是十分巨大的。
二宗罪:無規劃、一窩蜂推廣種植。廣東省林業局有關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桉樹種植應該因地制宜:在粵西沿海山地、低丘等地可以大面積的推廣種植,在粵北、粵東、粵中等丘陵地帶,要嚴格控制桉樹的種植區域。然而,一些鼓勵發展種植桉樹的地市卻缺乏必要的規劃和論證,看到的只是桉樹種植帶來的經濟利益,動不動揚言要種幾萬甚至幾十萬畝。結果還引起了農民的反對,引發了地方矛盾。
三宗罪:因為經濟利益驅使,不惜假借「山火」來毀林造林。桉樹的種植動不動就是數千甚至上萬畝,是否真有那麼多荒地可供種植呢?實際上,在相當多的地方,一些種植公司先利用「山火」來獲得此後的經營,在河源、在梅州,這種人為山火的後面就是生態林的大肆破壞和農民眼中深深的無奈。因為根據規定,砍伐任何一株生態林,都要向林業部門申報,而且需要繳納一筆砍伐款,但是如果山火之後,砍伐的人員只需要繳納很少的一部分錢就可以砍伐大面積的山林。
四宗罪:只顧桉樹不顧其他。桉樹種植基本上每年都需要施肥,有些公司在種植桉樹時卻使用了劇毒的農葯,本來為了樹林的生長和毒死那些害蟲也無可厚非,但是大面積的使用的話,依然會對土壤、水源甚至對人畜造成一定的傷害,有人甚至將這種傷害歸結到桉樹會分泌有毒物質,進而抵制桉樹。
桉樹何罪?其罪在人呀!
㈣ 為什麼人工林更容易發生病蟲害
為什麼人工林更容易發生病蟲害,人工林病蟲害的治理過程中,長期使用化學葯劑,使害蟲產生了抗葯性,且化學葯劑對害蟲的天敵造成侵害,進一步加劇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和蔓延范圍。一些病原菌、害蟲等從原始棲息地通過自然或人為途徑侵入人工林。因為在新環境中天敵很少,它會在人工林中迅速擴散,對人工林造成破壞。
如何控制人工林中的病蟲害?在人工林設計之初,應避免單一的林分結構,建立混交林,提高物種多樣性,實現生物防治。其次,要制定科學的防治措施,對發生病蟲害的人工林要採取多種方法進行管理,如使用化學品、病蟲害病原菌、病原病毒等。強調生物防治。同時,我們應該及時砍伐有病的植物,減少病蟲害的來源。總之,人工林病蟲害的防治需要一系列系統的工作。
㈤ 人工種植林更容易發生病蟲害是正確的嗎
人工種植林更容易發生病蟲害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具體原因如下:
1、人工林密度較大,而天然林比較稀疏,一旦感染了病害或者遭遇危險性病蟲害,就會短期內迅速傳播,造成大量損失。
2、人工林生物種類少,而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單一物種都有相同的病蟲害,比如根腐病、介殼蟲、鱗翅目幼蟲等,在一般天然林極少發生的大規模病蟲害在人工林卻經常危害嚴重,常常造成毀滅性危害,防不勝防。
3、人工林的種子或者種苗大多來自於外地,會攜帶大量的新的病蟲害,有些病蟲害在當地並不能造成大的危害,但到了適宜的地區就會成為毀滅性病蟲害。
4、人工林人工干預較多,病蟲害抗性增加。天然林自然生長,外來的干擾少,基本上沒有大的傷口,而人工林每年都會有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科管措施,人工干預的條件下,雖然會對主要的病蟲害進行預防和控制,但是會造成其他病蟲害爆發。
降低人工種植林發生病蟲害概率的方法
1、在設計種植林布局的時候,盡量豐富樹種以及其他生物的種類,能有效提高生物防禦功能。
2、預防為主,科學治理,制定科學的防治措施,採取多種方法進行管理,不要等到整片樹林都是病蟲害了再來治理就來不及了,只能是亡羊補牢。
3、在種植林種植初期,加強巡林,一旦發現有病蟲害,可以從病原去除,及時砍掉有蟲害的樹木。
㈥ 舉例說明在人工林營造中為什麼大力推行混交林
混交林指林冠由兩個或多個優勢喬木樹種或不同生活型的喬木所組成的森林。混交林可以形成層次多或冠層厚的林分結構,對於提高防護效能和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從生態觀點來說,營造混交林有如下優點:
充分利用空間和營養面積
通過耐蔭性(喜光與耐蔭)、根型(深根性與淺根性、吸收根密集型與吸收根分散型)、生長特點(速生與慢生、發芽與落葉遲早不同、前期生長型與全年生長型) 以及嗜肥性(喜氮與喜磷,及其吸收利用的時間性)不同的樹種的搭配,可較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有利於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層次范圍利用光照、水分和養分。
能較好地發揮防護效益
森林的防護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林分結構。混交林林冠濃密,根系深廣,枯落物豐富,地上地下部分結構比單純林復雜,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以及其他防護效益方面都優於單純林。
可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混交林與單純林比較,由於樹種多,生境條件好,使一些害蟲或病菌失去大量繁殖的生態條件,同時在復雜環境條件下,寄生性昆蟲、菌類等天敵增多,又招來各種益鳥益獸,因而混交林的病蟲害不象單純林那麼嚴重。混交林內溫度低,濕度大,風速小,各種可燃物不易著火,因而火險性小。針闊葉混交林有闊葉樹的隔阻,可以防止樹冠火和地表火的蔓延和發展,不象針葉樹單純林那樣一旦發生火災,便成燎原之勢,難以撲救。混交林對不良氣象因素的抗性較強。如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混交,可以減輕風害; 常綠針葉樹與落葉闊葉樹混交,可以減輕雪壓雪倒等。
改善立地條件
混交林較之單純林,林內光照減弱,氣溫、地溫略低而變幅小,風速降低,蒸發量減少,空氣濕度增加,有利於改善林內小氣候。混交林的冠層厚,葉面積指數較大,枯落物較多,成分較復雜,比單純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林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混交林能夠充分利用外界環境條件和樹種間相互促進的有利作用,光合作用的效率高,可以在同一時間內積累較多的有機物質,因而總蓄積量和生物量比單純林高。混交林中的主要樹種在伴生樹種的輔佐下,主幹長得通直、圓滿,自然整枝迅速,乾材質量亦較單純林好。
㈦ 人工種植林更容易發生病蟲害這種表述是正確的嗎
人工種植林更容易發生病蟲害這種表述是正確的。
1、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樹木品種過於單一
天然林一般主要是指天然形成的一些自然林地,它們的形成時間比較長,里邊的植物種類相對來說比較豐富。一片天然林地中,一般至少會有幾十、甚至上百種的植物種類,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穩定的群落。
當病蟲害發生時,一般很難大面積流行,可能只有少量的樹種受害,而其他種類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人工林主要是人工播種、或者人工栽植苗木形成的林地,在樹種選擇、以及空間配置上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在我國就有大面積的單一品種的松樹林、或者杉樹林,在這些品種單一的人工林中,一旦有樹木感染了某種病蟲害,就會在同種個體間迅速蔓延,最危害到整片的樹林。
2、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病蟲害來源更廣
天然林都是在長時間內自己形成的,苗木以及植物的來源主要是植株的萌發,自行的播種,以及鳥類、動物等對種子的傳遞。這些生長與繁殖方式並不會讓植物感染或者攜帶什麼病蟲害,不至於讓林地內突然出現一種沒有天敵的病菌或者害蟲。
而人工林的苗木大多都是由全國各地的其他苗圃中選擇而來,在選擇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將攜帶有病菌、或者蟲卵的苗木選擇進行。當這種攜帶有病菌蟲卵的苗木栽植到人工林之後,由於該地的天敵較少,且樹木的品種過於單一,所以可以在林地內迅速地感染其他植株,使病蟲害大面積爆發。
3、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物種類更少
天然林中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可以給各種鳥類以及昆蟲提供食物、以及重要的棲息場;同時由於天然林中人工干預比較少,所以相對來說生物品種是比較豐富的,各種昆蟲、鳥類之間能夠形成相對來說比較豐富的食物鏈。有些昆蟲與鳥類,剛剛好就是樹木上一些害蟲的天敵。
而人工林由於形成時間較短,人工干預比較多,樹木的品種又過於單一,所以生物品種相對來說就會比較少,生物多樣化的程度較低,食物鏈條數較少,以至於它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要比天然林要低很多。
當一種病害、或者蟲害在林地內發生時,很有可能沒有天敵來遏制它,從而造成林地內病蟲害的大面積迅速的爆發。
4、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害蟲抗性更強
由於人工林對病蟲害的自然抵抗能力較弱,所以在人工林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就常常需要使用化學農葯來進行防治,這就使得害蟲對葯劑的抗性越來越強。
同時,長期使用農葯還會對林地中的其他生物造成傷害,從而使很多害蟲的天敵大大減少,這些都將會進一步的加劇病害、以及蟲害的大面積爆發。
5、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食物鏈數少
人工種植林食物鏈條數少,一種生物受損或者死亡後容易影響其它生物數量的驟變,降低抵禦病蟲害的能力,病蟲害發生後蔓延速度快。天然樹林發展時間長,生物鏈豐富,生物之間互相制約,影響力減小,抵抗病蟲害能力較強。
㈧ 論述人工林達到速生、豐產、優質的途徑
良種育苗。指選用遺傳品質和播種品質均優良的種子進行繁育苗木。
適地適樹,指造林樹種的生態學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相適應,滿足樹種需求,充分發揮生產潛力,達到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能取得的高產水平。樹種選擇不當造林後難以成活,浪費種苗、勞力和資金;樹種選擇不當起不到應有的防護效益和經濟效益。樹種選擇不當,影響林分穩定性和立地生產潛力充分發揮。適地適樹的標准總體上是要達到成活、成林,成材,並且具有較高的穩定性。用材林樹種要求幼林郁閉早,生長速率高、培育周期短。其中生長速率是最直接充分反映適地適樹程度的指標。用材林適地適樹的數量標准包括:立地指數、平均材積生長量、立地期望值。
合理密植。林分密度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結構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人工林生產力的提高和功能的最大發揮。在森林培育的整個過程中,可以人為控制。
合理混交。不同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的樹種混交,能夠更充分地利用空間。
改善林地小氣候,維持和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充分利用營養和光照空間,改善林地立地條件,促進林木生長;增加林產品種類;種間有益的相互作用,主要樹種質量提高。混交林具有較好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作用;控制病蟲害發生,增強林分抗災能力。
調控林分結構。①調整林分的樹種組成,保證目的樹種的優勢地位;②降低林分密度,擴大保留林木生長空間;③促進林分生長、縮短輪伐期;④提高木材總產量,改善質量;⑤提高穩定性和各種效益 改善林分衛生狀況,增強林分的抗逆性。
施肥、灌溉、除草鬆土等
施肥①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質,提高土壤肥力;②加快幼林生長,提高林分生長量,縮短輪伐期;③改善林木的健康狀況,提高林分的抗性。
除草的目的:減少競爭-地上、地下、樹干纏繞;減少生化相剋(allelopathy);減少病蟲害-清除寄主和生境;減少嚙齒類動物危害-棲息地。減少水分蒸發,切斷表層、底層土壤的毛細管聯系;
鬆土的目的: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地溫;促進微生物活動,提高養分有效性;促進根系吸收和幼樹生長。
除草鬆土常結合進行,濕潤地區可不鬆土。乾旱地區需單獨鬆土。
防治病蟲害、鳥獸害,火災等。加強苗木檢疫工作;保護天敵(蛇、鷹、
黃鼬weasel等);葯物防治等。
㈨ 人工純林的危害是什麼
人工純林的危害
我國90%人工林為單一品種的純林,而且幼齡佔82%,因而盡管人工林面積多達7億畝,居世界之首,卻未能在維護生態安全和木材供應上發揮主導作用。
森林的價值並不限於木材,而有多重的經濟價值、生物學—生態學價值和社會—精神價值。森林經營應當立足於「生態系統經營」。
維持森林復雜性、整體性和健康狀態、是現代林業思想的核心。美國新林業的策略方針和舉措以及德國接受「前人栽樹、後人遭殃」的深刻教訓而提出的近自然林業,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成功的模式。
枯立木與風倒樹並非森林中的有害成分。枯立木是許多森林動物之家,風倒木則是新一代森林的溫床清除了它們,也就破壞了森林的生態平衡和森林的 天然更新。
對於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意義的山地和丘陵,營造最多的恰恰是生態效益差的人工針葉純林。我國人工林中針葉純林佔三分之二,個別省份高達95%,且分布集中。在17個針葉造林樹種中,杉木、馬尾松、落葉松和油松4大針葉林的面積占絕對優勢,比例高達83。3%。天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南方亞熱帶的地帶性植被,但是長期以來,人們稱之為「雜木林」,視為低價甚至無價值樹種,閩、湘、皖、桂、浙5省針葉林幾乎全部為杉木和馬尾松兩個樹種的純林,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則集中了落葉純林的90%以上。
研究表明,保護土壤不受侵蝕不能單靠樹木本身,而應該更多地依賴於林下的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以及低矮的下木灌草或苔蘚層的立體庇護。在坡地上,單純的林木不足以有效防止表土的流失。
90年代的一場天牛災害使寧夏構成第一代林網的8000萬株楊樹遭受毀滅性打擊,不得不全部砍光。十幾年的造林成果毀於一旦,只好從頭做起,曰之「第二次創業」。現今「三北」地區,天牛蟲害已使約佔新植防護林77%的7500萬畝楊樹受損。這正是植樹中被人們忽視的一個生態學原理——「單一性導致脆弱性」所起的作用。
我國人工林的生物量也無法與原始林媲美,僅統計其中的喬木部分,每公頃原始林蓄積量普遍在200立方米至300立方米,西藏波密崗鄉的一片雲杉林,每公頃蓄積高達3831立方米(?),而我國人工林林分每公頃蓄積量平均僅39.7立方米。被授予「湖北省荒山造林第一市」光榮稱號的宜昌市,由於林種結構不合理,林分質量差,相當一部分經濟林長勢不良。全市每畝活立木平均蓄積只有2立方米,產值僅66.5元。因此在「綠化達標」之後,又不得不進行「低產林」改造。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每消失一畝天然林,就會有二至三畝人工林取而代之。久而久之,形成了「南演杉家浜,北唱楊家將,東北漫山遍野落葉松」的人工純林一統天下的格局。全國荒漠化土地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速度擴展,水土流失面積每年以1.04萬平方公里增加。
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在採伐清理火燒木之後從事人工更新。若干年後科研人員發現,人工更新的落葉林防而不如沒花錢天然更新的落葉松林長得好。大興安嶺林業經營的特點本是天然更新,人工撫育。林冠下平均每公頃有幼樹幼苗9000株左右。在火燒跡地上,如果在1至2年內遇到種子年,即便所有的幼樹幼苗均被燒死亦可得到良好的天然更新,就可以少花錢,多辦事。
美國的「新林業」(又稱生態系統經營)是林業經營思想和理論體系的革新,也是林業經營政策的革新,值得處於轉機中的中國林業學習借鑒。
以往美國將森林劃分為林業用地和自然保護區兩大類型。林業用地用於生產,自然保護區則用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於林業用地,20世紀50年代之前,美國開發天然林,發展人工林以解決木材需求的主張占據主導地位。到了60年代,隨著環境日益惡化,人們改變了對森林的認識。傳統林業則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終於推出歷史舞台,讓位給新林業。一方面是,林業傳統經營方式受到廣大社會公眾和環保主義者的反對。由於到森林中遊憩和關注生態的人日益增多,過去無人關心的某片森林要不要採伐和以什麼方式採伐的問題,如今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種群眾參與和社會關注,成為影響美國林業發展的新年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對於森林生態系統本身所進行的深入研究和科學認識。例如,認識到森林中的枯立木和風倒木並非森林的有害成分,而恰恰是許多鳥獸、獸類、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的生境和新一代森林發育的溫床。處於森林演化頂級群落階段的成熟林也並非只有採伐才是合理的利用方式;它的林分結構具有最大的復雜性和最高的物種多樣性,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巨大而且不可替代。因此,不能再用老一套的必將給森林帶來毀滅性後果的方式經營森林,而必須以現代生態學來指導森林經營,其基本點是「生態系統經營」。
新林業的最大熱點是在林業用地上也強調保持和改善林分質量與景觀結構的多樣性。在採伐前便有目的地保留林中所有的樹種,保護藤條灌草、枯枝落葉以及幼樹幼苗,保留枯立木、風倒木。堅持採伐後的森林仍是由各種徑級的林木組成的、能夠生產各種林產品並持續發揮生態效益的天然林。森林環境不變,樹種結構不變,生物多樣性不變。維持森林的復雜性、整體性和健康狀態,是現代林業思想的核心。在現代林業思想指導下,對目前僅村的原始森林應當採取搶救措施,全部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或規劃為自然保護區進行絕對保護;對一般天然林,可模仿自然干擾確定主伐方式加以經營;對於人工純林則應運用生態學的方法進行改造。要使經過人為經營利用下的森林,盡管保持高度的天然性。這是生態系統經營中決定具體經營措施的基本原則。北京林業大學徐化成教授指出:對森林價值的認識,是指定林業政策的基礎。也就是說,林業政策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對森林價值的認識水平。傳統林業從木材生產出發,只注重於森林的木材經濟價值;而新林業則將森林概括為經濟價值(並不僅限於木材)、生物學——生態學價值和社會——精神價值。這種多重價值觀是現代林業科學發展的的產物,也是生態系統經營思想的基礎。
如果我們相信「大自然做得更好」,那麼,為什麼不能效仿自然生態系統來改造人工純林,使之自然化呢?所謂森林人工化的實質,是認為作用下森林系統的樹種結構和生物結構的主觀化和單一化。因此,在營造人工林或改造現存的人工林時,如果能按照不同的生態位引入本土的天然樹種和其它森林生物生物品種,注入自然的成分,也就去除了以往人工林的一些弊病,發揮出天然林的一些優勢。這樣的人工林是一種人工——天然復合生態系統。德國「近自然林業」便是人工林自然化的典範。對於改造人工林,恢復天然林的經營原則和具體辦法,學者們主張以地區原生的森林群落為模擬的樣板,大力發展群落中的主要原生樹種,使林分接近生態的自發生產,並在人工輔助下使天然物質得以復甦。近自然林業並非完全恢復天然林(若要恢復天然林採取封育手段即可),它是在林業經營中強調使用地區群落的主要本源樹種,並盡可能地使林分接近當地天然植被的自然發生,實現森林群落的動態平衡。
森林的適度人工化不可避免,甚至也有其必要性。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應當適度營造經濟林、農田防護林、工業用材林、薪材林及園林風景林等,不可能讓它們都自然化;但是,森林的高度人工化,特別是現存天然林的人工化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將使後代蒙受生態、經濟和社會方面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美國的新林業和德國近自然林業包含著森林資源與森林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不失為解決我國人工林的缺陷和防止天然林進一步人工化的有效途徑。
工作的跨越取決於思想的跨越。伐木者醒來了;植樹者,也要醒來!
㈩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目的是什麼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來抑制或消滅有害生物的一種防治方法。內容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見的有應用真菌、細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質的抗生菌,如應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真菌),蘇雲金桿菌各種變種制劑防治多種林業害蟲(細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蟲、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線菌)微孢子蟲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蟲(原生動物),泰山 1號防治天牛(線蟲)。(2)利用寄生性天敵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蠅,最常見有赤眼蜂、寄生蠅防治松毛蟲等多種害蟲,腫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圓蚧。(3)利用捕食性天敵防治。這類天敵很多,主要為食蟲、食鼠的脊椎動物和捕食性節肢動物兩大類。鳥類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鳥等捕食害蟲的不同蟲態。鼠類天敵如黃鼬、貓頭鷹、蛇等,節肢動物中捕食性天敵有瓢蟲、螳螂、螞蟻等昆蟲外,還有蜘蛛和蟎類。
利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學現象和某些生物學特性,以防治危害農業、倉儲、建築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