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綿城市|生物滯留池
生物滯留池指在地勢較低的區域,通過區域內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的滯留、凈化和入滲作用,起到對雨水徑流水質凈化和總量控制的作用。生物滯留帶通常用來收集來自不透水路面的雨水徑流,設置於道路一側,是低影響開發道路景觀的重要組成元素。
(1)生物滯留池的構造
生物滯留池按照山上至下的順序,分為蓄水層、覆蓋層、中砂過濾層、透水土工布、礫石層和夯實土層。並在生物滯留池末端設置溢流設施,在礫石層中設置穿孔花管,將溢流設施出水口連接穿孔化管,一並接入市政雨水管網。
生物滯留池覆蓋層為生物過濾介質,也可起到水質過濾的作用。中砂過濾層選用粗砂,增加孔隙率,提高生物滯留池的滲透能力。透水土工布同樣起到過濾作用,同時攔截上層物質進入礫石層,防止堵塞礫石層中排水管道,影響生物滯留池的排強,是生物滯留池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增加生物滯留池的凈化、滯留效果,有時可串聯多個生物滯留池單體,中間用擋板隔開,且先後相鄰兩個滯留池之間存在一定高差,組成多級生物滯留池。多級生物滯留池可增加雨水滯留量,增加雨水在生物滯留池中的水力停留時間,從而提高對雨水水質凈化作用。
值得注意的,一般生物滯留池的坡度應小於20%,若坡度大於20%,則需在生物滯留池中間隔一定距離加設擋水堰,具體間隔距離需根據工程實際情況而定。
雨博士|生物滯留池構造示意圖
(2)生物滯留池的作用機理
生物滯留池通常設置在硬質道路周邊,用來收集來自道路的雨水徑流,降雨事件發生時,隨著降雨歷時的增加,不透水路面產生雨水徑流,由於道路設計坡度為坡向生物滯留池,雨水徑流在重力作用下匯入滯留池。為提高道路排水能力,通常採用開口緣石的做法,提高雨水徑流的匯入量。被收集和滯留的雨水徑流中的較大粒徑雜質經過土壤過濾作用被攔截,可溶性的有機污染物質則通過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得以去除,使雨水水質得到凈化。然後在土壤的滲透作用下,被凈化的雨水下滲補給地下水。為應對暴雨時間對生物滯留池的侵蝕。需設置溢流裝置,溢流口一般高於生物滯留池表面100mm,溢流裝置末端接市政雨水管道,使超標雨水徑流排入市政管網,避免道路出現積水。
因為有我,所以會更好。建設最好的工程。
因為專注,所以專業
了解更多,可點這 →雨博士
註明出處此文作答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此侵犯到您的權益。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B. 這些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的城市,在你的城市,你可曾與它們相遇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點巧思,一點改變就可以讓城市與自然連接,在城市裡也可以遇見自然!
在城市規劃中,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可以讓城市將變得更加綠色,更加充滿生機。在你的城市,你是否也與海綿設施不期而遇過?一起來回顧一下里這些「海綿體」↓
1綠色屋頂
綠色屋頂,是採用在屋頂覆土或用容器的方式蓄滯雨水的設施。綠色屋頂不僅能凈化雨水,還可以減少大雨時地面排水設施的壓力。它是隱藏於建築之巔的桃花源。
雨博士生態樹池.jpg
城市裡可用的低影響開發設施還遠遠不止這些,篇幅有限,這里只是跟大家介紹以上幾種典型的設施。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完美融入這些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的城市,讓我們更幸福!在你的城市,你可曾與它們相遇?
C. 分析生物滯留設施用於城市建設可起到哪些作用
主要用於解決城市水循環問題
附帶有凈化水體、改善氣候、降低熱島效應的作用
希望可以幫到你
D. 生物滯留帶是什麼意思
生物滯留設施指在地勢較低的區域,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蓄滲、凈化徑流雨水的設施。生物滯留設施分為簡易型生物滯留設施和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按應用位置不同又稱作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高位花壇、生態樹池等。
E. .生物滯留設施中礫石和卵石的設置作用有哪兩
有兩個作用。
1、對於污染嚴重的匯水區應選用植草溝、植被緩沖帶或沉澱池等對徑流雨水進行預處理,去除大顆粒的污染物並減緩流速,應採取棄流、排鹽等措施防止融雪劑或石油類等高濃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徑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滯留設施,道路徑流雨水可通過路緣石豁口進入,路緣石豁口尺寸和數量應根據道路縱坡等經計算確定。
F. 海綿校園如何打造
一、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海綿校園」?
打造海綿校園既可以在已建成校園,利用改造契機「見縫插針」地引入綠色基礎設施,實施可持續雨洪管理理念;也可以在校園建設初期,能夠在保障校園各項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大幅減少雨水設施的佔地面積和成本,提高雨水系統的總體效益。
二、如何打造「海綿校園」?
海綿校園的建設多為改造類項目,需要結合校園現狀情況,以及當地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確定改造項目設計目標。
「海綿校園」工程包括新建雨水溝(道路、廣場)和卵石排水溝、雨水花園建設、屋頂綠化改造、新建雨水池、透水鋪裝改造、海綿示範技術展示系統和校園數字化雨水管理監測系統等內容。
可在校園運用的海綿設施有:生物滯留池、高位花壇、雨水花園、植草溝、透水鋪裝、濕塘、垂直綠化、綠色屋頂、小型濕地、蓄水池、生態樹池、耕作園等。
1、運動區
沿運動場周圍設置線性排水溝,收集、轉輸雨水徑流至海綿設施,並匯入蓄水池;
在運動場草坪底部鋪設排水盲管,雨水沿線性排水溝匯入蓄水池;
運動區周圍設置地下雨水儲蓄設施。蓄水池應有一定水質凈化功能,凈化後的雨水可用於運動場草坪及零散綠地的灌溉。
2、校園建築
採用綠色屋頂。綠色屋頂設置宜考慮雨水集蓄回用,用於綠色屋頂澆灌,平屋面綠色屋頂可設計成耕作園,與學校自然課的實踐教學相結合;
其他建築可考慮採用垂直綠化,如教學樓建築雨落管優先採用斷接方式排水,高位花壇承接雨水,利用植草溝等方式將承接或散排的雨水引入海綿設施;
面向校園周邊道路的建築和校園圍牆,應優先採用垂直綠化,也可設計高位花壇與垂直綠化一體化的海綿設施;
雨水儲存設施可選用雨水罐、蓄水池等設施,並採用與水景結合的方式布置。
3、道路系統
宜採用生態排水方式:在校園內少設置地下排水管網,不設置路緣石。
人行道和廣場宜採用透水鋪裝。
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宜採用透水瀝青路面或透水混凝土路面。
道路兩側可採用排水設施,若無法布置海綿設施時,可採用線性排水溝或植草溝等方式,有組織的匯流與轉輸雨水徑流至海綿設施。
4、食堂與停車場
食堂匯水區域應選用植草溝、植被緩沖帶或沉澱池等對雨水徑流進行預處理,再導入海綿設施;
停車場應設計為生態停車場。停車位採用透水鋪裝形式,徑流匯入植草溝再導入生物滯留池等具有水質凈化功能的海綿設施。
5、跌級花池
以階梯型式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花池排列成型。花池是養花和栽樹用的圍欄區域,池內填種植土,設排水孔。不僅可有效減少地面土方開挖,而且可打造一處景觀。下雨時,跌級花池除了起到遲滯水流的作用,裡面的植物也同樣能對比較臟的初期雨水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
6、透水道路
整個校園不再是傳統的水泥地面、塑膠操場,取而代之的是依次由透水磚、透水混凝土、砂墊層、碎石過濾層、盲滲管等多種透水材料綜合運用體。
雨水一旦落到地面,就能迅速被地面吸收。然後經過層層滲透,將雜質除去後,通過盲管引流進蓄水池。因此,學校的道路、停車場、人行道都具有吸水功能。
7、地下雨水調蓄池
地下雨水調蓄池是鋼城二中海綿工程改造的最大亮點,最大可容納500立方米雨水。雨水花園、生態旱溪的雨水通過地下管網匯集到這里,可用於校內綠化灌溉、道路沖洗,能夠回收利用,減輕了排漬壓力,降低了能耗,實現可循環利用。
8、生態旱溪
旱溪就是不放水的溪床,人工仿造自然界中乾涸的河床,配合植物的營造在意境上表達出溪水的景觀。生態旱溪是此次海綿試點的第一大亮點,全長160米。不下雨時,旱溪是一道風景;在雨季又可以盛水,水旱兩便。
G. 低影響開發理念的低影響開發(LID)的概念
低影響開發理念(全稱是LowImpactDevelopment)是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
低影響開發強調城鎮開發應減小對環境的沖擊,其核心是基於源頭控制和延緩沖擊負荷的理念,構建與自然相適應的城鎮排水系統,合理利用景觀空間和採取相應措施對暴雨徑流進行控制,減少城鎮面源污染。
原則
以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作為土地開發規劃的綜合框架:首先要考慮地區和流域范圍的環境,明確項目目標和指標要求;其次在流域(或次流域)和鄰里尺度范圍內尋找雨水管理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明確和保護環境敏感型的場地資源。
專注於控制雨水徑流:通過更新場地設計策略和可滲透鋪裝的使用來最小化不可滲透鋪裝的面積;將綠色屋頂和雨水收集系統綜合到建築設計中;將屋頂雨水引入等可滲透區域;保護現有樹木和景觀以保證更大面積的冠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低影響開發理念
H. 【建設規范】:海綿城市建設規范詳細解讀規范
城市建築與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水系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項目,應以相關職能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作為責任主體,落實有關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設計。城市規劃建設相關部門應在城市規劃、施工圖設計審查、建設項目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備案等管理環節,加強對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情況的審查。適宜作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載體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在園林、道路交通、排水、建築等各專業設計方案中明確體現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設計內容,落實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
小區綠化
(1)綠地在滿足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遊憩場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應結合綠地規模與豎向設計,在綠地內設計可消納屋面、路面、廣場及停車場徑流雨水的低影響開發設施,並通過溢流排放系統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有效銜接。(2)道路徑流雨水進入綠地內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前,應利用沉澱池、前置塘等對進入綠地內的徑流雨水進行預處理,防止徑流雨水對綠地環境造成破壞。有降雪的城市還應採取措施對含融雪劑的融雪水進行棄流,棄流的融雪水宜經處理(如沉澱等)後排入市政污水管網。(3)低影響開發設施內植物宜根據水分條件、徑流雨水水質等進行選擇,宜選擇耐鹽、耐淹、耐污等能力較強的鄉土植物。
為您服務是我的榮幸,您滿意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如需了解更多可點擊此鏈接→(雨博士雨水收集)將以更努力地服務和更好的產品,為您做更好的工程。
I. 關於「海綿城市」理念對市政道路設計的影響
1、路面結構層設計
傳統的路面結構設計,一般會盡量阻止雨水的下滲,防止雨水入滲對路面結構層造成不利影響,降低路面強度,影響道路安全。
而現代「海綿城市」的理念,是想通過各種渠道來暫時儲蓄雨水,起到雨洪削峰的效果,然後再通過各種措施來充分利用儲蓄的雨水。
基於「海綿城市」理念,對傳統的路面結構設計進行了調整,主要有全透水路面結構和半透水路面結構兩種形式。全透水路面結構即為路面結構各層均為透水性材料,雨水通過路面結構層下滲可以滲入路基范圍。半透水路面結構即為路面上部結構層為透水性材料,下部結構層為隔水性材料,雨水不能下滲進入路基范圍。
全透水路面結構和半透水路面結構適用條件各不相同。當雨水滲透進入路基范圍後,對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有較大不利影響時,不適於採用全透水路面結構,可以採用半透水路面結構。當路基土的滲透性較差時,不適於讓雨水滲透進入路基范圍,即不適於採用全透水路面結構,可以採用半透水路面結構。當地基土滲透性較好且地下水位較低時,雨水滲透進入路基范圍後,可以很快滲流到以下土層,對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不會造成不利影響時,可以考慮採用全透水路面結構。總之,路面結構採用全透水型式還是半透水型式,主要取決於路基土的滲透性、地下水位的高低以及雨水滲透進入路基范圍後對路基強度和穩定性的影響。透水結構層材料主要包括透水瀝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面磚,隔水性材料主要包括防滲膜和水泥砂漿等。在實際工程運用中,要根據路基土的滲透性合理選擇採用全透水路面結構還是半透水路面結構。無論採用哪一種路面結構形式都要保證路基路面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透水路面結構層的設計,實現了「海綿城市」理念中的「滲、滯、蓄」。
2、路基路面排水設計
通過路面透水結構層的設計,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量,增加下滲率,暫時儲存雨水,削減雨洪峰值。待到雨洪之後,暫時儲存的雨水需要排出路面結構范圍,這就需要通過特殊的路基路面排水設計來完成。基於「海綿城市」理念的排水設計主要包括植草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等。植草溝是指有植被的地表溝渠,可以收集、輸送、排放地表徑流雨水和路面結構層儲蓄的雨水,並具有一定的凈化雨水作用。植草溝有轉輸型植草溝、滲透型乾式植草溝、常有水濕式植草溝。轉輸型植草溝主要用於銜接城市雨水管渠系統。滲透型乾式植草溝即為可以滲透雨水到土壤中的植草溝,通過雨水的滲透使得植草溝內經常是無水狀態,故為乾式植草溝。常有水濕式植草溝即為長期處於有水狀態的植草溝。植草溝一方面具備一般排水溝和邊溝的功能,另一方面由於植草可以增加綠化面積,增加下滲率,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凈化雨水,降低污染。這樣也就實現了「海綿城市」理念中的「凈」和「排」。
下沉式綠地即是將車行道或者人行道兩側的綠化帶做成比車行道或者人行道低10~15cm的下凹型式。下沉式綠地中的植物一般選擇耐淹性較好的植物,這與下沉式綠地的下凹深度有關。為了防止下沉式綠地中的水漫出來使路面積水,在下沉式綠地中要設置溢流式雨水口,保證暴雨時,能有效地將多餘雨水通過雨水口排出。溢流式雨水口頂部標高一般應高於綠地5~10cm。下沉式綠地通過收集路面水和路面結構層滲透水,然後通過溢流式雨水口接入市政雨水系統。下沉式綠地在市政道路中的運用,延長了雨水流動途徑,減輕了暴雨時市政管網系統的排水壓力,綠地植物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凈化雨水的作用。另外,下沉式綠地中的植物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雨水進行自我澆灌,真正實現了「海綿城市」理念中的「蓄、凈、用、排」。
生物滯留設施主要包括生態樹池、高位花壇、生物滯留帶等。生物滯留設施選址應綜合考慮周邊建築、地下設施、坡度、底層土壤的滲透性和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並確保場地標高和坡向能夠滿足周邊場地的雨水匯入要求。生物滯留設施一般應布置在行人和車流較少的區域以減輕構造介質承受過多荷載而被壓密。市政道路周圍綠化帶設計時適合應用生物滯留設施。通過生物滯留設施的應用,可以很好地實現「海綿城市」理念中的「滯、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