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生物演化的真核生物的出現
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演化從簡單到復雜的轉折點,最早具細胞的生物是單細胞原核生物。原核細胞沒有核膜,沒有細胞器,結構簡單。真核細胞具有核膜,整個細胞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兩部分。細胞核內具有染色體,成為遺傳中心,細胞質內進行蛋白質合成,成為代謝中心。由於細胞結構的復化,增強了變異性,使得真核生物能夠向高級體制發展。現已發現距今約13億年的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貝克泉組的白雲岩中的原核藍藻和真核綠藻。綠藻還發現於距今約10億年的澳大利亞的苦泉組。綠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
⑵ 真核生物起源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
真核生物(那時還沒有動物,可以說實際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約出現在20億年前。
細胞核的出現,是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經過15億多年的演變,原來均勻分散在它的細胞裡面的核物質相對地集中以後,外麵包裹了一層膜,這層膜叫做核膜。細胞的核膜把膜內的核物質與膜外的細胞質分開。細胞裡面的細胞核就是這樣形成的。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把它稱為真核生物。從此以後細胞在繁殖分裂時不再是簡單的細胞質一分為二,而且裡面的細胞核也要一分為二。
⑶ 真核生物通過哪些方式產生後代
我通過一些方式可以產生後代的滑鼠,靠遺傳和基因密碼解凍之後,便可以傳承後代
⑷ 真核生物是什麼
真核生物是細胞的細胞核被膜包圍的生物,而原核生物(細菌和古細菌)沒有膜結合細胞器。真核生物屬於真核生物界(Eukaryota)或真核生物域(Eukarya)的分類階元。Eukaryota 和Eukarya的名字來自希臘的εὖ(eu,「好」或「真」)和κάρυον(karyon,「堅果」或「內核」)[6].真核細胞還含有其他膜結合細胞器,如線粒體和高爾基體,此外,一些植物和藻類細胞含有葉綠體。與單細胞古菌和細菌不同,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多細胞生物有機體,包括由許多細胞類型組成的有機體,形成不同種類的組織。動物和植物是最熟悉的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可以通過有絲分裂進行無性繁殖,也可以通過減數分裂和配子融合進行有性繁殖。在有絲分裂中,一個細胞分裂產生兩個基因相同的細胞。在減數分裂中,脫氧核糖核酸復制之後是兩輪細胞分裂,產生四個單倍體子細胞。這些細胞充當性細胞(配子)。每個配子只有一套染色體,每一套都是減數分裂過程中遺傳重組產生的相應親本染色體對的獨特組合。
真核生物分類階元似乎是單系的,並且構成了三域系統中的分類階元之一。另外兩個分類階元,細菌和古細菌,是沒有上述特徵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代表的只是所有生物中的一小部分。[1]然而,由於真核生物的體積通常要大得多,因此它們在世界范圍內的總生物量估計約等於原核生物的生物量。[1]真核生物大約在16-21億年前的元古代進化。
⑸ 論述真核生物產生的假說
A、真核細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原核細胞的增殖方式為二分裂,A錯誤;
B、原核細胞中的DNA都是環狀結構,因此葉綠體和線粒體中環狀DNA的發現為馬吉利新的假說提供了一些依據,B正確;
C、藍藻藍中含有藻藍素,而葉綠體中沒有,但這不能說明葉綠體的進化形成於藍藻,C錯誤;
D、魏爾肖在細胞學說的基礎上提出:新細胞來源於先前存在的老細胞,D錯誤.
故選:B.
⑹ 什麼是真核生物什麼是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指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原核生物是指一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有稱作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
真核生物是所有單細胞或多細胞的、其細胞具有細胞核的生物的總稱,它包括所有動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著的復雜亞細胞結構的生物。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區別是前者的細胞內含有成形的細胞核,因此以真核來命名這一類細胞。許多真核細胞中還含有其它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等。
原核生物即廣義的細菌,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做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和古生菌兩大類群,但由於古生菌又具有許多真核生物的特徵,明顯區別於細菌,因此不將古生菌列入其中,而將其拿出來單獨描述。
(6)真核生物如何產生擴展閱讀:
真核生物特徵:
真核生物的植物含有葉綠體,它們亦為雙層膜所包裹,也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和合成系統。與光合磷酸化相關的電子傳遞系統位於由葉綠體的內膜內褶形成的片層上 。原核生物中的藍細菌和光合細菌,雖然也具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膜結構,稱之為類囊體,散布於細胞質中,未被雙層膜包裹,不形成葉綠體。
原核生物特點:
核質與細胞質之間無核膜因而無成形的細胞核(擬核或類核);RNA轉錄和翻譯同時進行。遺傳物質是一條不與組蛋白結合的環狀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DNA)絲,不構成染色體(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組外還有更小的能進出細胞的質粒DNA)。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原核生物
網路—真核生物
⑺ 真核細胞如何起源,有何意義
http://v.91class.com/91video/video.php?vid=3819
產生過程視頻
由於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真核生物化石已有近21億年的歷史,許多科學家推測,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早在30億年前就出現了。真核細胞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種巨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古核生物,它們靠吞噬糖類並將其分解來獲得其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當時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另一種需氧的真細菌,它們能夠更好地利用糖類,將其分解得更加徹底以產生更多的能量。在生命演化過程中,這種古核生物將這種原核生物作為食物吞噬進體內,但是卻沒有將其消化分解掉,而是與之建立起了一種互惠的共生關系:古核細胞為細胞內的真細菌提供保護和較好的生存環境,並供給真細菌未完全分解的糖類,而真細菌由於可以輕易地得到這些營養物質,從而產生更多的能量,並可以供給宿主利用;因此,這種細胞內共生關系對雙方都有益處,因此雙方在進化中就建立起了一種逐步固定的關系。在古核細胞內共生的真細菌由於所處的環境與其獨立生存時不同,因此很多原來的結構和功能變得不再必要而逐漸退化消失殆盡;結果,細胞內共生的真細菌越來越特化,最終演化為古核細胞內專門進行能量代謝的細胞器官——線粒體。同時,一方面原來的古核細胞的能量代謝越來越依賴於內共生的真細菌的存在,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自身的一些細胞內結構、尤其是遺傳物質被侵入的真細菌「吃掉」,它們也產生了一系列應激性的變化。首先是細胞膜大量內陷形成了原始的內質網膜系統,限制了線粒體前身真細菌的活動;而後,原始的內質網膜系統中的一部分進一步轉化,將細胞的遺傳物質包在一起形成了細胞核,這一部分內質網就轉化成了核膜。從此,一種更加進步的生命型式誕生了,這就是真核細胞,也就是最初的真核原生生物。
細胞核的產生使真核細胞的細胞核和細胞質相對分離,遺傳信息的轉錄與翻譯分別在核內和細胞質中進行,因此提供了一種有利於基因組向更加復雜化和多功能化發展的環境。
就在原始的真核細胞通過線粒體內共生的方式從古核生物中起源的同時,一部分這樣的古核生物在吞噬線粒體前身真細菌的同時,還吞噬了某種原始的藍細菌。這些藍細菌也通過類似的內共生過程成為這些古核生物細胞內的一種細胞器,行使光和自養功能。這樣,吞噬了原始藍細菌的古核生物最終進化成最初的真核原生植物,而內共生的藍細菌則演變成葉綠體。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內共生過程實際上都是某種真細菌在進化過程中將將原來在生態系統中占據的生態龕固定在了另外一些古核生物細胞內部,將這種古核生物本身當作了一個專享的固定的生態龕,從而產生了一種結構更加復雜的新系統,並且附加了新性質——原來的古核生物和真細菌功能互補,不可分割,共同進化,最後成為一個統一的新型生命類群。
真核細胞的出現具有深遠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3方面:(1)奠定了有性生殖產生的基礎。有性生殖的出現,提高了物種的變異性,因而大大推進了進化的速度;(2)推動了動、植物的分化,真核細胞是一切高等多細胞生物的基本組成(單元)。它與原核細胞相比,結構和功能更復雜化。復雜化增強了生物的變異性,導致了真核細胞種類的分化;(3)促進了3極生態系統的形成,從以異養的細菌和自養的藍藻組成的一個二極生態系統,分化發展出由動物、植物和菌類所組成的三極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