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四類微生物是指哪些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八條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動物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
第九條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二)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②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目前對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一類最強,四類最弱。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相關信息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後,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後病原體可抵抗該葯而不被殺滅或抑制,這就是病原體對葯物的耐受性,稱為耐葯性或抗葯性。產生抗葯性的主要原因是葯物劑量不足或長期使用某種葯。許多細菌會發生抗葯性。
病原體產生了抗葯性,常使療效減小或完全失效。抗葯菌株具有遺傳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病原微生物
③ 微生物包括哪些四個等個體微小的生物
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
細分有:
原核: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
真核:真菌、藻類、原生動物.
非細胞類:病毒和亞病毒.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這是在網路里搜出來的.
教材中也差不多
不過10年前的教材跟最新的在分類上好像有些微的差異就是了.
④ 什麼是微生物,分為幾類,各有何特點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指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通常它們個體非常微小, 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 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微生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原核微生物
細菌(Bacteria)
放線菌
螺旋體
支原體
立克次氏體
衣原體
古菌(Archaea)
2.真核微生物
真菌(Fungi)
原生生物(protozoan)
藻類(algae)
3.無細胞生物
病毒(virus)
類病毒(virusoid)
擬病毒(viroid)
朊毒體(亦稱朊病毒、蛋白質質感染性顆粒)(prion)
特性
由於微生物體積極之微小,故相對面積較大,物質吸收快,轉化快。
微生物在生長與繁殖上亦是很迅速的,而且適應性強。從寒冷的冰川到極酷熱的溫泉,從極高的山頂到極深的海底,微生物都能夠生存。
由於微生物適應性強,又容易在較短時間內積聚非常多的個體(例如10^10個/毫升的數量級),因此容易篩選並分離到突變株。容易得到微生物突變株的性質。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體積小,面積大。
吸收多,轉化快。
生長旺,繁殖快。
適應強,易變異。
分布廣,種類多。
⑤ 什麼是第四類病原微生物
在自然界除了分布有動物、植物外,還生活著多種多樣微小的生物,稱為微生物。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細菌、真菌(黴菌和酵母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及病毒等,微生物絕大多數對人類和動物無害而有益。它們對於物質的分解、轉化、綜合和循環,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土壤中的固氮菌、定氮菌、硝化菌、亞硝化菌等,是植物氮素營養供應的重要來源。此外,微生物在工業、醫葯、農業和畜牧方面也被廣為利用,尤其是在釀造、抗生素和疫苗製造方面最為突出。僅有極少數微生物對人和動物有害,可引起各種傳染病,故稱為病原微生物。如引起豬肺疫的巴氏桿菌,引起豬瘟的豬瘟病毒,引起仔豬紅痢的密螺旋體等。
⑥ 根據農業部規定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哪四類
根據農業農村部《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將動物病原微生物分以下幾類:一類動物病原微生、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三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四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一、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二、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三、三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1.多種動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破傷風梭菌、氣腫疽梭菌、結核分支桿菌、副結核分支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致病性鏈球菌、李氏桿菌、產氣莢膜梭菌、嗜水氣單胞菌、肉毒梭狀芽孢桿菌、腐敗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鸚鵡熱衣原體、放線菌、鉤端螺旋體。
2.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惡性卡他熱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熱病毒、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牛病毒腹瀉/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彎曲桿菌、日本血吸蟲。
3.綿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關節炎/腦脊髓炎病毒、梅迪/維斯納病病毒、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
4.豬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腦炎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病毒、豬細小病毒、豬圓環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丹毒桿菌、豬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豬肺炎支原體、豬密螺旋體。
5.馬病病原微生物:馬傳染性貧血病毒、馬動脈炎病毒、馬病毒性流產病毒、馬鼻炎病毒、鼻疽假單胞菌、類鼻疽假單胞菌、假皮疽組織胞漿菌、潰瘍性淋巴管炎假結核棒狀桿菌。
6.禽病病原微生物:鴨瘟病毒、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鵝瘟病毒、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雞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病毒、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減蛋綜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雞病毒性關節炎病毒、禽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副雞嗜血桿菌、雞毒支原體、雞球蟲。
7.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熱土拉桿菌、兔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兔球蟲。
8.水生動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馬蘇大麻哈魚病毒、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錦鯉皰疹病毒、斑點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毒、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真鯛虹彩病毒、白鱘虹彩病毒、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毒、核多角體桿狀病毒、蝦產卵死亡綜合症病毒、鱉鰓腺炎病毒、Taura綜合症病毒、對蝦白斑綜合症病毒、黃頭病病毒、草魚出血病毒、鯉春病毒血症病毒、鮑球形病毒、鮭魚傳染性貧血病毒。
9.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蟲腐臭病幼蟲桿菌、歐洲幼蟲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堊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蟲、跗腺蟎、雅氏大蜂蟎。
10.其他動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熱病毒、犬細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狀病毒、犬副流感病毒、貓泛白細胞減少綜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腸炎病毒。
四、四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險性小、低致病力、實驗室感染機會少的獸用生物製品、疫苗生產用的各種弱毒病原微生物以及不屬於第一、二、三類的各種低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第53
⑦ 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哪類危害最高
第一類危害程度最高。
1、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2、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3、三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多種動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破傷風梭菌、氣腫疽梭菌、結核分支桿菌、副結核分支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等。
⑧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第一類病原微生物、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第三類病原微生物、第四類病原微生物四種。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8)四類微生物是指哪些擴展閱讀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人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
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不過人體或動物不像人工培養細菌的培養基,可以讓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長繁殖,輕易地導致機體死亡。病原體入侵人體後,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與之對抗,這稱之為免疫。
⑨ 將病毒、細菌、酵母菌、衣藻、草履蟲、葉肉細胞、人體口腔上皮細胞分為4類,並寫出依據!!!謝謝
第3類:病毒為一類,其他的都有細胞結構而病毒沒有
第4類:細菌病毒為一類,其他的為一類,因為細菌病毒不是真核生物,其他的為真核生物!
第5類:草履蟲、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為動物細胞,其他的都不是
第6類:葉肉細胞為一類,其他的都為一類,因為只有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
。。。。這些分類太多了,希望我這些能幫助你,新年快樂!
⑩ 一二三四類病原微生物是什麼
分類如下: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簡介: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