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的製片生物

如何的製片生物

發布時間:2022-08-12 19:23:00

『壹』 生物製片的基本步驟

一 目的:
1.學習並掌握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
2.完成基本實驗要求的基礎上,依自己的興趣,製作更多的臨時裝片

二 背景知識(點擊展開)

三 實驗內容
製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四 實驗用品
滴管、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清水、刀片、染液(碘液)

五 實驗材料
洋蔥表皮細胞、其他感興趣的生物材料

六 實驗步驟
1.擦拭載玻片、蓋玻片(動畫)
2.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動畫)(圖zx-21)
3.在洋蔥內表皮用刀片劃出一個約1cm2的正方形(在使用刀片時注意安全),用鑷子撕取洋蔥內表皮(動畫)(圖zx-22)
4.將內表皮置於載玻片的清水中,並使之鋪開(動畫)(圖zx-23)
5.從一側開始慢慢蓋上蓋玻片,不能有氣泡產生(動畫) (圖zx-24)
6.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染液(動畫)
7.然後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取多餘的染液,使洋蔥表皮細胞均勻染色(動畫)
8.顯微鏡下觀察。(圖zx-25)

染色後的洋蔥細胞(示細胞核)(圖)

顯微鏡使用的注意事項
1.搬動顯微鏡時,要一手握鏡臂,一手扶鏡座,兩上臂緊靠胸壁。切勿一手斜提,前後擺動,以防鏡頭或其他零件跌落。
2.觀察標本時,顯微鏡離實驗台邊緣應保持一定距離(5cm),以免顯微鏡翻倒落地。鏡柱與鏡臂間的傾斜角度不得超過45度,用完立即還原。
3.使用時要嚴格按步驟操作,熟悉顯微鏡各部件性能,掌握粗、細調節鈕的轉動方向與鏡筒升降關系。轉動粗調節鈕向下時,眼睛必須注視物鏡頭。
4.觀察帶有液體的臨時標本時要加蓋片,不能使用傾斜關節,以免液體污染鏡頭和顯微鏡。
5.粗、細調節鈕要配合使用,細調節鈕不能單方向過度旋轉,調節焦距時,要從側面注視鏡筒下降,以免壓壞標本和鏡頭。
6.用單筒顯微鏡觀察標本,應雙眼同時睜開,左眼觀察物像,右眼用以繪圖,左手調節焦距,右手移動標本或繪圖。
7.禁止隨意擰開或調換目鏡、物鏡和聚光器等零件。
8.顯微鏡光學部件有污垢,可用擦鏡紙或綢布擦凈,切勿用手指、粗紙或手帕去擦,以防損壞鏡面。
9.凡有腐蝕性和揮發性的化學試劑和葯品,如碘、乙醇溶液、酸類、鹼類等都不可與顯微鏡接觸,如不慎污染時,應立即擦乾凈。不要任意取下目鏡,謹防灰塵落入鏡筒。
10.使用油鏡觀察樣品後,隨即用二甲苯將油鏡鏡頭和載波片擦凈,以防其他的物鏡玻璃上沾上香柏油。二甲苯有毒,使用後馬上洗手。
11.實驗完畢,要將玻片取出,用擦鏡紙將鏡頭擦拭乾凈後移開,不能與通光孔相對。用綢布包好,放回鏡箱。切不可把顯微鏡放在直射光線下曝曬。

顯微攝影操作的重要注意事項

1.攝影者對顯微攝影裝置的調整:包括兩目鏡瞳孔間距的調整和個人屈光不正的校正。前者指將兩目鏡的距離按個人的瞳孔間距進行調整,拉動目鏡或捻轉瞳孔間距調節螺旋。校正屈光時應轉動目鏡筒上的屈光度調節環,使物鏡視野中心的「十」字由單線調成雙線,達到完全清晰,並且左右眼應分別調整。每個拍攝者都不宜省略這一步。
2.物鏡與攝相目鏡不同組合的選擇:攝影目鏡除放大功能外,並不具備空間分辨功能,只有物鏡才具有空間分辨力。在一般條件下,對組織切片厚度在20 μm以下者,應盡量選擇較高倍物鏡,例如欲放大實物50倍時,選擇「20×」物鏡配以「2.5×」目鏡的組合方式,其清晰度比「10×」物鏡及「5×」目鏡的組合方式要高些。但是也要考慮切片薄厚和觀察標本的特異性的問題,例如在厚度為30 μm以上的冰凍切片上,觀察蜿蜒走行的神經纖維或血管時,由於較低倍物鏡的焦點深度較長,有利於從不同深度、層次或角度,連續觀察分析不在同一平面上走行的神經或血管影像。在這種情況下,還可將物鏡與目鏡不同組合多次拍攝,最終擇其效果最佳者。
3.聚光器的調控使用問題:經驗較少的攝影者往往缺少對聚光器高度的調節,也不知光源是否偏離視野中心。不少人只進行了物鏡與組織切片間的所謂「上聚焦」,而沒有進行聚光器與組織切片間的「下聚焦」,這當然也無法獲得最佳清晰度的成像底片。 Kohler 照明法操做步驟如下:①將視場光闌縮至最小,使光闌葉片的通孔呈現其八角形影像;②兩手分別捻轉載片台下的左右定心螺絲,使光闌影像與視場中心圓圈重合,以校正光路;③調節聚光器高度,使八角形光闌影像由模糊變清晰,即「下聚焦」;④散大該光闌至135幀幅邊框(指常規135型負片畫幅,24 mm×36 mm)影像外周。再次微調聚光器高度,使光闌象最清晰為止。每變換一次放大倍率時,都要重復進行如上調整步驟。
4.提高攝影反差:組織結構對比反差的好壞,當然取決於組織制備技術的質量。這是提高顯微攝影質量的重要環節。但是一般情況下,為了彌補切片中對比反差的不足,常可採用如下的補救措施:①按照物鏡上的數值孔徑值即NA值,相應地進行聚光器孔徑光闌的匹配調節。一般質量優良的物鏡鏡頭上,除標有放大倍率外,同時還標有NA值,NA值越大者空間解析度相對越高。②如果按此法調節NA值轉盤後,若由於組織制備欠佳致使影像反差仍然不足時,則可將物鏡孔徑光闌的NA值再適當縮小,例如10x物鏡可調至0.19等。③如經過上述措施影像反差仍不好,則可將視場光闌從135(指常規135照片畫幅24 mm×36 mm)邊框外縮至邊框內,然後在暗室擴放時,再將視場光闌影像除去。當然,上述的後兩種措施,只不過是一種稍作修正的補救辦法而已。
5.低倍攝影難度大:低倍攝影有其特殊優點,例如在1(物)×2.5(目)放大倍率下,可拍攝大鼠腦切片一側全貌,對總覽特異性標記物的分布有一目瞭然之效果,但是低倍物鏡分辨力低,焦深較長,利用微調螺旋進行精確聚焦有一定難度。為避免視力的個體差異,應採取欠焦、過焦、正焦3步,聚焦不宜反復進行。
6.油浸鏡頭的使用:100×的物鏡多為油浸鏡頭,然而,使用後常因鏡頭擦不凈而使鏡頭受損。替代的辦法是滴加超純水或雙蒸水,觀察效果與香柏油差別不大。由於100×物鏡鏡頭與切片距離極近,極易碰損鏡頭,必須先以40×物鏡聚焦,再轉至100×物鏡,輕輕轉動聚焦微調螺旋至焦點。為避免鏡頭損傷,新型100×物鏡常有彈簧裝置,可使鏡頭微動伸縮而避免其損傷。
7.其它注意事項: ①按照常規,彩色膠卷應加LBD(色溫變換)濾片,黑白膠卷應加IF550(綠色)濾片。LBD濾片可使日光型彩卷獲得最佳色溫補償,IF550 濾片則可使黑白卷分光感度與人眼者接近。盡管有人認為不一定需要濾光處理,但因為攝影取決於膠片的化學感光度,並不取決於人們眼睛對視野的直觀感受,還是加濾光片為好。②曝光時間的選定,也是一個必需注意的問題。已知在光強與曝光時間兩個參數之間,有許多不同的組合,均在曝光的「安全」范圍內,但所謂的「安全」范圍,並不等於最佳條件,所以作者認為限定曝光時間還是十分必要的,其道理在於膠卷化學感光度有一定限制,一個膠卷36個幀幅若隨意變動曝光時間,在36張之間差異將很大,而沖洗膠卷是在同一條件下,難免有些幀幅顯影不佳。依據作者的經驗,曝光時間一般限定在0.5~1 s,底片的影像效果較佳。③要將重點拍攝的結構置於視場中心,因為自動曝光裝置測得的曝光時間,是以視場中心區為標准,而偏離中心區越遠越不準。有時為了兼顧結構局解關系,而重點結構又不在視場中心時,則可採取點(spot)曝光法。④若需將一張切片上的結構拍為幾張,之後拼接時,可在New Vanox 顯微攝影儀器上設有一個鎖定鍵(lock),有利於解決這一問題,以使同一結構的幾個幀幅曝光時間一致,然後在洗照片時將這組照片同時放入顯影液與定影液。

『貳』 高中生物 為什麼先製片後水解 到底什麼叫製片

觀察DNA和RNA的分布實驗。用口腔上皮細胞或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先製片的目的是為了讓細胞貼附在載玻片上。後解離是為了便於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利於染色劑進入細胞,以及便於染色劑著色。
如果先解離,細胞已經被分散開或破壞,則無法使其固定在玻片上。解離完之後還要沖洗,則可能導致細胞被沖走。所以先固定。

『叄』 光學和電子顯微鏡樣品制備的製片法

顯微製片法一般包括切片法、整體封片法、塗片法和壓片法4類。①切片法。光學顯微鏡的切片厚度在2~25微米之間,一般動植物材料的切片以厚10微米左右為合適。切片法根據包埋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是石蠟切片法、棉膠切片法、冰凍切片法、乙二醇甲基丙烯酸脂法(簡稱GMA法)。石蠟切片法包括固定、包埋、切片、染色、脫水和封固等步驟。關鍵是把生物材料用石蠟包埋,以石蠟為支持物,把浸在蠟塊中的生物材料切成理想的薄片。操作過程為:固定→水洗→從低濃度逐級到高濃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浸蠟→包埋→切片→貼片→二甲苯脫蠟→逐級從高濃度到低濃度酒精處理,最後過渡到水→染色→逐級從低濃度到高濃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樹脂膠封固。其中的基本步驟在各種製片技術中都是相同的。②整體封片法。用於單細胞、微小生物體或分散的器官的整裝製片方法。此法也需要經過固定、染色、脫水、透明和封固各個步驟。草履蟲和昆蟲口器製片即用此法。③塗片法。把易於分散的生物標本塗布在載玻片上的製片方法。血液塗片便是一例。④壓片法。將天然的、易於分散的組織或經過處理後易於分散的組織,如動物的精母細胞、根尖細胞等放在載玻片上、再加蓋玻片,用力壓碎組織,使細胞或細胞內的結構鋪展成一層的製片方法。壓片法常用於觀察染色體,通常用醋酸洋紅、地衣紅和石炭酸復紅染色。

『肆』 生物製片方法有哪些主要包括哪些步驟

生物製片的方法主要包括動物或者是植物細胞的製片,有永久裝片也有一些切片圖片還有其他的一些裝片。不同的裝片方法是不一樣的。

『伍』 生物製作臨時裝片的過程

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蓋六染七吸.
1: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
2:滴一滴清水於潔凈的載玻片上
3:取材
4:將材料放入載玻片的液滴中展平
5:蓋上蓋玻片,注意輕放,防止產生氣泡
6:將染液滴於蓋玻片的一側
7: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染液,讓染液通過材料,給材料著色

『陸』 如何簡單製作生物顯微鏡切片

如何簡單製作生物顯微鏡切片
1、我們准備一片干凈的載玻片,然後在上面滴一滴蒸餾水,最佳的位置是在載玻片的右邊三分之一出,為什麼呢主要是左邊方便貼標簽

2、把製作好的切片或者需要觀察的培養液滴進蒸餾水中

3、拿著蓋玻片使用約四十五度的角慢慢放下,讓蓋玻片蓋住標本不要有氣泡,被擠出來的多餘的水用吸紙給吸干這樣就算可以完成了

『柒』 生物顯微鏡玻片怎麼做

方法:

塗片:將材料均勻地塗布在載玻片上。

裝片:將生物材料置於載玻片和蓋片之間,施加一定壓力,將組織細胞壓散。

切片: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玻片標本。


當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時,應用薄薄的易碎透明小片,這個小片就是玻片。

『捌』 生物切片怎麼做

①用紗布將玻片擦拭乾凈;
②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動物細胞用0.9%的生理鹽水),水量不宜過多,也不能太少; ③從生物體上取材,放在水滴中;
④對撕取的薄膜要展平,挑取的材料要塗抹幾下,避免細胞重疊,看不清細胞機構;
⑤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為防止產生氣泡),然後緩緩地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
⑥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染液;
⑦在與滴染液相對的一側用吸水紙吸取多餘的染液。
(純手工碼字,希望滿意)

『玖』 幾種生物製片方法各適宜觀察什麼生物樣品

裝片:可觀察從生物體上取下來的細胞(如口腔上皮細胞、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或個體微小的生物如衣藻、水綿、水螅、青黴結構
切片:用於觀察用特製刀具把生物體的組織或礦物切成的薄片,如葉片切片(觀察葉片結構氣孔等結構)
切片:用於觀察懸液狀態的生物材料,如人的血液血細胞的觀察

『拾』 請你寫出採集微生物的製片過程

1.採集合適的樣本於無菌容器中;
2.准備無菌試管,在其中加入無菌肉湯.
3.將樣本接種於上述試管中,35℃培養18h~24h,取肉湯塗片或接種於合適的培養基上即可.

閱讀全文

與如何的製片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