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流感來源於什麼生物

流感來源於什麼生物

發布時間:2022-08-13 01:08:36

『壹』 流感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簡介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分別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 出現,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它在動物中廣泛分布,並也能在動物中引起流感流行和造成大量動物死亡。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爆發,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至今尚未找到它存在於人之外其它動物中的確鑿證據。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現,主要侵襲嬰幼兒,一般不引起流行,豬也是它天然宿主之一。

流感在流行病學上最顯著特點為:突然爆發,迅速蔓延,波及面廣,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北方流行 一般均發生在冬季,而南方多發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後會自然停止(世界性大流行常有2—3個流行波),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感染率最高的為青少年,高危人群為年邁體弱或帶有慢性疾病患者。每次流感流行後在人群中總要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額死亡。

入冬怎樣才能不得流感
秋去冬來,由季節變化引起的傷風、感冒屢見不鮮,冬季更是流行性感冒高發的季節,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患上流行性感冒,嚴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如何有效預防?
1.及時接種疫苗
流感疫苗對人體的保護可達70%—90%,即使在接種後患上流行性感冒,也能減輕其症狀並降低並發症的幾率。專家建議,最好在10月和11月接種疫苗。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6個月到5歲之間的兒童應使用注射式疫苗,5歲—49歲的人群可使用鼻腔噴劑式疫苗。
2.避免觸摸公用物品
避免觸摸公共物品,可以降低感染病菌的幾率。比如,銀行的公用筆、公用電話、門把手等。
3.常備洗手液,多洗手
洗手液有抑菌作用,但使用方法要正確。專家提醒,抹上洗手液並揉搓10—15秒鍾後,兩手仍然是濕潤的,這才說明所用洗手液的量足夠,然後再沖掉。也可選擇酒精濃度至少為60%的殺菌紙巾。
4.廣交朋友多交流
最新研究發現,友誼不僅能減輕精神壓力,還能促進身體健康。相比只待在小團體里的人、常有孤獨感的人,社交廣泛的人能產生更多的流感抗體。
5.適當為自己施壓
當人們感受到壓力時,體內會發出警告信號,釋放減壓激素和腎上腺素,免疫系統會製造更多的免疫細胞。但如果壓力時間過長,就會產生負面作用。因此,可以嘗試給自己樹立一個切合實際的短期目標,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6.多做運動,多按摩
每天能積極活動3個小時的人,比活動量少的人患流感的幾率低35%。專家建議,最好每周鍛煉3次,快走、爬樓梯或打乒乓球都可以。
專家還建議,平時可以多做按摩。無論是專業按摩,還是夫妻之間互相敲敲背,都能增加血液中的復合胺和多巴胺含量,從而提高免疫力。
7.勿盲目補充維生素
每天服用大把的維生素不太可能降低患流感的幾率,還會對健康不利。最好的方法是食補,也可以每天一次性補充多種維生素。可以選擇一種含有維生素A、B6、B12、C、D以及葉酸、硒、鈣、鋅等礦物質的復合型維生素制劑。此外,食物中最好包含少量脂肪,因為有些維生素必須溶於脂類物質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
8.服用人參、黃芪
人參、黃芪能刺激骨髓產生白細胞,白細胞能產生抗體和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干擾素。每天口服200毫克人參膠囊可以將患流行性感冒的幾率降低30%。每天3次、每次服用2顆500毫克黃芪根膠囊,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能使人體保持足夠的免疫力水平。
9.保證睡眠
保持充分的睡眠是冬季最重要的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在實驗中發現,同每天睡7.5—8.5個小時的人相比,每天只睡4小時的人,產生的抗體會減少一半。
10.服用治療流感的葯物
如果不幸感染了流感病毒,可以遵從醫囑服用葯物。

分類
一,典型流感

開始可表現為畏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同時患者感頭痛、全身酸痛、軟弱無力,且常感眼乾、咽干、輕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噴嚏、流涕、鼻塞。有時可見胃腸道症狀,加惡心、嘔吐、腹瀉等。

發熱與上述此狀一般於1-2天達高峰,3-4日內熱退,症狀隨之消失。乏力與咳嗽可持續l-2周。

二,輕型流感

起病急、發病輕、全身症狀與呼吸道症狀均很輕。

三,肺炎型流感

即流感病毒性肺炎,24小時內病情迅速加重,表現為高熱、乏力、煩躁、劇咳、呼吸困難、發紺,咳有血痰,雙肺密布濕性羅音和喘鳴,脈快細弱,病死率較高。此類病人較少見,主要發生於原有心臟病、慢性肺病患者或妊娠婦女。

四,腦炎型流感

患者起病驟急,一開始就非常嚴重,常表現為高熱、神志不清,頸項強直、抽搐等腦炎的症狀。

20世紀人類面臨的主要流感類型
1918

「西班牙流感 」(與豬流感病毒類似的H1N1病毒),可能來源於帶有突變H1N1病毒的豬或禽類寄主

大流行,造成全球2000萬人死亡

1957

「亞洲流感」(H2N2), 起源於亞洲的一隻動物同時感染了人H1N1病毒與禽H2N2病毒株

重大流行,H1N1病毒消失

1968

「香港流感」(H2N2), 很可能起源於亞洲的一隻動物交叉感染了人H2N2病毒株與禽H3Nx 病毒株

重大流行,H2N2病毒消失

1977

「俄羅斯流感」(H2N2)

起源不明,但是病毒與1950流行的病毒特徵完全相同,幾乎在中國和俄羅斯同時再現

惡性流傳,主要影響的是5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群。從1977年H1N1病毒與H3N2病毒一直共存

1976

「豬病毒」(H1N1), 美國新澤西。這種地方性病毒至少從1930年開始在美國豬群中出現

在軍事營地局部暴發,有一例死亡病例發生於局部地區,傳染給人類的病例少

1986

H1N1, 荷蘭。豬病毒源於禽類。

1988

「豬病毒」(H1N1), 美國威斯康興。豬病毒

一孕婦在接觸到病豬後死亡

1993

H3N2, 荷蘭。由豬將「古老」的人H3N2(類似於1973到75流行的病毒)與禽H1N1重新組合

有2個兒童輕度染病。懷疑其父親與豬有接觸造成傳染

1995

H7N7, 英國。鴨病毒

一成人患結膜炎

1997

「禽流感」(H5N1), 香港。禽類

確認有18例感染,6例死亡

1999

H9N2, 中國大陸和香港。鵪鶉類流感病毒

2例輕微感染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是診斷流感的主要依據之一,結合典型臨床表現不難診斷,但在流行初期,散發或輕型的病例診斷比較困難。確診往往需實驗室檢查。主要診斷依據如下:

1.流行病學史:在流行季節,一個單位或地區出現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醫院門診、急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顯增加。

2.臨床症狀:急起畏寒、高熱、頭痛、頭暈、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狀。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淚、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少數病例有食慾減退,伴有腹痛、腹脹、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嬰兒流感的臨床症狀往往不典型,可見高熱驚厥;部分患兒表現為喉氣管支氣管炎,嚴重者出現氣道梗阻現象;新生兒流感雖少見,一旦發生常呈膿毒症表現,如嗜睡、拒奶、呼吸暫停等,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

3.實驗室檢查:①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不高或減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加。②病毒分離:鼻咽分泌物或口腔含漱液分離出流感病毒。③血清學檢查:疾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流感病毒抗體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於回顧性診斷。④患者呼吸道上皮細胞查流感病毒抗原陽性。⑤標本經敏感細胞過夜增殖I代後查流感病毒抗原陽性。

4.診斷分類:疑似病例:具備流行病學史和臨床症狀;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同時實驗室檢查符合②或③或④或⑤。

鑒別診斷
①普通感冒:流感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易與普通感冒相混淆。除了注意收集流行病學資料以外,通常流感全身症狀比普通感冒重,而普通感冒呼吸道局部症狀較重。
②其它全身或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流感治療的基本原則

1.隔離患者:流行期間對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和空氣消毒。

2.及早應用抗流感病毒葯物治療:抗流感病毒葯物治療只有早期(起病13天內)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3.加強支持治療和預防並發症:休息、多飲水、注意營養,飲食要易於消化,特別在兒童和老年患者更應重視。密切觀察和監測並發症,抗生素僅在明確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應用。

4.合理應用對症治療葯物:早期應用抗流感病毒葯物,大多數能有效改善症狀。病程已晚或無條件應用抗病毒葯物時,可對症治療,應用解熱葯、緩解鼻黏膜充血葯物、止咳祛痰葯物等。兒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葯物以及其他水楊酸制劑,因為此類葯物與流感的肝臟和神經系統並發症即Reye綜合征相關,偶可致死。

抗流感病毒葯物治療
現有抗流感病毒葯物有兩類:即離子通道M2阻滯劑和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其中M2阻滯劑只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治療患者中約有30%可分離到耐葯毒株。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對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很好作用,耐葯發生率低。

1.離子通道M2阻滯劑:有金剛脘胺(amantadine)1~9歲5 mg/kg/d, 分2次,10~16歲100 mg,每天2次和金剛乙胺(rimantadine)13~16歲100 mg,每天2次。

其中樞神經系統副作用有神經質、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和輕微頭痛等,其中金剛脘胺較金剛乙胺的發生率高。胃腸道反應主要表現為惡心和嘔吐,這些副作用一般較輕,停葯後大多可迅速消失。

腎功能不全患者的劑量調整:金剛脘胺的劑量在肌酐清除率≤50 ml/min時酌量減少,並密切觀察其不良反應,必要時可停葯,血透對金剛脘胺清除的影響不大。肌酐清除率<10 ml/min時,金剛乙胺推薦減為l00 mg/d。

2.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目前有2個品種,即奧司他韋(oseltamivir,達菲)和扎那米韋(zanamivir)。我國目前只有奧司他韋被批准臨床使用。奧司他韋:成人75 mg,每天2次,連服5天,應在症狀出現2天內開始用葯。兒童體重15 kg者用30 mg,15~23 kg者用45 mg,24~40 kg者用60 mg,超過40 kg者用75 mg。1歲以下兒童不推薦使用。

奧司他韋不良反應少,一般為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也有腹痛、頭痛、頭暈、失眠、咳嗽、乏力等不良反應的報道。對肌酐清除率 < 30 ml/min的患者,應將奧司他韋減量至75 mg,每天1次。

『貳』 感冒病毒究竟源自何處感冒病毒是源自於自然界與空氣嗎

感冒病毒無處不在。自然界、空氣、物體表面甚至人體都有。現今世上還沒有可以直接殺死全部感冒病菌的辦法。
感冒的病原體為病毒或細菌,常見者有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少見者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腸道病毒、呼腸病毒(reovirus)、單純皰疹病毒和E-B病毒等。病毒最佳的生長環境就是乾燥的黏膜.
病菌是引起人類疾病(如感冒)的細菌 和病毒,細菌是較大的病菌,長約一微米,一萬個細菌排起來有一厘米。病毒是最小的病菌,傷風,流行感冒,麻疹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全長不足0.1微米,100萬個病毒排起來長約1厘米。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任何地方都是病菌的棲身之所。每個人的口腔和皮膚都有病菌的影響,人體內有數以萬億計的細菌。但細菌分為"好"的細菌和"壞"
的細菌。平時,這兩種細菌在我們體內共存,達成平衡。這種平衡有可能會因為營養攝入不足、心情低落、抗生素類葯物刺激等原因而遭到破壞。這時,那些壞細菌就會在人體內泛濫,使人體某些機能失常。病菌能夠在物體表面存活數日。病菌是會"飛"的。流感患者的噴嚏能夠使流感病毒以細小的液滴狀在空氣中直接傳播達30厘米。
一般感冒病毒在一般的環境中只能存活幾天到十幾天,在空氣中也是如此。感冒病毒能夠在皮膚上存活3個小時,所以平時要做好飯前、便後洗手,洗臉的毛巾要經常消毒,並在陽光下直曬。流感病毒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30分鍾即可使病毒滅活。室溫下傳染性很快喪失,但在0℃~4℃能存活數周,-70℃以下或凍干後能長期存活。病毒對乾燥、日光、紫外線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學葯物也很敏感。病毒可經由噴嚏、咳嗽傳染,與患者保持距離才能避免傳染,另外,像是患者的雙手及用過的物品也都要迴避。雖然病菌無處不在,誘發人的感冒,但平時一定只要注意個人衛生,,盡可能別熬夜,營養均衡,加強運動,提高抵抗力。只要我們做到這幾點,相信再常見的感冒病菌即使找上您,您也不會感冒。

『叄』 禽流感是由什麼病菌產生的

是這個東西:

流行性感冒病毒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流感病毒)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流行性感冒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H3N2亞型(香港流感)
分類
界: 病毒界
族: (-)ssRNA病毒
目: [[]]
科: 正黏液病毒科
屬: [[]]
種: Influenza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是一種造成人類及動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類學上,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它會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並藉由空氣迅速的傳播,在世界各地常會有周期性的大流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免疫力較弱的老人或小孩及一些免疫失調的病人會引起較嚴重的症狀,如肺炎或是心肺衰竭等。

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國人威爾遜·史密斯(Wilson Smith)發現的,他稱為H1N1。

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經氨酸酶。數字代表不同類型。
目錄
[隱藏]

* 1 類型與命名
* 2 形態結構
o 2.1 核心
o 2.2 基質蛋白
o 2.3 包膜
* 3 變異
*
* 5 參看
* 6 參考書目
* 7 外部連接

[編輯]

類型與命名

根據流感病毒感染的對象,可以將病毒分為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類群,其中人類流感病毒根據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為三類:

*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稱A型流感病毒
*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稱B型流感病毒
*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稱C型流感病毒

感染鳥類、豬等其他動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與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於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類只是針對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將禽流感病毒等非人類宿主的流感病毒稱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礎上,流感病毒還根據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抗原性分為不同的亞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80年通過的流感病毒毒株命名法修正案,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個要素:型別/宿主/分離地區/毒株序號/分離年份 (HnNn),其中對於人類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對於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省略亞型信息。例如A/swine/Lowa/15/30 (H1N1)表示的是核蛋白為A型的,1930年在lowa分離的以豬為宿主的H1N1亞型流感病毒毒株,其毒株序號為15,這也是人類分離的第一支流感病毒毒株。
[編輯]

形態結構

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離的毒株則多呈絲狀,其直徑在80至120納米之間,絲狀流感病毒的長度可達400納米。

流感病毒結構自外而內可分為包膜、基質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
[編輯]

核心

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貯病毒信息的遺傳物質以及復制這些信息必須的酶。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股負鏈RNA,簡寫為ss-RNA,ss-RNA與核蛋白 (NP)向結合,纏繞成核糖核蛋白體 (RNP),以密度極高的形式存在。除了核糖核蛋白體,還有負責RNA轉錄的RNA多聚酶。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RNA由8個節段組成,丙型流感病毒則比他們少一個節段,第1、2、3個節段編碼的是RNA多聚集酶,第4個節段負責編碼血凝素;第5個節段負責編碼核蛋白,第6個節段編碼的是神經氨酸酶;第7個節段編碼基質蛋白,第8個節段編碼的是一種能起到拼接RNA功能的非結構蛋白,這種蛋白的其他功能尚不得而知。

丙型流感病毒缺少得是第六個節段,其第四節段編碼的血凝素可以同時行使神經氨酸酶的功能。
[編輯]

基質蛋白

基質蛋白構成了病毒的外殼骨架,實際上骨架中除了基質蛋白 (M1)之外還有膜蛋白 (M2)。基質蛋白與病毒最外層的包膜緊密結合起到保護病毒核心和維系病毒空間結構的作用。

當流感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完成其繁殖之後,基質蛋白是分布在宿主細胞細胞膜內壁上的,成型的病毒核心衣殼能夠識別宿主細胞膜上含有基質蛋白的部位,與之結合形成病毒結構,並以出芽的形式突出釋放成熟病毒。
[編輯]

包膜

包膜是包裹在基質蛋白之外的一層磷脂雙分子層膜,這層膜來源於宿主的細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從宿主細胞出芽,將宿主的細胞膜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後脫離細胞,去感染下一個目標。

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還有兩種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這兩類蛋白突出病毒體外,長度約為10至40納米,被稱作刺突。一般一個流感病毒表面會分布有500個血凝素刺突和100個神經氨酸酶刺突。在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抗原性會發生變化,這是區分病毒毒株亞型的依據。

血凝素 (HA)呈柱狀,能與人、鳥、豬豚鼠等動物紅細胞表面的受體相結合引起凝血,故而被稱作血凝素。血凝素蛋白水解後分為輕鏈和重鏈兩部分,後者可以與宿主細胞膜上的唾液酸受體相結合,前者則可以協助病毒包膜與宿主細胞膜相互融合。血凝素在病毒導入宿主細胞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血凝素具有免疫原性,抗血凝素抗體可以中和流感病毒。

神經氨酸酶 (NA)是一個呈蘑菇狀的四聚體糖蛋白,具有水解唾液酸的活性,當成熟的流感病毒經出芽的方式脫離宿主細胞之後,病毒表面的血凝素會經由唾液酸與宿主細胞膜保持聯系,需要由神經氨酸酶將唾液酸水解,切斷病毒與宿主細胞的最後聯系。因此神經氨酸酶也成為流感治療葯物的一個作用靶點,針對此酶設計的奧司他韋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葯物之一。
[編輯]

變異

在感染人類的三種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著極強的變異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穩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變異會產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與舊毒株之間存在交叉免疫,即針對舊毒株的免疫反應對新毒株依然有效。

甲型流感病毒是變異最為頻繁的一個類型,每隔十幾年就會發生一個抗原性大變異,產生一個新的毒株,這種變化稱作抗原轉變亦稱抗原的質變;在甲型流感亞型內還會發生抗原的小變異,其表現形式主要是抗原氨基酸序列的點突變,稱作抗原漂移亦稱抗原的量變。抗原轉變可能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經氨酸酶抗原同時轉變,稱作大族變異;也可能僅是血凝素抗原變異,而神經氨酸酶抗原則不發生變化或僅發生小變異,稱作亞型變異。

對於甲型流感病毒的變異性,學術界尚無統一認識,一些學者認為,是由於人群中傳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臨較大的免疫壓力,促使病毒核算不斷發生突變。另一些學者認為,是由於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時感染豬後發生基因重組導致病毒的變異。後一派學者的觀點得到一些事實的支持,實驗室工作顯示,1957年流行的亞洲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八個節段中中有三個是來自鴨流感病毒,而其餘五個節段則來自H1N1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變異性增大了人們應對流行性感冒的難度,人們無法准確預測即將流行的病毒亞型,便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性疫苗接種,另一方面,每隔十數年便會發生地抗原轉變更會產生根本就沒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編輯]

致病性、診斷與防治

流感病毒侵襲的目標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偶有侵襲腸粘膜的病例,則會引起胃腸型流感。

病毒侵入體內後依靠血凝素吸附於宿主細胞表面,經過吞飲進入胞漿;進入胞漿之後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釋放出包含的ss-RNA;ss-RNA的八個節段在胞漿內編碼RNA多聚酶、核蛋白、基質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非結構蛋白等構件;基質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等編碼蛋白在內質網或高爾基體上組裝M蛋白和包膜;在細胞核內,病毒的遺傳物質不斷復制並與核蛋白、RNA多聚酶等組建病毒核心;最終病毒核心與膜上的M蛋白和包膜結合,經過出芽釋放到細胞之外,復制的周期大約8個小時。

流感病毒感染將導致宿主細胞變性、壞死乃至脫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腫和分泌物增加,從而產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乾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則可能引起毛細支氣管炎和間質性肺炎。

病毒感染還會誘導干擾素的表達和細胞免疫調理,造成一些自身免疫反應,包括高熱、頭痛、腓腸肌及全身肌肉疼痛等,病毒代謝的毒素樣產物以及細胞壞死釋放產物也會造成和加劇上述反應。

由於流感病毒感染會降低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清除和黏附異物的能力,所以大大降低了人體抵禦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因此流感經常會造成繼發性感染,由流感造成的繼發性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死因之一。

防治流感病毒一方面要加強流感病毒變異的檢測,盡量作出准確的預報,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疫苗接種;另一方面是切斷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流感病毒依靠飛沫傳染,盡早發現流感患者、對公共場所使用化學消毒劑熏蒸等手段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傳播;對於流感患者,可以使用干擾素、金剛烷胺、奧司他韋等葯物進行治療,干擾素是一種可以抑制病毒復制的細胞因子,金剛烷胺可以作用於流感病毒膜蛋白和血凝素蛋白,阻止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奧司他韋可以抑制神經氨酸酶活性,阻止成熟的病毒離開宿主細胞。還有跡象顯示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葯可能有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但是未獲實驗事實的證實。除了針對流感病毒的治療,更多的治療是針對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狀的,包括非甾體抗炎葯等,這些葯物能夠緩解流感症狀但是並不能縮短病程。
[編輯]

參看

* 傳染病
* 流行病
* 流行性感冒

[編輯]

參考書目

* CDC publication
* 醫學微生物學 第二版 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

[編輯]

外部連接

* 台灣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流感防治網
* 世界衛生組織流感主頁
* WHO flu fact sheet
* CDC flu page
* BBC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6%B5%81%E8%A1%8C%E6%80%A7%E6%84%9F%E5%86%92%E7%97%85%E6%AF%92"

頁面分類: 傳染病 | 病毒學

『肆』 我們常說的流感是因為哪種生物引起的

病毒

病毒的基本結構包括核心和衣殼,二者形成核衣殼。核心位於病毒體的中心,為核酸,為病毒的復制、遺傳和變異提供遺傳信息;衣殼是包圍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質外殼。

『伍』 鼠疫艾滋病禽流感啥死等傳染病都源於什麼是由什麼傳播給人類的

這些都源於病毒,嚴格來說它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一類微生物,至於這些病毒為啥傳染!這個和病毒的自身習性有關,病毒性疾病都有傳染性,但是由於病毒自身結構不同,決定了何種病毒可以在空氣中生存,何種病毒在液體或者體液中生存,根據病毒生存需要環境的不同,決定了病毒不同的傳染特性!以HIV病毒而言,其只能在血液等體液中存在,不能經呼吸道傳播,其主要傳播途徑為xing傳播、母嬰傳播、血液傳播!而禽流感病毒中的部分則可以在空氣中存活一段時間,因此其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而鼠疫桿菌耶爾森菌,其既可以在體液中存活又可以在空氣中存在!醫學界按照感染鼠疫的不同途徑命名鼠疫!比如說患者吸入了鼠疫桿菌導致的感染,稱為肺鼠疫!而被跳蚤叮咬,造成的淋巴組織感染稱為腺鼠疫!此兩者中肺鼠疫可以轉換為腺鼠疫!而歷史上的黑死病也是腺鼠疫造成的!這些病毒可能一直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只是原本沒有激活他們,也可能是機緣巧合下的物種變異造就了這些病毒!病毒來源學說分為自然選擇,人為影響,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只能留給歷史了

『陸』 禽流感主要是什麼動物感染

許多家禽和野禽都對禽流感病毒敏感,例如雞、鴨、鵝、鵪鶉、鴿子、鸚鵡、孔雀、海鷗、燕子、鷺、斑頭雁等。

除了禽類之外,豬、馬等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

貓、狗、老鼠等感染禽流感的可能性較低,但是並不排除有感染的可能。

『柒』 流行性感冒病毒屬於()A.植物病毒B.微生物病毒C.動物病毒D.噬菌

依據病毒寄生的生物體的不同,把病毒分成三類,分別是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寄生在植物體內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寄生在動物體內的病毒叫動物病毒,寄生在細菌細胞內的病毒叫細菌病毒,又叫噬菌體.流感病毒主要寄生在人或動物體內,能使人或動物患流感,屬於動物病毒.可見C符合題意.
故選:C

『捌』 流感來自於彗星嗎

有人猜測,那一年感染傷風和流行性感冒,很可能不是受人傳染的,而是從彗星傳入的。連致命的疾病,如中世紀蹂躪歐洲的黑死病,也可能源於彗星。差不多每當彗星飛臨地球後,地球上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流行病。而且這種流行病幾乎都是首先發生在一個有限地區內,然後逐漸向其他地區流傳,繼而危害整個人類。

1664年,人們觀察到一顆彗星,那一年英國倫敦流行鼠疫,短短數個月內,竟有幾十萬人死於此病。

1825年,埃及人看到一顆彗星,在那段日子裡,成千上萬頭牲畜倒斃於地。

1918年至1919年流行於歐洲的大流感也與一顆彗星有關,這次流感致使3萬多人喪生。

我國是最早觀測彗星的國家,曾有「春秋昭十七年冬有星孛入於大辰」記載。我國民間形象地稱彗星為掃帚星,素來視為不祥之兆。在這點上,盡管東西方文化淵源不同,觀點卻不謀而合。

當然,現實似乎也不盡然,例如,1811年那顆彗星拖著長達1800萬公里蔚為壯觀的彗尾出現後,那一年歐洲的葡萄卻意外地喜獲豐收。美滋滋的歐洲人把那一年釀出的葡萄酒叫做彗星美酒。

1858年,當多納蒂彗星出現時,所過地區的葡萄園又是一派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

每逢彗星出現時,地球就會發生瘟疫的觀點是英國兩位傑出的天文學家維克拉馬興格教授和霍伊爾爵士提出的,他們的觀點提出後就立刻引起了不少爭論。他們聲稱,星際空間中充滿微生物塵埃。彗星在太陽系誕生時,由星際微生物塵埃、病菌和凍結氣體混合而成。彗星進入太陽系,有些塵埃落入地球的大氣層,霍伊爾和維克拉馬興格列舉了從太空傳來疾病的例子,甚至指出與哪顆彗星有關。例如,哈雷彗星環繞太陽一周需時75至78年,1957年,亞洲型流感蔓延全球,在些之前77年也蔓延過一次。他們認為此病突然流行是這顆彗星帶來一團團塵埃所致。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已徹底撲滅,但是這種傳染病過去似乎每隔幾百年就流行一次,霍伊爾和維克拉馬興格因而認為天花還會再度出現,它是由一顆目前尚未發現、每隔數百年接近地球一次的彗星傳給人類。

兩位天文學家聲稱,雖然從太空來的微生物可能給地球生物帶來一場浩劫,但是地球上出現生物和生物不斷進化也跟這些微生物有莫大關系。

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說法,由於太陽和海洋那些「原始稠湯」中的元素相互起反應作用,地球上出現了構成生命所必需的復雜分子,這些分子漸漸進化為病毒似的原始生物。霍伊爾和維克拉馬興格不相信生物可以單靠偶然機會產生,認為生物一定是來自地球以外。

兩人為了驗證其推論,著手研究英國寄宿學校突然蔓延流行性感冒的情況,發現流行性感冒並非如一般人所預料那樣,從一座宿舍蔓延到另一座,而是在個別宿舍偶然發生的,按道理應是飄浮於大氣中的微生物引起的。1948年,流行性感冒在義大利薩丁尼亞蔓延,情況正是這樣。他們說,病毒一旦侵入地球,就會使寄生體內的遺傳物質發生永久變化,並且遺傳給後代子孫,由此產生進化現象。

其他天文學家不同意這種說法,聲稱從星際塵埃對星光的影響,可見星際塵埃並非微生物;流行病看來也非每年的流星雨(由彗星散發的塵埃形成)所引起。自然他們並不贊同霍氏和維氏的觀點,不相信流星雨會帶來疾病。

有一段時間,這兩位天文學家似乎與科學界孤軍作戰。後來,太空探測器於1986年飛近哈雷彗星,才發現這顆彗星放出的塵埃含有碳、氫兩種元素,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此外還發現了一些分子碎片,似是由生物製造出來的:彗星核是覆蓋一層含碳的黑色物質。

這一切是否都與彗星有關,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證實。

『玖』 引起H1N1流感的病原微生物是() A. 細菌 B. 真菌 C. 黴菌 D. 病毒

A、細菌不是引起H1N1流感的病原微生物,A錯誤.
B、真菌不是引起H1N1流感的病原微生物,B錯誤.
C、黴菌不是引起H1N1流感的病原微生物,C錯誤.
D、病毒是引起H1N1流感的病原微生物,D正確.
故選:D.

閱讀全文

與流感來源於什麼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