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米巴是什麼
阿米巴,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中使用這一詞,稱作「阿米巴經營模式」。阿米巴經營就是以各個阿米巴的領導為核心,讓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計劃,並依靠全體成員的智慧和努力來完成目標。
通過這樣一種做法,讓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進而實現「全員參與經營」。中國企業進行借鑒和改良所形成的「三人小組」模式也屬於阿米巴經營模式的一種。
誕生背景
1959 年,稻盛和夫在幾位朋友的好心幫助下成立了京瓷公司,而且在1984 年成立了第二電信公司KDDI。這兩家公司一直保持了高收益,取得了持續發展,其原因就在於採取了基於牢固的經營哲學和精細的部門獨立核算管理,被稱為「阿米巴經營」的經營手法。
「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語中是單個原生體的意思,屬原生動物變形蟲科,蟲體赤裸而柔軟,其身體可以向各個方向伸出偽足,使形體變化不定,故而得名「變形蟲」。變形蟲最大的特性是能夠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來適應所面臨的生存環境。這種生物由於其極強的適應能力,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十億年,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續性的生物體。
在阿米巴經營方式下,企業組織也可以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而不斷「變形」,調整到最佳狀態,即能適應市場變化的靈活組織。
京瓷公司經歷了4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都屹立不倒,並且還得到了持續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亞洲金融風暴過後,日本很多大公司都出現問題,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京瓷公司成為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值最高的公司。專家學者們紛紛開始研究京瓷公司,後來發現京瓷的經營方式與「阿米巴蟲」的群體行為方式非常類似,於是得名「阿米巴經營」。
模式目的
ami
㈡ 什麼是阿米巴
阿米巴病是由溶組織內阿米巴以及其他阿米巴感染所導致的一類疾病。阿米巴病主要包括了阿米巴腸病和阿米巴肝膿腫。
阿米巴腸病的傳染源是慢性病人、恢復期病人以及健康帶蟲者。傳播途徑是經消化道傳播為主。阿米巴腸病的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等。而阿米巴肝膿腫是由於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從腸道病變處經血流進入肝臟而致病,主要表現為肝區痛、腹脹、惡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症狀。
在治療上主要包括一般治療,抗阿米巴治療。一般治療,包括了卧床休息,加強營養等。抗阿米巴治療首選甲硝唑對腸內腸外阿米巴病均有較好的療效。
㈢ 阿米巴是什麼
「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語中是單個原生體的意思,屬原生動物變形蟲科,蟲體赤裸而柔軟,其身體可以向各個方向伸出偽足,使形體變化不定,故而得名「變形蟲」。變形蟲最大的特性是能夠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來適應所面臨的生存環境。這種生物由於其極強的適應能力,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十億年,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續性的生物體。
1959 年,日本商人稻盛和夫發明了一套以牢固的經營哲學和精細的部門獨立核算管理為基礎的公司管理模式,模仿變形蟲的生存方式,企業組織可以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而不斷「變形」,企業各個單元的領導都是核心,可以自行制定各自的計劃,並依靠全體成員的智慧和努力來完成目標。隨時調整到最佳狀態,因此被稱為「阿米巴」管理模式。藉助這個模式,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經歷了4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都屹立不倒。此後,世界各國商界都開始研究並學習「阿米巴」管理模式。
㈣ 阿米巴蟲是什麼
阿米巴原蟲屬肉足鞭毛門(Sarcomastiugophora)、葉足綱(Lobosasida)、阿米巴目(Amoebida)。由於生活環境不同可分為內阿米巴和自由生活阿米巴,前者寄生於人和動物,主要有4個屬,即內阿米巴屬(Entamoeba)、內蜒屬(Endolimax)、嗜碘阿米巴屬(Iodamoeba)和脆雙核阿米巴屬(Dientamoeba);後者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爾侵入動物機體,主要有5個屬,即耐格里屬(Naegleria)、棘阿米巴屬(Acanthamoeba)、哈曼屬(Hartmannella)、Vablkampfia屬和Sappinia屬。現已知內阿米巴屬的溶組織內阿米巴會引發阿米巴痢疾和肝膿腫,耐格里屬和棘阿米巴屬主要引起腦膜腦炎、角膜炎、口腔感染和皮膚損傷等。臨床上,溶組織內阿米巴引發的病例多,感染面廣,危害大。
世界各地的水、空氣和土壤都存在自由生活的阿米巴,過去認為與人體致病無關。
1965年以後陸續發現一種阿米巴性腦膜腦炎,病死率很高。目前已知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pathogenic free-living amoebae)引起的人腦膜腦炎有兩類:即由納格里屬(Naegleria)阿米巴引起的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 phalitis,PAM)和棘阿米巴屬(Acanthamoeba)引起的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
阿米巴 形態
(一)納格里屬滋養體長橢圓形,平均大小為22*7微米,從一端伸出奔放式偽足,運動快速。胞質顆粒狀,內含數個水泡(water vacuole)和伸縮泡。染色可見一大核,核仁大,核仁與核膜間呈一透明圈。滋養體在36℃蒸餾水中幾小時,可轉變為梨形、具有2~4根鞭毛的鞭毛型。鞭毛型為暫時形式,24小時後轉變為阿米巴型。包囊圓形,直徑約9微米,囊壁光滑有孔或無孔。胞核同滋養體。在組織中未見包囊。
(二)棘阿來巴屬滋養體長橢圓形或圓形,直徑為10~46微米。活動時緩慢滑行。本蟲特徵為蟲體表面有尖而透明的棘狀突起有葉狀偽足和絲狀偽足兩種。胞質細粒狀,核與納格里屬相似。無鞭毛型。包囊圓形,9~27微米,囊壁兩層,外層皺折不平,內層光滑呈多邊形。內外層接觸處有小孔。胞核一個。
阿米巴 生活史
自由生活阿米巴生活於水、泥土或腐敗有機物中,滋養體以細菌為主,二分裂方式增殖,並可形成包囊。福氏納格里原蟲(N.fowlere)的阿米巴型可以成囊,但鞭毛型則不能。
福氏納格里阿米巴為嗜熱性,其滋養體在37—45℃時生長最佳,0~4℃迅速死亡。包囊抵抗力較強,在51—65℃ 8個月仍有活力,在-20℃能生存4個月以上。包囊還能耐受高濃度游離氯。
阿米巴 致病性
人在江河湖塘中游泳或用疫水洗鼻時,含納格里阿米巴進入鼻腔,增殖後穿過鼻粘膜和篩狀板,沿嗅神經上行入腦,侵人中樞神經系統(CNS),引起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AM)。其侵襲力可能主要由於產生毒素或溶細胞物質增強吞噬活動,蟲體表面磷酸脂酶A和溶酶體酶促使發病。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開始有頭痛、發熱、嘔吐等症狀,迅速轉入譫妄、癱瘓、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內死亡。其損害主要表現為急性廣泛的出血性壞死性腦膜腦炎,在腦脊液和病灶組織中有大量滋養體。宿主的易感因素可能存在缺乏IgA,因而粘膜的防禦功能受到削弱所致。棘阿米巴的分布更廣泛,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常可發現。病變原發部位在皮膚或眼、肺、胃、腸和耳等引起炎症和肉芽腫,在宿主免疫抑制或減弱情況下,可能經血源傳播到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GAE)。其損害多為慢性肉芽腫性病變;因此病程較長, 可達18-120天。有少數病程呈急性,在10~14天內死亡。神經系統體征顯示局灶性單側損害,有嚴重的局灶性壞死和水腫。病人頭痛、發熱嘔吐、頸強直、眩暈、嗜睡、精神錯亂、共濟失調直至昏迷和死亡。但棘阿米巴未轉移至腦的一般不致命,少數可自愈。
阿米巴 實驗診斷
臨床上有急性腦膜刺激症狀。並有河水接觸史或游泳史、應懷疑本病。腦脊液呈膿性或血性,應塗片鏡檢阿米巴原蟲即可確診。取腦脊液或病變組織進行培養或動物接種,或採用免疫診斷可提供診斷依據,但只能用於慢性病例。屍體剖檢對本病的確診有重要意義。
棘阿米巴引起的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的診斷較困難,因在腦脊液中均未發現滋養體,所以需要做病灶活檢和組織學檢查。
流行與防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已有病例報告的國家有: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巴拿馬、波多黎各、委內端拉、巴西、北愛爾蘭、比利時、捷克、尼日里亞、烏干達、尚比亞、印度、朝鮮和中國。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己超過130例,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至少已有30例。中國月前正式報告已有兩例。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多發生於健康的兒童和青年,都有近期游泳史,在夏季高溫季節多見。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多發生於免疫抑制病人,感染前有頭或眼部受傷史或其它誘因。無明顯發病季節。
治療尚缺乏理想葯物,兩性黴素B( amphotericin B) 和磺胺可能有一定療效。 預防也缺乏有效措施,加強水源檢查,進行水體消毒,避免接觸疫水(30℃以上疫水更要注意)可以防止感染。此外加強鍛煉,注意營養,增強機體免疫力也很重要。
阿米巴 相關案例
一種生活在湖泊中的微生物能鑽入游泳者鼻孔,進入大腦「蠶食」腦細胞,導致病人腦死亡,被稱作「殺人蟲」。這種「殺人蟲」今年已在美國奪命6條,引起美衛生官員重視。他們擔心,更多人可能因其喪命。
「蠶食」大腦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介紹,「殺人蟲」是一種名叫「福氏納格里」的變形蟲,「生活」在湖泊、溫泉甚至衛生狀況糟糕的游泳池內,主要靠吃海藻以及湖泊沉積物滋生的細菌為生。
中心從事與游泳有關疾病研究的專家邁克爾·比奇說,前往湖泊游泳的人在趟過較淺水域時,容易攪動湖泊底部沉積物。如果他們繼續前行到達較深的水域,這種變形蟲就可能從鼻孔「乘虛而入」,進而附著在嗅覺神經上。
他說,變形蟲會「一路」破壞神經組織,直到「抵達」大腦。隨後便開始「蠶食」腦細胞,直至病人死亡。
他介紹說,病人早期通常會出現頸部僵硬、頭痛以及發熱等症狀。晚期則呈現出幻覺以及行為異常等一系列腦損傷症狀。最可怕的是,絕大多數病人一旦患病,生存希望十分渺茫。
悲劇頻發
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這種疾病上世紀60年代首次「現身」澳大利亞,全球感染病例至今不過數百例。
全美1995年至2004年10年間共有23人死於這種疾病。但今年還未過完,就有6人因此喪命。
亞利桑那州年僅14歲的少年阿倫·埃文斯今年9月8日前往科羅拉多河上著名的哈瓦蘇湖游泳,9天後就被這種變形蟲病奪走了生命。
雖然研究人員還不能確定感染者中兒童居多、男孩多於女孩的原因,但他們擔心,這種疾病可能奪走更多人性命。
「這種變形蟲喜歡溫暖的環境。隨著近年來水溫不斷上升,它的繁殖能力將會變強,」比奇說,「由於水溫持續升高,我們今後可能會碰到更多這樣的病例。」
鑒於這一情況,美國各州衛生部門已經開始採取行動,應對變形蟲病進一步發展的潛在威脅。
不過比奇認為,人們也不必太過驚慌,因在湖中游泳感染變形蟲病的人數仍然很稀少,「最簡單的預防辦法就是游泳或潛水時戴上鼻塞,這樣變形蟲就不會和水一起進入鼻子了。」
㈤ 阿米巴結果特徵是什麼呢
阿米巴結果特徵:
1.有價值
2.可交換
3.客戶認同
結果的五個不等式(非結果):
1.任務不等於結果
任務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但結果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價值。
2.指責不等於結果
指責是界定部門與部門之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邊界線
3.態度不等於結果
態度是指一個人做事情的意願度,態度好的人會有更多機會,但是態度不等於結果。
4.借口不等於結果
借口是一個人完不成某件事情客觀事實存在的困難或挑戰。
當下屬無法直接提供結果的時候,請提供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
5.目標不等於結果
目標是指一段時間需要完成的總結果,而結果是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件事實實在在所做的結果。
——來源:李哲賢博士
㈥ 痢疾阿米巴的病原學特徵
溶組織內阿米巴的形態變化可分為滋養體期、包囊前期和包囊期。而滋養體期又分為大小二型,大型滋養體大,主要生活在腸壁組織里;小型滋養體小,生活在腸腔內,營共棲生活,能形成包囊。所以前者又稱組織型大滋養體(簡稱大滋養體),後者又稱共棲成囊型小滋養體(簡稱小滋養體)。 1.滋養體:
⑴大滋養體:寄生在組織中,是溶組織內阿米巴的致病型。活動的大滋養體體積變化較大,直徑12~60μm,15~30μm為常見。其蟲體分內質和外質,外質透明,約佔全體1/3,內質較濃密,呈顆粒狀。運動時外質伸出,常形成單一的偽足,作定向移動即阿米巴運動。先是外質伸出舌狀或指狀偽足,隨即內質流入偽足,使整個蟲體向著偽足伸出的方向移動,在內質中常見被其吞噬的紅細胞。以鐵蘇木素染色後,可見一個圓形細胞核,呈泡狀,大小為4~9μm,平均5.3μm,核膜內緣一層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的染色質粒,核的正中具有一個圓形細小的核仁,也可略偏位,核仁與核膜間有時可見到網狀的核纖維。
⑵小滋養體:小滋養體生活在腸腔中,以腸道細菌和腸內容物為營養,不吞噬紅細胞,在生理鹽水塗片中體積較小,直徑12~30μm,其大小與大滋養體不易區別,內外質分界不明,食物泡中含有細菌。經鐵蘇木素染色,細胞核的結構與大滋養體相同。
2.包囊前期:
它是小滋養體形成包囊的過渡階段。此期體積變小,活動停止,新陳代謝降低,細胞質的內含物經消化或排出而消失。細胞核略有變化,核膜內緣的染色質顆粒較聚集,核仁稍變大,有時位稍偏。整個蟲體呈圓形。
3.包囊:
圓球形,直徑5~20μm,囊壁厚約0.5cm,透明,折光性強,不被伊紅著色。在低倍鏡下,只是圓形的透明體,看不清內部結構。在高倍鏡下,隱約可見擬染色體(chromatoid bodies)與反光的圓形核。當用碘染色時,整個包囊呈淡棕色,比較清晰,核數1~4個,偶見8個。在單核或雙核包囊中,可見染色棕色的糖原泡(glycogen vacuole)以及透明的棍棒狀擬染色體(可能是多聚核蛋白體)。當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4核包囊時,擬染色體和糖原泡逐漸消失。鐵蘇木素染色後,糖原泡在染色過程中被溶解成空泡,擬染色體更清晰,呈棍棒狀,兩端鈍圓。 1.滋養體
⑴細胞表面結構:通過掃描電鏡觀察,Mccaul等(1977)首先發現滋養體表面有2~3μm長的微絲偽足(microfilopoodia)。Lushbaugh等(1979)報告,活的滋養體表面呈波浪形,具有細的皺紋,間有不規則的突出小梁,還有明顯的葉狀偽足(lobopodia)以及較長的絲狀偽足(filopodia),其數不定。透射電鏡觀察,這種絲狀偽足長度自數μm至30μm以上,直徑達0.1μm,其表面有單位膜結構,由質膜的延伸構成。以上兩人選我述微絲偽足和絲狀偽足似為同物。
透射電鏡觀察,滋養體的質膜是典型的單位膜,兩層較薄的電子緻密層(每層厚35~40Å),中夾層透明且較寬(45~50Å),厚度共120Å(Ludvik,1970)。從腸組織所得的阿米巴的質膜外面,有一層厚約300Å的絨毛狀外被(fazzy coal),而培養的阿米巴則無。也許是蟲體的分泌物或抗原抗體的復合物,有待證實。
⑵細胞質:通過透射電鏡觀察,其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的細胞質含有許多泡狀結構,包括空泡、食物泡和大量大小不等的糖原粒。食物泡大小不等(0.5~12μm),其膜的結構與質膜相同,推測是在吞噬過程中由質膜包裹而成;泡內含一種食物,這可能是各個食物泡各具有特定的消化酶的關系。還有微管及更小的空泡狀溶酶體〔直徑(5~20)×10-9m〕;由膜形成的內質網,量少,呈小管狀或小泡狀,其表面無核蛋白體附著。另外可見聚集成螺旋構型的核蛋白體。
⑶細胞核:呈不規則圓形,核膜為典型單位膜,厚12×10-9m,有許多核孔,孔徑大多為5×10-9m,核質顆粒狀,電子密度高於細胞質,核膜內緣有積聚成族的染色質粒,它富含核糖核酸(RNA),以3H-尿苷標記測出此為RNA的合成與積聚部位(Albach等,1977),另從3H0胸苷的消耗測出具有脫氧核糖核酸(DNA)。推測它們可能為某些類型的信息核糖核酸(mRNA)的形態基礎,確切結論有待這種顆粒的提鈍與生化分析。核仁居中,但不規則,由許多極小的緻密的電子顆粒組成。
2.包囊:
Proctor等(1973)從糞便收集的溶組織內阿米巴包囊,用透射電鏡觀察,發現囊壁有兩層,外層為電子密度低的絨毛狀外被,厚40nm,內層為電子密度高的纖維結構層,厚80nm。整個囊壁厚120nm。囊壁內層之內為包繞細胞質的質膜,厚10nm,其內緣有間隔分布的嗜鋨小體(osmophilic),大小為30~80nm。細胞質中有許多細胞器,如同滋養體所見。糖原粒甚多,遍布於整個細胞質中,有的積聚成塊。擬染色體為電子緻密顆粒組成。還有許多大小不等的空泡,有的泡內還有食物殘查。細胞核的大小,平均1.7×1.6μm,核膜及核內結核與滋養體相同。
㈦ 阿米巴是什麼意思
「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語中是單個原生體的意思,屬原生動物變形蟲科,蟲體赤裸而柔軟,其身體可以向各個方向伸出偽足,使形體變化不定,故而得名「變形蟲」。變形蟲最大的特性是能夠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來適應所面臨的生存環境。這種生物由於其極強的適應能力,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十億年,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續性的生物體。
1959 年,日本商人稻盛和夫發明了一套以牢固的經營哲學和精細的部門獨立核算管理為基礎的公司管理模式,模仿變形蟲的生存方式,企業組織可以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而不斷「變形」,企業各個單元的領導都是核心,可以自行制定各自的計劃,並依靠全體成員的智慧和努力來完成目標。隨時調整到最佳狀態,因此被稱為「阿米巴」管理模式。藉助這個模式,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經歷了4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都屹立不倒。此後,世界各國商界都開始研究並學習「阿米巴」管理模式。
㈧ 阿米巴是做什麼的
阿米巴原蟲是一種沒有固定形體的微小動物,對自己沒有太大的設限,可以隨意變化。阿米巴原蟲的這種靈活易變的特性啟發了稻盛和夫,他在自己的企業經營過程中,獨創了一套組織管理機制——阿米巴經營模式。——香港人文比佛利